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反应

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反应

一、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的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制定了第一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并于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版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的更新, 主要反映了机会性感染、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版指南详细介绍了PrEP的适应证、用药方案、随访和监测以及预防措施。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2](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3](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牵头, 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下简称《指南》)第一版, 2011

张强[4](2021)在《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文中研究表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一方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HIV的风险高,另一方面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机会性感染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手术治疗具有特殊性,以上均与HIV感染者病毒载量有关,因此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为规范HIV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外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外科学组于2019年制定了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第一版)(以下简称共识)。本次专家共识是基于近几年最新研究进展,对2019年第一版共识进行修订。主要体现在手术风险评估、围手术期抗病毒方案的选择、机会性感染的预防等方面,尤其强调术前快速降病毒载量和重建患者免疫功能。本专家共识将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定期进行更新。

薛云鹏[5](2021)在《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和国产试剂的检测性能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病毒载量检测是监测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目前,虽然国内许多实验室已经将病毒载量检测纳入HIV感染诊断和治疗监测工作,但多数实验室开展工作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为保证病毒载量检测质量,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自2005年开始组织全国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室间质量评价作为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控制手段,通过发放标准质控品,分析和总结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使多中心研究中各实验现场的研究结果可比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HIV-1病毒载量的实验室检测主要依靠罗氏或雅培等进口试剂,价格昂贵且仅能在配套设备上使用,难以满足国内大量增加的HIV-1病毒载量检测需求。近年来,随着国产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的自动化程度、检测质量和检测性能等的不断改进,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的差距逐渐缩小,部分城市和地区逐渐开始选择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推动了国内相关试剂的研发热潮。然而很多实验室对国产试剂的检测性能不了解,在病毒载量检测需求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亟需对新上市的国产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目的:1.通过对2005~2019年参评实验室反馈的HIV-1病毒载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提高我国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量提供数据参考。2.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某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进行临床样本检测效果和检测性能的评估,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使用国产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第一部分将2005~2019年参评实验室提交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拷贝/ml)进行log10对数转换,然后按照检测方法和样本编号进行分类,计算检测结果对数值的均值(M)与标准差(S)。根据《HIV-1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中的评分标准,获得不同实验室参与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的考核成绩。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可能影响实验室考核成绩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评价所用检测试剂种类,实验室机构类型,实验室所属地区经济状况及行政区划情况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影响,并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使用稳健变异系数(RCV)评价不同试剂检测结果的稳定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评价不同试剂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并对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中常用的两种统计方法:四分位数稳健统计法和迭代稳健统计法作对比比较。第二部分将美国Rush大学提供的用于室间质量评价的原始质控品,使用健康人血浆作系列稀释,分析某国产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的检测线性度和精密度。