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时代的写作和贡献

电子技术时代的写作和贡献

一、电子技术时代的撰稿与投稿(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1](2021)在《2021年复杂系统与工程大会征文通知》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科技为复杂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为进一步促进复杂系统与工程的发展,交流跨时代变革下的研究成果,探索未来发展的前沿方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联合多家单位拟于2021年下半年召开"2021年复杂系统与工程大会",会议主题为"聚焦核心产学协同共谋高质量发展"。

韩金宝[2](2020)在《基于单发多收的阵列水声探测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主权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更是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合理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难点在于水下环境的探测,空间谱估计是一种实现水下探测的关键技术,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基于信号稀疏表示思想的波达方向估计算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够在信噪比低,快拍数少和相干信源下有着较好的估计结果。但对于分布式源,由于不能很好的满足空间稀疏性假设,所以基于稀疏重建准则的空间谱估计方法在分布式源下没有很好的性能。另外,传统的空间谱估计方法大多基于被动探测模型。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利用单发多收阵列系统主动探测的特性,提出了基于稀疏约束的匹配滤波时延估计方法,并进一步扩展到角度-距离的联合估计。不同于传统基于被动探测模型的角度-距离估计方法,所提出方法利用了收发信号波形特征和同步信息,并进一步利用稀疏特征。仿真表明,相较于被动探测参数估计方法,所提出方法可实现更高精度的空间谱估计。此外,本文通过分析稀疏信号表示形式在分布式源模型中应用的不足,建立了基于低秩约束准则的角度-距离二维联合估计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联合分布的低秩特性。基于此,提出一种用低秩矩阵重建的分布式源角度-距离二维联合分布估计算法。通过仿真实验表明,对于分布式源的二维谱估计,基于低秩约束准则的方法比稀疏约束的方法具有更好的估计性能。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单发多收的声呐水下探测系统,重点设计了收发数据的结构和系统的工作逻辑,可实时展示水下探测结果,并支持保存声呐接收的数据,方便后续利用真实数据在计算机仿真平台上进行算法研究。并且,基于该系统完成了对本文所提出算法水池实验的测试和验证。

李岩[3](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提出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吴双[4](2020)在《智能传播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信息传播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传播这一新的传播形态,引发了新闻传播业态的巨大变革,其为人们提供便利和娱乐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伦理风险。本文将智能传播视作一个整体,透过其技术本质界定了智能传播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在厘清风险、伦理和伦理风险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智能传播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一般特征。通过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了智能信息服务、算法推荐、VR新闻可能带来的隐私忧患、信息成瘾、新闻价值缺失、人类异化等伦理风险。从上述风险的表现出发,结合伦理风险的本质内涵,论证了智能传播伦理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累积,包括不确定的边界、不确定的机制和不确定的风险演变,而根本原因在于智能传播时代人机关系的失调。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应对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关键在于降低不确定性以及对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关系进行调节。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实现了智能传播伦理研究从认识到实践的突破,使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从人类利益出发的智能传播伦理体系。按照工程伦理学的宏、中、微“三观”法,将智能传播伦理体系划分为三层金字塔结构,伦理层次由高到低分别是根本价值目标、行业发展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该伦理体系沿着智能信息传播链条运行,覆盖了从智能感知到智能输出的所有应用场景,实现了技术上的可操作性。此外,本文从欧美的规制经验出发,结合我国智能传播的规制现状,提出应从法律、规章和自律公约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整体性制度设计,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机制的不确定性。最后,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呼吁人类利用交往行动化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企业、政府、媒体和用户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开展行业对话和自我对话,在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处理好人机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智能传播带来的伦理风险。

曾祥峰[5](2020)在《新闻拍客的“职业”想象 ——以梨视频签约拍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4月,梨视频正式上线,它的宣传口号是“全球拍客,共同创造”。他的出现,正是站在了短视频的风口浪尖,带领着拍客进军资讯短视频领域。而拍客的出现却并不是梨视频带领的,这一群体早在千禧年后就已经存在,只是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而短视频的大风则正好给拍客的火填了把柴。但拍客毕竟是“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其从事的新闻生产活动也和职业的新闻工作者有所区别。本文重点论述的则是拍客在从事新闻生产中认为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事情。因此,通过对拍客的访谈与调查,分析拍客群体的“职业”想象,从名望、经济报酬以及人性三个方面论述拍客的职业诉求。同时,也更加深入的分析拍客的思想与行为的不对位,以及其原因。除去结语部分,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着重介绍研究背景以及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研究情况,以及本篇论文所要进行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对本文主要进行的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以及本文所认同的理论假设“建构主义”概念界定,同时阐述新闻拍客身份认同的四个方面,本文的一大重点内容就是“职业”想象,在这一章的第二部分,也会对其定义进行阐释;第三章则是本文重点阐述的新闻拍客的“职业”想象,这一想象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成名的想象”、经济利益的诉求以及关注人性,面对这些职业的身份认同,拍客也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这一章的重点是从个人出发,主要叙述的是新闻拍客的内部;第四章则着重论述了新闻拍客的职业建构与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职业”想象势必会带来不同方式的新闻生产,这一章的重点则是强调新闻拍客作用于社会,主要叙述的是新闻拍客的外部;最后所叙述的是新闻拍客所面对的社会协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则是强调新闻拍客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问题。

