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术安全通用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IT技术安全通用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一、IT技术安全通用评估准则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逸舟[1](2021)在《面向化工安全评估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逐步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总体形势,使我国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发生了许多后果严重的化工事故,影响十分恶劣,因此合理全面的化工安全的评估方法成为能够有效预防化工事故的技术手段,防患于未然,将危险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如何全面分析化工安全的内容,得出准确可靠的评估结果,并且提出实用性高的安全建议,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所做工作如下所示:(1)分析了化工事故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结合行业通用安全评估内容与化工行业专有安全评估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其中包括2个层级,4个维度、9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通过完整评估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复杂网络建模对象层次结构,也为复杂网络建模提供了数据输入的来源。(2)结合了可拓学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提出了改进后的可拓层次分析法用作本文安全评估体系中评估要素的权重分析方法。对于中石化某公司具体的一套催化炼化设施进行真实数据采集分析,通过可拓层次分析法处理这些数据内容,确定评估体系中的权重部分和整体化工体系的安全等级。计算所得的要素权重做出排序,选择具有显着影响力的设备设置与工艺条件这两点内容作为复杂网络建模对象。(3)分析了已选择建模对象的复杂特性与网络契合度,通过复杂网络的建模方式,建立相对应的复杂网络拓扑图,通过分析化工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PageRank计算网络中的节点重要度与可拓层次分析法计算连边重要度,得出整体化工系统中重要部分,提出安全措施建议。(4)整套的评估方法从面到点,从整体到部分,全面且深层次的评估了评估对象的安全程度,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相比较于传统评估方法过多依赖于操作人员的主观经验,本文提出的一整套评估方法更加客观具体,将抽象、不具体的评估内容具体化、数值化,得出的评估结果可靠度与准确度更高,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张斯[2](2021)在《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建筑设计思想与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包容性社会发展与包容性设计思潮的共同引领下,针对建筑领域中出现的对弱势群体关注不足和实践难以弥合认识的差距,亟需一种在包容理念注入下而形成的新的建筑设计理论,以对实践进行科学引导。本研究选取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论——建筑策划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建筑策划包含以包容性价值为基础的策划内容,并对包容理念介入下形成的建筑包容性策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建筑策划的基本原理,重新对社会包容理论、包容性规划理论、包容性设计理论、环境行为心理理论、建筑策划与设计理论进行整合思考,通过对各理论的核心内容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推理演绎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包容理念对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建筑包容性策划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就包容性设计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并与建筑环境结合,形成建筑包容性的核心概念。对建筑包容性进行深入剖析,建立起二元、多元、多维与相对的价值认知。将建筑包容性与建筑策划再次结合,形成以包容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包容性价值为基础、以包容性问题、多样使用者、包容性建筑空间环境几方面区别于传统建筑策划的新的建筑策划理论。根据对建筑包容性的理论阐释,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涵义、要素、类型与目标,构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建筑包容性策划方法研究部分,首先探讨了价值、问题与策划程序建构的关系,提出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搜寻过程。将建筑策划与设计的程序与剑桥包容性设计轮相结合,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与设计的运作时序。再依据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原理,以挪威建筑包容性设计程序模型为原型,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任务与构成框架。针对建筑包容性策划中环境解析、角色描述、问题搜寻等阶段,提出建筑环境信息获取、建筑使用者角色建立、“人-环境”系统中包容性问题研究、空间情境创构的策划方法,以此构建了由包容性问题发现、包容性问题研究至包容性问题解决的建筑包容性策划核心方法体系。本研究将包容性理论与建筑策划理论贯穿融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探索。首先,本研究构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研究框架,拓展了基于包容性的建筑策划新领域。论文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人-环境”系统视角下构建了面向建筑使用者与建筑环境包容关系的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框架。论文将价值思辩作为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提出了基于包容性价值的建筑策划新论题,并从其提出、原理、程序与方法几方面构建了相应研究框架,为建筑策划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其次,本研究构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建筑策划原理。论文将建筑包容性策划与传统建筑策划相对比,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涵义,即建筑包容性策划是一种以包容性价值为基础、以包容性问题为核心、以多样使用者为主导、以包容性空间环境策划为内容的建筑策划。论文基于建筑策划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要素、类型与目标,实现了在当代人本设计思潮下对建筑策划基本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再次,本研究提出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与应用方法,为建筑包容性策划提供了技术支撑。论文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程序是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搜寻过程,在传统建筑策划问题搜寻法的基础上,结合剑桥包容性设计轮、挪威建筑包容性设计过程等理论模型,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论文在传统建筑策划方法基础上,融入基于共情的环境认知、体验与评估方法,基于人本设计的使用者角色描述方法,基于建筑师与使用者不同接触程度的包容性问题研究方法与基于软系统分析的空间情境创构方法,提出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应用方法。论文以案例研究为主要论证方法,选取若干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案例对论文提出的策划方法进行了应用阐释,并得出包容性环境设计导则为环境创构进行指导与建议,论证了建筑包容性策划理论与方法合理、有效,从方法层面为包容性环境的创构提供技术支持。