应用HIV-1感染者样本和阴性样本比较该国产试剂与进口罗氏Cobas Taqman病毒载量检测试剂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第一部分1.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数目从2005~2019年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7家实验室具备HIV-1病毒载量检测能力。四川、广西、河南及安徽等艾滋病负担较重的省份已经建立了县一级的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参评机构以疾控机构(69.66%)和医疗机构(28.46%)为主,军队系统(1.12%)、妇幼保健机构(0.37%)和第三方检测机构(0.37%)均有涉及,但数量较少。2.自2013年起,参评实验室的不合格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1.94~4.63%),实验室总体处于良性运转状态,仍有少数实验室考核成绩不合格,建议实验室从检测仪器、内部管理程序、实验室环境、检测人员、试剂等方面查明不合格原因。参评实验室的地域分布情况是影响实验室考核成绩的因素(P<0.05)。3.试剂种类及参与考核年限是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因素(P<0.05),参与室间质量评价时长大于等于5年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更好。其他因素如实验室机构类型,实验室所处地区经济状况等均未发现对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有影响(P>0.05),提示经过培训和考核,基层实验室也可以开展HIV-1病毒载量检测工作。4.Taqman、EasyQ、M2000和国产试剂是现阶段实验室使用的4种主要检测试剂。M2000(RCV分布范围为0.04%~7.49%)、Taqman(RCV分布范围为0.37%~15.86%)等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的试剂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较好,国产试剂(RCV的分布范围为1.01%~49.97%)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略差。Bland-Altman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试剂获得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有多于85%的样本的检测结果落在检测一致性区间的95%上下限之间。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发现不同试剂获得的检测结果可以进行相互换算(P<0.05)。5.四分位数法和迭代稳健统计法在确定检测靶值时无明显差异,但迭代稳健统计法得到的标准偏差较四分位数法大,更能反映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真实变异性。第二部分1.国产试剂对不同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批内变异系数小于5%,批间变异系数小于15%。对系列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2为0.989。2.国产试剂与进口罗氏Cobas Taqman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的相关系数R2为0.847,整体上相关性较高,但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对低病毒载量样本的检测相关性略低。回归方程的P值小于0.05,显示不同试剂获得的检测结果可以互相转换。3.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检测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9。以1000拷贝/ml为检测线时,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5.55%;以5000拷贝/ml为检测线时,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33%。结论:第一部分自2005年开始,经过15年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我国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水平逐渐提高。检测试剂种类和参与考核年限是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的重要原因。M2000、Taqman等全自动实时PCR检测技术的室间稳定性较好。近年来国产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室间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以达到更好的检测性能。在全国范围内统计HIV-1病毒载量,可以将不同方法获得的检测结果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相互转换。四分位数法和迭代稳健统计法是目前常用于处理室间质量评价数据的两种统计学方法,相比于四分位数法,迭代稳健统计法更能反映出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真实变异性,得到的结论更加可靠。第二部分国产试剂具有较好的检测线性和精密度,与进口罗氏Cobas Taqman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整体检测性能良好,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HIV-1病毒载量检测的临床需求。但该国产试剂在低病毒载量浓度区间内仍需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密度,以实现更好的检测性能。

王亦心[6](2021)在《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s)是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对于IAVs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应用流感病毒疫苗,但是由于存在抗原漂移及抗原突变的情况,使得这种方式难以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一种疫苗难以针对不同种病毒毒株进行中和。很多研究发现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 cells)可能对于抵抗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近些年针对于T细胞疫苗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小鼠模型,但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及细胞比例与人肺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小鼠的肺脏在感染后的免疫变化可能无法完全反应在人肺中的情况。而轻、中度流感病毒患者的肺组织样本往往难以取材,多数样本来源于癌旁组织及器官捐献,这些样本难以进行流感病毒感染期间肺内免疫细胞的动态观察研究。因此我们在给NCG免疫缺陷小鼠重建人的免疫系统(human immune system,HIS)的基础上,同时在鼠背部皮下移植同源HL组织,建立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HIS with autologous lung xenograft,HISL mice)模型。