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通式

计算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通式

一、一种酸碱性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通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仕潭[1](2022)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说课设计——以助产专业“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职助产专业化学课程中"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让相对独立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赖进芬[2](2021)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困难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宜宾市叙州区二中为例》文中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高中化学四大平衡理论(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模块。内容比较抽象,前概念要求较高,是高中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新课改后这部分内容的增加进一步完善了高中化学平衡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困难成因并探究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18级29、30班进行实证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探究高效教学策略。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首先从研究背景入手,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和国内文献研究,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高考导向、学生核心素养、记忆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近三年化学学科评价体系关于此部分知识的考查情况,然后对叙州区二中部分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学生平时试卷反馈和对部分化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总结出学生学习此部分知识困难原因。第三章是解决策略。根据学生学习困难成因,首先是研究溶液板块知识在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中学生知识上的盲区、误区等;第二是研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跨学科关联知识,弥补学生前置知识的缺陷;第三是以人教版化学教材选修4第三章第四节教材为蓝本,改变教学顺序,优化新课教学策略;第四是教材实验的优化;第五是把高中化学所有关于K的知识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第四章是实证研究。以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18级29、30班为实验班级,2018级27、31班为对照班级进行应用效果分析和教学反思。第五章是结论、建议和思考。新课改以来,化学知识考查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教师,理应教学与教研相结合,以小版块知识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探讨,优化教学顺序,让学生学习更轻松,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张德[3](2021)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茶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机理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是目前影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残检测是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质谱等检测方法往往存在步骤复杂、成本高、时间长等缺点而无法满足快速现场检测的需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因其灵敏度高、速度快且样品处理简单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茶叶农药检测方面也面临着复杂检测环境的影响、某些农药分子难以得到衬底的增强、实际茶样检测中杂质谱峰的干扰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痕量茶叶农药残留中的检测机理与方法,分别从高效衬底的制备、检测环境的优化、茶叶的弱拉曼信号农药的检测、渗透性农药残留的检测以及农药拉曼信号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旨为茶叶农残快检提供研究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新型SERS衬底的制备与农残检测条件优化研究以硝酸银和石墨烯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优化制备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衬底,得到最优的硝酸银添加量为0.5 mL,银纳米颗粒直径约为60 nm,能够均匀分布于石墨烯的上下层。通过探针分子的增强实验和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理论仿真对比了单一银纳米衬底和复合衬底的SERS增强效果,证实了复合衬底具有更优的增强能力,其最高增强因子可达1.39×109。以花状银纳米颗粒为增强衬底,乙硫磷农药分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pH和溶剂对SERS农药检测的影响,发现优化的环境条件能够保持农药分子的结构完整性,促进农药分子与衬底之间的电荷转移,激发共振增强,并得出最佳的检测pH范围为6.66-11.11,最适宜的溶剂为丙酮。2.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选择茶叶中典型的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有机氯农药为研究对象,以花状银纳米颗粒为增强衬底,构建桥接模型,筛选出具有双亲性能的桥接分子敌草快和光泽精。利用浓缩液滴SERS测试方法,桥接分子能够吸附于银纳米颗粒表面,通过π-π键相互作用俘获有机氯农药分子,在激光照射下与农药分子发生共振,产生可鉴别的增强拉曼信号。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桥接分子与农药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发现桥接分子敌草快适用于六六六、硫丹、三氯杀螨砜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分子的SERS检测,而桥接分子光泽精则适用于OP’-DDT等个别有机氯农药分子的检测。待测液滴中氯离子的添加能促使银纳米颗粒聚集,缩小颗粒间距,提高热点数量和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SERS增强效果,其适宜的添加浓度为10-3mol/L。3.渗透性农药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渗透性农药能够渗透茶叶组织,形成内部农药残留,其SERS检测易受茶叶中色素、茶多酚等内含物质的干扰,需要在检测前提取残留农药。基于渗透性农药的拉曼特征,以茶叶中典型的渗透性农药——毒死蜱为研究对象,花状银纳米颗粒为增强衬底,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毒死蜱标样的定量检测模型y=-0.000861406x+13.95313,回归系数R2高达95.045%。进一步用不同浓度的毒死蜱乳液模拟田间喷施,采叶制样,优化对比SERS检测前处理效果,得出最佳的前处理步骤为研磨、超声、离心、萃取等。