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成立东光县包装联合会

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成立东光县包装联合会

一、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东光县包装联合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付锦泉[1](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进程既是经济发展、人口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演进,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资金、技术和人才都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而进行城镇化的地区又多是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就必然需要现代金融业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作为现代金融业中的骨干力量,大中型商业银行的自身规模和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在农村地区经营成本较高不具有比较优势。这就需要适合农村地区的、新型的金融机构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服务与支持。为此,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一类新型机构应运而生,这就是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诞生和发展必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是人口大省,更是农业大省。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共成立了36家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在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对策以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前人对村镇银行及类似的金融机构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针对河北省具体情况进行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将河北省村镇银行放在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随后介绍了城镇化与村镇银行等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外类似金融机构的相关经验,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对村镇银行在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从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村镇银行还存在所处地区经济落后、金融排斥、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与干预过度并存、资金不足、风险防控能力差、缺乏专业人才、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思路和可选模式,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了村镇银行加强自身建设和政府部门改善村镇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完善监管的建议。

杨亮[2](2012)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淄博——海岱之间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经哺育出辉煌灿烂的齐文化,而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和重要组成部分。务实、开放、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膏壤千里,粟如丘山”且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品类繁复、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的民间工艺文化便是孕育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枝奇葩。齐文化“重农兴商”的历史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民间工艺文化更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环境中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明晰如何变革民间工艺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淄博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如何借助民间工艺的大众文化力量培育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在选题、调研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获得资料的途径包括:实地调查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手工艺者面谈并做记录)、函询法(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组织发放咨询信函、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查阅法(图书馆、民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电子资源)等等。历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探索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事实、揭示意义、解释原因、预测趋势。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提要:在引论中明示出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研究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界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并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首先对淄博民间工艺进行类别研究。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对淄博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梳理,理清每种民间工艺的起源、鼎盛、衰落或者消失的时间、地点和代表性事件,由此证明淄博有史以来确实是民间工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具体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最主要的陶瓷和丝绸(此亦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刻瓷工艺、琉璃工艺以及内画工艺、淄砚工艺、铜响乐器、蹴鞠制造工艺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深入分析了博民间工艺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针对淄博各种民间工艺,分析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部分。比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煤炭、矿石、铁、铜等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等,此为相对稳定的地理决定性。而社会历史因素比之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复杂和富于变化,诸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态、国家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关系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流行时尚、风俗习惯等外部因素以及淄博地区广大民众的品格气质、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民间工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再次全面分析了是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第一触及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亦即造物思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造物思想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第二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中勾勒出淄博民众典型性格特征,摹写民间艺人传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状况,关照民间工匠的艰苦奋斗与执着信念。第三归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描绘主流民间工艺文化生命中历经“缓慢积累的成长期——理性选择的成熟期——无奈蛰伏的衰退期——华丽转身的复兴期——不可限量的再生期”的跌宕路径,‘藉此在思想上对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做出准备。复次是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研究。首先将上述各种淄博民间工艺再次进行分类,明确不同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归宿问题;然后基于对选择性产业化理念的认同解决“产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按照选择性开发战略思路进行市场客体分类——文化标本、文化作品抑或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思路进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角色定位——政府、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如何定位;按照多元化市场发展多维思路进行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拓,旅游业、体育娱乐业、艺术品行业、网络市场范畴、国际贸易领域等等。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该选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主要结论是:结论之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发展动因基本确证。结论之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内涵。结论之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结论之四: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之路需要采取选择性战略并重新进行市场主体界定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本文的创新点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题试图站在社会文化的基点上,将视线向下投射,着眼于一个城市的“小传统”即大众文化,但是并不是回避和排斥“大传统”即精英文化,反而是要努力在精英文化的脉络中摸到大众文化的脉搏,亦即尝试在正统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找到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2.对淄博城市形象评价的创新。淄博自古为齐国封地,“五霸之首”、“战国七雄”是其鼎盛的标志性形象。曾经“泱泱大风”的齐国所恃“鱼盐之利”随属地减少逐渐转型成为现代山东一内陆城市,传统的纺织工业、陶瓷工业联合新型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树立起淄博“工业城市”的形象,然淄博凭借曾经辉煌之“齐国”遗风,欲将重振其文化与经济并立之形象,还原本来应有之面目亦非不可能之事。3.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淄博的民间工艺文化以传统陶瓷和丝织工艺为轴心随时代不断演化出新的民间工艺品类,但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模式在陶瓷和纺织行业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其他民间工艺同样可以效仿的佐证。为此本论文提出了“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选择性战略”。简言之,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的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时要基于“选择性”原则区别对待,多元并行,方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4.淄博民间工艺产业市场道路选择的创新。本论文提出“继续发展轻工制造业(陶瓷工业、丝绸纺织业)、重点开创商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协作,同时加强外围产业的辅助和保护”的市场开拓思路。特别是民间工艺文化与艺术品市场、旅游业和旅游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层次化结合,同时兼顾金融、广告、教育和法律等环境建设。新模式、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在文化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显得益发突出和紧迫。

