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

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

一、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明[1](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李翔[2](2020)在《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至今已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持续的低生育率不仅缩减了人口总量,而且也带来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在持续的低生育率背景下,理清低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对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成为研究的迫切需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相关理论与作用机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来阐述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对低生育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估。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将沿着“提出问题——理论与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生育政策调整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这一逻辑思路逐一展开,试图科学、全面地对低生育率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分析。经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低生育率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效应来看,人口生育率的提高会促进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并且由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儿抚养比增加也并不会促使劳动参与率下降,反而会提高劳动参与率;反之,持续的低人口生育率会阻碍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即经过人口转变,持续的低生育率会对我国劳动参与率产生负效应。在考虑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后,发现低生育率对劳动参与率的负效应还会通过滞后效应进一步增强。同时,在对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分析与预测后,发现如果生育率继续维持在当前的较低水平,那么至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会比维持在自然更替的生育水平方案下少大约767万人,并且这一差异将在2040年和2050年后进一步扩大。另外,低生育率对劳动供给规模的减少效应,不仅体现出绝对量的减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体现出减少速度的加快。第二,从低生育率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来看,当生育率下降时,人力资本积累会增加。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随着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其对人力资本影响的正效应也逐渐显现。在考虑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后,发现人力资本水平不仅会受到当前人口生育水平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前期人口生育水平的滞后效应影响。另外,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中还发现,生育率的变动对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最大。而根据在低生育率下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发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效应。也就是说,在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力资本水平会提高,这将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第三,生育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直接效应呈现出显着的倒“U”形,即当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生育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率也会不断上升,但当生育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时,继续上升反而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负效应。同时,在滞后效应分析中发现,经济增长率还会受到前期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影响。而在中介效应分析中,低生育率,一方面,会通过改变劳动供给水平降低劳动参与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的中介效应;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改变人力资本投入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中介效应。但在目前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经过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口代际转变,劳动参与率的负中介效应要略高于人力资本的正中介效应。由此,我们从供给途径来分析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呈现出负效应。第四,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形关系,这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并且当总和生育率达到1.6时,经济增长率达到峰值,但当总和生育率继续上升至1.8时,经济增长率为1.65,又回到了总和生育率为1.5时的结果。这说明如果现行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或是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能够促使生育率处于1.5-1.8的区间内,则能够促进经济保持高增长。因此,在当前低生育率背景下,生育政策调整后,生育率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但生育率的过度反弹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另外,对放松生育政策后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得到,个体的年龄、性别、户籍状态与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在意愿生育二孩间的差异明显。同时,放松生育政策后,受政策的影响还未生育二孩的家庭更明确二孩生育计划。从总体来看,低生育率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具有双向性和阶段性,但随着人口转变,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提高人口生育率水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增进劳动供给质量将刻不容缓。

华清君[3](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易恒[4](2019)在《从“增加供给”到“控制生育”:美国政府应对欠发达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的路径转变探源(1949—1965)》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人口增长迅速,欠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粮食短缺和经济增长缓慢问题。冷战需要和技术自信使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欠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技术援助和发展援助手段,以应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人口快速增长问题对美国在当地的援助效果构成严重威胁,美国政府最终采取人口控制路径应对欠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转变过程体现为三点特征:其一,指导思想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其二,应对措施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其三,应对措施政治化倾向。尽管美国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应对在客观上有助于缓解世界人口压力,但本质上是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也是美国霸权空前膨胀的重要体现。