分析表明,SERS检测结果与GC-MS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范围为0.69%-27.72%,平均相对误差为15.21%,验证了该前处理技术在渗透性农药SERS检测中的可靠性与实用性。4.茶叶农药的拉曼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研究了农药拉曼光谱信号的预处理算法、分类算法与定量检测模型算法。以拉曼信号的数学表达和噪声来源为研究基础,对比研究了三种基线扣除算法和三种噪声去除算法对农药拉曼信号的处理效果,发现小波变换具有最优的基线和噪声扣除功能。在四种分类算法中,K最近邻分类算法能够将农药的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精准分类,其分类精确度高达97%。以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为增强衬底获取氰戊菊酯农药的SERS光谱,使用上述最优算法对氰戊菊酯的SERS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后,研究了一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发现选择三个拉曼峰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拟合度最好,且误差最小,适用于未知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量样本的SERS检测与数据处理。

江婷婷[4](2021)在《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通过提出培养学生该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以“盐类的水解”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两节知识内容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相关实践,以期为培养高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对当前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与方法。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和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根据对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对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思考,确定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通过对学生进行测验和对教师进行访谈的方式了解目前一线教学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培养现状,得到相关结论并为这一素养的培养提供建议,确定教学模式;结合“盐类的水解”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两个案例,开展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设计。第三部分为教学实践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教学案例的实施;(2)教学效果的检测和分析;(3)学生课后访谈及分析。根据前期的测验和教师的建议,以及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选取了高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实验班采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通过检测卷,分析两个班级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水平,比较前后测素养水平的提升情况,发现实验班学生成绩及该素养水平提升更快。最后通过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第四部分为本研究的总结,结合教学实践与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开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这一素养水平,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学习主动性,以及促进化学观念的形成。

韩化蕊[5](2021)在《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彩绘石质佛造像大量出土,是研究佛教发展、佛教艺术和石刻造像工艺等方面的重要实物材料。受埋藏环境影响,石质佛造像表面广泛产生了质地坚硬的沉积结壳,沉积结壳的成分结构与造像石材相似,并且由于胶结材料老化降解,彩绘贴金装饰在埋藏环境中变得疏松脆弱,加大了沉积结壳的清洗难度。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从文物材质及沉积结壳形成机理入手,引入聚乙烯胺(PVAm)凝胶清洗材料进行酸性清洗,并且对构建出土石质文物清洗工作的量化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研究以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和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彩绘石造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多种分析检测方法,调查分析了文物本体材料和沉积结壳的成分及结构,根据文献记载与模拟实验,探究了彩绘的制作工艺。结合埋藏环境土壤中钙镁盐及湿度等影响因素,探究了沉积结壳的形成机理。这不仅为文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为清洗研究提供了基础。基于以上研究,清洗材料需要能够有针对性地清洗沉积结壳,并且不损害包括彩绘装饰层在内的文物本体的要求,化学清洗法可以针对沉积结壳选择清洗剂。通过清洗带有沉积结壳的采集石块样品,初步筛选出了效果良好的弱酸清洗剂。结果显示,乙酸在清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表现均优于其他清洗剂。进一步调节清洗剂的浓度与酸碱度,在模拟石块样品上进行了清洗实验,测试清洗效率与模拟样品表面形貌变化,得出了清洗规律。由于沉积结壳主要物相与石材本体相似,均为方解石与白云石,形成机理表明,沉积结壳内部具有与石材相似的晶体结构,因此通过分析乙酸在清洗过程中,测试对大理石(含白云石)、汉白玉(含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含方解石)3种石块样品,清洗效率的差异,可以得出乙酸对沉积结壳的清洗效果。清洗经过主要有化学清洗作用与物理清洗作用,化学清洗作用是弱酸溶解沉积结壳从而去除,物理清洗作用是由于清洗剂的渗透性,破坏石材结构导致表面晶体脱落,并且在清洗过程中,物理作用的影响要大于化学作用。为了有效控制清洗剂的渗透与扩散,减小清洗剂物理清洗作用对文物的损害,引入了 PVAm凝胶材料。筛选实验结果表明,PVAm凝胶的可去除性,流变性都适合于在雕刻石质文物的凹凸表面进行局部清洗,并且在一定的酸碱度范围内仍然能保持凝胶态,可以用于酸性清洗。进一步对PVAm凝胶的结构、酸碱度、粘度、对清洗剂渗透的控制性等性能进行表征,研究机理与规律。结果表示,PVAm凝胶的化学结构会随溶液的酸碱度不同而改变,从而影响凝胶的可剥离性,其中弱酸性的凝胶更好去除。PVAm凝胶的酸碱度会和酸液一致,并且PVAm凝胶与溶液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能够维持在文物表面,达到局部清洗的目的。添加PVAm凝胶后明显减弱了清洗剂的渗透性及扩散性,使清洗反应能够维持在局部表层,提高了清洗的控制性。此外,还探究了 PVAm凝胶与乙酸复合清洗材料的化学结构及清洗机理。通过使用水解于不同浓度及酸碱度乙酸的PVAm凝胶,在模拟样品上进行清洗实验,评估了清洗效率、模拟样品表面形貌及色度改变、模拟样品孔隙率和吸水率等水理特征改变,得到PVAm凝胶清洗材料的最佳配比,明确了清洗工艺。并且,在小块文物上实施的清洗实验,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最后,为了探索文物保护工作的标准化研究,尝试构建了出土石质文物清洗工作评价体系。该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成权数,结合灰色聚类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是一套可以量化评分的评价体系。此套体系在河北临漳邺城佛造像的清洗工作评价中应用,结果表示该体系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出清洗工作的总体效果,可以指出清洗方法中具体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在清洗方法的选择上提供参考。

