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低体重50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低体重50例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祝玲[1](2019)在《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牛奶蛋白过敏是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最常见于婴幼儿期。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与人体钙磷代谢相关,更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尤其是人体内维生素D受体的发现,使得维生素D与人类免疫相关研究成为科研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文献国内外均有诸多报道,观点不一,有研究指出维生素D与食物过敏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维生素D均会导致食物过敏风险增加;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食物过敏间不具有相关性。关于维生素D和食物过敏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和健康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是否具有差异性。研究目的:1、分析初诊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和健康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是否具有差异性。2、在同等程度补充维生素D的情况下,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和健康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是否具有差异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5月—2018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的经激发试验确诊的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3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段在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婴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1)就诊时年龄在1~3月;(2)足月顺产儿,单胎,出生体重2.5~4.0kg,母亲孕期无高危因素,母亲孕期进行常规维生素D补充;(3)人工喂养(普通婴儿配方);(4)在中山出生,并居住在中山城区;(5)监护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2)先天性畸形,消化道结构异常;(3)除胃肠道过敏症状外,有或可疑有其他系统过敏症状;(4)近1月患急性感染性疾病。2.研究方法(1)研究组婴儿在初诊时、对照组婴儿在入选时均抽血查25-羟维生素D。牛奶蛋白过敏婴儿予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喂养,健康婴儿予普通婴儿配方喂养。两组婴儿均每日额外补充维D滴剂(胶囊型)400IU(厦门星鲨制药,国药准字H35021450)。两组婴儿均进行常规日常户外活动,均按常规进行辅食添加。(2)额外补充维生素D3个月后,两组婴儿均再次抽血复查25-羟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检测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仪器为罗氏(ROCHE)生产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型号为COBASE601。研究结果:1、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婴儿入选时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74.24±17.26nmol/L和74.46±14.83nmol/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额外补充维生素D 3个月后,两组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均有提高,分别为123.85±13.93nmol/L和125.03±10.95nmol/L,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初诊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和健康婴儿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无差异。2、额外补充维生素D 3个月后,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和健康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具有同等程度的提高。

李换玲[2](2019)在《急性肺栓塞患者口服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口服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期间急诊收治的首次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患者,根据首次达标时间(TIA)分为:I组:TIA≤7d、II组:7d<TTA≤14d、III组:14d<TIA≤28d、IV组:TIA>28d,以评估影响华法林首次达标的因素。研究内容包括华法林首次抗凝治疗指标、抗凝安全性指标及疗效性指标。结果:纳入201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起始剂量2.5mg组、3.0mg组、5.0mg组在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功正常组、甲亢组、甲减组在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标准分为正常组、超重组、I度肥胖组、II度肥胖组,四组比较在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有无心力衰竭分为二组,比较发现二组在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在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起始剂量、甲状腺功能、BMI、心力衰竭是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的影响因素。后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始剂量、甲状腺功能、BMI、心力衰竭是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起始剂量、甲状腺功能、BMI、心力衰竭是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的影响因素。2.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始剂量、甲状腺功能、BMI、心力衰竭是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高起始剂量、高甲状腺功能、低BMI、心力衰竭能缩短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3.华法林的达标时间受多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要综合评估各种因素,实现安全、有效、快速达标。

