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玉溪种业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新世纪玉溪种业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一、新世纪玉溪种子产业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邓林峰[1](2013)在《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依赖性最强的产业,农业与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同步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种子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已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特殊商品,对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水稻是湖南主要的种植农作物,近年来,湖南省水稻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因此,对目前湖南水稻种子产业现状及湖南水稻种子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结构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且做出简要评述,并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链理论和水稻种子产业理论。第三部分是国外水稻种子产业的经验和启示。根据国外种子产业的经验和启示,总结出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四部分湖南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主要是根据实际统计的官方数据,运用图表分析阐述我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运用SWOT分析我省水稻种子产业现状,分析出湖南水稻种子产业链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促进湖南省水稻种子产业的建议,根据我省生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优化我省水稻种子产业的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展望与不足之处。

杨虎[2](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林伟岭[3](2011)在《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概述国内外黄红麻种业研究状况,运用实地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阐述。本文首先采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以及政府和机遇进行种业竞争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黄红麻种业有着明显气候优势、科研优势等产业竞争力优势。接着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整体上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种子公司、农户在满足各自利益诉求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行博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黄红麻种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种子公司与农户三个主体要立足整个产业链,实现个体理性转向集体理性,走向协作,才能促进福建省黄红麻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后立足于福建省黄红麻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对福建省黄红麻种子产业竞争力分析结果与黄红麻种业发展过程中各个主体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结果,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提出加大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扶持力度,营造黄红麻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繁育推销一体化繁种体系,提升服务,培育种业龙头;树立黄红麻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新型麻农;发挥科研单位科技实力,培育超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等对策。

章志远[4](2010)在《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也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基本因素,种子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推进了我国种子行业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外来挑战,关键是要找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潮流的种子产业化的具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种子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对策,为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论文回顾了国际种子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分别介绍了美国、欧洲、亚洲的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种子产业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宁波市种子产业化在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种子企业规模与企业的经营、设施、基地建设,种子加工与检验,种子管理与执法等方面的现状,及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针对宁波市种子产业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宁波市种子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发展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创建种企发展环境;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促进种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完善种业信息网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宁波种子产业应该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推进种子产业化,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求在中国种业界拥有一席之地,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张伟[5](2010)在《中国种业产业化组织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产业是农业的特殊生产资料产业,是决定国家农业生产的产量、质量、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基因源头产业。种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富裕文明程度。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国种子产业体系已基本成熟,产业组织化程度高,行业管理规范,法律法规完善。而我国种子产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绩效差、研究创新投入不足、产业进入壁垒低、产业内竞争无序与过度竞争、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及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等问题。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种业产业化道路,己成为目前种业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理论研究、文献检索及案例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在正确界定种业产业化组织特性和深入了解种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种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和国内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种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具体运作对策,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除引言外共有六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1)种业产业化基本内容及理论基础。这是研究种业产业化的起点。本部分通过对种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及理论基础的研究,阐述了发展种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与客观必然性,从理论上正确定位中国种业产业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以后研究做好铺垫。(2)我国种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本部分通过对种业产业化的科研、规模、效益、产品结构、经营结构现状分析,总结了中国目前种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山东省种业产业化成功案例介绍,为后续章节提供逻辑思路与实证基础。(3)种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分析。本部分归纳出种业产业化有三种模式,即企业模式、高校模式、研究所模式。并运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对根据每种模式加以分析研究。以求内容更加充实。