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探

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探

一、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穆丹,岂泽华,李沁,梁可欣,华绍贵,朱星雨,焦梦婕,饶玉春,孙廷哲[1](2021)在《茶树花挥发物对叶蝉三棒缨小蜂的引诱增强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是为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umempoascae)是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但茶树花对叶蝉三棒缨小蜂的引诱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茶树花可引诱天敌叶蝉三棒缨小蜂,显着缩短其寄生行为的搜寻时间。茶树花可显着增强叶蝉为害茶梢对缨小蜂的吸引作用,而对健康茶梢的增强效应不显着。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结果显示,健康茶梢中的挥发物种类和相对含量较少,而叶蝉为害茶梢和茶树花中挥发物种类和相对含量显着增多。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显示,茶树花挥发物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变量重要性投影结果表明,17种茶树花挥发物在判别分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行为测定结果显示,α-水芹烯、顺式氧化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苯甲醛和苯乙酮对叶蝉三棒缨小蜂具有显着的引诱效果。研究初步阐明了茶树花通过释放挥发物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的机制,为制定叶蝉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蔡晓明,罗宗秀,边磊,李兆群,修春丽,付楠霞,陈宗懋[2](2021)在《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文中指出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分析了"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为将来我国的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孙廷哲,岂泽华,梁可欣,李沁,饶玉春,穆丹[3](2021)在《蚜害茶树挥发物组分变化的聚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舒茶早(Camellia sinensis cv.‘shuchazao’)是皖西南产区一种茶树品种。为研究茶蚜取食为害诱导的茶树挥发物释放特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了健康茶梢和蚜害茶梢的挥发物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健康茶梢挥发物种类(16种)和相对含量较少,而蚜害茶梢挥发物种类(24种)较为丰富且相对含量增大。对具有显着性差异的挥发物种类进行无监督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健康茶梢和蚜害茶梢挥发物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基于差异显着挥发物建立了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经实验验证,此模型可较好地区分健康和蚜害茶梢(R2X=0.903, R2Y=0.875)。通过计算变量重要性投影,结果表明,α-蒎烯、长叶烯-(V4)、苯甲醛、反-2-甲基-2-丁烯酸环丙烯酯、3-己烯醛、莰酮和癸醛这7种重要挥发物的相对含量整体变化对判别健康与蚜害茶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初步揭示了茶蚜为害茶树挥发物含量变化的特征,可为制定茶蚜防控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宋学雨[4](2021)在《“白毫早”茶园主要害虫与其天敌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44)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71)。对2015、2016年和2020年秋冬季白毫早茶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群落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生态位分析、地学统计学分析、角余弦系数分析等对害虫和天敌之间在时间、数量、空间上关系进行分析,求出茶园主要害虫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以期为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提供帮助。将茶园的天敌与卵形短须螨、双斑长跗萤叶甲和假眼小绿叶蝉害在数量、时间、及空间关系上运用生态位分析法和灰色系统分析法进行分析,综合评判出对3种害虫关系密切的前4位天敌。结果是卵形短须螨的主要天敌是三突花蟹蛛(10.5691)、鳞纹肖蛸(10.2493)、茶色新圆蛛(9.6353)和锥腹肖蛸(9.5182);双斑长跗萤叶甲的主要天敌是锥腹肖蛸(10.9636)、茶色新圆蛛(10.6578)、异色瓢虫(10.7580)和鳞纹肖蛸(10.5437);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锥腹肖蛸(10.6280)、粽管巢蛛(10.4820)、斜纹猫蛛(9.9635)和茶色新圆蛛(8.6137)。运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变程,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卵形短须螨和双斑长跗萤叶甲与9种天敌变程间的灰色关联度。然后灰色关联度被标准化得到密切指数。按照天敌与目标害虫两年的密切指数之和大小,综合评判天敌对目标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位次。结果是与卵形短须螨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1.9586)、八斑球腹蛛(1.9346)、异色瓢虫(1.8764)、草间小黑蛛(1.8702)和三突花蟹蛛(1.7937)。与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1.9654)、锥腹肖蛸(1.9509)、三突花蟹蛛(1.9288)、草间小黑蛛(1.9171)和异色瓢虫(1.8414)。粽管巢蛛均是对两种害虫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变程,用角余弦系数法分析天敌与蝽类和茶蚜害虫变程,最终按照密切指数之和综合评判天敌对目标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位次。茶蚜的前3位天敌是草间小黑蛛、鳞纹肖蛸和粽管巢蛛。盲蝽类害虫的前3位天敌是草间小黑蛛、鳞纹肖蛸和粽管巢蛛.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法,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联联系,依据天敌与蓟马关系密切指数之和,评判出蓟马的主要天敌。蓟马的前4位天敌依次是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鳞纹肖蛸和茶色新圆蛛。用t检验法,检验2020年秋冬季与2015和2016年秋冬季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差异。卵形短须螨与叶甲、园蛛、斑管巢蛛差异均极显着,2015的鳞纹肖蛸和2016年的锥腹肖蛸差异显着。2015年的锥腹肖蛸和两年的园蛛和斑管巢蛛与2020年相比,差异均极显着,其余差异不显着。主要原因是茶园相邻的行道树和间作的桂花树树冠大对茶园生态环境影响所致。

