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名单

2001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名单

一、2001年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清单(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邹鑫[2](2019)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国家高新区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理论法学的研究方法,分六大部分展开研究。总体结构为:导论部分,结合国家高新区30年来的发展成绩和自己熟悉的高新区行政管理工作,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学者在高新区立法研究、区域法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之不足,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即本文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地方法治、区域法治的基本范畴、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和对高新区立法、执法经验的理论反思;本文研究的实践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新区的立法和执法的法治化,力图在地方(区域)法治理论与高新区法治实践之间的目光逡巡中寻找法治中国建设的真知。第一章,围绕地方法治、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和产生的学术争议,笔者区分了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的概念和不同类型,提出了对区域法治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以此为基础,论证了高新区是区域的表现形式,高新区法治是我国区域法治的组成部分,高新区法治研究应当借鉴区域法治理论等基本观点。在对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区域法治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作为区域法治的理论维度,用以指导论文研究。第二章,以地方法治的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在评述地方法治竞争理论、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道路理论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借助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要素聚集动力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地方法治服务于聚集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产物,聚集经济推动法治发展的观点。提出创新是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高新区法治的基本精神的观点。第三章,围绕高新区的立法活动,研究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规范高新区设立、管理活动中的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的制定、修改过程,指出了我国高新区政策与立法的特点和不足;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高新区立法经验的总结,对完善我国目前高新区立法提出了若干建议。第四章,围绕高新区的行政法治,通过裁判文书网的司法大数据,分析了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包括行政诉讼主体资格);从与行政体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入手,将高新区行政体制类型化为“促进型行政体制”而非“管理型行政体制”,讨论了在“促进型行政体制”类型下高新区管委会在科技、人才、金融、投资、税收和培养中介机构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的角色,提出了改革高新区行政执法体制的方向。第五章,从区域法治理论反思的角度,论证了我国高新区法的部门法属性,总结了我国高新区“先行先试”的立法经验,提出为避免国内高新区“立法雷同”而应当在跨域立法调研中应当采取的正确步骤。

