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互联网:光互联网

未来的互联网:光互联网

一、未来的互联网:光Internet(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杰[1](2021)在《基于互联网光伏充电桩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各个国家和地区试图从汽车行业入手,实现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减轻国家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将采用光伏发电与市电供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光伏交流充电桩的设计。当前充电桩等充电服务设施相对于电动汽车发展相对滞后,针对电动汽车交流充电中的充电控制和谐波抑制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谐波治理功能的光伏交流充电桩。本文结合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充电桩的建设现状,对充电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的充电桩需求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本文将太阳能发电与充电桩相结合以求达到更好的节能环保效果。文中构建了充电桩的总体模型及各功能模块设计,其中包括微控制器(MCU)、充电电压和电流采样电路、控制导引电路、开关控制电路、人机交互、电能计量、光伏发电模块、云通信等模块的软硬件设计。针对充电桩充电时对电网的污染问题,文中分析了有源滤波系统对充电过程中产生的谐波与无功功率原因并进行处理。有源滤波系统采用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检测算法,具有准确度高、实时性好。设计了双闭环有源滤波控制系统,内环采用滞环控制调节电流,实现对谐波与无功电流的跟踪控制;外环则采用PI控制,用于稳定直流侧电容电压值。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有源滤波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谐波和无功电流的补偿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光伏发电模块,并采用MPPT控制策略中的电导增量法,对光伏电池进行控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Boost-PFC控制电路的设计并通过仿真;根据需求及当地的地理位置,完成太阳辐射仿真分析及光伏板安装方式的选择。对充电桩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其中包括人机交互的实现、云通讯以及后台管理的实现,达到充电桩使用AT指令与阿里云平台进行通信、建立连接,以及发布和订阅数据的目标。

赵越[2](2021)在《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各国在网络空间中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把握机遇迎风而上;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体系不完整等类型的问题,网络霸权、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问题频出,又为世界互联网络发展带来挑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响应时代呼唤,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迎安全挑战,并力求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凝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需要溯源其生成逻辑。文章第二章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追溯、中国传统共同体思想传承两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逻辑。通过剖析当前网络空间发展现状,探寻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现实背景,分别从网络空间发展面临互联网发展风险、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交锋;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立法陷入困境、各国之间治理理念相异,治理价值观念不同的角度探讨。文章第三章研究,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基本内涵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国际网络空间发展现状,其倡导的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互联发展、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互联互通理念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出帮助和支持,打造网络发展共同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以创新驱动网络空间互利共赢强调网络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安全共治保障网络空间和平稳定,倡导世界各国打造网络空间制度体系,加强执法水平,用平稳运行的安全网络互通有无,打造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的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本文第四章认为网络空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网络主权规则不健全、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完整、网络发展协作关系不和谐等问题,通过对互联网领域热点热门事件的剖析,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为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构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提出可行路径,对新时代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路径提供参考。

张如星[3](2021)在《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夏欣阳[4](2020)在《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犯罪活动成为各国发展和全球公共发展的安全威胁。习近平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信事业发展现状,在对世界互联网发展形势和趋势进行精确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构建什么样的网络空间?如何构建网络空间?”的世界之问,为既行国际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秩序不合理、规则不健全等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含着“自然共同体——抽象和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逻辑线索,为我们审视和研究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一种逻辑架构和理论语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下,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为基本,依据时代现状,在人类发展、全球网络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现实维度,进一步对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进行阐释。