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要重视论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学术期刊要重视论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一、学术期刊应注重论文的科学学术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然[1](2020)在《哈尔滨智库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卢兆明[2](2018)在《“四大方面”促生优质教研论文》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研究,以党员、骨干教师为抓手,并支持民办教师教研工作。华夏国学研究院黄明超院长在"七龙场域"理论体系的"惕龙场域"中特别指出了教师教研力的重要

傅鸿浩[3](2016)在《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多难兴邦,历史洗礼后的中国屹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而我国足球事业发展虽有闪亮但整体赢弱,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欣欣向上但学生体质依旧堪忧,成为我国复兴路上的羁绊。校园足球活动寄国家之托逐渐兴起,但其发展依旧问题重重。唯有借历史之鉴,思现实之状,明异邦之理,才能选择一条科学可持续道路,实现国期民盼。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对我国校园足球历史变迁、文化现状进行探索,以提出科学对策思路与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校园足球”发展主要经历了初探期(1949-1977)、改革开放期(1978-2000)、着力期(2001-2012)、深化改革初期(2013-)。主要成就为坚定在学生中普及足球运动的精神,制度装置不断完善,公共政策4次驱动,竞赛体系从无到丰,体教通道打通,师资培养不断实践,增量凸显,权力中心从错位到归位等。外延特征明显,并且内部劣势重于内部优势,外部机遇优于外部挑战,适合扭转型发展。2校园足球发展中的主要困境:校园足球概念的嬗变与工具理性、发展理念的认知偏差、发展理论量与质的不足等是文化观念层的痼疾;校园足球管理的体制僵化、教体分离下校园足球制度供给的非均衡、条块分割下校园足球资源配置局限、利益固化下校园足球利益相关者激励不相容是制度安排中的现实困境;方法粗放、手段外生是校园足球开展方式中的现存难题:社会角色结构非衡、空间布局结构偏倚、时间序列结构遗缺是校园足球结构失衡表现。3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决择: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发展认知纠偏、学术共同体完善实现观念更新;通过管理机构实体化、专业化、纽带化与大部制改革思想,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导向,分解既得利益关系制定参与、激励相容约束以创新体制;通过向集约、内生式转变为导向实现开展方法效率与效益、手段自主与自为的统一;以公力进行权利救济、区域协调、活动组织形式改善为导向实现结构优化。

赵燕[4](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认为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孙晋海[5](2015)在《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在我国属一级学科。它是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社会服务和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智库和支柱。我国高校体育学是体育学的主体,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展开了诸多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时发现,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学科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二级学科建设、微观层面以及区域性研究等方面,尚缺乏体育学学科整体性、宏观性、系统性和发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将体育学上升到学科门类高度的战略层面的综合性发展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问题。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系统分析、历史分析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历程梳理入手,结合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并参照部分国外高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选择与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与举措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纵观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从运动项目到课程再到初建专业、专业化发展、挫折与停顿、体育学的学科形成、体育学归属社会科学与学科重构、学科的快速发展等六个阶段。表现出其在由项目→课程→专业→学科的演进过程中,从小到大、曲折徘徊、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特征。2.目前我国体育学学科国字号重点建设呈现出区域性非衡状态,华东和华北地区呈强;体育学学科在SCI、EI、SSCI、CSSCI来源期刊上人均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偏少,收录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引文来源期刊的影响力低,文献被国外相关学者的关注与认可度不高,其国际影响力与我们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体育学学科荣获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级偏低,科研成果整体上没有明显的数量优势,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匮乏,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3.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的学科声誉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影响其声誉的最重要五个因素依次为科研水平、学科地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队伍、服务社会能力。映射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对体育学学科声誉的重要作用。4.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地位和强化人才梯队建设;难点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取得、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科特色凝炼。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高层次研究成果对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5.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原创学科与学科交叉融合相结合;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强优、支重、改老、扶新”有机结合;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相结合。6.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赶超战略、协同战略、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增长极战略。战略布局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体两群(以学科基础为主体,大力发展学科原创群和学科交叉群);打造三个优势互补的特色学科群;强强联手,打造一批优势学科集群;以点带面,梯次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优势学科群。7.