阮氏显(NGUYEN THI HIEN)[5](2020)在《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与持续威胁着地球上所有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越南作为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国家之一,除了采取切实的政策和行动来防止气候变化之外,对年青一代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也尤为重要。自2011年以来,越南教育和培训部决定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教育计划中,其最主要教育形式就是基于课程(特别是地理以及相关科目)学习与课外活动进行整合,以提高年青一代的气候理解水平、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基于此背景,笔者选择了“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本论文的目的就是更深入地研究越南学界关于气候变化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的理论及实践,从而提出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提高通过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进行探讨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调查了本国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越南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关气候教育的内容及其教学方式,指出了越南高中气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上提高通过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效果:首先,注重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力来革新课堂上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其次,加强组织合适的课外活动用来改变和补充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认知和技能。最后,笔者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设计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一个专门的网站为载体,探讨越南高中气候教育的支持策略,以有效地支持高中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发展这项教育任务。本论文共分五章论述有关问题。第一章旨在分析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概念、内涵、其在越南的作用和价值,以及高中地理学科对于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的优势。第二章主要进行调查和访问越南七个省份12所高中164名教师和1120名高中生。根据所获取的结果,本章进行分析当今越南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其情况的原因和局限性。同时,本章探究了该国气候变化教育的文献、地理科目计划内容的特征,从而发现该计划与文献的优点、缺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越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第三章通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和课本,以及国内外气候变化教育的教育倾向,本论文建议了气候变化教育内容和气候变化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层的目标。本章还提出六种适当和积极的教育法的特点,用法及示例,可以对气候变化教育带来良好效果。对于拥有着气候变化教育内容的地理课,本论文建构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和规则,并且还设计了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的三个示范教案。之后,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并将三个示范教案教学在越南顺化省(Thua Thien Hue)两所高中,以便检查本研究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课外活动在实现全面教育目标中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当前越南高中实施课外活动的现状。本章也制定了目标、规则、内容和规程来有效地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课外活动。本研究提出了可以深化气候变化教育效果的七种课外活动以及其实现方式和实践例子。此外,笔者还针对两个课外活动设计了两个具体的教案,阐释组织活动的指导内容和方法,可供高中教师参考。第五章主要说明高中地理教育中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创建和使用。本章内容涉及到网站在教学,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概念与作用、其设计与创建的规则、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构建过程、该网站的内容结构、接口、目录内容。并且,本章内容还指导师生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使用,以便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效果。

易恒[6](2020)在《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1965-198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解密档案资料和相关二手资料的细致梳理,旨在系统考察从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明确提出美国政府将通过人口控制方式遏制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问题的立场,至1984年墨西哥城会议实现重经济变革、轻人口控制政策转向之间的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揭示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精神实质与特点。美国历史上在人口问题应对方面官方政策的长期缺乏与民间力量的活跃,以及美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对人口问题的不同关切长期制约着美国政府对人口问题的政策取向和作为,自由放任是其主要特点。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冷战的爆发及其对欠发达地区争夺的加剧,世界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开始进入美国行政当局决策高层的视野。在20世纪50年代初杜鲁门政府主要采取了增加粮食供给、提振经济增速等“供给路径”予以应对。但随着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对美国在当地的援助效果和美国道路的影响力构成威胁,美国政府开始考虑采取人口控制措施遏制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但出于对政府职能及大选政治等多方面考虑,艾森豪威尔总统并没有在人口领域采取积极措施。人口增长对美国对外援助效果的持续压力最终促使肯尼迪及至约翰逊政府着手寻求解决有碍美国援助效率的人口迅速增长问题。1965年约翰逊总统在国情咨文正式表态,明确美国政府将通过人口控制这一“新方法”干预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自约翰逊国情咨文发表以来,国会便通过听证会和一系列立法的持续施压行政机构,要求其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问题。及至1966年中,南亚粮食短缺危机以及罗马天主教会态度摇摆,增强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共识,促使其放弃保守立场,到1968年8月,行政当局不仅内部意见协调统一,而且得到国会慷慨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民意基础。尼克松政府在强调国际合作和责任分担的对外援助改革中,确立了人口援助在对外援助的优先地位,又将家庭计划置于人口援助的中心地位,并通过推动197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年的确立和国际人口大会的召开,将人口控制倡议扩展至国际社会。与人口控制倡议国际化同时期,尼克松政府将人口增长与国家安全、世界和平挂钩,开始研究、制定美国国际人口政策,并于1975年正式确立了相对完善的美国国际人口政策方案。其核心思想就是在美国联邦政府主导下,以《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为框架,基于NSSM 200与NSDM 314文件,针对特定13个欠发达人口大国和农村穷人群体,以提供家庭计划技术和信息,通过“功能性援助”创造有利于生育率下降的条件,和粮食援助等美国双边援助为主,同时支持私人组织和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为代表的联合国组织和专门机构在人口领域的多边工作,并通过外交及宣传途径说服欠发达国家自身发挥作用,最终提高世界人口承载力,遏制人口增长,将生育率降至特定目标。