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一、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蔡丽娟,任妹,刘剑荣,潘幸[1](2021)在《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2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病毒DNA载量>500拷贝数/ml,n=18)和对照组(巨细胞病毒感染阴性,病毒DNA载量≤500拷贝数/ml,n=62)。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胰岛功能[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C肽(F2CP)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D4+细胞水平、CD4+/CD8+低于对照组,CD8+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CP、F2C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CD4+、CD4+/CD8+、FCP、F2CP呈负相关,与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T2DM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密切,患者体内巨细胞病毒越活跃,其体内免疫失衡程度越大,胰岛功能损伤也越严重,可采取相应治疗手段,改善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

袁燕婷[2](2021)在《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肥胖使机体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引发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内脏脂肪诱发严重胰岛素抵抗,也发生在胰岛内部。聚集的M1型巨噬细胞释放的前炎症因子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功能性β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加剧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前期研究发现胡椒碱对成年MSG糖尿病小鼠严重的代谢性炎症、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胡椒碱是否通过抑制饮食诱导的C57肥胖小鼠内脏脂肪及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肥胖致T2D的发生。方法1.动物实验。50只7周龄雄性C57BL/6C小鼠,体重20~22 g,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分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HFD)组、罗格列酮组(4 mg/kg/day)、胡椒碱低剂量组(15 mg/kg/day)和胡椒碱高剂量组(30 mg/kg/day),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8周。期间密切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每周检测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通过FBG、口服糖耐量(OGTT)、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耐量(ITT)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糖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8周时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测定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GIR)以及稳态时血清胰岛素水平,整体水平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附睾脂肪和胰腺等组织。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相关致炎因子IL-1β、Gal-3和LPS水平以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代谢性炎症的改善作用。qPCR实验进一步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中IL-1β、Gal-3的mRNA水平。附睾脂肪和胰岛分别进行HE和Gomori染色进行病理学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内CD11c阳性M1样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前炎症因子的表达。为了评价胡椒碱对HFD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胰岛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及定位,检测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和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胰岛内mTOR、4E-BP1和PS6的表达探究胡椒碱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2.细胞实验。为了证实胡椒碱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样极化以延缓Min6细胞去分化、提高其合成胰岛素的能力。首先,胡椒碱(20、40、80μM)预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12 h,然后加入LPS(1μg/m L)孵育24 h,刺激RAW264.7细胞发生M1样极化,采用qPCR实验检测细胞中CD11c的mRNA水平,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炎症因子Gal-3和IL-1β的含量以明确胡椒碱对RAW264.7细胞M1样极化的影响。利用上述细胞上清液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处理Min6细胞(24 h),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检测Min6细胞中胰岛素、Pdx1和ALDH1A3的表达。然后通过WB实验分析mTOR、4E-BP1和PS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胡椒碱在不影响小鼠摄食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体重的快速增加。胡椒碱显着降低血清FBG、TC、TG和LDL水平,明显改善HFD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OGTT和ITT结果显示胡椒碱能够改善HFD小鼠口服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HFD肥胖小鼠的高胰岛素血症得到显着减轻。胡椒碱能够降低血清中LPS、IL-1β和Gal-3等致炎因子的水平。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减少附睾脂肪内多个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尤其抑制M1样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证实胡椒碱强大的免疫炎症调控作用。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胡椒碱还抑制了胰岛内M1样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高表达。胰岛功能评价的金标准“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结果提示胡椒碱提高了HFD肥胖小鼠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速率,并降低稳态时血清胰岛素含量,胰岛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胡椒碱提高胰岛内由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降低了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同时还促进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的高表达,降低去分化前体细胞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胡椒碱延缓β细胞去分化的作用与mTOR/4E-BP1/PS6的活性成正相关。2.细胞实验。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明显降低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CD11c的mRNA水平,胡椒碱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样极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Elisa结果表明,胡椒碱显着降低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前炎症因子(IL-1β、Gal-3)的含量,并与胡椒碱浓度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实验显示,胡椒碱条件培养基明显增强Min6细胞中成熟分化标志物Pdx1表达,并降低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WB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胡椒碱对Min6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与mTOR/4E-BP1/PS6的表达有关。结论胡椒碱能够有效抑制HFD肥胖小鼠脂肪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减轻全身代谢性炎症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下降及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而且此过程与mTOR/4E-BP1/PS6通路的活化密不可分。

