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弦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一、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21)在《华阴老腔的艺术特点及其当代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老腔是陕西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俗称"老腔皮影",主要流布于陕西华阴一带,申遗项目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腔、研究老腔。老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具有豪放激昂的唱腔风格和酒脱、自由的表演特点。这一剧种一次次被搬上了影视剧、话剧、京剧等舞台,深受观众和艺术从业者的喜爱。可华阴老腔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传承人缺失、技艺退化等。本文试图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老腔艺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问题与不足,同时也希望能为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袁颖[2](2021)在《陕西省乾县弦板腔音乐考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弦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咸阳、乾县、礼泉、兴平一带,以主要伴奏乐器二弦、板子再加上唱腔而得名。在陕西省众多剧种中,弦板腔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拥有独立的声腔系统和唱腔体系,是乾县人民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乾县剧团也因首次将弦板腔皮影戏搬上大戏舞台为契机,于2008年由国家正式挂牌改为“乾县弦板腔剧团”。本文以弦板腔搬上大戏舞台为主线,在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理论与戏曲音乐理论分析相结合,追溯弦板腔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弦板腔音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弦板腔在搬上大戏舞台后对唱腔、乐器、乐队等一系列的改革变化,并探讨弦板腔在改革变化后与秦腔间的亲疏关系。弦板腔从兴起到濒危,从抢救到辉煌,从保护到衰落,经历了三个大起大落的阶段,不同的阶段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影响,其表演形式与伴奏乐队人数也逐渐发生转变。本文将从弦板腔的历史背景、音乐形态、与秦腔间的亲疏关系、传承保护四个方面阐述弦板腔在改革后一系列的变化轨迹。弦板腔至今还能活跃在民间舞台上,离不开一批批民间艺人们的坚持与观众们的喜爱。通过艺人们的改革使原先的弦板腔皮影小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现今的弦板腔剧种,在这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主体,通过“人”对弦板腔的改革与创新来延续发展。本文对国家级传承人丁碧霞老师、李育亭老师和剧团成员的采访记录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同时,来探讨“人-戏-舞台”间的关联,从而为更全面的了解弦板腔在当地的生存状态和为如何传承与保护弦板腔提供一些新思路。

李相铮[3](2021)在《陕西富平县阿宫腔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宫腔,也被称为“北路秦腔”,又被叫做“遏工腔”,此剧种风格婉约含蓄,初期以灯影戏形式演出,主要流行于富平、礼泉、兴平、三原、咸阳、泾阳等地,但目前仅仅只有富平一地保留。那么现如今阿宫腔的剧团现状、传承谱系、音乐形态和保护传承情况怎样呢?既然称之为北路秦腔,那么其与秦腔又存在着怎样的亲缘关系呢?本文以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为基础,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先是对阿宫腔的历史起源以及剧团现状进行分析与陈述,通过对剧团目前的主要活动、工作、计划、传承人及老艺人的实地田野考察,来进一步阐明当下阿宫腔的生存现状。接下来笔者对阿宫腔的音乐形态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由于富平与西安仅仅相隔70余公里,西安又是秦腔目前活跃的中心,两剧种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也会有一些不同,笔者运用六次田野考察收集到的谱例、唱词、音频、视频、照片,结合专访调查的口述史和文献资料,从唱腔、曲牌、唱词和伴奏乐器方面探究阿宫腔与秦腔的亲缘关系。最后则对阿宫腔的现如今传承保护现状进行描述而后提出一些具体解决建议,得出结论。由于阿宫腔传承面临演员后继乏人、音乐创作性人才的缺失、排练时间减少等境况,本文意在呼吁富平县当地政府、人民和音乐学术界对阿宫腔进行关注、创作和传承保护,同时也对目前阿宫腔与秦腔亲缘关系和阿宫腔剧团现状暂无人研究进行一定程度的填补。

张志荣[4](2021)在《《弦板腔皮影戏史话》》文中认为弦板腔皮影戏是皮影戏的一种,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主要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本书作者出生于皮影世家,父兄皆为皮影戏雕刻艺人或弦板腔唱腔艺人,本人则是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二弦演奏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专业皮影戏演出团体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郭心依[5](2020)在《袁家村特色小镇环境中的导视系统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视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以引导指示受众完成行为动作的指示符号出现的,它本质解决人们空间内的路径和其他信息搜索问题,它的发展建设让人们对于环境空间的管理与使用变得更加的快捷有效,大大的提升了人们的行动效率,是辅助游客进行游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也在景区环境提升与文化传达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导视系统除了满足其最基础的功能性之外,其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现代的导视系统开始注重表现地域元素,将地区性特色文化进行元素提取渗入其中,同时景区的导视设计更需要注重交互体验,对环境进行良好的结合,传达文化的同时以游客体验为出发点。