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的优先发展领域主要涉及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重大交叉研究领域主要有:体育学与工程学、医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休闲学等,需要加强学科间的深层次交叉研究,不断充实体育工程学、运动健康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和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提升其社会影响力。8.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有:明确体育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理论;重构体育学学科体系;优化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研究的组织创新;开展不同渠道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创新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方式;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平台;学科与术科结合,鼓励协同创新;加强应用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科技转化程度;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建设的层次化和体系化进程。

肖坚[6](2014)在《学术期刊评价的“守夜人”角色思考》文中指出学术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重点关注期刊论文的扩散度和影响力,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下载量、半衰期等。当然,论文的被引率高,某种程度上说明其被使用的概率高、扩散范围广、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也相应较高。目前多数大学或其他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机械地"以刊评文",在此引入"守夜人"概念,建议学术期刊评价定位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然而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经同行专家对学术期刊内容的评价和社会对其效用水平的评判,有助于提高其内在质量,促进其健康发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将有利于中国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宋亚军[7](2013)在《近期林火科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林火不仅会影响到林业生产,还可能会危及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各方面。林业在林火监控、管理、救助、重建等方面任务艰巨。为了解我国林火科学研究现状及所处位置,有必要在国内外环境下比较各国林火研究水平与科研结构,分析各国林火科学研究,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深刻认识我国林火研究面临的挑战,对我国林火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竞争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对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国内外林火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对各国的论文产出数量、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人员分布、研究基金分布、高被引论文分布、发文期刊分布、涉及学科分布、研究动向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10年间在林火方面的研究水平。选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为标杆国,比较了中国在以上各方面与三国的差距。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揭示国内外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在林火研究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选取词频最高的几个研究领域,对美国和中国进行案例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标杆国中美国为科研竞争力比较对象,选取近10年论文总数、近10年论文被引总数、近10年高被引论文被引总数、2013年热门论文被引总数四个指标作为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评价两国的科研竞争力,分析出美国和我国林火研究的优势、劣势、和关键成功因素。研究表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Web of Science中关于林火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加,说明林火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有130个国家/地区在林火研究领域共发文10246篇,共有4943个研究机构、22610名研究人员、1130个基金资助机构参与了研究,共涉及93个学科,发表论文分布在国内外1152种期刊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Westerling, AL等发表的一篇论文被引次数最高,达820次。前2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10篇出自美国研究人员,充分显示了美国相关研究人员在林火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阿比蒂彼校区的Bergeron Y在林火领域发文最多,达109篇,远远高于其他研究人员。美国林务局近十年的发文量为769篇,位居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榜首。在发文量最多的前20个基金资助机构中,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论文量最高,加拿大位居第二位,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支持的研究发文量也较多。荷兰出版的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关于林火研究的载文量最多,十年间共刊登937篇相关论文。在与标杆国比较中发现,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期刊的发文多是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成果,中国作者的论文总量以及个人发文量相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作者来讲非常少,表明在林火相关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在中国的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刊物发文数量位居第一,近十年发文量为140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资助下的论文研究成果最多,共64篇。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发文中,刊载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的论文最多,这与美国、澳大利亚是一致的,说明中国研究人员的某些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发文量少也说明,中国的整体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研究者关于林火的研究涉及31个研究领域,涉及环境生态学、地质学、林学、气象学等。在国内外林火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30323个关键词及其词频,其中vegetation、dynamics、wildfire、 management、disturbance位于前五名,属于10年间国内外林火研究的热点。中国在vegetation、dynamics、management几个研究领域和国内外研究动向一致,而emissions、 model、patterns出现的频率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多,说明中国在林火排放物、相关模式和模型方而的研究较多。为了更全面了解中国林火研究结构,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中国国内林火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到2012年国内共发表林火研究相关论文5602篇,国内参与林火的研究机构共有30个,东北林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名列第一位。