唐婷[3](2021)在《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就业形态等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出必然要求,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就业和能力发展乃至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调研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教育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数字素养以及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为依托,探索和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本文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界定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与专用型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其高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的能力特质群。此外,为了确定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本研究还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数字素养参考框架,通过20名专家开展的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6个一级构成要素和27个二级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之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值,形成具有重要程度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本研究依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其描述编制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珠三角543名高职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年级的增加,其数字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数字素养需从大一新生开始;再次,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与其专业类别有关,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的高职学生;最后,家庭常住地在地级市或省会/直辖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父亲计算机能力较好的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其数字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综上,根据专家调查与问卷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环境;第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第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邓彩霞[4](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孙晶晶[5](2021)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三元”设计论。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评估方法,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评估体系,并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遴选指标,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南京的两处康复景观进行实例研究和评估。又通过总结对儿童、老年人和临终患者三类不同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环境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并以“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是对现有康复景观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并进一步将创新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与成果可以为发展初期的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带来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于康复景观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康复景观的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演变和现状。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与医疗和康复相关的景观特征和对人们康复的影响。第三章为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切入点、和设计标准。本章节重点总结了康复景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为出发点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即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以“三元”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作者通过分析设计切入点,结合了现代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了现代康复景观的三条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与策略构建。本章通过对使用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对环境需求的初步分析,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五章是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例研究。基于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征询意见,形成了以生理核心康复性,心理核心康复性和精神核心康复性为准则层(包含34项指标)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初选指标集合。通过灰色统计法(GST法)对初选指标集合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又以城市南京为例,实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新建医院(鼓楼医院)以及一所疗养院(钟山干部疗养院),初步明确南京城市康复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居民对康复景观的认知与希冀,同时结合问卷答案,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经过两两对比将指标间的重要性定性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权重赋值结果,从而得出南京两处康复景观基于“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第六章是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及应用。通过对不同特殊使用者人群生理,心理及精神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分析,总结了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此项目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整个项目从初期的现场调研到汇报完成和通过都是依照作者总结的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从医院场地的总体规划深入到重症儿童监护室康复花园的详细设计。设计成果得到了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第八章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及展望。本文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及相关准则,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康复景观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基础奠定以及方向指引的作用。全文字数:13万余字图表:200余幅

