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方剂疗效的几个因素探讨

影响方剂疗效的几个因素探讨

一、影响方药疗效的几种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婷[1](2021)在《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疗法对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癌抗原125(Caebody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子宫体积大小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Blood resistant index,RI)的影响,以期为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保守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6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化瘀消症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对照组:散结镇痛胶囊。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中医证候、CA125水平、子宫体积大小及RI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程度、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125、子宫体积及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痛经积分及疗效:观察组痛经有效率93.10%;对照组痛经有效率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积分、痛经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89.66%;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清CA12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体积大小: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大小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治疗后两组R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清CA125及RI水平,与散结镇痛胶囊相比疗效更佳,且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田娇[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成肇仁教授辨治失眠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梳理古代医家治疗失眠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名老中医成肇仁教授的失眠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挖掘病案中信息包括症状、药物、证型、方剂的频数,证-症、方-证、方-药、药-证、以及药组、药对的规律,从客观数据结果基础上总结成教授临证治疗失眠经验。方法过对成肇仁教授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门诊期间,记录保存的378例失眠病例的收集。依照中医症状、证型、药物等标准术语对病案进行标准化,完成数据信息清洗工作。将病案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后,导入Weka3.7.12,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使用cytoscape3.80软件网络分析,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展示成肇仁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筛选出的378例失眠病案,一般信息显示: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262例,男:女=1:2.25,女性患者人数高于男性。患者年龄特点显示:平均年龄为45.6岁,40-59岁年龄段患者占比高,达总人数的48.41%。证候分布:所有病案中共有354个症状描述,普通症状309个,舌脉象症状45个,其中口干、口苦、胃脘痞闷、心烦、心悸排名前5位。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胃、肝、脾、胆、肾等多个脏腑。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热、痰3种。成教授治疗失眠大体分为8个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为痰热内扰和脾虚痰湿,累计频率超过44.45%,可以认为其为成教授治疗失眠的主要证型。方药分布:(1)用药:药物共使用238种,总频数为6943次。药性以平、微寒、温为主,药味上甘、苦、辛为重,药物归经主要为心、脾、肝3脏。用药类别中数量最多的是补虚类药物,其次是安神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2)用方:黄连温胆汤、酸枣仁汤、孔圣枕中丹、百合地黄汤4首方剂出现频率最高,4首方频次超过50次,累计频率超过80%。方证规律:分别对成教授治疗失眠的8种证型所对应的主要方药进行分析,核心处方分布结果:(1)痰热内扰证常以黄连温胆汤加减;(2)脾虚痰湿证常选用升阳益胃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3)血虚内热证常选用酸枣仁汤、孔圣枕中丹、百合地黄汤等加减;(4)心肾不交证常选用天王补心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泰丸等加减;(5)邪入少阳常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等加减;(6)肝郁化火证常选用解郁合欢汤、丹栀逍遥散加减;(7)心脾两虚证常选用归脾汤、八珍汤、人参养荣丸等加减;(8)肝郁气滞证常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各证型所用方剂分别统计,发现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和孔圣枕中丹为成教授治疗失眠最常用的配伍方剂,在大多数证型中皆辨证配伍使用,而酸枣仁、茯苓、茯神、首乌藤为其辨治的基础用药。药对和药组:炒麦芽→炒山楂、竹茹→法半夏、酸枣仁-鸡血藤→丹参、石菖蒲-龟甲→远志、酸枣仁-神曲-炒山楂→炒麦芽、法半夏-枳壳-石菖蒲→竹茹。在药物关联的基础上绘制高频用药复杂网络图,提示酸枣仁、茯苓、茯神、首乌藤、陈皮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总结成教授失眠临证经验:(1)病证结合成教授尊崇仲景,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参合疾病;随证加减,用药精究。一般依据核心症状辨别证型以选主方,针对失眠添加安神定志之品,并对基础病或局部辨证用药加减,从而整体把握病证。(2)善用经方治疗失眠善用经方化裁,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注重肝脾,调畅情志,治疗失眠与情志异常同病的方剂分为三类,柴胡类、四逆散方类,以及其它情志病用方。常添加远志、合欢皮、合欢花、柴胡、郁金、香附、延胡索、丹参等疏肝解郁的药物。(3)顾护脾胃推崇李东垣脾胃学术思想,辨治中尤其重视健脾和胃,常辨证选用茯苓、陈皮、法半夏、炙甘草、枳壳、白芍、生白术等药。(4)三因治宜成教授注重用药结合地域、四时及体质特异性而变化。

陈嫚[3](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敲除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模型,研究AS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关系,以及泻心汤的干预作用和相应的分子机制,为清热解毒法在AS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中医学对AS的虚实认识,明晰内生热毒病机在AS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泻心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AS与脂代谢和炎症、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关系。2.实验研究:SPF级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对照组加泻心汤单给药组,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模型组加泻心汤给药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诱导AS小鼠模型,小鼠每日分别灌服去离子水、泻心汤,连续给药12周;监测小鼠体重、饮水和饮食量;第12周收集小鼠粪便样品。给药结束后,禁食,麻醉眼眶采血,处死小鼠,分别取主动脉、胆囊、肝脏、大肠、盲肠内粪便等。各组小鼠主动脉和大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检测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1β的表达;采用阿尔新蓝染色和WGA染色观察小鼠大肠组织粘蛋白的变化,采用16S r RNA分析技术对盲肠内粪便进行基因测序;应用RT-PCR检测大肠组织Occludin和肝脏组织Cyp7b1、Cyp8b1、Lxr、Fxr m RNA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FXR、TGR5以及AMPK、P38和JNK蛋白的表达;LC-MS技术检测粪便胆汁酸的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小鼠精神状态可,饮水饮食良好,毛色润泽;模型组部分小鼠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好动,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便秘的表现;泻心汤给药干预后,小鼠烦躁好动,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便秘等表现有所改善。2.体重、饮水饮食量和大便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增长相对较快,饮水量显着增多(P<0.01),饮食量无明显差异,小鼠的粪便颗粒小且便质较干结;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饮水量显着减少(P<0.01),饮食量无明显差异,粪便颗粒小和便质干结的症状稍有缓解。3.主动脉HE染色:对照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内膜表面平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有序,未见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增厚,且主动脉内膜下泡沫样细胞多见,斑块面积显着大于其他各组。