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27-平1井钻探成功

金27-平1井钻探成功

一、锦27-平1井钻探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沧[1](2013)在《HZ42-7区块钻井液安全窗口及裸眼完井试油极限压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海东部油田己钻井的实钻资料显示,HZ42区块的地层井壁稳定差、起下钻阻卡,钻井中无漏失、溢流问题,钻至完钻井深后、进行MDT测井过程中发生少量漏失。这些制约着本地区的钻井速度。为了更好地开发本地区的油气资源,制定合理的钻井设计,提高钻井井眼质量,降低勘探钻井和开发成本,缩短钻井周期,提高油气开发经济效益,急需对本地区的地层可钻性开展预测和检测研究。通过对HZ42-7构造已钻井地质资料、工程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综合分析,对两口已钻井复杂情况进行了统计,利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层孔隙压力、地应力,以及地层坍塌压力、破裂压力纵向上随井深的变化规律,并对预钻井井壁稳定性进行了预测分析,在安全泥浆密度窗口基础上提出了预钻井井身结构设计方案。从出砂的角度对研究区块裸眼完并可行性及试油极限压差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地层孔隙压力研究结论HZ42-7构造粤海组至文昌组地层基本为正常压力梯度,总体不存在严重的异常高压,主要在恩平组至文昌组地层孔隙压力稍高,地层孔隙压力最高约为1.10g/cm3,主要目的层段文昌组砂岩地层孔隙压力系数在1.01-1.09之间。2地应力研究结论HZ42-7构造中,约700-4100m地层中上覆主应力当量密度基本在1.88-2.30g/cm3之间,水平最大主应力当量密度基本在1.78-2.18g/cm3之间,水平最小主应力当量密度基本在1.41-1.62g/cm3之间。三个主应力相对大小符合上覆主应力>水平最大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根据断层走向,结合南海海域井壁崩落椭圆法确定地应力方位结果综合判断研究区块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大致N110°E~N120°E。3地层强度研究结论结合室内实验,利用测井资料对HZ42-7油田的地层岩石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由计算结果可知,随着井深增加,HZ42-7油田地层强度呈现升高趋势,基本属于中等强度地层,粤海组至韩江组地层强度约在5-19MPa之间,珠江组地层强度约在8-45MPa之间,珠海组至恩平组地层强度约在14-60MPa之间,文昌组地层强度约为15-50MPa,花岗岩基底强度极高,为80MPa以上。4钻井安全泥浆密度窗口研究结论HZ42-7构造,坍塌压力随井深的增加略有升高,最高在1.20-1.42左右,粤海组以下地层破裂压力为1.80以上,“坍塌压力-破裂压力”之间的钻井安全密度窗口较宽。该井粤海组以下地层漏失压力下限在1.40左右,须在钻遇断层时注意防止漏失,但在钻井液封堵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发生漏失的风险较小。根据地震层速度分析预钻井200-4000m地层为正常压力梯度,采用原钻井液体系,建议HZ42-7-3井文昌组地层需采用钻井液密度1.42g/emm3。5预钻井井身结构设计通过考虑裸眼井段压力约束条件、钻井工程施工条件以及井壁失稳风险问题,对预钻井HZ42-7-3井提出三开设计方案,一开钻至约805m地层,封固上部疏松层段;二开钻至约3005m珠海组上部地层,封固粤海组至珠海组上部地层;三开钻至完钻井深。由于HZ42-7-3井钻井安全泥浆密度窗口较宽,井身结构设计中可以主要考虑要满足地质油藏要求,适当调整中间套管的下入深度。6裸眼完井可行性及试油极限压差研究结论从出砂的角度对研究区块裸眼完井可行性进行评价,预测结果表明,惠州42-7区块初期出砂可能性不大,可以选择裸眼完井,但考虑相关风险,建议采用裸眼+打孔管方式。惠州42-7油田大部分储层出砂临界压差在9MPa以上,因此建议初期试油压差不超过9MPa。随着开采过程中储层压力的衰竭和出水对强度的影响,临界压差会有所降低。

赵渝[2](2011)在《龙门山山前中段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文中研究说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侧,扬子准地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分界线上,主要为一条NE-SW向大型构造带,由众多北东向、南北向和少量的北西向断裂组成,构造特征复杂多变。构造带由南向北具有分段性,分别为龙门山南段、中段、北段;自西向东具有分带性,4条大型断裂控制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带,从而自西向东划分为构造转化带、龙门山主体—叠瓦冲断构造带、前山带—龙门山前缘推覆断褶带、山前隐蔽带—平缓褶皱带。结合龙门山中段野外露头特征、地震剖面的解释以及前人的诸多认识。本论文正是以构造学作为切入点来讨论,从构造的运动学、几何学及动力学等因素讨论了龙门山前中段构造样式的组合和分布特征,同时在分析、盆山耦合动力学、构造演化等对于油气的影响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龙门山前中段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其关键性的构造运动为:印支早期运动、安县运动、印支晚期运动、燕山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其中安县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尤为重要。根据盆山耦合观点,造山带的形成是前陆盆地形成的先决条件。