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在京隆重召开

'99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在京隆重召开

一、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99在北京隆重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智能配电与物联网创新联盟[1](2019)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能源互联高质量发展 2019年(第三届)中国配电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文中认为2019年6月26-27日,以"诠释配电物联网架构体系,推动能源互联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年(第三届)中国配电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科研机构、电力设计院、高等院校以及国内外设备制造企业等单位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王睿[2](2018)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要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高质量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这既是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向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本文围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开发前景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我国不同城市、不同功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征和前景,并针对南京市展开了具体分析。本文从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历程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开始入手,总结了国际上由不同需求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和特点和建国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工作的几个阶段,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将国内城市的地下空间现状开发水平划分为初始化、规模化、初始网络化、规模网络化四类,分类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功能和特征,并对国内市政、交通、人防、公共服务和地下储藏设施的开发现状进行了统计梳理。接下来本文从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出发,分析了驱动地下空间开发的各类内因、外因及影响,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当前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以及相应地下空间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从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人均地下空间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因子,并通过对未来我国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等级划分,以及不同等级城市人口容量,推算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预测了面向2030和2050年我国全国地下空间的规模,并分析预测了未来不同功能地下空间的开发需求和前景。最后,本文以南京市为实例,结合南京城市具体发展需求和地质特点,用人均空间指标法和分类预测法两种方法对南京市2030年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量进行预测,并从南京市具体地质条件和发展现状出发以新街口、江北新区等几处实例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的前景进行分析。

文静[3](2016)在《台州电网的智能化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技术涉及到电网的各个方面,涉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高压输配电技术、调度通信技术、分布式电源接入及交互的用电体验等专业层面,智能电网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电网的智能化改造任重而道远。本文针对台州电网存在的问题,着眼于今后5年乃至2020年的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沿海开发规划,从战略上科学谋划电网发展布局,推动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制定了相应的发、输、配、用、的发展路线,明确了总体发展目标、分阶段建设目标和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对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分步式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筹建智能化数字变电站,建设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抓紧落实配电系统和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工程,有力促进了台州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网智能化改造的投资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对电网智能化改造之后的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估,主要从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智能电网建设,切实推进台州电网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常虹[4](2013)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供需分析与电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导致了气候问题,严峻的气候形势使得重度污染空气的电能来源必须向清洁环保的方向发展;电力设备的老化问题和电力系统结构的高度互联使得电力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同时用户对电能的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因素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严峻的形势下,开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灵活的智能电网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从学术的角度对智能电网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智能电网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智能电网时代供需双方的特点,以及供电公司针对供需双方的特点应该制定的定价策略。首先,文章对智能电网时代发电侧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在智能电网时代,发电侧的电源主要有像火电、水电、核电这样的常规电能和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电能。笔者通过对风电负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风电出力具有波动性大,随机性明显,间歇发电的特点,引出了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未来智能电网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然后,本文对智能电网时代需求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笔者通过对用户各个时段内的用电负荷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用户用电负荷具有季节性和日周期性,用电高峰和低谷时期明显,峰谷差比较大。同时本文通过对传统电网和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智能电网具备有力引导用户调整用电时间的条件,指出智能电网需要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来引导用户用电,这样才能平缓用户的峰谷差。最后,本文对智能电网下供电公司的定价策略做了研究。笔者首先用动态博弈的思想分析了智能电网供电公司售电决策过程,得出供电公司的售电决策是一个四步的动态博弈过程。接着笔者用数据分析了风电发电时间和用户用电时间具有反周期的特点,并提出一个定价模型。笔者给出了这个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用算例验证了这种定价模型的可行性。通过该定价模型,供电公司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充足的时期,随着用户用电越多,制定越高电价,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候,随着用户用电越多,制定越低电价,从而可以更有利的引导用户改变用电时间,从而提高用电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