刘亚男[5](2021)在《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作为江北茶区的新型代表,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茶叶生产成为一项特色产业,但相对于条件优越的南方茶区,基础性的调查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泰安九曲白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通过系统调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进行了害虫和天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明确了其时间格局,为更好地制定茶园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经过对茶园28次的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和天敌共42种,隶属于2纲、9目、32科。其中有害虫(包括害螨)2纲、5目、25科,共31种,占总种数的73.81%;天敌有2纲、5目、7科,共11种,占总种数的26.19%。茶园害虫(包括害螨)主要有黑刺粉虱、小贯小绿叶蝉、绿盲蝽、茶蚜、茶黄蓟马、茶细蛾、茶橙瘿螨以及茶叶瘿螨。调查发现茶园的主要天敌有桨角蚜小蜂、中华通草蛉、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异色瓢虫以及圆蛛、跳蛛等。2.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对多度。结果表明,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群落中的植食性类群占总个体数的93.55%,主要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分别占总个体数的75.59%和15.97%。刺吸式口器害虫中黑刺粉虱占总数的48.16%,捕食性天敌中的草蛉类、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类分别占0.45%、0.59%、0.64%、0.84%,寄生性天敌中桨角蚜小蜂占寄生天敌总数的3.9%。3.根据优势度指数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在整个茶园生长期内,主要害虫为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从6月至10月初,黑刺粉虱是茶园优势害虫,保持最明显的优势度;从6月9日调查开始到调查结束,除10月17日至11月5日三次调查中茶黄蓟马发生量达到高峰,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一直都较为严重,是危害茶树的优势种害虫。从6月至8月,桨角蚜小蜂和黑带食蚜蝇是天敌优势种,其次是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9月份,异色瓢虫保持较高的优势度,9月底至11月,中华通草蛉在天敌类群中保持优势度,11月至12月,圆蛛成为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从12月到调查结束,温度骤降,天敌种类急剧减少,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为黑带食蚜蝇。4.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标。采用时间序列最优分割法,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时间格局分为4个时段(6月9日-7月17日、7月25日-9月12日、9月20日-10月17日、10月27日-12月23日)。结合茶树生长期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了茶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刘瑜,疏再发,邵静娜,何卫中[6](2021)在《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茶园间作作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对农药减量使用与茶叶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间作可改善茶园小气候、优化天敌生存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物种间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降低其暴发风险。此外,部分植物可干扰昆虫种群活动,选择性间作可达到吸引天敌及毒杀、驱避或诱集害虫等目的。本文综述了茶园间作对茶树病虫害防控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利用间作生态治理茶园病虫害的研究方向。