周翔宇[6](2020)在《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世界。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为各行各业创造了革命性的发展机会,在航运业中,以更为安全、高效、绿色的方式运载货物和乘客的自主船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已成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航运业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革新的代表,相较于仅由人工控制的常规船舶,自主船舶将在总体设计结构、系统交互方式、动力驱动来源等方面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同时,随着船岸间、船舶各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自主船舶将成为现代航运生态体系中的传感器中枢和数据生成器。在此背景下,为避免由于自主船舶的引入对当前海上交通状况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确保自主船舶的预期安全水平至少不低于常规船舶的现有安全水平,不仅需要关注包括航行安全、货物安全在内的传统安全,还需要考虑以网络安全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因此,针对自主船舶的安全性开展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围绕自主船舶的安全性,以危险分析方法为研究对象,在明确自主船舶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自主船舶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以远程控制船舶为例,使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危险分析,并利用模型检测工具UPPAAL验证了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自主船舶的定义及自主水平分级方法研究。从自主船舶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入手,在明确自主船舶的定义及其中英文表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自主水平分级标准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航海实践的自主水平分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划分自主水平的关键在于能否独立于人的干预完成相应的任务或实现相应的功能,而非取决于船舶自动化水平和/或决策地点。以2艘搭载自主航行技术的测试船舶为例,相较于现有自主水平分级标准,所提出的自主水平分级方法有效避免了由于单一功能的自主实现导致船舶整体自主水平认定不准确的弊端,得出的分级结果更符合客观事实。(2)危险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为筛选出一种或多种能够捕获自主船舶运行特点的危险分析方法,面向自主船舶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工程的适用性评估方法。该方法依据制定的适用性评估程序,生成了以功能方式描述的系统级安全需求和与自主船舶设计目标相联系的评估准则。适用性评估过程面向29种广泛使用的危险分析方法展开,结果表明,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PA)方法满足了所有的评估准则,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系统行为、识别危险,并揭示危险致因因素,是目前适用于自主船舶的、最具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危险分析方法之一。(3)面向自主船舶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研究。在明确自主船舶运行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到日益增加的网络威胁对自主船舶系统安全性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STPA 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即 STPA-SynSS(STPA-based analysis methodology that Synthesizes Safety and Security)。该方法在STPA的基础上提出了 6项改进,并提供了一个识别危险并揭示危险致因因素的综合过程,有效实现了对潜在危险的持续跟踪和闭环管理。以远程控制船舶的避碰场景为例,使用所提出的方法对该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危险分析,并生成了具体的危险控制策略。危险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STPA,STPA-SynSS能够识别出更多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和损失场景,同时,能够生成更具针对性的危险控制策略,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4)考虑退化组件的自主船舶安全性建模研究。使用STPA-SynSS生成损失场景时,需要考虑因组件性能退化导致的不安全控制行为。为表征自主船舶的系统安全性状态随时间退化的特性,将系统安全性分析由“二态假设”扩展为多状态。根据STPA-SynSS实例分析中构建的控制结构,对远程控制船舶的安全性进行建模,构建了服从指数分布的安全性函数和描述系统达到安全性极限状态的时间分布函数。该模型可用于指导设计人员将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性设计纳入到系统中,并面向退化组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以避免危险从潜在状态向可能导致损失的现实事故状态转移。(5)自主船舶的形式化建模与危险分析结果验证研究。为克服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验证的限制,创新性地将形式化方法引入危险分析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自动机的STPA-SynSS扩展流程。在构建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模型检测工具UPPAAL对系统模型的有穷状态空间进行穷尽搜索,以检验语义模型与其性质规约间的满足关系,从而验证系统建模的活性和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远程控制船舶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无死锁且运行正确,STPA-SynSS识别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均会发生,即验证了 STPA-SynSS危险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同时,证明了所提出的STPA-SynSS扩展流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识别、控制自主船舶的潜在危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航运业对于明确并提高自主船舶安全性的迫切需求。同时,可为自主船舶的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有力保障自主船舶的安全运营。

杜海龙[7](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王希瑞[8](2020)在《既有中小跨径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公路桥梁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为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据交通运输部权威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总量已超过87万座,中小跨径桥梁的比例约为87%。在中小跨径桥梁中,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梁桥是最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有研究表明,钢筋锈蚀是导致RC梁桥安全性不足和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桥梁上部结构,钢筋锈蚀会引起构件的抗力逐渐退化,继而导致桥梁荷载横向分布产生变异,对构件的性能以及桥梁整体性能均产生严重的影响。可靠度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桥梁性能评估中,可以很好地对桥梁结构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因此,开展考虑钢筋锈蚀导致横向分布变异的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以及考虑横向联系损伤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桥梁结构寿命预测提供合理依据。在既有桥梁结构检测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具有模糊性的检测信息。如果能够将桥梁的模糊检测信息应用到桥梁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中,那么可达到对桥梁使用状态更新或修正的效果。装配式RC梁桥属于多梁式结构,其上部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及失效规律具有一定的共性。然而,由于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失效准则选取的模糊性,即使针对同一座桥梁,不同的研究人员也会给出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开展多梁式结构的装配式RC梁桥的通用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依托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基于动态可靠度的季冻区高速公路桥梁安全性评价及维修加固策略研究”,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钢筋锈蚀影响荷载横向分布的简支T梁桥时变可靠性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基于Fick第二扩散定律提出考虑混凝土强度检测数据的钢筋锈蚀模型。