李睿[5](2012)在《城乡配电网中单相供电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智能配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的不断深入,单相配电技术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也积极开展单相供电系统在城乡配电网中的应用研究。采用具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配电特征的单相供电系统,可显着降低线路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适应城乡电网多层次的用电需求,对于城乡电网中居民居住区等单相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单相配电技术已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电网节能降损、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规范单相配电技术的应用,保证单相供电系统的可靠运行,与单相供电系统相关的诸多问题已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单相供电系统运行原理及优越性,分析了单相供电系统对配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性、供电可靠性、线损和供电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我国城乡配电网现状,根据我国城乡配电网中单相供电系统不同供电区域的区域特性与负荷性质,给出了单相供电系统典型供电区域分类;通过科学运用电网规划理论、标准规范,优化组合供电系统各组成要素,设计了适用于不同负荷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单相供电系统典型供电模式,包括中、低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供电单元与供电设备典型配置方案等环节,给出了单相供电系统配电变压器的选型方案。为保证单相供电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针对我国城乡配电网单相供电系统特点,设计了具有实用性与经济性的单相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与配变监测系统方案,并对其在单相配电网架空系统与电缆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最后结合实际项目,利用文中给出的单相供电系统典型供电模式,进行了单相供电系统典型设计,包括供电系统的中、低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接地系统设计、故障自动定位与配变监测系统设计等环节,并重点完成了10kV柱上式单相配电变压器台区设计、一种新型单相配变监测计量箱设计和一种新型10kV单相预装式变电站设计。结果表明,给出的单相供电系统设计方案可有效地应用于我国城乡配电网中,能够为我国城乡配电网中老旧小区单相供电系统改造和新建小区单相供电系统推广实施提供参考。

张刚[6](2011)在《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它既是经济资源,也是战略资源和政治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受到能源枯竭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挑战,世界能源发展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一轮的能源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电网的协调发展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世界各国电力工业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明确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建设智能电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能源分布特点是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结构不均衡,能源供给能力和电力安全水平也有待提高。建设智能电网,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的迫切要求,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大选择,更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性重任,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涉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这是继2010年之后,“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报告对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总体要求——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国家能源局依据《纲要》编制的“十二五”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也有望近期公布,我国智能电网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期。当前,智能电网在世界上的发展方兴未艾,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作为一个促进经济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抢占相关技术领域和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机遇。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无疑是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国情,包括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电力行业发展现状等各方面都决定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智能电网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能源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转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同时,给予智能电网发展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智能电网发展是我国抓住新一轮能源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历史机遇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智能电网也给电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智能电网对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其建设发展过程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电力行业技术水平条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集中政府、研究机构、企业、民众等方面的合力建设,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政府发挥着最为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由于智能电网涉及的产业领域众多,技术先进性要求高,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来说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电力行业的现状,研究总结出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研究制定出国家层面统一的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周密部署,认真进行实施,同时,政府有的放矢的进行协调引导,从而更快更好的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另一方面,针对智能电网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涉及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政府需要发挥决策者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价格政策、激励政策,引导市场建立完善的机制,引领智能电网在我国蓬勃健康发展。因此,对政府在促进智能电网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转变未来电网发展方式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任务使命和社会属性,分析了智能电网的经济学属性,论证了在发展智能电网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和发挥作用的路径方式和遵循原则,对世界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梳理,系统阐述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主张,政府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统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智能电网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规划,以规划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电网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在战略层面,着重促进其与新能源战略及循环经济的协调配合;在经济层面,建立科学完整的智能电网收益评估体系,深化电价机制改革;在财税政策层面,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加大对智能电网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在金融体系方面,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间接融资服务,解决好智能电网融资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1)在分析智能电网的技术特征、经济学特征、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智能电网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认为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采用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公公竞争模式”是比较合理的。。(2)分析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作用。(3)从电力行业本身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转变经济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4)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电力行业设备制造及电网运行、建设、管理、技术现状等方面,归纳总结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基础,并从电力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我国发展智能电网面临的挑战。(5)从智能电网动因、战略研究与规划、推进措施、发展方式、权责划分与责任界定等方面,对比分析美国、欧洲、日韩和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总结归纳智能电网发展可学习借鉴的有益经验。(6)分析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中政府的重要作用,从激励政策、投融资管理体制、税收支持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讨论为促进智能电网发展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并给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建议。