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主动脉内膜表面损伤降低,仅见少量泡沫样细胞,斑块面积缩小。4.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TG、TC、LDL-C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TC、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T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5.ELISA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TNF-α和IL-1β均显着升高(P<0.01);泻心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浆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IL-1β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6.大肠组织染色:(1)HE染色:对照组小鼠大肠组织结构完整,肠道固有肌层分布均匀,黏膜层含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模型组小鼠大肠组织受损,肠道固有肌层变薄,黏膜层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泻心汤给药干预后,肠道固有肌层恢复,黏膜层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2)阿尔新蓝染色和WGA染色:对照组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结构完整,肠道粘蛋白分泌正常;模型组小鼠大肠组织杯状细胞受损,粘蛋白分泌减少;泻心汤给药组小鼠肠道粘蛋白分泌增多。7.肠道微生物检测:(1)α多样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多样性指数chao1、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α多样性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2)属水平的肠道优势菌:对照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为阿克曼氏菌;模型组属水平的菌群丰度较高有:Faecalibaculum、Bifidobacterium、Coriobacteriaceae_UCG-002;泻心汤单给药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为拟杆菌、Ruminococcaceae_UCG-014、Eubacterium_fissicatena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和Alloprevotella。泻心汤给药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脱硫弧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8.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组织Occludin和肝脏组织Cyp7b1、Cyp8b1、Lxr、Fxr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1),泻心汤给药后Occludin、Cyp8b1和Lxr m RNA水平显着上调(P<0.05),Fxr和Cyp7b1 m RN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上调,但无统计学差异。9.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组织蛋白TGR5、AMPK总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p-P38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FXR下调,p-JNK上调,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p-P38显着下调(P<0.01),AMPK上调,p-JNK下调,但均无统计学差异。TGR5和FXR未见明显变化。10.粪便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粪便总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均显着增加(P<0.05),泻心汤给药组对粪便总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有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泻心汤给药组显着降低初级胆汁酸UDCA和TCDCA水平(P<0.05)。1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小鼠肠道内阿克曼氏菌,拟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与血脂水平(TG、TC、LDL-C),促炎因子(TNF-α、IL-1β),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呈负相关;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肝脏胆汁酸合成受体(Cyp7b1、Cyp8b1、Lxr、Fxr)呈正相关;而Anaerotruncus、Mucispirillum等肠道菌属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呈正相关,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和肝脏胆汁酸合成受体呈负相关。结论1.高脂饮食喂养的ApoE-/-小鼠诱导AS小鼠模型,反应了中医实热证的部分症状特点,泻心汤对AS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口渴喜饮和大便干结的症状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推测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诱导AS动物模型与中医实热证有关。2.泻心汤可以改善AS小鼠动脉内膜损伤,调节血脂水平,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最终抑制AS斑块的形成。3.泻心汤可以保护小鼠肠道屏障,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因此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泻心汤抑制AS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4.泻心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增加胆汁酸池大小,因此调节胆汁酸代谢异常也可能是泻心汤抑制AS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5.泻心汤改善AS小鼠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肠屏障损伤、胆汁酸代谢异常的作用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卢一铭[4](2021)在《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观察二白养正汤治疗Hp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初检阴性患者病例和Hp阳性经四联疗法根除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检转阴患者病例各100例,分别统计Hp阴性患者、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的症状、舌脉并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以上三类的中医证型分布。对Hp转阴符合脾胃气虚证的64例患者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治疗上中药组口服二白养正汤,西药组口服瑞巴派特,治疗4周后评价相关疗效指标。结果:1.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Hp转阴组因隐瞒病史剔除2例患者,实收Hp初筛阴性患者100例,Hp阳转阴患者98例,统计结果显示:Hp阴性组的100例患者中,肝胃不和证33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26例,寒热错杂证12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12例。在Hp转阴组的98例患者中,根除治疗前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湿热证36例,脾胃气虚证23例,寒热错杂证5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10例;根除治疗后肝胃不和证11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64例,寒热错杂证3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6例。六个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不足证里Hp阴性患者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在脾胃湿热证里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气虚证里占比最多。经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示Hp阴性组、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三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具体差异表现为,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和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转化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肝胃不和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肝胃不和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脾胃湿热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脾胃湿热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间的相互转化频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寒热错杂证虽然不是Hp阴性或Hp转阴根除治疗后的特性性证型表现,但该证型在两组中的占比有较大差异。