张帅琪,冯博文,张婧,IMBOMA Titus,陈李林[7](2020)在《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张仁强[8](2020)在《金寨县代料灵芝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病虫害的发生对灵芝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初步明确了危害金寨县代料灵芝主要病虫害种类,针对为害灵芝的主要病、虫害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为实现代料灵芝“优质、高产、安全”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危害代料灵芝主要病虫害鉴定对从金寨县代料灵芝主产地采集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获得一株植物病原真菌菌株,命名为RQ-5,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株RQ-5进行致病性验证,明确病原菌株RQ-5为引发灵芝病害致病菌。采用CTAB法提取RQ-5菌株的总DNA,通过对其18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并观察菌株的菌落、分生孢子梗和分子孢子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RQ-5菌株的18S rDNA序列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的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序列号:HM037937.1)的同源性相似;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RQ-5菌株为绿色木霉(T.viride)。通过观察成虫、卵、幼虫和蛹等阶段的形态特征,结合害虫幼虫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与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比对、分析,鉴定为害金寨代料灵芝主要害虫为星狄夜蛾(Diomea cremata Butler)。2.植物源活性成分对绿色木霉的抑菌活性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乙蒜素、乙蒜素乳油、苦参碱和茶树精油对绿色木霉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对绿色木霉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48 h的EC50分别为28.92、48.04、683.24、1846.19 mg/L。3.茶树精油对星狄夜蛾幼虫的熏蒸毒性熏蒸试验结果表明,茶树精油对星狄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熏蒸毒性,且熏蒸活性与供试浓度呈正相关,熏蒸13 h的LC50为4.90 mg/L;结合室内生测结果,选择15 mg/L的茶树精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 mg/L的茶树精油表现出良好的田间应用效果,熏蒸13 h对星狄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1.62%。

任倩倩[9](2020)在《抗、感茶树品种对茶小绿叶蝉取食诱导的防御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Matsuda))是我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上的主要害虫,其为害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目前,茶树对茶小绿叶蝉为害的防御机制研究较少,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抗虫茶树品种(举岩,JY)和感虫茶树品种(恩标,EB)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叶蝉持续为害不同时间点抗、感茶树的转录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表达量变化,找出相关抗性通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间点的主要相关茶树挥发物的动态变化,测定了木质素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及相关酶活的变化,以期揭示叶蝉取食为害后茶树的防御机制。本研究的开展,为抗茶小绿叶蝉茶树品种的培育提供基因资源,为茶树-昆虫互作机理的理论体系加深认识,主要结果如下:1、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的防御反应。通过比较叶蝉在抗、感茶树品种上持续取食不同时间点(0 h,6 h,12 h,24 h)的转录组的动态变化,初步揭示叶蝉诱导茶树抗性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叶蝉取食6 h和24 h时,感虫茶树品种EB的差异基因数量要高于抗虫茶树品种JY;两个茶树品种在被取食12 h时的差异基因数量相当且达到最大量。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茶树品种对叶蝉取食胁迫的应激反应具有相似性。但JY在虫害早期(6 h),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和α-亚麻酸途径被率先激活响应,并且一直持续至24h。因此,在叶蝉取食后,抗虫茶树品种比感虫茶树品种更早激活防御反应,且主要与萜类化合物和茉莉酸合成相关。2、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挥发物的释放。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结合GC-MS技术检测茶树在叶蝉取食不同时间(6 h、12 h、24 h、36 h、48 h、72 h)释放的挥发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叶蝉取食后对顺-3己烯醇(3-Hexen-1-ol,acetate,(Z)-)、β-罗勒烯(β-Ocimene)、(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芳樟醇(Linalool)、石竹烯(Caryophyllene)、α-法呢烯(α-Farnesen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等主要挥发物相对含量影响较大。虫害诱导的挥发物中,单萜类物质含量在EB茶树较高,而倍半萜类物质在JY茶树中较高。结合前期转录组数据发现,叶蝉取食诱导后的抗、感茶树品种中调控萜类合成相关基因均明显上调;其中EB中的单萜和二萜类物质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均高表达。因此,叶蝉取食可诱导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其合成与释放。3、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木质素的代谢分析。通过HPLCMS/MS技术对茶树木质素次生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健康茶苗中,JY的苯丙氨酸、香豆酸、阿魏酸和CAD酶活性都显着高于EB;在叶蝉取食为害后,JY的苯丙氨酸、松柏醇显着增加,EB茶树中的阿魏酸、松柏醇也显着增加;PAL、4CL、CAD、POD酶活性都极显着升高。叶蝉取食后激活了大部分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JY的PAL、C4H、4CL、CCo AOMT基因表达量稍高于EB,但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受茶小绿叶蝉为害后,抗虫茶树品种比感虫茶树品种更早激活防御反应,其防御反应主要参与萜类化合物和JA合成相关。叶蝉取食胁迫也会激活茶树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促进更多木质素代谢产物的生成。