方毅[7](2010)在《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态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低碳经济”等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的生态文明也成为了当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有必要对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考察,用深绿色生态文明的概念替代浅绿色生态文明的概念,进一步用深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健康发展。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方法已经在一些领域内屡试不爽,发展迅速。有学者借鉴SSK及SST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本文就将对技术的社会形成(SST)这一理论进行尝试性扩展,并用扩展后的理论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希望这一拓展和研究能够对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方法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论文全文共七章,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七章结束语。论文第一章作为绪论,交代文章的写作缘由,然后对文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先行界定,包括对于浅绿色生态文明与深绿色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等相关范畴进行界定。论文第二章,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相关理论和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的分析。论文第三章,从《易经》、《道德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着作以及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等理论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进行定性的比较分析。然后再对中国现阶段的“自上而下”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以期望对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论文第四章,介绍了当今世界通行的和正在开发的生态文明相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水电技术、核能技术、氢能技术以及当下流行的碳捕获与碳封存相关技术,以期望为中国进行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论文第五章,分析中国进行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科学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论文第六章,以科学史研究的外史论转向为逻辑起点,通过对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SST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对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SST理论进行推广,把SST理论方法的研究对象扩大到生态文明,即从社会综合的因素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论文第七章,通过以上各章节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最后得出三点结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生态文明的罪魁祸首;第二,巨大的贫富差距是生态文明难以逾越的障碍;第三,特色之路是中国进行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并给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几点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引领生态文明的潮流。

张允[8](2009)在《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作为目前最为便捷的能源形式,支撑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电能作为一种商品,走进市场,接受政策的导向和舆论的监督。合格的电能质量已成为电力部门和电力用户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电力设备厂商关心的热点商机,因为合格的电能质量是我国目前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的目标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FACTS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其中面向配电系统的用户电力技术(CUSPOW)成为解决电能质量问题有效手段。在众多的CUSPOW装置中,由串、并联双变换器构成的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UPQC)具有综合的电能质量调节能力,不仅可以改善电网侧的电能质量问题,实现高功率因数,也可以改善负载侧的电能质量,稳定负载电压,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电能质量调节装置。本文针对单相UPQC系统,按工程化设计的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UPQC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控制方式。针对直流侧不具备大容量储能装置的单相UPQC系统,提出了双电流源控制方案,即将串联变换器控制成正弦电流源,稳定负载电压和隔离谐波干扰;将并联变换器控制成非正弦电流源,补偿负载无功和抑制谐波。基于系统稳定工作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在假设条件下,从数学角度证明两侧变换器分开独立控制的可行性,并推导出控制指令的解析式。讨论了不同工况下,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潮流情况,并指出理论假设和实际状况的不同,这都在后来的实验中得以验证。讨论了不同的因素对系统伏安容量的影响,为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直观而定量的指标参考。本文根据双电流源控制方案的特点,详细讨论了自适应谐波检测的原理以及控制指令的提取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证实了传统变步长算法在检测突变大信号上的不足,提出估值误差定频滤波的优化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加以改进。随后的仿真和实验验证该方法在保留传统变步长算法良好的动态响应的同时,稳态精度也大幅度提高,拓展了双电流源方案对于不同负载的应用范围。本文根据分开独立控制的假设条件,将串联变换器在功能上等效成动态电压调节器(DVR)。在控制上按照正弦电流源的控制方法,指出通过串联变压器的磁约束关系可控制阻性负载的额定电流,即可间接控制负载额定电压。采用负载电流周期平均模型(PAM)构建控制模型。针对串联变压器励磁电流对负载电压精确度的影响,提出励磁电流补偿(MCC)的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负载电流直接控制方法可以稳定负载电压,抑制电网电压波动,而励磁电流补偿可以明显提高负载电压的稳态精度。本文将并联变换器在功能上等效成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在控制上按照传统的非正弦电流源补偿的方法。考虑到直流电压的建立和稳定是整个UPQC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先将并联变换器控制成PWM整流器以满足直流电压的要求,而且通过对直流电压的稳定控制可以实现UPQC能量流动的功能,再加入无功和谐波电流指令实现APF的功能。通过仿真和实验发现,简单的比例控制只能补偿负载的无功但无法较好地抑制谐波,于是引入了比例控制与重复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并对重复控制技术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对重复控制器的设计步骤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于实际应用的工程化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重复控制技术的加入极大地改善了APF的补偿电流谐波的效果,完善了APF的功能。最后,本文根据设计的参数,搭建了10kVA的单相UPQC实验平台。讨论了实验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设计了系统投入和退出步骤。基于UPQC的双电流源协调控制策略,对UPQC系统在各种工况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验,并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详细分析了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系统性能。