考虑到钢筋锈蚀后钢筋截面面积、粘结性能退化等因素对桥梁刚度的影响,提出了刚度修正系数,并建立了钢筋锈蚀影响的修正荷载横向分布理论。采用无先验信息贝叶斯理论,利用桥梁检测数据对桥梁性能参数的概率模型进行更新,提高了结构性能参数不确定性的估计精度。根据最不利布载原则确定车辆的横向加载位置和既有汽车荷载分布模型计算荷载效应,构建了考虑钢筋锈蚀引起荷载横向分布变化作用下的桥梁承载能力可靠度计算方法,通过与未采用上述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时变可靠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针对广泛应用在中小跨径桥梁中的铰接板桥,考虑到铰缝损伤是这类桥梁十分常见的病害,并且铰缝损伤会对多梁式桥梁结构的整体性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和修正铰接板法提出了铰缝损伤状态下铰接板桥的构件可靠性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采用修正铰接板法分析铰缝损伤对铰接板桥各板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并利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各板在铰缝损伤状态下的可靠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基于改进AHP对铰接板桥的体系可靠性进行评估。3、针对中小跨径桥梁中广泛应用的多梁式简支梁桥,如空心板梁桥、T梁桥和小箱梁桥,深入研究了这类桥梁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对于这类桥梁的构件失效与体系失效的关系模型即失效准则,已有研究仅采用单一失效准则对体系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且失效准则没有一个具体的选择标准。为了能够减小因失效准则的选取而造成体系可靠性评估的误差,提出多梁式简支桥梁的通用体系可靠性评估框架,该方法结合了Copula函数和层次分析熵权法(AHP-EW)考虑了多种失效准则。基于Copula函数建立了三种不同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失效概率计算公式。建立了《失效准则适合程度的专家调查问卷》,采用AHP-EW决策法确定的不同失效准则的权重,通过权重法得到考虑多种失效准则的体系失效概率。4、在检测过程中,现有的无损检测和外观检测技术对横向联系损伤的检测结果往往存在模糊性。针对铰接板桥,提出考虑铰缝损伤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基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来表征铰缝损伤程度检测信息的不确定性,并将隶属度函数当量随机化,实现了模糊信息向随机变量的转换。结合拉丁超立方采样法、修正铰接板法及响应面法建立了考虑铰缝损伤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从而实现了考虑铰缝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提出构件失效信度指标以表征构件失效对体系失效的不同贡献,基于Copula函数建立了考虑构件失效信度的体系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林业恒[9](2020)在《加氢站和氢能汽车泄漏事故的模拟研究和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愈发突显,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重视,氢能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氢安全成为制约氢能发展的首要问题。氢事故类型可分为射流火焰事故、蒸汽云爆炸事故、闪火事故和泄漏事故。研究氢气事故场景及后果对氢安全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CFD模拟氢气泄漏事故,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对CFD软件模拟氢气射流火焰事故、闪火事故和泄漏事故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结果吻合良好。(2)对氢气泄漏射流火焰事故和闪火事故进行模拟,探究储氢压力和泄漏直径对死亡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泄漏直径对死亡概率的影响远大于储氢压力。在射流火焰事故中,远场区的死亡概率与距离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泄漏孔径小于50 mm的闪火事故中,安全距离与泄漏直径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泄漏孔径大于50 mm的闪火事故中,安全距离与泄漏直径近似呈幂函数关系。本文总结了相应死亡概率经验公式,为加氢站风险评估提供依据。(3)对加氢站储氢罐典型事故场景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事件概率模型。随后对事故场景进行模拟,明确了储氢压力对安全距离的影响,为加氢站选址规划提供依据。(4)分析氢能汽车典型事故场景,分析并比较射流火焰事故和爆炸事故不同事故评估准则。结果表明,在射流火焰事故中,热毁伤准则的评估效果优于热通量准则;在爆炸事故中,超压—冲量准则的评估效果优于超压准则。(5)对受限空间内氢能汽车储氢罐非稳态泄漏过程进行模拟,比较了通风天窗和诱导风机对空间内氢气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天窗的通风效果明显优于诱导风机。本文的结果为涉氢车库通风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彭勇[10](2020)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跨域风险分析技术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ICS)是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石化、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和核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神经中枢。现代工控系统的本质是感知、计算、通信和控制功能深度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随着工控系统同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集成融合,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边界日益交叠,全球互联、信息和物理融合的新信息空间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威胁也从信息空间渗透到物理空间,震网事件等实证了网络攻击能对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物理系统产生重大物理破坏后果,甚至影响国家安全。本文围绕如何建模、评估和抵御网络攻击对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物理系统产生物理后果这一核心问题,针对什么是工控系统信息物理跨域攻击以及如何为工控系统开展风险评估和安全分析这两个问题开展研究。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什么是工控系统信息物理跨域攻击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物理系统(Critical Infrastructure-Cyber-Physical Systems,CI-CPS)体系结构模型、CI-CPS运行分析模型以及信息物理攻击形式化描述和建模,从而构建了普适于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工控系统信息物理跨域攻击分析框架。该框架能指导并应用于以工控系统信息物理跨域攻击为特点的工控系统风险评估、工控软件安全、工控系统实验平台和分析应用领域。2)在工控系统风险评估领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域划分和攻击模式优化的工控系统信息物理跨域攻击图分析方法,该方法降低了复杂度,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一种结合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D-S证据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为国家标准“GB/T 37980-2019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指南”的实施提供了支持。3)在工控软件安全领域中,提出了一种以工控软件配置文件为污染源的基于动态污点分析的模糊测试(Fuzz测试)方法,改进了模糊测试方法,探索了工控系统应用软件安全黑盒测试的新方向;提出一种基于控制流混淆的安卓工业应用软件的代码保护方法,增强了混淆强度,降低了混淆成本,增加了代码保护强度。4)在工控系统实验平台方面和分析应用方面,提出并建设了虚实结合的工控系统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能支持所提出的工控系统信息跨域攻击分析框架和相关研究;提出了特征化工业控制协议交互行为特征的工控系统场景指纹,该指纹具有广谱的工控系统网络攻击和异常发现能力,可进一步应用在工控系统网络威胁发现和异常检测等工作中。