这要求我们探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交互体验,将导视系统设计推上需求体验的新高度。本文通过对交互体验及环境导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于袁家村特色小镇景区环境现状和文化资源的解读及实地的调研走访,明确了袁家村特色小镇景区游览交互性体验导视系统设计的具体原则及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了袁家村特色小镇景区环境中的导视系统环境现状,文化特征和现有资源,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现有的导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失。通过这些问题的明晰,建立了系统化的可行性信息构架,以总结出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系统设计方案,产出具有当地特色文化内涵且满足交互体验需求的环境中的传统导视系统设计及与导视内容相结合的智能化媒体界面设计,优化并解决了袁家村现阶段导视系统中发现的问题,且通过整体导视设施的改善,提升了景区整体环境,使其导引功能性更加完备并通过视觉层面的提升使该地更具关中韵味,增强了其文化传达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强游览者的游玩体验和情感感受的效果,并赋予导视系统更多发展空间、交互体验、情感化意义及商业价值。最终通过该项目的设计研究达到提升该地的美誉度、认可度和满意度的效果,有效传达与彰显袁家村景区的地域文化、民俗内涵、发展理念,推动袁家村的多方面发展。

许璐[6](2020)在《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影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音乐、美术、舞台表演等多元素,用皮制的影人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展现民间生活场景的各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地变迁下,皮影艺术拥有了其特有的基本属性和社会民俗功能,逐步成为民间生活农余时重要的民间娱乐文化形式,能够直接地映射与表达出民众的精神信仰寄托与思想感情。特别是在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的村镇区域,皮影戏以表演说唱故事的形式教化民众,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规范民众的思想道德意识,更是成为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空间、生存模式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不断地发生变化,致使部分民间文化艺术逐步频临消失的边缘,皮影艺术也不例外。作为皮影艺术源头的“陕西皮影艺术”同样也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带来的生存发展挑战:表演环境的改变、受众人群的减少、皮影艺术接班人的短缺、智能科技带来的冲击等都对陕西皮影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陕西皮影艺术目前留存的两支主干“陕西东路皮影艺术”与“陕西西路皮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的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及对二者的传承保护现状分析,比较二者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各自生存现状所存在的差异,促使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和民俗文化逐步活跃起来,将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在现代民俗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境遇展现出来;既而审视陕西西路皮影艺术的传承保护问题,促进皮影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探寻皮影艺术内含的民俗文化精神提供帮助。

薛卓艳[7](2020)在《华县皮影戏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县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各个专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成果众多,但大多都是对其从工艺、美术、造型、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从音乐的角度进行分析文论较少,而且涉及较浅。可见华县皮影戏当中的音乐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因此,本文以华县皮影戏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缘由、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方法等问题。正文部分。第一,华县皮影戏音乐的记谱问题。从华县皮影戏的背景与历史进行介绍,接着对华县皮影音乐传统记谱法与当代记谱法进行分析,并对记谱法在发展过程中有何传承与发展,对传统文化、乐器演奏有何影响进行分析。第二,对华县皮影戏音乐演奏的乐器进行分析,将乐器分为旋律与节奏两大类。因侧重乐器不同,就会采用不同的伴奏形式,通常分为文场与武场。第三,对华县皮影戏音乐的唱腔进行论述。具体从板式结构和音乐结构,以及其音乐唱腔与碗碗腔、秦腔两大剧种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第四,华县皮影戏音乐的仪式功能及其与陕西文化的互补作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华县皮影戏在不同仪式中表演不同剧目的了解,分析其文化功能及意义,及其与陕西文化的互补作用。结语部分,以正文的研究为基础,对华县皮影音乐进行总结。通过论述,本文认为华县皮影戏是当地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并且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发展至今。这不仅是对它的认可,亦是对陕西文化的认同。