陈仕姜[9](2006)在《500kV超高压输电线工频电场分布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迅速增长。为了满足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和联网的需要,超高压输电目前已经广泛使用。在输电电压提高的同时,输电技术在电磁环境方面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如何降低高压输电线路周边的电场强度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电磁兼容技术领域中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在电磁场原理的基础上,对超高压输电线下的电场强度进行了计算; 自行编制了计算电场强度值的程序,计算分析了超高压输电线场强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导线高度及相间距离的影响,分裂导线的根数、间距和导线直径的影响,导线分布形式的影响,以及屏蔽线对场强值的影响。另外,由于物体的介入,电场会发生了畸变,特别是输电线路附近的建筑物使输电线路周边的电场畸变。针对畸变场,本文介绍了两种求解场强方法:(1)有限元法; (2)模拟电荷法。并引入了模拟电荷法分析软件,对畸变场进行计算。文章还对500kV某实际线路#3-#4塔进行模拟试验、建模,分析降低场强的方法与措施,特别是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的线路而言,可以通过实施架设屏蔽线的方案来降低其周边的场强值。还在现场实施现场架设屏蔽线的方案,从屏蔽前与屏蔽后场强值对比表,可以看出屏蔽效果明显,场强值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从而验证了架设屏蔽线方案的可行性。文中还简单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工频电磁场环境效应的研究情况,特别是电磁兼容性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还提出减缓暂态电击的对策。

蔡心一[10](2000)在《供电“两会”及’99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简介(一)》文中提出 由中国电力企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家协会供电分会和中国电力信息中心联合召开的供电“两会”深化改革研讨会以及’99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于10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公司及中国185家大型供电局领导及中外专家共410位,世界级大公司如西门子、ABB、阿尔斯通、施耐德、伊林公司都派出强大阵容出席会议

二、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99在北京隆重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99在北京隆重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空间开发阶段及其不同特征研究
    2.1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
    2.2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及历程
    2.3 国内不同功能地下空间开发特点
    2.4 国内不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统计分析
    2.5 调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分析
    2.6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阶段划分结果及特征分析
第三章 地下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与发展趋势研究
    3.1 地下空间开发驱动要素理论分析
    3.2 当前我国开发地下空间的驱动因素分析
    3.3 当前形势下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趋势
第四章 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与功能类型研究
    4.1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4.2 城市不同功能地下空间需求与前景
第五章 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趋势与前景分析
    5.1 南京市概况及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2 南京未来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要求
    5.3 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5.4 南京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需求计算
    5.5 南京市多种资源协同开发模式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工作简介

