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满都黑斯琴”成为经典

让“满都黑斯琴”成为经典

一、让《满都海斯琴》成为经典(论文文献综述)

朱一杰[1](2021)在《20世纪东北跨境蒙古族文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

程彤[2](2021)在《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艺术特征分析 ——以选曲《迈入你的门槛》为例》文中认为《满都海斯琴》是内蒙古民族剧团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暨内蒙古民族剧团成立40周年排演的大型蒙古剧。该剧讲述了满都海斯琴为了部族的生存和振兴,为了蒙汉团结、百姓安康,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作为一名内蒙古文艺工作者,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又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故本文选取该剧为研究对象,以剧中选曲《迈入你的门槛》为例,讨论其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通过对该部剧的研究学习,进一步了解蒙古剧的审美特征,使演唱者了解如何塑造英雄角色以及提升演绎民族历史题材作品的能力。文章共分为四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现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作品背景,其中包括作曲家生平、蒙古剧之概念以及蒙古剧《满都海斯琴》简介。第二章从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介绍了该剧的艺术特征。第三章对《满都海斯琴》编剧以及剧中女主角进行了人物访谈,从编剧的角度谈及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及特点,并且诠释了该首选曲的演唱体会。第四章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对这首作品进行演唱分析。

葛露梅[3](2020)在《蒙古族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与受众认知的偏差与弥合 ——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如何传递信息、传递何种信息才能吸引受众眼球,成为各大媒体思考的主要问题。蒙古族是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在蒙古族的发展历史上,蒙古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一向很高,这与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汉族女性地位相比是截然相反的。笔者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2010年至今(2019年6月)对蒙古族女性的所有报道(575篇)为研究样本,采用SPSS内容分析法建构类目,发现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塑造出形象单一、以成功的职业形象为主、影视明星歌手等公众人物突出的蒙古族女性形象,大部分呈现出“高、大、上”的完美形象。报道议题主要集中于“政治及会议”、“文化影视”两个方面,鲜少有关于普通百姓的报道。报道配图也常以身穿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女性形象呈现。本文结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受众对蒙古族女性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性格特点以及外貌特征中,通过受众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点赞及评论数据分析得知,受众对媒介塑造的“成功的职业型”蒙古族女性形象和“无私大爱型”蒙古族女性形象感知度不高。研究发现:媒介报道与受众认知出现偏差。本文将出现偏差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五点:一、议程设置下的媒介选择性报道不能完整呈现蒙古族女性形象;二、把关滞后、监督弱化,新媒体公信力出现危机;三、网络空间信息混杂、受众辨识难度加大;四、受众思维定式及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引起认知偏差;五、蒙古族女性群体在网络中的话语权缺失;六、内蒙古自治区地区形象传播策略不佳。针对以上原因,笔者站在媒介与受众的角度提出几点弥合策略:一、以受众需求为依据调整传播策略;二、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提升新媒体公信力;三、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四、摒弃政治宣传中“高、大、上”的传播方式;五、加强网民言论监督,培养草根意见领袖;六、调整地区宣传策略,消弭受众刻板印象。

宁丹娜[4](2019)在《呼和浩特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分析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首先从定义入手,先后分析了元素、文化元素、符号、城市符号、城市民族文化元素等这些词条的定义,然后再限定范围到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之后进一步分析研究呼和浩特市的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为例,自然环境符号、蒙古族街区符号、各大建筑符号、蒙古族服装、饮食、语言文字符号、蒙古族音乐、马头琴、呼麦符号、蒙古族影像,都是代表城市的蒙古族符号。但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代表性品牌符号传播形式较少,蒙古族文化符号的传播偏向于商业经济化,民族文化元素符号的民间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建议打造有丰富城市代表性品牌符号,丰富其传播形式,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在追求商业经济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城市文化符号的质量。