强君[8](2020)在《山西孝义皮影戏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皮影戏是民间传统小戏的一种重要剧种,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皮影戏的调查研究不但可以帮助认识传统民间小戏等剧种,也有助于为我们了解民间小戏的历史成因,发展历史脉络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本文在对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及其皮影木偶剧团、表演舞台、传承人等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等相关内容,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以孝义皮影戏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表演形态、剧目班社、文化功能以及传承模式等相关问题,并结合传承过程中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孝义位于吕梁山脉中断,是吕梁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之地,交通便利,经济发展速度快。孝义皮影戏作为传统的民间小戏,自然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演出上的独特性“半农半艺”、独具特色的孝义碗碗腔、表演舞台的形式化、剧目剧情的多样化、文化功能的丰富性以及与民俗文化的内涵性。皮影戏演出活动的频繁,与演出地点的不固定性,使得孝义皮影戏活动演出时间跨度较长,而表演时所唱的声腔主要包括碗碗腔、吹腔、秦腔等。孝义碗碗腔是孝义原有唱腔与外来剧种唱腔相互融合产生的,山西商人为碗碗腔在孝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因此不断提升艺人的表演技艺。同时,碗碗腔的形成发展也为晋商经济发展进一步开拓了市场。孝义皮影戏也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它作为农民农事前祭天,庆丰时庆祝的重要演出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仪式的性质,同时也是娱民娱乐的重要活动,这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内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庙会时期以皮影戏为中心而形成的商贸集散之地,对于皮影的传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皮影酬神还愿的功能是其与庙会相结合的关键。因此,对孝义皮影戏的调查与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整个孝义影戏艺人以及他们的传承状态,社会地位,面临的现实困境等问题,并能够以此来不断调适心态及形象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与主流社会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延续皮影戏的发展轨迹。

杨睿奕[9](2020)在《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陕西关中一带作为地方文化优秀的矿产资源区,拥有形式多样的民俗曲艺文化,阿宫腔作为陕西关中的民俗曲艺文化之一,又名“窝工腔”、“遏工腔”或“遏宫腔”,1960年正式更名为“阿宫腔”。历来流传于关中平原的泾阳、三原、耀县、铜川和富平一带,兴起于富平县。并于2006年6月,阿宫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阿宫腔面临的威胁尤为突出。作为陕西省地方剧种之一,阿宫腔的发展和存在的方式对其他地方剧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田野调查、实际追踪为基础,运用三重证据法,即文献、文物和田野调查的材料相互参证,从戏曲史学,民俗音乐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对阿宫腔的历史源流、班社艺人、艺术特征、剧本剧目以及剧种的生存现状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作为梆子声腔系统之一的阿宫腔,由于受到日渐壮大的秦腔影响,而逐步“秦腔化”。其中,早期皮影的表演形式随着1958年戏曲的创新而发生了变迁,皮影艺术因自身的局限性,在阿宫腔登上大舞台后,逐步退出了阿宫腔的表演。同时,在发展和流布的过程中,由于灾荒,阿宫腔随着流散艺人从礼泉传至富平。后又因为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所导致的灾荒升级,使得阿宫腔仅留下富平的段天焕一脉进行传承。通过对明清时期和建国前、后阿宫腔的班社艺人进行梳理,使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班社艺人们重现光彩,也使阿宫腔的艺术特征更加清晰。常与秦腔、碗碗腔以及弦板腔等曲艺文化一起在关中地区流动演出的阿宫腔,因为常有艺人间相互调班的情况,所以产生了与其他戏曲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可能。唱腔上,旦角和小生真假声相结合,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等等一系列唱法,与碗碗腔同类角色的演唱方式和表现婉转优雅的饶舌唱法十分相似。须生、净角和老旦等角色皆用真声的唱法与秦腔的同类角色相似,都是通过多元、激越的腔调来表达莽莽苍老的气概和慷慨激昂的悲切之情。这些同中有异之处,也让阿宫腔产生了比之秦腔以优雅细腻见长,比之碗碗腔以慷慨激昂为优,虽然风格和韵味独特,情调却十分统一的艺术特征。