安志[3](2019)在《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构建现代化创新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峰”企业仍然不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了各种“创新新政”,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红包”。政府部门的努力在客观上降低了部分企业的创新成本,对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些政策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还存在哪些局限性?为什么政策制定者(科技管理官员)都不约而同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奖励、补助”作为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障碍?我国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科技管理官员在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政府治理结构和官员行为模式开展研究,沿着创新激励政策的传导路径,从政府内部激励结构、科技管理官员行为、政企博弈等角度考察了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述了创新激励政策的功能,并以我国“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为背景,对当前科技创新配套支持政策进行了总结。随后,对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分类,本文发现,我国是一个实施创新激励政策比较多的国家,政策类型以选择性创新激励政策为主,功能性创新激励政策为辅。而选择性创新激励政策又以科技认定作为主要的实施手段,即对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的先进性进行评价和认定,并以此为依据给予资金奖励或其他政策优惠。其次,对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政府激励政策总体落地情况进行了梳理。随后,以苏州制造业为例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利用苏州市的微观企业调研数据对创新激励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均未表现出显着的效应,本文基于苏州市企业样本的实证检验没有找到支持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着影响的证据。第三,在制度层面探讨政府内部激励结构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将科技管理官员这一群体纳入研究范畴,尝试揭开政策决策机制这个“黑箱”,探讨政府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下的科技管理官员行为。本文认为,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正逐步取代GDP增速成为官员的重要政绩之一,GDP锦标赛也正逐渐演化为创新指标竞赛。密集出台的各种创新激励政策体现了科技管理官员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但由于行政体制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科技管理官员可能在担当作为、晋升激励、设租、避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选择策略性行为,将科技认定作为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实施手段,而较少使用科技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科技认定作为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出政绩的“强绩效行为”,可以减轻科技管理官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便于个别官员进行设租活动,因此被广泛而大量地使用,成为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科技项目、科技认定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实施情况构成了科技管理官员政绩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数据构建了 2005-2015年中国省级科技管理官员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展科技认定能够对科技管理官员的晋升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兑现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表现出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显着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检验结果发现,科技管理官员的晋升激励机制抑制了企业创新,这种抑制作用受到地区市场治理环境的调节,在市场治理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种抑制效应不显着,在市场治理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抑制效应显着。第四,将研究视野从政策供给转向政策执行,考察了政企博弈对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影响。本文发现,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下,不同创新激励政策在立项、评审、技术审查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相比科技项目和税收优惠,科技认定具有低风险、高收益、弱监管以及寻租空间大等特点,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策略性创新、材料包装、寻租等行为达到“寻认定”的目的。通过构建政策预期与企业研发投入模型,发现科技认定难以使企业产生准确的政策预期,无法对企业研发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摊,这也制约了其创新激励作用的发挥。利用苏州市微观企业调研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科技项目和税收优惠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科技认定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表现出不显着的挤出效应。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创新激励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即政府作用同市场机制有效对接,构建尊重市场规律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具体而言,需要正确认识创新激励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施基于竞争机制的政府科技项目以及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刘艳君[4](2016)在《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产生的区域性矛盾也日益凸显。针对各个阶段的现实问题,中央政府投放了以开发区政策为代表的区域政策(Place-based policy)来缓解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在激烈的招商引资战争中赢得先机,也纷纷利用这一灵活的政策模式参与竞争。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包括:区域政策的实施能够为企业和地方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基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区域政策的溢出效应有何差异?政府应当在区域政策的制定中注意哪些问题?为了解答这些疑惑,我们将区域政策与其所辖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纳入研究的框架中,提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政策—企业行为—经济效应”分析视角,重点剖析区域政策运行的异质性和有效性,识别其影响企业投资选址、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机制。首先,本研究以开发区为重点考察对象,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超过1000万余条反映工业企业与开发区相对空间关系的数据集,对其影响经济发展的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开发区通过溢出效应显着提高了周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溢出效应具有距离敏感性和密度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省级开发区政策的“效率悖论”现象。从表象上看,省级开发区似乎存在明显的效率“洼地”现象,但实际上,由于省级开发区能“因地制宜”地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融合,其溢出效应的空间衰减比国家级开发区更慢。这为中国的区域政策究竟是“示范”还是“援助”的“效率之争”提供了全新而可靠的证据。其次,本研究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丰富的证据,通过考察开发区的“新设”效应和清理整顿政策的效率损失问题,我们发现实施和优化区域政策,能够明显改善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发现开发区的设立能够产生显着的溢出,其中“新设”国家级开发区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此外,2003年的清理整顿行动,缓解了中国开发区“过多过密”的现象,通过“疏花疏果”增强了开发区对周边企业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地,本研究以2000-2007年的工业-海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上述结论,并利用匹配数据中的进出口变量讨论了区域政策的贸易效应与“生产率悖论”。我们发现单纯的“圈羊”政策不利于发挥溢出机制,而“生产率悖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补贴降低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产生了超过“出口临界值”的名义生产率。再次,本研究基于开放视角对港口的溢出效应和改革效果进行检验。我们通过对全国173个沿海港与内河港的实证分析,发现港口腹地的辐射强度也存在空间衰减现象,且不同水系的港口溢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我们考察了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之后,腹地企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情况,发现中央放权港口归地方管理以后,地方政府在区域政策制定上的灵活度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2001年后,腹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均得到加强。不可否认,区域政策能够通过生产性溢出对受援地经济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政策落差”势必伴随着政策竞争,那些尚未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地区会动用所有手段争夺资源,甚至不惜加剧地方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的一个基本建议就是,区域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受援地的优势产业或市场挂钩,避免产生企业为谋取“政策租金”而扎堆的伪集聚现象。此外,在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时,也要破除以补贴拉动GDP的“圈羊”模式,加快推进技术与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5](2003)在《燃十五载火炬计划兴八闽高新科技》文中指出福建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在国家火炬计划的引导和示范下,以“创新、产业化”为主线,十五年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营造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良好环境,为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