安县运动使龙门山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由原来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从而使龙门山发生逆冲推覆作用,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后经燕山期的继承与发展,喜马拉雅早期和中期褶皱—冲断推覆构造发育,晚期滑覆构造形成,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复杂构造。从龙门山主体往山前带方向,构造变形的强度逐渐减弱,以前展式扩展为逆冲推覆构造带的扩展顺序。龙门山前中段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剖面上具有分层性。主要发育的构造样式为:叠瓦冲断构造、双重构造、飞来峰构造、三角带构造样式、断展褶皱、断弯褶皱、反向冲断、突起构造等。论文描述了这些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展布规律。龙门山前中段复杂的的构造样式及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圈闭发育特点为典型的早聚晚藏型。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最后定型的构造样式对圈闭有着决定性作用,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断层封堵性能,通过封堵性的研究,结合龙深1井钻探结果,可知在龙门山中段其前缘推覆滑动面以上断裂非常发育,地层破坏严重,通济场断裂切穿三叠系并上切至地表,不利于气的保存,不具备油气聚集条件。但龙门山前中段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大,并且发现了前山带平落坝等气藏,但进一步勘探突破程度很小。能否在该区获得油气产能,一直是地质工作者和石油勘探单位困惑和致力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构造特征及样式的厘定以及构造的演化分析,分不同地层、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结合重点区块的局部构造演化得出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有利区带进行划分,并预测目标,目前已在部分构造上取得了较好的油气成果,通过综合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展示了该带良好的勘探前景。

杜支文,徐永高,吴月先,钟水清,吴跃,甘升平,舒秋贵[3](2010)在《陕北地区延9超浅层底边水油藏水平井钻探综合配套技术》文中指出陕北高桥—西河口区块侏罗系延9底边水油藏,埋藏浅、面积大、石油资源丰富,也是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试验区。前期直井钻探产层堵塞严重,解堵型压裂又有沟通底水的风险,低压油藏弹性—溶解气驱能力弱,薄层试采中的产能下降幅度较大,带水采油的负担较重。为解决以上难题,在对前期钻探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水平井钻探是必然的新战略技术对策,能发挥多功能的技术优势,适应长远开发的需求;对超浅层水平井的钻井完井、酸化压裂、注采平衡综合配套技术的完善,有助于科学决策。

龚龙祥[4](2007)在《大位移井套管柱强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井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大位移井,由于井斜角大,裸眼井段长,套管也越下越深,套管的受力与变形更为复杂。套管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摩阻的影响,还要考虑套管弯曲产生的附加轴向力、套管磨损、套管动载荷的影响。在目前使用的石油天然气套管强度设计行业标准(SY/T5322-2000)中,套管的轴向力只考虑了浮重的作用,没有考虑摩阻和动载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适合于大位移井的套管柱强度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采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套管柱在三维井眼中考虑套管刚度的刚杆摩阻分析模型。借助于该模型,可以计算出套管与井壁之间的侧向载荷,从而可以模拟套管在井筒内上下活动过程中轴向力沿井深的分布。套管柱摩阻分析计算为套管柱强度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套管柱轴向载荷分布。通过建立空间斜平面内套管与钻柱之间接触力的计算模型,模拟了套管柱在起下过程中套管与钻柱之间的接触力,并根据磨损效率模型,预测了在钻井过程中套管的磨损厚度随着钻井时间变化的趋势,提出了磨损后套管的抗挤强度和抗内压强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对选择水平井、大位移井套管的钢级和壁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推导了套管强度的三轴应力计算模型,根据不同井型和套管类型,计算出了轴向力、外挤压力和内压力沿井深的分布,根据改进的等安全系数法,构建出适合于大位移井套管柱强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在套管轴向力设计过程中,考虑了摩阻、弯曲应力和冲击载荷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QHD-A25井实钻轨迹,模拟了起、下套管工况下套管柱的轴向力分布,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井口大钩载荷模拟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本文研究的摩阻分析模型是可靠的。考虑套管的月牙形磨损形式,计算出了磨损后套管的抗挤强度,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在5%之内。同时,根据侧向载荷分布及钻井时间的延续,对P32H井的套管磨损厚度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P32H大位移井套管柱的强度进行了设计和校核。