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阿宫腔三百余本繁多的剧本剧目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由于早期艺人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老艺人一旦谢世,又后继无人的话,剧目基本就会失传。虽然建国后的阿宫腔工作者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特色、根植于群众的优秀曲艺作品,但是古老剧目的失传,对于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曲艺文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市场竞争本身对文化产生的冲击导致了地方曲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阿宫腔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靳林青[10](2019)在《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分析 ——兼论个人作品《黑虎古调》》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艺类纪录片是新媒体时代对曲艺进行保存和传播的一种有力方式,其发展也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影视叙事学,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曲艺类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做了研究与总结。文章首先对曲艺类纪录片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界定,根据题材对曲艺类纪录片梳理和总结出历史题材、名家题材、剧团题材和作品题材四个类别;其次,文章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等角度对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进行了研究;然后从镜头、声音、蒙太奇等方面着手,对曲艺类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文章结合笔者的纪录片作品《黑虎古调》从叙事效果、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并通过与同类型的纪录片《陇剧》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了曲艺类纪录片叙事视角单一,解说词所占比重较高等缺点和不足。文章经过对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研究,丰富了曲艺类纪录片的学术研究资料,具体有以下两点创新:第一,文章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曲艺类纪录片的概念简单的进行了界定,并且初次对曲艺类纪录片从叙事上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此为理论创新;第二,经过研究综述可知,在学术界对曲艺类纪录片的研究较少,笔者以曲艺类纪录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且选择了“黑虎古调”这个小众曲艺样式作为拍摄对象,并做为案例进行研究,文章结合叙事学理论比较集中地探讨了曲艺类纪录片叙事的新变化,这是题材创新。为了达到曲艺类纪录片推动曲艺文化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曲艺文化,本文在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方面提出了通过人物扮演和情景再现的方式,增加故事化叙事等建议,以期能为以后曲艺类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二、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华阴老腔的艺术特点及其当代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阴老腔的起源和发展
    (一)华阴老腔的起源
        1. 地域起源
        2. 劳动起源
    (二)华阴老腔的发展形式
        1. 家族方式传承
        2. 曲目保持完整
二、华阴老腔表演的艺术特点
    (一)声腔分类的特点
        1. 北路秦腔
        2. 板弦腔
    (二)表演风格特点
        1. 表演舞台和服装的特色
        2. 演出特色
    (三)表演使用乐器特点
四、华阴老腔在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流行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的结合
    (二)与戏曲方式结合的特点
五、结语

(2)陕西省乾县弦板腔音乐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与弦板腔相关专着类
        (二)以“弦板腔”为题名发表的期刊文献类
        (三)有弦板腔内容的硕士论文类
第一章 弦板腔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 乾县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底蕴
        一、乾县的地理地貌
        二、乾县的人文环境
        三、乾县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弦板腔的历史溯源
        一、1957 年前“亮子”后的弦板腔皮影艺术
        二、1957 年后走出“亮子”的大戏舞台弦板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弦板腔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弦板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及乐队转变
        一、弦板腔主要伴奏乐器“二弦”
        二、弦板腔主要伴奏乐器“板子”
        三、伴奏乐队的转变
    第二节 弦板腔的板式结构与唱词结构
        一、弦板腔的板式结构
        二、弦板腔的唱词句式结构
    第三节 弦板腔唱腔中的独特唱法与曲牌音乐
