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

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

一、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赵婧彤[1](2021)在《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促渗技术研究 ——以大清河流域典型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诱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众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亟待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与调蓄工作。2019年,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中提出:首先在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开展试点,结合水源条件和河湖治理情况,逐步推进其他河湖生态补水和回补地下水。但在华北平原,许多地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的入渗效率,便成为影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雄安新区地下水人工补给调蓄(2018YFC0406503)”,通过野外实地调研、结合收集的研究区资料,针对研究区地下水超采、调水水源剩余及利用率低的问题,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在选定的典型区域上,针对“如何将地表水源快速、安全地入渗到地下含水层中”这一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以补给水源、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位埋深为主要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后再进行叠加计算,将研究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分为强适宜、较强适宜、中等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在充分考虑补给水源水质、水量,雄县和容城县降落漏斗位置等因素,最终选定白沟引河沿岸为本次研究的典型区。(2)从入渗介质的颗粒级配特征、粒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典型研究区在天然条件下地表水入渗能力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效率的主要限制条件。(3)从不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出发,分别提出了地表入渗补给促渗技术和回灌井补给促渗技术,室内模拟实验证明:和天然入渗条件相比,应用地表入渗补给促渗技术时,系统渗透系数增加了67%,应用井灌补给促渗技术,在回灌井进入含砂层10cm、15cm深度时,系统渗透系数分别对应增加了49%和70%。促渗技术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野外示范工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4)在室内实验开展的基础之上,利用comsol对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入渗速率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证明所建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地下水人工回补系统堵塞的发展过程,可用于实际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入渗效率预测与管控。(5)在典型区内应用两种促渗技术方案进行调蓄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地下水人工补给水量可达到约8.94×106 m3/a,实现地下水补给总量提高2.5倍的效果。

曾思燕[2](2020)在《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三十年中国经济“重速度、轻均衡”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仅大量的优质耕地资源被城市或工矿占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还进一步污染了水土资源,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持续性。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告》显示中国有19.4%的土壤点位数据超过国家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全国9个主要稻米产区大米中镉超标占10.3%,这说明正视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为践行“青山绿水即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步解决耕地污染问题,国家倡导实施休耕战略。先前学者已对休耕的内涵及其自然-经济-社会效益、农民休耕的意愿与补偿标准、耕地休耕具体的实施模式与对策等政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休哪里?”、“休多少?”、“怎么休?”这三个最根本的问题未作明确回答,这不仅涉及到我国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问题,还涉及到耕地质量、生态脆弱性、土壤污染程度等自然条件。此外,休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如何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从土壤污染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地下水超采区空间分布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影响休耕的主控因素入手,采用空间统计与分析方法,依据不同农区休耕的主控因素的差异对中国休耕区域进行划分,定量化评估不同的休耕情景(食品安全优先、耕地质量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对粮食安全潜在的影响,最终探索在粮食安全约束下,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基于粮食安全优先的中国最优休耕方案。本文通过识别休耕主控因素、确定休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实现“藏粮于地”、农业发展可持续转型和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可为国家层面上的休耕规划提供依据,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平衡新时代耕地利用矛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中国休耕的四个主控因素在空间上呈不同的等级分布。中国耕地土壤总体复合污染占比为22.10%,以轻度污染为主,其中重度污染占比1.23%;中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以中等地为主,低等地和劣等地共占总面积的17.69%;中国地下超采区主要集中于华北、东北地区,轻度、中度和重度区分别为3.66%、3.83%、0.68%;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内尚有耕地1961.6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4.52%,其中,一级生态保护红线内占3.57%。(2)不同情景概念模型评估了中国休耕的优先组合。基于食品安全优先的低、中、高三种休耕目标组合的休耕面积比例分别为4.94%、9.64%和15.30%;基于耕地质量优先的低、中、高三种休耕目标组合的休耕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65%、9.83%和19.52%;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低、中、高三种休耕目标组合的休耕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70%、10.01%和20.58%。(3)在不考虑国家粮食安全与财政压力的情况下,中国休耕总面积为4434.6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87%。依据不同区域休耕的主控因素差异,制定清洁去污型、地力提升型、节水保水型和生态保护型等休耕类别,并建议对不同等级、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采取差异化的休耕治理措施。(4)不同休耕目标组合对粮食产能损失有着显着的差异。基于生态安全优先情景下高休耕目标组合造成我国粮食减产量为[17165.35,25386.62]万吨,远高于食品安全优先组合和耕地质量优先组合对粮食产能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高度自给,中国最大可休耕规模为1818.27万hm2,并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下综合制定了考虑粮食安全低、中、高三种休耕方案,分别休耕992.98、1732.32和2964.10万hm2。为切实保障农民生计,确保休耕补贴金额处于国家和地方财政可接受范围内,且不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建议将低、中、高三种休耕方案分别按1.7:5.1:3.2、3.9:2.4:3.7和2.3:3.6:4.5确定近期(2021-2025年)、中期(2026-2030年)、远期(2031-2035年)的休耕规模。在中国不同地区实施休耕应因地制宜,科学分类、分时期实施推进休耕方案,以期实现国家农业转型发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论文有图40幅,表25个,参考文献231篇。

