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中汤防治妇产科手术后腹胀180例疗效观察

宽中汤防治妇产科手术后腹胀180例疗效观察

一、宽中饮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180例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江声莉[2](2021)在《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排尿情况及舒适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及产后排尿情况、分娩结局、舒适度、疼痛、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某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产房进行阴道试产并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24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干预组按硬膜外分娩镇痛常规护理加耳穴埋豆,对照组按硬膜外分娩镇痛常规护理。最终剔除接受阴道助产及中转剖宫产及退出、资料不全的产妇。所有最终纳入的产妇均完成一般资料问卷,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问卷(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舒适状况问卷(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将产妇在产时、产后2小时、产后首次排尿情况及舒适度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将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的母婴结局作为次要的观察指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在分组的情况下重复测量一般资料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208例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入组105例,对照组入组103例,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产妇在人口学特征、产程中输液量、饮食量和饮水量、入产房待产时的疼痛VAS评分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统计样本具有可比性。2.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排尿情况的影响(1)对两组产妇在宫口开5~6cm、宫口开全、产后2h时段的B超残余尿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宫口开5~6cm时,干预组B超残余尿量平均值为(88.76±81.11)ml,对照组为(127.55±108.98)ml,干预组B超残余尿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宫口开全时,干预组B超残余尿量为(100.10±114.60)ml,对照组为(95.92±86.53)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2h,干预组B超残余尿量平均值为(81.67±108.81)ml,对照组为(99.42±112.4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固定效应中,年龄对宫口开5~6cm时B超残余尿量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机效应中,残差对宫口开5~6cm时B超残余尿量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距+输液量+待产过程饮水量对宫口开5~6cm时B超残余尿量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产妇首次排尿状况积分、腹部症状积分和排尿用时积分和前三者相加得到的总积分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首次排尿状况积分(0.50±0.99)分,对照组为(1.13±0.76)分,干预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腹部症状积分为(0.30±0.65)分,对照组为(0.70±0.95)分,干预组腹部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首次排尿用时积分(0.50±0.93)分,对照组为(0.98±1.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首次排尿总积分为(1.60±2.0)分,对照组为(2.81±2.41)分,干预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分组的前提下,只有新生儿体重对产妇排尿状况、腹部症状和排尿用时积分有影响,其余一般资料对产妇排尿状况、腹部症状和排尿用时积分无影响(P>0.05)。在随机效应中,残差对产妇排尿状况、腹部症状和排尿用时积分有影响(P<0.05),故认为两组干预研究对象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产妇排尿状况、腹部症状和排尿用时积分有影响。(5)两组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距离分娩时间比较:干预组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距离分娩时间(231.37±47.71)分,对照组为(287.16±142.61)分,干预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疼痛的影响对两组产妇在宫口开5~6cm、宫口开全时进行疼痛VAS评分,结果显示,宫口开5~6cm时的平均VAS评分,干预组为(6.04±2.61)分,对照组为(7.0±7.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宫口开全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舒适度的影响(1)对两组产妇舒适度进行比较,干预组舒适度总分(83.11±7.86)分,其中生理得分为(13.66±2.47)分、心理精神得分为(28.87±3.07)分、社会文化得分为(18.57±2.02)分、环境维度的分为(21.48±2.50);对照组舒适度总分(80.88±9.86)分,其中生理得分为(11.75±2.73)分、心理精神得分为(27.75±4.22)分、社会文化得分为(18.70±2.69)分、环境维度的分为(19.94±3.05),其中干预组舒适度总分、生理得分、心理精神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社会文化和环境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2)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在固定效应中,职业对舒适度评分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一般资料情况对舒适度评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机效应中,残差对舒适度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距+输液量+待产过程饮水量对舒适度评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5.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干预组在焦虑得分、抑郁得分以及HAD总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1)对两组产妇行分娩镇痛时间距分娩时间间隔、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和总产程的时间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产妇除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其余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2)通过对干预组及对照组分娩镇痛产妇产程中发热情况的分析统计发现,两组产妇在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干预组及对照组新生儿住院情况及产后2h出血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住院情况及新生儿窒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可改善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早活跃期(宫口开5~6cm)的排尿状况,可明显缩短产程时间,能有效促进产后排尿过程,改善产妇首次排尿情况、腹部症状及排尿用时等状况,同时可有效提高产妇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舒适度,减轻分娩疼痛。因此,耳穴埋豆是一种有效改善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排尿状况并能提高产妇产后舒适度的安全有效方法,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推广应用。