        一、弦板腔唱腔中独特的“哎”字唱法
        二、弦板腔的调式和曲牌音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弦板腔与秦腔音乐中的亲疏关系
    第一节 弦板腔与秦腔声腔和唱腔间的区别
        一、弦板腔与秦腔声腔间的区别
        二、弦板腔与秦腔唱腔间的区别
    第二节 弦板腔对秦腔打击乐器间的借鉴
        一、相同内容打击乐曲
        二、打击乐曲种类区别
    第三节 弦板腔与秦腔弦乐曲牌音乐间的相互联系
        一、曲牌名相同
        二、曲牌作用相同
    第四节 弦板腔与秦腔舞台乐队之间相互转换
        一、舞台演员表演相互转换
        二、乐队人员演奏乐器相互转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弦板腔的传承保护与生存现状
    第一节 乾县弦板腔剧团的现状及演出活动
        一、乾县弦板腔剧团现状
        二、田野调查案例:新编弦板腔历史剧《大汉司马迁》演出实记
    第二节 弦板腔的传承与保护
        一、国家级传承人丁碧霞
        二、国家级传承人李育亭
        三、传承人问题亟待解决
        四、增加市、县重视程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陕西富平县阿宫腔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期刊文献类
        (二)硕博论文类
        (三)专着类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富平县阿宫腔的历史起源及剧团演变现状
    第一节 富平县概况
        一、人文风俗
        二、自然地理
        三、历史沿革
    第二节 阿宫腔的历史成因
    第三节 剧团演变现状
        一、剧团历史
        二、剧团现状
    第四节 非遗传承人及老艺人
        一、传承谱系
        二、传承人路建龙
        三、宋彩萍与王明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富平县阿宫腔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阿宫腔的唱词结构
        一、句式与词格
        二、唱词内容分类
        三、衬字运用
    第二节 阿宫腔的唱腔体式
        一、声腔体系
        二、调式音阶
        三、唱腔板式
        四、创新探索
    第三节 阿宫腔的曲牌音乐
        一、曲牌简介
        二、曲牌分析
    第四节 阿宫腔的伴奏乐器
        一、乐队演变
        二、主奏乐器与其他管弦乐器
        三、打击乐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平县阿宫腔与秦腔的亲缘关系
    第一节 阿宫腔与秦腔唱腔之异同
        一、秦腔唱腔
        二、阿宫腔与秦腔唱腔举例对比
        三、总结
    第二节 阿宫腔与秦腔曲牌之异同
        一、秦腔曲牌
        二、阿宫腔与秦腔曲牌举例对比
        三、总结
    第三节 阿宫腔与秦腔唱词剧目之异同
        一、句式与词格
        二、剧目之异同
    第四节 阿宫腔与秦腔伴奏乐器之异同
        一、秦腔主要乐器以及乐队
        二、阿宫腔与秦腔伴奏乐器之异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平县阿宫腔的传承保护现状与思考
    第一节 阿宫腔的传承保护现状
    第二节 阿宫腔的传承保护思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搜集到的阿宫腔唱词曲谱资料
    附录二 田野纪实
    附录三 富平县阿宫腔田野作业相关口述史整理
致谢

(5)袁家村特色小镇环境中的导视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交互体验与环境导视设计基础理论
    2.1 导视系统概述
        2.1.1 导视系统的含义
        2.1.2 导视设计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2.2 交互体验设计相关理论
        2.2.1 交互式理念释义
        2.2.2 导视系统的交互方式与功能
        2.2.3 游览者交互需求分析
    2.3 环境导视设计思路与方法
        2.3.1 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思路
        2.3.2 环境导视系统设计方法
3 袁家村导视系统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3.1 麟凤村
    3.2 南浔古镇
    3.3 乌镇
    3.4 本章小结
4 袁家村导视系统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4.1 袁家村背景资料基本概述
        4.1.1 袁家村区位
        4.1.2 景区简介
        4.1.3 袁家村村历史沿革
    4.2 袁家村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4.2.1 实地考察
        4.2.2 问卷调查
        4.2.3 袁家村导视系统存在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袁家村特色小镇文化特征解读及资源分析
    5.1 袁家村特色小镇文化特征
        5.1.1 地域文化
        5.1.2 物质文化
        5.1.3 民俗文化
    5.2 袁家村特色小镇资源分析
        5.2.1 人文资源
        5.2.2 自然资源
        5.2.3 生态资源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背景介绍以及选题理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陕西皮影艺术基本概况
    第一节 历史渊源
        (一)地理位置
        (二)历史发展脉络
    第二节 艺术特征
        (一)陕西皮影戏
        (二)陕西皮影雕刻工艺
    第三节 民俗功能
        (一)戏神崇拜与“请神”习俗
        (二)演出形态与行话行规