通过对移植后的人肺脏组织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来研究人肺中以及各个器官在感染之后的免疫应答情况,探究此模型的重要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给NCG小鼠肾被膜下移植人胚胎胸腺组织、背部皮下移植同源肺脏组织(HL)及尾静脉注射同源肝脏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建立HISL小鼠模型;(2)给予HISL小鼠皮下人肺移植物接种H1N1病毒,对照组给予PBS等体积接种,研究两组小鼠免疫细胞的变化、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转录组的特征及差异;(3)给予HISL小鼠皮下HL预先接种H1N1病毒,再给予HISL小鼠致死剂量H1N1病毒经鼻接种,探求预先接种对于HISL小鼠接受致死剂量H1N1经鼻感染后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1)给予接受全身辐照后的NCG小鼠肾被膜下胚胎胸腺组织移植、皮下同源胚胎肺组织移植、尾静脉注射同源胚胎肝脏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后,成功建立HISL小鼠模型,其人CD45+细胞嵌合比例可达90%以上,以T细胞、B细胞为主,髓系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较低;小鼠皮下移植的HL组织在模型建立成功后可见其具有与成人肺中相似的、完整的呼吸性气道等结构。(2)H1N1病毒感染小鼠皮下移植的人肺组织后,H1N1组HISL小鼠人肺中的HLA-DR+CD11c+细胞和CD20+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且H1N1组小鼠HL中CD4+Trm、CD8+Trm水平较PBS组显着升高,其水平与HLA-DR+CD11c+细胞和CD20+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H1N1组HISL小鼠HL中HLA-A*0201限制性H1N1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的比例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H1N1组HISL小鼠血清中产生病毒特异性的Ig、IgG抗体;两组小鼠人肺的转录组测序后表达基因存在显着差异,H1N1组小鼠HL中H1N1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3)HISL小鼠皮下HL经过5000TCID50 H1N1病毒单次接种后,再次给予小鼠致死剂量(5000TCID50)病毒的经鼻接种,小鼠死亡;预先给予HISL小鼠多次500 TCID50 H1N1病毒皮下HL内接种,小鼠在经过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经鼻感染后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显着延长。研究结论:(1)HISL小鼠模型可实现对人肺脏组织结构、免疫细胞水平及变化等的研究。(2)HISL小鼠可研究人肺脏组织在流感病毒感染后人肺中的免疫细胞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其中T细胞亚型的特点、基因组的差异以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3)多次低剂量H1N1病毒预先感染HISL小鼠皮下HL可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该小鼠在接受致死剂量病毒经鼻感染后的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存率。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建立了可用于流感病毒研究的人肺脏组织及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感染后免疫系统的变化、T细胞表型特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转录水平的差异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对后期疫苗的研发及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杨景[7](2021)在《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季节性流感病毒(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感染引起的患病和死亡,极其容易发生在老年人群和慢性肺部疾病患者。60岁及以上老年流感患者具有较高并发症风险,譬如脑炎、肺炎甚至恶化慢性心肺疾病相关的基础疾病。世界范围流行的季节性人流感是由A/H1N1、A/H3N2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基因组包含八个RNA片段,其中两个RNA片段编码两个包膜蛋白,分别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国内目前上市的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均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然而,最为安全长效、公共卫生获益最大的抗病毒防御,需要各年龄人群按时接种季节性流感病毒疫苗,特别是具有高感染风险的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评价采用血清学检测血凝素抑制实验(Hemagglutinin Inhibition Test,HAI),特异性抗体的评价标准低估了流感病毒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获益情况。老年人群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将流感发病率降低,同时降低了住院率、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季节性流感疫苗虽然每年更新和接种,疫苗保护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流行季循环野毒株和疫苗株的不匹配;同时,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低;另一方,老年人群因免疫衰老出现免疫系统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目前,国家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在迅速老龄化,截止2020年1月,有2.5388亿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8.1%,预计在2030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26%。这将使流感病毒感染在老年人中造成极其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减轻或防控。然而,在国内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接种率远低于2010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75%的疫苗接种覆盖率目标,仅有4%。较多因素造成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较低,包括政策、个人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意识等。此外,老年人群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较18~60岁的成年人低,记忆B细胞和长寿浆细胞也出现显着减少。