吴冬[3](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汤凯莉[4](2020)在《加味异功散联合负压引流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异功散联合负压引流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探讨加味异功散联合负压引流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乳腺科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或乳房单纯切除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加味异功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只使用负压引流治疗,于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中药,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引流量、引流时间(肋间、腋下引流管)、伤口愈合情况、中医症状评分、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予拔除肋间及腋下引流管后行患侧胸壁及腋下彩超,判断是否积液)等情况,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变并记录。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有60例患者入组进行数据研究统计,对照组和治疗组各收集30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处理、年龄、性别及肿瘤分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下积液引流量、引流时间、伤口愈合情况、中医症状评分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加味异功散能明显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的引流时间、引流量、伤口愈合情况、中医症状评分、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等问题,说明了加味异功散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有较大优势,临床疗效明确,无不良反应,并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在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巫佳[5](2020)在《安更汤改善乳腺癌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自拟安更汤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各项证候积分、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和安全相关指标,评估该方在改善患者症状以及改进生存质量的有效性,证实中医药对于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优势。研究方法:将48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继续常规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24例患者予自拟安更汤口服(每次150ml,3次/天),对照组24例患者予逍遥丸(九芝堂)口服(一次8丸,3次/天),两组患者持续服药14天。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的中医各项证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安全相关指标等进行评价,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方药疗效。研究结果:1.在改善各个中医证候方面,两组相比,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情绪抑郁或喜怒无常、喜太息、神疲乏力、纳少、腹胀、四肢倦怠这些证候上更有优势。2.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后比较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通过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且在治疗的中期或是后期,治疗组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4.疗程结束后对Karnofsky评分项目进行比较,在提高评分改善功能状态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关安全指标均保持稳定,无明显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异常及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以及提高卡氏评分方面,安更汤的临床疗效均高于中成药逍遥丸,说明安更汤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更具有良好疗效。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6](2019)在《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今隔物灸的文献,总结隔物灸的源流与种类以及不同时期隔物灸的应用规律,以期为当今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根据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及其函数公式,对隔物灸的数据进行统计,通过SPSS Modeler15.0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不同隔物灸法与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总结归纳古今隔物灸的应用规律和变化。结果:古代隔物灸56种,优选灸法9种;治疗病证177种,优势病证22种,最多的是外科;用药1 16味,高频用药15味;多在患处施治,其高频穴位为神阙穴。古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黄土灸→痈疽、隔姜灸→痈疽、隔豆豉饼灸→痈疽;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蒜灸→蒜、隔豆豉饼灸→盐、隔盐灸→盐;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豆豉饼灸→患处、隔附子灸→患处、隔蒜灸→患处。现代隔物灸30种,优选灸法8种;治疗病证383种,优势病证24种,最多的是内科;用药302味、高频用药62味;高频穴位为53个。现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药饼灸→强直性脊柱炎、铺灸→强直性脊柱炎、隔姜灸→强直性脊柱炎;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铺灸→姜、隔姜灸→姜、隔药末灸→肉桂;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盐灸→神阙、隔药末灸→神阙、隔药饼灸→神阙。结论:现代隔物灸法种类、优选灸法较古代减少;古代隔蒜灸应用最多,现代则是隔姜灸;古代隔物灸法主治病症以外科为主,现代则以内科为主;现代隔物灸用药更加广泛,治疗部位多取穴位,与古代多在患处施治不同。

黄美艳,蔡秀江[7](2019)在《四磨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四磨汤又称四磨饮,出自明代翁仲仁先生撰写的《痘疹金镜录》,由木香、枳壳、槟榔、乌药4味药组成。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行气开胸、宽中除胀,槟榔行气利水、驱虫消积,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全方具有顺气降逆、消胀通便、除积止痛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脘腹胀满、腹痛便秘等气滞食积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笔者总结近10年来四磨汤临床应用,以期为中医师使用该方提供新思路。1治疗内科疾病消化不良。吴婷婷等[1]用四磨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1%。杨大勇[2]用四磨汤治疗肝脾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75例,结果治愈