在经过Hp根除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对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有效率:中药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证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改善中医脾胃气虚证症状方面均有显着效果,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医各项主症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主症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胃脘痞闷、神疲乏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疼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经治疗,在胃脘痞闷、胃脘疼痛、神疲乏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在治疗胃脘痞闷及神疲乏力方面,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胃脘疼痛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中医各项次症积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中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便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便溏、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在治疗食欲减退、便溏、大便难症状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食后腹胀、早饱症状方面,组间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食欲减退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食后腹胀和早饱方面,两组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在治疗便溏方面,中药组有疗效而西药组疗效不明显;在治疗大便难方面,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无明显改善。慢性胃炎症状评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且中药组的药物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幽门螺杆菌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有显着相关性,Hp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根除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与瑞巴派特片对治疗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均有效果,且二白养正汤在在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优于瑞巴派特片。

贾丽燕[5](2021)在《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关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筛选用于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研究的主要指标。构建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中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总结不同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对中医体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今后中医体质综合调护方案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方法:(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CiteSpace 5.6.R2可视化软件,梳理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文献,呈现现有文献的作者、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发表信息、研究设计特征、基金来源、中医体质判定与报告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等,并基于CiteSpace软件生成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图谱,总结纳入文献中目前研究报告频次最多的健康相关行为,为实证研究中变量的筛选提供思路与依据。(2)基于2005年至2020年4个一般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对其中年满15周岁的样本予以纳入,并结合多项年龄划分标准以及中国人群健康因素和行为特点,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5~44岁组(青年Ic组)、45~64岁组(中年组)、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5个亚组。采用Mplus 7.4软件对总人群及各亚组人群的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健康相关行为外显变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分,利用判别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在研究二获得总样本人群及各年龄亚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最佳潜在类别的基础上,应用构成比描述不同行为方式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关系。结果:(1)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CNKI数据库共收录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论文563篇,包括期刊论文402篇、硕士学位论文142篇、博士学位论文19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刊载文献量≥ 5篇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13本,占65.00%;学位论文来源于32所高校,中医药大学有18所;该研究领域有6位核心作者,其发文总量为60篇(占10.66%);222篇研究标注基金资助,占期刊论文总数的55.22%;热点关键词为中医体质、体质辨识、痰湿质、生活方式、气虚质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开始突现、突现强度较强且延续至今;纳入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占80.64%),健康相关行为报告频次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实证研究中共23 985例样本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90.50%),各亚组中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5 483例、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 264例、25~44岁组(青年Ic组)10 386例、45~64岁组(中年组)4 611例、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1241例。基于研究对象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外显变量分别构建总人群和各亚组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其中,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最佳拟合为5类,根据其条件概率分为基本健康型12 965人(54.05%)、缺乏运动型6 892人(28.73%)、吸烟饮酒型1 387人(5.78%)、饮食偏嗜型1 407人(5.87%)、混合型1 334人(5.56%);各年龄亚组结果显示,25~44岁人群组(青年Ic组)和45~64岁人群组(中年组)具有类似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均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少动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另外,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和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的研究对象在吸烟、饮酒、饮食、运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混合特征,其中,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喜甜少动型、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烟酒运动混合型、饮食烟酒偏嗜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总样本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的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人口学特征具有各自的差异性特点。(3)23 985例总人群中,平和质7 364例(30.70%),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 724例(11.36%)、阳虚质2491例(10.39%)、阴虚质2 036例(8.49%)。各亚组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阴虚质(12.02%)和湿热质(10.30%);15~24岁职业人群(青年Ib组)和25~44岁人群(青年Ic组)湿热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是9.98%、9.14%;45~64岁人群(中年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13.42%);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组)的气虚质和阳虚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16.04%和13.62%。总人群的5种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明显不同。