(3)台州电网的智能化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台州电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网规模及装机介绍
        2.1.1 电网规模
        2.1.2 发电装机容量
    2.2 电力需求预测
    2.3 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州电网智能化规划方案
    3.1 发电环节
        3.1.1 电源建设现状
        3.1.2 新能源重点工程
    3.2 输电环节
        3.2.1 规划目标
        3.2.2 重点工程
    3.3 变电环节
        3.3.1 规划目标
        3.3.2 重点工程
    3.4 配电环节
        3.4.1 规划目标
        3.4.2 重点项目
    3.5 用电环节
        3.5.1 规划目标
        3.5.2 重点工程
    3.6 调度环节
        3.6.1 规划目标
        3.6.2 重点工程
    3.7 通信信息平台
        3.7.1 规划目标
        3.7.2 重点工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估算
    4.1 电网总投资
        4.1.1 发电环节智能化投资
        4.1.2 输电环节智能化投资
        4.1.3 变电环节智能化投资
        4.1.4 配电环节智能化投资
        4.1.5 用电环节智能化投资
        4.1.6 调度环节智能化投资
        4.1.7 通信信息环节智能化投资
    4.2 资金筹措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效益分析与政策建议
    5.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1.1 能源安全
        5.1.2 节能减排效益
        5.1.3 经济效益
    5.2 管理模式分析
    5.3 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作者简介