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t),成为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开发新的或更有效的流感病毒疫苗的主要挑战。免疫衰老表现出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了解免疫衰老的老年人群免疫灭活四价季节性流感病毒裂解疫苗(QIVs)免疫机制,涉及外周血转录组、T淋巴细胞、主要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在QIVs免疫前后动态特征,有助于发现老年人群免疫中与年龄、性别相关的变化是如何导致这种风险以及出现针对流感疫苗的弱体液免疫反应。事实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后测定HAI滴度并不能全面反映老年人群的疫苗保护效果。此外,抗体反应弱或无的老年受试者每年接种疫苗,对流感的保护效果也出现提高,这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对老年人的保护也很重要。最早的,2009年Querec等研究人员将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黄热病毒疫苗的机制研究中,并由此衍生出系统疫苗学的概念。鉴于传统疫苗研究基于体液免疫反应,缺乏对疫苗细胞免疫的认识。此外,QIVs疫苗免疫机制是网络化、多维度的,本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将从多个维度,借助高通量检测手段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分析关联传统疫苗学研究的特征指标,鉴定QIVs疫苗接种后在老年人群中建立有效免疫保护的重要生物分子和信号途径,筛选出与疫苗有效性、免疫反应性和持久性相关的枢纽基因,以期寻找疫苗有效性评价的替代生物标志物,加速疫苗临床研究进展。因机体免疫机制的复杂性,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老年人群QIVs免疫机制。本研究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手段获取16名人口学和免疫特征具有显着差异老年受试者的转录组数据,随后进行整合关联分析。并采用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首先通过基于生物学特征驱动(Biology-Driven)的配对比较聚类分析,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在QIVs免疫过程中因性别差异化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随后,通过基于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将差异化表达基因按表达模式聚类,并将聚类的基因集关联性状特征(受试者人口学及免疫反应特征)分析,最终鉴定出影响性状特征的关键核心基因(Hub Gene)。此外,通过荧光定量qRT-PCR验证枢纽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鉴于转录组RNA-Seq仅是从RNA分子水平阐明老年人群免疫QIVs的机制,为了解细胞介导QIVs免疫的动力学特征,本研究接着采用高通量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了人口学性状及QIVs免疫反应特征明显的17名60周岁以上老年受试者的外周血PBMC标本详细的T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并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最后,我们使用高通量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分析了以上老年受试者的外周血血浆样本中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同样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确定了不同性状特征老年受试者QIVs免疫前后细胞因子网络及主要免疫球蛋白Ig的动力学特征,以期了解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第一部分:通过RNA-Seq获得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1.性别因素对老年人群QIVs免疫效果的影响临床数据显示,流感疫苗免疫应答存在性别差异,该研究旨在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造成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出现免疫相关的性别偏倚。以60~80岁的健康成年人为对象,对接种前后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受试者体液免疫水平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HAI,并分析两个性别群体差异基因表达谱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在老年女性中,参与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经典通路补体激活的DEGs在流感疫苗接种3天内出现上调。在第28天,显示老年男性偏倚模式的免疫反应与调控蛋白质加工处理以及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相关。通过生物特征驱动聚类方法确定了与老年女性和男性对QIVs接种不同反应相关的一系列DEGs。老年女性对QIVs具有更强的免疫反应,但抗体半年后出现迅速下降,而老年男性具有维持持久反应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可能导致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性别变异的基因。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发个性化季节性流感疫苗的重要性。2.枢纽基因MCEMP1和SPARC分别驱动QIVs免疫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与维持有效抗体深入了解潜在的候选中心基因可能有助于产生安全有效的季节性流感免疫,以及开发针对流感病毒感染高危老年人群的个性化流感疫苗。本研究旨在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确定与2018/19季节四价灭活流感病毒疫苗免疫诱导过程相关的潜在中枢基因。从16名老年人的63份全血样本中,共获得13345个基因,分为8个共表达模块,其中两个模块与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显着相关。功能富集分析后,利用GO条件下的疫苗相关免疫基因构建hub基因的子网络,进行hub基因的鉴定和功能验证。MCEMP1和SPARC被证实是影响QIVs诱导免疫的中心基因。在接种后7天内,MCEMP1的表达量与QIVs相关的反应性呈负相关,CXCL8/IL-8可抑制MCEMP1的表达,颗粒酶-B细胞毒介质可加剧MCEMP1的表达量。同时,SPARC的表达增加了对QIVs的免疫应答,并有助于持续的保护性体液抗体滴度。这两个基因可用于预测QIVs诱导的不良反应、免疫反应的强度以及体液抗流感抗体的持续时间。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个性化的QIVs提供了线索,这些QIVs具有适当的免疫反应和对即将到来的季节性流感的持久免疫。第二部分: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T淋巴细胞分布及动力学特征衰老产生的细胞免疫损伤,表现为胸腺退化及T淋巴细胞输出减少为主的免疫系统随年龄变化特征。