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57倍、1.60倍、1.27倍、1.32倍、1.49倍、1.54倍、1.44倍、1.36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4倍、2.47倍、2.09倍和1.28倍、1.94倍、1.31倍,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9倍、1.31倍、1.35倍、2.08倍、1.38倍、1.33倍。对应分析显示平和质与基本健康型关联性较强;阳虚质、血瘀质与缺乏运动型关联性较强;湿热质与饮食偏嗜型关联性较强;痰湿质与混合型关联性较强。在各年龄亚组人群中,不健康行为集合模式(如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饮食偏嗜少动型、混合型、喜甜少动型等)对其痰湿质的形成和发生均具有明显作用。结论:(1)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学术界对该类研究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较高,但也可发现该领域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强,体质影响因素研究的瓶颈有待突破。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趋势。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序前5位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总体表现出基本健康型、缺乏运动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混合型5类,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亦存在不同特点。总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影响因素不同,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特征开展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健康宣教。(3)研究对象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与中医体质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规律,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对八种偏颇体质均有显着影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体质的形成有明显关系,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模式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六种体质的形成具有明显关系。各年龄亚组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与中医体质间也具有差异性特点。今后可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及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进行差异性体质干预。

周玉嘉[6](2021)在《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以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火毒证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相关西医量表评定及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SOD、MDA、CAT、GSH-Px)水平作为检测指标,选择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以验证活血解毒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火毒证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2通过实验研究具有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神经损伤的改善及对脑组织铁代谢的调节作用,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GPX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撑,同时也为“活血解毒法”及“毒损脑络”理论指导临床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诊断为ICH的非手术住院患者30例,符合西医脑出血和中医中风病火毒证诊断。入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活血解毒法(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中医证候积分。2实验研究:以自体血脑组织注射法建立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醒脑静组,10只/组;另取SD大鼠10只为正常组。按体表面积法换算给药剂量进行干预,醒脑静组分别为:6.4ml/kg/day,腹腔注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连续干预5天。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Fe2+、SOD、MDA、GSH、GPX4含量;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神经细胞内铁死亡超微结构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Nrf2 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本研究收纳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年龄58.42±8.93岁;女性11例,年龄59.91±11.18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收缩压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温、舒张压、呼吸频率、心跳、体重、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患者巴氏指数、血清SOD、GPX水平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MDA水平、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①行为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ELISA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Fe2+、MDA含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SOD、GSH、GPX4含量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组较模型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缓解;透射电镜示中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较模型组损伤减轻,形态正常、结构完整。④Real-time PC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 mRNA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⑤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Nrf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着改善ICH火毒证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调节ICH后脑组织Fe2+代谢紊乱,其机制与醒脑静注射液调控铁代谢过程脑组织TFR、RP-2、Fpn-1基因和蛋白表达相关。3、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抑制铁死亡发生,可能与上调system Xc-、GPX4以及Nrf2及其启动的抗氧化分子(HO-1、NQO1)表达相关。

刘丽婷[7](2021)在《八珍汤加减联合灵芝浸膏片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跟师学习收集病案,观察导师黄春华运用八珍汤加减联合灵芝浸膏片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前后的各项量表评分变化;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开拓出能有效治疗失眠症的新治法和新思路,为临床运用提供一定循证医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方法:收集所有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黄春华副主任医师门诊的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共83例,根据所规定的纳排标准和剔除标准,本次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共80例。依据开放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八珍汤联合灵芝浸膏片组(治疗组)、灵芝浸膏片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观察与治疗周期均为4周。在此过程中收集患者所有的病症信息,包括了一般资料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等)、既往史、初次就诊时的四诊信息、既往服药情况、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的分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的分数等。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疗效评判指标为PSQI总分减分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指数,根据规定的评判标准,当PSQI总分减分率超过25%时,判定为有效病例,反之则无效;中医证候疗效指数≥30%,判定为有效,反之则无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同时详细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包含了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初诊时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HAMA及HAMD评分等基线比较无差异(P>0.05),提示两组数据可比。2.