雷正国[3](2020)在《太和县城区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和县县城,位于县境西南方,沿颍河而建,其中心城区主要由经开区和老城区两部分组成。受区域水资源利用条件限制,现状中心城区的生活与部分工业用水主要开采埋深150~300 m的孔隙承压水(习惯称“深层地下水”),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开采,以致该层地下水位产生了大幅度的降深,已形成了以开采井集中分布区为中心,面积约200 km2的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并据此范围划定了限采区。随着城市进一步的发展,调整区域水资源的规划配置,对区域深层地下水开采管理方案进行优化调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统计,现状城区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均位于限采区内,开采量5.24万m3/d,其中市政生活用水3.79万m3/d;一般工业用水1.11万m3/d;高等水质要求工业用水0.34万m3/d。结合限采区地下水管理要求、用水水质需求以及区域水资源水质条件,对区域深层地下水开采管理方案进行优化调控,控制限采区内深层地下水超采程度,同时针对设计的调控方案,基于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的分析,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对各方案进行模拟预测,分析各方案水位控制效果,进而评价调控方案对限采区的环境效应,研究取得有关结论如下:(1)针对研究区划定有深层地下水限采区的事实,提出“压采-置换”的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思路,系统地对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方案设计的前置性工作展开研究,提出了5条开采管理调控方案设计的基本思想,使“压采-置换”的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方案设计思路更具科学性、系统性。(2)在基本思想的框架下,基于研究区用水实际条件,地区地下水开采管理政策规范,考虑研究区水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水源配置原则。同时基于调控方案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水源配置原则,从不同角度考虑设计了3种调控方案,并充分考虑了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方案在实施中的灵活性,可为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管理方案的优化调控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对各开采调控方案在限采区形成的水位和环境效应评价以及方案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调控方案均可在一定程度减缓限采区水位持续下降状态,具有良好的环境正效应。但综合认为方案C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更加灵活,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即除4眼高等水质工业用水开采井和3眼市政开采井外,将限采区一般工业用水的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全部压采,根据开采井位置分布特点置换为颍河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提供,剩余全部市政生活用水置换至河西湿地水源地提供。

侯梦琪[4](2019)在《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水文数据资料对研究区域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初步探究,之后通过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需水量预测、基本用水量推求、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对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归纳如下:(1)运用指标分析、年递增率和分类加和等方法对河北省规划水平年(2020年)的水资源供需水量进行预测,对供需平衡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测结果,规划水平年(2020年)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对应的用水需求层次化理论,对区域各用水户的基本用水量进行界定,认为满足研究区内各用水户最基本用水需求的水量为该区域基本需水总量,并对各行业基本用水量进行推求。(3)建立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选取经济效益最优、环境效益最优、社会效益最优作为目标,构建其目标函数,以各用水户的用水定额、各水源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作为约束条件,运用人工鱼群智能算法求解,结合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进行调整得到最终计算成果。(4)对比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需水量的预测结果、基本用水量的计算结果及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认为优化模型的水量分配成果更具可行性,可用于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制定,最终达到合理消减用水量的目的。并根据河北省的实际省情,从开源、节流及政策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实施水量消减的相关保障措施。