陈相[6](2019)在《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研究 ——以36氪、虎嗅网、TechCrunch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传媒产业正处在高速的发展与快速的变化之中,媒体结构越来越复杂,内容产业的版图在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在媒体发展的版图中,一批聚焦于某个领域进行内容生产的网络垂直媒体快速崛起。这些媒体起步较晚,大多都很年轻,发展历程只有几年乃至一两年,但其实力不可小觑。它们聚焦于特定行业甚至是其中的一个领域,迅速占领一个垂直赛道,以独家资讯收集能力、专业调研能力、专业解释能力和服务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的精耕细作中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内容产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发展以及双创浪潮的兴起,科技领域尤其是TMT方向的网络垂直媒体大量创办,成为现在最多见的网络垂直媒体。本文正是以网络垂直媒体这一新兴的传媒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发展势头较好的互联网科技领域,并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36氪、虎嗅网和TechCrunch为样本,试图对网络垂直媒体进行全景式的呈现与分析,探究这类传媒组织为何能在激烈的内容市场竞争中找到出路,并迅速提升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本文从网络垂直媒体这一整体方向入手,对其概念、特点、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进行辨析,在回顾了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的发展历程后,重点研究了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的内容生产和运营策略。在内容生产方面,主要围绕生产主体、生产机制、内容类型及内容的呈现方式展开;在运营策略上,则对其用户策略、渠道策略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文章最后理性分析了网络垂直媒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网络垂直媒体在其垂直领域内的专注耕耘,造就了它们的专业,成就其影响力。未来,网络垂直媒体的价值会被更多人发现,并凭借其精准的用户定位、专业的内容生产和创新能力,成为媒体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杨欣妍[7](2019)在《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科技、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冲突、融合。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科技期刊及其相关产品“走出去”是我国参与新全球化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和路径。本文首先在综述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同于传统科技期刊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科技期刊产品”的概念,认为科技期刊产品是科技出版产业的核心,而科技出版产业的发展为产品优化提供了需求和支撑。其次从科技期刊产品和产业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状从现阶段成果、产业相关要素和产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存在产品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能力低、产品组合不够丰富、未能打造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不足。再次,结合国内国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了典型国际化科技期刊的产品特点及其所采取的产品策略和保障措施,同时对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应强化产品意识,加强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在产品定位上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国际化科技期刊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其定位;(2)产品组合包括内容的组合和形态的组合,在产品组合上需大力开发数字化产品、建设平台及数据库;(3)在产品开发上除了选题的多角度,还应提供除期刊本身外的多样化服务,并通过系列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品牌;(4)加强科技期刊产业人才队伍、市场运行、数字出版等建设,保障科技期刊产品策略的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力求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吸取优秀个案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全方位探讨我国科技期刊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真空电子技术》杂志社[8](2018)在《明确定位,努力打造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真空电子技术》第八届编委会会议暨真空电子技术发展研讨会》文中提出2018年5月19日《真空电子技术》杂志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召开了第八届编委会会议暨真空电子技术发展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院、中物院应用电子所、中科院电子所、成都国光电气、南京三乐集团以及中电12所的等行业内科研院所的32位编委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电12所冯进军副所长主持,作为期刊