张金燕[6](2021)在《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提出后就成为了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证据推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本研究基于“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利用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开发教学设计案例,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一线课堂教学的开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数字化实验,围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对结合数字化实验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梳理,建立以数字化实验为主题的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同时为检测学生在教育实践前后“证据推理”素养水平变化,建构了“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并以此工具为标准设计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前后测试题。实践部分:选取高中化学人教版“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教学内容为教学案例,运用数字化实验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在南昌Y中的高二(2)班为实验班进行教学实施,同时选取学生化学成绩相近的高二(4)班为对照班。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数字化实验为例的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有利于化学成绩的提升。第二,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水平与化学成绩呈正相关。第三,本研究提出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有利于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水平提升。其中,中等生较优等生效果显着,男生较女生更显着,同时能有效帮助处于“证据推理”素养1水平的学生较快提升至2水平。

陈其[7](2021)在《Mg/Al基非晶合金的染料降解性能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由于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染料废水的排放量在逐年增多,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基于非晶合金是一种亚稳态的金属合金,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以及催化降解性能,非晶合金一直被视为是有效解决染料废水污染环境问题的有效催化剂,因此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也积极投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并且进一步提高了 Mg/Al基非晶合金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性能,以及解释了催化降解过程中存在的降解机理等问题。首先,通过研究调查发现Mg基合金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因此,我们利用原始Mg晶体条带、Mg78Zn22(MZ)半非晶条带和Mg73Zn22Ca5(MZC)非晶条带通过在柠檬酸溶液中预处理后发现可以显着提高其对酸性橙Ⅱ(AO Ⅱ)染料溶液中的降解性能。原始MZ条带在预处理1 h后对AO Ⅱ染料溶液的降解速率常数k增加到0.084 min-1,展现出比其他条带预处理后具有更高的降解效率。与预处理后的Mg和MZC条带相比,预处理后的MZ条带表面具有较为发达的丝瓜多孔状结构和适当的结晶转变。而且结晶诱导出的多孔状结构是由Zn和ZnO组成的,多孔状结构可以将Mg原子输送到表面,使得在表面产生更多的初生氢[H],在可见光辐射下ZnO通过光催化作用可以产生O2·-自由基,进而增强对AO Ⅱ染料溶液的降解能力。其次,我们通过研究Al基非晶条带发现A185Co10Y5(Co10)非晶条带对甲基橙(MO)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且与A185Fe10Y5(Fe10)非晶条带降解MO溶液相比,Co10条带具有更高的降解效率、更高的TOC去除率、更低的反应活化能、更强的重复使用性和更高的耐腐蚀性能。Co10条带不仅适用于酸性MO溶液,而且在碱性MO溶液中也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与Fe10条带表面的球形颗粒相比,Co10条带表面的迷宫状结构可以增加反应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对MO溶液的降解效率。在可见光辐射下,条带表面的Y2O3发生光催化反应产生更多的O2·-自由基,进而增加了 MO溶液的降解效率。本研究不仅为MO溶液的降解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新方法,而且为研究Al基合金的降解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研究发现无论是Mg基合金条带还是Al基合金条带,当它们的表面形成一些不同的表面结构时,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大其反应的比表面积。且在反应或者预处理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些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在可见光辐射下可以反应生成具有催化降解特性的自由基团,从而进一步提升降解速率。这些发现为后续研究Mg/Al基非晶合金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常令[8](2021)在《基于Rasch模型的高中生迷思概念诊断研究 ——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为例》文中认为

邓涵[9](2021)在《基于四段式测验的西南地区化学职前教师相异构想的诊断研究 ——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相异构想(Alternative Framework)是指那些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或者偏离了科学现象本质的观念或想法。学习者在许多概念上存在着相异构想,产生这些相异构想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经验(前科学概念);还有可能是在学习阶段中多种因素影响产生的相异构想,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误导、对教材中概念与例子的误解、知识的负迁移等等因素。相异构想具有顽固性,它们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即使学习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验、年龄和性别,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这些相异构想仍然普遍而稳定的存在着。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教师或者职前教师,他们可能存在与学生相似的相异构想,这些相异构想是从学生时代就扎根于他们头脑之中的。但是,我们的固有思维中,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概念准确程度有着相当高的信任,所以即使是教师本身,他们也没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和相异构想。