孙琳[3](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白颖慧[4](2021)在《灰兜巴修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和自发性db/db小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为研究对象,明确灰兜巴降糖作用效果,考察灰兜巴修复糖尿病状态下胰岛β细胞损伤的作用;探究灰兜巴及其化学成分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1、选取SPF级雄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50 mg/kg的STZ柠檬酸钠溶液(pH 4.5);连续注射五天;监测一周,并选取随机血糖≥16.7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小鼠为模型复制成功的小鼠,并将成模小鼠分层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G)、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HDG,生药量48 g/kg)、灰兜巴醇提物中剂量组(MDG,生药量24 g/kg)、灰兜巴醇提物低剂量组(LDG,生药量12 g/kg),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G,0.2 g/kg)、阿卡波糖组(AG,0.0 4g/kg)每组10只,另选未造模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G)10只,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10 mL/kg的纯净水,灌胃给药35天。每天监测小鼠饮食量、饮水量,每周监测小鼠体重、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检测。2、8周龄雄性BKS-db/db小鼠,选取随机血糖≥16.7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小鼠为模型复制成功的小鼠,根据血糖值随机分为3组,并将成模小鼠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组(HDB,生药量48 g/kg)、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et,0.2 g/kg),每组10只,另选10只雄性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10 mL/kg的纯净水,灌胃给药50天。动态监测小鼠体重、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原等的含量,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染色,Real-time PCR和WB分别检测胰腺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3、LC-MS检测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使用compound discovery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提取和预处理,信息包括保留时间、分子量、峰强度等信息。根据分子量,基于网络数据库Metlin进行全谱鉴定。鉴定出的物质主要包括氨基酸类、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等。根据LC-MS分析的结果,选择一级质谱离子响应强度高的化学成分的标准品进行验证分析,经比较HDB醇提物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裂解特征子离子,进行鉴定分析初步确定HDB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等。4、INS-1细胞性质稳定,是常用的检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细胞系。通过体外高糖培养基(含葡萄糖33.3 mmoL/L)连续孵育INS-1细胞72 h,造成高糖损伤的细胞模型。将高糖损伤细胞分为模型组、灰兜巴醇提物高、中、低给药干预组(HDB)、槲皮素干预组、木犀草素干预组、对香豆酸干预组、阿魏酸干预组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干预组。给药干预结束后,检测INS-1细胞活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Real-time PCR和WB分别检测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灰兜巴醇提物能够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糖耐量损伤,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1)灰兜巴有效减轻STZ诱导糖尿病小鼠饮食和饮水量给药第二周;与模型组比较;灰兜巴醇提物高、中、低给药组小鼠饮水量(p<0.01)和饮食量显着减少(p<0.01)。(2)灰兜巴有效降低STZ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给药第七天,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p<0.05)。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作用效果持续到给药结束(p<0.05)。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还能够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p<0.05),在给药28天时。(3)灰兜巴纯提物可以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损伤;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灰兜巴醇提物对口服淀粉耐量和蔗糖耐量没有改善作用。但是灰兜巴醇提物各给药组能够显着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量(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和低剂量组p<0.05)。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还可以显着增强STZ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p<0.05)。2.灰兜巴醇提物促进db/db小鼠胰岛素分泌,降低db/db小鼠血糖水平(1)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给药第21天时,灰兜巴醇提物能够显着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p<0.01),药效持续到给药结束。(2)灰兜巴醇提物改善db/db小鼠葡萄糖耐量损伤灰兜巴醇提物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糖耐量损伤;提高db/db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但无统计学差异。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的体重没有影响。(3)灰兜巴醇提物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血脂紊乱灰兜巴醇提物升高db/db小鼠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和甘油三酯水平(p<0.01),对总胆固醇水平没有显着影响。(4)灰兜巴醇提物促进db/db小鼠的胰岛素分泌灰兜巴醇提物可以增加db/db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p<0.05),降低血清胰岛素原含量,降低血清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5)灰兜巴醇提物修复db/db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观察db/db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灰兜巴醇提物干预组小鼠胰岛形状规则,边界清晰,胰岛内空泡化病变减少,炎性浸润减轻。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岛δ细胞和pp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和胰多肽,与模型组比较,灰兜巴醇提物能够减少生长抑素和胰多肽阳性表达(p<0.05),δ细胞和pp细胞趋于向胰岛周边分布。免疫荧光染色观察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灰兜巴醇提物能够增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荧光强度,增加胰岛素阳性表达数量。(6)灰兜巴醇提物对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的胰腺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O1、HNF4A、MafA、PDX1、SOX4、NKX6.1、GLUT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中HNF4A、MafA、PDX1、SOX4、NKX6.1、GLUT2 差异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小鼠基因表达水平相比,灰兜巴干预组FOXO1、HNF4A、MafA、PDX1、SOX4、NKX6.1、GLUT2 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HNF4A差异基因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3.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通过LC-MS进行鉴定分析;比较HDB醇提物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裂解特征子离子,初步确定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4.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修复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1)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增加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活力INS-1细胞在高糖培养基中连续培养72h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与正常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活力相比,高糖损伤INS-1细胞活力降低。