(4)发达国家的种业产业化经验及启示。本部分是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种业产业化的现状,结合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成功案例,总结发达国家种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启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中国种业产业化发展的提供有益的对策。(5)我国种业产业化存在问题。本部分是通过上文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得到中国种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制乏力,育种能力不强;种子质量问题突出,种子市场化程度不高;种子企业经营分散;创新能力滞后于种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品种权保护不力等。(6)我国种业产业化发展策略。本部分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种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深化改革,完善种子管理体制;加快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体系;加速发展和推广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育种后劲;创造有利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健全和完善种子管理制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本研究创新点与特色主要有:(1)本文运用战略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国外尤其是种业发达国家发展种子产业的经验,从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与相似处,萃取有益于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从而为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2)通过对种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组织模式及国内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引用大量实例证明以及实地调查问卷分析提出种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为中国种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刘九洋[6](2009)在《种子产业化现状及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种子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外资种业的大举进入,我国种业将如何克服不足,寻求我国种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种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及发达国家种子企业发展的经验,探讨了中国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种子企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对策。首先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阶段性回顾,对中国种业的市场现状、研发状况、企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种业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与发达国家和种业市场化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种业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全适应,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弱,种子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其次分析了世界发达国家种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世界种业发展中呈现的公司兼并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私人公司或组织逐步成为种业主体,国际化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种子科技价值链等。同时,还对国外种子管理体制存在及运作基础、管理体制及模式、功能进行了总结,为推进中国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最后在分析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借鉴发达国家种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种业的再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我国尽快营造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加快实施企业体制创新;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物科技;建立领唱型企业家及其团队制度;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投入,向种业上下游扩张发展。并针对当前种业决策者的一些观念思想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张永强[7](2009)在《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人口大国,蔬菜生产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政府对蔬菜工作非常重视。蔬菜种子产业是蔬菜产业的源头,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突出的影响。本文选择“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为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蔬菜种子育种、生产、供给、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整个产业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蔬菜种子生产的影响因素、蔬菜种子的供给、蔬菜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需求预测、蔬菜种子的国内外贸易状况以及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优劣势等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结合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链的分析、蔬菜种子企业、蔬菜种子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及蔬菜种子生产供给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提出促进蔬菜种子生产供给模式及品种创新的相应对策,为保障我国蔬菜的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提高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本文综合应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蔬菜学、种子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产业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SWOT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结论与建议。本文系统的对我国种子产业、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系统的分析了蔬菜种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提出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与面临的挑战。以蔬菜种子产业育种状况为视点,研究了世界先进国家蔬菜育种特点,分别以美国和荷兰为例,分析了欧美国家的育种动态;以日本和韩国为例,分析了亚洲蔬菜育种动态;在此基础上,从我国蔬菜育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提出完善我国蔬菜种子科研育种的建议。以蔬菜种子生产的供给与需求为视点,首先从我国蔬菜生产的供给与需求出发,然后进一步阐述了世界蔬菜种子生产供给的组织形式、生产基地的分布、生产技术以及我国蔬菜种子生产的状况。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蔬菜种子生产函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蔬菜生产和需求的状况及趋势,对蔬菜种子的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蔬菜种子供给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对策。以我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管理为视点,分析我国蔬菜种子市场的现状和特点,并对天津科润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之处。从市场营销学的4P角度,给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提出了营销管理建议。