朱新佳[5](2007)在《利用复杂结构井开采低渗透油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结构井技术是开发低渗透油藏、难采难动用储量和挖掘剩余油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分割法,建立油藏内三维渗流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形成一套考虑井筒内压降影响和油藏内三维渗流的复杂结构井产能预测综合方法;并给出了目前几种常见复杂结构井井型的相应的产能预测模型。编制和合理地使用先进的油藏模拟软件,将动态和静态资料密切配合,注重基础地质资料的扎实和精细描述。筛选静17块为本次的研究区块。在对该块的整体部署设计中,根据油层发育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优选了开采层位、分支井、水平井段方位、水平井段长度、采用复杂结构井产能预测软件进行了产能预测,对方案进行了经济评价,根据优质高效原则优化了设计方案。针对低渗高凝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严格的实施要求。

荐鹏[6](2006)在《锦45块于楼、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文中研究指明从油田开发角度而言,精细油藏描述是指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为了准确地揭示出剩余油分布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锦45块于楼、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目的正是针对锦45块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精细油藏描述,为锦45块下步工作提供依据,充分挖掘锦45块开发潜力,对提高油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实现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对全区1620口井进行了系统分层,共划分4个油层组,12个砂岩组,24个小层。并在精细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地震资料相干体分析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结合钻井资料对锦45块断层进行了重新落实,增加19条断层,针对锦45块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见水时间早于构造低部位的现象,对断层封闭性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也是本次研究的一个亮点,同时将构造线由原来的25m加密到5m,进行了微构造研究,发现正向小构造83个,负向小构造39个。通过对锦45块1567口井测井二次解释,建立了工区的测井解释模型和油、水、干层标准,对部分低阻油层和水淹层进行研究,并确定了各断块的油水界面。在水侵规律研究中找到了合理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恢复历史,对同一年代投产井,通过水淹时间来确定水淹顺序及水源,对于不同时期投产井选择无水采油期来确定水淹时间及水源,并结合沉积微相进行水淹分布规律研究,该研究对后期方式转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还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锦45块构造和属性模型,为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打下基础,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通过剩余可采储量及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24个小层的剩余油量进行了计算,并按小层对储量进行了重新估算,与95年上报储量相比增加了302万吨。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在断层附近微构造高部位和经落实剩余油储量高的有利部位部署开发井23口,预计建产能2.5万吨/年。

孙洪斌[7](2002)在《辽河滩海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文中提出辽河盆地是郯庐断裂系的组成部分,属大陆裂谷盆地。辽河滩海地区是辽河盆地与辽东湾地区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带。它与辽河盆地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演化史,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 本文以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以构造活动论观点为指导,运用构造分析、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模拟试验等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较系统地分析了辽河滩海地区新生代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和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构造演化对油气地质事件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辽河滩海地区主要有三种构造样式,即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及反转构造样式,其中,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伸展主干断裂走向以北东走向为主,控制凹陷形成和沉积演化,断裂性质早期为正断层,后期经走滑作用改造,至今仍以正断层形式出现,断裂平面展布具有分段性。