杨明[8](2019)在《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方剂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的用药规律;利用系统药理学技术对保胎常用方寿胎丸中药对菟丝子-桑寄生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关疾病和代谢通路进行研究,初步对该药对保胎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和分析。为保胎中药理论研究如复方配伍、性味归经、病证关联及经典处方中药对的活性组分筛选、系统靶标发现等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旨在继承和发扬古现代医家诊治胎漏、胎动不安的经验,为提高临床保胎水平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医案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应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将方剂归纳、总结并规范化后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等数据挖掘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关系挖掘分析,对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讨,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历代各时期保胎治疗临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内涵。2、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索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首先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永华教授团队的计算机模型筛选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Uniport数据库检索药对活性分子预测靶标相应的人源物种的基因以及对应的UNIPROTKB,然后将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候选化合物和预测靶点映射到网络中,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与靶点疾病网络图,其次,将预测靶点映射到KEGG中,构建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治疗先兆流产的靶点-通路网络。所有的网络均由Cytoscape3.5.1软件绘制。成果:1、历代保胎方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保胎药为当归(8.0986%)、川芎(7.7465%)、阿胶(5.9859%)、甘草(5.8099%)、人参(4.3134%);元明清保胎中药出现频数前五的为当归(7.7609%)、白术(6.7351%)、甘草(6.4228%)、白芍(5.9768%)、川芎(5.6200%);近现代保胎中药中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是续断(7.4064%)、菟丝子(6.7537%)、桑寄生(6.7253%)、白术(6.5551%)、白芍(6.1578%)。(2)药物分类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安胎方药中补虚药(16.36%)、清热药(11.52%)、活血化瘀药(6.06%)排前三;元明清时期补虚药(22.46%)、清热药(14.97%)、理气药(6.42%)在安胎方剂中排前三;近现代时期安胎方剂中补虚药(28.65%)、清热药(13.45%)、祛风湿药(4.68%)为前三位。(3)因子分析结果:将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保胎方剂分别分成了 9,8,12个因子。基本都提示了保胎需从几个证型辨证论治,病机有肾虚、气虚、脾虚、血热、血瘀等,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肾虚证治宜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气虚证治宜益气固冲安胎;脾虚宜行气和胃调气机;血虚证治宜补血固冲安胎;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固冲安胎;血瘀证治宜祛瘀止血,固冲安胎。(4)聚类分析结果:共总结出18组比较有意义的聚类方,其中汉唐宋时期6组,元明清时期5组,近现代时期7组。汉唐宋时期的6组分别为补益肝肾、补血安胎的保胎丸;理气和胃,止呕安胎的香砂养胃丸;行气理气,散结消滞的厚朴、生姜;滋阴生津,调养肝肾的生地黄、桑寄生;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以及健脾补胃的糯米、葱白。元明清时期的5组分别为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杜仲丸;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疏肝理气,活血安胎的保气散和安胎和气饮;补血理气,清热安胎的安胎丸以及益气养阴生津的增液汤。近现代时期的7组方中有补肾健脾,益气安胎的寿胎丸;有行气滋肾、补肝安胎的苏梗砂仁汤;滋阴清热、养血安胎的保阴煎加减;有补气养血、固肾安胎的胎元饮等。(5)关联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当归+川芎、当归+甘草、川芎+甘草为排前三位的药对,阿胶、川芎、当归、甘草为强关联药物组合,二阶三阶分析分别在这几味中药中排列组合;元明清时期排名前三的药对为白术+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其中当归、川芎、甘草、阿胶、白芍、白术、黄芩为强关联;近现代时期中桑寄生十续断、菟丝子+续断、菟丝子+桑寄生为排名前三的药对,三阶以上关联分析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白术、党参这几味药当中组合。2、保胎方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分析结果(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的ADME性质的计算,得出12个活性分子(OB≥30%,DL≥0.18),通过WES预测12个分子(其中有两个分子无直接靶点)的直接靶点153个,活性分子通过这些靶点发挥其药理活性。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成分共75种,已经建立其化学成分数据库。(2)通过OMIM数据库共收集先兆流产相关靶标455个,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将其与药对活性成分对应的153个靶标作对比,获得共同靶标31个,即该药对对抗先兆流产的预测作用靶标,主要靶点为NOS3、TNF、L-6、Caspase、PTGS1等。(3)通过靶点-通路网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通过MAPKs、PI3K-AKT和TGF-β等信号通路防治流产。结论:1、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论(1)汉唐宋及元明清两个时期高频药多为养血活血用药,如当归、川芎,近现代方剂中频率最高的为续断,菟丝子,主要为强肾补益药。(2)不同时期的保胎方药的使用各有侧重:补虚药在三个时期中使用频率都最大,其中补气药(白术、人参)和补血药(当归、阿胶)使用较多,近现代使用补阳药(续断、菟丝子)频率较高;活血化瘀药在汉唐宋时期使用较多,理气药在元明清使用频率较高,而强肾补益在近现代中较常使用。(3)因子分析提示历代及近现代医家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的病因可以概括为:脾肾亏虚、气血虚、血热、血瘀等,病机为冲任损伤,肝肾亏虚,而以肾虚为主。(4)聚类分析说明补益脾肾、益气养血等补虚法为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原则,清热凉血安胎法在三个时期中均较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在三个时期中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5)关联分析显示汉唐宋的强关联组合方类似于胶艾汤和四物汤,元明清时期强关联的方药类似于加减固胎饮子,而近现代强关联组合的方药则类似于寿胎丸。说明汉唐宋医家多以胶艾汤和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元明清时期则以加减固胎饮子作为基本方,而近现代多用寿胎丸为基础方。2、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结论(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及高连接度靶点的作用研究,发现涉及到的保胎作用机制主要为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2)通过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应的靶点中发现有31个靶点与先兆流产直接相关;同时我们通过GO分析也发现先兆流产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多角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靶标-通路网络富集分析,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活性分子作用于多个通路,该药对其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的表达,纠正表达不足或表达过度的状态,维持正常妊娠。我们通过系统药理学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先兆流产产生效果主要通过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功效实现。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治疗防治流产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马丽娟[9](2019)在《香槟方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近年来结直肠外科手术技术和腹腔镜器械的高速发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已得到广泛运用。虽然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少、住院天数少、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但临床上仍不可避免出现不同程度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本课题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观察香槟方对于气虚气滞型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希望为促进结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康复提供一种安全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选择。