洪志文[3](2018)在《电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又称弱智,是指由于遗传的、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种种有害因素,在胎儿期、围产期或出生后直至18岁前损害了大脑的结构和/或功能,造成精神发育受阻或不全的一种症状的复合体。其临床特征是全面的智力低下,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及学习困难,一般是非进行性的。它既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同时,由于他们学习、生活及行为等方面难以适应客观环境,因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精神发育迟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疾患,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5亿MR患者。在我国[2],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表明,MR的现患率为1.2%,其中城市为0.7%,农村为1.41%。也就是说,每100名儿童中,至少有1名MR患者。因此,对MR的防治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医学课题。现代医学通过广泛地开展MR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MR的病因病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但仍有21.9%的患者病因不明。在已明病因中可以概括为生物医学因素及社会心理文化因素两类。分析病因显示脑损伤、缺氧、围产期异常、中枢神经系感染和中毒、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均占有重要地位。病理研究发现,主要由于脑血流灌注不足所引起的MR,其脑部存在实质性结枃异常及脑电改变,免疫功能低下、循环障碍、微量元素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物损伤等。此外,MR除了显着的全面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行为缺陷以外,还伴有明显的注意力下降,知觉能力减退等。但有关MR的治疗,迄今为止仍未找到积极、主动、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对MR病因病理认识的基础上,现代医学对部分遗传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糖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如能早期诊断并尽早进行饮食治疗,可避免发生严重智力障碍。对先天性克汀病,给予甲状腺素治疗,亦可改善智力低下。对于某些先天性颅脑畸形如狭颅症、先天性脑积水等手术治疗可减轻大脑压迫,助其发育。但这些毕竟只占MR患者的少数,多数无法进行病因治疗,而对MR伴随的症状,如行为异常,、多动,、注意力缺陷等可用中枢兴奋药,癫痫用抗惊厥药,精神症状用安定药等对症治疗。近年来,使用脑活素似乎对中、重型患者有促进语言及运动功能的发育有效,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迄今为止,对智力低下尚无法只靠药物治疗,更没有疗效肯定的灵丹妙药,甚至可以说药物只是一种安慰剂,或仅能作为一种治疗的辅助手段,而非根本的治疗方法。中国传统医学虽然没有这一病名,但从对有关记载的分析可知,先秦时期的“童昏”、“无慧”即是指该病而言。,并已初步推想到其病位在脑。此后历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理、辨证论治逐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论述。大都认为该病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心肾亏虚、脑髓失养有关。而五脏虚损,热病津亏、气虚血瘀、痰湿阻滞是后天致病的主要原因。近三十多年来,从督脉、心经、肾经等取穴,运用麻火法、体针疗法、耳穴疗法、头穴疗法、水针疗法、埋线疗法、经络导平疗法、综合疗法等针灸疗法,治疗MR取得了可观的疗效。为今后深入开展MR治疗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智三针、四神针及颞三针均为名老中医勒瑞教授独创的针刺疗法,常用于临床MR的治疗。智三针3穴(神庭、双侧本神),均位于前额,为与“神”有关的穴位。四神针当督脉的前顶、后顶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络却之处,故四神针可通调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诸经经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较之四神聪,其在脑的投影区域更宽阔,可扩大针灸对脑部的刺激作用,增强疗效。此外,颞三针位于头颞部,当耳尖直上发际二寸为第一针,通过足少阳、太阳之会率谷穴及手足少阳之会角孙穴;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分别为第二针和第三针,第二针通过手、足阳明、少阳之会悬厘穴及足少阳、太阳之会曲鬓穴;第三针位于天冲穴附近,该穴为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因此,通过针刺颞三针,能激发经络之气,疏通脑络。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智三针、四神针及颞三针治疗MR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疗效,且其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组。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及结果:本研究以智三针、四神针、颞三针等为主穴,配合神经心理分析结果及中医辨证分型,随症加减取穴。以智商及社会适应行为商数,作为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广州黄海电器厂生产的JS78——3型电针治疗仪治疗51例MR,取得了88.23%的有效率。本研究证实,针灸疗效与性别无关。这是由于MR智力、社会适应能力本身与性别无关。针灸疗效与MR儿童年龄、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即年龄愈小、病情愈轻,则疗效愈佳。反之,则疗效越差。因为年龄越小,脑发育愈不成熟,其可塑性也就越大;而病情越轻,脑实质的损害越小,可供代偿的脑组织就越多,因而就越容易通过脑组织功能的代偿,起到开发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其次,疗效与疗程也有一定关系。通过对51例坚持3个疗程治疗的MR的疗效分析,发现第一疗程有效率为72.55%,而第二疗程、第三疗程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90.20%。说明疗程越长,疗效越好。但第二疗程与第三疗程间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灸治疗MR以二个疗程为宜。同时表明MR智力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而不同针灸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发现,针刺组有效率为69.23%。表明针刺腧穴是MR取效的主要原因。而电针组与综合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这可能是因为与针刺相比,电针更能增加脑内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含量。电针组与综合组疗效差异不明显,提示穴位所注射的药物对电针治疗MR的疗效影响不大。不同证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与辨证取穴有关。初步认为,电针治疗可以激发头部经之气,达到填精益髓、疏通脑络、振奋元神、醒脑开窍、开发智力的目的。而电针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与发育,增加脑内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含量等,是MR智力提高的内在机制。通过进一步对不同年龄MR的RIQ、VIQ、PIQ及各分测验量表分的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MB、其智力结构的改善不尽一致。即低年组以VIQ提高明显,高年龄组以PIQ变化较大。通过三因子智商的分析可知,注意/记亿因子的提高是其FIQ上升的主要原因。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MR智力发育内在规律决定的。社会适应行为商数(ADQ)的临床观察表明,电针后ADQ也显着上升,同时三因子T分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初步表明适应行为的改善,有助激发其学习动机,改良其对学习环境的适应,使其智力尽量得到发挥,可能也是MR的FIQ提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P3是当人注意到某客体开始进行认知力工时,在头皮上记录到的电位,它可以反映大脑对外来信息的加工能力。根据是否要求被试者对刺激作出反应,P3又可为任务F3及无任务P3。本研研究发现23例MR幼儿中,82.61%的MR有无任务P3潜伏期异常,主要表现为P3波形不整,潜伏期延长,波幅升高,P3潜伏期与FIQ呈高度负相关关系。电针治疗后,P3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提示电针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增加大脑皮层突触数目等。本研究试用P3潜伏期作为MR疗效的评定标准,发现它与FIQ评定结果有78.26%的符合率,说明P3潜伏期改交可以作为MR疗效评定的一个客观标准。本研究检测了36例MR的BAEP,发现有17例26耳有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Ⅴ波波幅降低。电针后,Ⅰ波潜伏期及Ⅴ波波幅改善明显。同时发现,随着BAEP的改善,MR患者的VIQ也显着提高,说明电针治疗可以加听强听觉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及改善外周听觉敏度,从面促进MR的语言发育。本文通过脑反复缺血再灌注造成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电针可以促进模型红细胞免疫功能。