杨航[5](2019)在《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以水质相对稳定而着称的地下水也在补给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应对含铁、锰地下水中氨氮含量逐步攀升和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加剧,本研究采用三座模拟生物滤池构建了耦合自养脱氮功能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明确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和用于在低温下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的启动方法和工艺参数;通过将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相结合,明晰全程自养脱氮过程为总氮损失的主要原因,并探究有机物、低温及锰和氨氮含量对生物滤池内氮素转化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规律。本研究中三座耦合自养脱氮功能生物滤池均采用分布接种启动方式启动,1#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经过56天的运行启动成功,稳定运行期滤速为5m/h,总氮损失量的平均值为0.69 mg/L,锰的去除能力培养是影响整个启动期长短的关键因素;2#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生物滤池经过243天的运行启动成功,稳定运行期内最终滤速为4 m/h,总氮损失量的均值为0.32 mg/L,进水中有机物的存在增大了滤池的运行难度,锰、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能力的培养及生物滤池的堵塞状况综合影响了最终工况和启动期耗时;3#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原水水温为4.1-4.3oC,启动过程中不同滤速导致进入滤层和出水水温呈现梯度降温现象,启动期共耗时333天,稳定运行期滤速为3 m/h,进出水水温分别为5oC和6.5oC,总氮损失量的均值为0.18 mg/L,亚硝酸盐氮去除能力的培养是影响启动期长短及最终工况的关键因素。进水中有机物的存在以及低温都导致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内总氮损失量降低并延长生物滤池的启动时间。在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中,自养脱氮过程是造成生物滤池内部总氮损失的主要原因,氮素的转化通过完全硝化过程和自养脱氮过程共同完成。生物滤池稳定运行期内,通过自养脱氮过程转化的氨氮占比分别为48.1%(1#)、29.5%(2#)和15.9%(3#),进水中有机物的存在及低温所引起的环境和工况的变化对自养脱氮过程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自养脱氮过程在氮素转化过程中的占比随着进水锰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进水氨氮含量的升高而下降;锰和氨氮含量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滤层深度方向上氮素的转化规律。锰的氧化动力学过程在整个试验期中均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拟合方程中所获得的k值略低于传统生物除铁除锰滤池中所获得的结果,但相比非生物氧化过程依旧更具与参考价值。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中,不同工况和水质条件下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规律存在显着差异。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共有11个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被发现,锰氧化细菌在整个滤层中均为优势菌属,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为占比最大的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共有三种氨氧化菌属和三种硝化菌属被检测到,Candidatus Kuenenia是唯一被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属。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生物滤池内,共检测到9个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占比大幅下降,Candidatus Kuenenia依旧为唯一被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属。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共检测到7个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相比1#生物滤池大幅下降;亚硝化毛杆菌属(Nitrosomona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分别为滤层中氨氧化菌属和硝化细菌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是唯一被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属。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内深度方向上污染物去除量的大小与功能微生物占比并无明显正相关关系。以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为基础对生物滤池进行反向调控过程的重点应为以不同工况下稳定运行期内具有突出适应性的功能菌属为指导,通过为其创造合适的增殖代谢条件加速生物滤池的成熟和提高运行稳定性,进而提高处理效能。

王世锦[6](2019)在《金乡县农村饮用水供给制度研究 ——以农村饮用水供给PPP项目为例》文中指出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村饮用水供给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生活,关乎整个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如何有效确保农村饮用水在农村地区的有效供给仍然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农户健康生活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的制度困境,对保障农村饮用水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整体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为视角,对农村饮用水供给制度进行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集体行动理论,运用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金乡县农村饮用水的供给现状,发现农村饮用水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困境及其制度成因展开分析,最终发现解决农村饮用水供给制度问题需要创新农村饮用水多元化主体供给机制,提出引入PPP模式,对金乡县农村饮用水供给PPP项目案例展开制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PPP模式在农村饮用水供给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地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金乡县农村饮用水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饮用水供给的制度困境。从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政府财政资金供给成本高、供给效率低且管理缺失、供给责任分配不合理等,而农户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参与供给程度不深,对饮用水供给路径产生依赖等制度困境;第二,面对农村饮用水供给制度困境的核心问题,可以通过引入PPP模式来解决这种制度困境问题,而PPP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供给机制上的制度创新。采用PPP模式后,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风险得到分担,利益实现共享。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从利益主体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分为供给主体与参与者,即供给主体选取政府的视角,参与者为农户。提出引入PPP机制创新后,所选取的利益主体视角为政府、企业(水务公司)与农户,并对基于PPP模式下利益主体的利益风险进行动态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PPP在饮用水供给中的的对策建议。其次,研究理念上的创新。PPP项目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同时也可看作一种制度,本文将其作为制度安排运用到农村饮用水供给研究中。发现农村饮用水供给过程中的制度困境,从制度层面剖析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困境的成因,提出解决利益主体制度困境的途径。

