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

论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

一、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郭璐[2](2021)在《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教育始终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一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起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进行成因及对策分析,有助于及时扭转学困现状,为顺利学习思想政治课做好铺垫,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人才基础。通过对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出现思想政治课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初高中衔接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等。基于此,要不断增强学困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主动落实学习任务;教师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优化课堂教学;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思想政治课学习氛围;学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健全评价机制;社会要完善教育政策法规,优化育人环境,以期为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夏之芳[3](2021)在《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之一,自古便与中国有密切往来。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愈发密切。随着中乌关系的友好发展,汉语在中乌交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需要大量汉语人才。近几十年来,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迅速,不仅开设了孔子学院、培训中心等专业汉语机构,同时,汉语教学也进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大学本科教育、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均有汉语课程的开设。在取得以上成果的同时,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发展出现了滞缓现象,近年来教学方式及相关政策萧规曹随,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而改变。因此,寻找乌兹别克斯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论述了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历史渊源、现状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日记法、数据分析法等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其中问卷调查法和日记法是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及汉语课堂情况的真实调查。第二章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汉语教学情况以及汉语教学渊源进行分析。在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公立的教学单位以外,孔子学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共有两所孔子学院,他们分别是塔什干孔子学院和撒马尔罕孔子学院,这两所孔子学院对汉语教学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三章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的问卷调研。该部分以几所高校汉语系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汉语的目的、学习汉语的态度、对教学、教师、教材的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期为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较为真实客观的建议。第四章从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对乌兹别克斯坦当前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本章指出来目前在教材、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及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针对当前各汉语教学机构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目前各教学单位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有的是通用化教材,有的是本土国别化的教材。对各单位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描述,有助于系统的对比分析各类教材,也为未来的教材选择提供一个横向参考。同时,本文建议未来汉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开发本土化教材。本文通过回顾并总结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文化历史发展沿革,简要梳理主要历史时期的汉语发展过程。苏联时期塔什干国立大学就成立了汉语专业,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汉语教学在当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收集有关乌兹别克斯坦教学的各方面数据。结合现实情况从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与教学相关制度与政策、教育教师提升与培训制度、汉语教材、汉语课程等方面,对汉语教师与汉语专业大学生做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系统化的分析整理,找出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发展的“瓶颈”根源所在。同时,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学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提高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适用性、功能性、受欢迎程度。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范哲玮[5](2020)在《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认为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一直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状况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人们的基本身体健康。南通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历来重视“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的创建,而作为“两市”创建复评重要指标的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其监管主体的监督管理职能建设的重要性就更为突显了。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通经济虽然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卫生事业却未能呈现出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尤其是卫生监管在制度、人员等方面的建设逐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卫生监管的能力建设,以强化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监管力度。笔者选取南通市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紧接着厘清了本文逻辑叙述所需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的相关理论,并论述其政策依据和实施卫生监管的必要性,接着对南通市卫生监管的现状进行概述,总体上对南通市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肯定。但辩证地来说,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内部来看,执法队伍的建设、行政执法方式、执法能力都有待改善,从外部来看,公共场所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群众对卫生部门执法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当前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是由于南通市卫生监督人员不足且编制混杂、基层卫生监督员综合素质不高、卫生法规和标准相对滞后、对群众的动员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旨在能进一步完善南通市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机制,为南通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为其他县市区的卫生监管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也为推进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理论尽一些绵薄之力。