应用多种标志识别走滑构造,主要表现为剖面上出现花状构造,主走滑断层平面上呈平直状和分段性,在主位移带内或其毗邻地区出现雁列断层及雁列褶皱,在主干断裂带两侧的褶皱构造可见火山岩体被错开,位移2~4km,在钻井岩心样品中见到明显的走滑构造运动形迹。反转构造以三种形式出现,即上下第三系之间角度不整合的区域性构造反转,逆冲断层,局部构造的反转。 辽河滩海地区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次、呈幕式的发育特点,众多不同尺度、不同样式、不同走向的断裂构造相互叠加,形成具有伸展走滑活动的双重性质复合的构造体系。该区分为五类十二个复式构造带,发育有多种圈闭类型,主要有走滑断裂半背斜构造圈闭、披覆半背斜构造圈闭、反转半背斜构造圈闭、反转逆冲构造圈闭、断裂鼻状构造圈闭、断块构造圈闭、古潜山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等。 本区断裂活动分为两期四个亚期。不同断裂活动期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构造演化史。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老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新第三纪至第四纪后期裂陷热沉降阶段。前人又划分为裂谷拱张期、裂谷深陷期和裂谷再陷期。 定量分析新生代构造运动学特征认为,西部凹陷的伸展量明显大于东部凹陷的,伸展量主要集中于主干断层之上;而差异升降运动则是东部凹陷的大于西部凹陷的。早第三纪断块体的掀斜旋转运动十分明显。从伸展量、差异升降、滑脱面深度及现代地震资料分析认为,辽河盆地构造运动从西向东运移,即裂谷作用最先在西部凹陷,后移至东部凹陷,现在位于渤海海域。长期发育的主干断层控制着凹陷的沉降和地层的沉积。不同构造部位伸展作用不同,形成多个沉降中心。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弱的特点。掀斜运动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 应用地幔包裹体、深部构造背景、新生代火山岩特征、盆地正演模拟、现今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构造物理模拟等手段,对辽河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较深人的探讨认为,辽河盆地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深部软流圈上拱隆起,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区域引张应力场也是驱动岩石圈或地壳裂陷伸展的重要动力源,符合多层剪切伸展模式。研究提出辽河盆地动力学的演化阶段为:晚白圣世-古新世热隆阶段、始新世-渐新世裂陷阶段、渐新世末期构造走滑反转阶段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热冷却沉降阶段。研究探讨了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并首次限了二维盆地正演模拟和伸展构造与走滑构造作用叠加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资料十分相似。 主干伸展断层控制烃源岩的展布,单断半地堑式凹陷的烃源岩在主干断层上升盘靠近断层,并与断层平行分布,双断地堑式凹陷烃源岩分布于两断层之间的地堑内。断层的多期活动控制了多期烃源岩的发育,沙三段是本区的主要烃源岩。 伸展构造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学特征是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幕式”渐进构造演化的期次性导致了沉积演化的旋回性。老第三纪构造演化的两次深陷期相应地发育了两大沉积旋回,形成了泛滥平原、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各种有利相带中的砂岩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同时,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造就了特定的沉积环境,从而控制了特定的生储盖组合的发育。 构造演化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运聚成藏期。其中,古构造形态控制地层的古埋深,从而控制古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状态,进而控制油气的运移方向和油气的运聚成藏期。西部凹陷油气成藏期在东营末期至馆陶期,东部凹陷为东营晚期-末期,均与区域构造运动活动期相吻合。 断裂活动在油气运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起到油气运移的通道作用,又可遮挡油气,起到使之聚集成藏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断层的性质、活动期次、活动强度、断层两侧岩性配置、排驱压力、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等因素。本文首次在辽河油区通过对西部凹陷主要断裂的封堵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和应力场演化史等对成藏关键时期(东营末期)的断层封堵史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模糊数学的评判方法实现了对断层封堵性的综合评价。 盆地构造样式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单元有缓坡区?