李春雷[7](2017)在《水中国(上)》文中认为水滴,映照日月沉浮,映照大国命运!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方式最浪费的国家之一。节水,不仅仅是生产、生活和生命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民族生存问题!革命,势在必行!改变,迫在眉睫!节水,是回黄转绿的必由之路!节水,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题记引言我居住的楼下,有一台自动售水机。每每经过,总会看见人们陆陆续续地排队接水。这常常使我想象古人提着陶罐到泉边汲

高永军[8](2016)在《辽宁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措施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辽宁省地下水源地开采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地区还引发地下水超采、海(咸)水入侵及地下水水质恶化现象,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辽宁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超采区的划分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治理措施。

温荣平[9](2016)在《河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文中认为以河北省水资源的承载力为约束,以水定需、因水制宜,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结合规划期外调水和当地水配置工程,在充分挖掘节水、当地水、外调水等潜力的条件下,确定合理的农业灌溉面积,寻求水量、措施及灌溉面积等方面的平衡,实现地下水压采目标。

魏飒,郭泽忠[10](2015)在《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适应性水利措施研究——以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引言河北省作为资源型缺水省份,省域境内没有大的江河。为满足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50多亿m3。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深层地下水位较之上世纪50年代已下降40至60 m,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的高度关注。2014年4月8日,国务院