于萍[5](2017)在《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音乐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主要是指由内蒙古作曲家参与创作,旋律与歌词具有蒙古族特色,同时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并以歌颂草原、赞美家乡为主要题材的内蒙古新创歌曲。本文以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为切入点,对查干音乐的体裁类型、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题材分类和音乐艺术创作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民族声乐的学习对演唱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艺术表现进行研究,从而对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这一类型的音乐体裁有进一步认识,不仅对于个人民族声乐的演唱有提升,同时也丰富了今后的教学内容。本文由绪论和四章正文构成,绪论主要从研究的选题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一章介绍了查干的艺术之路,主要从查干的个人简介和查干的音乐创作的体裁类型两方面叙述。第二章详细叙述查干八首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具体的题材创作背景。而第三章则是从艺术特点方面来叙述,简述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民族化音乐风格。最后一章是全文重点章节,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于演唱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艺术表现进行深入探究,从气息的支持与运用、诺古拉的演唱技法妙用、声音的力度变化与控制、音乐处理及风格的把握这四个方面来解读,结合不同歌者对于歌曲演唱的处理来分析不同技法的特点。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查干个人以及他所创作的音乐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推广民族音乐文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高苏雅[6](2017)在《互文性视阈下从蒙古族文学到蒙古族题材影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小说到电影是电影媒介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之一。诸多的实例证明,经典文学的影像改编使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扣人心弦。一般来讲,论述一篇学术论文都有其现实因素或笔者自身的环境因素。在书写此论文时笔者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主体视角出发,论述了蒙古语经典文学着作改编成影像的意义以及实践价值,同时梳理了蒙古族文学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呈现,试图阐释蒙古族文学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互文性关系。在互文性理论为方法论,以电影叙事理论为基础,叙述蒙古族文学为代表的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同时,探讨蒙古族文学和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互文性关系。笔者在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互文性理论的起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国内影视改编现状及蒙古族文学到蒙古族题材影视的现状梳理。第二章以互文性理论分析蒙古族文学到蒙古族题材影视改编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第三章蒙古族题材影视的意义以及发展策略。

旭光[7](2015)在《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初探 ——兼论蒙古国三大金牌导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1930——2000年蒙古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与艺术成就。蒙古国的电影事业在前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建立,七十年来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并形成了史诗片、战争片、喜剧片和儿童片等成熟的电影类型。它们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风格,在世界影坛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把七十年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开拓期、发展繁荣期和衰落转型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蒙两国之间的电影交流非常稀少,相互了解极为肤浅,因此,本文根据已经收集到的影片资料和研究成果,致力于客观地勾勒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发展变化的大致轮廓;描述各个阶段的创作风貌,分析优秀作品及其重要导演;论述主要电影类型的美学特征。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时间线索、按照分阶段的方式对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的发展轨迹进行纵向描述,对由于体制管理、艺术观念、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引发的各个阶段的电影艺术创作的不同特色进行总结概括。第二部分选取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三种最主要的类型片,即:革命战争片、史诗片、喜剧片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给予较为深刻的阐释,以期达到从各种不同类型电影来凸显蒙古国电影独特风貌的目的。第三部分作为本文重要组成部分,将对蒙古国三位金牌导演进行研究,他们是德·吉格吉德、热·道尔吉帕拉木和哈·达木丁,是迄今为止蒙古国电影队伍中最有份量的大师级导演,他们的电影创作代表着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的最高成就。他们以卓越才华创作的精美电影作品,为人类贡献了任何其他民族和国家无法模仿复制的电影艺术瑰宝。本文将对他们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做出力求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由于本文涉及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类型特征和导演风格三个方面,因而本文将采用以艺术分析为主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运用精选、分析、比较等具体方法,从蒙古国电影的实际出发,将其置于蒙古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既有历时性的对蒙古国七十年创作历程发展变化的系统梳理,又有共时性的对其主要类型影片的全面剖析及对重要导演创作风格深入探求,以求达到对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的全方位认知。