方法:1.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共40例。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和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香槟方+基础治疗组)、对照组(安慰剂+基础治疗组),每组各20例。术后第1天9:00AM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开始给药,实验组服用中药香槟方颗粒剂(槟榔、人参、乌药、砂仁、桃仁)治疗;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甘草),每日1剂,分2次温服,直至术后第7天(或出院当天)停止服用。2.对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有无基础病史及有无腹部手术史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术前有无肠道准备、术前全流饮食及禁食时间,术中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有无留置胃管等手术相关资料进行统计。3.记录受试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恢复全流及半流饮食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记录术后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对术后D1-4受试者胃肠功能进行标准量化评价,对术前及术后D1-4 VAS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4.使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相关资料建立数学统计分析模型。其中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等级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不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对纳入实验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病史、腹部手术史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纳入实验两组间术前WBC、Hb、PLT、ALB、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纳入实验两组受试者的术中相关资料如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留置尿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补液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齐,具有可比性。4.对纳入实验的两组受试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恢复全流、半流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治疗组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h)显着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全流饮食、半流饮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香槟方组在缩短术后恢复全流饮食、半流时间上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5.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进行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6.对两组受试者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4天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至术后第4天胃肠功能评分逐日增高,具有时间效应(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相同时间的香槟方组与安慰剂组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治疗组胃肠功能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且治疗组、对照组与术后D1、D2、D3、D4存在交互作用(F=30.388,P=0.000<0.05)。7.对两组手术者术前、术后D1-4 VAS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各时间点上VAS疼痛评分有显着差异(F=382.304,P=0.000<0.05),两组间VAS疼痛评分有显着差异(P=0.000<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时间上具有交互作用(P=0.003<0.05),时间因素的作用随分组的不同而不同。8.纳入实验的两组患者观察期间药物依从性均为良好(未服用次数均为0);无肺部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香槟方在促进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具体体现在缩短术后肛门自主排气排便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全流、半流饮食时间等方面。对于改善腹部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缓解术后疼痛有积极作用,是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安全、可靠的一种中药治疗方案。

王家琪[10](2019)在《基于理论研究及数据挖掘的脾证相关理论及治疗方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脾为后天之本,从脾论治是脾相关病证治疗的重要方法。本论文基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数据库,探讨脾证治疗在古代的相关理论及方药应用的演变规律,挖掘现代脾证治疗的总体特点、治疗效用的构成特点及效用与方药应用关系的规律,并总结部分古今同证的治疗发展特点。以期丰富脾脏象理论,为临床脾证的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一部分,应用查阅古代文献的方法,主要从课题古代文献数据库所收录的321部古代医籍中查找脾证相关记载,并将所涉及医籍依成书朝代的先后,分为秦汉时期、魏晋至唐时期、宋朝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五个时间段,通过五个时期文献中所载脾证的代表性观点,探讨古代脾证的形成机制、治疗方法及方药应用等相关理论的演变规律。第二部分,主要应用数据挖掘现代文献的方法,以现代文献数据库为线索,提取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病名、证名、治疗方药,及方解中药物的效用(效用指具体方剂中药物的具体功效,以及由此得出的方剂的具体治疗作用)等元素,形成excel数据表,通过数据挖掘及gephi软件所绘制的本体图,分析脾证治疗效用的特点、效用与主要药物、药对及药物配伍的关系。研究现代脾证的治疗效用及方药应用规律。同时,比较部分古今同证治疗的异同,探析现代部分脾证治疗的发展特点。结果:1提炼了古代文献中与现代定义相符的28个脾证脾证一词,早在金元时期就为着名医家李东垣所提出。李氏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这里所提及的“脾证”,指由于脾胃气虚、阴火内盛而发的脾相关的气虚发热证。本文继承了脾证一词,并应用其泛指脾脏自身或他脏疾患累及于脾而发的脾脏相关证候。参照现代脾证定义标准,从秦汉到明清的文献中,提炼了脾相关证候共三大类,28个具体证候,包括:(1)脾虚证类:(1)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气虚风动证、脾肺气虚证;(2)阳虚证: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脾阳虚风动、脾肾阳虚证;(3)阴虚证:脾胃阴虚证、脾阴虚证;(4)气血两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实证类:脾胃湿热证、痰湿内阻证、脾实热证、痰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脾经风寒证、风壅痰滞证;(3)虚实夹杂证类:脾胃阳虚水泛证、脾阳虚水泛证、脾胃阳虚气滞证、脾胃阳虚食积证、脾阳虚气滞证、脾虚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燥热津伤证。脾相关证候皆存在脾失健运、脾不统血、脾不升清等脾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的表现。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皆离不开饮食、情志、劳逸、痰饮等与脾密切相关的因素。治疗无论扶正与祛邪,皆不忘以顾护脾胃为最基本的原则。脾虚证类的气虚证中,医家皆重视脾气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证候皆可为脾气虚证的变证,治疗以补气为基本治法,具体用药多以四君子汤加减为基础。