二、锦27-平1井钻探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27-平1井钻探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HZ42-7区块钻井液安全窗口及裸眼完井试油极限压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地层孔隙压力研究
    2.1 声波时差法解释原理
    2.2 地层孔隙压力梯度计算
    2.3 地层孔隙压力剖面的建立
第3章 地应力纵向分布规律研究
    3.1 地应力相对大小与方向
    3.2 利用地漏试验数据计算地应力构造系数
    3.3 水平地应力方位分析
    3.4 地应力纵向分布规律研究
    3.5 储盖层及储层下部地层地应力精细描述
第4章 地层力学性质研究
    4.1 地层强度实验
    4.2 测井资料建立求取地层力学参数的经验模式
第5章 钻井安全密度窗口分析
    5.1 直井坍塌、破裂压力分析方法
    5.2 定向井钻井安全密度窗口分析方法
    5.3 已钻井安全密度窗口分析
    5.4 预钻井安全密度窗口分析
第6章 拟钻井井身结构设计
    6.1 套管层次和下入深度确定方法
    6.2 井身结构设计的六个参数确定
    6.3 拟钻井井身结构设计
第7章 裸眼完井可行性评价及试油极限压差研究
    7.1 出砂可能性的预测方法
    7.2 初期出砂可能性预测
    7.3 出砂临界压差预测模型
    7.4 出砂临界压差分析
    7.5 出水对油田临界生产压差的影响
    7.6 储层压力衰减对出砂临界压差的影响
    7.7 裸眼完井可行性与极限试油压差分析
第8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龙门山山前中段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勘探成果及认识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实际工作量介绍
    1.7 主要认识及进展
第2章 龙门山山前中段构造特征
    2.1 龙门山构造分带特征
    2.2 龙门山前主要构造样式
        2.2.1 龙门山前主要构造样式分类
        2.2.2 龙门山前构造样式分带规律
    2.3 重点局部构造构造特征
        2.3.1 大圆包—鸭子河构造构造特征
        2.3.2 平落坝构造构造特征
第3章 龙门山前构造演化
    3.1 龙门山构造区域各个分带演化形成时间
    3.2 龙门山中段构造演化史
    3.3 重点局部构造构造演化
        3.3.1 大圆包—鸭子河构造构造演化
        3.3.2 平落坝构造演化
第4章 龙门山中段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评价
    4.1 龙门山中段区带成藏条件分析
    4.2 龙门山中段油气成藏的条件
        4.2.1 大圆包、鸭子河构造油气成藏条件
        4.2.2 平落坝构造油气成藏条件
    4.3 有利勘探区带及目标
        4.3.1 保存条件分析
        4.3.2 上三叠统储集条件分析
        4.3.3 有利勘探区带的划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陕北地区延9超浅层底边水油藏水平井钻探综合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超浅层底边水油藏钻探述评
    1. 钻探进展[1-10]
    2.钻探技术难度
二、水平井是勘探评价重要技术途径
    1.水平井的功能[2]
    2.水平井成功范例
三、底边水油藏水平井钻探新思考
    1.超浅层水平钻井与完井技术
    2.超浅层水平井酸化压裂工艺技术
    3.超浅层底边水油藏开采技术
四、结论

(4)大位移井套管柱强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套管柱的强度设计
        1.2.2 套管摩阻力学模型研究
        1.2.3 套管柱磨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2 套管柱的摩阻分析
    2.1 摩阻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2.2 套管摩阻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2.1 模型的基本参数
        2.2.2 模型的求解
        2.2.3 摩擦系数的取值
    2.3 井眼轨迹数据的平滑
        2.3.1 井眼的三次样条插值
        2.3.2 计算公式
    2.3 实例计算分析
3 套管有效载荷计算
    3.1 有效外挤压力
        3.1.1 外挤压力
        3.1.2 有效外挤压力计算
    3.2 套管有效内压力
        3.2.1 表层套管和技术套管
        3.2.2 生产套管和生产尾管
    3.3 轴向力的计算
        3.3.1 套管弯曲附加拉力
        3.3.2 套管柱的冲击载荷
4 套管磨损及对套管强度的影响
    4.1 套管抗挤强度的修正计算
        4.1.1 理想圆管的抗挤强度
        4.1.2 考虑套管的制造缺陷
    4.2 套管抗内压强度计算
    4.3 套管磨损预测计算
        4.3.1 套管磨损的原因和形式
        4.3.2 磨损的预测
    4.4 套管磨损对套管强度的影响分析
        4.4.1 磨损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
        4.4.2 磨损对套管抗内压强度的影响
    4.5 减少套管磨损的方法和措施
5 套管柱强度设计理论与方法
    5.1 套管三轴应力强度计算
    5.2 改进的等安全系数三轴应力强度设计
        5.2.1 改进的等安全系数三轴应力强度设计的优点
        5.2.2 改进的等安全系数法三轴应力强度设计
    5.3 应用实例
        5.3.1 基本参数
        5.3.2 套管柱强度设计及校核
6 大位移井套管强度设计程序
    6.1 程序的总体结构
    6.2 程序设计的部分流程图
    6.2 程序的部分界面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和创新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利用复杂结构井开采低渗透油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资源评价
    1.2 开发现状分析
    1.3 国内外复杂结构井应用现状