张书平[10](2020)在《“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害虫与天敌关系的数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44)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71)。对2015年和2016年合肥地区“白毫早”和“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地统计学分析、生态位重叠、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种群聚集均数法和ρ指数法等方法对两种茶园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明确了茶园内害虫及其主要天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可为茶树害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法、种群聚集均数法、空间聚集强度指数、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和ρ指数法分析茶园不同大小聚块条件下的优势种害虫及其优势种天敌。个体群聚集时的最小范围通过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由此得到八点广翅蜡蝉和蜡蝉类是聚块中有4个基本样方,假眼小绿叶蝉为1个基本样方,为其最小范围。本文通过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天敌和害虫各自的变程,再分析天敌对害虫在数量上和空间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变程间的关联度,紧接着研究天敌与害虫之间的时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最后标准化上述结果,得到密切指数,密切指数之和越大,表明其与害虫关系越密切。调查研究得到茶园中害虫优势种及其优势种天敌,其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 Walker、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和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等是茶园害虫主要的优势种,它们的第一位优势种天敌分别是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 Walckenaer,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 Sundevall,鳞纹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 Karsch,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为充分发挥中性昆虫蚊虫作为天敌的食饵替代物作用,科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本文求出天敌和蚊虫各自的变程,分析变程间的关联度,其值越大天敌对蚊虫在空间上跟随关系越密切。综合评判得到,“白毫早”和“乌牛早”两种茶园2015和2016年与蚊虫空间关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敌为粽管巢蛛、三突花蟹蛛和茶色新圆蛛。这部分结果可为促进优势种天敌建群提供帮助以及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二、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花挥发物对叶蝉三棒缨小蜂的引诱增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1.2 缨小蜂寄生行为反应
    1.3 挥发物提取
    1.4 挥发物鉴定
    1.5 缨小蜂行为测定(Y形嗅觉仪)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茶树花与叶蝉的交互作用对缨小蜂的引诱具有增强效应
    2.2 叶蝉为害时茶树花对缨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2.3 叶蝉为害茶树花和茶梢挥发物组分的变化
    2.4 挥发物组分特征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2.5 挥发物引诱缨小蜂的行为测定
    2.6 讨论

(2)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主要进展
    1.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命名变更与生物学研究进展
        (1)对茶树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2)茶园主要害虫生物学研究进展
        (3)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2. 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迅速
        (1)以性诱剂为代表的化学生态防控技术已成为茶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组成
        (2)茶园物理诱杀技术越发精准、高效
        (3)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稳步发展
        (4)茶园绿色除草技术的发展
        (5)茶园化学农药选用体系得到完善,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水溶性农药使用明显减少
        (6)绿色防控的示范推广
二、“十四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 未来防治压力主要来自茶树小型害虫,相关基础研究需加强
    2. 防控技术创新将会开创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
    3. 化学农药在未来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需更加安全合理高效使用

(3)蚜害茶树挥发物组分变化的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处理
    1.2 茶梢挥发物收集
    1.3 茶梢挥发物鉴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蚜害诱导茶梢挥发物成分变化特征
    2.2 茶梢挥发物聚类特征
    2.3 蚜害诱导茶梢挥发物组成变化的评价
    2.4 茶梢挥发物组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
    2.5 讨论
        2.5.1 茶树-茶蚜-天敌三级营养关系及茶蚜防控策略
        2.5.2 蚜害茶梢挥发物的特征及判别