来自中国林业科学院的舒立福在林火领域发文最多,该机构的田晓瑞、王明玉也位居前列。浙江林学院学报刊载的一篇论文被引次数最多,达63次。2003年到2012年国内林火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最多,国内刊载林火相关研究论文的期刊共有15种,《森林防火》载文最多,达到692篇。林业、植物保护、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是国内林火研究的重点涉及学科,森林防火、对策、大兴安岭、地理信息系统、MODIS、扑救、林火监测、遥感、GIS、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国内林火研究的热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取5个林火研究热点,对中美两国研究进行案例分析,制定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对中美两国林火研究的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竞争情报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和美国林火研究进行优势、劣势分析,发现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研究队伍、学科布局、研究范围、资助政策是林火研究的关键成功因素。此外,本文选取了林火研究领域国内外前20篇高被引论文和中国国内前20篇高被引论文,对它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后,本文提出了我国林火研究方法需要改进的几点建议,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林火研究科研竞争力的对策。本文开创性地使用义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以及中国的林火研究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林火研究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首次使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全球、发达国家以及中国林火研究热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两国林火研究进行了案例分析;首次运用竞争情报学中的定比超分析、优劣势分析、关键成功因素分析,得出了提高我国林火研究科技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许锐[8](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的统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华文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文化产物,也是国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二次学术文献之一。它以刊载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资料及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精品和前沿成果为主,聚焦时代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和全息景观。其教育类文献融政治价值和学术价值于一体,对党政机关、教育科研和高校系统影响深厚。通过从数据、理论和现象等层面对《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的综合统计分析发现,来源刊物种数呈阶段性递增趋势且排名位于前列的往往是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报纸、重点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以及教育学核心期刊;来源刊物类型在80年代主要为报纸,90年代以后主要为教育学期刊。来自大学学报的比重历年来保持稳定,而来自综合性学术刊物的比重呈阶段性下降趋势;来源作者囊括老一辈专家、中青年学者和教育学科领军人物在内,并不乏专家、学者和官员的群体攻关。着者合作度最高出现于1999年,数值达到1.59;高等师范类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是我国教育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核心产出机构。此外,北京、上海、吉林、湖北、湖南、浙江、江苏教育研究人员阵容强大;文献专题多分布于理论性或基础性学科,高等教育学文献比重三十多年来上升最为显着。由于《新华文摘》十分注重从宏观层面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因此包涵了大量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资料信息。80年代集中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及分配制度改革;90年代集中于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新世纪至今集中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待教育事业的意志方向,而且也立体式地呈现出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走向:教育改革是一个波动性和非连续性的发展过程;教育改革具备四个方向的发展维度:教育改革既注重事实,又注重价值;教育改革彰显时代战略目标;教育改革从高度集权走向适度分权。

王超[9](2009)在《关于反对邪教“法轮功”的若干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邪教对于社会,犹如毒瘤对于人体.邪教与恐怖组织、黑社会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最具危害性的组织。邪教对社会的危害,不仅表现于对社会秩序、法律的破坏,更在于其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对道德伦理的诽谤、对价值信仰的扭曲。反对邪教,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邪教为何“魅力”无穷,它究竟有什么吸引力使众多信徒对之如痴如醉、深信不疑?只有破解了这一难题,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彻底解决邪教问题的“金钥匙”。基于这一理念,本文从学术研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角度考虑,选取了当代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典型意义的邪教组织“法轮功”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和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法轮功”这一新兴邪教,为何能在相对较短时期内迷惑、欺骗如此多信徒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拨开“法轮功”邪教的重重迷雾,探寻其“魅力”本质。综合考察国内外关于邪教界定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比较赞同“利用宗教及其他文化形成反社会学说,并以此作为对他人精神控制的手段,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极端团体”这一邪教定义。该界定突出了邪教区别于其它组织和团体的三个核心“特质”,即:较强的宗教迷惑性,严酷的精神控制手段,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明确了邪教的概念后,笔者结合“法轮功”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对“法轮功”宣扬的教义进行了考察,并从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聚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六个角度指出,“法轮功”无论是从教义、现实活动还是从组织特征上,都是名副其实的邪教。“法轮功”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滋生、发展、壮大,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现象,其背后有着社会的、心理的、宗教的等诸多原因。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社会群体信仰迷失、迷信和伪科学盛行是“法轮功”滋生的时代背景。而价值信仰迷失、寻求人生慰藉、对传统道德的呼求则是“法轮功”产生和迅速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原因。