李宝玉[3](2010)在《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国家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及方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全面剖析环渤海区域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并研判环渤海不同区域现代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优势指数分析结果划分该区域主要农产品的优势区;根据区位特点与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特定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与模式选择;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环渤海现代农业研究属于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内容,其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产业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针对环渤海区域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丰厚、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这为该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国家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3)以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的总体目标,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分级目标,初步构建了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环渤海各省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农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科技水平较为突出,对农业的反哺能力比较强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以及滨海区,而偏远山区及缺乏特色的农业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北京的综合指数最高,达到0.79,其次为天津市,达到0.72,山东省为0.64,辽宁省为0.60,河北省最低,为0.595。分城市看,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达到发达阶段的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有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山东(占5个),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和起步阶段。其中,威海市因为发展海洋产业最为突出,其现代化水平最高,达到0.777;最低的张家口市,因为传统农业占据比重大而影响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其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仅为威海市的一半(0.382)。(4)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指数,对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产中领域”的种植业农产品、养殖业畜产品以及水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和单产比较优势结果,环渤海区域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作物是高粱(1.2)、小麦(1.28)、玉米(1.32)、谷子(1.63)棉花(1.14)、蔬菜(1.24)和花生(1.44)。在畜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由于存栏规模比较优势和产量比较优势的相互影响,环渤海区域仅有奶类(1.05)和禽蛋(1.51)具备综合比较优势,应成为今后畜产品发展的重点。环渤海区域水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1.43,属于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区,可依托区域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5)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一致等原则,以县为单位,把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划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和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四种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制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即: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由北京、天津等共8个大城市的城区和近郊区共59个市辖区组成,应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大中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的优势,发展精品农业、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70个县市(区),应重点加强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山区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畜牧业的产业化,同时要重点加强山区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共包括47个县市(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名优特色农产品,建设环渤海区域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和现代渔业基地。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208个县市(区),应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6)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现代农业投入、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加快制定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等促进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王大冬[4](2005)在《实施三大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文中研究表明东光县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包装生产基地,全县形成了以纸箱机械和塑料软包装为主的两大支柱产业,共有纸箱机械生产企业近300家,塑料软包装企业500多家。成立于2003年10月的东光县包装联合会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

邵春发[5](2004)在《立足优势 精心打造 把东光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包装生产基地》文中认为

马朝起[6](2004)在《不负众望扎实工作 努力推进包装产业二次创业》文中指出

辛讯[7](2004)在《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东光县包装联合会成立》文中提出本报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和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河北省东光县成立包装联合会。成立大会于2003年12月30日举行,东光县委书记许晓明、县长刘立着和江苏省包协信息委员会主任黄善祥、南京包协副会长姚清河、副秘书长陈永康到会祝贺。