以我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为视点,从我国蔬菜种子的整体贸易状况入手,对蔬菜种子产品的出口、进口的品种、额度、国别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体系分析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促进我国蔬菜种子国际贸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最后,应用SWOT实证分析法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在分析了世界种子产业和世界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对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SWOT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对策,首先进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蔬菜育种,提出实施“保两头放中间”的政策措施,国家要确保蔬菜育种基础研究和农业技术中心的经费和项目的支持,而对转型企业的科研部门,应让其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种子公司甚至国外的种业集团去竞争,国家只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强蔬菜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的采用;加强蔬菜种子品种管理和区域试验,加强蔬菜种子产业的市场、技术管理,进一步严格品种的认证和审核制度等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在蔬菜种子的生产和供给模式上,扶持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种子生产基地,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来扩大规模;从蔬菜种子的消费群体来看,要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大良种的推广。蔬菜种子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要积极开拓目标市场国,降低市场集中度,提升蔬菜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合理选用三层战略组合,应重点实施兼顾整体;另外要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蔬菜种业的龙头企业,使蔬菜种子企业能有资金、有实力合理利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市场并做出正确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促进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创新点:1)本研究通过对蔬菜种子产业的SWOT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三层战略选择:以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国际贸易指数等指标体系进行了蔬菜种子国际竞争力分析;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蔬菜种子产业进行了供给与需求分析;这些在目前国内对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研究中是鲜见的。2)应用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实证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天津科润公司的市场营销管理,从而提出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参考建议,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品种,按照市场规律改革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从而促进蔬菜种子产业的整体发展。3)目前关于蔬菜种子产业研究仅从其中的某些环节或某些角度入手分析,本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把蔬菜种子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和研究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蔬菜种子的育种科研、生产、供给、需求、国内外贸易、政策法规等诸多环节来研究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探寻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作机理和发展趋势,形成蔬菜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研究理论框架。

黄桂河[8](2008)在《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以江苏垦区为例》文中提出种子作为特殊的和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发挥农业科学技术作用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种子产业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种子产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种子产业走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推进种子现代化进程,使种子产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阐述了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鼓励措施和行政手段,发展种子产业,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达50%-60 %,发达国家借用高新技术和政策扶持使种子产业步入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其特征是种子管理法制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销一体化。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种子生产水平落后,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产业化进程滞后,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仅36 %左右,需在技术、管理、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本文以江苏垦区为例。该垦区是江淮种子发展的重点区域,更是种子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资料比较分析,得出目前的种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良种补贴拉动销售量,但效益不高;第二,代繁品种数量增加,但效益不高;第三,市场开拓仍然不足;第四,市场法制意识淡薄。根据上述分析,为了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种子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完善良种补贴机制;重视科技创新,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深化种子流通体制改革,消除国内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的种子市场;强化行政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品种保护。

周新保[9](2008)在《河南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不可替代的有生命活力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决定农产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种子产业的发展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种子生产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相当完善、颇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有专家曾经预言:“种子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因此,加速种子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作物种类众多,全省每年种子经营量约15亿公斤左右,因此,市场份额巨大。自《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种子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种子科研体制、管理体制、育种技术、经营机制等诸多方面,与国外种业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问题如不能迅速、很好地加以解决,必将制约我省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种业必将融入中国和世界种业的洪流之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研究国际、国内种业可持续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南省情和种业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省实际,又与国际种业接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促进河南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及趋势预测等相关资料,结合对河南种子产业50多年来发展的调查,采用调查分析、对比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河南种业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指出我省种业发展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种子生产上看,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种子生产设施薄弱,生产计划失控,经营风险加大;二是从种子经营上看,种子市场容量大,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三是从技术创新体制上看,我省种业科研投入力度小,种质资源研究落后,原始创新能力差,科研体制亟待改进;四是从企业管理方面看,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观念落后,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低;五是从品种管理方面看,品种审定技术手段落后,重品种审定数量轻品种审定质量,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六是从市场管理方面看,存在种子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种子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必要办案经费和工具等问题。