    1.4 复杂结构井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第2章 复杂结构井油藏工程研究
    2.1 复杂结构井地下油藏三维渗流油藏工程研究
        2.1.1 概述
        2.1.2 复杂井产能预测理论研究
    2.2 复杂结构井综合分析系统软件研制
    2.3 综合应用分析
        2.3.1 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2.3.2 生产段井筒内流动分析
        2.3.3 三维渗流压力场计算
        2.3.4 反向双支井开发薄油层分析
        2.3.5 开发厚油层井型选择
    2.4 基本结论
第3章 静17 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静17 块地质基本情况
    3.2 静17 块开发现状
    3.3 油藏精细描述及地质情况再认识
        3.3.1 地质再认识
        3.3.2 层组划分
        3.3.3 构造特征
        3.3.4 沉积特征
        3.3.5 储层特征
        3.3.6 油层分布特征
        3.3.7 隔、夹层分布特征
        3.3.8 原油性质及地层温度、压力
    3.4 剩余油分布规律
        3.4.1 测试资料分析
        3.4.2 物质平衡法
        3.4.3 数值模拟法
第4章 改善静17 块开发效果总体方案
    4.1 老区块整体部署原则
    4.2 井网井距
    4.3 水平轨迹方向设计
    4.4 部署基本情况
        4.4.1 静31-59FP 双分支水平井控制储量估算
        4.4.2 产能预测
        4.4.3 经济评价
    4.5 实施要求
    4.6 现场地质跟踪导向技术研究
        4.6.1 水平井不同井录井过程中岩屑迟到时间标定
        4.6.2 预测地层岩性剖面校正及钻井轨迹预测
        4.6.3 应用测井技术,调整钻井轨迹
        4.6.4 现场地质跟踪过程中如何应用钻时在判定岩性
        4.6.5 根据实钻岩性资料校正预测岩性剖面
        4.6.6 水平井地质跟踪导向技术与钻井工艺技术的整合
第5章 实施效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锦45块于楼、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1章 概况
    1.1 工区概况
    1.2 勘探历程
    1.3 开发历程
第2章 精细油藏地质特征描述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层序
        2.1.2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2 构造研究
        2.2.1 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2.2 断裂系统
        2.2.3 构造形态
    2.3 测井二次解释
        2.3.1 资料库建立
        2.3.2 测井资料的前期处理
        2.3.3 测井二次解释参数
        2.3.4 建立孔、渗、饱模型
    2.4 沉积特征
        2.4.1 沉积背景
        2.4.2 砂体分布
        2.4.3 沉积相标志
        2.4.4 沉积相模式
        2.4.5 沉积微相展布
    2.5 储层特征研究
        2.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5.2 储层物性特征
        2.5.3 非均质性
        2.5.4 孔隙结构
        2.5.5 隔夹层研究
        2.5.6 热采后的储层变化
    2.6 油层分布
        2.6.1 油、水、干层的确定
        2.6.2 流动单元划分与展布
        2.6.3 油层分布
        2.6.4 油藏类型及油水界面
    2.7 原油性质及压力
        2.7.1 原油性质
        2.7.2 压力
    2.8 储量复算
        2.8.1 储量参数的确定
        2.8.2 储量的计算及结果
        2.8.3 储量变化情况分析
        2.8.4 锦45-32-18 块储量计算
    2.9 三维地质模型
        2.9.1 资料搜集
        2.9.2 工区内网格的划分
        2.9.3 构造模型的建立
        2.9.4 属性模型的建立
第3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测井方法识别水淹层
        3.1.1 原测井解释水淹层生产情况
        3.1.2 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3.1.3 本区油层水淹识别方法
        3.1.4 水淹规律分析
    3.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2.1 剩余可采储量法
        3.2.2 数值模拟法
第4章 部署
    4.1 部署原则
    4.2 部署依据
        4.2.1 于楼油层部署
        4.2.2 兴隆台油层部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辽河滩海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地层
        一、 前第三系
        二、 老第三系
        三、 新第三系
        四、 第四系
    第二节 区域构造格局
        一、 辽河盆地属性
        二、 盆地构造特点
        三、 辽河滩海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章 新生代构造几何学分析
    第一节 伸展构造样式
        一、 伸展断层类型
        二、 伸展主干断裂特征
        三、 伸展主干断裂的组合方式
        四、 构造传递带
        五、 盖层伸展构造组合类型
    第二节 走滑构造样式
        一、 走滑构造剖面特征
        二、 主走滑断层平面特征
        三、 断层及雁列褶皱
        四、 标志褶皱或火山岩体被错开位移
        五、 钻井岩芯样品中走滑构造运动形迹
    第三节 反转构造样式
        一、 反转构造形成条件
        二、 新生代反转构造表现形式
    第四节 构造叠加特征
        一、 断裂特征