美国政府在跟进政策实施与协调部门矛盾的过程中,为纠正国际开发署人口办公室过分强调家庭计划的倾向,1977年美国政府对其进行了重组,削弱了人口办公室的统筹权力。机构重组标志着家庭计划在人口援助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里根入主白宫后,在人口经济学思想变革、宗教新右翼势力的影响下,白宫从根本上质疑美国国际人口政策以家庭计划为中心的合理性,就堕胎问题以及经济变革与人口控制主次问题与国务院、国际开发署纷争不断,这些矛盾在1984年世界人口大会即墨西哥城会议的立场文件制定过程中集中爆发,最终促成了美国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去堕胎、重经济变革、轻人口控制的思路。综观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文章认为,在动因上,冷战政治的现实考虑是美国政府采取人口控制路径,出台国际人口政策的重要原因。在政策制定上,人口经济理论、宗教和私人组织等历史遗产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且白宫和国会在决策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在政策实施上,人口控制的敏感性使得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实施安排更为隐蔽。此外,控制人口增长也是美国政府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全球治理的一次尝试,是美国在军事政治层面战略收缩同时在另一个层面的战略扩张。

于海影[7](2019)在《非洲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非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近半个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成为当今世界城镇化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其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但是非洲的城镇人口数量和规模呈机械性增长,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过度城镇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文以非洲城镇化为研究主题,基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指标,深入探讨非洲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根据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研究成果和大量数据分析,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分析了非洲城镇化的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非洲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口、经济、政策、历史、文化、民族冲突和战争等因素的驱动作用。非洲城镇化面临着城市贫困、失业与非正规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不足等挑战。其次,依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数据,从城镇化发展阶段、发展进程、城市等级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对非洲各地区、各国家城镇化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非洲城镇化的空间关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非洲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非洲北部最高,其次非洲中部次之,再次是非洲西部和非洲南部,非洲东部城镇化水平最低。非洲各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但是非洲城镇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再次,考虑到城镇化率指标的单一性,选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因素、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非洲国家城镇化质量,计算出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出非洲国家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空间差异特征,发现各区域之间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差距较大。非洲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国家城镇化质量水平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国家城镇化质量水平较低,东部地区国家城镇化质量水平最低,且非洲城镇化质量得分分布呈现出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并通过城镇化质量得分与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对比及回归分析,发现非洲国家存在严重的过度城镇化现象,即非洲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极不协调,城镇化质量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的增长。最后,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非洲城镇化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都与非洲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不显着。因此,就非洲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参考。

尹雪曼[8](2019)在《中国高校“全球代”受众对美剧再现的少数族群形象的解读 ——以浙江大学学生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剧在中国先后引起两次热潮,其传播之广、热度之高引发部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警惕,认为美剧是美国媒介帝国主义的载体,严重影响了美剧的正常引进和中美影视文化的交流。虽然创作者是否持有传播意识形态的意图难以测量,但受众究竟如何解读,观念是否受到影响却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进行考察。美剧的受众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属于“全球代”(global generation),是受全球电子通信技术影响最深、跨文化沟通最便利的一代,鉴于持媒介帝国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高校学生最易受到美剧中的意识形态影响,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浙江大学学生作为全球代受众,对美剧中建构的少数族群形象的解读方式,验证美剧作为媒介帝国主义载体的论点是否成立。本文第一、二章简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章梳理了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帝国主义和“主动的受众”的理论脉络和内涵,并介绍了“全球代”和“流行文化世界公民”两个概念,借以理解中国受众群体对跨文化产品的解读;此外,还回顾了美剧的中国受众研究,以及美剧对少数族群形象的再现以及中国民众对其他族群和族群关系的看法。第四、五章提出研究问题、假设和研究方法,第六、七章陈述研究发现,包括对美剧《摩登家庭》再现的少数族群形象的文本分析,以及由浙江大学在校学生组成的焦点小组对这些形象的解读,包括复述模式和解读模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剧中再现的拉丁美裔、亚裔、非洲裔族群形象及族群关系的解读。第八章提出结论并反思。本文发现虽然《摩登家庭》的角色设置上体现了种族多样性,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几位少数族裔角色仍然具有刻板印象的特征。在焦点小组讨论中,批评式解读的比例高于参照式解读,有出国访学经历和丰富美剧观看经历的受访者,更多地采用了批评式解读,能够联系自己的经历对剧中再现的刻板印象进行反驳,且显示出跨国电视观众所具有的全球性视野;而经验不足的受访者更多采用参照式解读,易对少数族群产生片面和负面的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校全球代受众在面对跨文化产品时并非如“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的假设全盘接收,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选择性解读,且对文本背景的了解度和对该文类的熟悉度越高,这种批评能力就越强。因此,本文认为应支持和鼓励优质跨文化产品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推动中外影视文化的交流发展。