河南种业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起步阶段,参照国内外种业发展的过程和先进经验,结合省情,河南种业要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需要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高速公路等五大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种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源泉;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品种,只有一流的品种,才能带动企业发展;体制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联合重组,把分散的产业集中起来,实现育、繁、推、销一体化,形成规模经营;管理创新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根本保证,依法治种,强化种子管理,充分发挥种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要通过建立建全种子管理体系和制度,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和社会环境,培育有序竞争的种子市场;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人才的竞争,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建立起培养和任用科技型人才从事种子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种业信息高速公路,扩展种子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是我省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陈紫封[10](2007)在《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国际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国际化,将有力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种子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中国种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制约因素和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的概况,提出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国际化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科技创新中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2、种子产业中存在行业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较弱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种子产业受科研投入少,研发能力弱、服务手段落后,市场体系不全和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等因素限制。3、通过增强依法制种观念,创造有利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建立和完善育繁推一体化和增加种子产业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有效解决种子产业中的问题。4、先进的种子创新技术和健全的种子质量控制体系是国外种子产业成功的主要经验。5通过建立新型种子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种子产业体系可有效推进种子产业国际化。

二、新世纪玉溪种子产业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玉溪种子产业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水稻种子产业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水稻种子产业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SWOT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链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2.1.3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2.2 产业链相关理论
        2.2.1 产业链的主要类型
        2.2.2 产业链环节理论
    2.3 水稻种子产业链相关概念界定
        2.3.1 种子概念
        2.3.2 种子产业
        2.3.3 水稻种子产业的内涵
        2.3.4 种子产业链
        2.3.5 种子产业化
        2.3.6 种子产业化体系
第三章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1 湖南水稻种植状况
    3.2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2.1 育种环节的产业现状
        3.2.2 生产环节的现状
        3.2.3 销售环节的产业现状
    3.3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3.5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SWOT分析矩阵
    3.4 湖南水稻种子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育种环节
        3.4.2 生产环节
        3.4.3 经营环节
第四章 国外水稻种子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4.1.1 政府管理阶段
        4.1.2 立法过渡阶段
        4.1.3 垄断经营阶段
        4.1.4 跨国公司竞争阶段
    4.2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特征与发展情况
        4.2.1 种子管理制度化
        4.2.2 种子管理规范化
        4.2.3 种子生产标准化
        4.2.4 种子投入过程程序化
        4.2.5 种子公司经营规模化
        4.2.6 种子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
    4.3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3.1 深化改革,健全种子市场机制
        4.3.2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种子监管机制
        4.3.3 注重科技创新,培育改良种子品种体系
        4.3.4 积极与国际种子市场接轨
第五章 促进湖南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建议
    5.1 增加科技投入,提升水稻种子创新能力
    5.2 引进先进育种技术,促进品种的更新
    5.3 建立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促进种子生产规模化
    5.4 加强质量管理,实现种子生产的标准化
    5.5 引进人才,提升科研水平
    5.6 加强水稻种子市场监管,保证市场正常运转
    5.7 加强水稻种子的市场营销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5.8 加快水稻种子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黄红麻种业地位与作用
    1.3 黄红麻相关概述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国内外黄红麻种业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的现状
    2.1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现状阐述
        2.1.1 福建省黄红麻种植历史与生产分布
        2.1.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主要推广的品种
        2.1.3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科研建设情况
        2.1.4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良种繁育建设情况
        2.1.5 福建省黄红麻种子收获与贮藏
        2.1.6 福建省黄红麻种子销售情况
    2.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潜力
3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钻石模型分析
    3.1 波特钻石模型相关概述
    3.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钻石模型分析
        3.2.1 生产要素分析
        3.2.1.1 基本要素分析
        3.2.1.2 高等要素分析
        3.2.2 需求条件分析
        3.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3.2.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的表现
        3.2.5 机遇与政府
4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中各个主体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4.1 博弈论相关概述
        4.1.1 博弈论概念与发展史
        4.1.2 博弈要素
        4.1.3 博弈的类型
    4.2 建立模型与模型分析
        4.2.1 地方政府与黄红麻种子公司的博弈
        4.2.1.1 基本假设
        4.2.1.2 博弈机制
        4.2.1.3 博弈分析
        4.2.2 黄红麻种子公司与农户的博弈
        4.2.2.1 基本假设
        4.2.2.2 博弈机制
        4.2.2.3 博弈分析
    4.3 小结
5 福建黄红麻种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扶持力度,营造黄红麻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5.2 健全繁育推销一体化繁种体系,提升服务,培育种业龙头
    5.3 树立黄红麻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新型麻农
    5.4 发挥科研单位科技实力,培育超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