即使教师或职前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学习了大量相关的专业知识,过去那些相异构想仍然深植于他们头脑中,使他们做出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会错误的判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深入开展阶段,这也提高了对广大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教师们专业发展的前提就是具有准确和广泛的学科专业知识,这也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效果。对概念的理解也是职前教师学科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教学中将引导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为了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发展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研究内容为“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该内容选自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目的为诊断职前教师存在的相异构想和验证四段式测验法在相异构想诊断中的实用性。笔者选择的职前教师为来自于西南地区部分高校的大四化学师范生,因为经过本科的学习,他们普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接受了专业实习或实践,即将加入到教师这一行业中。将测试对象的所属学校分为三个类别进行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西南地区部属师范院校(A)、西南地区省属师范院校(B)、西南地区地方师范院校(C)。研究结果表明:职前教师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相关的5个主题概念上存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相异构想。(1)从相异构想的典型性上来看:A类职前教师存在22个典型的相异构想,B类职前教师存在31个典型的相异构想,C类职前教师存在35个典型的相异构想,这三类学校诊断出的典型的相异构想依次增多,这也与我们预估的3类学校的被试者的情况相符合;(2)从相异构想的程度上来看:A类职前教师存在19个真性的和3个假性的相异构想;B类职前教师存在26个真性和5个假性的相异构想;C类职前教师存在28个真性的和7个假性的相异构想。可见,无论是来自哪一类学校的职前教师,他们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上都存在较多的相异构想。此外,职前教师的相异构想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个体之间还具有差异性,他们产生的相异构想具有其特殊性。同时,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在传统测试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原因层与信心指数段,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其提高了选择测试题的评价效果,提供多种数据综合判断分析,能够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结果。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1)诊断出职前教师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内容上存在的相异构想,使职前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的同时,也能注意到自身存在的相异构想;(2)比较西南地区职前教师的相异构想的程度和分布状况,丰富科学教育中对相异构想的研究,促进职前教师的概念理解;(3)验证四段式测验法在相异构想诊断中的有效性。

徐向莹[10](2020)在《“疑探”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随着高中教育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人们的整体素质较之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主动地去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去建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疑探”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南阳一中由“疑探”教学模式创始人杨文普同志担任校长,开始逐步开展“疑探”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自主质疑为前提,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尽力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则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并且其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高中化学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点多且分散,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在“疑探”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化学学科也积极研究探索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力争逐步探索出符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化学教学效果。本课题在研究“疑探”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内涵之后,以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内容为例,在自己班级进行了实际的化学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结合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各种不同的课型和具体的教学案例,对“疑探”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最后从学生成绩、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效果总结。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课题研究背景以及与“疑探”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与“疑探”教学模式相关的核心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疑探”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程序、小组的划分依据、三种不同课型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三种课型的教学案例。第四部分是对于“疑探”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效果调查和分析。第五部分分析总结疑探教学模式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第六部分是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研究发现,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的成绩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该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待改进的地方,如学生主体角色转变较困难,教学进度相对较慢,时间分配不尽合理等。所以,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不断探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一种酸碱性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通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酸碱性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通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说课设计——以助产专业“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