灰兜巴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槲皮素组、阿魏酸组和二甲双胍组细胞活力与高糖损伤模型组细胞活力相比较明显增加。而木犀草素和对香豆酸干预组细胞活力与模型组比较虽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2)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INS-1细胞在高糖培养基中连续培养72h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显着升高。灰兜巴高剂量组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与高糖诱导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槲皮素组caspase-8活性降低、阿魏酸组caspase-8活性降低。(3)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促进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相比,高糖损伤组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显着减少,与高糖诱导模型组比较,灰兜巴高、中、低剂量组基础胰岛素分泌均明显增加,而四种化合物干预组基础胰岛素分泌物增加,但与高糖诱导模型组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对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与正常培养组细胞相比,高糖损伤模型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灰兜巴高、中、低干预组分泌胰岛素增加、槲皮素干预组、对香豆酸干预组和阿魏酸干预组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结论]1.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消渴病的症状,腹腔注射50 mg/kg STZ;连续5天,小鼠血糖快速升高,达到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6.7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C57BL/KsJ-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模型是通过对瘦素受体的点突变诱导形成的,导致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高脂高糖血症和肥胖,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2.灰兜巴醇提物能够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和db/db小鼠的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尿病损伤,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肥胖型糖尿病小鼠的血脂紊乱,促进db/db小鼠胰岛素分泌,修复糖尿病小鼠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3.灰兜巴醇提物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胰岛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维持胰腺胰岛β细胞身份和分泌胰岛素的特性。4.高糖孵育INS-1细胞72 h将抑制INS-1细胞的活力和胰岛素分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灰兜巴醇提物、槲皮素可以显着抑制高糖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伤,抑制高糖导致的β细胞凋亡、提高细胞活力,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王婷,段建芳,王首博,马锋,胡凤蓉[5](2021)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糖、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治T2DM 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指标、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辅助性T细胞1(Th)、Th17、Th2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7A、IL-22和丙二醛(MDA)、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FBG、2 h PG、HbA1c、HOMA-IR,Th1、Th17、Th22,IFN-γ、IL-17A、IL-22和MDA、3-NT水平低于对照组,HOMA-β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7例胃肠道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治疗T2DM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CD4+T细胞亚群平衡和下调IFN-γ、IL-17A、IL-22、MDA、3-NT有关。

唐维,周智广,杨水冰,杨井金,陆小玉,张美彪[6](2020)在《怀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LADA的患病率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怀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中的患病率,分析LADA的临床特征,研究LADA与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免疫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20例,根据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结果,将其分为LADA组和T2DM组,其中LADA组21例[根据抗GAD滴度分为LADA1组(≥180 Units/ml高滴度)和LADA2组(<180 Units/ml低滴度)],T2DM组399例。调查LADA患者的患病率。检测并比较LADA组和T2DM组间BMI、LDL-C、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CP)、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20例LADA及年龄病程相匹配的20例T2DM患者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比值。观察LADA患者与T2DM患者临床生化特征及细胞免疫层面的差异。结果⑴新诊断T2DM患者中的LADA检出率为5.0%(21/420),汉族与少数民族的LAD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和4.4%)(P>0.05);⑵LADA组患者的C肽水平(FCP和2 h-CP)低于T2DM组(P均<0.05);LADA1组的FCP及2 h-CP水平较LADA2组更低(P<0.05)。T2DM组的BMI、LDL-C高于LA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中的Cys C、Hc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LA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LADA组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T2DM组(P<0.05)。结论⑴新诊断汉族及少数民族T2DM患者中均存在相似比例的LADA患者。抗体高滴度LADA较低滴度LADA及T2DM患者体型偏瘦,胰岛功能更差。但较LADA患者,T2DM患者与代谢紊乱更相关,其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更高。⑵LADA组较T2DM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T细胞免疫失衡。

史晓燕[7](2020)在《CD4+T细胞亚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对CD4+T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旨在基于病例对照研究,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比例、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及Th17/Treg比值的改变;基于临床和动物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评估中医药治疗对T2DM患者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文献,筛选了2020年01月之前发表的所有相关的病例对照试验和RCT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PROSPERO注册号为:CRD42020167482。结果24项病例对照研究、4项动物RCT研究和6项临床RCT研究纳入本项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SMD=3.33,95%CI(2.41,4.26),P<0.001]和Th17/Treg细胞比值[SMD=2.35,95%CI(1.21,3.49),P<0.001]较高、Treg细胞比例较低[SMD=-1.47,95%CI(-1.92,-1.01),P<0.001]。2)中医药治疗可下调T2D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SMD=-1.51,95%CI(-2.30,-0.71),P<0.001]、Th1细胞水平[SMD=-2.10,95%CI(-2.46,-1.75),P<0.001]及Th1/Th2比值[SMD=-2.68,95%CI(-3.97,-1.39),P<0.001];上调T2DM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SMD=1.97,95%CI(0.03,3.91),P=0.046]和Th2细胞水平[SMD=1.21,95%CI(0.90,1.52),P<0.001]。亚组分析显示:有肾脏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P<0.001)明显升高和Treg细胞比例(P<0.001)明显降低;单纯T2DM患者较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01)而Th17细胞比例降低(P<0.001);并且在DN患者中,伴有微量蛋白尿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伴有大量蛋白尿者(P<0.001),而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伴有大量蛋白尿者(P<0.001)。另外,中医药调节糖尿病CD4+T免疫细胞药物使用情况:10项研究中,9项研究使用了黄芪,5项研究使用了山药,3项研究使用了党参,2项研究使用了黄连、苍术、白术和茯苓。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和Th17/Treg比值升高。2)T2DM是否合并肾脏病变可能不影响结局指标的变化;CD4+T细胞亚群紊乱程度可能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而加剧。3)中医药治疗可下调T2DM患者的Th1、Th17细胞水平,上调Th2、Treg细胞水平和改善Th1/Th2比值。4)中医药调节糖尿病CD4+T细胞亚群药物使用中黄芪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山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和黄连。