同时,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不统血证、脾气虚风动证在补气的基础上皆辅以温阳、养阴,注重阳与气、阴与气相互影响而为病的发生机制;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气虚风动证皆认识到证候发生、发展与湿邪密切相关,治皆补中有化,补而不滞;脾胃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气虚风动证皆治以补气结合升清。此外,医家还认识到脾胃气虚证可累及胃的受纳、气血精微的生化,故治疗还加以健胃消食、补血养血;脾肺气虚证还加以补肺;脾不统血证还对症以止血,且脾肾同补、心脾同补;脾气虚风动还加以熄风。脾虚证类的阳虚证中,医家皆重视脾阳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证候皆可为脾阳虚证的变证,治疗主要以温中辅以化湿为基本治法,通过化湿更助脾阳恢复,具体用药主要为干姜、附子、吴茱萸、白术、茯苓等。同时,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在温阳化湿的基础上,皆伍补气,气、阳同补;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脾阳虚风动证皆脾肾同补;脾阳虚证及脾胃阳虚证在治疗的过程中,阳虚而气滞治以行气之法逐渐为医家所重视。此外,脾阳虚证存在累及肝、胆、大肠之症,据兼证,医家治有泻下、涩肠之举;脾胃阳虚证多有累及心、肝、肾之症,治以柔肝、补肾;脾肾阳虚证还治以阴中求阳;脾阳虚风动证还对症治以祛风湿之药。脾虚证类的阴虚证中,脾阴虚证和脾胃阴虚证皆可由火灼津伤而发,医家皆重视脾阴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脾胃阴虚证可为脾阴虚证的变证,治疗主要以养脾胃之阴为法。具体用药主要为麦冬、石斛、山药、知母等。此外,脾阴虚证或甘淡平补,或寒温并用,在养脾阴的基础上兼以补气、温阳;脾胃阴虚证在养脾胃之阴的基础上,还侧重通过清胃热而达复脾胃之阴之效。脾实证类中,医家皆重视痰湿、气机在证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治疗皆应用化痰饮水湿、行气之法,具体用药多有半夏、陈皮、茯苓、枳壳。不但实证之间可相互转化,还可导致气虚、气滞之变;其中脾胃湿热证、脾实热证、痰热蕴脾证还易为阴虚之变,寒湿困脾证、痰湿内阻证、脾经风寒证还易为阳虚之变。除风壅痰滞证,其他脾实证皆治以补脾气之药助脾运化,风壅痰滞证治疗主要侧重于化痰熄风、调理气机;脾胃湿热证、痰热蕴脾证、脾实热证皆清热养阴;寒湿困脾证、痰湿内阻证、脾经风寒证皆温阳祛寒。此外,脾胃湿热证还常心脾同治;脾实热证还以风药清上窍、以攻下药泻热。脾虚实夹杂证类中,各证主要以脾气虚、脾阳虚或脾阴虚为基本病机,因虚致实而形成,肝郁脾虚证还可由肝火上攻或肝木挟水上泛脾土而成,治疗多以补益与行气、化湿、消导相结合为法。其中脾虚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皆应用补气、行气、化湿之法,药物常用白术、陈皮、枳壳、茯苓等。此外,脾虚气滞证重视以温阳助脾气,肝郁脾虚证重柔肝;脾阳虚水泛证、脾胃阳虚水泛证、脾阳虚气滞证、脾胃阳虚气滞证、脾胃阳虚食积证皆应用温阳、补气、行气、化湿之法,药物常用附子、干姜、枳实、茯苓等,其中脾胃阳虚水泛证常以水饮内停之脘满、疼痛或胃气下降受阻见症,脾阳虚水泛证常以脾虚运化失职而水泛肌肤见症。脾胃阳虚气滞证还治以活血而助行气。脾胃阳虚食积证与燥热津伤证皆有大黄通积泻热;燥热津伤证以胃肠燥热、脾津受损而发,治疗泻热行气,同时不忘滋润脾胃、肺肠。总之,基于脾虚实夹杂证候病机复杂,治疗常补泻兼施、温化结合、补中有行、泻中有润,对证治疗。2总结了16个主要脾证的历史演变规律由于关于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脾阴虚证、脾胃阴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脾胃湿热证、脾实热证、寒湿困脾证、脾虚气滞、脾胃阳虚水泛证这16个证候相关理论记载的古籍,所属朝代的连续性较好,更有助于探究其历史演变规律,故纵向总结其理论及治疗的演变规律如下:2.1脾气虚证秦汉时期提出了脾气虚的证名,其以脾虚失运、气虚失摄的症状表现为主。治疗上提倡以味甘之药补气;魏晋至唐时期,在脾气虚证的描述上增加了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宋代治疗注重补脾气与温脾阳相结合,辅以行气化湿之法;明清时期,脾气虚证的描述增加了阴血亏虚之征,治疗不止局限于气、阳同补,较宋代增加了化湿药物的比重,可见脾气虚引起的血虚、痰湿等变证已为医家所重视。2.2脾胃气虚证秦汉时期已出现脾胃气虚的证名,较之脾气虚证,脾胃气虚更易生血虚。在治疗上,以气血同补为原则;宋代对治疗脾胃气虚之羸瘦,治疗上继承汉代华佗的以补为主的同时,消补兼施、行气化湿;金元时期,李东垣治疗脾胃气虚证,继承了张元素的“风升生”、“湿化成”的用药理论,补气与升阳相结合;明清时期,治疗以补气温阳为主,同时不忘生津,可见医家在治疗脾胃气虚之时,开始重视阴阳并补、阳气相生。2.3脾肺气虚证唐代孙思邈对脾肺气虚证的治疗,主张补肺气以健脾气;明清时期,医家已认识到,不单肺病可传于脾,脾病亦可传肺,张景岳应用生脉散补气敛阴,可防气阴两伤之变。2.4脾气下陷证秦汉时期,医家以脾不升清、气机紊乱之机描述脾气下陷;金元时期,李东垣治疗脾气下陷,善用风药助脾升举阳气;明清时期,正式提出“中气下陷”证名,医家认识到脾气下陷可发展为脾不统血,张景岳沿用了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痢,同时创举元煎专于益气升提。2.5脾不统血证秦汉时期,医家认识到脾气虚、脾阳虚,皆可导致脾不统血。张仲景以黄土汤燥中佐润、寒温并用,脾阳与阴血并补;唐代孙思邈以寒温并用为主导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为补气与温中相结合、凉血止血与温中止血相结合的同时,反佐少量养血、行气行血药物,治疗脾气虚及脾阳虚引起的脾不统血证;宋代医家继承了孙思邈脾肾同补之法,治疗脾不统血;元代扩展了归脾汤的治疗范围,治疗心脾两虚所致的脾不统血证;明清时期,医家在前人基础上,认识到火邪可迫血妄行而引起出血,与脾气虚、脾阳虚相结合亦可致脾不统血。脾不统血与脾阴亏虚可相互影响为病,治疗多以补脾气、温脾阳,配合升阳、滋脾阴,使血止而生化有源。2.6脾阳虚证秦汉时期,脾阳虚证表现为虚寒及脾运失职,治疗主要以温脾阳、补脾气的同时,温化痰饮水湿;魏晋至唐时期,医家认识到脾阳虚可涉及肝、胆、大肠等多脏器的功能发挥。治疗在温阳健脾化湿的基础上泻下寒积,为通因通用之法;宋代治疗脾阳虚证的温阳、补气兼行气化湿之法无明显变化,同时,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涩肠止泻药物;金元时期较魏晋至唐时期,以温中散寒、温化阴结为主,而非以攻行滞,以胡椒丸药食同用,温脾阳、化水湿;明清时期,在前人基础上,医家开始通过四诊辨脾阳虚之证,温中理气的治疗方法得到重视,理气之厚朴应用地位提高。温中理气,补而不滞,进一步提高温补通达之效。2.7脾胃阳虚证秦汉时期,医家认为中焦虚寒,兼见营卫失和、肝木乘土,为脾胃阳虚证的病机,通过小建中汤温中柔肝、益阴和阳,以达温补脾胃之效;魏晋至唐时期,治疗上主以温中健脾、降气化湿,通过改善中焦运化功能,达温补脾胃之效;宋朝时期,《太平圣惠方》提出了与现代脾胃阳虚证含义相近的文字。医家认识到脾胃阳虚常累及于心,而成心腹冷痛。治疗上,温阳行气,以温为主;金元时期,在温中阳的同时,温补下焦兼行气。治以温肾助中阳、理气温中阳,增效温阳的同时,又可兼顾兼证;明清时期,治疗脾胃阳虚证的方药增多,理气药物的地位有所提升,可见阳虚而郁、气机不畅之症已得到医家重视。2.8脾肾阳虚证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脾肾阳虚由脾阳虚发展而来,治疗脾肾阳虚以补脾阳为基础;明清时期,张景岳丰富了脾肾阳虚证的形成机制,提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主张肾阳虚衰可导致脾阳虚,进而形成脾肾阳虚,治疗上主张阴中求阳。俞根初丰富了脾肾阳虚的症状表现,治疗上主张补气与温阳并用,药专温补。2.9脾阴虚证秦汉时期提出了甘淡滋脾的养阴原则;金元时期,朱丹溪明确提出了代表脾阴虚含义的文字。并提出嗜酒是脾阴虚疾病的病因之一。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脾阴受到重视的开端;明清时期,脾阴理论全面发展,医家认识到脾阴与脾主运化、统血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甘淡平补、润燥相合、寒温并用、气阴同补、阴阳同补为此时期治疗脾阴虚证的特点。2.10脾胃阴虚证魏晋至唐时期,医家应用粟米食疗脾胃阴虚之证;明清时期正式提出脾胃阴虚的文字,并提出脾胃阴虚多由辛温燥热之剂的使用不当,或胃肠积热伤及脾胃之津所致。治疗主要以泻胃热而复脾胃之阴。2.11心脾气血两虚证秦汉时期,医家认为胃肠疾患可延及心脾,心脾受伤,则气血生化无力而成心脾气血两虚;宋代严用和首创归脾汤,以补气养血为主治疗心脾两虚;明代张景岳提出了与秦汉时期不同的观点,认为心脾两虚可累及肠胃。吴澄和薛己皆认识到心与脾互相为病关系的密切性,薛己进一步完善了严氏归脾汤,增加了养心安神药物,以达心脾互治之效。2.12脾胃湿热证秦汉时期,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以通利二便为原则,以茵陈蒿汤为代表方。宋代,治疗脾胃湿热之淋证,以清热利水通淋为原则,代表方为八正散,下利小便,上清心火,亦防脾病及心。金元时期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在形成机制方面,刘完素认为湿自热生,合为湿热;朱丹溪认为,脾胃湿热与六气、地域皆有关;李东垣认为,其由饮食、过劳等损伤脾胃,与湿热外邪相合而成。治疗方面,刘完素应用辛苦寒药物,以行气、下气增化湿清热之功;李东垣应用甘苦淡药物,以补气扶正增化湿热之效。明清时期,在诊断过程中,张景岳注重湿热证二便的观察;叶天士注重脾胃湿热证的舌诊。治疗上,以清利小便和分治湿热偏重为主。同时,薛雪将湿热辨证扩展到三焦、卫气营血,使治疗更加有针对性的深入发展。2.13脾实热证唐代在脾实热证的症状中强调了气机不畅之征,以攻下清热、健脾化湿为原则,以达清热行气之效;宋代医家治疗脾实热证,总以清热养阴为原则,同时善用升麻、柴胡、大青之类风药,引清热药性上行于口,旋复花引热下行,解上窍之热;明清时期,治疗脾实热证的方药中,更多应用理气攻下药物通降胃气,解脾胃气机壅滞所致的不下食、痰滞、胸膈烦壅、气满、腹胀等。2.14寒湿困脾证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描述的寒湿困脾与表证并存,并创藿香正气散,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表里兼治;明清医家主要通过温补脾胃,达到化寒湿的目的。