这些外部因素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的转变。因此,要反对“法轮功”,就必须着眼于内部视角,从其本质入手,寻求治理之道。本文在对“法轮功”滋生、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要认清“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必须从其本身出发,深入了解和把握其“较强的宗教迷惑性、严酷的精神控制手段、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三个核心“特质”。从宗教学的角度分析,传统宗教吸引力的衰退、民众对宗教知识的普遍缺乏、宗教信仰自由的解放、宗教多元化的趋势是“法轮功”迅速发展的宗教背景。而教义通俗易懂、修行方式易学易记则是“法轮功”得以广泛传播、具有较强宗教迷惑性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法轮功”对信徒实施精神控制,实质上是一个利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从众、服从权威、信念激励、心理暗示”等相关理论,对信徒不断“去社会化”的过程。通过“逐步瓦解、逐步转变”的“心理改造”,使信徒的自主意识完全被“法轮功”的组织意识所取代,最终沦为“法轮功”控制下痴迷者。从法学角度分析,经过多年治理和法律实践,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取缔、惩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300条专门对邪教组织犯罪作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也都对具体行为的界定和执行中的问题作了规定。我们应当认识,运用法律武器同“法轮功”进行斗争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需要,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本文认为,反对邪教“法轮功”必须切其要害,只有抓住其核心“特质”,对症下药,才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斗争效果。最后,本文在以上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在每章末尾提出了反对邪教“法轮功”的建议和措施。笔者认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和社会都在重塑之中,各种思潮难免会借机活跃。在此形势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对邪教“法轮功”一方面要加强揭露和批判,让更多民众了解“法轮功”的迷惑性、欺骗性和违法本质。同时,也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依照相关法律,及时果断地处置,以正本清源,驱邪扶正。目前,国内关于“法轮功”组织的论文虽有不少,但聚焦于其“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治理、防范的对策,应该是本文的有益探索。

孙麾,俞吾金,邓正来,袁玉立,鉴传今,杨明丽,任宜敏,刘京希,杨寅,夏锦乾,韩璞庚,管宁,余悦,郑英隆,金晓瑜,黄颂杰,曾德雄,杨国荣[10](2005)在《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弱化、引领功能淡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术发展的规律,无法呼应学术对期刊的要求,承担起学术期刊真正的使命。为了打破这种不和谐的局面,切实有效地发挥学术期刊匡正学风、繁荣学术、培养新人、引导创新、传承文明的作用,由《浙江学刊》杂志社发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浙江学刊》杂志社承办了“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界》、《人文杂志》、《文史哲》、《天津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近30家全国着名学术期刊的主编,以及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吉林大学邓正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等知名学者和《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以及“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个案研究”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以及大会发言编辑整理,以笔谈形式刊发出来。我们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能够引发更多的学者和编辑同仁对学术期刊发展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学术期刊应注重论文的科学学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术期刊应注重论文的科学学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2)“四大方面”促生优质教研论文(论文提纲范文)

一、谋篇有魂, 布局有序
    (一) 谋篇之心在于魂
        1. 论文题名之魂
        2. 论文价值之魂
        (1) 思想价值
        (2) 学术价值
        (3) 文献价值
        (4) 文本价值
    (二) 布局之道在于序
        1. 确立出文章三个基点
        2. 拿捏好论述三个层面
        3. 捋清楚论文三个要素
        (1) 提出论点
        (2) 找准论据
        (3) 进行论证
        4. 布局好论证三个法宝
二、码字有理, 行文有据
    (一) 码字之法在于理
        1. 文献之理
        2. 言之有理
        3. 顺理成章
    (二) 行文之实在于据
        1. 文件依据
        2. 案例实据
        3. 客观数据
三、切入有点, 剖析有度
    (一) 论证中的五个“切入点”
        1. 切入重点
        2. 切入难点
        3. 切入热点
        4. 切入视点
        5. 切入焦点
    (二) 论证中的八个“剖析度”
        1. 瞄准问题角度
        2. 立足视野高度
        3. 厘清问题维度
        4. 劈到事理深度
        5. 充实内涵厚度
        6. 提升外延温度
        7. 做到褒贬适度
        8. 掌控文本长度
四、架构有型, 质地有声
    (一) 架构有型看章法
        1. 结构搭建看论点
        2. 主体骨架精正稳
        3. 各层标题互支撑
        4. 文本格式规范美
    (二) 掷地有声看技法
        1. 掷地有声在于“情”
        2. 掷地有声在于“实”
        3. 掷地有声在于“应”
        4. 掷地有声在于“术”
        5. 掷地有声在于“策”
        6. 掷地有声在于“磨”

(3)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向现代体育强国迈进背景下国家足球良性发展诉求
        1.1.2 学生体质健康堪忧背景下强化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校园足球如火如荼背景下的科学常态化发展希冀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研究现状与明晰
        2.1.1 校园足球概念研究现状与界定
        2.1.2 内涵式发展理论在不同领域应用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2.1.2.1 经济领域中“内涵式发展”的研究前沿
        2.1.2.2 教育研究领域中“内涵式发展”研究起源背景和定义多样性
    2.2 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不同纬度的研究现状
        2.2.1 校园足球发展理念、观念研究逐步重视化
        2.2.2 校园足球制度研究宏观化
        2.2.3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方式的研究转向
        2.2.4 校园足球系统结构要素研究不足
    2.3 研究中的不足与理论生长点
        2.3.1 体现出对发展观念重视的转向,需哲学层次的辩证认识
        2.3.2 制度研究更倾向于宏观与表层,学理分析式微
        2.3.3 校园足球开展方式共性问题揭示不足,需科学归纳与效益判断
        2.3.4 校园足球结构应突破有无的视野局限,需认清结构关系与合理优化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1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进程中的成就梳理与现存困惑