然而,缺乏老年人群接种QIVs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详细分布特征研究。本研究旨在确认老年人群T淋巴细胞分布特征,并比较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的T细胞亚群动力学特征差异。本研究随机筛选的60名老年受试者中,分析受试者性状涉及人口学基线特征和免疫前预存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其中17名受试者具有显着性状差异被选取用于鉴定老年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衰老表型的特征。通过10色高通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详细分布特征。计算各T细胞亚群占亲本比例,并进行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基本一致,血常规检测淋巴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按照年龄分组比较T细胞亚群分布差异,CD8+PD1-CD57-T细胞亚群在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更高,而CD8+PD1+CD57+T细胞亚群显着低于低龄组。CD8+CD27-CD28+T细胞亚群在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更高但频数在免后两年龄组均出现显着降低,而两年龄组中CD27+CD28+/-T细胞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均在QIVs免后显着增加。两年龄组中TCMs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均在QIVs免后显着减少,而TNs则在QIVs免后显着增加。按照性别分组比较T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总T(CD3+)和CD4+T细胞的比例在老年女性受试者中较老年男性高,其中CD4+在免后Day180具有显着性别差异免后Day180,CD27+CD28+T细胞比例在老年女性受试者中显着高于老年男性。在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中,不同性状特征和免疫反应特征的老年人群间差异较小。然而,更详细的通过耗竭表型分子(PD-1)、衰老表型分子(CD57)、共刺激分子(CD27和CD28)以及T细胞效应记忆表型分子(CD45RA和CCR7),发现QIVs免疫前后不同性状特征和免疫反应特征的老年人群间存在显着差异。第三部分:老年人群QIVs免疫反应主要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产生及动力学特征细胞因子(Cytokines)和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具有生长、分化和激活功能的冗余分泌型蛋白,调节并决定免疫反应的性质,控制免疫细胞的迁移以及免疫器官中细胞的排列。最初针对免疫损伤产生的细胞因子种类,便决定了免疫反应的发生,甚至随后的免疫反应发展结局特征是细胞毒性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还是过敏性的。因此,本研究旨在确认老年人群免疫反应相关主要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的水平特征,并比较不同性状和免疫状态分组(包括年龄、性别以及QIVs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动力学特征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高通量多重细胞因子检测技术,针对人口学特征及QIVs免疫反应特征明显的18名60周岁以上老年受试者的血浆样本,定量检测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浓度,并将这些结果进行不同性状特征分组比较,涉及年龄(Age)、性别(Sex)和疫苗相关反应原性(QIVs-Related Reactogenicity)。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常规体检显示身体状况良好。按照年龄分组比较,IL-5在免前高龄组M65yrs Group中显着高于低龄NM65yrs Group,并在免后出现显着减少。Granzyme-B在免后低龄NM65yrs Group中显着高于高龄组M65yrs Group,免后两年龄组均出现显着增加。按照性别分组比较,IL-6在免后Day3,Female Group组中显着高于Male Group,随后Day28显着减少。IL-2在免后Day180,老年女性Female Group中显着高于老年男性组Male Group。按照免疫QIVs有无不良反应分组比较,免前,IL-12分泌在GR Group显着高于NGR Group。IL-18和IFN-alpha在QIVs免疫后Day 28,均在GR Group具有显着更高的表达。此外,Granzyme-B在免后Day 03,GR Group表达显着高于NGR Group。许多细胞因子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潜能,观察到哪种活性取决于存在的免疫细胞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反应状态。体液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5和细胞毒作用相关Granzyme-B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同时,在QIVs免疫后,显着高表达的细胞因子IL-6和IL-2,证明了老年女性组具有更高的流感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性CD8+T细胞以及CD4+记忆T细胞。

甄坤[8](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新冠疫苗科普新闻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而疫苗能够短暂有效地产生抗体,保护未感染人群,其研发与进展得到了全世界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笔者选取2020年8月17日发表于《彭博商业周刊》的七篇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科普新闻进行翻译,并撰写实践报告,对科普新闻翻译的指导理论及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在翻译实践和报告撰写过程中,笔者发现翻译原文本使用较多的医学、科技及疫苗相关的词汇,交替使用简单句和主从复合句,并且原文本是客观的信息型文本。这些特点是翻译的重难点,也是本篇报告分析的重心。报告从任务描述、理论基础、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和结论五个部分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普新闻翻译的指导作用及具体翻译策略。第一章包含翻译任务背景、翻译任务的意义和论文结构三部分。第二章包含五部分,就科普新闻、新闻翻译、科普新闻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普新闻翻译的适用性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三章对译前、译中、译后的翻译过程进行介绍。第四章为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列举了翻译实践过程中在词汇、句法、篇章和风格层面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案例剖析了采用的翻译策略,即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如何实现了上述四方面的对等。