        (三)禁忌
第二章 陕西东路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历史机遇
    第二节 形态转换
    第三节 功能拓展
第三章 陕西西路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现状分析
    第二节 形态保留
    第三节 民俗功能
第四章 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现状比较
    第一节 经济与环境因素
    第二节 形态传承与变革
        (一)皮影雕刻方面
        (二)皮影戏表演方面
        (三)皮影艺术传承方面
    第三节 艺人的追求与创新
    第四节 皮影艺术发展的现代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华县皮影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论文类研究
        (二)专着类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实践调查
        (二)音乐形态分析
        (三)文献资料考证
第一章 华县皮影戏的记谱形式
    一、华县皮影戏的背景及其发展历史
    二、华县皮影戏传统与当代记谱形式
        (一)华县皮影戏传统的记谱形式
        (二)华县皮影戏当代的记谱形式
    三、华县皮影戏记谱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一)华县皮影戏记谱形式的传承
        (二)华县皮影戏记谱形式的创新与改革
    四、华县皮影戏记谱形式的发展对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五、华县皮影戏记谱形式改变对乐器演奏的影响
第二章 华县皮影戏的乐器特点及其使用
    一、华县皮影戏中乐队的定音与转调
        (一)月琴
        (二)二弦(也称“硬弦”)
        (三)板胡
        (四)唢呐
        (五)长号
    二、华县皮影戏不同句式结构下音乐的起承转合
    三、华县皮影戏中乐队的文场与武场
    四、华县皮影戏中不同乐器所表现的特定场景
    五、华县皮影戏中乐队与演唱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华县皮影戏唱腔的音乐结构
    一、华县皮影戏唱腔的音乐板式
    二、华县皮影戏唱腔的腔调与腔音列
        (一)华县皮影戏唱腔与当地方言音系的关系
        (二)华县皮影戏唱腔的腔调
        (三)华县皮影戏唱腔的腔音列
    三、华县皮影戏唱腔的“唱”“腔”“乐”
        (一)华县皮影戏唱腔的“唱”
        (二)华县皮影戏唱腔的“腔”
        (三)华县皮影戏唱腔的“乐”
        (四)华县皮影戏唱腔的“唱”“腔”“乐”的分节变化
    四、华县皮影戏唱腔与碗碗腔、秦腔的关系
        (一)华县皮影戏唱腔与碗碗腔的关系
        (二)华县皮影戏唱腔与秦腔的关系
第四章 华县皮影戏音乐的仪式功能及其与陕西文化的互补作用
    一、仪式中的华县皮影戏
        (一)神戏
        (二)红事戏
        (三)白事戏
    二、华县皮影戏的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及其意义
        (一)表达情感
        (二)强化沟通
        (三)促进仪式延续与文化认同
        (四)文化意义
    三、华县皮影戏剧目的建设
    四、剧目的概况
        (一)历史故事类
        (二)才子佳人类
        (三)忠奸斗争及绿林豪杰类
        (四)改革开放以来华县皮影戏的新作品
    五、华县皮影戏表演艺术的新探索
    六、华县皮影戏与陕西文化的互补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山西孝义皮影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动态
        1.3.1 从皮影戏剧种起源展开研究多种说法
        1.3.2 对中国皮影戏展开研究成果颇丰
        1.3.3 对区域研究成果—孝义皮影戏展开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1.4 研究个案的选择
2 孝义皮影戏历史背景与社会概况
    2.1 孝义皮影戏历史背景
        2.1.1 孝义皮影戏的起源
        2.1.2 孝义皮影戏的发展
    2.2 孝义皮影戏社会概况
        2.2.1 孝义皮影戏生成的自然环境
        2.2.2 孝义皮影戏生成的社会环境
3 孝义皮影的艺术要素
    3.1 皮影制作工艺
    3.2 皮影戏的舞台装置
    3.3 皮影戏传统剧目特征
4 孝义皮影的演剧习俗
    4.1 皮影戏的独特形态
    4.2 皮影戏表演习俗
    4.3 皮影戏的民间班社及表演者
5 皮影戏表演场景及其文化功能
    5.1 皮影戏表演场景
        5.1.1 农事祭祀与皮影戏
        5.1.2 农业收成与皮影戏
        5.1.3 传统节日与庙会中的皮影戏演出
    5.2 孝义皮影的文化功能
        5.2.1 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
        5.2.2 调节民众生活节奏
        5.2.3 传递民间传统文化
        5.2.4 整合民间人际关系
6 孝义皮影戏的传承状态及其发展
    6.1 传承人生存状态
    6.2 传承特点
        6.2.1 血缘关系——传承人一脉相承
        6.2.2 地缘关系——艺人间的自我认同
        6.2.3 业缘关系——艺人群体达成共识
    6.3 孝义皮影的发展
        6.3.1 孝义皮影剧目的创新
        6.3.2 语言的丰富与创新
        6.3.3 表现形式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搜集整理孝义皮影戏剧本选(部分)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阿宫腔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阿宫腔剧种考源
    第一节 阿宫腔的起源发展
        一、1959年之前阿宫腔所用戏名
        二、阿宫腔和曲牌体的关系
        三、阿宫腔与秦腔的异同
    第二节 “一戏多样”:阿宫腔表演形式的变迁