2.15脾虚气滞证秦汉时期的《华佗神方》中,描述了脾虚气滞的气臌病症,治疗主要以补气、行气、化湿为主;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论及脾虚气滞之不能食、便不调,治以丸剂,药简效缓,尤善久病体虚之人缓调脾胃。2.16脾胃阳虚水泛证秦汉时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疗脾胃阳虚水泛于心下,一方温通降逆、一方温阳利水,扶正与祛邪兼顾;同为治疗脾胃阳虚水泛之胃脘痛,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不仅有温阳利水对症治疗,还配伍了补气药物,使脾胃健运,水饮得化,从根本上治疗了水泛之症。3挖掘了脾证的治疗效用及效用与方药关系的规律3.1脾证的主要治疗效用特点在从脾论治脾证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效用以气血同补、养阴运脾、温中化浊、升降相合、行气活血为构成特点。升提中气与补脾胃气、补血与补脾胃气效用常相互结合使用,即脾证的治疗以升补并用、气血同治为主,其中以补脾胃气效用为基础。3.2脾证治疗效用与药物、药对及药物配伍的关系脾证治疗过程中,入选的治疗效用都存在与其对应的最常用的药物、药对及配伍。依补脾胃气效用、化痰饮水湿效用、行脾胃气效用、补血效用、温补中阳效用、分清别浊效用、养阴清热效用、和胃降逆效用、运脾消食效用、固摄止血效用、升提中气效用为序,与其对应的最常用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陈皮、当归、附子、薏苡仁、麦冬、半夏、麦芽、白术、柴胡;最常用药对分别为:茯苓与白术、猪苓与茯苓、柴胡与香附、黄芪与当归、高良姜与附子、升麻与柴胡、草果与泽泻、生地与阿胶、莱菔子与神曲、石斛与沙参、生姜与半夏;最常用配伍分别为(其中无行脾胃气效用的常用配伍):党参、茯苓、白术,白术、薏苡仁、茯苓,当归、白术、黄芪,陈皮、附子、吴茱萸,白术、升麻、柴胡,车前子、白术、茯苓,艾叶、白术、阿胶,山楂、莱菔子、神曲,石斛、麦门冬、沙参,枳实、生姜、半夏。4归纳了部分古今相同脾证相关理论及治疗的异同根据心脾气血两虚证、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在古今治疗中所应用的主要药物的异同,可见现代医家继承了古代医家的治疗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改变。4.1心脾气血两虚证治,升提收涩固气血古今医家在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时,皆使用气血双补之法,补而不滞。而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还应用了升提、固涩之药,既可防治气虚下陷,又可防脾气虚统血失职而出血,使气血得固,进一步改善气血两虚之证。4.2脾阳虚证治,重视阳气下陷之变古今医家在治疗脾阳虚证时,皆治以补气温阳、行气化湿,预防阳虚而水湿不化。同时,现代医家更善通过升提中气而升阳,可预防阳虚气陷之变。可见治疗脾阳虚证时,现代医家在补气温阳、行气化湿的基础上,更重视气与阳的密切关系。4.3脾肾阳虚证治,补中有行古今医家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时,皆以温阳补气为主要治法。同时,现代医家还兼用行气,可见医家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时,温补与行气相结合,既可防阳虚湿滞等变证,又可防过补壅滞。4.4脾胃湿热证治,专于化湿清热古今医家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皆以清热化湿,健脾行气为主要治法。不同的是,古代医家应用逐水之药力猛,促湿热从下而走;现代医家在清热化湿、健脾行气的基础上,更专于化湿清热的治疗。以上结论仅根据有限文献比较得出,具体证候的治疗仍需结合临证情况而定。结论:1古代不同脾证相关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并存28个脾证分三大类,包括脾虚证类、脾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其中脾虚证类包括气虚证类、阳虚证类、阴虚证类。脾气虚是脾气虚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补气为脾气虚证类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脾阴、脾阳、湿邪、气机的升降,皆为治疗需要重视的因素,此外,气血的生成,内风的平息,心、肺、肾等脏的补益,也与脾气虚证类密切相关。脾阳虚是脾阳虚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温中化湿为脾阳虚证类的基本治法,在其基础上,气的充盛、运行及先天元阳,皆为治疗需要重视的因素,此外,滋阴以补阳,风湿的祛除,肝、肾等脏的补益,也与脾阳虚证类密切相关。阴液亏虚是脾阴虚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养阴为脾阴虚证类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辅以补气、温阳、泻热等法,用药或寒温、或甘淡,以达养阴之效。痰阻与气滞是脾实证类证候形成的基础,化痰饮水湿、行气为脾实证类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气的充盛、运行及脾阴、脾阳,皆为治疗需要重视的因素,此外,清泻湿热、心脾同治,也应用于脾实证类证候的治疗。脾气虚、脾阳虚或脾阴虚是脾虚实夹杂证类证候形成的主要病机,其中肝郁脾虚证还可由肝火上攻或肝木挟水上泛脾土而成。治疗主要以补益与行气、化湿、消导相结合为法。在此基础上,柔肝、活血亦为常用治法。由因虚致实或虚实夹杂的病机,决定脾虚实夹杂证类的治法相反相成。2古代同一脾证治的演变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由合治到专治、由单一到系统、由一家之论到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脾证治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秦汉时期,脾脏相关的认识从理论成果逐步向临床诊疗发展;魏晋至唐时期,对于脾脏相关证治的认识与临床应用向专科发展,已发展到了妇科、儿科领域;宋朝时期,脾相关证候的治疗更加系统化:因机症治药、专科专论皆有所载;金元时期,各学派思想形成,李东垣善用温补及风药,刘完素、朱丹溪善滋阴清热,王好古、孙允贤以温疗阳虚寒结,等等,脾相关证治特色涌现;明清时期,温补学派、新安学派、温病学派等各家皆在脾证治疗上有所建树,临床创制新方层出不穷,脾相关证治充实发展。具体证候发展规律:脾气虚证:由甘补到补中有行、气血同补;脾胃气虚证:病机由重胃逐渐向重脾转化,治疗由气血同补到以补为主、补中有行;脾肺气虚证:由补肺以健脾到脾肺兼顾、气阴同补;脾气下陷证:治方以补气升提为基础,功效扩展至血脱亡阳;脾不统血证:由寒温并用到脾与他脏同补;脾阳虚证:症状累及肝胆、胃肠,治疗以温阳为主,随时期及症状侧重不同,辅药分别配以化痰饮、攻寒积、涩肠、行气;脾胃阳虚证:症状及治疗累及心、肝、肾,应用药物由补气温阳发展到温中有行;脾肾阳虚证:医家由重脾逐渐向重肾转化,治以温补脾肾或阴中求阳;脾阴虚证:对脾的生理功能影响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由单一滋脾到多效滋脾;脾胃阴虚证:治疗由滋阴为主到滋阴加以泻胃热;心脾气血两虚证:胃肠疾患与心脾两虚证的关系逐渐密切,治疗上继承发展了归脾汤;脾胃湿热证:由单纯通过二便治疗湿热,到湿热偏重辨证治疗;脾实热证:治疗以清热为主,发展由药性的升、降清热,到行气、攻下清热;寒湿困脾证:治疗由表里兼治到重视温阳行气化里湿;脾虚气滞证:由补中兼行,到和中缓补,对脾虚逐渐重视;脾胃阳虚水泛证:治疗以温阳为主,逐渐重视行气化水。3现代脾证多以气虚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为标由脾证的主要治疗效用可知,补脾胃气效用为脾证治疗的基础,由升补并用、气血同治相结合的治疗特点可知,现代文献中,脾证的形成多与气虚、气血两虚及气陷有关,而气血两虚、气陷又多以气虚为基础而成,故现代脾证形成多以气虚为本。同时,根据气血同补、养阴运脾、温中化浊、升降相合、行气活血的效用构成特点可知,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浊等机制在脾证形成过程中亦不容忽视,故现代脾证形成多以气滞、血瘀、痰浊等为标。4现代脾证的治疗效用,由药物的不同功效相合而成补脾胃气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气作用,结合化湿、温中、生津、养血作用而形成;化痰饮水湿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化湿作用结合健脾、清热、理气、温经作用而形成;行脾胃气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行气作用,结合疏肝、升阳、宽中、利湿作用而形成;补血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血作用,结合益气、安神、滋阴作用而形成;温补中阳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温阳作用结合行气、止痛、通脉、止血作用而形成;分清别浊效用,主要通过药物温中、燥湿、泻下、升阳作用而形成;养阴清热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滋阴作用结合泻火、养血、燥湿作用而形成;和胃降逆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行气作用结合化湿、降气、清热作用而形成;运脾消食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行气、化湿、健脾、消食作用而形成;固摄止血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气、升阳、补血、止血作用而形成;升提中气效用,主要通过药物的补气、升阳、燥湿、健脾作用而形成。5现代脾证的治疗中,气血两虚证、阳虚证多补中有行、兼以升提,湿热证专清热化湿通过古今部分相同脾证治疗异同的对比,可知现代医家对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治疗皆以温补配合行气,补而不滞,同时,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阳虚证的治疗,还兼以升提脾气,可防因虚而致的气陷之变;在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健脾行气的同时,更专于清热化湿对证治疗。