二、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促渗技术研究 ——以大清河流域典型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人工补给
        1.2.2 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促渗技术
        1.2.3 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的数值模拟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地形与地貌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划分
        2.3.2 地下水补径排变化规律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状况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2 环境地质问题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分析
    3.1 水源条件
        3.1.1 可利用补给水源
        3.1.2 补给水源水质条件
    3.2 入渗条件
    3.3 储蓄条件
        3.3.1 地层岩性
        3.3.2 储水空间
    3.4 研究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
        3.4.1 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4.2 适宜性评价指标分级与评分
        3.4.3 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分区及典型区的选取
第4章 典型区地下水人工补给促渗技术研究
    4.1 典型区天然入渗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1.1 包气带入渗能力
        4.1.2 河道入渗能力
        4.1.3 含水层入渗能力
        4.1.4 典型区天然入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2 典型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技术
        4.2.1 地下水人工补给技术
        4.2.2 典型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
        4.2.3 地下水人工补给促渗技术
    4.3 典型区地下水人工补给促渗技术实验
        4.3.1 地表入渗补给
        4.3.2 井灌补给
    4.4 典型区地下水人工补给促渗效果模拟
        4.4.1 数学模型
        4.4.2 概念模型
        4.4.3 模拟结果
第5章 典型区内地下水人工补给促渗技术效果评价
    5.1 典型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量计算
        5.1.1 入渗池补给量计算
        5.1.2 回灌井补给量计算
        5.1.3 促渗技术效果评价
    5.2 典型区内地下水人工补给场地布设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逻辑框架
    2.1 基本概念
    2.2 逻辑框架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研究
    3.1 中国耕地土壤污染状况
    3.2 中国耕地质量特征
    3.3 中国地下水超采对休耕的影响
    3.4 生态保护红线对休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差别化休耕区的评判与区划研究
    4.1 休耕空间综合评判
    4.2 不同休耕区的划分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休耕多情景模拟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空间特征分析
    5.2 不同休耕情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5.3 粮食安全约束下的最优休耕方案探索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太和县城区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开采管理的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河流水系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3.1 含水岩组的划分
        2.3.2 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与水力联系
        2.3.3 地下水补径排关系
        2.3.4 区域地下水动态
    2.4 区域水环境概况
        2.4.1 地表水环境概况
        2.4.2 地下水环境概况
    2.5 深层地下水限采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2.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3.2.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2.3 源汇项
    3.3 模型识别校正与检验
        3.3.1 模型识别校正
        3.3.2 模型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方案
    4.1 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
        4.1.1 研究区用水现状
        4.1.2 现状用水问题
        4.1.3 深层地下水开采量
    4.2 现状方案开采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4.3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的设计研究
        4.3.1 方案设计的基本思想
        4.3.2 水源配置原则
        4.3.3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A
        4.3.4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B
        4.3.5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C
    4.4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的结果预测
        4.4.1 地表水可供水量分析
        4.4.2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A模拟结果
        4.4.3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B模拟结果
        4.4.4 开采管理调控方案C模拟结果
    4.5 方案影响效应分析
        4.5.1 方案概述
        4.5.2 环境效应
        4.5.3 效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区域综合水文地质图
附录 2 2013年第一层各分区视补给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2.2 水资源需求层次化
        1.2.3 水资源优化控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社会经济
    2.2 研究区水资源概况
        2.2.1 降水量
        2.2.2 水资源量
        2.2.3 水资源可利用量
        2.2.4 水资源现状
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1 可供水量预测
        3.1.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3.1.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3.1.3 外调水可供水量预测
        3.1.4 微咸水及咸水可供水量预测
        3.1.5 海水淡化可供水量预测
        3.1.6 污水回用量预测
        3.1.7 规划水平年可供水总量
    3.2 需水量预测
        3.2.1 居民生活需水量
        3.2.2 工业增加值需水量
        3.2.3 建筑业需水量
        3.2.4 第三产业需水量
        3.2.5 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
        3.2.6 畜牧业需水量
        3.2.7 渔业需水量
        3.2.8 生态环境需水
        3.2.9 规划水平年需水总量
    3.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规划水平年基本用水量的计算
    4.1 基本用水量的界定
    4.2 基本用水量的计算
        4.2.1 居民生活基本需水量的计算
        4.2.2 生产基本需水量的计算
        4.2.3 生态基本需水量的计算
        4.2.4 规划水平年河北省基本需水总量
    4.3 本章小结
5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
    5.1 水资源优化控制原则及思路
        5.1.1 原则
        5.1.2 思路
    5.2 水资源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水资源优化控制模型的求解方法
        5.3.1 基本原理
        5.3.2 人工鱼群智能算法在用水总量优化控制中的应用过程
        5.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5.4 水资源优化控制模型求解
    5.5 本章小结
6 用水总量优化控制方案
    6.1 优化控制方案的制定
    6.2 消减方案实施的具体保障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及污染现状
        1.2.1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1.2.2 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及污染现状
        1.2.3 地下水中氮素的污染现状
        1.2.4 地下水中有机物的污染现状
        1.2.5 地下水中铁锰和氮素的危害
    1.3 铁锰和氨氮净化技术
        1.3.1 铁锰和氨氮的物化净化技术
        1.3.2 铁锰和氨氮的生物净化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室内生物滤池试验装置
    2.2 试验用水水质及分析检测方法
        2.2.1 试验用水
        2.2.2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
        2.2.3 氮素转化相关计算分析
        2.2.4 除锰动力学分析
    2.3 成熟滤层形貌分析
    2.4 分子生物学分析
        2.4.1 细菌DNA提取
        2.4.2 16S rRNA基因扩增
        2.4.3 16S rRNA基因文库的建立及测序
        2.4.4 测序数据处理
第3章 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的启动研究
    3.1 引言
    3.2 分步接种启动方法
    3.3 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3.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3.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3.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4 生物滤池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4.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4.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内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4.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滤池内氮素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滤池内氮素的转化途径分析
        4.2.1 总氮损失可能原因分析
        4.2.2 全程自养脱氮过程的确立
    4.3 自养脱氮过程中氮素转化量分析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自养脱氮过程在氮素转化中占比分析
    4.4 生物滤池内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规律研究
        4.4.1 生物滤池内铁锰的主要去除区间
        4.4.2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
        4.4.3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
        4.4.4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
        4.4.5 生物滤池内沿程DO分析
    4.5 锰和氨氮含量对生物滤池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4.5.1 运行参数及方法
        4.5.2 铁锰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4.5.3 锰对氨氮转化的影响
        4.5.4 氨氮对氮素转化的影响
    4.6 锰的去除动力学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研究
    5.1 引言
    5.2 Alpha多样性分析
        5.2.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Alpha多样性分析
        5.2.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内Alpha多样性分析
        5.2.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Alpha多样性分析
    5.3 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5.3.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5.3.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5.3.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群落结构演替分析
    5.4 生物滤池内功能微生物分布与污染物去除关系
        5.4.1 生物滤池内功能微生物分布与铁锰去除关系
        5.4.2 生物滤池内功能微生物分布与氨氮转化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金乡县农村饮用水供给制度研究 ——以农村饮用水供给PPP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饮用水
        2.1.2 公共物品
        2.1.3 利益主体及利益诉求
        2.1.4 PPP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3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供给现状、问题及制度成因分析
    3.1 金乡县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3.1.1 金乡县县域基本概况
        3.1.2 金乡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1.3 金乡县水文及水资源背景
    3.2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现状与问题
        3.2.1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现状的调查分析
        3.2.2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3.3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的困境
        3.3.1 政府在饮用水供给中的困境
        3.3.2 农户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困境
        3.3.3 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的整体困境
    3.4 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困境的制度成因分析
        3.4.1 农村饮用水供给利益主体博弈模型构建
        3.4.2 未压采地下水政策时政府与农户的策略分析
        3.4.3 压采地下水政策后政府与农户的策略分析
    3.5 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困境的解决路径——饮用水供给制度创新
4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PPP项目的制度分析
    4.1 PPP项目的可行性
        4.1.1 政府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4.1.2 金乡县饮用水供水工程基础
        4.1.3 农户对现有供水的满意度支持意愿倾向
    4.2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PPP项目的组织运行
        4.2.1 PPP项目部门机构与组织
        4.2.2 PPP项目运作模式
        4.2.3 PPP项目开展情况与下一步部署
    4.3 PPP模式下农村饮用水利益主体的利益风险动态比较分析
        4.3.1 PPP模式下政府利益诉求的成效分析
        4.3.2 PPP模式下企业利益诉求的成效分析
        4.3.3 PPP模式下农户利益诉求的成效分析
        4.3.4 PPP模式下利益主体的风险利益动态综合分析
5 金乡县农村饮用水PPP项目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饮用水供给机制
    5.2 营造民营企业积极参与PPP的制度环境
    5.3 制定合理利益主体收益分配机制、均衡PPP项目各方利益
    5.4 明确利益主体风险分担职责、加强识别PPP项目风险
    5.5 明确政府及社会资本职责权益、强化契约意识
    5.6 确定主管部门、完善PPP模式法律法规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饮用水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7)水中国(上)(论文提纲范文)