(4)“白毫早”茶园主要害虫与其天敌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时间和茶树品种概况
    2.2 调查方法
    2.3 数学分析方法
        2.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2.3.2 生态位分析
        2.3.3 害虫和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差异和原因分析
        2.3.4 地学统计学分析
        2.3.5 角余弦系数分析
        2.3.6 综合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1 “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2 天敌种类选择
    3.2 3种害虫与其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研究
        3.2.1 卵形短须螨与其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
        3.2.2 双斑长跗萤叶甲与其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
        3.2.3 假眼小绿叶蝉与其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
        3.2.4 3种害虫与其天敌的聚集程度及其差异和聚集原因
    3.3 茶园天敌昆虫对卵形短须螨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
        3.3.1 天敌对卵形短须螨空间跟随关系
        3.3.2 天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
    3.4 茶园蝽类害虫与其天敌的空间跟随关系
        3.4.1 2015 年和2016 年天敌对蝽类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地统计学分析
        3.4.2 2015 年和2016 年蝽类害虫与9 种天敌变程的角余弦系数分析
    3.5 茶园茶蚜害虫与其天敌的空间跟随关系
        3.5.1 2015 年和2016 年天敌对茶蚜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地统计学分析
        3.5.2 两年之间茶蚜害虫与9 种天敌间变程的角余弦系数分析
    3.6 “白毫早”茶园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的关系
        3.6.1 蓟马与天敌种类选择
        3.6.2 蓟马与其天敌在数量上的关系
        3.6.3 蓟马与其天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
        3.6.4 蓟马与其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上的综合分析
        3.6.5 蓟马类高峰日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聚集原因
    3.7 2020 年秋冬季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分析
        3.7.1 2020 年秋冬季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组成
        3.7.2 2020 年与2015、2016 年茶园秋冬季群落动态差异性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我国茶树种植生产现状
    1.2 我国主要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1.3 山东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1.4 害虫及天敌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
        1.4.1 害虫及天敌种群及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1.4.2 害虫及天敌群落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茶园概况
    2.2 调查方法
        2.2.1 震落调查及目测法
        2.2.2 扫网法
        2.2.3 黄板法
        2.2.4 室内观察法
    2.3 分类与鉴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统计
        2.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2.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
        2.4.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1.1 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动态
        3.1.2 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动态
        3.1.3 茶蚜的种群数量动态
        3.1.4 绿盲蝽的种群数量动态
        3.1.5 天敌类种群数量动态
    3.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3.2.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2.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3.3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3.1 茶园主要害虫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3.2 茶园主要天敌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3.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3.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
        3.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动态
    3.5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4 讨论
    4.1 茶园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
    4.2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4.3 影响茶园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4.4 茶园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及简单管理措施
5 结论
    5.1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以及优势种
    5.2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在时序上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时间格局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控效应
    1.1 间作植物对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2 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2.1 间作比例
        1.2.2 间作布局
2 作用机制
    2.1 增强茶树的抗性
    2.2 改善天敌生存条件
    2.3 干扰昆虫寄主选择
    2.4 毒杀害虫降低虫口
    2.5 阻隔病原菌传播
3 展望

(7)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防治
    1.1 选用高抗性茶树品种
    1.2 加强茶园田间管理
2 物理防治
    2.1 利用人工器械捕杀
    2.2 诱杀
3 生物防治
    3.1 寄生性天敌
        3.1.1 寄生性昆虫
        3.1.2 病原微生物
        3.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
        (1)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
        (3)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研发与应用
        (4)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3.1.2.2 病原真菌、细菌
    3.2 捕食性天敌
        3.2.1 捕食性昆虫
        3.2.2 蜘蛛
        3.2.3 其他有益动物
    3.3 利用其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4 利用尺蠖体内共生菌
4 化学生态防治
    4.1 尺蠖的嗅觉感受机制
    4.2 利用尺蠖性信息素
    4.3 利用寄主挥发物
    4.4 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5 化学防治
6 展望