        1.2.2 过程与方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教学重难点
        1.3.1 教学重点
        1.3.2 教学难点
2 说学情
3 说教法学法
    3.1 教法
    3.2 学法
4 说教学过程
    4.1 课前预习
    4.2 课堂教学
        4.2.1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4.2.2 讲解知识点一“水的电离”
        4.2.3 讲解知识点二“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 H”
        4.2.4 讲解知识点三“p H在医学上的意义”
        4.2.5 课堂练习,知识总结,布置作业,预习提示
    4.3 课后巩固
5 说教学反思

(2)“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困难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宜宾市叙州区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教学现状
        1.2.1 选修4 教材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地位
        1.2.2 教师层面
        1.2.3 学生层面
    1.3 国内文献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1.4.2 深化化学观念建构
        1.4.3 提高学生应对评价的能力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困难成因的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记忆理论
        2.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3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2 学业评价分析
    2.3 学情分析
        2.3.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2.3.2 学生测评反馈分析
    2.4 学习困难成因汇总
3 解决策略
    3.1 初高中衔接分析及解决策略
    3.2 跨学科知识分析及解决策略
    3.3 优化教材教学顺序
    3.4 实验分析
        3.4.1 建模实验缺失原因分析
        3.4.2 教材实验优化设计
    3.5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生活实例
    3.6 人教版高中化学平衡常数K的综合运用
        3.6.1 平衡常数K在教材的分布分析
        3.6.2 平衡常数K建模实例
        3.6.3 强本固源再学平衡常数
        3.6.4 衍生概念K_p探究
        3.6.5 K_a、K_b、K_w、K_h逻辑关系探究
4 实证研究
    4.1 优化教学策略应用效果分析
    4.2 教学过程的反思评价
5 结论、建议、思考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宜宾市叙州区二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情调查
致谢

(3)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茶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机理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茶叶农残检测的现状
        1.1.1 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必要性
    1.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常规检测技术与快速检测技术现状
        1.2.1 常规检测技术
        1.2.2 快速检测技术
    1.3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光谱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1 红外光谱技术
        1.3.2 荧光光谱技术
        1.3.3 高光谱技术
        1.3.4 拉曼光谱技术
    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及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现状
        1.4.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新型SERS衬底的制备与农残检测条件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衬底的制备与优化
        2.3.2 SERS农药检测条件优化
    2.4 讨论
        2.4.1 花状银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与增强机制
        2.4.2 Ag/rGO复合衬底的增强机制
        2.4.3 溶液环境对SERS农药检测的影响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桥接模型建立与检测研究
        3.3.2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桥接分子的筛选研究
        3.3.3 氯离子的加入对于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检测的影响与优化分析
    3.4 讨论
        3.4.1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桥接模型检测机制
        3.4.2 氯离子对SERS农药检测的影响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渗透性农药的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渗透性农药的普通拉曼光谱及峰位归属
        4.3.2 渗透性农药标品浓度梯度的SERS检测与定量检测模型研究
        4.3.3 实际茶样中渗透性农药的SERS 检测和GC-MS检测的对比验证研究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茶叶农药的拉曼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拉曼信号处理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
        5.2.1 拉曼信号的数学表达
        5.2.2 拉曼信号的噪声来源
    5.3 农残拉曼光谱信号处理方法
        5.3.1 农残拉曼信号中荧光背景信号抑制和处理算法研究
        5.3.2 农残拉曼信号噪声处理算法研究
        5.3.3 基于拉曼信号的农残分类算法研究
        5.3.4 利用氰戊菊酯的拉曼光谱算法验证及定量模型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化学学科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核心素养
        2.1.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3.高二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测试
    3.4 教师访谈
        3.4.1 教师访谈具体内容
        3.4.2 教师访谈结果
    3.5 调查结果分析