二、IT技术安全通用评估准则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技术安全通用评估准则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化工安全评估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化工安全评估现状及评估模型
        1.2.1 化工安全的基本概念
        1.2.2 化工安全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化工风险评估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
    2.1 复杂网络的定义
    2.2 网络参数
        2.2.1 路径的连通性
        2.2.2 节点的度
    2.3 复杂网络的聚类系数与分析
        2.3.1 无权无向网络情形
        2.3.2 有权无向网络情形
    2.4 化工系统与复杂网络的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工安全评估体系的权重确定方法
    3.1 可拓学理论框架图
    3.2 可拓学基本概念
        3.2.1 基元的概念
        3.2.2 物元
        3.2.3 事元
        3.2.4 关系元
        3.2.5 可拓数学
        3.2.6 可拓关联函数
    3.3 层次分析法
    3.4 可拓层次分析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1 化工安全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
    4.2 影响化工安全的要素分析
        4.2.1 化工企业生产事故特点
        4.2.2 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
    4.3 化工安全分析的指标
    4.4 化工安全评估体系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工安全评估的数据采集及综合风险评估指标
    5.1 化工安全评估模型数据采集及分析
    5.2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评估建模系数计算
        5.2.1 各指标层级的确定
        5.2.2 计算各级权重计算
        5.2.3 关联度计算
        5.2.4 待评体系等级计算
    5.3 复杂网络建模
        5.3.1 化工安全评估网络的拓扑性质分析
        5.3.2 PageRank算法
    5.4 化工安全综合评估内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建筑策划的研究
        1.2.2 包容性策划与设计的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析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社会包容理论
        1.3.2 包容性规划理论
        1.3.3 包容性设计理论
        1.3.4 环境行为心理理论
        1.3.5 建筑策划与设计理论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提出
    2.1 包容性设计价值及辨析
        2.1.1 包容性设计的雏形:无障碍与通用设计
        2.1.2 包容性设计的价值原则
        2.1.3 包容性设计价值的辨析
    2.2 建筑包容性的价值认知论
        2.2.1 建筑包容性的概念
        2.2.2 建筑包容性的二元论
        2.2.3 建筑包容性的多元论
        2.2.4 建筑包容性的多维论
        2.2.5 建筑包容性的相对论
    2.3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涵义
        2.3.1 以包容性价值为基础的建筑策划
        2.3.2 以包容性问题为核心的建筑策划
        2.3.3 以多样使用者为主导的建筑策划
        2.3.4 以包容性空间环境策划为内容的建筑策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原理
    3.1 建筑包容性策划与建筑策划的关系
        3.1.1 理论层面的关系
        3.1.2 操作层面的关系
    3.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要素
        3.2.1 多方参与的策划主体
        3.2.2 空间层化的策划客体
        3.2.3 关注弱势的策划受体
        3.2.4 直观易读的策划载体
    3.3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类型
        3.3.1 根据建筑使用者类型划分
        3.3.2 根据建筑类型划分
        3.3.3 根据建筑使用者与建筑类型划分
    3.4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目标层次
        3.4.1 保障环境正义
        3.4.2 引导健康生活
        3.4.3 促进社会交往
        3.4.4 提高生活幸福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
    4.1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建构基础
        4.1.1 价值在程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4.1.2 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领域
        4.1.3 基于包容性价值的问题搜寻过程
    4.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建构
        4.2.1 建筑包容性策划与设计的整合
        4.2.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任务与构成框架
    4.3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解析
        4.3.1 环境解析·初识建筑环境
        4.3.2 角色描述·拓展服务对象
        4.3.3 问题搜寻·探索空间情境
    4.4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程序特点
        4.4.1 包容性价值融入与多利益主体认同
        4.4.2 建筑师共情体验与多样使用者参与
        4.4.3 问题具体性陈述与多维度情境演绎
        4.4.4 策略建筑化转译与多学科技术融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方法
    5.1 建筑包容性策划方法概述
        5.1.1 在场与不在场兼顾的调查方法
        5.1.2 小数据为主大数据为辅的分析方法
        5.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5.2 建筑环境信息获取方法
        5.2.1 建筑环境认知
        5.2.2 建筑环境体验
        5.2.3 建筑环境评估
    5.3 建筑使用者角色建立方法
        5.3.1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包容性立方体构建
        5.3.2 建筑包容性策划的OGVPT模型生成
        5.3.3 建筑使用者角色描述
    5.4 “人-环境”系统中包容性问题研究方法
        5.4.1 低度接触式研究方法
        5.4.2 中度接触式研究方法
        5.4.3 高度接触式研究方法
    5.5 空间情境创构方法
        5.5.1 使用者旅程法
        5.5.2 切片叙事法
        5.5.3 综合创构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数字素养内涵研究
        二、关于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关系研究
        三、关于数字素养教育与实践研究
        四、关于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一、数字素养概念的梳理
        二、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审视
        一、技术哲学:“人-技”共生融合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视角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三、人才培养观:面向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特征模型理论
        二、复杂性理论