冀耕[9](2018)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再认识 ——“隐形弹簧”机制的历史与现实》文中提出马尔萨斯是近现代人口研究的先驱,其着作《人口原理》是现代人口学奠基性的文献。虽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但他毕竟第一次提出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问题,且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更是被应用于与人口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以及环境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继续发挥着它在多学科和社会实践应用的作用。很显然,在新的时期以新的视角继续探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进一步探索人口系统的深层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现实人口问题的解决。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说明其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对200多年来围绕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所进行的争论做了简要的梳理和评述,说明其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察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增长情况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新发展,肯定了以人口、粮食、资源、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为研究核心的罗马俱乐部的努力和当代马尔萨斯主义所衍生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笔者在思考人口变化深层机制时受哈耶克“自发秩序原理”和胡克的“胡克定律”启发而提出的隐形弹簧的设想,运用弹簧形变、弹簧的弹性系数、弹簧的强度与耐力等弹簧原理以及统一增长理论,尝试性地就人口系统本身的结构、对外部因素适应的情况以及人口资源技术制度的相互关系略做探讨。第三部分主要是将弹簧原理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四大核心内容做一个基本的对应,从弹簧原理的角度解读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种抑制,以进一步加深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认识。

吴建[10](2016)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述的是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不对称问题。资本和劳动力都是生产要素,它们的关系在经济范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关系本身又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本文聚焦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这一维度,试图分析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不对称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已经成了一种如刮风下雨般被人熟悉到近乎遗忘的现象,但熟知往往并非深知,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尚有许多值得仔细研究的内容。资本和劳动力虽然都在流动,但实际上,第一,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都是不完全的;第二,更关键的是,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不完全程度还不一样,一般来说资本流动要更快捷也更便宜。而这两种情形都会对资本家、劳动者以及整个市场造成一系列的重要影响,这两种情况就好比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一样,会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而这中间的区别也非常值得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信息不对称的经典研究框架为方法,从要素流动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并深入研究其内部的具体原理与机制,提炼出一般的模型和规律,进而利用此模型和模型,试图为现代国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是以现代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思路为框架,以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为研究对象,进而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不对称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阿克洛夫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使得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广为人知。仔细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就可以发现,买家和卖家之所以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前提条件是因为买家和卖家都受到信息不完全的客观制约。换句话说,信息不完全是信息不对称的前提。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正是因为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都是不完全的,才有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分析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之前,对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完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具体研究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完全和流动不对称问题时,本文都是采用演绎而非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论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第一,导论,对选题意义、基本概念内涵的界定、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归类、整理和分析,从不对称问题、劳资关系、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四个方面对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问题研究展开文献综述;第三,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整体考量,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分析了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目标函数与行为,并论证了流动不对称的前提是流动不对称,对于如何判断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也进行了分析;第四,不完全流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商品的不完全流动会对商品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并使得整个市场处于失灵的状态,且商品的流动越不完全,造成的影响越大,因为资本和劳动力的特殊性,使得资本和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影响;第五,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的分析,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称流动属于在资本和劳动力各自流动不完全基础上的更高级别的比较判断,它意味着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完全程度相同,但具体在什么程度上相同则不一定,不同程度的相同对整个市场有着不同的影响;第六,资本流动更为顺畅情形下的理论分析,先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经济成本维度分析了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内涵和影响,然后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发现资本流动更为顺畅会使得资本占优势,进而使得资本家在和劳动者的博弈中占有优势,这种优势会造成市场失灵,但其影响机制和不完全流动造成市场失灵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在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情形下,会出现资本积累加快、贫富分化加深、产业聚集分化等现象;第七,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情形下的理论分析,这一部分分析了在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情形下,资本家和劳动者所面临的情况和可能做出的选择,还分析了流动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即流动不对称这种众所周知的优势会通过改变预期而对市场出清产生深远的影响,造成市场失灵,同时,还探讨了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对缓解城市人口爆炸的作用。第八,结论,该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并对论文下一步可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按经典的三要素理论,生产要素可分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为研究需要,本文假定土地要素为定值,对比了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流动顺畅程度的关系。以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框架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套用”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研究视角,系统性的分析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完全会造成市场失灵;第二,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也会造成失灵。但正如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虽然也都造成失灵,在影响机制上却有本质区别一样,流动不完全和流动不对称也同样如此。