4.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
    4.1 教学程序
        4.1.1 前期分析
        4.1.2 制定教学目标
        4.1.3 创设教学情境
        4.1.4 安排教学活动
        4.1.5 实施教学评价
    4.2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4.2.1 制定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4.2.2 灵活安排教学活动
        4.2.3 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
        4.2.4 培养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
        4.2.5 合理实施教学评价
    4.3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案例
    5.1 “盐类的水解”教学案例
    5.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
    5.3 实验效果检测与分析
        5.3.1 课堂观察分析
        5.3.2 后测结果分析
        5.3.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各水平的整体比较
        5.3.4 学生课后访谈
        5.3.4.1 访谈记录
        5.3.4.2 访谈结果分析
6.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的基本情况
        2.1.1 出土彩绘石质文物的埋藏原因及价值
        2.1.2 出土彩绘石质文物代表性遗址
        2.1.3 出土彩绘石质文物常见本体材料
    2.2 石质文物沉积结壳的成因及清洗研究
        2.2.1 结壳的成分结构及成因
        2.2.2 结壳的清洗方法
        2.2.3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体系
    2.3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研究方法
        2.3.1 选题意义
        2.3.2 研究内容
        2.3.3 选题创新性
        2.3.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保存现状及沉积结壳研究
    3.1 分析方法与测试条件
        3.1.1 表面信息观察
        3.1.2 无机材料的成分与结构分析
        3.1.3 有机胶结材料成分与结构分析
        3.1.4 埋藏土壤中离子组成分析
    3.2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材质分析
        3.2.1 造像石材
        3.2.2 造像彩绘颜料
        3.2.3 造像彩绘胶结材料
        3.2.4 造像彩绘工艺探讨
    3.3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及形成机理讨论
        3.3.1 造像病害情况
        3.3.2 沉积结壳成分及结构
        3.3.3 沉积结壳形成环境
        3.3.4 沉积结壳形成机理讨论
    3.4 小结
4 沉积结壳清洗材料研究
    4.1 清洗剂研究
        4.1.1 实验材料方法及测试仪器条件
        4.1.2 清洗剂初筛
        4.1.3 清洗剂清洗效率
        4.1.4 清洗剂对样块表面影响
    4.2 凝胶研究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4.2.2 凝胶筛选
        4.2.3 PVAm凝胶清洗材料化学结构
        4.2.4 PVAm凝胶清洗材料粘度
        4.2.5 PVAm凝胶清洗材料酸碱度
        4.2.6 PVAm凝胶清洗材料中溶液渗透性
        4.2.7 PVAm凝胶清洗材料清洗机理
    4.3 小结
5 PVAm凝胶材料清洗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5.1.1 模拟样品制备材料
        5.1.2 模拟样品制备方法
    5.2 PVAm凝胶材料清洗效率
    5.3 PVAm凝胶材料清洗的表面影响
        5.3.1 表面形貌
        5.3.2 表面色差
    5.4 PVAm凝胶材料清洗的水理结构影响
        5.4.1 孔隙率
        5.4.2 吸水率
    5.5 文物清洗案例
        5.5.1 清洗经过
        5.5.2 清洗效果
    5.6 小结
6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体系研究
    6.1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3 评价体系中指标含义
    6.2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2.1 层次分析赋权
        6.2.2 模糊灰色聚类
        6.2.3 等级评分依据
    6.3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实例
        6.3.1 评分来源
        6.3.2 模糊灰色聚类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体系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一: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效果评分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1.1 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1.2 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1.2.2.2 “证据推理”素养的研究
        1.2.3 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2.3.1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
        1.2.3.2 国内教学设计研究
        1.2.4 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2.4.1 国外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1.2.4.2 国内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1.2.5 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流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杜威五步教学法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2 证据推理
        2.2.3 化学教学设计
        2.2.4 数字化实验
3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3.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3.1.1 设计角度的多样性
        3.1.2 整体结构的系统性
        3.1.3 教学流程的特殊性
    3.2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3.2.1 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
        3.2.2 收集有效的事实证据
        3.2.3 注重推理思维的培养
        3.2.4 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3.3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3.3.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3.3.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3.3.3 整合数字化实验的学习任务设计