    5.5 立足整个产业链,大力开发黄红麻综合利用,带动南方黄红麻种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种子产业化发展与现状
        1.2.1 国外种子产业化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种子产业化发展与现状
        1.2.3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特点
    1.3 我国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宁波种子产业化现状
        2.1.1 育种卓有成效,出现优势品种
        2.1.2 积极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
        2.1.3 种子经营主体多样,企业规模与效益参差不齐
        2.1.4 种子企业的设施和基地的建设得到加强
        2.1.5 种子加工和检验设施逐步加强
        2.1.6 种子管理和执法体系初步建立
    2.2 宁波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规模小,整体缺乏竞争能力
        2.2.2 科研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2.3 市场体系弱,向外拓展困难
        2.2.4 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2.2.5 种子管理和种子执法体系尚未健全
第三章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3.2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规划
    3.3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对策和措施
        3.3.1 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3.3.2 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创建种企发展环境
        3.3.3 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促进种业发展
        3.3.4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研发能力和水平
        3.3.5 加强知识产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3.3.6 完善种业信息网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种业产业化组织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思路
2 种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实施意义及理论基础
    2.1 种业产业化的内涵
    2.2 种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3 实施种业产业化的意义与客观必然性
    2.4 种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3 中国种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 中国种业产业化发展回顾
    3.2 中国种业产业化的科研现状
    3.3 中国种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现状
    3.4 种业产业化的产品结构和经营结构现状
    3.5 种业产业化典型案例分析
    3.6 种业产业化问卷调查分析
4 种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分析
    4.1 种业产业化企业模式
    4.2 种业产业化高校模式
    4.3 种业产业化研究所模式
5 发达国家的种业产业化经验及启示
    5.1 发达国家种业产业化现状
    5.2 发达国家种业产业化的主要经验
        5.2.1 政企分开,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生产
        5.2.2 科研是发展基础,实行育、繁、推一体化
        5.2.3 发展联合,组建种子集团公司
        5.2.4 增加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5.2.5 加强种子法制建设,严格管理法规
6 中国种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6.1 体制乏力,育种能力不强
    6.2 种子质量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农民收入提高
    6.3 种子市场化品种混乱,销售市场混乱待整治
    6.4 种子产业规模庞大,但经营分散
    6.5 创新能力滞后于种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6.6 对品种权日趋重视,但保护不力
7 种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7.1 推进种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7.2 种业产业化发展原则
    7.3 种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7.4 种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关于种子企业的调查问卷
致谢

(6)种子产业化现状及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现状
        1.1.1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1.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1.1.3 国外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2 我国种子产业化现状
        1.2.1 我国种子产业的历史沿革及玉米杂交种子的行业流程
        1.2.2 中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特点
    1.3 种子产业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3.1 种子产业化的概念
        1.3.2 种子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世界种子产业贸易规模及产业化发展趋势
    3.1 世界种子产业的贸易规模
    3.2 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呈现的几个趋势
        3.2.1 公司兼并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3.2.2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3.2.3 私人公司或组织逐步成为种业主体
        3.2.4 种子科技价值链全球治理
4. 中国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中国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4.2 中国种业研发状况
    4.3 中国种子企业状况
    4.4 玉米种子行业的特点
        4.4.1 受自然条件影响,该行业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
        4.4.2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关系吃饭的问题,行业地位特殊
        4.4.3 供需价格特性
        4.4.4 质量指标复杂性
    4.5 中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种业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全适应
        4.5.2 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弱
        4.5.3 种子产业集中度低
        4.5.4 市场化程度不高
        4.5.5 行业组织不健全,信息不灵通
        4.5.6 品种推广技术落后
5. 推进我国种业再发展思路的思考
    5.1 进一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市场环境
        5.1.1 适时修改、完善《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体系
        5.1.2 完善执法管理体系
        5.1.3 强化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5.2 实施企业体制创新,加快中国种业产权多元化进程
    5.3 加快企业制度创新
    5.4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物科技
    5.5 建立领唱型企业家及其团队制度
    5.6 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6.1 要加大对种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提高民族种业竞争力
        5.6.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业的科研生产水平和调控能力
        5.6.3 扶持建设种业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5.7 以优良品种和品牌为核心,向种业上下游扩张发展
    5.8 对种业决策者的一点思考
        5.8.1 中国种业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转轨,在观念上更新
        5.8.2 要创新思路,提倡“竞合”
参考文献
Abstract

(7)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蔬菜种子产业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产业
        2.1.2 蔬菜种子产业
        2.1.3 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供给需求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2.2.5 比较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3.1 种子产业的分析
        3.1.1 种子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3.1.3 种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蔬菜种子产业分析