        一、1959年之前皮影的表演形式
        二、1959年之后的舞台表演形式
    第三节 阿宫腔的发展和流布
        一、阿宫腔的发源地
        二、灾荒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阿宫腔从皮影到舞台形式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阿宫腔班社艺人
    第一节 阿宫腔班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班社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班社(剧团)
    第二节 阿宫腔艺人
        一、新中国成立前代表性艺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艺人
第三章 阿宫腔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阿宫腔的舞台美术
        一、阿宫腔皮影形态的舞台美术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态的舞台美术
    第二节 阿宫腔的音乐特色
        一、阿宫腔皮影时期的音乐特色
        二、阿宫腔大舞台时期的音乐特色
    第三节 阿宫腔的表演艺术
        一、阿宫腔皮影形式的表演艺术
        二、阿宫腔大舞台形式的表演艺术
第四章 阿宫腔的剧本剧目
    第一节 皮影剧目
        一、《猪八戒入洞房》
    第二节 改编移植剧目
        一、《王魁负义》
        二、《青天女巡按》
    第三节 现代剧目
        一、《红梢林》
第五章 阿宫腔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一节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二节 发展可行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阿宫腔历史剧《青天女巡按》演出稿
    二、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断桥》剧本
    三、阿宫腔折子戏《白蛇传·游湖》剧本
    四、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剧本
    五、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演出服饰
    六、阿宫腔古典剧《王魁负义》曲谱
    七、阿宫腔打击乐《十样景》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分析 ——兼论个人作品《黑虎古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综述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个案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结构图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一章 曲艺类纪录片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分类
        一、曲艺历史类
        二、曲艺名家类
        三、曲艺剧团类
        四、曲艺作品类
第二章 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一、全知视角
        二、内部视角
        三、外部视角
    第二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一、中心线串联式的叙事结构
        二、板块段落式的叙事结构
        三、时间线性结构
    第三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故事化叙事
        二、散文化叙事
        三、情节化叙事
第三章 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语言
    第一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镜头运用
        一、长镜头叙事
        二、特写镜头
    第二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声音使用
        一、同期声的运用
        二、解说词的运用
    第三节 曲艺类纪录片的蒙太奇手法
第四章 《黑虎古调》的叙事分析
    第一节 《黑虎古调》的叙事效果
    第二节 《黑虎古调》的视听语言
    第三节 《黑虎古调》和《陇剧》的叙事比较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阴老腔的艺术特点及其当代发展趋势研究[J]. 杨柳. 艺术评鉴, 2021(21)
  • [2]陕西省乾县弦板腔音乐考察与研究[D]. 袁颖.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3]陕西富平县阿宫腔音乐研究[D]. 李相铮.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4]《弦板腔皮影戏史话》[J]. 张志荣. 装饰, 2021(03)
  • [5]袁家村特色小镇环境中的导视系统设计应用研究[D]. 郭心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陕西东西路皮影艺术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许璐.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7]华县皮影戏音乐研究[D]. 薛卓艳. 河南大学, 2020(05)
  • [8]山西孝义皮影戏调查研究[D]. 强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富平县阿宫腔调查与研究[D]. 杨睿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曲艺类纪录片的叙事分析 ——兼论个人作品《黑虎古调》[D]. 靳林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弦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