崔洁媛[8](2020)在《1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相关临床征象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机制研究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经典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模型组(B组)和糖尿病胰岛素干预组(C组),每组各12只。监测一般情况包括体重、血糖等变化。在实施干预措施第14天时处死三组所有大鼠,留取静脉血、结肠粪便及结肠组织,结肠粪便组织DNA文库制备、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微生态结构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 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 like peptide 2,GLP-2)和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LP-1和GLP-2蛋白表达水平,组织病理技术分析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链脲菌素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肠道菌群变化:收集A、B、C三组共36份大鼠粪便样本测序分析,其中35份样本测序成功(97.22%),A组中1份样本未能获得测序结果(2.78%),alpha和beta多样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共检出17个菌门、76个菌科和21个菌属。A、B、C三组大鼠肠道细菌在门、科、属水平的丰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在门水平Proteobacteria有差异;在科水平Prevotellaceae、Eggerthellaceae和Lactobacillaceae有差异;在属水平Helicobacter、Prevotella、Parabacteroides、Blautia和Others有差异。3.结肠组织结构的观察:A组大鼠结肠粘膜结构完整,隐窝结构明显,未见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损坏;B组大鼠结肠粘膜完整性明显受损,隐窝结构部分消失,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部分破损,杯状细胞减少;C组大鼠结肠粘膜结构基本完整,隐窝结构存在,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基本连续存在。4.血清GLP-1水平:A、B、C三组大鼠血清GLP-1分别为0.82±0.26ng/ml、0.58±0.14 ng/ml、0.70±0.17 ng/ml,其中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血清GLP-2水平:A、B、C三组大鼠血清GLP-2分别为2.10±0.68ng/ml、1.64±0.21 ng/ml、1.79±0.28 ng/ml,其中A组明显高于B组(P<0.05)。5.结肠组织GLP-1、GLP-2免疫蛋白印迹结果变化趋势与二者血清水平相同。结论:1.采用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cin,STZ)法成功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1型糖尿病大鼠结肠病理损伤主要体现在结肠粘膜完整性明显受损,隐窝结构部分消失,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部分破损,表明结肠结构和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胰岛素干预能部分改善这种受损状态。3.1型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偏离于正常大鼠,主要表现在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Prevotellaceae,Helicobacter(缠绕杆菌属)和Parabacteroides(副杆状菌属)丰度增加,Prevotella(普氏菌属)丰度下降,胰岛素干预虽能部分改善这种偏离的状态,但仍未完全扶正。4.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GLP-1、GLP-2表达量降低,表明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肠道内分泌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5.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这种适应性变化趋势可能与GLP-1、GLP-2水平变化存在关联。第二部分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及机制研究(一)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报道目的:阐明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总结了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和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分析其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对于合并粒细胞减少症者检测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结果:1.2016年至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及河北省儿童医院共诊治38例儿童1型糖尿病,其中6例(15.79%)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男、女各3例,诊断时年龄为5~12岁,其中5例(83.3%)合并酮症酸中毒。2.6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时间在病程的2~3周(14~21天)和开始胰岛素治疗后3~11天,持续5~9天自行缓解。3.6例患儿血清G-CSF和GM-CSF水平在胰岛素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胰岛素治疗后下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4.随访6~40月,6例患儿中性粒细胞数目均维持正常。结论:1.收集的38例1型糖尿病患儿,其中6例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15.79%。2.6例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时间多发生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后3~11天,持续5~9天可自行恢复正常,无需要特殊处理。3.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机制与胰岛素治疗导致血清G-CSF和GM-CSF水平下降有关。(二)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变化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变化及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相关性。方法:对于建立的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干预第14天时处死所有大鼠,静脉采血查血常规、血清G-CSF和GM-CSF水平及血淋巴细胞G-CSF和GM-CS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胰岛素治疗第14天时,A、B、C三组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6.87±2.02×109/L、7.15±2.34×109/L和4.65±1.43×109/L,C组低于A、B组(P<0.05)。2.血清G-CSF水平:A、B、C三组大鼠分别为20.34±4.37 pg/ml、48.65±10.93 pg/ml和28.72±8.13 pg/ml,B组高于A、C组(P<0.05);血清GM-CSF水平:A、B、C三组大鼠分别为为4.60±0.78pg/ml、9.72±3.20 pg/ml和5.85±1.36 pg/ml,B组高于A、C组(P<0.05)。3. 血淋巴细胞G-CSF、GM-CSF免疫蛋白印迹变化趋势与二者血清水平相同。结论:1.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干预治疗14天时可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2.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和淋巴细胞G-CSF和GM-CS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胰岛素干预后明显下降。3.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治疗导致血清G-CSF和GM-CSF水平下降有关。