曾建辉[9](2018)在《民国出版评论研究》文中认为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化色彩。大中小书局、书馆、书店林立,各自有其读者对象,各自有目标和信念,各有其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征逐奔竞,复杂而紊乱。整个出版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政局不稳,军阀割据,出版法规朝令夕改,漏洞百出,令出版从业者无所适从;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深,盗版、翻印、淫书泛滥等出版乱象甚嚣尘上。这种繁芜的出版现实不但为出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构建起了新兴知识分子发表独立言论,探讨出版话题的公共平台。他们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针对出版业出现的现象、问题、优点、缺陷、发展趋势等进行评判和议论。这些围绕出版活动展开的评论,具有问题意识,关注出版现实,视野开阔,基于出版又不止于出版,大大扩充了传统以出版物评论为主的出版评论的包容量、拓展了出版评论的覆盖面,推动着出版评论走向独立、自觉、理性和成熟。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实践,不仅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出版评论的历史发展演变,而且不同主体出版评论活动的具体运作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鲜活面貌和主要特征,组成了现代出版文化的一幅精彩画卷。本论文力图以文本资料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出版评论进行考察和分析。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检视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界定和厘清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了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将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分为形成期(1912-1918)、发展期(1919-1937)、转折期(1938-1945)、异化期(1946-1949)四个阶段,对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宏观的历时性的呈现;第二章是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因素,也是出版评论的外在形式要素。具体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不同职业或文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及其特征,对出版评论载体和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的文体也进行了论述,反映出出版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文体呈现出的多元丰富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出版外生态、出版内生态视角对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对出版自由的讨论、对出版业发展的监督或建议、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对出版物的评论和对出版业务工作的评论等;第五章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层面,论述出版评论对出版机构的内容生产创新、出版外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出版文化观的形塑等方面短期或长期的冲击及影响。结语用嵌入理论统筹贯穿整个民国出版评论的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出版评论作为出版业的一种脱嵌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重塑评论的标准与批评规范对出版评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窦畅宇[10](2017)在《信息伦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拓展》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当代信息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体生活方式与整个社会都因此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改变。“信息”改变了历史,重塑了社会,引导着文明形态的更新,信息时代人类的行为方式和伦理价值观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从伦理学的视角关注信息社会的新特征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信息伦理”是伦理学中新的研究方向。信息伦理界定信息活动或行为中的善恶、正义等元伦理问题并为其提供辩护,调整信息时代人与人的信息关系,是以虚拟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伦理秩序与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适应技术发展的信息道德意识。借助于信息伦理的内容与方法,并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实践,本文关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信息时代的新拓展,并从相互关联的两个维度加以详细展开,即良序社会建设的应有伦理原则与优良个人品德建设的应有伦理原则。这对于从理论上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实践中引导人的日常道德生活,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都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伦理的兴起基于伦理活动的场域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换、伦理主体存在状态从线下世界到赛博空间的转换,以及人与社会关系从现实关联到网络互联的转换三种变化,而随着理论的发展,信息伦理的研究由技术伦理形态扩展为社会伦理形态,其研究内容的可以归纳为相互区别且紧密关联的二重结构:以信息交往关系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秩序,与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个人品德。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历史现实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两个维度:良序社会建设与个人品德建设入手,本文对其包含的最重要伦理原则一一加以考察,从社会伦理秩序角度包括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公正伦理原则和人道主义伦理原则。从个人品德角度包括:诚信伦理原则、尊重伦理原则和责任伦理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它与信息伦理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思维方法上存在一致性,并能够互相印证其价值与科学性,因此可以说二者具有关联性,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存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拓展和丰富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种囊括更多内容的系统学说:从作为社会秩序的伦理原则层面:第一,信息共存的原则维系信息共同体的稳定,是信息时代的新集体主义。第二,信息公正原则提出了信息时代的公平正义新要求。第三,信息自由是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最高伦理目标,是实现人的自我意志,实现真正自由解放的条件。此外,本文关注信息时代的个人品德建设:第一,信息诚信的提出充实了新的交往原则,也是对信息时代个体德性的首要要求。第二,为解决信息时代对知识产权的无视、对信息隐私权的轻视以及对“异己”状态的抵触问题,信息尊重原则提供了道德标准。第三,信息时代“信息人”的使命是基于社会角色履行信息伦理责任。文章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既从纵向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现在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又横向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面对的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现实伦理问题,以求在信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并获得矫治社会信息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当代人信息实践的统一。