戈琳娜[8](2014)在《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歌剧,作为西方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向来以能够表现多种内容题材而为人们所称道。本文将研究的目光对准了“蒙古族题材歌剧”这一全新的领域,试图通过五章的篇幅系统的阐述1946-2011年这六十五年时间内,以内蒙古地区为例的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并试图通过梳理和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题材歌剧创演的历史脉落和形成背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歌剧音乐的分析,对各个时期所产生的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出各时期蒙古族题材歌剧体载与题材特征形成的历史成因,总结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笔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每个历史时期中选出一或两部代表性蒙古族题材歌剧进行主要唱段或音乐的分析与研究,试图总结出各历史时期蒙古族题材歌剧音乐创作的手法特点和时代风格,为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歌剧困境”、总结讨论多年的“歌剧争论”提供基础材料的梳理,并尝试着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梳理。

宋蔓蔓[9](2014)在《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90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为研究对象,旨在把握这一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新风貌、新精神,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策略和思路。论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概述近二十年的戏曲历史剧创作。主要从创作剧目、创作主体、创作风格及创作理论等方面入手,考察历史剧的发展风貌。这一时期的剧作家注重发挥主体性,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创作数目多且风格各异。“传神史剧”和“新史剧”突破传统史剧观念的束缚,探讨历史剧作为“剧”的价值。第二章,分析代表作家的作品。主要选取郑怀兴、罗怀臻、李莉三位作家,通过分析其创作视角、作品风格和思想内蕴,把握90年代以来戏曲历史剧的创作动向、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创作成就等。第三章,探讨戏曲历史剧新态势及其动因。对历史本质真实的强调,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对历史偶然因素的重视及个人主观性叙述的凸显等,是此阶段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新态势。而创作新态势产生的动因主要有三点:1,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生存土壤。2,史剧观和创作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广义历史剧概念的逐步认可,赋予了历史剧以审美特性。3,作家主体性的张扬,增强了剧作的思想性和作家的二度创作意识。第四章,指出戏曲历史剧创作存在的问题,思考促进其发展的策略。创作内容与形式不协调、对戏曲艺术传统的忽视、“戏说”历史剧的出现等问题,是影响戏曲历史剧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现代化”和“都市化”实验,处理好原创与传统剧目的关系等,应成为推动戏曲历史剧不断发展的正确策略。

乔以钢,包天花[10](2014)在《“被发明的传统”:当代蒙古族文学的蒙元女杰想象》文中提出民族历史题材创作是当代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类型的创作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繁荣,至今持续不衰。其勃兴的原因和背景较为复杂,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当代蒙古族人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感知,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以及重塑民族辉煌的渴望,是民族历史题材创作兴起的根本原因。(1)蒙古族文学历史题材创作的发生与蒙古族独

二、让《满都海斯琴》成为经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满都海斯琴》成为经典(论文提纲范文)