胡世辉[6](2003)在《创造性的实践 丰硕的成果——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十五周年项目工作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木一[7](2002)在《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的推进器 访科技部火炬中心总工程师李临西女士》文中研究表明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02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和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共确定2002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358项。这些项目按技术领域分布情况为:电子与信息342项,占项目总数的25%;生物工程与新医药162项,占项目总数的12%;光机电一体化293项,占项目总数的22%;新能源与高效节能110项,占项目总数的8%;环境保护46项,占项目总数的3%;新材料及应用405项,占项目总数的30%。

晏燕,王波[8](2002)在《中小科技企业挑起大梁》文中指出本报讯(记者晏燕王波)2002年度火炬中心共受理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934项。其中45个省、市科技厅(委、局)申报1868项,11个部委申报66项,这些项目是各省市科技厅(局)、中央部门组织专家对2967个项目进行评审后遴选出来的。经过火炬中心组织专家评审认定,报科技部批?

胡筱舟[9](2002)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当90年代开始政策优势消失怠尽的时候,是什么力量使深圳高速发展的大旗屹立不倒?是什么使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实力位居第五的大城市?是什么使深圳重新超过上海,在2002年的调查中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使深圳有了持续发展的魔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当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浪潮扑面而来的时候,深圳把握了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脉搏,顺应了潮流,抓住了机遇,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重点突破,创造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特色经济和第一增长点。本文正是研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创造的条件、形成的特色、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具有昭示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一章高新技术产业化概论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含义和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就是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其目标就是加快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益,缩短技术创新的发明、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即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和国家创新体系学派。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科学知识到技术知识、从技术知识到科技发明成果、从科技成果到生产企业、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这中间存在着许多<WP=3>环节和惊险的飞跃,每一个环节和飞跃之中都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就成为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高新技术产业是指把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开发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通过生产开发和经营管理,使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规模化生产,把高新技术变为可供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和新服务,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一个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规模化的动态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并对其它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渗透、带动作用,会引起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变革,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结构或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生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具有借鉴作用: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制和产业化网络,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领导推动。二是建立完整的中长期科学技术政策体系,促进和实施科技进步和产业化。三是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四是发挥政府的作用,采取政府资助、政府采购、灵活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担保政策、税收优惠、设立专板证券市场等灵活多变的政策措施,为创新性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各种便利。第二章论述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经历了初创阶段(1958年-1978年)、重点开拓阶段(1978年-1988年)和迅速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上了一个较大台阶,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企业间、产业间的技术创新链条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产业经济初步形成,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色的示范城市。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我国,(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与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2)必须加强信<WP=4>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嫁接和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3)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本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4)必须制定人才的引进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创业。(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6)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制度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7)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将引进外资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第三章是对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和作出了对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分析之后,本文研究了深圳自然资源、人口状况、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详实的数据和事实说明,深圳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先机,发挥了市场机制的?

石定环[10](2002)在《火炬计划项目要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化做出新贡献》文中指出自火炬计划实施以来,在火炬的旗帜下,我国已经有成千上万家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起来,在很多领域夺回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国家或地方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效发展两大战略、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生力军。