二、电子技术时代的撰稿与投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时代的撰稿与投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单发多收的阵列水声探测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声环境的特点
    1.3 阵列声呐参数估计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阵列声呐参数估计基础理论与算法
    2.1 空间谱估计的系统结构
    2.2 空间谱估计基础理论
        2.2.1 空间谱估计数学模型
        2.2.2 窄带信号远场源模型
        2.2.3 窄带信号近场源模型
    2.3 传统空间谱估计算法
        2.3.1 Capon最小方差法
        2.3.2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
        2.3.3 信源数估计算法
        2.3.4 空间平滑算法
        2.3.5 FFT相移波束形成
    2.4 基于稀疏表示的波达方向估计算法
        2.4.1 稀疏信号的数学模型
        2.4.2 单快拍稀疏信号的重构算法
        2.4.3 多快拍稀疏信号的重构算法
        2.4.4 L1-SVD算法
    2.5 仿真实验
        2.5.1 Capon最小方差法与MUSIC性能对比仿真实验
        2.5.2 MDL信源数估计算法仿真实验
        2.5.3 空间平滑算法仿真实验
        2.5.4 角度距离MUSIC联合估计仿真实验
        2.5.5 MUSIC法与稀疏方法在波达方向估计中对比仿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发多收阵列系统的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3.1 单发多收阵列系统概述
    3.2 基于稀疏约束的距离估计
        3.2.1 距离估计算法
        3.2.2 基于稀疏约束的匹配滤波距离估计算法
        3.2.3 仿真实验
    3.3 基于稀疏约束的角度-距离联合估计
        3.3.1 稀疏约束下算法的信号模型
        3.3.2 联合谱估计的稀疏重建算法
        3.3.3 仿真实验
    3.4 基于低秩约束的角度-距离联合估计
        3.4.1 低秩约束下的分布式源模型
        3.4.2 分布式源的低秩性分析
        3.4.3 低秩约束联合估计算法
        3.4.4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呐水下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声呐探测的原理与基本流程
    4.2 声呐系统及其工作流程
        4.2.1 系统参数概述
        4.2.2 系统工作原理概述
        4.2.3 系统工作流程
    4.3 探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TCP协议与UDP协议
        4.3.2 数据帧结构定义与设计
        4.3.3 系统逻辑与流程设计
    4.4 水池实验
    4.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工作总结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4)智能传播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主要概念
        (一)智能传播
        (二)风险
        (三)伦理
        (四)伦理风险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传播的现状与传播生态的嬗变
    一、智能传播的现状
        (一)运算+感知:人工智能发展日趋成熟
        (二)智能传播成为人、机、环境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
    二、智能传播生态的嬗变
        (一)智能新闻生产:传播主体“物”化
        (二)智能算法推荐:传播内容个性化
        (三)泛在网:传播网络“泛”化
        (四)虚拟现实:传播形式去媒介化
第三章 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特征及表现
    一、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特征
    二、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表现
        (一)隐私风险升级
        (二)算法推荐的伦理风险
        (三)VR新闻的伦理风险
        (四)智能传播时代人的异化
第四章 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成因溯源
    一、风险的激化:不确定因素的累积
        (一)难以划定的隐私和权责边界
        (二)难以确立的问责和伦理机制
        (三)难以预测的智能传播风险演变
    二、风险的根源:人机关系失调
        (一)智能机器对人性的裹挟
        (二)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的不坚定
        (三)人机关系的讨论是哲学的终极追问
    三、案例分析:Facebook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
        (一)从社交应用到新闻中心的转变
        (二)算法取代人工编辑,美国大选假新闻事件发酵
        (三)关停Trending Topics,重启人工编辑
        (四)协调算法与编辑的关系
第五章 智能传播伦理风险的规避对策
    一、完善伦理机制:构建从人类利益出发的智能传播伦理体系
        (一)智能传播的伦理主体和价值目标
        (二)智能传播伦理体系基础架构
        (三)智能传播伦理体系运行机制
    二、加强制度建设:进行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整体性制度设计
        (一)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智能传播的法律规制
        (二)制定部门规章,健全智能传播监管体系
        (三)签订自律公约,发挥行业组织的自我治理作用
    三、发挥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交往基础上处理好人机关系
        (一)企业:加大隐私保护力度,提高算法透明度
        (二)政府:规范行业发展,优化自身监管能力
        (三)媒体:建立人机合作媒体,加强与受众的交流
        (三)用户:逃离“信息茧房”,减少媒介依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闻拍客的“职业”想象 ——以梨视频签约拍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新闻拍客身份认同建构的现实问题
    第一节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身份认同
        一 “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
        二 “建构主义”的理论假设
        三 身份认同是可以建构的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与“职业”想象
        一 身份认同的四个方面
        二 “职业”想象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新闻拍客动态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新闻拍客丰富的“职业”想象
        一 追求专业名望:“成名的想象”
        二 经济利益诉求:实现“交换价值”
        三 关注公众利益:社会秩序的“守卫者”
    第二节 新闻拍客阶层属性的自我意识
        一 社会阶层:“精英”与“草根”
        二 天然自卑感:“专业”与“业余”
第四章 新闻拍客与新闻生产
    第一节 职业身份认同多元:富有热情的新闻拍客