第三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和框架参考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需求分析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参考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与模型构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构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权重确定与分析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ANP建模过程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修订完善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优点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设计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质量检验
        一、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整体特征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具体特征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一、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二、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三、不同家庭背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
        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
        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5)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康复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历程
    2.1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2.1.1 康复医学的概念
        2.1.2 康复景观的概念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
        2.1.4 康复景观的主要特征(如何区别于一般景观)
        2.1.5 康复景观的主要疗愈方法:园艺疗法与景观疗法
        2.1.6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康复景观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演变
        2.2.1 原始医学下的萌芽期
        2.2.2 经验主义医学下的雏形期
        2.2.3 科技-机械主义医学下的失落
        2.2.4 人文主义医学下的重整期
    2.3 康复景观的设计方法的演变与分类
        2.3.1 传统设计方法
        2.3.2 植物学或生态设计方法
        2.3.3 以人为主导的设计方法
        2.3.4 以实证研究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及其思想基础
    3.1 以循证设计为指导的康复景观设计理论
        3.1.1 循证设计
        3.1.2 罗杰·乌尔里希
        3.1.3 史蒂芬·卡普兰与瑞秋·卡普兰
        3.1.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3.1.5 其他相关理论
    3.2 人文(健康)地理学下的康复景观理论及相关思想
        3.2.1 威尔·杰斯勒尔
        3.2.2 基于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3.2.3 基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建筑思想
        3.2.4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3.2.5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语言
        3.2.6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
    3.3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理论
        3.3.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思想
        3.3.2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核心诉求、康复机制和设计标准
        3.3.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
    4.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
        4.1.1 生理舒适性原则
        4.1.2 心理愉悦性原则
        4.1.3 心灵进阶性原则
    4.2 康复景观与建筑相关的设计考量
        4.2.1 康复景观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类型
        4.2.2 建筑与康复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策略
        4.3.1 ―五感‖设计策略
        4.3.2 康复景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策略
        4.3.3 无障碍设计策略
        4.3.4 种植设计
        4.3.5 "神圣"感的营造
        4.3.6 案例分析:所有人的康复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4.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例研究
    5.1 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3 灰色统计法(GST法)
        5.1.4 灰类白化函数计算
    5.2 GST法分析结果
    5.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5.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5.4.2 层次分析法理论框架概述
        5.4.3 软件说明
    5.5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5.5.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5.5.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导入
        5.5.3 数据处理与结果
    5.6 实例调查
        5.6.1 康复景观在南京的发展概况
        5.6.2 案例介绍
        5.6.3 初步问卷调查结果
        5.6.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5.6.5 调查问卷结果
        5.6.6 调查结果加权评分
    5.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释
第六章 针对特殊人群的“三元”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 适宜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1 老年人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一般指60 岁以上人群)
        6.1.2 适宜老年人(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3 案例分析
        6.1.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6.1.5 适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特征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6 案例分析
    6.2 适宜儿童(尤其是0-14 岁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2.1 儿童患者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
        6.2.2 适宜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3 案例分析
        6.2.4 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
        6.2.5 适合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6 案例分析
    6.3 适宜临终病患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3.1 临终患者的人群特征
        6.3.2 适宜临终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注释