    3.4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的依据与检验
        3.4.1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的依据
        3.4.1.1 课标中“证据推理”素养水平的界定
        3.4.1.2 “证据推理”素养水平的再划分
        3.4.2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依据的检验
    3.5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3.5.1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编制
        3.5.1.1 前测试题的编制
        3.5.1.2 后测试题的编制
        3.5.2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检测
        3.5.2.1 信度检验
        3.5.2.2 效度检验
4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4.1 “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教学设计
        4.1.1 教学分析
        4.1.1.1 内容分析
        4.1.1.2 教学背景分析
        4.1.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4.1.3 教学设计思路
        4.1.4 教学过程设计
        4.1.5 教学设计说明
    4.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4.2.1 教学分析
        4.2.1.1 内容分析
        4.2.1.2 教学背景分析
        4.2.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4.2.3 教学设计思路
        4.2.4 教学过程设计
        4.2.5 教学设计说明
    4.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4.3.1 教学分析
        4.3.1.1 内容分析
        4.3.1.2 教学背景分析
        4.3.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4.3.3 教学设计思路
        4.3.4 教学过程设计
        4.3.5 教学设计说明
5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实施
    5.1 教学实施
        5.1.1 实施目的
        5.1.2 实施对象及地点
        5.1.3 实施过程
    5.2 实施效果测试工具说明
    5.3 实施结果统计与分析
        5.3.1 化学成绩结果分析
        5.3.2 前后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1 前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2 后测试题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附录 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附录 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附录 4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二下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化学成绩
    附录 5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前测题
    附录 6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1
    附录 7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2
    附录 8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3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Mg/Al基非晶合金的染料降解性能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及其处理方法与研究现状
        1.1.1 染料概述
        1.1.2 染料废水的危害及现状
        1.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1.2 非晶合金对染料废水的降解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非晶合金简介
        1.2.2 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与制备
        1.2.3 非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1.2.4 非晶合金降解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设备
    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2.1.1 母合金的制备
        2.1.2 条带的制备
    2.2 实验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2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6 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
        2.2.7 电化学分析
    2.3 染料的降解实验与测试
        2.3.1 染料降解实验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3 总有机碳分析仪
第三章 Mg基合金条带对染料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原始Mg基条带的结构表征与催化降解性能
        3.2.1 XRD和TEM分析
        3.2.2 对AO Ⅱ染料降解性能研究
        3.2.3 条带电化学特性分析
    3.3 预处理Mg基条带的结构表征与催化降解性能
        3.3.1 预处理后条带表面形貌分析
        3.3.2 预处理后条带降解性能研究
        3.3.3 条带XRD分析
        3.3.4 条带XPS分析
    3.4 Mg基条带在不同条件下催化降解分析
    3.5 Mg基条带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I基非晶条带对染料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Al_(85)(Fe/Co)_(10)Y_5非晶条带的微观结构
        4.2.1 XRD和DSC分析
        4.2.2 TEM分析
    4.3 Al_(85)(Fe/Co)_(10)Y_5非晶条带的降解性能
        4.3.1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及降解性能研究
        4.3.2 条带表面形貌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电化学分析
    4.4 温度、pH值对条带降解性和重复使用性的影响
        4.4.1 温度的影响
        4.4.2 pH的影响
        4.4.3 Fe10和Co10降解MO溶液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
    4.5 Al_(85)(Fe/Co)_(10)Y_5非晶条带在不同条件下表面元素的相互作用
    4.6 Al_(85)(Fe/Co)_(10)Y_5非晶条带的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发表论文
    附录2 申请专利
    附录3 参加会议
    附录4 所获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四段式测验的西南地区化学职前教师相异构想的诊断研究 ——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探查职前教师概念理解情况与相异构想的重要性