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依据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相关内容,将其阐述为平等尊重是基本前提、创新发展是根本动力、开放共享是价值旨归、安全有序是最终目的、合作共赢是基本遵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背景来看,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不仅创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外延,为人类信息化生存指明未来之路,而且科学的回答网络空间治理的世界之问,丰富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展现了中国对世界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道义担当。习近平依据世界网络治理发展规律,从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上文化交流共享互鉴、网络经济共同繁荣、网络安全有序发展、网络治理发展体系公平正义等层面提出了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以此为框架,结合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及社会发展现状,论述了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理路,以期助力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刘翔宇[5](2020)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新时代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蔓延态势更突显出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信息时代背景下,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共已经超越现实空间渗透到网络空间,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网络空间发展的深刻价值意蕴,是一个体系完备的时代命题。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对西方共同体理念的借鉴。深刻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体系,不仅需要以习近平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基础,厘清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更需要进一步体悟共同体理念平等、互信、创新、共赢、法治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不仅是学理层面的深刻价值探讨,更有其深刻的现实需求度,即网络空间背景下多元权力的分散裂变、各方利益的链接弥合、不同文明的交织共融、人类未来的捆绑联结。在具体的传播实践行为中,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接触性传播、沟通性传播、程序性传播以及转移性传播等方式,对包含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网络空间法规准则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应对、网络文化交流共享以及网络空间有效治理等完备的共同体概念范畴进行阐发,或针对完整共同体概念中众多核心要素的某一点进行具体论述,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传播过程中所取得的良好传播成效则集中在官方的认可态度、受众的积极接受以及媒介的及时跟进三方面。因而,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过程中,既要坚持共同体理念建构原则与传播原则的统一,也要充分探索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基础性、融合性、系统性路径,从而推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

刘帅[6](2020)在《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许多城市已经认识到会展业成为了一个地区发展的发动机,因此建设大量会展建筑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会展建筑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设计及建设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对会展建筑的外部形态提出新的需求。如今的会展建筑不再像早期工业厂房的形式,而是更注重其外部形态的艺术性,因此,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并创作适合当地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会展建筑由于其功能和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文化、气候环境、经济发展不尽相同,以及每个城市和建设用地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地域性因素对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表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思考会展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会展建筑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功能的多元性、结构技术的经济性、以及空间的灵活性等方面,而对于建筑形态的地域性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因此,研究旨在大量分析国内外会展建筑实际项目的基础上,发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特点及变化规律,总结出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案例对比及实际项目分析,对国内外会展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然后,从建筑形态和会展建筑功能的角度分析我国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特点,并从城市与场地、文化性与时代性、自然环境、城镇文化、及材料技术几个角度分析了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城市与场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材料与构造、以及多业态融合几个方面提出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策略,并以山东临朐会展中心实际项目为例,从地域性的角度论述了该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的过程。本文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在大量分析国内外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探索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设计策略,以期为未来此类建筑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于朝晖[7](2019)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文中指出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10月20日-22日,江南水乡乌镇迎来了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本届大会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顶级专家学者、企业领军人物齐聚乌镇,围绕"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题,纵论网络空间发展大势,展示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共商网络空间开放合作途径。人工智能、5G、工