王乃荣[6](2020)在《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凉山彝区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山川广布、河流纵横的特征造成该地区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凉山彝族特殊的政治经济形态,政府难以对凉山地区实行管控,凉山一度成“独立”之态。历史上地方政府一贯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是造成与凉山彝族的关系一直紧张对立的原因。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要的转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下,川康地方势力兼具地方政府与军阀的双重色彩。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既有向近代民族关系转型的趋向,又有历史的痕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研究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本文从三个部分来论述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对凉山彝区封闭状态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区隔的状态进行呈现。首先对凉山彝区的传统的社会秩序与民族关系进行叙述。之后,当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之后,将清末民初的凉山彝区的所发生的社会流变进行逐一阐述。最后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边地整合诉进行叙述。第二部分是在中央政府势力未深入四川之前,将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对凉山彝区所统辖的川省地方军阀以及对凉山彝区介入的其他地区的军阀与凉山彝族所发生的关系进行阐述。在该时期,四川省实行防区制,凉山地区在刘文辉所属的二十四军的管辖之内。刘文辉对该地区的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对夷态度与治夷政策都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凉山地区地处川滇交界之处,滇军势力对凉山地区进行数次侵扰,加剧了该地区的民族矛盾与隔阂。第三部分是对中央势力入川之后,对30年代中期之后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进行阐述。30年代中期,中央势力深入四川地区,打破原有的防区制,扶持刘湘为四川省主席,并命各军交出防区统归四川省政府管辖。原管辖凉山地区的刘文辉在与刘湘的争斗中退居西康,中央政府为分化刘湘势力敦促刘文辉加快建立西康省的步伐,1938年刘湘死后,刘文辉在与川省军阀、中央政府的权力角逐与博弈中将凉山地区的宁属划归西康。1939年西康建省,刘文辉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凉山地区被川康两省分省而治。川康两省改变以往的对夷态度,根据各省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宜的对夷政策,缓和民族矛盾与民族隔阂,打破以往混乱的格局,逐渐地将处理与彝族的关系步伐迈入正轨。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之下,凉山彝族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谋求政治承认的诉求和从各方面支援抗战。总之,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既有激烈的对抗冲突,也有不断地妥协磨合与认同。中央政府的宏观把控与地方政府的着眼于实际的治理,使得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改变,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与民族隔阂。但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川康地方势力,在处理与凉山彝族关系中对夷的歧视与政策上的不平等,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缓和矛盾对立的关系。

卢婧硕[7](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高考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个性化为核心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生涯规划教育的比较研究,发掘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特色,明晰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然”发展趋势。再基于对河北省A高中的实地调研,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即量化实证分析和质性访谈资料相结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分析学生背景对生涯规划教育学习的影响,分析生涯规划教育各个内容维度的得分以及实施路径;通过质性访谈资料分析A高中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最后综合对国外资料比较研究、实证分析、质性访谈等结果,提出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首先,英美日三国在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主要是突出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完善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强化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资格认证,以及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涯规划教育的运用。其次,现状分析发现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仍然偏向与服务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适应新高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设计能力方面较弱。实施途径主要是校内课程,而校外实践资源匮乏。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发现校内支持途径主要对自我认知指导、生涯设计能力培养有正向显着影响,校外支持对自我认知指导、社会职业认知指导和生涯设计能力有正向显着影响;学校软硬件资源对校内外支持途径都能产生影响。在学生背景与生涯规划学习差异上,女生和学优生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得分更高。最后,基于质性访谈资料发现,A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功利化;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设计;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单一,缺少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生涯规划教育软硬件资源支持不足。为建构适合新高考改革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本研究建议:首先按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的总体思路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其次提出实践途径: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和目标;建设全程化、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建立校内体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和管理机制。

薛赵红[8](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礼仪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教育领域,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字土着,当今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学习、娱乐的行为已是屡见不鲜,特别是于2020年初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居家隔离期间,教育部明确发文规定做好大学生在线教学工作,虚拟信息网络给大学生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亦反映出大学生用户在使用信息网络时产生的一系列不当语言、行为等,如只登录账号信息未见学生的“网络逃学”现象时常发生,再如缺乏对网络诸多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以及难以确认信息本身的准确性等造成随意的谩骂信谣造谣类不文明礼仪表现,他们面临诸多信息礼仪问题。因此,厘清大学生用户的信息礼仪问题,正视大学生用户在网络中的不规范言行举止并且从各方找出解决之策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以大学生信息礼仪为研究视角,通过访谈法得出大学生信息礼仪的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五大核心因素,十一个主范畴,三十六个概念类属,厘清各因素间的内涵特征,相互联系,给出大学生信息行为的优化策略,为提升大学生信息礼仪做出贡献。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交代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主要是归纳现有关信息礼仪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阐明相关概念以及做好理论基础的铺垫,为下文研究做出理论性指导。第三部分:析出大学生信息礼仪的几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访谈以及三级编码的核心过程。第四部分:分析出单个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涵特征。从数据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信息礼仪的影响因素比重,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五部分:提出规范大学生信息礼仪行为规范的对策方法。第六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钟涵宇[9](2020)在《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用户群体变化以及在线教育普及,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转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未来趋势和必然结果。