        3.1.2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中的困境与深层解读
        3.1.3 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的抉择思路
        3.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3.2 研究方法
        3.2.1 认识论层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2.2 研究范式:结构功能主义
        3.2.3 具体研究方法
        3.2.3.1 文献资料法
        3.2.3.2 访谈法
        3.2.3.3 问卷调查法
        3.2.3.4 历史分析法
        3.2.3.5 案例分析法
        3.2.3.6 数理统计法
        3.2.3.7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的创新点
        3.3.1 视角创新:以宏观长远视野审视校园足球症结与发展
        3.3.2 理论创新:初步提出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理论架构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发展历史回顾与内涵式发展依据
        4.1.1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发展主要历史阶段与成就
        4.1.1.1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发展初探期成就(1949-1977)
        4.1.1.2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改革开放期成就(1978-2000)
        4.1.1.3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着力期成就(2001-2012)
        4.1.1.4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深化改革初期成就(2013-今)
        4.1.1.5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发展成就的解读
        4.1.2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的客观依据
        4.1.2.1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发展内部优势与劣势的分析
        4.1.2.2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发展外部环境机遇与威胁的分析
        4.1.2.3 我国当代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选择的确定
    4.2 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审视
        4.2.1 校园足球文化观念中的现存困惑
        4.2.1.1 概念模糊:校园足球内涵的嬗变与工具理性取向
        4.2.1.2 理念滞后:校园足球发展中的认知逻辑偏差
        4.2.1.3 理论薄弱:校园足球发展理论量与质的局限
        4.2.2 校园足球制度安排中的现实困境
        4.2.2.1 体制僵化:校园足球管理体制中固有矛盾的刚性
        4.2.2.2 教体分离:校园足球制度供需非均衡
        4.2.2.3 条块分割:校园足球资源配置阻隔
        4.2.2.4 利益固化:校园足球利益相关者激励不相容
        4.2.3 校园足球开展方式中的现有难题
        4.2.3.1 方法粗放:校园足球发展中的过度资源消耗
        4.2.3.2 手段外生:降低校园足球内部要素发展效益
        4.2.4 校园足球结构中的失衡与失调
        4.2.4.1 社会角色结构中的非衡
        4.2.4.2 空间布局结构中的偏倚
        4.2.4.3 时间序列结构中的遗缺
    4.3 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的理性决择
        4.3.1 更新观念:我国校园足球文化观念中的解惑
        4.3.1.1 概念厘澄:校园足球内涵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
        4.3.1.2 理念转变:我国校园足球开展中的认知纠偏
        4.3.1.3 理论建设:坚持学术共同体完善推动理论生产
        4.3.2 完善体制:我国校园足球的制度创新
        4.3.2.1 以理事机构实体化、专业化、纽带化为导向突破刚性
        4.3.2.2 以管理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思想为导向实现教体实质的结合
        4.3.2.3 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为导向追求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
        4.3.2.4 以分解“委托——代理”关系制定相应参与、激励相容约束为导向化解固化利益
        4.3.3 转变方式:我国校园足球开展方式集约化与内生化转向
        4.3.3.1 向集约式转变为导向实现开展方法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4.3.3.2 向内生式转变为导向实现开展手段自主与自为的统一
        4.3.4 调整结构: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结构优化和均衡化
        4.3.4.1 以公力进行权利救济为导向突破社会角色结构失衡
        4.3.4.2 以区域协调为导向实现空间布局均衡
        4.3.4.3 以活动组织形式改善为导向完善时间序列结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以文化识别系统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观念建设
        5.2.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5.2.3 以信息综合集成为引领,以数据库建设为施力点促进开展方式集约与内生的转变
        5.2.4 以法制治理为着眼点,以多维项目实施为着力点推动结构平衡优化完善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
    附件B
    附件C
    附件D
    附件E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3 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历程
    1 从运动项目到课程再到初建专业(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末)
    2 专业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
    3 挫折与停顿(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
    4 体育学学科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5 体育学归属社会科学与学科重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6 学科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期至今)
    7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
    1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高层次师资队伍现状
        1.1 长江学者
        1.2 国家级教学名师
        1.3 国家级教学团队
    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高层次科学研究现状
        2.1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2 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情况
        2.3 高层次科研项目情况
    3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高层次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
        3.1 高层次教学成果奖与特色专业建设
        3.2 高层次教材与课程建设
        3.3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情况