姜倩[9](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甲功与生化指标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单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的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胰岛功能水平差异,探讨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对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396例,其中合并HT患者142例,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以年龄、糖尿病病程、既往胰岛素使用时间、体重指数进行匹配,以2:1选取单纯T2DM组(222例)和T2DM合并HT组(111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根据抗体阳性情况将T2DM合并HT组分为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组及TG-Ab和TPO-Ab双抗体阳性组,比较合并不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T2DM患者临床特征;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T2DM患者易患HT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根据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将全部入选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99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组(25例)和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9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甲状腺功能对T2DM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结果:1.T2DM合并HT组女性患者比例较单纯T2DM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HT组的BMI值、血尿酸、餐后2小时C肽水平显着低于单纯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HT组较单纯T2DM组每日所需胰岛素用量显着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2DM合并HT组较单纯T2DM组更易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Ab阳性组和TG-Ab及TPO-Ab双抗体阳性组较单纯T2DM组更易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为女性是T2DM患者合并HT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R=4.294,95%CI:2.5477.240,P=0.000)。BMI值与T2DM患者中HT的发病率呈负相关(R=0.900,95%CI:0.8170.991,P=0.033)。4.亚临床甲减组较甲功正常组女性患者比例显着升高,收缩压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合并HT患者较单纯T2DM患者胰岛功能差,易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性别为女性是T2DM患者合并HT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并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T2DM患者较甲功正常T2DM患者收缩压更高。

张克莹[10](2019)在《蛋氨酸脑啡肽通过IL-33/ST2通路影响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前十,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失明、截肢等并发症而导致残疾,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挑战[1]。据中国一项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高达10.9%,其中T2DM比例达到90%以上[2]。另外一项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估计,在2013年中国有0.984亿的成年人患糖尿病,到2035年将达到1.427亿人,中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3]。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免疫系统与全身代谢的双向作用多年来已被公认,免疫失衡-代谢负荷在T2DM的胰岛素抵抗(Iu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4,5],免疫代谢是目前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靶点。此外,一项重要的研究明确了炎症信号通路与糖代谢的关系,T2DM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得到广泛认可[6]。T2DM是先天免疫系统普遍激活的结果,其中也存在着细胞因子介导的慢性炎症[7,8]。因此可以看出,免疫系统和炎症机制都参与了T2DM的发生和发展。大量证据表明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结合位点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的内分泌腺体胰腺中均有表达[9,10],内源性阿片肽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提示这些肽也可能在胰腺的分泌调节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糖代谢。蛋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 enkephalin,MENK)是一种由五个氨基酸tyr-ala-ala-pheo-met组成的内源性阿片肽,由前脑啡肽衍生而来。已有研究表明MENK是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重要中介,通过与阿片类受体delta(d-,DOR),kappa(k-,KOR)和mu(m-,MOR)结合来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11]。MENK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可调控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以及活化和调节上皮细胞及间充质细胞[12-16]。自身免疫性慢性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被认为是因为激活了自身反应性CD4+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Th)[17,18]。目前已知幼稚Th0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可以分化为特定的Th细胞亚群,如Th1、Th2、Th17、Th22和Treg等[19]。Th1细胞可以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TNF-a、IL-2等,支持细胞免疫,促进炎症反应、细胞毒性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Th2细胞可以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如IL-4、IL-5、IL-10和IL-13等,支持体液免疫,下调Th1细胞支持的炎症反应[20-22],Th1/Th2细胞比例平衡对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胰岛间充质细胞来源的IL-33在胰岛中能够协调免疫与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处于糖尿病环境(葡萄糖、IL-1β和棕榈酸刺激)时胰岛间充质细胞产生IL-33明显加强[23]。II型固有淋巴样细胞(Group II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连接先天性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间的细胞,其作为二者间的桥梁被认为是第一个激活Th2型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能够强化机体免疫反应,延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24]。研究还发现IL-33在胰岛内的反应细胞为ILC2s,IL-33可以与ILC2s表面的ST2结合诱导Th2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23],这样就把胰岛细胞中的免疫和代谢协调起来。IL-33/ST2通路可以防止不适当的、特异性的Th1极化反应,并诱导IL-4和IL-13的产生,由此维持Th2细胞的极化状态。而ILC2s除了产生IL-4和IL-13外还可以分泌MENK,体外实验发现IL-33可以刺激ILC2s使MENK分泌增多[24]。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TNF受体相关因子(TRAF)起作用,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和炎症反应[25],而有研究表明ST2可能是Toll样受体(TLR)信号传导的一个强有力的负调控因子,ST2在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上调可增加对促炎、刺激诱导成熟的耐受性[26]。所以MENK可能通过上述途径调节糖代谢,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MENK对糖尿病的影响研究很少。目的:研究MENK对T2DM大鼠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高糖高脂诱导损伤的大鼠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进一步探讨MENK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MENK是否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发挥调节免疫作用,并检测MENK对相关免疫学指标Th1和Th2的影响,分析MENK通过影响IL33/ST2通路发挥调节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从而阐明MENK对T2DM作用的分子机制,为T2D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如下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与炎症及免疫异常关系的研究。第二部分:蛋氨酸脑啡肽对2型糖尿病炎症及免疫异常干预效应的研究。第三部分:IL-33/ST2通路在蛋氨酸脑啡肽调节2型糖尿病炎症及免疫异常中作用的研究。