首先,在词汇层面,从普通词汇、术语、修辞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保证词汇对等。在普通词汇和术语的翻译中,笔者使用语义阐释和归化译法,在修辞翻译中使用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其次,在句法层面,从简单句和主从复合句两个层面阐述如何保证句法对等,使用了合句、分句、顺序译法和变序译法。第三,在篇章层面,通过上下文语境将篇章的逻辑联系起来,阐述篇章对等。最后,在风格层面,笔者主要通过科学、简洁、流畅的风格来体现风格对等。第五章对翻译实践和报告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发现以及局限进行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和报告撰写,笔者意识到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普新闻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翻译材料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文质量也至关重要。同时希望本次实践为国内普通读者和疫苗相关产业提供国外新冠疫苗研发背景、现状和发展情况介绍,也为科普类新闻翻译在指导理论和策略上提供参考。

王颖[9](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接受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成人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价该人群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掌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耐药情况并分析可能产生耐药的原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获得截止2019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信息和用药信息;由各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收集当地患者的血浆样本及填报已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指标等信息的报告单,部分暂时不具备病毒载量检测能力的盟市,将检测病毒载量的血浆送至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中心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对病毒载量≥1000cp/ml的血浆样本采用实验室自建(In-house)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进行耐药检测,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剪切拼接后,提交至斯坦福大学HIVDB数据库,比对分析后获得耐药结果;运用Excel表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绘图,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1.截止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ART时间为6个月以上的成年患者有4504例,以男性为主占91.7%(4128例),年龄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59.7%,2688例),80.1%的民族为汉族,职业主要为家政、家务及待业和农民、牧民及民工(49.3%,2223例),63.8%的人为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半数以上人群为未婚;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尤以同性性传播最多(占58.4%);接受ART时间为1年~2年者人数最多,且随着ART时间的增加,治疗人数逐渐减少;治疗方案以一线治疗方案为主(3975例,88.3%),其中使用TDF+3TC+EFV方案者最多(3247例,占72.1%)。2.研究人群的ART效果较好,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者有3024例(占67.1%),病毒抑制有效率较高,病毒载量<1000cp/ml者达94.0%(4235/4504),269例(6.0%)病毒载量结果≥1000cp/ml,病毒抑制失败;单因素X2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案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值是ART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对这些变量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家政、家务及待业”,“农民、牧民及民工”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OR:1.51,95%CI:1.01-2.26),“高中或中专”学历出现治疗失败的风险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66倍(OR:1.66,95%CI:1.16-2.37),治疗方案中“TDF+3TC+EFV”的治疗失败率最低,“AZT+3TC+克力芝”方案失败率最高,治疗失败的风险是“TDF+3TC+EFV”的3.86倍(OR:3.86,95%CI:2.32-6.43),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即该计数值越高,治疗失败率越低。3.对269例病毒载量≥1000cp/ml的血浆样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扩增成功率为79.9%(215/269),215例扩增成功样本中有100例出现耐药毒株,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发生率为46.5%(100/215),本研究纳入的接受抗病毒治疗成人患者的总耐药率为2.2%(100/4450);NNRTIs耐药率最高(43.7%,94/215),NRTIs耐药率次之(34.0%,73/215);NRTIs中耐药率最高的为ABC(33.0%,71/215),AZT耐药率最低(9.8%,27/215),NNRTIs中耐药率最高的为NVP(42.8%,92/215),其次为EFV(42.3%,91/215),且对NVP和EFV的耐药,绝大部分为高度耐药,PIs类耐药很少;M184V(27.0%,58/215)和M184I(24.2%,52/215)是NRTIs主要突变位点,NNRTIs中K103N突变率最高(14.9%,32/215),其次为G190S(13.0%,28/215),PIs耐药相关突变率很低;耐药毒株的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1-AE亚型(59例)。4.耐药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分析显示,与非耐药患者相比,耐药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病毒载量值上升;X2分析结果显示,服药期间有过换药、基因亚型不同、职业是耐药产生的影响因素,其余变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仅基因亚型为耐药的影响因素,CRF07-BC亚型发生耐药的风险较低,仅为CRF01-AE亚型发生耐药的风险的0.29倍(OR:0.29,95%CI:0.13-0.64)。结论1.目前,40岁以下的男男性接触者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人HIV/AIDS患者的主要治疗人群,应重点关注其抗病毒治疗情况。2.研究人群的ART效果较好,病毒抑制有效率达94.0%,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案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值是ART效果的影响因素。3.研究人群的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耐药药物主要为ABC、3TC、FTC、NVP和EFV,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M184V、M184I、K103N和G190S,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1-AE亚型,基因亚型为耐药的影响因素,感染CRF07-BC亚型毒株的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较低。