二、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中介效应分析模型
        1.3.2 世代交叠模型(OLG模型)
        1.3.3 离散选择模型
        1.3.4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方法
    1.4 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人口转变理论
    2.2 人口经济理论中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2.1 悲观论
        2.2.2 乐观论
        2.2.3 中性论
    2.3 人口因素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作用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生命周期理论
        2.3.3 世代交叠模型
        2.3.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3.5 家庭需求模型与抚养负担假说
    2.4 文献综述
        2.4.1 关于低生育率、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4.2 关于低生育率、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4.3 关于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4.4 关于低生育率与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
        2.4.5 对文献的简要评述
第3章 低生育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3.1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基础
        3.1.1 消费者行为
        3.1.2 人口年龄结构及加总
        3.1.3 厂商行为
        3.1.4 政府行为
        3.1.5 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
    3.2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分析
        3.2.1 低生育率通过劳动力投入改变劳动供给影响经济增长
        3.2.2 低生育率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改变劳动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生育率对我国劳动供给的影响分析
    4.1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与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
        4.1.1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其结构的现状分析
        4.1.2 劳动参与率现状分析
    4.2 低生育率对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4.2.3 实证分析
        4.2.4 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分析
        4.2.5 区域稳健性检验
    4.3 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未来劳动供给预测分析
        4.3.1 劳动供给预测方法与参数设定
        4.3.2 不同生育率水平下劳动供给结构预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生育率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
    5.1 劳动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分析
    5.2 低生育率对人力资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3 实证分析
        5.2.4 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分析
        5.2.5 区域稳健性检验
    5.3 低生育率下人力资本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3.1 模型构建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5.3.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6.1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3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分析
        6.3.1 基准回归估计
        6.3.2 低生育率的滞后效应分析
    6.4 低生育率对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6.4.1 人口出生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6.4.2 人口增长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6.4.3 少儿抚养比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7.1 生育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值模拟
        7.1.1 OLG模型设定
        7.1.2 参数校准
        7.1.3 数值模拟
    7.2 放松生育政策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及其效果评价
        7.2.1 放松生育政策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现状分析
        7.2.2 放松生育政策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7.2.3 放松生育政策后对生育意愿影响的效果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5)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教育的研究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研究:国际的研究与越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技术路线
第一章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共生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论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四、整合性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二节 气候变化教育的内涵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二、气候变化教育
        三、气候变化教育的方式
    第三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越南的气候变化状况
        二、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分析
        一、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三、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的教材分析
    第二节 当前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越南高中生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态度
        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投资与关注不匹配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当使用导致教育效果较差
    第三节 提高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实施能力