(8)金寨县代料灵芝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灵芝
        1.1.1 灵芝的概述
        1.1.2 金寨县灵芝产业发展情况
    1.2 代料灵芝病虫害发生概况
        1.2.1 灵芝病害
        1.2.2 灵芝虫害
    1.3 代料灵芝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1.3.1 生物防治
        1.3.2 农业防治
        1.3.3 物理防治
        1.3.4 化学防治
    1.4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与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室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金寨县代料灵芝病虫害调查
        3.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3.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植物源活性成分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2.6 害虫的形态学鉴定
        3.2.7 茶树精油对害虫的毒力测定
        3.2.8 茶树精油对星狄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4 结果分析
    4.1 代料灵芝病虫害种类及为害程度调查结果
    4.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4.3 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菌致病性
    4.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5 植物源活性成分对绿色木霉的毒力测定
    4.6 害虫的形态学鉴定
    4.7 茶树精油对星狄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4.8 茶树精油对星狄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 讨论
    5.1 金寨县代料灵芝基地主要病虫害调查
    5.2 植物源活性成分对绿色木霉和星狄夜蛾防治效果的影响
    5.3 灵芝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 结论
    6.1 金寨县代料灵芝基地主要病虫害种类
    6.2 植物源活性成分对绿色木霉和星狄夜蛾的防治效果显着
    6.3 绿色木霉和星狄夜蛾的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抗、感茶树品种对茶小绿叶蝉取食诱导的防御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
        1.2.2 植物抗虫性的研究进展
        1.2.3 茶树对小绿叶蝉的抗性研究进展
        1.2.4 茶树抗小绿叶蝉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1.2.5 虫害诱导植物HIPVs合成机理
        1.2.6 昆虫取食诱导的木质素合成机理
        1.2.7 RNA-Seq技术在植物抗虫研究中的应用
    1.3 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的防御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处理
        2.1.3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1.4 RNA-Seq结果的q RT-PCR验证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序质量分析
        2.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3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2.2.4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2.5 与叶蝉诱导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
        2.2.6 RNA-seq的 q RT-PCR验证
    2.3 讨论
第三章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挥发物的释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挥发物的PLS-DA分析
        3.2.2 不同茶树品种在叶蝉为害后茶树挥发物组分的影响
        3.2.3 叶蝉取食诱导茶树挥发物的定量分析
        3.2.4 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
    3.3 讨论
第四章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木质素的代谢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处理
        4.1.3 木质素代谢组的测定
        4.1.4 酶活性测定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蝉取食诱导对抗、感茶树木质素代谢组学分析
        4.2.2 木质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的防御反应
        5.1.2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挥发物的释放
        5.1.3 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木质素代谢的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题名
    附表1 茶树样本与参照基因组比对情况表
    附表2 JY茶树样本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
    附表3 EB茶树样本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害虫与天敌关系的数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时间和茶树品种概况
    2.2 调查方法
    2.3 数学分析方法
        2.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2.3.2 生态位分析
        2.3.3 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2.3.4 害虫及其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差异原因分析
        2.3.5 地统计学方法
        2.3.6 模糊分级法
        2.3.7 综合比较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1 “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2 “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的组成
        3.1.3 天敌种类选择
    3.2 害虫与其天敌空间关系的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3.2.1 “白毫早”茶园八点广翅蜡蝉与其天敌空间关系的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3.2.2 “乌牛早”茶园蜡蝉类与其天敌空间关系的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3.2.3 “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与其天敌空间关系的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3.3 茶园害虫与其优势种天敌的研究
        3.3.1 茶细蛾优势种天敌研究
        3.3.2 卵形短须螨优势种天敌研究
        3.3.3 基于Fuzzy分析的假眼小绿叶蝉与天敌的数量关系
    3.4 茶园中性昆虫蚊虫的研究
        3.4.1 茶园害虫匮乏期的天敌与蚊虫的空间关系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花挥发物对叶蝉三棒缨小蜂的引诱增强效应[J]. 穆丹,岂泽华,李沁,梁可欣,华绍贵,朱星雨,焦梦婕,饶玉春,孙廷哲. 植物学报, 2021(05)
  • [2]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J]. 蔡晓明,罗宗秀,边磊,李兆群,修春丽,付楠霞,陈宗懋. 中国茶叶, 2021(09)
  • [3]蚜害茶树挥发物组分变化的聚类分析[J]. 孙廷哲,岂泽华,梁可欣,李沁,饶玉春,穆丹. 植物学报, 2021(04)
  • [4]“白毫早”茶园主要害虫与其天敌的关系研究[D]. 宋学雨.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5]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刘亚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茶园间作对病虫害防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刘瑜,疏再发,邵静娜,何卫中. 茶叶通讯, 2021(01)
  • [7]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张帅琪,冯博文,张婧,IMBOMA Titus,陈李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5)
  • [8]金寨县代料灵芝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治[D]. 张仁强.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抗、感茶树品种对茶小绿叶蝉取食诱导的防御反应[D]. 任倩倩.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10]“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害虫与天敌关系的数学分析[D]. 张书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浙江茶树主要害虫天敌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