        3.4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与设备资源
        3.5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4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评估结果
    5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的专家评判
        5.1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声誉现状
        5.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5.3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
        5.4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整体竞争力
        5.5 我国高校体育学二级学科总体发展状况
        5.6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产、学、研结合状况
    6 小结
第四章 国外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 美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启示
        1.1 美国主要的体育学学科专业
        1.2 美国体育学学科专业排名及标准
        1.3 美国体育专业学位课程的选择
        1.4 美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 俄罗斯体育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启示
        2.1 俄罗斯体育学学科形成与发展
        2.2 俄罗斯体育学学科管理制度
        2.3 俄罗斯体育学学科结构特点
        2.4 俄罗斯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3 英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启示
        3.1 英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经验与分析
        3.2 英国体育专业建设经验与分析
        3.3 英国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与分析
        3.4 英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4 国外体育学学科建设经验的启示
        4.1 厘清学科、专业逻辑内涵
        4.2 确定体育学学科性质
        4.3 明确体育学学科的对象
        4.4 完善体育学的基础理论
        4.5 体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4.6 构建体育学学科框架体系
    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地位
    1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1.1 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
        1.2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方向
        1.3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论文发表质量
        1.4 学科知识互动
        1.5 体育学学科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在国家总体学科中的地位
        2.1 在学科门类中的地位
        2.2 在国家总体学科中应有地位
    3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3.1 在国家法律层面上的地位
        3.2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地位
        3.3 在社会层面上的地位
        3.4 在社会经济需求中的地位
    4 我国体育学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
        4.1 院校规模和数量
        4.2 师资建设状况及地位
        4.3 专业设置及其竞争力
        4.4 学科发展的支持环境
    5 我国体育学学科在社团组织中的地位
    6 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与任务
    1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
        1.1 目标的含义
        1.2 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目标的特征
        1.3 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价值链与目标分析
        1.4 高校体育学学科相关利益者与目标分析
        1.5 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
        1.6 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主题分析
        1.7 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总体目标
    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2.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4 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2.5 原创学科与学科交叉融合相结合
        2.6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结合
        2.7 国内与国际相结合
        2.8 “强优、支重、改老、扶新”相结合
        2.9 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3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4 小结
第七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布局
    1 战略选择
        1.1 赶超战略
        1.2 协同战略
        1.3 差异化战略
        1.4 品牌战略
        1.5 多元化战略
        1.6 增长极战略
    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
        2.1 学科发展的总体构想
        2.2 战略布局的指导思想
        2.3 基本战略布局
    3 小结
第八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
    1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优先发展的重大领域
        1.1 全民健身学科领域
        1.2 体育产业学科领域
    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重要交叉发展领域
        2.1 体育学与工程学交叉——体育工程学
        2.2 体育学与医学交叉——运动健康学
        2.3 体育学与文化学交叉——体育文化学
        2.4 体育学与经济学交叉——体育经济学
        2.5 体育学与管理学交叉——体育管理学
        2.6 体育学与法学交叉——体育法学
        2.7 体育学与休闲学交叉——休闲体育学
    3 小结
第九章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步骤与举措
    1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步骤
        1.1 准备阶段(2 年左右)
        1.2 发展阶段(5 年左右)
        1.3 完善阶段(3 年左右)
    2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举措
        2.1 明确体育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理念
        2.2 重构体育学学科体系
        2.3 优化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