(4)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供需分析与电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智能电网的概念内涵
        1.2.2 智能电网的理论研究
        1.2.3 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智能电网下电力供给分析
    2.1 供电电源与种类介绍
    2.2 常规电能供给分析
    2.3 可再生能源电能供给分析
        2.3.1 可再生能源电能介绍
        2.3.2 典型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给特性分析
        2.3.3 可再生能源入网问题与解决
    2.4 小结
第三章 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分析
    3.1 电力需求特性分析
    3.2 传统电网下电力需求管理分析
    3.3 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管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智能电网下电力定价策略
    4.1 智能电网下供电公司售电策略的博弈分析
        4.1.1 博弈论基本概念介绍
        4.1.2 基于博弈论分析供电公司售电决策概念模型
    4.2 定价模型构建背景
        4.2.1 智能电网下供需电量分析
        4.2.2 智能电网定价的价值分析
    4.3 智能电网的定价模型
        4.3.1 模型建立
        4.3.2 数值计算
    4.4 管理启示与建议
    4.5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城乡配电网中单相供电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单相供电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2 单相供电系统研究
    2.1 单相供电系统解析
        2.1.1 单相供电系统的基本特征
        2.1.2 单相供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2.1.3 单相供电系统优越性与局限性
        2.1.4 单相供电系统对配电网的影响
        2.1.5 单相供电系统应用场合
    2.2 单相配电变压器
        2.2.1 D11单相R型卷铁心配电变压器
        2.2.2 DH15单相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
    2.3 本章小结
3 单相供电系统典型供电模式设计
    3.1 单相供电系统典型供电区域分类
    3.2 A类典型供电模式设计
        3.2.1 中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
        3.2.2 低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
        3.2.3 供电单元设计与供电设备选型
        3.2.4 接地系统设计
    3.3 B类典型供电模式设计
        3.3.1 中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
        3.3.2 低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
        3.3.3 供电单元设计与供电设备选型
        3.3.4 接地系统设计
    3.4 C类典型供电模式设计
        3.4.1 中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
        3.4.2 低压配电系统接入模式
        3.4.3 供电单元设计与供电设备选型
        3.4.4 接地系统设计
    3.5 单相供电系统典型供电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单相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与配变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4.1 单相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系统方案设计
        4.1.1 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简介
        4.1.2 基于故障指示器的单相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系统
        4.1.3 单相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系统在架空系统中的应用
        4.1.4 单相配电网故障自动定位系统在电缆系统中的应用
    4.2 单相配变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4.2.1 单相配变监测系统总体构成
        4.2.2 监控主站的功能及实现
        4.2.3 单相配变监测仪的功能及实现
    4.3 系统设计方案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单相供电系统实例设计
    5.1 单相供电系统在城网老旧小区实施实例设计
        5.1.1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前状况
        5.1.2 老旧住宅小区单相供电系统设计
    5.2 单相供电系统在城网新建小区实施实例设计
        5.2.1 新建住宅小区区域状况
        5.2.2 新建住宅小区单相供电系统设计
        5.2.3 新建住宅小区单相供电系统设计方案特点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智能电网概念的产生及选题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学性质
        1.3.2 管理体系
        1.3.3 出资模式
        1.3.4 政府与市场
        1.3.5 市场机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主要创新
        1.6.2 本文的主要局限性
2. 智能电网的经济学属性与政府责任界定的理论基础
    2.1 准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的界定
        2.1.2 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2.1.3 公共选择理论
    2.2 基础设施理论
    2.3 智能电网的经济属性分析
        2.3.1 公共性
        2.3.2 外部性
        2.3.3 自然垄断
    2.4 智能电网可界定为准公共产品
    2.5 政府对发展智能电网的责任界定与作用发挥
3.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3.1.2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与能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1.3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2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选择
        3.2.1 中国通过绿色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2.2 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能源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3.1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3.3.2 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3.4 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4. 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
    4.1 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
        4.1.1 我国清洁能源分布特点要求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
        4.1.2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需要建设智能电网
        4.1.3 发展智能电网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安全接入和可靠运行
    4.2 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2.1 对相关技术产业自主性创新带来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4.2.2 智能电网对电力产业的促进作用
        4.2.3 智能电网对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
        4.2.4 智能电网对下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4.3 发展智能电网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
        4.3.1 充分运用高新尖端科技,保障用电安全,打造绿色低碳经济
        4.3.2 推动能源经济结构变革,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4.3.3 增进人民福祉,拉动内需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5.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基础
    5.1 我国电网发展的现状
        5.1.1 电网发展总体情况
        5.1.2 电源结构和发展情况
        5.1.3 我国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经济基础
        5.2.1 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阶段
        5.2.2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5.2.3 我国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5.2.4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综合实力
    5.3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政策基础
        5.3.1 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发展研究与规划工作
        5.3.2 地方政府迫切希望智能电网发展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融合
        5.3.3 智能电网发展成为中国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交往的重要主题
        5.3.4 国家电网公司进入坚强智能电网全面建设阶段
    5.4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技术基础
        5.4.1 电网建设与跨区联网
        5.4.2 管理应用
        5.4.3 技术发展
        5.4.4 设备研制
        5.4.5 应用实践
    5.5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5.5.1 智能电网建设资金保障问题
        5.5.2 电价形成机制造成的价格瓶颈问题
        5.5.3 建设智能电网需要尽快解决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
        5.5.4 智能电网建设中标准体系问题
6. 国际发展智能电网的主要经验
    6.1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的基本状况
    6.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智能电网战略研究
        6.2.1 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战略研究与规划
        6.2.2 欧洲智能电网战略研究与规划
        6.2.3 日韩智能电网战略研究与规划
    6.3 全球智能电网最新发展态势
        6.3.1 北美国家
        6.3.2 欧洲国家
        6.3.3 亚太国家
    6.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智能电网采取的主要措施
        6.4.1 通过立法措施推动智能电网发展
        6.4.2 制定激励和保障政策
        6.4.3 推进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6.5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6.5.1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经验
        6.5.2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启示
    6.6 对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建议
7.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7.1 政府的作用发挥
        7.1.1 政策的导向作用
        7.1.2 政策的拉动作用
        7.1.3 政策的刺激作用
        7.1.4 政策的杠杆作用
        7.1.5 政策的孵化作用
    7.2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政府责任
        7.2.1 提升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国家战略
        7.2.2 统筹协调,周密组织,确保智能电网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7.3 积极发挥智能电网利益攸关方共同作用
    7.4 保障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的安全职责
        7.4.1 从日本核危机看,保障电力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7.4.2 政府保障智能电网安全责任的主要内容
    7.5 建立智能电网及相关产业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
    7.6 强化智能电网发展政府责任的配套政策
        7.6.1 政府应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
        7.6.2 鼓励税收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
        7.6.3 尽快完善改革电价政策
        7.6.4 新能源汽车及增值服务政策
8. 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发挥政府作用的措施建议
    8.1 战略规划层面
        8.1.1 积极落实国家战略规划是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
        8.1.2 促进智能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
    8.2 经济政策层面
        8.2.1 建立科学完善的智能电网投资收益评估体系
        8.2.2 加快推动电价形成机制改革
    8.3 财税政策层面
        8.3.1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
        8.3.2 加大财政投入
        8.3.3 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8.3.4 完善税收政策支持
    8.4 金融市场层面
        8.4.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8.4.2 构建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优化间接融资服务
        8.4.3 拓宽政策性金融体系,解决智能电网融资中的市场失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与发展智能电网有关的国家政策汇总

