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一例报告

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一例报告

一、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胜男[1](2019)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及超声内镜特点。2.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各类型病变后续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3.研究超声内镜对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共457处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收集每个病变的一般情况、普通电子胃镜特点、超声内镜表现、后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计算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总符合率并分析误诊误判情况,并选取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一般情况及超声内镜特点。结果:1.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胃,尤其是胃底、胃窦,其次为食管,尤其是食管下段,分布最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食管病变多起源于粘膜肌层,贲门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胃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109/160),间质瘤多位于胃(61/68),息肉多见于胃(34/51),囊肿多见于食管(28/40),异位胰腺多见于胃(23/31),脂肪瘤多见于胃(21/28),炎性增生多见于胃(11/13),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13/13),癌多见于胃(9/12);腔外压迫多见于胃,可为肝脏、脾脏、结肠及腹腔占位性病变导致,也常见于食管,多为胸主动脉、气管隆突等导致,十二指肠较为少见,可为腔外血管、胰腺等。2.EUS诊断例数138例,病理结果符合例数为102例,总符合率为73.91%;各病变类型在EUS下的表现: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者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远场观察清晰。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息肉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囊肿则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无回声影,内部无回声;腺瘤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异位胰腺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内部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影,回声高低不等,可为高回声,也可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本组病例多采用ESD术处理,尤其是起源层次深和(或)体积较大的病灶。起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病灶可采用EMR切除,而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灶因位置较深多采用ESD法切除,层次显示不清的病灶多为恶性肿瘤,多采用ESD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并发出血2例,穿孔1例,可能与病灶体积过大、位置较深及手术者技巧有关。3.病理明确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共24例,其中18例位于食管(75.00%),1例位于贲门(4.17%),5例位于胃(20.83%);6例行EMR治疗(25.00%),18例行ESD治疗(75.00%)。平滑肌瘤与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病变表面是否光滑或糜烂溃疡、边缘有无粘膜桥、生长方式、回声高低、内部有无点片状高回声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小、起源、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及远场观察是否清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1、<0.001、0.041),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偏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结论:1.EUS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可明确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起源、病变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等,并可对表现典型的病例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对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超声内镜对于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具有指导意义,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的长径或体积更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

李忠生,李星龙,李国东,于晓彤,党树伟,张淑君,毕丹丹[2](2019)在《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于2013–2017年期间收治的8例G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结果 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腹腔镜胃肿瘤切除,3例行开腹胃肿物切除,1例采用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胃肿物切除。对患者术后随访2~50个月,8例患者均未复发。GS镜下的梭形细胞和"淋巴细胞套"是其最显着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呈弥漫性阳性。结论 GS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下的肿瘤,多为良性,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可表现为腹痛和腹胀,胃镜和CT检查难以确诊该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维良,李胜龙,张好刚[3](2011)在《胃神经鞘瘤32例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9年收治的3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腹痛、腹部肿块、胃出血并休克、柏油样便。钡剂胃造影、BUS及CT平扫均显示胃腔内实质不能定性的肿块。纤维胃镜取部分活组织明确诊断4例,术前确诊率12.5%。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28例。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窦部半胃切除术12例;胃部分切除术13例;胃次全切除术2例;全胃切术或根治性胃切除术5例。结论:胃神经鞘瘤无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确诊率低。病理组织学检查能够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进一步诊断有帮助。一经确诊或胃存在实质性肿块,应及早手术治疗。根据术前患者病情及术后病灶情况,可分别选择局部切除(距病灶边缘3 cm以上)、半胃切除、胃部分切除、胃次全切除、全胃切除或根治性胃切除术。