(2)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艺术特征分析 ——以选曲《迈入你的门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调查法
        3.搜集整理法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2.创新之处
一、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背景
    (一)作曲家生平
    (二)蒙古剧之概念
    (三)蒙古剧《满都海斯琴》简介及剧情
二、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艺术特征
    (一)蒙古族巾帼英雄之马背春秋的形象性
    (二)用蒙古剧诉说蒙古族英雄故事的主体性
    (三)具有史诗特色大型蒙古剧的审美性
三、人物访谈
    (一)《满都海斯琴》编剧阿茹娜访谈
        1.个人简介
        2.创作过程
    (二)剧中女主角其其格访谈
        1.演员简介
        2.演唱体会
四、选曲《迈入你的门槛》演唱分析
    (一)选曲背景介绍
    (二)满都海人物形象分析
    (三)选曲音乐分析
    (四)演唱处理
        1.歌唱语言的处理
        2.歌唱感情的处理
        3.艺术表现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蒙古族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与受众认知的偏差与弥合 ——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研究目的
        2.相关概念界定
        3.研究案例及其选择
        4.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难点
        2.创新点
一、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
    (一)蒙古族女性形象媒介呈现特点
        1.报道议题以政治和娱乐信息为主
        2.报道框架偏重事实呈现
        3.报道形式以文字+图片为主
        4.内蒙古自治区内外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对蒙古族女性报道呈现无明显差异
    (二)蒙古族女性媒介呈现形象类型
        1.“成功的职业型”蒙古族女性
        2.“民族文化传承型”蒙古族女性
        3.“努力奋斗型”蒙古族女性
        4.“无私大爱型”蒙古族女性
二、受众对蒙古族女性形象的认知分析
    (一)受众对蒙古族女性的信息需求
        1.受众属性特征分析
        2.受众有强烈了解蒙古族女性日常生活议题的需求
        3.受众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呈现了解蒙古族女性
    (二)受众对蒙古族女性形象认知
        1.“魁梧粗犷彪悍原始”的蒙古族女性
        2.“勤劳朴实善良果敢”的蒙古族女性
        3.独具“标签化特色”的蒙古族女性
        4.“热情好客豪爽洒脱”的蒙古族女性
        5.“美丽优雅内敛气质”的蒙古族女性
三、蒙古族女性媒介形象与受众认知的偏差及弥合
    (一)蒙古族女性媒介形象与受众认知形象存在偏差
        1.媒介侧重于塑造成功职业女性,受众倾向于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
        2.媒介传播无私大爱女性精神,受众对此类信息感知度较低
        3.媒介弘扬女性努力奋斗个性,受众心存女性原始性格特点
        4.媒介几乎没有负面报道,受众刻板印象严重
    (二)媒介呈现与受众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
        1.议程设置下的媒介选择性报道不能完整呈现蒙古族女性形象
        2.把关滞后、监督弱化,新媒体公信力出现危机
        3.网络空间信息混杂,受众辨识难度加大
        4.受众思维定式及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引起的认知偏差
        5.蒙古族女性群体在网络中的话语权缺失
        6.内蒙古自治区地区形象传播策略不佳
    (三)媒介呈现与受众认知弥合的路径
        1.以受众需求为依据调整传播策略
        2.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提升新媒体公信力
        3.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4.摒弃政治宣传中“高、大、上”的传播方式
        5.加强网民言论监督,培养草根意见领袖
        6.调整地区宣传策略,消弭受众刻板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呼和浩特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蒙古族文化元素及其符号传播
    (一) 文化元素
    (二) 民族文化元素
    (三) 蒙古族文化元素
    (四) 蒙古族文化元素的传播
二、城市符号与民族文化元素的关系
    (一) 符号
    (二) 城市符号
        1.城市符号概念
        2.静态城市符号
        3.动态城市符号
        4.城市符号传播
    (三) 城市民族文化元素
    (四) 城市符号与民族文化元素的关系
三、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
    (一) 呼和浩特市概况
    (二)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的构成
        1.自然环境符号
        2.蒙古族街区符号
        3.各大建筑符号
        4.蒙古族服饰、地名、饮食符号
        5.蒙古族语言文字符号
        6.蒙古族音乐符号
        7.蒙古族影像符号
四、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路径
    (一) 大型事件营销传播
    (二) 大众媒介传播
    (三) 网络新媒体传播
五、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市代表性品牌符号传播形式较少
    (二) 城市蒙古族文化符号的传播偏向于商业经济化
    (三) 民间传播渠道不畅
六、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效果提升建议
    (一) 丰富城市代表性品牌符号的传播形式
    (二) 追求商业经济化的同时保持城市文化符号的质量
    (三) 塑造城市公共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音乐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依据