研究方法:1、高糖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2、正常大鼠及T2DM大鼠再随机分为对照组,MENK处理组及MENK+纳曲酮(NTX)处理组;3、记录大鼠体重,血糖仪测定大鼠尾静脉血糖;4、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大鼠胰腺组织研究病理变化;5、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研究胰腺组织内三种阿片受体表达部位及表达含量;6、高糖高脂培养诱导大鼠INS-1细胞的体外β细胞损伤模型,并将细胞分组培养于加入MENK及NTX的培养基中;7、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评估高糖高脂培养对INS-1细胞的功能损伤;8、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INS-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5和IL-10含量;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大鼠胰腺组织及INS-1细胞内DOR、MOR和KOR三种阿片受体、IL33/ST2及TLR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及NF-κB p65的基因表达量;10、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及INS-1细胞内DOR、MOR和KOR三种阿片受体、IL33/ST2及TLR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及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MENK对大鼠的作用1.1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可成功建立T2DM大鼠模型,T2DM大鼠的血糖升高达到模型标准,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的典型糖尿病症状明显,血清胰岛素水平较正常组下降;应用不同剂量MENK腹腔注射均能降低T2DM大鼠的血糖水平,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同时可改善T2DM引起的体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 MENK对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发现,正常大鼠胰腺中可以观察到成团的胰岛β细胞,β细胞的大小一致,核染色质清晰,具有清晰的细胞质边界和清晰的结缔组织。与正常大鼠相比,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分布稀疏且不均匀,数量减少,形态不一,细胞质的界限模糊;MENK处理后的T2DM大鼠的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边缘较圆,细胞质稍不均匀,核仁清晰,细胞排列均匀,MENK干预可改善胰腺组织形态,维持其正常功能。1.3阿片受体在大鼠胰腺中的表达:通过IHC染色看出阿片受体DOR、MOR和KOR均在胰腺组织内表达,其中KOR的表达含量很低。结合IHC染色、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的结果,T2DM大鼠胰腺阿片受体含量较正常大鼠减少,MENK可增加T2DM大鼠阿片受体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T2DM大鼠胰腺内IL-33/ST2通路及TLR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及NF-κB p65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大鼠增加;MENK干预减少了T2DM大鼠胰腺内上述分子的表达量。1.5 T2DM大鼠血清中存在明显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表现为Th1型细胞因子TNF-a及IL-2升高,而Th2型细胞因子IL-5及IL-10降低;MENK可通过降低血清中TNF-a及IL-2含量及增加IL-5及IL-10的含量来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2、MENK对大鼠INS-1胰岛β细胞瘤细胞的作用2.1高糖高脂培养INS-1细胞后形成明显的糖脂毒性,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分泌量下降;MENK共培养后能够增加细胞数量、改善细胞形态、增加胰岛素分泌量。GSIS实验同样证实MENK可以改善糖脂毒性造成的INS-1细胞胰岛素储备分泌障碍。2.2 MENK可增加高糖高脂培养的INS-1细胞中阿片类受体的表达水平;下调IL-33/ST2通路及TLR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及NF-κB p65的表达量;MENK可明显调节INS-1细胞分泌的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以上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趋势相符。结论:MENK可通过与阿片类受体结合进而调节免疫反应和抑制炎症反应,达到降低血糖、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作用,MENK可能作为一种治疗T2DM的新方法及辅助其他降糖治疗的手段发挥临床应用潜力。

二、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2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2.2 两组胰岛功能的比较
    2.3 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胰岛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2)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肥胖与巨噬细胞炎症
    2 胰岛巨噬细胞炎症
    3 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
    4 小鼠模型
    5 胡椒碱与T2D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饲养及分组
        2.2 给药方式
        2.3 体重和空腹血糖
        2.4 口服糖耐量实验 (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ITT)
        2.5 动物处死及血样保存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7 高葡萄糖钳夹实验
        2.8 RNA提取
        2.9 荧光定量PCR
        2.10 HE染色
        2.11 免疫组化
        2.12 细胞培养
        2.13 MTT
        2.14 细胞蛋白提取
        2.15 蛋白质免疫印迹(WB)
        2.16 细胞免疫荧光
        2.17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胡椒碱抑制HFD肥胖小鼠巨噬细胞炎症保护β细胞功能
        1.1 胡椒碱改善HFD肥胖小鼠体重与脂质代谢
        1.2 胡椒碱改善HFD肥胖小鼠口服糖耐量
        1.3 胡椒碱增强HFD肥胖小鼠胰岛素敏感性
        1.4 胡椒碱提高HFD肥胖小鼠葡萄糖输注速率
        1.5 胡椒碱保护HFD肥胖小鼠胰腺发育
        1.6 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1.7 胡椒碱降低HFD肥胖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
        1.8 胡椒碱抑制HFD小鼠脂肪组织炎症
        1.9 胡椒碱降低HFD小鼠胰岛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1.10 胡椒碱增加HFD小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表达
        1.11 胡椒碱增加HFD小鼠胰岛β细胞Pdx1 表达
        1.12 胡椒碱增强HFD小鼠胰岛mTOR通路的活性
        1.13 小结
    2 胡椒碱对抑制巨噬细胞炎症保护Min6 细胞功能的研究
        2.1 胡椒碱对RAW264.7 细胞和Min6 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胡椒碱抑制LPS诱导RAW264.7 细胞M_1样极化
        2.3 胡椒碱增强LPS刺激Min6 细胞胰岛素合成能力
        2.4 胡椒碱增加LPS刺激Min6 细胞Pdx1 的表达
        2.5 胡椒碱抑制LPS刺激Min6 细胞中ALDH1A3 的表达
        2.6 胡椒碱上调LPS刺激Min6 细胞的mTOR通路的表达
        2.7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噬细胞炎症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和去分化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3)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人外周血来源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3.3.2 生化的测定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人外周血来源
        4.2.2 材料和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2.4 垫料与饲料
    5.3 实验方法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人脐带血来源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6.2.4 材料与试剂
        6.2.5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6.3.7 细胞凋亡检测
        6.3.8 细胞增殖检测
        6.3.9 统计分析
    6.4 结果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灰兜巴修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药材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四、实验试剂与药品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药物制备
        二、STZ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三、分组与给药