本实验结果发现,较之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RbcC3bRR非常明显地上升(P<0.01),RFIR非常显着地下降(P<0.01),RFER明显升高(P<0.05),等正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如第七章所述,针刺或电针治疗,提高了模型小鼠体内β-内啡呔含量,从而加强了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调节作用,这也可能是红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同时,电针能促进其大脑皮质与海马的AChE阳性纤维的再生与抽芽。针刺组、电针组同模型组比较,AChE阳性纤维密度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说明针刺或电针治疗可以促进脑反复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大脑皮质及海马等区域内AChE阳性纤维的再生。同时,表明针刺或电针对其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很可能是通过促进AChE阳性纤维的再生或侧枝抽芽所致。因此,电针使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的部分康复,是模型小鼠学习记忆成绩提高的机制之一,并再次证实电针疗效优于针刺。结论:电针对MR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MR的FIQ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P3认知诱发电位可以作为诊断MR的客观标准之一。

徐瑛[4](2017)在《刘氏小儿推拿调理小儿脾虚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调理小儿脾虚质的临床效果,科学评价刘氏小儿推拿对于调理小儿脾虚质的临床效果以及推广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脾虚质小儿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刘氏小儿推拿组34例,常规小儿推拿组34例。刘氏小儿推拿组用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操作,常规小儿推拿组用常规推拿手法操作。1次/日,3次/周,12次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推拿调理前后身高、体重、面色、饮食、睡眠、大便等的中医临床表现情况,以及推拿前近三个月和推拿后近三个月的发病次数,推拿结束后对两组小儿推拿调理前后各项临床表现积分、总积分、身高、体重、发病次数的差值进行比较,综合评定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刘氏小儿推拿组与常规小儿推拿组在推拿调理后,刘氏小儿推拿组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1%;常规小儿推拿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3%。两组间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刘氏小儿推拿组效果优于常规小儿推拿组。通过对两组脾虚质小儿推拿调理前后的统计学分析,刘氏小儿推拿组在面色、食欲、大便、总积分、身高、体重及发病次数上均有所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睡眠的改善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小儿推拿组面色、食欲、大便、总积分、身高、体重及发病次数上也均有所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睡眠的改善同样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刘氏小儿推拿对于小儿脾虚质的调理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有效,临床上可以将其推广与运用到小儿脾虚体质的调理上。

焦文娟[5](2012)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患儿住院频率增多、手术预后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死亡率增加。只有了解先心病患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探讨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但目前国内研究对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探索不足,对术后营养状况则研究较少。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考虑到室间隔缺损为非紫绀型先心病中的代表病种,故有必要深入探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调查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便利选取北京市阜外医院室间隔缺损婴幼儿143名。在患儿手术前调查研究对象的月龄、身高和体重,应用Z评分法评价患儿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并且由患儿母亲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术前治疗史调查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情况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研究者通过查阅病历完成围手术期事件调查表。分别在患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调查患儿身高和体重,并使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术后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分别为(-0.76±1.41)、(-1.52±1.52)和(-1.29±1.54);术后1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43±1.34)、(-1.23±1.57)和(-1.25±1.61);术后3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17±1.20)、(-0.29±1.39)和(-0.23±1.44);术后6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23±1.06)、(0.24±1.30)和(0.45±1.41)。②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率为50.3%,急性营养不良率为44.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21%;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率为41.8%,急性营养不良率为38.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11.2%;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率为19.4%,急性营养不良率为17.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7%;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率为8.7%,急性营养不良率为6.3%,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0%。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水平、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患儿母亲是否通过网络图书获取营养知识是患儿术前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月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出生体重、术前合并其它心脏畸形个数、患儿母亲喂养行为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3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喂养困难是患儿术后6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术前患儿营养状况较差。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儿营养状况显着改善,至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护理人员应了解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术前有针对性地向高危患儿家属宣教科学喂养知识,以提高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在术后采取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高危患儿家属提高患儿能量摄入、提高母亲的喂养能力,以帮助患儿更快恢复。