        1.1.2 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1.1.3 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2 概念辨析
        1.2.1 前概念/日常概念
        1.2.2 错误概念
        1.2.3 迷思概念
        1.2.4 相异构想/相异概念
        1.2.5 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认知同化理论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相异构想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研究现状述评
    2.2 四段式测验法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现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文本分析法
        3.3.3 测量法
        3.3.4 访谈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对象
    3.6 研究工具
4 编制诊断工具
    4.1 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编制的原则
        4.1.1 测量内容要具有全面性
        4.1.2 概念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4.1.3 编制要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4.2 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的分析标准
        4.2.1 测试成绩分析标准
        4.2.2 正确率分析标准
        4.2.3 信心指数分析标准
        4.2.4 相异构想分析标准
    4.3 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编制的过程
        4.3.1 概念的确定和概念图的绘制
        4.3.2 确定探查内容,建立双向细目表
        4.3.3 编制相异构想诊断测验(初稿)
        4.3.4 进行初测与试卷质量检验
        4.3.5 初测结果分析
        4.3.6 初测项目的修正
        4.3.7 项目的再测
5 相异构想的诊断研究
    5.1 测试对象的统计
    5.2 研究数据统计
        5.2.1 测试成绩分析
        5.2.2 正确率分析
        5.2.3 信心指数分析
        5.2.4 相异构想分析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电解质
        5.3.2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5.3.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5.3.4 盐类的水解
        5.3.5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职前教师相异构想的研究结论
        6.1.2 关于职前教师相异构想的成因
        6.1.3 关于四段式测验(4TMC)实用性的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于职前教师自身的建议
        6.2.2 对于大学教育和职前教师教育方面的建议
        6.2.3 对于职前教师未来教学方面的建议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疑探”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疑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2.1.2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2.2.4 有意义学习理论。
3. “疑探”教学模式概述
    3.1 “疑探”教学模式的开展程序
    3.2 “疑探”教学模式的特点
    3.3 小组的划分方法
    3.4 “疑探”教学模式在三种不同课型中实践的教学案例分析
        3.4.1 新授课教学分析——以《盐类的水解》新授课为例
        3.4.2 复习课教学分析——以《水溶液的酸碱性和pH》为例
        3.4.3 试题讲评课教学分析——以《水溶液中三大守恒关系式的书写》课堂为例
4. “疑探”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实践效果分析
    4.1 研究对象选取
    4.2 研究实施过程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4.4 调查结果分析
        4.4.1 基于学生化学学习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2 基于实验班课堂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4.3 基于化学成绩上变化对比分析
        4.4.4 访谈结果分析
5. “疑探”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1 存在问题
    5.2 改进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历次考试成绩
    附录二: 高二学生化学学习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中生对“疑探”教学模式开展的态度调查问卷
致谢

四、一种酸碱性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通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说课设计——以助产专业“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J]. 王仕潭. 卫生职业教育, 2022(03)
  • [2]“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困难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宜宾市叙州区二中为例[D]. 赖进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茶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机理和方法研究[D]. 张德.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D]. 江婷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D]. 韩化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6]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D]. 张金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Mg/Al基非晶合金的染料降解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 陈其. 山东大学, 2021(12)
  • [8]基于Rasch模型的高中生迷思概念诊断研究 ——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为例[D]. 常令.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9]基于四段式测验的西南地区化学职前教师相异构想的诊断研究 ——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D]. 邓涵. 西南大学, 2021(01)
  • [10]“疑探”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徐向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计算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通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