        二、重视课外活动中的气候变化教育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气候变化教育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教育途径:基于课堂教学的探索
    第一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一、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及原则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
    第二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地理使用气候变化教学方法的导向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设计过程
        三、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设计案例
    第四节 越南高中地理课中的气候变化教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对象选择
        二、实验时间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教育途径:基于课外活动的探索
    第一节 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及其开展
        一、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越南高中目前的课外活动情况
        三、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及原则
    第二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流程
        一、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流程
    第三节 组织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知识专题讲座
        二、成立气候变化俱乐部
        三、举行与气候变化教育有关的比赛
        四、气候变化教育游戏
        五、课外相关技能培训课程
        六、为高中生举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现场考察或实地参观
        七、参与当地组织的气候变化宣传活动
    第四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学实践的课外活动设计案例
        一、苻连水文气象站的参观活动
        二、“为我们未来保护气候”金钟挑战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建构与使用:基于信息化的探索
    第一节 气候变化教育网站及其作用
        一、气候变化教育网站
        二、网站对于高中地理课程中气候变化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建设
        一、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原则
        二、气候变化教育网站建设过程
        三、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结构
    第三节 高中气候变化教育中网站的运用
        一、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理解
        二、使用气候变化教育网站来支持教学过程
        三、气候变化教育网站使用的注意事项
    本章小节
结论
    一、对越南高中地理课程中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建议
    二、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越南高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实验测验卡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1965-198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缘起
    第一节 美国民间应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的历史遗产
    第二节 美国政府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的早期实践
    第三节 美国政府走向对国际人口控制的公开倡导
第二章 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从踟蹰不前到行动突破
    第二节 世界人口大会的召开
    第三节 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确立
第三章 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国际人口政策的实施及外援机构调整
    第二节 国际人口政策的内外交困局面
    第三节 墨西哥城会议与国际人口政策的新开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非洲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城镇化相关研究
        2.非洲城镇化相关研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研究内容
        2.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五)可能创新之处
二、非洲国家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非洲城镇化发展特征
        1.城镇化起步晚,但增速快
        2.城镇化高度集中
        3.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4.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
    (二)非洲城镇化的驱动与制约因素
        1.人口因素
        2.经济因素
        3.政策因素
        4.历史因素
        5.文化因素
        6.民族冲突和战争因素
    (三)非洲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1.城市贫困
        2.失业与非正规经济
        3.城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
三、非洲国家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一)非洲各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
        1.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2.城镇化发展总体差异及发展阶段的差异
        3.城市等级规模与职能的空间差异
        4.产业布局的空间差异
    (二)空间自相关分析
        1.空间自相关系数的计算
        2.全局自相关分析
        3.局部自相关分析
四、非洲国家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一)非洲国家城镇化质量评价
        1.指标体系构建
        2.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
        3.评价结果
    (二)非洲国家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
        1.总体差异特征
        2.基于SPSS的聚类分析
        3.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
    (三)非洲国家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对比分析
        1.空间分布对比
        2.过度城镇化的实证分析
五、非洲城镇化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1.指标选取
        2.数据处理
    (二)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分析
        1.模型的选择
        2.检验结果分析
六、促进非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非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注重城市发展规划
        2.加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4.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二)加强中非在城镇化领域合作的建议
        1.把握中非合作机遇
        2.中国城镇化建设经验对非洲的借鉴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高校“全球代”受众对美剧再现的少数族群形象的解读 ——以浙江大学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理论意义
    2.3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帝国主义和“主动的受众”理论
    3.2 文化多元理论与“全球代”
    3.3 美剧的中国受众研究
    3.4 美剧对少数族群的再现
    3.5 当代中国民众对其他族群的看法
4 研究问题
5 研究方法
    5.1 文本分析法