二、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东光县包装联合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东光县包装联合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实地调研与电话调查相结合
        1.2.2 文献检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
        1.2.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
        2.2.2 关于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及其监管方面的研究
        2.2.3 文献评述
    2.3 国际经验综述
        2.3.1 美国社区银行
        2.3.2 日本农业协同组织
        2.3.3 孟加拉乡村银行
        2.3.4 国外经验总结
第三章 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3.1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
    3.2 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3.3 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3.3.1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
        3.3.2 为河北省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3.3 促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转移
        3.3.4 促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外部经营环境存在的问题
        4.1.1 经济相对落后限制村镇银行发展
        4.1.2 金融排斥的存在阻碍村镇银行发展
        4.1.3 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与干预过度并存
        4.1.4 村镇银行监管体制不够完善
    4.2 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资金不足,限制村镇银行自身发展
        4.2.2 风险防控能力较差,经营稳定性有待加强
        4.2.3 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4.2.4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创新力不足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河北村镇银行发展思路与对策
    5.1 发展思路与可选模式
        5.1.1 发展思路
        5.1.2 可选模式
    5.2 村镇银行加强自身建设的建议——微观层面
        5.2.1 抓住城镇化发展契机,扩大资金来源
        5.2.2 强化风险管理机制,持续稳定经营
        5.2.3 培养引进专业人才,突破发展瓶颈
        5.2.4 加大创新力度,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5.3 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环境及完善监管的建议——宏观层面
        5.3.1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5.3.2 加快京津冀一体化,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5.3.3 加强监管立法,为村镇银行监管提供依据
        5.3.4 完善村镇银行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2)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的界定
    三 相关研究现状
    四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淄博主要民间工艺类别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淄博陶瓷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淄博丝织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淄博琉璃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淄博淄川淄砚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淄博临淄蹴鞠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六节 淄博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七节 淄博花灯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八节 淄博其他若干民间工艺杂项
第二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原因分析
        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矿石资源
        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二:蚕桑遍植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小结
第三章 淄博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核——造物思想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
第四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当代产业化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选择性开发理念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角色定位
    第四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开拓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附录二 《文物法》中有关拍卖、转让和展览的条款
附录三 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附录四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附录五 《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附录六 《淄博市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2010年到2015年)
附录七 200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摘录
附录八 《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附录九 张明文《刻瓷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现代农业研究进展
        1.2.1 国外现代农业研究现状
        1.2.1.1 现代农业演变过程研究
        1.2.1.2 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水平
        1.2.2 国内现代农业研究进展
        1.2.2.1 现代农业内涵与特点研究
        1.2.2.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2.2.3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1.2.2.4 环渤海农业现代研究
        1.2.3 研究进展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环渤海区域范围界定
        2.1.2 现代农业概念与内涵特征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3 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
        2.2.4 产业演进理论
        2.2.5 比较优势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环渤海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3.1 环渤海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特征
        3.1.1 地形地貌多样,平原面积大
        3.1.2 光照资源较丰富,降水分布不均但雨热同季
        3.1.3 可耕地面积比例大、土壤类型多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3.1.4 水资源短缺,养殖面积大
        3.1.5 生物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众多
    3.2 环渤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成就
        3.2.1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3.2.2 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土地产出率稳步提高
        3.2.3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3.2.4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出口创汇能力逐步增强
    3.3 本章小结
4 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4.1 环渤海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4.1.1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农业的重要作用
        4.1.2 环渤海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4.2 环渤海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历史机遇
        4.2.1 环渤海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4.2.2 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4.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4 本章小结
5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评价研究
    5.1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构建原则
        5.1.1 构建原理
        5.1.2 构建原则
    5.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的解释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评价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数据的标准化
        5.3.3 标准参考值的确定
        5.3.4 评价指标测算
        5.3.4.1 数据来源
        5.3.4.2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5.3.4.3 现代农业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优势产业研究
    6.1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1.1 研究方法
        6.1.1.1 种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6.1.1.2 单产比较优势指数
        6.1.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6.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2 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2.1 研究方法
        6.2.1.1 存栏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6.2.1.2 产量比较优势指数
        6.2.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6.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 水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3.1 研究方法
        6.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划研究
    7.1 总体思路
    7.2 分区原则与分区依据
        7.2.1 分区原则
        7.2.2 分区依据与方案
    7.3 分区农业特征及发展重点
        7.3.1 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7.3.1.1 区域范围
        7.3.1.2 农业发展特征
        7.3.1.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1.4 案例分析
        7.3.2 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
        7.3.2.1 区域范围
        7.3.2.2 农业发展特征
        7.3.2.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2.4 案例分析
        7.3.3 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
        7.3.3.1 区域范围
        7.3.3.2 农业发展特征
        7.3.3.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3.4 案例分析
        7.3.4 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
        7.3.4.1 区域范围
        7.3.4.2 农业发展特征
        7.3.4.3 发展方向与重点
        7.3.4.4 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对策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措施
        8.2.1 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8.2.2 实施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区域农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创新
        8.2.3 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建立标准化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8.2.4 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突出现代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8.2.5 加快制定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区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环渤海区位示意图
    附录2 农产品优势区分布图
    附录3 畜产品优势区分布图
    附录4 水产品优势区分布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四、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东光县包装联合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付锦泉.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2]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 杨亮. 山东大学, 2012(12)
  • [3]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D]. 李宝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4]实施三大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N]. 王大冬. 中国包装报, 2005
  • [5]立足优势 精心打造 把东光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包装生产基地[J]. 邵春发. 机电信息, 2004(17)
  • [6]不负众望扎实工作 努力推进包装产业二次创业[J]. 马朝起. 机电信息, 2004(17)
  • [7]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 东光县包装联合会成立[N]. 辛讯. 中国包装报, 2004

标签:;  ;  ;  ;  ;  

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成立东光县包装联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