马新荣,范敏,刘玉彬[4](2003)在《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孙淑明,许建衡,马涛,吴利标,刘婉秀[5](2001)在《胃神经鞘瘤》文中认为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经我院诊治的10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资料,对其诊断及治疗作分析总结。结果 胃神经鞘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并休克。可通过胃镜、X线、B超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确诊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 胃神经鞘瘤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杨力,吕农华[6](1997)在《胃神经鞘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 胃非上皮性肿瘤较为少见,约占胃肿瘤的5.5%.以平滑肌肿瘤最多,非何杰金淋巴瘤次之,而胃神经鞘瘤则极为少见[1]。查阅近15年间国内文献,仅有37例报道。近期我院收治1例,但在这共38例胃神经鞘瘤中术前竟无1例明确诊断。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现结合文献对其作一综合分析。

陈九如,陆军,杨承荣,徐步英,汪渊,刁文魁,沈家根[7](1984)在《胃良性肿瘤的X线检查和征象探讨(附32例报告)》文中指出 胃良性肿瘤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较小的或隐于粘膜下的病变在常规胃肠钡餐检查时常不易发现,故临床诊断率不高,约0.33~0.9%(1)。近年来随着胃镜的应用,X线双对比造影技术的开展,文献报

吴祖光[8](1996)在《胃神经鞘瘤2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胃神经鞘瘤罕见,国内外文献报告甚少,笔者曾遇2例,术前均未确诊,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49岁。因反复上腹痛20余年再发7天入院。20余年来,多次胃肠钡餐及纤维胃镜检查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入院体检仅右上腹深压痛而无其它体征,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剖腹探

王江云[9](2012)在《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稳定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腔内修复或药物治疗[摘要]目的:比较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药物治疗及单纯药物治疗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价值,探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腔内修复+药物治疗(目标血压为120/80mmHg)及单纯药物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118例,其中腔内修复+药物组57例,单纯药物组61例,男性9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887±11.890岁(33-80岁)。急性期患者60例(50.8%)、亚急性期患者14例(11.8%)和慢性期患者44例(37.4%)。所有病例进一步细化分型,根据主动脉弓有无内膜撕裂,分为Bc型和Bs型,根据主动脉扩张(≥4.0cm)部位,分为B1型、B2型和B3型。其中,腔内修复组+药物组:Bc型夹层2例(3.5%),B1s型2例(3.5%)、B2s型15例(26.3%),B3s型31例(54.4%);单纯药物组:Bc型夹层0例(0.0%),B1s型17例(27.9%)、B2s型2例(6.6%),B3s型21例(34.4%)。CTA复查为术后、1月,3月,6月,1年,以后每年1次,分别统计30天内、随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治疗后主动脉重塑情况(假腔消失及血栓化),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率。结果:腔内修复+药物组术中共置入58枚主动脉覆膜支架,其中1例置入2枚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药物组术中均无死亡,技术成功率为98.6%;30天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腔内修复+药物组为7.0%和0.0%,单纯药物组分别为0.0%和0.0%。本研究失访12例(10.1%),共10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3.3±36.7(0.2-110.0月),共57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做CTA复查,其中腔内修复组40例,药物组17例,腔内修复组假腔消失及血栓化率为90.0%,单纯药物组为11.7%。随访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率,腔内修复+药物组为1.8%和5.3%,单纯药物组为3.3%和8.2%。腔内修复+药物组术后1年、2年、4年、7年累积生存率为100.0%、97.1%、93.5%、78.0%。,药物组患者1年、2年、4年、9年累积生存率为98.4%,96.4%、90.8%,72.7%两组之间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19,P=0.890)。结论:对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腔内修复术可减少假腔的扩展率,但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能提高生存率。第二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中短期疗效[摘要]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连续在我院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性6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4.640±12.426(33-79岁)。其中,复杂病例13例,包括夹层破裂或迫近破裂3例,腹腔脏器急性重度缺血4例,四肢重度缺血5例,急性穿通性溃疡1例。急性期32例,亚急性期11例,慢性期27例。记录术中、术后30天内、随访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假腔直径变化,支架段假腔消失及血栓化率,内漏变化,术后1、2、4、7年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比较急性组和慢性组的生存率。结果:术中共置入71枚主动脉覆膜支架(进口支架61枚,国产支架10枚),其中1例置入2枚支架;术中无死亡,技术成功率98.6%(70/71)。术后30天内死亡率,复杂病例组为31.0%(4/13),其余患者(常规组)为0.0%(0/58)。本研究除死亡4例外,失访9例(16.0%),共随访57例,平均随访时间41.3±34.7(0.2-110.0月)。主动脉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率及消失率分别为42.9%和45.7%;在剔除了术前假腔最大直径影响后,三组之间术后的假腔最大直径较术前显着减小(F=5.041,P=0.012)。随访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5.7%(4/70)和4.2%(3/70);1年、2年、4年、7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6%、92.2%、86.4%、72.0%。本组术中内漏21例,除2例大量内漏外,其余19例均为少中量内漏,其中68.3%(13/19)少中量内漏随访期自行消失或明显减少。急慢性两组生存率有显着差异(χ2=4.027,P=0.040)。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有好的近中期疗效。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急性期手术,常规的影像随访是必要的。第三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我院有完整资料的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70例B型夹层患者完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包括典型B型夹层64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壁间血肿3例。男性6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4.640±12.426岁(33-79岁)。记录术中、术后30天内,随访期的并发症。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行CTA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70例患者均完成覆膜支架植入术,无中转外科手术患者。临床技术成功率为98.6%。围手术期3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4.3%.和5.7%。随访41.3±34.7月,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5.7%和4.2%。主要并发症包括大量内漏(n=1)、脑梗塞(n=1),导入动脉并发症(n=4),急性肾衰(n=2),其他并发症(n=3)。少中量内漏的总发生率27.1%,随访中71.0%消失。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是一种安全的手术。第四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摘要]目的:探讨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到2012年1月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手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5组(A、B、C、D、E),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五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分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有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和其他疾病特征方面无显着差别(P>0.05)。A、B、C、D和E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286±0.611hr、2.871±0.373hr、1.796±0.617hr、1.736±0.342hr和1.518±0.390hr。统计学比较显示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C、D和E组的手术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但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显着长于C、D和E组(P均<0.001)。5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5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亦无显着性意义(P>0.05)。A和B两组手术28例在6.1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平均为每年4.6例;B、C和D组分别在2.2年、1.2年和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和17.5例。结论: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约为28例,医生在手术频度为平均每年4.6例完成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约28例后可以掌握此技术。