杨芳,王瑶,赵峰,吴凯峰[8](2007)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全球应用的广泛和普及,以IPv4为核心的第1代互联网技术面临日益严重的"技术瓶颈"。从介绍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即NGI)产生的背景着手,阐述以IPv6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技术优势,以及国内外研究应用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实际以及网络现状,提出基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发展目标的NGI网络研究建设的重点内容。

赵志高[9](2007)在《IPv6协议在光网络和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快速应用与发展,迫切需要新的互联网协议IPv6来解决目前网络中的问题,IPv6协议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目前,IPv6技术的应用研究有两大方向:一是在骨干传输网中,结合以ASON为核心的智能光网络技术,以满足新的业务要求和带宽需求;二是以移动通信为接入技术的移动IPv6技术,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在将来在3G网络的关键技术。当前的移动IPv6切换技术,存着的延迟大、丢包率高的特点,不能满足实时性应用对移动网络的要求。本文旨在对IPv6协议在光通信网络和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做一些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从介绍IPv6的特性出发,重点介绍了下一代光网络中IPv6的应用,以及移动IPv6技术。并重点研究了移动IPv6切换方案的优化,并通过仿真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方案,为了深入研究移动IPv6机制,设计实现并研究了基于Linux的移动IPv6系统。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全面的探讨了IPv6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前景,并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2.全面地讨论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研究发展状况、主要特点、优点和关键技术等。3.介绍IPv6协议在光网络中应用,以及与光通信技术的融合,并阐述了智能光网络技术和光Internet。4.深入讨论IPv6协议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移动IPv6协议与技术,分析移动IPv6协议的原理及相关特性。5.全面分析移动IPv6的几种切换方案,分析切换时延引起的原因,并对切换技术做深入研究,然后给出了切换时延的性能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切换方案。6.在Linux平台,利用开源软件MIPL,实现了移动IPv6系统,并研究其工作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7.利用OMNet++仿真软件,对几种移动IPv6切换方案进行仿真研究和验证,经过分析,证明快速分层切换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佳[10](2006)在《IP/DWDM光Internet中一体化柔性QoS路由机制的研究及其仿真实现》文中研究表明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对骨干网的巨大的带宽需求,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带宽资源,满足Internet的带宽需求。传统DWDM技术只是应用于点到点网络中来增加带宽容量,这样的网络缺乏可伸缩性,费用昂贵,操作复杂且效率较低。很多新应用的出现,要求网络具有更加灵活、快速、可伸缩的组网能力,能够提供多层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支持、光重路由和快速恢复等功能。此外,为了节省费用,易于操作,要求简化网络体系结构,减少网络层次。因此,去掉中间层(例如SONET/SDH,ATM),将IP直接承载在DWDM上的IP/DWDM光Internet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 路由技术是网络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考虑单播、同构组播和异构组播三种情形,设计了IP/DWDM光Internet中的一体化柔性QoS路由机制。设计的机制基于GMPLS(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框架,将不同的流量动态结合起来,引入疏导功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提供柔性QoS支持;综合考虑网络提供方和用户的双方利益,采用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方法,找到网络提供方和用户的“双赢”解。由于该问题的NP完全属性,分别采用量子遗传算法和细菌群趋药性算法予以解决。同时,集成波长分配算法,一体化解决路由和波长分配问题。 为了评估设计的路由机制的性能,设计并开发了仿真软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路由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IP/DWDM光Internet中的路由问题,比较令人满意。

二、未来的互联网:光Intern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的互联网:光Internet(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光伏充电桩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及现状
        1.2.1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1.2.2 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3.3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发展趋势
    1.4 光伏充电桩的必要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伏充电桩的方案设计与分析
    2.1 光伏充电桩总体方案设计
    2.2 光伏充电桩功能设计与描述
    2.3 光伏充电桩场地选择与建造
    2.4 光伏充电桩与传统充电桩的设计方案比较
        2.4.1 光伏电源与电网同时供电的充电桩特点
        2.4.2 传统电网供电的充电桩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充电桩有源滤波系统设计与仿真
    3.1 滤波方式的选择
    3.2 有源滤波系统工作原理
    3.3 有源滤波系统设计
        3.3.1 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算法
        3.3.2 直流侧电容稳压及电流跟踪控制
    3.4 有源滤波系统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充电桩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组成简介
        4.1.1 主控制器的选择
        4.1.2 STM32F103 的硬件结构
        4.1.3 STM32F103 的资源分配
    4.2 控制导引电路
        4.2.1 控制导引电路定义
        4.2.2 控制导引电路工作原理
        4.2.3 控制导引状态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
    4.3 工作电源模块
    4.4 人机交互模块
        4.4.1 RFID模块
        4.4.2 触摸显示屏
        4.4.3 状态指示灯模块
    4.5 充电电压、电流采样电路
    4.6 充电枪接口温度检测电路
    4.7 开关控制模块
    4.8 电能计量与通讯模块
    4.9 电气防护模块及可能出现的故障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伏模块及其工作原理
    5.1 光伏发电模块
        5.1.1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5.1.2 光伏电池MPPT控制策略
    5.2 光伏板的最佳安装
        5.2.1 最佳倾角的确定