        3.2.1 蔬菜种子产业链分析
        3.2.2 蔬菜种子产业现状
        3.2.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机遇
        3.2.4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挑战
    3.3 本章小结
4 蔬菜种子产业育种状况
    4.1 世界先进国家蔬菜育种的特点
        4.1.1 按生态区域定位
        4.1.2 高新技术育种
        4.1.3 跨洲区域试验与品种展示栽培
        4.1.4 科研育种机构和部门分设
        4.1.5 种质资源有效利用
        4.1.6 工厂和设施化育种
        4.1.7 企业内育种和经营分设
        4.1.8 蔬菜种子流通市场国际化
    4.2 欧美蔬菜育种动态
        4.2.1 美国蔬菜育种动态
        4.2.2 荷兰蔬菜保护地生产育种技术
    4.3 亚洲蔬菜育种动态
        4.3.1 日本的蔬菜育种动态研究
        4.3.2 韩国蔬菜育种状况
    4.4 中国蔬菜育种的发展状况
        4.4.1 杂优利用已成为多数蔬菜育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4.4.2 抗病育种取得了重要突破
        4.4.3 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4.4.4 在蔬菜品质育种和生态育种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
    4.5 中国蔬菜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4.5.1 蔬菜育种体制不健全
        4.5.2 对蔬菜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
        4.5.3 蔬菜育种目标不明确
        4.5.4 常规育种与育种新技术结合不够
        4.5.5 忽视品种管理与区域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蔬菜种子生产供给与需求
    5.1 蔬菜种子产业供给概述
        5.1.1 中国蔬菜生产现状
        5.1.2 中国蔬菜种子生产状况
    5.2 蔬菜种子生产:蔬菜种子生产函数与影响因素分析
        5.2.1 必要的假设
        5.2.2 变量的设置
        5.2.3 模型的构建
        5.2.4 数据说明
        5.2.5 模型估计结果
        5.2.6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2.7 模型修正
        5.2.8 修正后的模型解释
    5.3 科技进步率测定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说明
        5.3.3 计量模型
        5.3.4 计算结果
    5.4 蔬菜种子的需求分析
        5.4.1 模型的建立
        5.4.2 数据来源
        5.4.3 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6.1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6.1.1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6.1.2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的特点
        6.1.3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竞争主体的类型
    6.2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营销实证分析—以天津科润公司为例
        6.2.1 天津科润公司概况
        6.2.2 天津科润公司的产品组合管理
        6.2.3 天津科润公司的品牌管理
        6.2.4 天津科润公司的销售价格管理
        6.2.5 天津科润公司的销售渠道管理
        6.2.6 天津科润公司的销售促销与服务管理
    6.3 中国蔬菜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6.3.1 注重公司的产品组合,提高品牌意识
        6.3.2 全面调研影响因素,制定适宜的价格政策
        6.3.3 深入研究产品与市场状况,确立最优分销模式
        6.3.4 因地制宜,做好市场促销和广告宣传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7.1 中国蔬菜种子对外贸易的总体分析
        7.1.1 总体贸易分析
        7.1.2 出口贸易分析
        7.1.3 进口贸易分析
        7.1.4 进出口价格分析
    7.2 中国蔬菜种子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7.2.1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7.2.2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7.2.3 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中国蔬菜种子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极低
        7.3.2 开拓蔬菜种子出口目标国,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
        7.3.3 加大育种科研力度,提高蔬菜种子的质量
        7.3.4 改进加工工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7.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育种企业的权益
        7.3.6 树立国际营销理念,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竞争力分析:SWOT实证分析
    8.1 世界种子产业的竞争态势
        8.1.1 世界种子产业的并购和重组
        8.1.2 世界种子产业的行业特点
    8.2 世界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态势
        8.2.1 规范的种子生产标准和投放程序
        8.2.2 种子公司经营规模日趋扩大化、垄断化
        8.2.3 产业关联适度不断提高
        8.2.4 蔬菜种子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国际化
    8.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分析—SWOT实证分析
        8.3.1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内部环境优、劣势分析
        8.3.2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
        8.3.3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内、外部环境关键因素的确定
        8.3.4 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8.4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8.4.1 重点战略
        8.4.2 基础战略
        8.4.3 后备战略
    8.5 本章小结
9 促进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9.1 进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促进蔬菜育种研究
    9.2 加强蔬菜育种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采用
    9.3 加强蔬菜种子品种管理与区域性试验
    9.4 改善蔬菜种子产业供给模式,打造蔬菜种业龙头企业
    9.5 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
    9.6 提升蔬菜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9.7 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市场集中度,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9.8 合理选用三层战略组合,应重点实施兼顾整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以江苏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状况
        2.1.1 法制健全,有法可依
        2.1.2 种子管理体系健全
        2.1.3 种子产业发达,竞争力强
    2.2 国内种子产业发展状况
        2.2.1 我国种子产业制度变迁
        2.2.2 种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2.2.3 中国种子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江苏农垦种子产业的实证分析
    3.1 种子产业的相关理论
        3.1.1 公共产品理论
        3.1.2 种子产业理论
        3.1.3 种子产业的特殊性
    3.2 江苏垦区基本情况
        3.2.1 自然条件优势
        3.2.2 江苏农垦种业发展概况
    3.3 SWOT 分析
        3.3.1 内部优势条件分析
        3.3.2 劣势条件分析
        3.3.3 潜在机会
        3.3.4 外部威胁
    3.4 江苏农垦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4.1 良种补贴市场管理秩序混乱,影响正常经营
        3.4.2 自有品种较少,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
        3.4.3 市场化程度低,规模优势难以显现
        3.4.4 市场法制意识淡薄
第四章 江苏省种子产业政策评估
    4.1 种子产业政策概况
        4.1.1 政策目标
        4.1.2 政策切入点
    4.2 种子产业政策评价
        4.2.1 财政扶持评价—良种补贴政策评价
        4.2.2 财政扶持评价—种子工程建设项目扶持政策评价
        4.2.3 财政扶持评价—良种贮备扶持政策评价
        4.2.4 信贷支持政策评价
        4.2.5 税收减免政策评价
第五章 建议
    5.1 完善良种补贴机制