(7)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浅绿色的生态文明
        二、深绿色的生态文明
        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第三节、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一、浅绿色的生态文明研究
        二、深绿色的生态文明研究
        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研究
    第四节、SST 理论研究综述
        一、知识社会学与SSK
        二、社会形成理论与社会建构论
    第五节、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节、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寂静的春天》——生态文明理论的开山之作
        二、从《增长的极限》到《超越极限》
        三、从《生态经济》到《B 模式》
        四、从《超越增长》到《新生态经济》
        五、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
第三章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易经》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道德经》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三、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
        二、当代中国的的生态文明实践
第四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
    第一节、洁净煤技术
    第二节、高效节能技术
        一、红外加热技术
        二、微波加热技术
        三、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四、纳米节能技术
    第三节、水电开发利用技术
        一、三峡大坝关键技术
        二、混流式水轮机技术
        三、抽水蓄能机组技术
        四、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五、小水电技术
    第四节、风能利用技术
        一、风能基本特点
        二、风能技术概述
        三、风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四、风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核能开发利用技术
        一、核电的基本特性
        二、核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三、世界上主要的的核能技术
        四、核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一、生物质能基本特点
        二、国外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三、国内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五、生物质能发展前景分析
    第七节、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
        一、太阳能资源的特点
        二、太阳能利用现状
        三、太阳能利用技术
        四、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第八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一、二氧化碳概述
        二、国内外碳捕获、封存与利用现状
        三、碳捕获主要技术
        四、碳封存与利用主要技术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系统科学理论
        一、系统科学基本理论
        二、系统思维及其应用
    第二节、低碳经济理论
        一、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循环经济理论
        一、浅绿色的循环经济理论
        二、深绿色的循环经济理论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困境
第六章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及其推广
    第一节、科学史研究的外史论转向及其意义
    第二节、作为SSK 研究方法的社会建构论
    第三节、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SST 理论
    第四节、SST 理论的推广应用
第七章 结束语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生态文明的罪魁祸首
    第二节、巨大的贫富差距是生态文明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三节、特色之路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国际合作、把握国际话语权
        二、强化技术创新、开源同时节流
        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引领生态文明潮流
参考文献
后记