失眠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0%,两组有效率经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4周治疗周期后,两组的PSQI分值均有降低,组内评分前后差异明显(P<0.01),且治疗组的PSQI各项分值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区别(P<0.05)。3.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仅达62.5%,两组总有效率经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4周治疗,两组的各项证候得分和总积分均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且治疗组的中医证候各项得分和总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4.焦虑抑郁情况:初诊时治疗组和对照组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的患者比例分别占87.5%和82.5%;同时分别有82.5%和85%的患者存在不同级别的抑郁。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1);且治疗组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5.在整个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仅有3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口干口苦,少许恶心、食欲减退等服用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结论:1.运用八珍汤联合灵芝浸膏片能显着降低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使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得到提升,其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单药灵芝浸膏片。2.运用八珍汤联合灵芝浸膏片能显着降低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悸、多梦易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其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药灵芝浸膏片。3.运用八珍汤联合灵芝浸膏片能使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这可能与患者的睡眠质量提升有关。4.八珍汤联合灵芝浸膏片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安全有效,服用便捷,可供同行参考及临床应用。

许胜[8](2020)在《白头翁汤结肠透析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白头翁汤结肠透析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运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多样的方式及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经诊断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来自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例数6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白头翁汤结肠透析为治疗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艾迪莎)结肠透析为对照组,每天一次,疗程为4周。通过对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评定,及治疗前后患者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下UC活动分级评分、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在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良Mayo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Baron内镜下UC活动分级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ESR、CRP方面,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在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中2例腹部不适,3例出现肛门疼痛;治疗组中1例腹部不适,1例出现肛门疼痛;经临床指导及嘱患者放松肛门及紧张心情,未经药物治疗及未暂停结肠透析疗程后症状消失,均未影响结肠透析时间及疗程。结论:在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采用白头翁汤或艾迪莎结肠透析治疗均具有临床疗效,且在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下UC活动分级评分、ESR和CRP、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白头翁汤均要优于艾迪莎。

张亮[9](2019)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以下简称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肝癌诊疗应根据患者疾病分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中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肝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虚、毒、瘀是发生肝癌的主要病机,扶正活血解毒法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法则。为此,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开发了槲芪方用于治疗肝癌,王学江等对该方做了防治肝癌的多项实验研究,显示对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但是,对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对用活血药物是否促进肝癌转移尚存争议。为此,本研究拟对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癌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有效作用靶点,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和槲芪方中的活血药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以此法组方的“槲芪方”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方与法中的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相关指标的作用,为建立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为阐明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如何应用活血药物的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系统评价:联合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公开发表的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英文研究,内容为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扶正”、“活血”、“解毒”、“瘀”、“毒”、“肝癌”等为检索词,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应用扶正、活血、清热解毒法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组采用单纯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近期有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百分率、临床症状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森林图或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资料的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7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槲芪方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半年,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癌分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统计数据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情况进一步分层,A期、B期的患者被分为A+B层,C期、D期患者分为C+D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肝功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槲芪方应用对肝癌预后的影响。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活血药物的选择依据是有明确的中药活血作用,在临床治疗肝癌中为常用药,在槲芪方中出现。