    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查干的艺术之路
    1.1 查干个人简介
    1.2 查干音乐创作的体裁类型
        1.2.1 舞蹈音乐
        1.2.2 影视音乐
        1.2.3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
        1.2.4 其他作品分类
第二章 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作背景
    2.1 汉语歌词作品的创作背景
        2.1.1 歌曲《草原情》的创作背景
        2.1.2 歌曲《心中的草原》的创作背景
        2.1.3 歌曲《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的创作背景
        2.1.4 歌曲《想回家》的创作背景
        2.1.5 歌曲《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歌》的创作背景
    2.2 蒙语歌词作品的创作背景
        2.2.1 歌曲《出嫁的女儿》的创作背景
        2.2.2 歌曲《牧人的祝福》的创作背景
        2.2.3 歌曲《父亲的草原》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 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艺术特点
    3.1 作品民族化的音乐风格
        3.1.1 调式特点
        3.1.2 旋法特点
        3.1.3 装饰音的使用
        3.1.4 衬词拖腔的意义
第四章 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艺术表现
    4.1 气息的支持与运用
    4.2 诺古拉演唱技法的妙用
    4.3 声音的力度变化与控制
    4.4 音乐处理及风格的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互文性视阈下从蒙古族文学到蒙古族题材影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和目的
    (三)研究方法
一、影视改编历史轨迹
    (一)影视改编概念梳理
        1.理论梳理
        2.现状梳理
    (二)蒙古族文学到影视梳理
        1.文学的发展
        2.影视的发展
二、互文性理论与蒙古族影视改编
    (一)互文性与改编理论界定
        1.小说到影视的互文性表现
        2.互文性理论在影视改编中的运用
    (二)改编模式
        1.回归文本式改编
        (1)文本改编
        (2)篇章改编
        2.文本演变式改编
        (1)浓缩式
        (2)扩展式
        3.现实改编
三、蒙古族文学的影视改编的意义及策略
    (一)蒙古族影像的意义
        1.从抽象到形象
        2.文化记录与传承
    (二)问题及对策
        1.蒙古族导演的身份认同
        2.开拓民族影像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初探 ——兼论蒙古国三大金牌导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蒙古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蒙古国电影的初创时期(20-40年代)
        一外国电影的引入与放映
        二蒙古人民革命党对电影的高度重视
        三苏联电影的积极引进与创作的多方面合作
        四早期蒙古国电影的创作活动
    第二节 蒙古国电影的发展期(50-60年代)
        一电影院、放映点的增设和观众人数的逐年递增
        二创作队伍的壮大与创作成就的显着
        三题材内容的有力拓展和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与以苏联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的电影合作更加频繁
        五与中国电影的友好交流
    第三节 蒙古国电影的繁荣期(70-80年代)
        一党和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加强化
        二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井喷状态
        三一大批卓有才华的青年电影导演进入影坛
        四题材内容的新开拓
        五新的电影类型的呈现与成熟
    第四节 蒙古国电影的转型期(1990-2000)
        一蒙古国电影走向低迷
        二民营电影公司、电影学校和团体的涌现
        三具有强烈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年轻导演登台亮相
        四在电影新观念指导下的创作特色
第二章 蒙古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建构
    第一节 革命战争片
        一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
        二以人民群众经受的战争苦难和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为主要表现内容
        三歌颂蒙古与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第二节 史诗片
        一战争史诗片:《清澈的塔米尔河》《戈壁兴安战役》
        二英雄史诗片:《满都海斯琴》《仰仗长生天的力量》
    第三节 喜剧片
        一充满辛辣嘲讽的讽刺喜剧
        二温和的戏谑与揶揄:轻喜剧
        三误会与巧合构筑的幽默喜剧
        四富于启迪的哲理喜剧
第三章 蒙古国电影的“金牌导演”的重要贡献
    第一节 蒙古电影的先锋将军 ——德·吉格吉德(1919-1989)
        一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二革命战争影片的“主将”
        三蒙古国电影风格的奠基者
        四“电影——我的生活
    第二节 蒙古国电影类型的开拓者——热·道尔吉帕拉木(1930-1990)
        一对蒙古国电影类型的开拓
        二对时代与社会的密切关注
        三愈挫愈勇的“斗士”
    第三节 蒙古国电影的承前启后者——哈·达木丁(1939- )
        一哈·达木丁的电影创作经历
        二童真童趣与悲悯情怀
        三诗意与纪实相统一的美学风貌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附录一:发表论文及实践情况
附录二:三大导演创作年表
附录三:蒙古国二十世纪十佳影片
附录四:翻译资料
致谢