(8)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及谐波问题
    1.2 电能质量及我国电能质量标准
    1.3 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与常用调节装置
    1.4 本文选题依据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UPQC)
    2.1 UPQC实验系统拓扑结构
    2.2 UPQC控制方案
    2.3 双电流源独立控制的UPQC工作原理
    2.4 潮流分析
    2.5 双侧变换器容量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自适应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研究
    3.1 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3.2 自适应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3.3 基于变步长LMS算法的自适应谐波检测方法研究
    3.4 无功电流检测延迟原因与改进
    3.5 本章小节
4 串联变换器的控制与实验
    4.1 动态电压恢复器(DVR)
    4.2 单相DVR电路拓扑及控制系统
    4.3 负载电流直接控制的周期平均模型(PAM)
    4.4 串联变压器励磁电流补偿(MCC)
    4.5 单相DVR系统仿真与实验
    4.6 本章小节
5 并联变换器的控制与实验
    5.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APF)
    5.2 PWM整流器数学建模及控制系统
    5.3 PWM整流器仿真和实验
    5.4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功能实现
    5.5 基于重复控制的电流内环复合控制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单相UPQC的实验研究
    6.1 UPQC系统实验参数
    6.2 UPQC控制系统
    6.3 UPQC系统的投入和退出
    6.4 UPQC系统的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500kV超高压输电线工频电场分布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高压输电的发展
        1.1.1 国外高压输电发展状况
        1.1.2 我国电网现状与发展
    1.2 影响超高压输电线路发展的电磁环境问题
    1.3 工频电场研究状况
        1.3.1 工频电场环境效应的研究状况
        1.3.2 抑制电磁骚扰方法的研究
        1.3.3 国内外对于工频电磁场的计算及高压线路走廊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输电线路产生的电场
    2.1 利用镜像法对高压线路进行场强计算
        2.1.1 镜像法
        2.1.2 高压输电线路场强计算
        2.1.3 计算非畸变场场强值程序的流程图
    2.2 影响输电线下工频场强的主要因素研究
        2.2.1 导线高度及相间距离的影响
        2.2.2 架空地线的影响
        2.2.3 分裂导线的根数、间距和导线直径的影响
        2.2.4 导线分布形式的影响
        2.2.5 不同电压等级同塔并架
    2.3 采用屏蔽线措施的分析
        2.3.1 采样房屋几何参数
        2.3.2 架设1 根屏蔽线的未畸变场场强计算
        2.3.3 架设2 根屏蔽线的未畸变场场强计算
        2.3.4 架设3 根屏蔽线的未畸变场场强计算
        2.3.5 小结
    2.4 工频电场强度测量
        2.4.1 电场强度测量仪及其特征
        2.4.2 电力线路附近的电场测量
        2.4.3 影响场强测量准确度的因素
第三章 畸变场的计算
    3.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1.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势函数的边界条件
        3.1.2 电场边值问题的有限元
    3.2 模拟电荷法的基本原理及在畸变场计算中的应用
        3.2.1 模拟电荷法的基本原理与思想
        3.2.2 轴对称场中的模拟电荷
        3.2.3 模拟电荷法的计算步骤
    3.3 模拟电荷法软件在畸变场的计算中的应用
        3.3.1 基本原理
        3.3.2 输电线路和房屋模型的建立
        3.3.3 计算结果
第四章 模拟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1 工频电场模拟原理
    4.2 试验结果
第五章 架设屏蔽线的试验及场强影响实测效果
    5.1 现场架设屏蔽线试验
    5.2 架设接地围栏的现场试验
第六章 减缓暂态电击的对策
    6.1 未架设屏蔽线时电场强度
    6.2 架设1 根屏蔽线后的电场强度
    6.3 架设3 根屏蔽线后的电场强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尚需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99在北京隆重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能源互联高质量发展 2019年(第三届)中国配电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J]. 智能配电与物联网创新联盟. 中国科技产业, 2019(07)
  •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与前景研究[D]. 王睿. 南京大学, 2018(01)
  • [3]台州电网的智能化规划设计[D]. 文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供需分析与电价研究[D]. 常虹.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5]城乡配电网中单相供电系统设计[D]. 李睿.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6]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D]. 张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7]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 方毅.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8]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研究[D]. 张允.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9]500kV超高压输电线工频电场分布及控制研究[D]. 陈仕姜. 福州大学, 2006(06)
  • [10]供电“两会”及’99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简介(一)[J]. 蔡心一. 江苏电器, 2000(01)

标签:;  ;  ;  ;  ;  

'99北京输配电技术国际会议在京隆重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