        四、小鼠胰腺组织取材
        五、指标检测
        六、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血糖水平观察
        二、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空腹血糖水平观察
        三、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饮食、饮水及体重的影响
        四. 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五. 灰兜巴醇提取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不同糖耐量的影响
        六. 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试剂和药品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制备
        二、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
        三、2型糖尿病db/db小鼠模型分组与给药
        四、小鼠胰腺组织取材
        五、指标检测
        六、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的观察
        二、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三、灰兜巴醇提物改善db/db小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
        四、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五、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六、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腺胰岛细胞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七、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腺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八、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腺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仪器和设备
        二、实验试剂和药品
        三、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制备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灰兜巴醇提物冻干粉末预处理
        二、灰兜巴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三、数据分析
        四、灰兜巴冻干粉末和标准品预处理
        五、基于LC-MS全谱分析数据对灰兜巴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灰兜巴醇提物LC-MS Thermo,μltimate 3000LC, QExactive离子流图
        二、灰兜巴醇提物AB SCIEX Triple TOF 6600液质联用仪检测总离子流图(ESI-)
        三、标准品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AB SCIEXTriple TOF 6600液质联用仪检测总离子流色谱图(ESI-)
        四、灰兜巴醇提物中m/z163.04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及对香豆素酸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五、灰兜巴醇提物中m/z193.05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及阿魏酸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六、灰兜巴醇提物中m/z285.08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及木犀草素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七、灰兜巴醇提物中m/z301.03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槲皮素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INS-1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仪器和设备
        二、实验试剂
        三、试剂配制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INS-1细胞培养
        二、建立高糖损伤的细胞模型
        三、细胞给药浓度的确定
        四、实验分组与给药干预
        五、细胞活力检测
        六、Caspase-3、-8检测
        七、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实验
        八、胰岛素含量测定
        九、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
        十、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正常INS-1细胞活力的影响
        二、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活力的影响
        三、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caspase-3 和caspase-8活性的影响
        四、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五、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附表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历程与总结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
    文献综述一 T2DM状态下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藏药灰兜巴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糖指标比较
    2.2 CD4+T细胞亚群比较
    2.3 炎性因子比较
    2.4 氧自由基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7)CD4+T细胞亚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对CD4+T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Meta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
        2.4 异质性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CD4~+T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质量评价结果
        2.3 动物研究的系统评价
        2.4 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5 中医药用药情况分析
        2.6 异质性分析
    3.讨论
结论
附图附表
问题与展望
    问题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CD4~+T细胞亚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1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相关临床征象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与机制研究
    (一)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报道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二)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变化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与肠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糖尿病肠道内分泌激素与肠道微生态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综述三 糖尿病与G-CSF、GM-CSF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甲功与生化指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采集
        2.2.2 分组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3.2 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标准
        2.3.3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
        2.3.4 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
        2.3.5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诊断标准
        2.3.6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2.3.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
        2.3.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T2DM合并HT组与单纯T2DM组比较
        3.2.1 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3.2.2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
        3.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3 不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HT合并T2DM组与单纯T2DM组比较