二、2001年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清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清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高新区法治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对高新区法治的研究综述
        三、对国内外高新区法治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
第一章 区域法治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与概念探析
        一、“地方法治”或“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
        二、“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的概念探析
    第二节 区域法治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区域法治理论
        二、区域法治的理论维度
第二章 高新区法治的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区域法治动力及动力机制的一般理论
        一、地方法治竞争理论及其局限性
        二、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道路理论
        三、要素聚集动力机制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
        一、科技是高新区聚集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创新是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
        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高新区法治的基本精神
第三章 高新区法治的立法建构
    第一节 高新区立法的历史检视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及政策、立法变迁
        二、高新区立法的现实检讨
        三、我国高新区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第二节 高新区立法的域外经验
        一、域外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方面的立法实践
        二、域外立法实践对我国高新区立法的启示
第四章 高新区的行政法治
    第一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
    第二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综合执法
    第三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促进型行政
第五章 高新区法治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高新区立法的部门法属性
        一、区域立法的概念评判
        二、高新区地方立法的部门法定位
    第二节 高新区立法与“先行先试”的立法经验
        一、“先行先试”立法模式的界定
        二、法治试验的功能及其完善
    第三节 高新区立法的复制与推广
        一、问题的提出
        二、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价值探寻:比较法学的视角
        三、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基本功能:比较方法的转向
        四、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步骤设计:功能比较的运用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功能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阶段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第三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目标
第四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第一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及政策支撑
    第四节 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
第五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政府培育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基于苏州制造业的分析
    第三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果的微观检验
第六章 政府内部激励结构与科技管理官员的策略性行为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实证检验:政策工具选择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影响
    第三节 实证检验:科技管理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第七章 不同激励政策下的企业创新决策
    第一节 政策预期与企业研发投入模型
    第二节 创新激励政策与企业的策略性行为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不同政策的激励效应
    第四节 关于科技项目激励效应的进一步检验
第八章 构建尊重市场规律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
    第一节 创新激励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第二节 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
    第三节 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四节 实施基于竞争机制的政府科技项目
    第五节 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区域政策研究综述
    2.2.1 区域政策的背景与历史
    2.2.2 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
    2.2.3 区域政策的经验研究
    2.2.4 区域政策的福利效应
2.3 区域政策与企业行为
    2.3.1 区域政策与企业投资
    2.3.2 区域政策与企业选址
    2.3.3 区域政策与产业集聚
    2.3.4 区域政策的评估:公平与效率
2.4 中国区域政策的研究现状
    2.4.1 开发区政策的研究现状
    2.4.2 基础设施政策的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2.6 本章附录:国内外区域政策的类型及其特征 3 区域政策的中国模式: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3.1 引言
3.2 开发区的设立背景
3.3 开发区的清理整顿
    3.3.1 开发区热产生的原因
    3.3.2 三次开发区热与清理整顿
3.4 开发区的类型与其政策特征
    3.4.1 开发区的类型
    3.4.2 开发区享受的优惠政策
    3.4.3 从开发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
3.5 开发区的空间分析
    3.5.1 开发区的空间演进
    3.5.2 开发区的空间聚类分析
3.6 开发区存在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4 区域政策的异质性:基于开发区的“示范与援助”效应
4.1 引言
4.2 数据与变量
    4.2.1 数据来源与获取方法
    4.2.2 变量设定
4.3 开发区的空间效率特征
    4.3.1 开发区半径的估算
    4.3.2 区内外企业的效率分布
4.4 理论假说
4.5 实证模型与结果
    4.5.1 实证模型
    4.5.2 回归结果
4.6 稳健性检验
4.7 进一步讨论:“效率与溢出”的初步分析
4.8 本章小结
4.9 本章附录
    4.9.1 附录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4.9.2 附录二:地址数据的获取说明 5 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开发区的“设立与清顿”效应
5.1 引言
5.2 开发区设立的政策效应
    5.2.1 实证模型
    5.2.2 回归结果
    5.2.3 稳健性检验
5.3 开发区清顿的政策效应
    5.3.1 实证模型
    5.3.2 回归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进一步的讨论:开发区“过多过密”的延伸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开放视角下的区域政策:贸易效应与生产率悖论
6.1 引言
6.2 数据与变量
6.3 特征性事实
6.4 开发区的“绝对溢出”效应
6.5 开发区的贸易效应
6.6 开发区与“生产率悖论”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6.9 本章附录:工业-海关数据匹配 7 开放视角下的区域政策:港口溢出效应与改革效果
7.1 引言
7.2 数据与变量
7.3 特征性事实
7.4 港口的溢出效应
7.5 港口的管理体制改革
7.6 稳健性检验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概论
    第一节 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
        一、 技术创新政策的含义与定义
        二、 技术创新政策的新古典学派
        三、 新熊彼特学派
        四、 国家创新体系学派
        五、 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六、 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种类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含义分析
        一、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含义
        二、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 当今世界的技术创新
    第三节 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政策
        一、 组织机构健全,保证了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领导推动
        二、 建立完整的中长期科学技术政策体系,促进和实施科技进步和产业化
        三、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四、 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采取灵活多变的政策措施,积极投身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产业化的建设
第二章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的三个阶段:初创、开拓和发展
        二、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任重道远
        三、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就
    第二节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分析
        一、 三大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
        二、 国际周·高交会·工博会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三、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借鉴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和现状