它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技术,使用户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培养用户结构化思维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了提高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本文以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及其用户进行调查,利用SPSS、EXCEL软件将两次调查结果汇总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改善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和用户体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是针对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微信以及其他平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分析。第四部分是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主体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第五部分提出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信息意识方面,用户、高校图书馆两个主体应该提高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内容方面,丰富并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建立特色课程资源,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寓教于乐,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提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共享方面,建立统筹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馆员方面,应加强馆员课程体系建设,定期举办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提高馆员信息能力;平台利用方面,基于用户体验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方面,提高资源分类整序能力,使网页设置规范化,补充MOOC平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评估方面,建立“三位一体”评估机制。

刘雪芹[10](2020)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型社会,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变革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当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其实施和发展的对策。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全面阐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随后,通过量化研究对J大学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接着,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并从实施动因、实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探究其现实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广泛,学生的学习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存在较为显着的年级差异。从实施动因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性格特点、师生行为动机、教师评价方式、学习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工作量大、教师知识技能、学生评价方式。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路径来看,影响其实施的现实因素为: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从观念转变、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理念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师生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能量的唤起实现动机激发;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研究性技能的提升实现能力提升;通过监管机构的运营体系的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教学评价制度适切性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机制保障。

二、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三)比较研究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有待改善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三)制度供给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1.学困生研究角度新
        2.学困生转化策略内容新
一、学困生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学困生的界定
        2.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性
        1.转化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是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2.提高学困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二、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思想政治学习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思想政治学习现状调查设计简介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思想政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困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困难
        2.教师对学困生关注程度不够
        3.家长对思想政治课程认识不足
        4.学校思想政治课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5.社会功利化的思想比较严重
三、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自身缺乏思想政治课学习条件
        1.政治基础知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2.政治学习兴趣不浓,成就归因不当
        3.学习习惯不正确,学习方法欠科学
        4.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自信心缺失
        5.学困生适应性差,融入新环境较难
    (二)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1.教育理念偏失,教学观念落后
        2.教学方法单一,授课方式呆板
        3.教师缺乏初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意识
    (三)家庭教育观念与时代脱节
        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2.家庭缺乏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四)学校对政治课重要性认识不足
        1.学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2.学校评价机制有失偏颇
    (五)相关社会环境存在不良影响
        1.社会上不良的思想影响
        2.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四、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一)学困生要增强思想政治课学习意识,主动落实学习任务
        1.正确认识课程价值,提升内心思想政治课认同
        2.注重思想政治知识积累,端正学习政治课态度
        3.优化政治课学科学习方法,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二)教师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优化课堂教学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开展学习方法指导
        2.巧妙设计教学情境,鼓励积极归因方式
        3.磨炼学困生意志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4.帮助塑造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政治课自信
        5.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课堂分层教学
        6.加强学段间联系,衔接政治课教学内容
    (三)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思想政治学习氛围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学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健全评价机制
        1.转变固有副课观念,保证政治课时设置合理
        2.合理安排自习时间,举办政治学科知识竞赛
        3.在政治教师评价机制中设立学困生转化项目
    (五)社会要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优化育人环境
        1.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2.社会方面营造正确舆论氛围
        3.协同进行不良网络信息过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高一思想政治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教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及现状