        3.3.1 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3.3.2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
        3.3.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3.4 整体有差异指标精细比较
    3.4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5 甲功正常组与亚临床甲减组比较
        3.5.1 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3.5.2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
        3.5.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T2DM与自身免疫
    4.2 HT在T2DM人群中的患病率
    4.3 T2DM合并HT患者胰岛功能特征
    4.4 T2DM合并HT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特征
    4.5 T2DM合并HT患者并发SCH的临床特征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蛋氨酸脑啡肽通过IL-33/ST2通路影响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与炎症及免疫异常关系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建立T2DM大鼠模型
        2.2.2 细胞培养及实验分组培养
        2.3 实验方法及指标检测
        2.3.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3.2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
        2.3.3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及INS-1 细胞内TL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和NF-κB p65 的基因表达量
        2.3.4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胰腺组织及 INS-1 细胞内 TLR 信号通路相关分子 My D88、TRAF6、NF-κB p65 的蛋白表达量
        2.3.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INS-1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TNF-a、IL-2、IL-5和IL-10 的水平
        2.3.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改变
        3.1.1 大鼠体重等一般情况变化
        3.1.2 大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的比较
        3.1.3 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
        3.1.4 大鼠胰腺组织内TLR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及NF-κB p65 表达变化
        3.1.5 大鼠血清中Th1/Th2 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
        3.2 INS-1 细胞在高糖高脂培养基中培养后的相关指标改变
        3.2.1 INS-1 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
        3.2.2 INS-1 细胞内TLR通路相关分子My D88、TRAF6及NF-κB p65 的表达变化
        3.2.3 INS-1 细胞分泌Th1/Th2 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蛋氨酸脑啡肽对2型糖尿病炎症及免疫异常干预效应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细胞培养及实验分组培养
        2.3 实验方法及指标检测
        2.3.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3.2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
        2.3.3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及INS-1 细胞内TL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 及NF-κB p65 的基因表达
        2.3.4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胰腺组织及 INS-1 细胞内 TLR 信号通路相关分子 My D88、TRAF6 及 NF-κB p65 的蛋白表达
        2.3.5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INS-1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TNF-a、IL-2、IL-5和IL-10 的含量
        2.3.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MENK对 T2DM大鼠的干预效应
        3.1.1 大鼠体重等一般情况
        3.1.2 大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3.1.3 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的病理变化
        3.1.4 大鼠胰腺组织内TLR通路相关分子MyD88、TRAF6及NF-κB p65 表达水平改变
        3.1.5 大鼠血清Th1/Th2 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3.2 MENK对高糖高脂培养后的INS-1 细胞的作用
        3.2.1 INS-1 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变化
        3.2.2 INS-1 细胞内TLR通路相关分子My D88、TRAF6和NF-κB p65 的表达量变化
        3.2.3 INS-1 细胞分泌Th1/Th2 型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IL-33/ST2 通路在蛋氨酸脑啡肽调节2 型糖尿病炎症及免疫异常中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细胞培养及实验分组培养
        2.3 实验方法及指标检测
        2.3.1 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
        2.3.2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及INS-1 细胞内三种阿片受体(DOR、MOR和KOR)及IL-33/ST2 分子基因的m RNA表达
        2.3.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胰腺组织及INS-1 细胞内三种阿片受体(DOR、MOR和KOR)及IL-33/ST2 分子的蛋白表达
        2.3.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胰腺组织内阿片受体的表达
        3.1.1 大鼠胰腺组织阿片受体的表达部位、含量及T2DM和 MENK对其作用
        3.1.2 大鼠胰腺组织内阿片受体的m RNA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3.2 大鼠IL-33/ST2 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
        3.3 INS-1 细胞内阿片受体的表达量改变
        3.4 INS-1 细胞内 IL-33/ST2 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DNA载量与2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J]. 蔡丽娟,任妹,刘剑荣,潘幸.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0)
  • [2]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D]. 袁燕婷. 青岛大学, 2021(02)
  • [3]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灰兜巴修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白颖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5]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J]. 王婷,段建芳,王首博,马锋,胡凤蓉.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1)
  • [6]怀化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LADA的患病率调查[J]. 唐维,周智广,杨水冰,杨井金,陆小玉,张美彪. 中国医师杂志, 2020(12)
  • [7]CD4+T细胞亚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对CD4+T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史晓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1型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相关临床征象的系列研究[D]. 崔洁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9]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甲功与生化指标的分析[D]. 姜倩. 兰州大学, 2020(01)
  • [10]蛋氨酸脑啡肽通过IL-33/ST2通路影响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D]. 张克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标签:;  ;  ;  ;  ;  

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