第七章 ―生命的韵律‖基于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的设计案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花园
    7.1 项目背景
        7.1.1 项目起缘
        7.1.2 问卷调查
        7.1.3 设计目标
    7.2 项目设计
        7.2.1 场地分析
        7.2.2 医院整体设计建议
        7.2.3 PICU康复花园设计
    7.3 设计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注释
第八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与展望
    8.1 本课题重点思想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康复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AHP分层发实地调查问卷
附录3:ASSENT FORM
附录4:QUESTIONNAIRE
后记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6)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自主船舶的安全性研究
        1.3.2 危险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演变
        1.3.3 系统理论过程分析的应用
    1.4 自主船舶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结构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自主船舶的定义及其自主水平的界定
    2.1 自主船舶的历史沿革
    2.2 自主船舶的发展历程
    2.3 自主船舶的定义与自主化演变
        2.3.1 自主船舶的定义
        2.3.2 船舶自主化的演变
    2.4 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1 LR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2 NFAS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3 DMA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4 MASRWG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5 BV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4.6 IMO自主水平分级标准
    2.5 自主水平分级标准的划分依据
    2.6 基于航海实践的自主水平分级方法
    2.7 实例分析
        2.7.1 “Folgefonn”号渡轮自主水平分级
        2.7.2 “Falco”号渡轮自主水平分级
    2.8 本章小结
3 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适用性评估
    3.1 危险分析方法的选取与概述
        3.1.1 基于事件链的危险分析方法
        3.1.2 基于能量转移的危险分析方法
        3.1.3 基于状态迁移的危险分析方法
        3.1.4 基于系统理论的危险分析方法
        3.1.5 其他危险分析方法
    3.2 基于系统工程的适用性评估方法
        3.2.1 文献综述的数据准备
        3.2.2 危险分析方法的筛选
        3.2.3 评估程序的确定
        3.2.4 评估准则的生成
    3.3 适用性评估过程
        3.3.1 聚类分析
        3.3.2 适用性评估结果
    3.4 适用性评估结果分析
        3.4.1 存在局限性的危险分析方法
        3.4.2 STPA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与安全性建模
    4.1 自主船舶的系统安全描述
        4.1.1 自主船舶的运行特点
        4.1.2 自主船舶面临的系统风险
    4.2 危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4.2.1 危险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
        4.2.2 危险的转化
        4.2.3 危险分析过程
    4.3 基于STPA的安全性协同分析方法
        4.3.1 STPA及其扩展方法的局限性
        4.3.2 STPA-SynSS的提出
    4.4 考虑退化组件的自主船舶安全性建模
    4.5 实例分析
        4.5.1 基于STPA-SynSS的远程控制船舶危险分析
        4.5.2 考虑退化组件的远程控制船舶安全性建模
    4.6 STPA-SynSS与STPA危险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面向自主船舶的形式化建模与危险分析结果验证
    5.1 形式化方法概述
    5.2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模型检测方法
        5.2.1 模型检测的基本原理
        5.2.2 时间自动机理论
        5.2.3 时间自动机网络
        5.2.4 模型检测工具UPPAAL概述
    5.3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STPA-SynSS扩展流程
    5.4 远程控制船舶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的构建
    5.5 STPA-SynSS危险分析结果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8)既有中小跨径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结构抗力退化及时变可靠性评估
        1.2.2 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1.2.3 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桥梁状态评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钢筋锈蚀情况下考虑荷载横向分布变异的简支T梁桥时变可靠性评估
    2.1 引言
    2.2 钢筋锈蚀模型
        2.2.1 钢筋初始锈蚀时间
        2.2.2 钢筋锈蚀程度
        2.2.3 考虑钢筋锈蚀的有效抗弯刚度
    2.3 荷载效应计算模型
        2.3.1 考虑钢筋锈蚀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2.3.2 车道荷载计算模型
    2.4 贝叶斯理论
        2.4.1 贝叶斯基本理论
        2.4.2 无先验信息贝叶斯理论
    2.5 算例分析
        2.5.1 桥梁概况
        2.5.2 桥梁荷载试验及材质检测
        2.5.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桥梁性能参数概率分布更新
        2.5.4 钢筋锈蚀影响荷载横向分布变异的桥梁可靠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AHP考虑铰缝损伤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铰缝损伤状态下铰接板桥可靠性评估
        3.2.1 铰接板法
        3.2.2 修正铰接板法
        3.2.3 考虑铰缝损伤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3.2.4 考虑铰缝损伤的构件可靠性评估
    3.3 基于改进AHP考虑铰缝损伤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改进层次分析法
        3.3.3 考虑铰缝损伤的体系可靠性评估
    3.4 算例分析
        3.4.1 铰缝完好状态下的桥梁体系可靠性
        3.4.2 铰缝损伤状态下的桥梁体系可靠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opula函数和AHP-EW考虑不同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Copula函数
        4.2.1 Copula基本理论
        4.2.2 备选Copula函数
        4.2.3 Copula函数选择标准
        4.2.4 Copula函数建模
    4.3 基于多元Copula函数单一失效准则下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4.3.1 体系失效准则?:任意一个构件失效
        4.3.2 体系失效准则П:任意两个相邻构件同时失效
        4.3.3 体系失效准则Ш:任意三个相邻构件同时失效
    4.4 .考虑多种失效准则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
        4.4.1 层次分析熵权法(AHP-EW)
        4.4.2 考虑多个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4.5 算例分析
        4.5.1 桥梁描述