        5.2.2 铺设式光伏光热屋顶
        5.2.3 太阳运动轨迹及所处位置
        5.2.4 太阳辐射仿真分析
    5.3 蓄电池储能模块
        5.3.1 储能模块的功能
        5.3.2 蓄电池的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充电桩充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 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方案
        6.1.1 软件需求分析
        6.1.2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6.2 主程序设计
    6.3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6.3.1 触摸屏人机操作界面程序设计
        6.3.2 RFID模块程序设计
    6.4 电能计量模块程序设计
    6.5 云通信程序设计
    6.6 充电接口控制状态检测程序设计
    6.7 充电电压、电流检测程序设计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2)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共同体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共同体的理论追溯
        二、中国传统的共同体思想传承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延伸
    第二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现实逻辑
        一、网络空间发展面临众多问题
        二、网络空间治理面临众多困境
第三章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互联互通
        二、共享共治
    第二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二、创新网络空间治理理念
        三、为解决世界网络空间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第四章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
    第一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挑战
        一、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
        二、网络主权规则不健全
        三、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
        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完善
        五、网络发展协作关系不和谐
    第二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路径
        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打造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三、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
        四、健全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4)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内涵
    2.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自然共同体
        2.1.2 马克思抽象和虚假共同体
        2.1.3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
    2.2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
        2.2.1 人类发展维度:建设造福全人类的有机联合体
        2.2.2 互联网治理维度:构建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国际网络治理新体系
        2.2.3 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兼顾网络空间人类利益和责任最大公约数
第三章 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3.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3.1.1 平等尊重是基本前提
        3.1.2 创新发展是根本动力
        3.1.3 开放共享是价值旨归
        3.1.4 安全有序是最终目的
        3.1.5 合作共赢是基本遵循
    3.2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3.2.1 创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外延
        3.2.2 指明人类信息化生存的未来之路
        3.2.3 回答网络空间治理的世界之问
        3.2.4 丰富网络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3.2.5 体现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中国道义担当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理路
    4.1 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4.1.1 推进国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1.2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1.3 推进世界范围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2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4.2.1 推动互联网与文化深度融合
        4.2.2 加强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构建
        4.2.3 完善网上文化交流共享机制建设
    4.3 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4.3.1 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为契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
        4.3.2 以创新发展驱动网络经济向前发展
        4.3.3 以开放共享的网络经济发展理念推动各国共同繁荣
    4.4 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4.4.1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4.4.2 构建网络安全协同保障体系
        4.4.3 建立网络安全协同预警机制
    4.5 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4.5.1 建构立体协同的治理架构
        4.5.2 健全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
        4.5.3 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蕴含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与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三、共同体理念的西方借鉴
    第三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体系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明特征
第二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学理意蕴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播的耦合性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学价值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现实需求