张银娇[6](2011)在《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它往往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感染所致,较常并发于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腹泻迁延难愈。但目前在临床中尚无系统的方案,多采用改变饮食结构及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微生态制剂、粘膜保护剂及中药特色治疗等,取得一定疗效。敷贴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疗法,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给药方式。中药敷贴疗法具有低成本、免去服药、打针困难及痛苦等优点,目前运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仍未见,随着我们对中药药物透皮功能的深入研究,将其运用到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研究,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影响。本研究所用药物是选用许华教授的经验方:苍术、肉桂、木香、胡黄连、吴茱萸、干姜。上述药物通过刺激天枢、神阙、脾俞、中脘等健脾和胃的穴位发挥运脾化湿功效治疗腹泻。本课题是在《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课题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探讨其对乳糖不耐受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用简单随机分为中药敷贴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和液体疗法。治疗5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和乳糖不耐受情况的变化: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有无腹部胀痛、大便乳糖含量定性试验。结果根据研究结果,中药敷贴组总有效率9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研究两实验组均能改善乳糖不耐受的腹胀腹痛、大便次数等情况,但中药敷贴组较思密达组疗效更优。中药敷贴组30例患儿乳糖不耐受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10例检测结果完全转阴,而西药组30例中仅有1例转阴,两组治疗后乳糖不耐受情况秩和检验x2=21.36,P=0.000<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敷贴组较西药组能改善乳糖不耐受情况。结论运用中药敷贴穴位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作用,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中药敷贴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乳糖不耐受情况有均明显改善,且中药敷贴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存在问题由于时间、经费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课题未能收集到更多的病例样本,虽然作出有意义的结果,但如果样本数更多,可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因此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不够,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研究。

高敏玲,范正围,刘洪云[7](200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牛奶蛋白过敏概述
    二、食物过敏的胃肠道反应
    三、食物过敏的免疫学机制
    四、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和疾病的关系
    五、维生素D的检测方法
    六、儿童食物过敏与维生素D的相关性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一、研究组与对照组婴儿一般资料比较
    二、研究组和对照组婴儿家族过敏史比较
    三、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过敏症状分析
    四、研究组和对照组血常规血红蛋白、嗜酸性粒细胞、大便潜血结果比较
    五、研究组和对照组初诊时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
    六、研究组和对照组补充维生素D3 400UI/d 3个月后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
    七、研究组婴儿6月龄、1岁时牛奶蛋白口服免疫耐受情况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急性肺栓塞患者口服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肺血栓栓塞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MR研究进展
        一 、MR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二 、MR的病理学研究概况
        三 、MR的神经心理学研究简述
        四 、MR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医学对MR认识辨证逻辑过程
        一 、病名的记载
        二 、病因病理的论述
        三 、治疗的探索
    第三节 针灸治疗MR研究概况
        一 、麻火灸法
        二 、体针疗法
        三 、头穴疗法
        四 、耳针疗法
        五 、水针疗法
        六 、埋线疗法
        七 、经络导平疗法
        九 、靳三针
        八 、综合疗法
第二章 电针治疗MR儿童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分组方法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疗效评定标准
        六 、临床资料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122例MR临床疗效概况
        二 、不同性别对MR疗效影响
        三 、不同年龄组MR疗效比较)
        四 、不同程度MR疗效概况
        五 、不同证型对MR疗效的影响
        六 、不同针灸治疗方法对MR疗效的影响
        七 、疗程对MR疗效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电针治疗对MR智力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分组方法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临床资料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电针治疗对MR患儿PIQ的影响
        二 、电针治疗对MR患儿VIQ及PIQ的影响
        三 、电针治疗对不同年龄层次的VIQ及PIQ变化的比较
        四 、低年龄组MR电针前后各分测验的量表分变化情况
        五 、高年龄组MR电针治疗前后各分测验量表分的变化概况
        六 、高年龄组MR电针治疗前后因子智商的变化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 、电针治疗对MR智商的影响
        二 、电针对不同年龄层次MR智力结构的影响
        三 、电针治疗对高年龄组MR因子智商的影响
第四章 电针治疗对MR儿童适应行为能力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组方法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临床资料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电针治疗前后ADQ的变化
        二 、治疗前后三因子T分变化
    第三节 讨论
        一 、电针治疗对ADQ的影响
        二 、电针治疗对MR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各因子T分成绩的影响
第五章 电针治疗对MR幼儿无任务P3认知诱发电位影响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分组方法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疗效评定标准
        六 、临床资料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MR治疗前后P3波形变化概况
        二 、P3潜伏期与FIQ的相关分析
        三 、P3潜伏期的变化
        四 、P3波幅的变化
        五 、MR疗效的FIQ评定与P3潜伏期评定结果的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 、无任务P3对MR的诊断价植