        5.1.1 按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5.1.2 建立与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相适应的补贴政策
        5.1.3 保持粮食直补政策相对稳定,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工作
        5.1.4 加强市场监测,控制农资价格快速上涨
    5.2 重视科技创新,促进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5.3 深化种子流通体制改革,实现全国统一的种子市场
        5.3.1 深化种子流通体制改革,消除国内市场壁垒
        5.3.2 树立品牌意识, 完善营销策略
    5.4 强化行政管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品种保护
        5.4.1 强化行政管理,实施品牌战略
        5.4.2 大力宣传普及《条例》,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品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河南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种子产业化研究动态
        1.1.1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1.1.2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2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研究动态
        1.2.1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1.2.2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特点
    1.3 种子产业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引言
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 河南种子产业化调查与问题分析
    4.1 河南种业发展情况分析
        4.1.1 河南种业发展历程
        4.1.2 河南种业发展特点
    4.2 河南种子经营体系情况分析
        4.2.1 河南种子经营体系的发展阶段
        4.2.2 河南种子经营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4.3 河南品种选育与更新利用情况分析
        4.3.1 河南品种选育更新综述
        4.3.2 河南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更新利用情况
        4.3.3 河南品种更新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4.4 河南良种繁育体系情况分析
        4.4.1 河南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
        4.4.2 河南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现状
        4.4.3 河南良种繁育存在问题分析
    4.5 河南种子加工体系情况分析
        4.5.1 河南种子加工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5.2 河南种子加工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4.6 河南种子质量保证体系情况分析
        4.6.1 河南种子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发展
        4.6.2 河南种子质量保证体系问题分析
    4.7 河南品种审定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情况分析
        4.7.1 河南品种审定的建立与发展
        4.7.2 河南品种审定的发展特点
        4.7.3 河南新品种保护的建立与发展
        4.7.4 河南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问题分析
    4.8 河南种子管理体系情况分析
        4.8.1 河南种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8.2 河南种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5. 加快河南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5.1 河南省种子产业化发展思路
    5.2 河南省种子产业化发展对策
        5.2.1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干事创业的体制和社会环境
        5.2.2 加快种子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种业科研创新能力
        5.2.3 加快种子经营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种业制度
        5.2.4 加强科学计划和宏观调控,积极发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5.2.5 建立健全种子加工技术体系,提高种子加工综合技术水平
        5.2.6 强化种子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种子质量保证体系
        5.2.7 建立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把好品种准入关
        5.2.8 完善配套法规和激励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5.2.9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种子管理体系
        5.2.10 加强种子产业协会功能,建设种业信息高速公路
6. 结论与讨论
    6.1 科技创新是推动种业发展的源泉
    6.2 体制创新是促进种业发展的关键
    6.3 管理创新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根本保证
    6.4 人才队伍建设是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6.5 建设种业信息高速公路是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业绩

(10)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国际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导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科技创新在种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种子科技创新的内涵
    2 科技创新在种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种子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1 种子产业发展的历程
    2 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 种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种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 章国外种子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
    1 国外种子产业化
    2 种子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1 建立新型种子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种子科技含量
        1.1 坚持科研院所是中国种子科技创新的主体
        1.2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
    2 加强种子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种子的市场竞争力
        2.1 加强主要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及基础研究
        2.2 加大生物技术的应用力度,建立育种创新体系
        2.3 以现代工程技术为支柱,发展高新种子产业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世纪玉溪种子产业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D]. 邓林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3]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研究[D]. 林伟岭.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4]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D]. 章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5]中国种业产业化组织与策略研究[D]. 张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6]种子产业化现状及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D]. 刘九洋.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7]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张永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8]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以江苏垦区为例[D]. 黄桂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河南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 周新保.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 [10]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国际化的研究[D]. 陈紫封.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新世纪玉溪种业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