        一、多元权力的分散裂变
        二、各方利益的链接弥合
        三、不同文明的交织共融
        四、人类未来的捆绑联结
第三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内容
        一、整体概念阐发
        二、局部议题诠释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
        一、接触性传播
        二、沟通性传播
        三、程序性传播
        四、转移性传播
    第三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效果
        一、相关政策决议中彰显
        二、重点人群的积极评价
        三、国内外媒体的较高关注
第四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策划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原则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实践路径
        一、基础性路径
        二、融合性路径
        三、系统性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小结
2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基础研究
    2.1 国外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发展历程
        2.1.1 早期会展建筑的外部形态
        2.1.2 近现代会展建筑的外部形态
    2.2 我国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发展历程
        2.2.1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演变历程
        2.2.2 会展建筑发展现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会展建筑
        2.3.2 外部形态
        2.3.3 地域性
    2.4 小结
3 国内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表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功能特征下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现状分析
    3.2 形态构成下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现状分析
    3.3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存在的不足
        3.3.1 对选址与场地考虑不足
        3.3.2 缺乏对自然环境及气候的呼应
        3.3.3 对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不足
        3.3.4 缺乏对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创新
    3.4 小节
4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表达的影响因素
    4.1 城市与场地的影响
    4.2 时代性与创作的影响
    4.3 自然环境的影响
    4.4 地域文化的影响
    4.5 材料与技术的影响
    4.6 小结
5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策略
    5.1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对城市及场地的回应
        5.1.1 选址与场地
        5.1.2 建筑外部形态与场地结合
        5.1.3 外部形态与城市天际线呼应
        5.1.4 改扩建外部形态的地域特色
        5.1.5 边界的“模糊”处理
    5.2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对自然环境的呼应
        5.2.1 山脉景观的回应
        5.2.2 对江河湖海景观的回应
        5.2.3 对植物和森林景观的回应
        5.2.4 与人工景观和传统庭院的结合
        5.2.5 对地域气候的回应
    5.3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对地域文化的体现
        5.3.1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5.3.2 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5.4 建筑材料与构造的地域性表达
    5.5 多功能融合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表达
        5.5.1 融入酒店和办公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
        5.5.2 融入商业和餐饮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
        5.5.3 融入体育功能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
    5.6 小结
6 山东临朐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研究
    6.1 临朐会展中心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分析
        6.1.2 城市产业及场地周边分析
        6.1.3 会展中心设计要求
    6.2 临朐会展中心概念设计方案解读
        6.2.1 临朐会展中心总体布局
        6.2.2 会展建筑功能组织
        6.2.3 会展建筑形体设计
    6.3 临朐会展中心外部形态地域性概念设计
        6.3.1 建筑外部形态对城市及场地的回应
        6.3.2 建筑外部形态对地域自然与文化的回应
        6.3.3 建筑外部形态对构造与材料的地域表达
        6.3.4 建筑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图
致谢

(7)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
“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精彩纷呈
发布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重要理论成果备受关注
新技术、新发明带来新体验
“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首次举办

(9)IPv6协议在光网络和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IPv6协议概述
    2.1 IPv6协议简介
    2.2 IPv6协议的特点
    2.3 IPv6协议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三章 IPv6协议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3.1 IPv6协议与光通信技术的融合
    3.2 智能光网络技术
    3.3 光因特网络
第四章 移动IPv6技术
    4.1 移动IPv6概述
    4.2 移动IPv6的基本定义
        4.2.1 三个功能实体
        4.2.2 其他相关术语
        4.2.3 移动IPv6的操作方法
    4.3 移动IPv6与IPv4比较
第五章 移动IPv6切换技术及分析
    5.1 移动IPv6切换方案
        5.1.1 标准切换
        5.1.2 快速切换
        5.1.3 平滑切换
        5.1.4 层次切换
    5.2 移动IPv6切换机制及性能分析
        5.2.1 移动IPv6切换的基本过程
        5.2.2 移动切换时延分析
    5.3 移动IPv6切换技术优化方案
        5.3.1 FHMIPv6原理
        5.3.2 FHMIPv6操作方法
        5.3.2.1 预测式快速分层切换
        5.3.2.2 反应式快速分层切换