    5.2 焦点小组访谈法
        5.2.1 访谈对象招募
        5.2.2 访谈过程
        5.2.3 访谈材料处理
6 美剧《摩登家庭》对少数族群形象的再现
    6.1 追求“真实感”的拍摄手法与多线叙事
    6.2 多样化的人物设置与少数族裔角色的建构
        6.2.1 性感而暴烈:歌洛莉亚等拉丁美裔角色
        6.2.2 “模范”背后的诅咒:莉莉等亚裔角色
        6.2.3 有色酷儿、积极维权者:郎吉娜等非洲裔角色
7 中国高校受众解读美剧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7.1 复述模式的差异
    7.2 解读模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7.2.1 参照式解读及其子类别
        7.2.2 批评式解读及其子类别
    7.3 受访者对剧中少数族群形象的解读
        7.3.1 对歌洛莉亚和拉丁美裔形象的解读
        7.3.2 对桑杰和印度裔形象的解读
        7.3.3 对郎吉娜和非洲裔形象的解读
        7.3.4 对族群关系的解读与受众的国际视野
8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背景问卷
附录2 焦点小组成员相关信息
附录3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9)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再认识 ——“隐形弹簧”机制的历史与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创新
二、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一)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是历史的产物
    (二)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争论中前行
    (三)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现当代的演变
三、基于“隐形的弹簧”作用原理的人口分析
    (一) 人口系统的“弹簧”机制
    (二) “弹性”机制下的人口关系
    (三) 基于弹簧作用的人口表现机制
四、基于“隐形的弹簧”作用机制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再认识
    (一) “两个公理”体现了弹簧形变的基点与限度
    (二) “两个级数”反映了弹簧形变的内力
    (三) “三个命题”反映了弹簧形变的外力
    (四) “两种抑制”表现了弹簧形变的拉力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相关内涵的界定
        一、不对称
        二、资本流动
        三、劳动力流动
    第三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劳资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的经典论述
        二、现代经济学对劳资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资本流动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资本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关于资本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文献综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整体考量
    第一节 资本流动的目标函数及行为
        一、追求增殖的资本
        二、资本流动的函数和行为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函数及行为
        一、作为商品和劳动者的劳动力
        二、劳动力流动的函数及行为
    第三节 流动不对称的前提分析及其判定
        一、理论上的完全流动
        二、不完全流动的现实
        三、一般商品流动不完全程度的判定和比较
        四、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不对称的判断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不完全流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第一节 一般商品不完全流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一、商品完全流动下的市场情形
        二、一般商品不完全流动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第二节 资本和劳动力不完全流动的影响
        一、资本不完全流动的影响
        二、劳动力不完全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的内涵
        一、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的内涵
        二、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的判断
    第二节 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的影响机制
        一、关于劳资对称流动的理论分析
        二、对称流动下市场中的劳资关系
    第三节 资本和劳动力对称流动的可能作用
        一、较为公平的市场
        二、不同水平下对称流动的异同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比劳动力流动更顺畅情形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本流动更顺畅情形下的整体考量
        一、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内涵
        二、只考虑时间因素下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分析
        三、只考虑经济成本因素下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分析
        四、综合情况下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分析
    第二节 资本家和劳动者面临的情况和行为选择
        一、资本家和劳动者面临情况
        二、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行为分析
    第三节 可能的作用
        一、对资本积累的促进
        二、贫困的根源之一
        三、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全国统一价所带来的剥削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的整体分析
        一、与资本流动更为顺畅的异同
        二、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的理论说明
    第二节 劳动者和资本家的面临的情况和行为选择
        一、劳动力流动更为顺畅对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影响
        二、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行为分析
    第三节 可能的作用
        一、市场失灵的又一个原因
        二、对城市人口爆炸的缓解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待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低生育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李翔. 华侨大学, 2020(11)
  • [3]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4]从“增加供给”到“控制生育”:美国政府应对欠发达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的路径转变探源(1949—1965)[J]. 易恒. 珞珈史苑, 2019(00)
  • [5]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 阮氏显(NGUYEN THI HIEN).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美国国际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1965-1984)[D]. 易恒. 武汉大学, 2020(04)
  • [7]非洲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海影.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8]中国高校“全球代”受众对美剧再现的少数族群形象的解读 ——以浙江大学学生为例[D]. 尹雪曼. 浙江大学, 2019(01)
  • [9]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再认识 ——“隐形弹簧”机制的历史与现实[D]. 冀耕. 云南大学, 2018(04)
  • [10]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对称问题研究[D]. 吴建.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9)

标签:;  ;  ;  ;  ;  

人口爆炸——教育落后是主要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