        一、 自然资源、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
        二、 深圳的产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研究
        一、 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产业发展引导体系
        二、 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企业创新引导机制
        三、 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
        四、 建立健全具有深圳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吸引的政策体系
        五、 建立健全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服务保证体系
    第三节 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与深圳应对之策
        一、 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
        二、 高新技术商品化的条件
        三、 技术市场与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四、 深圳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应采取的对策
    第四节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与深圳的应对之策
        一、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二、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几种模式
        三、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应对之策
    第五节 高新技术国际化和深圳的应对之策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的一般特点
        一、 技术进步的概念及其与科学进步的关系
        二、 高新技术的一般特点
        三、 我国科技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经济增长
        一、 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节 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一、 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二、 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三、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选择
    第四节 深圳市促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一、 深圳现有的高新技术和产业优势
        二、 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重点领域
        三、 深圳市促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第五章 人力资源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人才
        一、 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二、 企业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
        三、 科技产业管理者: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四、 风险投资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第二节 深圳市人才资源状况及应对措施
        一、 深圳市人才资源状况和面临的新挑战
        二、 深圳在引进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上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深圳应对人才竞争的政策建议
        一、 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扩大高级人才的有效供给
        二、 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才
        三、 建立人才教育和培训的新格局,提高人才培训效益和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四、 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交流体系,促进高级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六、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条件,为人才创业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载体
第六章 政府行为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政府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与深圳的借鉴
        一、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阶段特点
        二、 两种技术研发模式中的政府作用
        三、 深圳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应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 深圳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 深圳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 国际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的一般做法
        四、 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若干建议
    第三节 政府的其它行为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一、 统一战略思想,将信息产业列为深圳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
        二、 加快深圳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改造
        三、 扶持、鼓励新兴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五、 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为高新技术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
        六、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导深圳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七、 创造有利于深圳风险投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第七章 风险投资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 风险投资的概念
        二、 风险投资的类型
        三、 风险投资的要素构成和相互作用
        四、 目前世界各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状况
        五、 风险投资通过培育和扶持高科技产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着的贡献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及其评价标准
        一、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二、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标准
        三、 发展风险投资要强调几个认识
    第三节 建立深圳的风险投资体系
        一、 我国风险投资历程与深圳现状
        二、 深圳风险投资存在的制约因素
        三、 建立深圳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火炬计划项目要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化做出新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须不断深化对火炬计划作用的认识
    1. 火炬计划项目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
    2. 促进了金融资本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结合。
    3. 火炬计划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着名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
    4. 火炬计划项目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
    5. 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评估高科技产业的专家队伍。
二、“十五”期间火炬计划项目要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化做出新的贡献
    1. 继续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继续抓好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工作。
    4. 积极推进火炬计划项目实施的环境能力建设。
    5、积极开辟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火炬计划项目实施的融投资体系。

四、2001年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清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D]. 邹鑫. 武汉大学, 2019(06)
  • [3]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D]. 安志. 南京大学, 2019(01)
  • [4]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D]. 刘艳君. 浙江大学, 2016(08)
  • [5]燃十五载火炬计划兴八闽高新科技[N].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科技日报, 2003
  • [6]创造性的实践 丰硕的成果——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十五周年项目工作回眸[J]. 胡世辉. 中国科技产业, 2003(07)
  • [7]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的推进器 访科技部火炬中心总工程师李临西女士[J]. 木一. 新材料产业, 2002(10)
  • [8]中小科技企业挑起大梁[N]. 晏燕,王波. 科技日报, 2002
  • [9]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D]. 胡筱舟. 西南财经大学, 2002(02)
  • [10]火炬计划项目要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化做出新贡献[J]. 石定环. 中外科技信息, 2002(01)

标签:;  ;  ;  ;  ;  

2001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