二、宽中饮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180例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中饮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180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排尿情况及舒适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理论框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场所
    3.3 研究对象
    3.4 干预措施
    3.5 研究工具/观察指标
    3.6 资料收集方法
    3.7 资料分析方法
    3.8 科研质量控制
    3.9 科研伦理
    3.10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缺失值比较
    4.2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4.3 两组产妇排尿情况比较
    4.4 两组产妇在宫口开5~6cm、宫口开全时的疼痛VAS评分
    4.5 两组产妇舒适度比较
    4.6 两组产妇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4.7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
5 讨论
    5.1 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产后尿潴留必要性分析
    5.2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分析
    5.3 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排尿情况影响
    5.4 耳穴埋豆对产妇分娩疼痛的影响
    5.5 耳穴埋豆对产妇舒适度的影响
    5.6 耳穴埋豆对产妇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
    5.7 耳穴埋豆对各产程时间的影响
    5.8 耳穴埋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方向
    6.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2: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
    附录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附录4:临床病例数据收集表
    附录5:产后首次排尿积分表
    附录6:产时、产后排尿情况观察表
    附录7: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产后尿潴留高危因素及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4)加味异功散联合负压引流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安全观察指标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实验方案
        2.9 观察指标
        2.10 统计学方法
        2.11 疗效评价
        2.12 伦理及知情同意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拔管时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口愈合比较
        3.6 有效率比较
    4.统计结果分析
    5.安全性分析
第二章 讨论
    1.本课题对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机制的认识
    2.加味异功散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认识
        2.1 加味异功散方义的认识
        2.2 加味异功散各药物分析
    3.本次课题结果分析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三章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认识
        1.1 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
        1.2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流行病学研究
        1.3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因素
    2.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的认识
        2.1 常规方法
        2.2 其他方法
    3.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治疗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护理的认识
        4.1 心理护理
        4.2 引流管的护理
        4.3 康复指导
    5.祖国医学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认识
    6.祖国医学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治疗的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乳腺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件二 知情同意书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主要术后并发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奖励

(5)安更汤改善乳腺癌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病例诊断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标准
        3 试验方案
        4 疗效观察及评定
        5 安全性指标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年龄比较
    2.治疗前评分项目比较
    3.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疗效评价
    5.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
    6.安全性指标
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乳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二、乳腺癌的西医治疗进展
    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二 中医证侯主症评分表
    中医症候次症评分表
附表三 Karnofsky评分
附表四 自拟安更汤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隔物灸源流与种类
    1 隔物灸源流
        1.1 先秦两汉三国时期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1.3 隋唐时期
        1.4 宋金元时期
        1.5 明清时期
        1.6 近现代
    2 隔物灸种类
        2.1 隔盐灸
        2.2 隔蒜灸
        2.3 隔川椒灸
        2.4 隔巴豆灸
        2.5 隔豆豉灸
        2.6 隔桃叶灸
        2.7 隔苇管灸
        2.8 隔薤灸
        2.9 隔面灸
        2.10 隔黄土灸
        2.11 隔商陆灸
        2.12 隔附子灸
        2.13 隔杏仁灸
        2.14 隔葱灸
        2.15 隔莨菪根灸
        2.16 隔石榴皮灸
        2.17 隔桃树皮灸
        2.18 隔土瓜根灸
        2.19 隔柏皮灸
        2.20 隔头垢灸
        2.21 隔苍术灸
        2.22 隔核桃壳灸
        2.23 隔纸灸
        2.24 隔皂角灸
        2.25 隔甘遂灸
        2.26 隔硫磺灸
        2.27 隔姜灸
        2.28 隔蚯蚓泥灸
        2.29 隔槐树皮灸
        2.30 隔槟榔灸
        2.31 隔蛴螬灸
        2.32 隔葫芦灸
        2.33 隔鸡子灸
        2.34 隔木香灸
        2.35 隔香附灸
        2.36 隔蟾皮灸
        2.37 隔钱灸
        2.38 隔白附子灸
        2.39 隔矾灸
        2.40 隔碗灸
        2.41 隔南星灸
        2.42 隔韭灸
        2.43 铺灸
        2.44 其他