二、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EUS检查方法
    1.4 扫描内容
    1.5 病变判定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病理标本处理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1.1 病变的部位分布
        1.2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
        1.3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部位分布
        1.4 外压病例的部位分布
    2 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
        2.1 EUS诊断符合率
        2.2 EUS下各类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2.3 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情况
    3 胃镜以及超声内镜下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分析
        3.1 平滑肌瘤及胃肠道间质瘤部位分布及治疗方法
        3.2 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胃镜、超声内镜特点及分析
讨论
    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点
    2 超声内镜对各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3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诊断的指导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胃神经鞘瘤32例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肿瘤部位及大小
    1.3 病理诊断
    1.4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9)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稳定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腔内修复或药物治疗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中短期疗效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四部分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词表
就读期间发病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四、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朱胜男. 苏州大学, 2019(04)
  • [2]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 李忠生,李星龙,李国东,于晓彤,党树伟,张淑君,毕丹丹.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04)
  • [3]胃神经鞘瘤32例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J]. 杨维良,李胜龙,张好刚.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09)
  • [4]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1例报告[J]. 马新荣,范敏,刘玉彬.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01)
  • [5]胃神经鞘瘤[J]. 孙淑明,许建衡,马涛,吴利标,刘婉秀.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1(01)
  • [6]胃神经鞘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杨力,吕农华. 临床消化病杂志, 1997(03)
  • [7]胃良性肿瘤的X线检查和征象探讨(附32例报告)[J]. 陈九如,陆军,杨承荣,徐步英,汪渊,刁文魁,沈家根.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4(02)
  • [8]胃神经鞘瘤2例报告[J]. 吴祖光. 广东医学, 1996(04)
  • [9]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江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胃神经鞘瘤并发溃疡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