丹参是代表性的治疗肝癌、肝硬化的药物,近年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多,故本研究选择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为研究药物,用肝癌细胞系huh7为干预对象,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溶液干预huh7人肝癌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CCK-8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TGFβ 1、snail和Wnt通路的分子标志物等指标,初步探讨丹参酮ⅡA对于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系统评价:共检索出622篇文献,查重剩余530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346篇,通过阅读具体文献内容排除160篇,最终纳入研究可供Meta分析的文献24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有3篇被评为B级,21篇被评为C级,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12个月生存率漏斗图呈现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比较,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AST、AFP水平、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纳呆的临床症状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累积生存率显示,治疗组分别为80.4%、69.8%、58.5%、55.7%,对照组分别为81.1%、64.7%、52.1%、42.3%,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在6个月时间节点以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槲芪方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7.3月(95%CI,15.8-18.7月),对照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6.1月(95%CI,14.7-17.5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4月(95%CI,8.3-14.5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1月(95%CI,3.3-4.9月),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槲芪方加减治疗组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癌复发、转移率比较,肝癌1年、2年累积复发率在治疗组分别为56.4%、64.9%,对照组分别为90.3%、95.7%,肝癌1年、2年的累积转移率在治疗组分别为28.7%、38.3%,对照组分别为64.5%、74.2%。两组各时间点累积复发、转移率相比,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示槲芪方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了 11个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患者生存的有嗜肝病毒感染史、基线AFP水平、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h分级,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槲芪方的应用(P<0.05,HR=0.44)和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P<0.05,HR=0.33)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性因素。(2)肝癌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分别为7.0(5.0,11.0)和 7.0(3.0,9.0),对照组分别为 14.0(10.0,19.5)和 16.0(12.0,20.0),治疗组与对照组24周、48周中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治疗组分别为56.9%、67%,对照组分别为12%、11.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能够改善哪些症状体征,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治疗组在形体消瘦、大便溏泄等证候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比较舌象变化,结果显示:舌质暗在治疗组分别为12.1%、4.1%、3.3%,对照组分别为22.3%、24.8%、24.1%。舌下静脉延长曲张比例治疗组分别为21.5%、22.0%、23.1%,对照组分别为21.6%、25.6%、29.5%。患者舌质暗、舌下静脉延长曲张状态是瘀血的客观表现,槲芪方能够降低暗舌比例,延缓患者舌下静脉延长状态的进展,有明确的活血作用。(3)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生活质量评分显示:治疗组分别为54.0(50.5,56.0)和 53.0(51.0,56.0),对照组分别为 45.0(39.3,44.8)和 43.0(36.8,45.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血清肝脏生化功能比较显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治疗组分别为42.6(24.7,76.8)U/L和36.1(25.8,69.4)U/L,对照组分别为70.8(39.6,131.7)U/L 和 62.9(35.6,138.3)U/L;白蛋白(ALB)在治疗组分别为 41.1(37.0,45.5)g/L 和 42.7(38.8,45.4)g/L,对照组分别为 38.4(34.3,42.6)g/L和39.2(33.9,42.4)g/L;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甲胎蛋白(AFP)在治疗组分别为 5.1(2.3,32.5)ng/ml 和 5.2(2.5,24.3)ng/ml,对照组分别为14.4(2.8,261.0)ng/ml和 18.0(3.3,307.4)n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提高患者ALB水平,降低GGT和AFP水平。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0,0.3125μ M,0.625μ M,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40 μM,80μM,160 μM)丹参酮ⅡA处理huh7肝癌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huh7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当药物浓度达到160 μ M时,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的细胞干预浓度在160 μ M时会影响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加药组肝癌细胞生长缓慢,划痕缩小面积与原面积比值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直观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的增加,肝癌增殖、转移相关因子TGF 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对TGF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药组方联合现代医学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2.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等,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槲芪方中活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huh7肝癌细胞的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产生影响而实现的。意义:本研究系统评价了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作用,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的临床疗效特点,探索了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及活血药物抗肝癌转移作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抗肝癌的临床应用,为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陈普,郑进,张超,林艳芳,段立刚,鲁法庭,陈清华[10](2010)在《傣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傣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傣医药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傣医药在发展中重实践轻理论,重药物轻医理,理论与临床相脱节、医与药相脱节等现象十分突出。从傣医理论内涵研究、傣医文献整理研究、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问世等方面探讨了傣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不断提高科研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才能使傣族医药学得到蓬勃发展的观点。

二、影响方药疗效的几种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方药疗效的几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及剥脱标准
    6 治疗方案及方法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7.1 安全性观测指标
        7.2 疗效观测指标
    8 疗效判定
        8.1 痛经疗效评定标准
        8.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年龄比较
        1.2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1.3 治疗前两组痛经程度分布
        1.4 治疗前两组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5 治疗前两组血清CA125 比较
        1.6 治疗前两组子宫体积大小、RI比较
    2 研究结果比较
        2.1 治疗前后两组痛经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痛经疗效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痛经程度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A125 比较
        2.7 治疗前后两组子宫体积大小比较
        2.8 治疗前后两组RI比较
    3 安全性检测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2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3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法论治子宫腺肌病痛经依据
    4 对照组设立依据
    5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1 化瘀消症汤方药组成及分析
        5.2 中药封包外敷治疗
        5.3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6 疗效分析