1、罗布泊之死
2、又见“北大荒”
3、梦里水乡
4、可耻的全球第一
5、天津问水
6、滴水藏海

(8)辽宁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措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1.2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1.3 水污染严重
2 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分
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措施
    3.1 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开采布局保护地下水资源
    3.2 加快替代水源建设推进封闭城镇水源进程
    3.3 推进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
    3.4 加强日常监测、监督和管理控制地下水取水量
    3.5 建立节水约束机制提高用水效率
4 结语

(9)河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1. 1 当地地表水
    1. 2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1. 3 外调水分配水量
        1. 3. 1 长江分配水量
        1. 3. 2 黄河分配水量
    1. 4 非常规水源可利用量
    1. 5 总供水量
2 用水总量控制
3 水资源平衡分析
4 治理对策
    4. 1 “节”,就是大力发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全社会节水
    4. 2 “引”,就是最大限度引用外调水
    4. 3 “蓄”,就是加快实施蓄水工程
    4. 4 “调”,就是着力调整种植结构
    4. 5 “管”,就是从严管控取用地下水

四、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人工补给过程中的促渗技术研究 ——以大清河流域典型区为例[D]. 赵婧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休耕的主控因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 曾思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太和县城区地下水开采管理调控方案研究[D]. 雷正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研究[D]. 侯梦琪.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研究[D]. 杨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金乡县农村饮用水供给制度研究 ——以农村饮用水供给PPP项目为例[D]. 王世锦.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7]水中国(上)[J]. 李春雷. 时代文学, 2017(01)
  • [8]辽宁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措施探析[J]. 高永军. 地下水, 2016(02)
  • [9]河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J]. 温荣平.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6(01)
  • [10]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适应性水利措施研究——以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例[A]. 魏飒,郭泽忠. 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5

标签:;  ;  ;  ;  ;  

彻底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势在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