    2.1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的汉语环境
        2.1.1 前苏联时期的汉语教学
        2.1.2 苏联时期的汉语教学
        2.1.3 独立后的汉语教学
    2.2 乌兹别克斯坦孔子学院的发展与现状
        2.2.1 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
        2.2.2 撒马尔罕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
    2.3 结语
第三章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调研
    3.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相关制度与政策
        3.1.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高等教育政策
        3.1.2 乌兹别克斯坦各学段汉语教师提升进修与培训制度
        3.1.3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赴中国留学奖学金制度
    3.2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3.3 学习汉语的动机及其对学习兴趣与效果的影响
    3.4 对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用的调研
        3.4.1 交际法
        3.4.2 任务型
        3.4.3 多媒体使用
        3.4.4 网络使用
        3.4.5 汉语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方法
        3.4.6 学生课外活动学习情况
        3.4.7 学生学习汉语的收获与毕业后打算
第四章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的未来及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4.2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发展建议
        4.2.1 课前相关的文化导入
        4.2.2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兴趣及加强其表达能力
        4.2.3 加强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汉语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提高)
        4.2.4 建立培养汉语专业人才机制
第五章 教材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5.1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5.1.1 学校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5.1.2 大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5.1.3 中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5.2 教材的外在形式
        5.2.1 字号与字体
        5.2.2 版面结构
        5.2.3 插图形式
    5.3 教材的内容结构
        5.3.1 语音
        5.3.2 词汇
        5.3.3 语法
        5.3.4 课文
        5.3.5 练习
    5.4 翻译模式
        5.4.1 词汇翻译
        5.4.2 语法解释
        5.4.3 课文内容方面
        5.4.4 练习方面
        5.4.5 汉语教材的适用情况
第六章 汉语文化流行趋势带动下的教材发展
    6.1 适用中小学阶段的综合性教材
        6.1.1 适合小学使用的教材:《汉语乐园》
        6.1.2 适合中学使用的教材:《跟我学汉语》
    6.2 适用于大学阶段的综合性汉语教材
        6.2.1 针对大学阶段的综合汉语教材:《当代汉语》
        6.2.2 适用大学阶段的国别化综合汉语教材:《基础汉语》与《新实用汉语课程》
    6.3 其他教材
        6.3.1 成人教材
        6.3.2 网络多媒体教材
    6.4 教材本土化的研究状况
        6.4.1 本土化教材的概念
        6.4.2 本土化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6.4.3 教材本土化的跨度
    6.5 俄语版汉语教材的研究综述
        6.5.1 中国关于教材编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6.5.2 乌兹别克斯坦各高校、中、小学校所用的汉语教材综述
    6.6 汉语教材编写及改进建议
        6.6.1 教材生词编写的建议
        6.6.2 教材语法编写的建议
        6.6.3 教材话题编写的建议
        6.6.4 教材练习编写的建议
        6.6.5 教材文化内容编写的建议
        6.6.6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材编写所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展望
        6.6.7 其他的相关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相关概念
        (一)公共场所
        (二)卫生监管
        (三)公共场所监管
    四、运用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整体政府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二)调查访谈法
        (三)观察法
第一章 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必要性及其监管依据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必要性
        (一)公共场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二)政府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三)行业发展自身规范的必然需求
        (四)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幸福感的切实需要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法律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
        (二)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三)规范性文件
第二章 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现状
    一、南通市概况
        (一)南通市地理概况
        (二)南通市行政区划分
        (三)南通市卫生建设总体情况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现状
        (一)公共场所基本情况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主体
        (三)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措施
        (四)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三章 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监管执法队伍人员短缺
        (二)卫生监管执法机制和能力滞后
        (三)公共场所经营主体缺乏相关法律意识
        (四)部分群众对监督执法认识不足
    二、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卫生监管机构编制少、岗位杂
        (二)卫生监管人员能力与职责存在差距
        (三)卫生法律法规标准滞后
        (四)监管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
第四章 优化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若干对策性建议
    一、加强卫生监管执法队伍体系建设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
        (二)转变执法理念,科学分类监管
        (三)建立各执法部门间的联动协调机制
        (四)强化卫生监管服务建设
    二、提高执法主体规范化程度和能力水平
        (一)建立健全监管内部和外部的监管机制
        (二)完善卫生监管装备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推进市场主体自律和社会协同监管
        (一)加强卫生监管法律制度的宣传
        (二)完善畅通被监管对象投诉举报机制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治理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地理空间范围界定
        (三)川康地方势力
        (四)民族关系
        (五)夷人、夷务、夷族
    三、文献综述
        (一)政府、学术团体和学者个人对凉山彝族的考察研究
        (二)凉山彝族地区的开发与建议的研究
        (三)关于凉山彝族的社会制度研究
        (四)关于民国政府对凉山治理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凉山彝区的区隔
    第一节 凉山彝区的传统社会秩序和民族关系
        一、凉山彝族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
        二、凉山彝族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 清末民初凉山彝区的社会场阈变化
        一、晚清凉山彝区的政治经济场阈流变
        二、国家政治场阈的介入:中华民国的建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边地整合诉求
第二章 动荡与失序: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地方政治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
    第一节 西南军阀势力在凉山彝区的介入
        一、刘文辉对凉山地区的统辖
        二、胡若愚势力进驻盐源、盐边
        三、龙云统治集团在凉山地区的介入
    第二节 凉山彝族的治理回应
        一、与国民党武装的斗争
        二、夷患事件频发