        6.1 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6.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3 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 水平分析
        6.4 治疗后两组子宫大小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分析
    7 研究过程不足及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子宫腺肌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成肇仁教授辨治失眠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失眠的中医研究
        1.1 病名源流
        1.2 病机探讨
        1.3 治法方药
    2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人群分布特点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资料来源
        1.2 病案资料筛选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资料整理
        2.2 病案术语规范
        2.3 数据库建立
        2.4 数据清洗
        2.5 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信息统计
        3.2 症状统计
        3.3 药物统计
        3.4 证型统计
        3.5 方剂统计
        3.6 聚类分析
        3.7 关联分析
        3.8 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4.2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4.3 药物情况分析
        4.4 证候特点
        4.5 辨证用药特点
        4.6 方药特点
第三部分 成肇仁教授治疗失眠临证经验
    1 病证结合
        1.1 辨证为主,参合疾病
        1.2 随证加减,用药精究
    2 善用经方
        2.1 拓展经方,善加化裁
        2.2 重视肝脾,调畅情志
    3 顾护脾胃
    4 三因制宜
    5 典型病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辨治不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虚实认识与防治
        1.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虚证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实证的认识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2 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的探讨
        2.1 内生热毒的含义及形成
        2.2 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
        3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3.1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3.2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4 泻心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4.1 泻心汤的出处及配伍关系
        4.2 泻心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4.3 泻心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方法
        2 脂代谢和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1 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1 肠道菌群
        3.2 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4 胆汁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4.1 胆汁酸的合成与功能
        4.2 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4.3 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三、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制备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HE染色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小鼠一般情况
        4.2 模型评价指标
        4.3 主动脉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4.4 小鼠体重情况
        4.5 小鼠饮水饮食情况
        4.6 小鼠大便形态观察
        5 讨论
        5.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
        5.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属性分析
        5.3 泻心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疗效
    实验二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脂代谢和炎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小鼠血脂水平检测
        2.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小鼠血脂水平
        4.2 血浆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
        5 讨论
    实验三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HE染色
        2.5 阿尔新蓝染色
        2.6 WGA染色
        2.7 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2.8 16S rRNA肠道菌群基因测序与分析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大肠组织形态结构和粘蛋白的变化
        4.2 大肠组织中Occludin mRNA表达
        4.3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
        4.4 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4.5 肠道菌群变化热图分析
        5 讨论
        5.1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5.2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实验四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胆汁酸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和处理
        2.4 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LC-MS联用技术检测胆汁酸的变化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肝脏组织中Cyp7b1、Cyp8b1、Lxr、Fxr mRNA表达
        4.2 肝脏组织中FXR、TGR5、AMPK、P38、JNK蛋白的表达
        4.3 粪便胆汁酸代谢产物分析
        4.4 肠道菌群与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胆汁酸合成的影响
        5.2 肠道菌群与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发明专利与科研项目
致谢

(4)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3.数据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Hp阴性、Hp转阴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4.2 二白养正汤对Hp转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治疗效果观察
讨论
    1.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1.1 中医对Hp的认识
        1.2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3 中医对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2.西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3.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3.1 Hp及根除Hp治疗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3.2 二白养正汤对Hp转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
    4.导师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5.立方规律
        5.1 二白养正汤方剂分析
        5.2 药物古典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概述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p相关性胃炎及其根除后状态的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认识概述
        1.1 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1.2 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1.3 Hp治疗方法
        1.4 Hp根除后状态的相关研究
    2.中医认识概述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进展
    1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概况