        2.4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2.5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的组织创新
        2.6 开展不同渠道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2.7 创新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方式
        2.8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为学术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2.9 学科与术科结合,鼓励协同创新
        2.10 加强应用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科技转化程度
        2.11 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建设的层次化、体系化进程
    3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保障
        3.1 政策保障
        3.2 制度保障
        3.3 组织保障
        3.4 资金保障
        3.5 执行保障
    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附件
致谢

(7)近期林火科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林火研究现状
        1.2.1 林火的起因与分级
        1.2.2 林火监测与预警研究现状
        1.2.3 林火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4 林火控制与扑救研究现状
        1.2.5 林火影响与评估研究现状
        1.2.6 林火科学研究支持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文献计量学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计量学发展现状
        1.3.2 国内文献计量学发展现状
    1.4 竞争情报研究综述
        1.4.1 竞争情报的定义与发展
        1.4.2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主要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1.9 研究创新点
2 国内外林火研究水平分析
    2.1 国内外林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1.1 主题词确定
        2.1.2 论文产出比较
        2.1.3 论文时间分布
        2.1.4 研究机构分布
        2.1.5 研究人员分布
        2.1.6 研究基金分布
        2.1.7 高被引论文分布
        2.1.8 载文期刊分布
        2.1.9 涉及学科
        2.1.10 研究动向分析
    2.2 标杆国林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2.1 标杆国论文产出比较
        2.2.2 标杆国研究机构分布
        2.2.3 标杆国研究人员分布
        2.2.4 标杆国研究基金分布
        2.2.5 标杆国高被引论文分布
        2.2.6 标杆国发文期刊比较
        2.2.7 标杆国涉及学科分布
        2.2.8 标杆国研究动向分析
    2.3 中国林火国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3.1 论文产出分析
        2.3.2 研究机构分布
        2.3.3 研究人员分布
        2.3.4 高被引论文分布
        2.3.5 研究基金分布
        2.3.6 发文期刊分布
        2.3.7 涉及学科
        2.3.8 研究动向分析
3 中国与美国林火研究热点案例分析
    3.1 林火与森林植被
        3.1.1 研究分布
        3.1.2 研究热点
    3.2 林火发展动态
        3.2.1 研究分布
        3.2.2 研究热点
    3.3 森林野火
        3.3.1 研究分布
        3.3.2 研究热点
    3.4 林火与森林管理
        3.4.1 研究分布
        3.4.2 研究热点
    3.5 林火干扰
        3.5.1 研究分布
        3.5.2 研究热点
4 林火科研竞争力分析
    4.1 基于论文产出的科研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4.2 中国林火研究优劣势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3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4.3.1 科技投入
        4.3.2 国际合作
        4.3.3 研究队伍
        4.3.4 学科布局
        4.3.5 研究范围
        4.3.6 资助政策
5 林火研究方法比较与分析
    5.1 国内外高被引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5.2 中国高被引论义研究方法分析
    5.3 中外林火研究方法比较与讨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科技合作战略
        6.2.2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6.2.3 实施目标集聚战略
        6.2.4 发展核心竞争力战略
    6.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6.3.1 主题词范围
        6.3.2 数据范围
        6.3.3 案例分析范围
        6.3.4 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
        6.3.5 语种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的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有关《新华文摘》的研究
        2.有关同类转摘刊物的研究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文献统计法
        2.内容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五) 研究意义
一、《新华文摘》概述
    (一) 《新华文摘》创刊背景及基本定位
    (二) 《新华文摘》栏目设定及载文统计
    (三) 《新华文摘》改版变化及内容分布
二、《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概述
    (一) 《新华文摘》选登教育类文献的历史背景
    (二)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的特殊地位
    (三)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载文量统计
三、《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来源刊物及作者分析
    (一)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来源刊物统计分析
        1.来源刊物分布
        2.来源刊物类型
    (二)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来源作者统计分析
        1.作者系统和地区分布
        2.作者合作情况
        3.多产作者和单位
    (三)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影响力评析
四、《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专题分布及内容分析
    (一)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专题分布
    (二) 《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内容分析
        1.要目文献重点关注内容
        2.教改文献重点关注内容
五、从《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轨迹
    (一) 教育改革是一个波动性和非连续性的发展过程
    (二) 教育改革具备四个方向的发展维度
    (三) 教育改革既注重事实,也注重价值
    (四) 教育改革彰显时代战略目标