第三章 冲突与整合:30年代中期之后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的关系
    第一节 对凉山地区的考察
        一、对凉山地区考察的背景
        二、政府、学术团体、个人对凉山地区的考察及其影响
    第二节 鸦片种销经济中的彝汉关系
        一、宁属地区鸦片的种销情况
        二、小凉山地区的种销情况
        三、鸦片的种销对凉山地区的影响
    第三节 武力冲突与妥协调适
        一、凉山彝族与政府的武装冲突
        二、凉山彝族与政府的相互妥协与调适
    第四节 凉山地区夷卡制度的改造与更新
        一、雷马峨屏夷卡:由坐质夷卡向夷差的转变
        二、宁属地区夷卡:对夷人进行汉化教育
    第五节 全面抗战背景下凉山彝族的政治诉求与建设行动
        一、凉山彝族的政治承认诉求不断上升
        二、凉山彝族参加支援抗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高考下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2.1 历史缺失: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不足
    2.2 现实困境:高中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3 迫切需求: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需求
第三章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概况及启示
    3.1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概况
        3.1.1 突出法律保障的美国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1.2 注重心理学应用的英国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1.3 强调规范课程指导的日本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2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A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4.1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4.1.1 问卷设计和实施
        4.1.2 问卷信效度检验
        4.1.3 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描述
    4.2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4.2.2 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4.2.3 学生背景对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影响
    4.3 实证分析小结
第五章 A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5.1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功利化严重
    5.2 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设计
    5.3 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单一,缺少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
    5.4 生涯规划教育软硬件资源支持不足
第六章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
    6.2 建构和完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途径
        6.2.1 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和目标
        6.2.2 建设全程化、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6.2.3 建立校内体验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机制
        6.2.4 建立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和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礼仪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信息礼仪概念
        1.3.2 信息礼仪、信息伦理以及信息法律关系辨析
    1.4 研究创新
        1.4.1 研究主题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信息礼仪研究现状
        2.1.1.1 信息礼仪、信息伦理等的本体研究
        2.1.1.2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研究
        2.1.1.3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2.1 CNKI指数分析
        2.1.2.2 Bicomb和 Ucinet的软件量化分析
        2.1.2.3 经典文献梳理
        2.1.3 研究述评
    2.2 信息礼仪的理论依据
        2.2.1 信息生态学
        2.2.2 教育伦理学
        2.2.3 行为科学理论
第3章 大学生信息礼仪影响因素析出
    3.1 已有文献的影响因素内容析出
    3.2 中小学以及高校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3.2.1 信息技术教材目录呈现
        3.2.2 各级信息技术教材的共性特征
    3.3 扎根理论中的影响因素设计
        3.3.1 非结构式访谈设计和实施
        3.3.1.1 访谈对象选取
        3.3.1.2 访谈提纲设计和实施
        3.3.2 研究方法及研究分析工具
        3.3.2.1 扎根理论方法介绍
        3.3.2.2 研究工具
    3.4 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
        3.4.1 开放式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性编码
        3.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5 模型构建
        3.4.6 编码一致性检验
    3.5 研究信度和效度检验
        3.5.1 信度检验
        3.5.2 效度检验
第4章 大学生信息礼仪影响因素间的内涵特征
    4.1 大学生信息礼仪单影响因素内涵特征
        4.1.1 课程知识性因素
        4.1.2 观念意识性因素
        4.1.3 行为性因素
        4.1.4 心理情感性因素
        4.1.5 社区市场性因素
    4.2 大学生信息礼仪单影响因素间的联系特征
        4.2.1 客观范畴因素
        4.2.2 主观因素范畴
        4.2.3 外在因素范畴
第5章 大学生信息礼仪优化提升策略
    5.1 明知识
        5.1.1 增加学习礼仪教育相关知识
        5.1.1.1 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5.1.1.2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5.1.2 增加礼仪政策扶持力度
        5.1.2.1 增加课程礼仪内容
        5.1.2.2 完善网络世界法律体系
    5.2 增情感
        5.2.1 树立正确的观念
        5.2.1.1 树立正确的心理观
        5.2.1.2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5.2.2 管理个人道德情绪
    5.3 强意识
        5.3.1 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5.3.2 增强个人信息礼仪意识
    5.4 扬行为
        5.4.1 加强不当言行的惩罚监管力度
        5.4.2 提高准入门槛
        5.4.3 做好基本的信息礼仪宣传工作
    5.5 净环境
        5.5.1 净化网络社会环境风气
        5.5.2 尊重网络社区特性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附录:大学生用户信息礼仪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概况
        0.2.2 国外研究概况
        0.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0.3 选题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4.3 创新之处
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相关理论概述
    1.1 研究核心概念内涵
        1.1.1 信息素养概述
        1.1.2 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1.1.3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
        1.1.4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1.1.5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相关概念
    1.2 用户研究相关理论
        1.2.1 用户体验的内涵
        1.2.2 用户体验的构成
        1.2.3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2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服务平台调查分析
        2.2.2 网页信息素养教育调查情况
        2.2.3 微信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2.2.4 MOOC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3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分析
    3.1 调查情况的说明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设置过程
        3.1.3 调查样本分析
        3.1.4 效度分析
    3.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分析