        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 中医体质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
    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概况
        2.1 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
        2.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提出
        2.3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3 潜在类别分析及其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3.1 潜在类别分析方法
        3.2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3.3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指标的筛选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3.3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3.4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3.5 关键词分析
    4 讨论
        4.1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4.2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4.3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4.4 研究热点和前沿选题趋势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
        4.2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
        4.4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中医体质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3.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3.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4.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4.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附录二 健康相关行为方式调查表
    附录三 中医体质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概况
        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二、“毒损脑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三、“火毒证”的特性
        四、“毒损脑络”的生物学基础
        五、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脑出血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一、铁死亡是急性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ICH后铁死亡的潜在机制
        三、ICH后铁死亡的潜在干预措施
        四、醒脑静注射液的现代机制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非手术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神经损伤及脑组织铁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点
项目资助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八珍汤加减联合灵芝浸膏片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不寐”的病名由来
        1.2 睡眠的原理
        1.3 不寐病因病机
        1.4 治疗
        1.5 结语
    2.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2.1 失眠症的定义、分类
        2.2 失眠症的病因
        2.3 睡眠的原理和发病机制
        2.4 失眠症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干预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疗效
        2.3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2.4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的分析
        1.2 疗效比较
        1.3 对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
    2.从气血两虚理论论治失眠的研究
        2.1 气血两虚型失眠的理论基础
        2.2 从气血两虚论治失眠
        2.3 药物组成及方解
    3.失眠共病的相关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白头翁汤结肠透析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资料
    2.3 诊断资料
    2.4 研究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评定
    3.2 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
    3.3 治疗前后Baron内镜下UC活动分级评分
    3.4 治疗前后ESR、CRP
    3.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3.6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3.7 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4.2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4.3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4.4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4.5 血沉、C反应蛋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
    4.6 结肠透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理及相关研究
    4.7 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及方药分析
    4.8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灌肠方式的改进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 古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认识
        (二) 当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三)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二 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一) 单一信号通路
        (二) 多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
        (三)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一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探讨
        (一) 正虚和瘀毒互结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二) 槲芪方是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
        (三)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二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槲芪方中活血药物提取物丹参酮ⅡA抗肝癌转移作用探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2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3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四、影响方药疗效的几种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消症汤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D]. 吴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成肇仁教授辨治失眠经验研究[D]. 田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D]. 陈嫚.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 卢一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D]. 贾丽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D]. 周玉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八珍汤加减联合灵芝浸膏片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刘丽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白头翁汤结肠透析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许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张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傣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J]. 陈普,郑进,张超,林艳芳,段立刚,鲁法庭,陈清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1)

标签:;  ;  ;  ;  ;  

影响方剂疗效的几个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