(8)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与田野调查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内涵特征与体载特征
    1.1 内涵特征:概念分析与本质分析
        1.1.1 概念分析
        1.1.2 本质分析
    1.2 体载特征:蒙古族题材歌剧的体裁
        1.2.1 小型歌剧
        1.2.2 民歌剧
        1.2.3 严肃歌剧
第二章 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萌芽与形成
    2.1 创演概况、演出团体与主要剧目
        2.1.1 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创演概况
        2.1.2 蒙古族题材歌剧主要创演团体与剧目
    2.2 蒙古族题材歌剧《血案》的创演及其音乐分析
        2.2.1 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
        2.2.2 主要唱段与音乐的分析研究
第三章 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全新探索与尝试
    3.1 创演概况、演出团体与主要剧目
        3.1.1 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创演概况
        3.1.2 蒙古族题材歌剧主要创演团体与剧目
    3.2 两部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创演及其音乐分析
        3.2.1 歌剧《达那巴拉》
        3.2.2 歌剧《扇子骨的秘密》
第四章 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多元融合与发展
    4.1 创演概况、演出团体与主要剧目
        4.1.1 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创演概况
        4.1.2 蒙古族题材歌剧主要创演团体与剧目
    4.2 两部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创演及其音乐分析
        4.2.1 歌剧《草原曙光》
        4.2.2 歌剧《莉玛》
第五章 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反思与展望
    5.1 创演概况、演出团体与主要剧目
        5.1.1 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创演概况
        5.1.2 蒙古族题材歌剧主要创演团体与剧目
    5.2 歌剧《满都海斯琴》的创演及其音乐分析
        5.2.1 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
        5.2.2 音乐分析与研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9)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和价值
    二、研究对象和目标
    三、研究现状和问题
    四、研究方法和方案
第一章 戏曲历史剧创作概述
    第一节 创作剧目
        一、政治军事题材
        二、爱情婚姻题材
        三、知识分子命运题材
    第二节 创作主体
        一、职业编剧
        二、业余作家
    第三节 创作风格
        一、题材与风格
        二、主体与风格
        三、剧种与风格
    第四节 创作理论
        一、“传神史剧”论
        二、“新史剧”论
第二章 代表作家的历史剧创作
    第一节 文人情怀——郑怀兴的创作
        一、创作视角:独特新颖
        二、风格:神秘且空灵
        三、人文关怀:细致深入
    第二节 诗性审美——罗怀臻的创作
        一、历史:另一种存在
        二、风格:乡野气和文人气的结合
        三、悲剧意识:浓郁且现代
    第三节 女性书写——李莉的创作
        一、创作追求:严肃深刻
        二、风格:惊心动魄又耐人寻味
        三、主题传达:沉重却不悲观
第三章 创作新态势及动因
    第一节 创作新态势
        一、历史本质的真实
        二、宏大叙事的消解
        三、偶然性因素的凸显
        四、个人化的叙述
    第二节 新态势动因
        一、社会文化环境
        二、史剧理论的发展
        三、主体性的张扬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一节 存在问题之探析
        一、内容大于形式
        二、忽视戏曲艺术传统
        三、“戏说”历史剧
    第二节 发展命运之思考
        一、“现代化”和“都市化”
        二、“原创”与“传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被发明的传统”:当代蒙古族文学的蒙元女杰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室女儿:“女人交易”以“父之名”
二、 女政治家:“作为男人支持者的女人”
三、 满都海斯琴:“赛因哈屯”的功绩

四、让《满都海斯琴》成为经典(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东北跨境蒙古族文学比较研究[D]. 朱一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2]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艺术特征分析 ——以选曲《迈入你的门槛》为例[D]. 程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蒙古族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与受众认知的偏差与弥合 ——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为例[D]. 葛露梅.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呼和浩特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传播研究[D]. 宁丹娜.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5]查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音乐艺术研究[D]. 于萍.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6]互文性视阈下从蒙古族文学到蒙古族题材影视的研究[D]. 高苏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7]二十世纪蒙古国电影初探 ——兼论蒙古国三大金牌导演[D]. 旭光. 上海戏剧学院, 2015(10)
  • [8]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形成与发展研究[D]. 戈琳娜.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9]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D]. 宋蔓蔓. 厦门大学, 2014(08)
  • [10]“被发明的传统”:当代蒙古族文学的蒙元女杰想象[J]. 乔以钢,包天花. 文艺争鸣, 2014(03)

标签:;  ;  ;  ;  ;  

让“满都黑斯琴”成为经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