        3.2.1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3.2.1.1 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实体图书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2 信息意识层面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3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层面调查数据现状分析
        3.2.1.4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2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差异性分析
        3.2.2.1 不同教育程度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所就读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3.2.2.2 不同专业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使用学术软件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4 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4.1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意识欠缺
        4.1.1 高校图书馆用户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4.1.2 高校图书馆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建设意识不够
    4.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
        4.2.2 内容缺乏特色
        4.2.3 内容趣味性不足
        4.2.4 内容缺乏针对性
    4.3 共享性不足
    4.4 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4.5 平台利用不充分
    4.6 资源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4.7 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估体系
5 提高辽宁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5.1 多方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意识
        5.1.1 高校图书馆用户方面
        5.1.2 高校图书馆方面
    5.2 加强在线信息素养内容建设
        5.2.1 丰富并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5.2.2 建立特色资源,突出内容“特色性”
        5.2.3 寓教于乐、推陈出新
        5.2.4 按不同年级、专业、教育程度个性化教学
    5.3 建立统筹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5.4 加大馆员培养力度
    5.5 基于用户体验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5.5.1 网页平台
        5.5.2 新媒体平台
        5.5.3 自建平台
    5.6 提升资源组织管理能力
    5.7 建立“三位一体”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方式备受关注
        1.1.2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并取得极大进展
        1.1.3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论
        1.2.2 探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路径
        1.2.3 缓解高校教师教学压力
        1.2.4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1.3 研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性学习发展概述
        1.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研究述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科学探究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3.4.1 问卷编制
        3.4.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5 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调查
    4.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状况
        4.1.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表现
        4.1.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认知情况
        4.1.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向动机情况
        4.1.4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情况
        4.1.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收获情况
        4.1.6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4.1.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表现特征
    4.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差异情况
        4.2.1 性别差异
        4.2.2 专业类别差异
        4.2.3 年级差异
    4.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4.3.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路径模型
        4.3.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流程
        4.3.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探究
    5.1 扎根理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5.1.1 教师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1.2 学生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2 实施动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解析
        5.2.1 学生学习观念——接受式学习观占据观念主导
        5.2.2 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行为易受环境影响
        5.2.3 师生行为动机——行为产生主要受外在动机驱使
        5.2.4 教师评价方式——评教制度单一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5.2.5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理论性限制活动开展
    5.3 实施效果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
        5.3.2 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
        5.3.3 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影响活动组织
        5.3.4 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制约教学改革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
    6.1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
        6.1.1 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
        6.1.2 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
        6.1.3 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
        6.1.4 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6.2 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
        6.2.1 观念转变
        6.2.2 动机激发
        6.2.3 能力提升
        6.2.4 机制保障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四、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D]. 郭璐. 延安大学, 2021(11)
  • [3]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夏之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 范哲玮. 苏州大学, 2020(05)
  • [6]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势力与凉山彝族关系研究(1927-1949)[D]. 王乃荣.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D]. 卢婧硕. 河北大学, 2020(08)
  • [8]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礼仪影响因素研究[D]. 薛赵红.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0)
  • [9]辽宁地区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 钟涵宇.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刘雪芹.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21世纪图书馆及其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