        一 PGC向 PUGC的转变
        二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二节 新闻拍客的自觉与自律
        一 政治伦理:体制内的新闻生产
        二 经济伦理:“生意人”的新闻生产
        三 社会伦理:“温暖”的新闻生产
第五章 新闻拍客“职业”想象的社会协商
    第一节 商业化收编
        一 从直接控制到专业控制
        二 从“娱乐”到“新闻”的转型
    第二节 职业身份的重构
        一 思想和行为的分裂
        二 “规范”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研究 ——以36氪、虎嗅网、TechCrunch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1章 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发展概述
    1.1 网络垂直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1.1.1 网络垂直媒体概念辨析
        1.1.2 网络垂直媒体特点
    1.2 网络垂直媒体兴起的理论基础
        1.2.1 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1.2.2 长尾理论与利基市场理论
    1.3 网络垂直媒体兴起的现实背景
        1.3.1 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
        1.3.2 互联网让垂直媒体成为可能
        1.3.3 媒体和媒体人的分化
    1.4 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的发展历程
        1.4.1 国外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发展
        1.4.2 我国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发展
第2章 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的内容生产
    2.1 生产主体
        2.1.1 专职作者:提供独家原创内容
        2.1.2 内容聚合:半开放的内容平台
    2.2 生产机制
        2.2.1 内部创作:专业、高效的采编流程
        2.2.2 外部投稿:审核与编辑
    2.3 内容类型
        2.3.1 内容主题:深耕行业新闻、兼顾社会热点
        2.3.2 文章体裁:消息与评论并驾齐驱
    2.4 内容呈现
        2.4.1 丰富的表现形态
        2.4.2 精心的组织编排
第3章 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的运营策略
    3.1 用户策略:不断增强用户粘性
        3.1.1 增强互动,打造社区氛围
        3.1.2 多样活动,促进用户活跃
        3.1.3 建立社群,沉淀核心用户
    3.2 渠道策略:立体化的内容分发
        3.2.1 官方网站/APP,打造独立传播平台
        3.2.2 借势平台,搭建多个内容入口
    3.3 发展策略:多元创新业务拓展
        3.3.1 知识付费
        3.3.2 内容电商
        3.3.3 线下活动
        3.3.4 服务平台
第4章 网络垂直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发展领域:风口的不确定性
    4.2 内容生产:原创与UGC的平衡
    4.3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综述
    2.3 相关理论
3 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概况
    3.2 我国科技期刊产业相关要素“走出去”的现状
    3.3 我国科技期刊面向国际市场的服务现状
    3.4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存在的产品及策略问题
4 国内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案例分析及启示
    4.1 国外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4.2 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4.3 借鉴及启示
5 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SWOT分析
    5.1 优势
    5.2 劣势
    5.3 机遇
    5.4 威胁
    5.5 SWOT分析小结
6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优化策略
    6.1 明确科技期刊产品“国际化”定位
    6.2 丰富科技期刊产品组合
    6.3 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多元化
    6.4 加强科技期刊产业要素的保障措施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民国出版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甄别
        一、概念界定: 出版评论及其特征
        二、概念甄别: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图书评论及其他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安排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第一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评论的孕育
        一、近代新式出版事业的崭新格局
        二、出版评论的孕育与初步实践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形成期(1912-1918)
        一、五四运动前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革
        二、出版评论的文体自觉与定型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期(1919-1936)
        一、民国出版业步入黄金时代
        二、发展期民国出版评论的表征
    第四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转折期(1937-1945)
        一、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艰难前行
        二、抗战时期出版评论的“非常态”发展
    第五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异化期(1946-1949)
        一、出版业的复苏、磨难与孳新
        二、走向异化的出版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
    第一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
        一、普通读者评论主体
        二、出版从业者评论主体
        三、文人学者评论主体
        四、官方背景管理者的评论主体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载体
        一、多元与集中: 民国出版评论载体的类型特征
        二、规制与催化: 载体对出版评论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文体
        一、新闻体
        二、论文体
        三、杂感体
        四、文艺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外生态的视角
    第一节 关于出版自由的学理讨论
    第二节 对出版业的认知、监督和建议
        一、对出版业认知的逐步深入
        二、对书价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对纸荒困境的专业探讨