第二部分 隔物灸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古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3 数据库的建立
        3.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3.2 建立数据库
    4 数据处理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古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5.2 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5.3 古今文献对比研究
        5.4 铺灸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隔物灸间隔材料规律浅析
    2 隔物灸治疗病证特点归纳
    3 隔物灸施治部位择优阐释
    4 隔物灸临床应用要点概括
    5 隔物灸起效原理机制探讨
        5.1 免疫反应
        5.2 神经递质
        5.3 血管
        5.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隔物灸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7)四磨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内科疾病
2 治疗外科疾病
3 治疗妇产科疾病
4 治疗儿科疾病
5 小结

(8)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保胎中药方剂古今文献研究
    1.1 历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2 唐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3 宋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4 元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5 明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6 清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2 近现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2.1 专方治疗
        1.2.2 名老中医治疗
        1.2.3 验方治疗
        1.2.4 中成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1.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2.1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方法
    2.2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汉唐宋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2.2 元明清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2.3 近现代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3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讨论
        2.3.1 保胎组方高频药分析
        2.3.2 保胎组方中药分类分析
        2.3.3 保胎方病因病机分析
        2.3.4 历代保胎治则分析
        2.3.5 保胎方药对与药组分析
第三章 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以寿胎丸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为例
    3.1 研究背景
    3.2 系统药理学概况
    3.3 研究方法
        3.3.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3.2 候选化合物作用靶点的预测
        3.3.3 候选化合物-靶点及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及分析
        3.4.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4.2 靶点的识别与网络分析
        3.4.3 GO分析
        3.4.4 通路分析
    3.5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讨论
        3.5.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活性成分及主要靶点
        3.5.2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信号通路
    3.6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香槟方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医学认识与应用
        一、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医学认识
        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探索
        三、现代医学的治疗
    第二节 胃肠功能紊乱的传统医学的认识与应用
        一、传统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传统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第三节 香槟方的中药组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香槟方来源及组成
        二、香槟方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章 临床试验与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治疗前组间基线比较
        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四、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比较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中西医研究
    第二节 香槟方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一、香槟方的基础研究
        二、香槟方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基于理论研究及数据挖掘的脾证相关理论及治疗方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脾证治理论的演变规律
    1 秦汉时期——脾相关证治理论的萌芽时期
    2 魏晋至唐时期——脾相关证治理论在继承中发展
    3 宋朝时期——脾相关证治理论逐渐系统化
    4 金元时期——脾相关证治特色涌现
    5 明清时期——脾相关证治充实发展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脾证治疗效用及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现代理论与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宽中饮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180例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耳穴埋豆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排尿情况及舒适度的影响研究[D]. 江声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4]加味异功散联合负压引流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研究[D]. 汤凯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安更汤改善乳腺癌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D]. 巫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D].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四磨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黄美艳,蔡秀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12)
  • [8]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D]. 杨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香槟方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马丽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理论研究及数据挖掘的脾证相关理论及治疗方药规律的研究[D]. 王家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宽中汤防治妇产科手术后腹胀18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