        二、 构造特征
    第五节 新生代构造演化
        一、 断裂活动期次划分
        二、 构造演化
        三、 构造演化规律
第三章 新生代构造运动学分析
    第一节 水平伸展运动
        一、 伸展参数定量计算
        二、 伸展运动分析
    第二节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一、 生长断层分析法
        二、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分析
    第三节 断块体掀斜运动
        一、 断块体掀斜旋转角(θ)的计算
        二、 滩海地区掀斜运动特点
    第四节 走滑运动
        一、 水平走滑运动
        二、 走滑运动分析
    第五节 三维构造面恢复
        一、 基本原理
        二、 沙三段底面的构造复原
        三、 结论
第四章 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第一节 深部构造背景
        一、 地幔包体特征
        二、 深地震测深剖面特点
        三、 深部构造与盆地结构关系
    第二节 新生代火山岩与构造环境
        一、 火山活动期次划分
        二、 火山岩时空展布特征
        三、 火山岩的构造环境
    第三节 盆地正演模拟
        一、 原理
        二、 算法
        三、 模型输入
        四、 结果分析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四节 现今地应力场测定
        一、 钻井崩落法地应力方向测量
        二、 现代地震震源机制解法应力测量
        三、 古今地应力大小测量
        四、 磁组构应变测量
    第五节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一、 三维有限元模拟方法简介
        二、 地质模型的建立
        三、 参数及边界条件
        四、 裂隙系统有限元数值模拟
        五、 模拟结果分析
    第六节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一、 典型剖面(34.8测线)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二、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平面实验
    第七节 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一、 动力来源
        二、 伸展作用模式
        三、 辽河盆地动力学演化阶段
        四、 实例分析
第五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第一节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及生烃演化的控制
        一、 主干伸展断层控制了烃源岩的展布
        二、 主干伸展断层的多期次活动控制了多套烃源岩的发育
        三、 构造演化控制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
    第二节 构造演化对沉积演化及储层展布的控制
        一、 老第三纪
        二、 新第三纪
    第三节 构造演化控制生储盖组合
        一、 储盖组合
        二、 储盖组合与生烃层的配置关系
    第四节 构造演化控制多种类型圈闭的形成
        一、 构造类型圈闭
        二、 非构造类型圈闭
    第五节 构造演化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一、 构造演化影响油气运移的方向
        二、 构造演化控制油气运移期和成藏期
        三、 断裂活动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四、 盆地的结构样式控制油气藏的分布
第六章 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成藏模式
        一、 油气运聚模式分析
        二、 油气充注模式分析
    第二节 油气分布规律
        一、 生烃洼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
        二、 复式圈闭带控制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第三节 下一步勘探方向
        一、 葫芦岛潜山带具有发现系列油品规模油气的条件
        二、 海南构造带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三、 葵花岛构造中深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
        四、 燕南潜山带具有多层系富含规模油气的潜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锦27-平1井钻探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HZ42-7区块钻井液安全窗口及裸眼完井试油极限压差研究[D]. 陈振沧. 长江大学, 2013(03)
  • [2]龙门山山前中段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D]. 赵渝.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3]陕北地区延9超浅层底边水油藏水平井钻探综合配套技术[J]. 杜支文,徐永高,吴月先,钟水清,吴跃,甘升平,舒秋贵. 钻采工艺, 2010(02)
  • [4]大位移井套管柱强度设计研究[D]. 龚龙祥. 西南石油大学, 2007(07)
  • [5]利用复杂结构井开采低渗透油藏技术研究[D]. 朱新佳.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6]锦45块于楼、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D]. 荐鹏. 大庆石油大学, 2006(12)
  • [7]辽河滩海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D]. 孙洪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2(02)

标签:;  ;  ;  

金27-平1井钻探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