        四、对读书会现象的深入评议
    第三节 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
        一、出版投机化的问题
        二、盗版翻印的问题
        三、淫书出版的问题
        四、出版愆期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内生态的视角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出版物的评论
        一、关于教科书出版
        二、关于大众通俗出版物出版
        三、关于童书出版
    第二节 对出版工作业务的评论
        一、反映出版工作的甘苦
        二、呈现出版商与着作者的纠葛
        三、审视书业广告的运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及影响
    第一节 出版评论引发出版机构内容生产的革新
    第二节 出版评论推动外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法制化
        二、出版评论与出版物检查法令
    第三节 出版评论促进出版文化观的形塑
        一、建立正确的出版物价值取向
        二、树立高尚的出版职业道德观
        三、确立出版评论的批评规范
    本章小结
结语: 脱嵌·协商·重塑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年度出版评论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信息伦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中国化
        (二)信息伦理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信息伦理的关联
        (四)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内容框架
    四、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息伦理
    一、信息伦理兴起的背景
        (一)伦理活动的场域转换: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
        (二)信息时代伦理活动的主体转换:从线下世界的人到赛博空间的人
        (三)伦理主体与社会的关系转换:从现实关联到网络互联
    二、从技术伦理到社会伦理:信息伦理研究的整体性视域
        (一)信息伦理研究的第一层形态:信息技术伦理
        (二)信息伦理研究的第二层形态:信息社会伦理
    三、信息伦理的概念界定
        (一)信息的三重含义
        (二)伦理与道德的语义区分及内在一致性
        (三)信息伦理的概念
    四、信息秩序与信息德性:信息伦理研究内容的二重结构
        (一)信息秩序:以信息交往关系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秩序
        (二)信息德性: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个人品德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与信息伦理的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推进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双重维度
        (一)良序社会建设的伦理原则:集体主义、公正与人道主义
        (二)个人品德建设的伦理原则:诚信、尊重与责任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信息伦理的关联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信息伦理思维方法的内在一致性
        (三)信息伦理印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原则的科学性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信息时代拓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秩序: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良序社会建设的新伦理原则
    一、信息共存:信息时代的新集体主义
        (一)传统社会共同体与集体主义伦理原则
        (二)信息时代的新型“信息共同体”
        (三)集体主义伦理原则的信息化拓展:信息共存
    二、信息公正:信息时代的公平正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
        (二)“数字鸿沟”与信息不平等
        (三)公正原则的信息化拓展:信息公正
    三、信息自由:信息时代的新人道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信息异化与大数据的“全景式监视”
        (三)人道主义伦理原则的信息化拓展:信息自由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德性: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个人品德建设的新伦理原则
    一、信息诚信:信息时代的首要交往原则
        (一)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
        (二)“信息孤岛”与失信
        (三)诚信原则的信息化拓展:信息诚信
    二、信息尊重:信息时代公民权利的新需要
        (一)尊重原则及其实质
        (二)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与隐私权
        (三)尊重原则的信息化拓展:信息尊重
    三、信息责任:作为“信息人”的角色使命
        (一)责任: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角色使命
        (二)信息空间中的责任缺失
        (三)责任原则的信息化新拓展:信息责任
    四、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电子技术时代的撰稿与投稿(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复杂系统与工程大会征文通知[J].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21(06)
  • [2]基于单发多收的阵列水声探测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D]. 韩金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4]智能传播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对策研究[D]. 吴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闻拍客的“职业”想象 ——以梨视频签约拍客为例[D]. 曾祥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科技类网络垂直媒体研究 ——以36氪、虎嗅网、TechCrunch为例[D]. 陈相. 吉林大学, 2019(10)
  • [7]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D]. 杨欣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明确定位,努力打造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真空电子技术》第八届编委会会议暨真空电子技术发展研讨会[J]. 《真空电子技术》杂志社. 真空电子技术, 2018(03)
  • [9]民国出版评论研究[D]. 曾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10]信息伦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拓展[D]. 窦畅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电子技术时代的写作和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