        5.3.2.3 切换技术的相关改进技术
第六章 移动IPv6系统的实现与分析
    6.1 试验平台的选择
    6.2 实现平台Linux概述
        6.2.1 Linux内核简介
        6.2.2 Linux中TCP/IP网络结构
    6.3 MIPL基本原理
    6.4 试验平台的部署
        6.4.1 试验环境的安装与调试
        6.4.1.1 给内核打补丁
        6.4.1.2 MIPv6对用户空间的要求
        6.4.2 安装并配置RADVD
        6.4.3 试验床的建立
        6.4.4 协议实现整体架构
        6.4.5 MIPL系统分析
        6.4.5.1 IP包处理流程
        6.4.5.2 绑定的建立
        6.4.5.3 数据包的隧道转发
第七章 移动IPv6切换技术仿真
    7.1 仿真软件选择
    7.2 OMNET++仿真环境
        7.2.1 IPv6SuiteWithINET介绍
        7.2.2 IPv6Suite仿真组件
    7.3 移动IPv6仿真实现与分析
        7.3.1 FMIPv6协议的实现
        7.3.2 FHMIPv6性能仿真
        7.3.3 仿真数据及分析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IP/DWDM光Internet中一体化柔性QoS路由机制的研究及其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IP/DWDM光Internet概述
        1.1.1 DWDM技术
        1.1.2 DWDM光网络上的IP传输
        1.1.2.1 网络模型
        1.1.2.2 体系结构
        1.1.2.3 路由方法
        1.1.2.4 体系结构的发展
        1.1.3 主要器件
        1.1.4 交换技术
        1.1.4.1 WR技术
        1.1.4.2 OPS技术
        1.1.4.3 OBS技术
        1.1.4.4 交换技术对比
    1.2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组播和QoS
    2.1 组播
        2.1.1 组播光网络
        2.1.2 组播路由方法
        2.1.2.1 WR网络中的组播路由方法
        2.1.2.2 OBS网络中的组播路由方法
    2.2 QoS
        2.2.1 IP QoS研究现状
        2.2.2 IP/DWDM光Internet中的QoS
        2.2.2.1 WR网络中的QoS
        2.2.2.2 OPS网络中的QoS
        2.2.2.3 OBS网络中的QoS
        2.2.3 基于不精确信息的QoS路由
第三章 一体化柔性QoS单播路由机制设计
    3.1 一体化柔性QoS路由机制的特点
    3.2 问题描述
    3.3 模型描述
    3.4 算法描述
        3.4.1 一种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单播路由算法设计
        3.4.1.1 解的编码和量子比特编码
        3.4.1.2 波长分配
        3.4.1.3 适应函数
        3.4.1.4 量子旋转门调整策略
        3.4.1.5 量子交叉和量子变异
        3.4.1.6 终止规则
        3.4.1.7 算法描述
        3.4.2 一种基于细菌群趋药性算法的单播路由算法设计
        3.4.2.1 解的编码和波长分配
        3.4.2.2 适应函数
        3.4.2.3 二维环境下的BC算法
        3.4.2.4 n维环境下的BC算法
        3.4.2.5 引诱剂环境下的细菌信息交互模式
        3.4.2.6 算法描述
第四章 一体化柔性QoS同构组播路由机制设计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描述
    4.3 算法描述
        4.3.1 一种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同构组播路由算法设计
        4.3.1.1 解的编码和量子比特编码
        4.3.1.2 波长分配
        4.3.1.3 适应函数
        4.3.1.4 算法描述
        4.3.2 一种基于细菌群趋药性算法的同构组播路由算法设计
        4.3.2.1 算法描述
第五章 一体化柔性QoS异构组播路由机制设计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描述
    5.3 算法描述
        5.3.1 一种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异构组播路由算法设计
        5.3.1.1 适应函数
        5.3.1.2 算法描述
        5.3.2 一种基于细菌群趋药性算法的异构组播路由算法设计
        5.3.2.1 算法描述
第六章 仿真实现
    6.1 仿真环境
        6.1.1 开发工具及平台
        6.1.2 仿真环境的总体结构
    6.2 仿真软件的主要功能
        6.2.1 拓扑管理
        6.2.2 路由
        6.2.3 性能评估
    6.3 仿真软件的具体实现
        6.3.1 主要VC++类
        6.3.2 拓扑管理具体实现
        6.3.3 算法具体实现
        6.3.3.1 解的具体实现
        6.3.3.2 量子遗传算法的具体实现
        6.3.3.3 细菌群趋药性算法的具体实现
第七章 性能评估
    7.1 算法参数评估
        7.1.1 量子遗传算法参数评估
        7.1.2 细菌群趋药性算法参数评估
    7.2 智能优化算法性能评估
    7.3 路由机制性能评估
        7.3.1 单播路由机制性能评估
        7.3.1.1 请求成功率评估
        7.3.1.2 用户效用评估
        7.3.1.3 网络提供方效用评估
        7.3.1.4 Nash均衡下的Pareto最优率评估
        7.3.2 同构组播路由机制性能评估
        7.3.2.1 请求成功率评估
        7.3.2.2 用户效用评估
        7.3.2.3 网络提供方效用评估
        7.3.2.4 Nash均衡下的Pareto最优率评估
        7.3.3 异构组播路由机制性能评估
        7.3.3.1 请求成功率评估
        7.3.3.2 用户效用评估
        7.3.3.3 网络提供方效用评估
        7.3.3.4 Nash均衡下的Pareto最优率评估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未来的互联网:光Internet(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光伏充电桩研究与设计[D]. 周文杰. 广西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D]. 赵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张如星. 宁夏大学, 2021
  • [4]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夏欣阳.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5]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D]. 刘翔宇. 上海大学, 2020(03)
  • [6]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刘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J]. 于朝晖. 网信军民融合, 2019(11)
  • [8]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 杨芳,王瑶,赵峰,吴凯峰. 电力信息化, 2007(12)
  • [9]IPv6协议在光网络和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赵志高.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IP/DWDM光Internet中一体化柔性QoS路由机制的研究及其仿真实现[D]. 李佳. 东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未来的互联网:光互联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