    (五) 教育改革从高度集权走向适度分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79~2011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事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关于反对邪教“法轮功”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前人成果及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第一节 邪教的定义与特征
        一、邪教的定义
        二、邪教的特征
    第二节 “法轮功”的形成、发展及演变
        一、取缔前“法轮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二、取缔后“法轮功”组织的调整和转型
        三、“法轮功”组织的质变
    第三节 “法轮功”的主要教义
        一、唯心主义宇宙论
        二、生命起源神创论
        三、生老病死宿命论
        四、世界末日论
        五、人类罪恶论
        六、政府无用论
        七、宇宙大法论
    第四节 “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一、社会力量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的揭露
        二、“法轮功”是名副其实的邪教
第二章 “法轮功”的社会意识根源
    第一节 “法轮功”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
        三、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
        四、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
    第二节 “法轮功”产生的意识原因
        一、信仰迷失
        二、寻求慰藉
        三、道德呼吁
    第三节 铲除“法轮功”滋生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一、以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二、以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抵制邪教侵蚀
第三章 “法轮功”的宗教迷惑性
    第一节 邪教和宗教的辨别
        一、宗教的概念
        二、邪教不是宗教
    第二节 “法轮功”产生的宗教原因
        一、传统宗教吸引力的衰退
        二、民众普遍缺乏宗教知识
        三、宗教信仰自由的解放
        四、宗教多元化的趋势
    第三节 “法轮功”的宗教欺骗性
        一、假借宗教概念
        二、简化宗教修行方式
    第四节 反对“法轮功”的宗教对策
        一、大力宣传和普及宗教常识
        二、加强宗教内部的信仰建设
        三、用正信宗教揭批歪理邪教
        四、抢占宗教宣传互联网阵地
        五、对信徒开展信仰引导教育
第四章 “法轮功”的精神控制手段
    第一节 “法轮功”实施精神控制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群众心理需求灌输歪理邪说
        二、营造精神控制所需的环境和条件
        三、剥夺练习者的独立人格和意识
        四、利用思维定势诱导妄想和幻觉
        五、培养群体内成员的道德优越感
        六、创造一种无助恐惧感和依赖性
        七、使信徒陷于循环论证逻辑误区
    第二节 “法轮功”信徒痴迷的心理学原因
        一、从众心理
        二、服从权威心理
        三、信念激励心理
        四、心理暗示和催眠
    第三节 打破“法轮功”精神控制的枷锁
        一、尊重群众的信仰需求
        二、打破教主个人神话
        三、揭露“法轮功”实施精神控制的本质
        四、营造“常人”社会的良好情境
第五章 运用法律武器反对“法轮功”
    第一节 “法轮功”活动的违法性
        一、违背民主法治精神
        二、破坏公平正义原则
    第二节 境内外“法轮功”活动现状
        一、境内“法轮功”地下组织活动现状
        二、境外“法轮功”组织活动现状
    第三节 运用法律武器同“法轮功”进行斗争
        一、运用宪法维护公民权利
        二、发挥刑罚处罚的震慑作用
        三、运用行政处罚的制裁手段
        四、利用国际法争取斗争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与评价尺度
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中的历史意识
学术自主性与知识生产
    (一)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学术自主性
    (二) 从知识生产活动与知识生产机器间的关系来认识和理解学术自主性
学术规范学术自由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
没有灵魂的“厮杀”——关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及其责任的一种思考
    一、引言:学术期刊难辞其咎
    二、链接:学术期刊失掉了什么
    三、结论:学术期刊如何担当自身天然的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知识论中心取向隐含的问题
    一、在学术研究中重视知识的建构而忽视思想的注入;高扬了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价值理性;强调了学术传承而压抑了个性化的创造和表达。
    二、在学术研究功利化和学术评价体系行政化、内部化的条件下, 产生了学术研究的“麦当劳化”。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
    第一, 弘扬真善美。
    第二, 揭露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悲剧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悖论, 为深刻反思这类悲剧、矛盾和悖论奉献思想和资料库。
    第三, 为人的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奉献积极向上的原则、指南或建议。
学术期刊的学术信用建设
社科学术期刊的社会使命
迎接中国学术期刊理念的第三次变革
学术理论期刊的定位与价值取向
学术期刊的价值定位
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维度
学术期刊的权利与责任
学术性期刊的合作与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责
我们能做些什么?——关于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一点断想
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

四、学术期刊应注重论文的科学学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智库发展对策研究[D]. 李自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四大方面”促生优质教研论文[J]. 卢兆明. 重庆与世界, 2018(20)
  • [3]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 傅鸿浩.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4]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5]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D]. 孙晋海. 苏州大学, 2015(10)
  • [6]学术期刊评价的“守夜人”角色思考[A]. 肖坚. 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7]近期林火科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D]. 宋亚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8]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文摘》教育类文献的统计与分析[D]. 许锐.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9]关于反对邪教“法轮功”的若干思考[D]. 王超. 复旦大学, 2009(03)
  • [10]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J]. 孙麾,俞吾金,邓正来,袁玉立,鉴传今,杨明丽,任宜敏,刘京希,杨寅,夏锦乾,韩璞庚,管宁,余悦,郑英隆,金晓瑜,黄颂杰,曾德雄,杨国荣. 浙江学刊, 2005(03)

标签:;  ;  ;  ;  ;  

学术期刊要重视论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