        4.5.2 单一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4.5.3 考虑多失效准则的桥梁体系可靠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铰缝损伤模糊检测信息及构件失效信度的桥梁可靠性评估
    5.1 引言
    5.2 考虑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
        5.2.1 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5.2.2 基于模糊理论的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5.2.3 考虑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5.2.4 考虑铰缝损伤程度模糊检测信息的可靠性评估
    5.3 考虑构件失效信度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5.3.1 构件失效信度指标
        5.3.2 考虑构件失效信度的体系可靠度性评估
    5.4 算例分析
        5.4.1 考虑铰缝损伤模糊检测信息的构件可靠性评估
        5.4.2 体系可靠性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加氢站和氢能汽车泄漏事故的模拟研究和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1.1.2 氢能与氢能汽车
        1.1.3 国内外氢能政策
        1.1.4 氢安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氢气事故序列
        1.2.2 氢气点燃概率研究
        1.2.3 射流火焰事故
        1.2.4 爆炸事故
        1.2.5 闪火事故
        1.2.6 非点燃泄漏
        1.2.7 氢安全评估方法
    1.3 氢安全研究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模型验证
    2.1 射流火焰事故数值模型验证及事故评估准则
        2.1.1 射流火焰控制方程
        2.1.2 射流火焰热辐射模型
        2.1.3 模型验证
        2.1.4 射流火焰事故后果评价准则
    2.2 闪火事故数值模型验证及事故评估准则
        2.2.1 氢气射流控制方程
        2.2.2 模型验证
    2.3 爆炸事故经验公式及事故评估准则
        2.3.1 爆炸超压经验公式
        2.3.2 爆炸事故后果评价准则
    2.4 泄漏事故数值模型验证
        2.4.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2.4.2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yRAM的加氢站储氢罐泄漏事故风险评估
    3.1 事故场景分析
    3.2 基于HyRAM的射流火焰事故分析
        3.2.1 小孔泄漏
        3.2.2 中孔泄漏
        3.2.3 大孔泄漏
        3.2.4 小结
    3.3 基于HyRAM的闪火事故分析
        3.3.1 小孔泄漏
        3.3.2 中孔泄漏
        3.3.3 大孔泄漏
        3.3.4 小结
    3.4 储氢罐定量风险评估及安全规划建议
        3.4.1 泄漏频率分析
        3.4.2 个人风险评估
        3.4.3 不同人群安全距离及选址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氢能汽车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4.1 事故类型场景分析
    4.2 基于HyRAM的氢能汽车射流火焰事故分析
    4.3 氢能汽车爆炸事故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受限空间氢能汽车非稳态泄漏模拟
    5.1 车库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5.1.1 物理模型
        5.1.2 网格划分
    5.2 储氢瓶泄漏质量流量
    5.3 天窗对氢气泄漏的影响
    5.4 诱导风机对氢气泄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跨域风险分析技术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安全研究
        1.2.2 工控系统信息物理跨域风险研究
        1.2.3 工业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研究
    1.3 论文研究路线、结构和创新
        1.3.1 研究路线和结构
        1.3.2 主要创新和成果
第二章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跨域攻击分析框架
    2.1 引言
    2.2 CI-CPS体系结构模型
        2.2.1 工业控制系统参考模型
        2.2.2 CI-CPS体系结构模型
    2.3 CI-CPS运行双环分析模型
        2.3.1 CI-CPS运行双环模型
        2.3.2 CI-CPS运行双环模型形式化描述
        2.3.3 工控系统信息物理攻击场景分析
    2.4 信息物理攻击形式化和建模
        2.4.1 信息物理攻击形式化
        2.4.2 信息物理攻击建模
    2.5 化工厂仿真系统攻击与影响分析
        2.5.1 信息物理攻击实验方法
        2.5.2 信息物理攻击影响度量
        2.5.3 化工厂仿真系统
        2.5.4 TE过程跨域攻击和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基于安全域条件约束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攻击图
        3.2.1 问题的形式化定义
        3.2.2 基于安全域条件约束的攻击图生成算法
        3.2.3 基于安全域条件约束工控系统攻击图生成算法复杂度分析
        3.2.4 实验分析
    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3.3.1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层次结构建立
        3.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证据合成
        3.3.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流程
        3.3.4 电厂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动态污点分析的工业软件模糊测试
        4.2.1 方法和流程
        4.2.2 实验和结果
    4.3 基于控制流混淆的工业应用软件保护
        4.3.1 软件混淆技术
        4.3.2 控制流混淆变换方法
        4.3.3 应用软件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平台与应用
    5.1 引言
    5.2 工业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平台
        5.2.1 典型工控系统体系结构
        5.2.2 工控网络安全研究应用需求
        5.2.3 工控综合实验平台建设
        5.2.4 信息物理跨域攻击分析示例
    5.3 工业控制系统场景指纹异常检测
        5.3.1 工业控制系统实验场景
        5.3.2 工业控制系统场景指纹提取方法
        5.3.3 工业控制系统基于场景指纹的异常检测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四、IT技术安全通用评估准则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化工安全评估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技术研究[D]. 陆逸舟. 常州大学, 2021(01)
  • [2]建筑包容性策划研究[D]. 张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唐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5]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D]. 孙晶晶. 东南大学, 2021(02)
  • [6]面向自主船舶的危险分析方法研究[D]. 周翔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7]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8]既有中小跨径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和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王希瑞. 吉林大学, 2020(01)
  • [9]加氢站和氢能汽车泄漏事故的模拟研究和风险分析[D]. 林业恒.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工业控制系统信息物理跨域风险分析技术和应用[D]. 彭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IT技术安全通用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