        二 、电针治疗对P3潜伏期与波幅的影响
        三 、无任务P3潜伏期作为MR疗效评定标准的研究
第六章 电针治疗对MR的BAEP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分组方法
        三 、临床资料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指标
        六 、判定标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MR的BAEP各波波形变化概况
        二 、17例MR治疗前后异常BAEP各波波幅变化情况
        三 、17例MR26耳异常BAEP各波潜伏期变化概况
        四 、36例MR的BAEP正常组与异常组治疗前后IQ变化的比
    第三节 讨论
        一 、电针治疗对MR的BAEP的影响
        二 、电针治疗提高MR的VIQ的机理再探讨
        三 、治疗MR的BAEP改变的可能机理
第七章 电针对脑及复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红细胞免疫及中枢ACHE阳性纤维密度的影响
    第一节 电针治疗对脑反复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讨论
    第二节 电针对脑反复缺血再灌注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讨论
    第三节 电针治疗对脑反复缺血再灌注小鼠大脑皮质及海马ACHE阳性纤维密度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刘氏小儿推拿调理小儿脾虚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操作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临床表现改善评定(尼莫地平法)
        2.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结果
        1.1 刘氏小儿推拿组与常规小儿推拿组推拿调理前比较
        1.2 刘氏小儿推拿组推拿调理前后比较
        1.3 常规小儿推拿组推拿调理前后比较
        1.4 刘氏小儿推拿组与常规小儿推拿组推拿调理后比较
        1.5 刘氏小儿推拿组与常规小儿推拿组推拿调理后中医临床表现改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小儿脾虚质的研究进展
        1.1 小儿脾虚质的定义
        1.2 小儿脾虚质的形成原因
        1.3 小儿脾虚质的调理方法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脾虚质的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
        2.2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表现
        2.3 小儿脾虚质与各系统的关系
    3 小儿脾虚质的表现和转归
    4. 调理小儿脾虚质的指导思想
        4.1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
        4.2“治未病”思想指导小儿脾虚质的调理
        4.3“治未病”思想对调理小儿脾虚质的指导意义
    5.刘氏小儿推拿调理小儿脾虚体质的选穴依据及操作
    6. 常规推拿调理小儿脾虚体质的选穴依据及操作
    7. 刘氏小儿推拿和常规小儿推拿选穴的异同
    8. 小儿推拿调理小儿脾虚体质的作用机理
    9. 刘氏小儿推拿的特点及优势
    10. 本临床观察尚存在的问题
    11. 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5)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
        (一)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二)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的营养现状
        (三)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营养现状的影响因素
        (四)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
        (五)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六) 室间隔缺损的研究意义及疾病简单回顾
        (七) 测量及研究工具的回顾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指标和工具
    四、资料收集
    五、质量控制
    六、资料分析
    七、伦理问题
第四章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时点营养状况现状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X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各时点均数自身对照两两比较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的变化趋势
        (五)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不同时点卡方检验
        (六)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各时点两两比较
        (七)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讨论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分析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对今后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乳糖不耐受症的介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1 西医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2 西医对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认识
        1.3 西医对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现状
        2 中医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导致泄泻的病因病机认识
        2.2 中医对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现状
        3 中西医对敷贴疗法的研究现状
        4 本研究的穴位及药物详细介绍
        4.1 穴位的位置及功效介绍
        4.2 药物的功效及药理研究
        5 述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诊断标准
        1.2 实验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法
        2.2 记录方法
        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2.4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2.2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道牛奶蛋白过敏婴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D]. 杨祝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2]急性肺栓塞患者口服华法林首次达标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换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电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D]. 洪志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刘氏小儿推拿调理小儿脾虚质的临床观察[D]. 徐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焦文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6]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观察[D]. 张银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7]中西医结合治疗体重低下儿50例分析[J]. 高敏玲,范正围,刘洪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1(06)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低体重5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