李韬[10](2021)在《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构建免疫正常小鼠肝癌和结肠癌PDX模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动物模型是肿瘤相关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研究工具。PDX(Patient-derived Xenograft)模型是指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研究工作。PDX模型主要是将患者的肿瘤组织或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使其在小鼠体内生长出人源肿瘤,从而构建的一种动物模型。由于其可以充分地反应原始肿瘤的各方面特性,该模型是当前重要的肿瘤研究模型。由于人源肿瘤细胞在正常小鼠身上会受到小鼠免疫系统的攻击而被清除,很难生长成瘤,因此,传统的PDX模型使用的是具有免疫缺陷的小鼠。然而,免疫缺陷的小鼠无法反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的调节与变化情况,因此,PDX模型无法应用于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研究,包括依赖于免疫系统而发挥作用的药物筛选或研发等试验——药物筛选是PDX模型的重要应用之一。微载体Microcarrier 6来源于上海美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呈多层孔状条索样,可相互交联卷曲形成有足够空间的不规则结构。该结构可在一定时间内为其中生长的肿瘤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免疫细胞对肿瘤的直接杀伤。此外,微载体Microcarrier 6还具有低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可代谢性等特点。因此,其可在免疫正常小鼠体内为肿瘤细胞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从而在免疫正常小鼠身上构建PDX模型。既往有相关研究利用微载体Microcarrier 6建立了免疫正常小鼠胃癌模型,然而其所使用的是人源肿瘤细胞系,建立的是细胞株异种移植(Cell-derived xenograft,CDX)模型。基于以上,利用微载体Microcarrier 6建立免疫正常小鼠PDX模型有待探索。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发生着重要的调节变化。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视与清除,到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抵抗与逃逸,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从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浸润现象中得到启发,人们逐渐研发出了如免疫细胞体外扩增自体回输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法。总T淋巴细胞以CD3+为主要表型,其包括两大细胞亚群,即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两个细胞亚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各自有着多种重要作用,如CD4+T淋巴细胞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老化;CD8+T淋巴细胞可直接浸润到肿瘤组织中发挥其细胞毒作用等。利用免疫正常小鼠PDX模型,我们可以探索T淋巴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目的通过微载体Microcarrier 6来建立免疫正常小鼠肝癌及结肠癌的PDX模型,并以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为基础,探究T淋巴细胞,包括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两个亚群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节变化情况。方法1.分离提取人原代肝癌细胞,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共同孵育后接种免疫正常小鼠形成共同孵育组,与单独接种人原代肝癌细胞的小鼠和单独接种微载体Microcarrier 6的小鼠形成的组作对比,证明免疫正常小鼠PDX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且微载体Microcarrier 6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2.分离提取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共同孵育后接种免疫正常小鼠形成共同孵育组,与单独接种人原代结肠癌细胞的小鼠和单独接种微载体Microcarrier 6的小鼠形成的组作对比,证明可以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建立免疫正常小鼠不同肿瘤类型(肝癌及结肠癌)的PDX模型。3.重新建立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与只接种微载体Microcarrier 6的小鼠作对比,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小鼠的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及其主要亚群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在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中的调节变化情况。结果1.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成功建立了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单独接种人原代肝癌细胞和微载体Microcarrier 6均不能成瘤。2.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成功建立了免疫正常小鼠结肠癌PDX模型,单独接种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和微载体Microcarrier 6均不能成瘤。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成功实现建立不同类型肿瘤(肝癌及结肠癌)的PDX模型。3.通过实验组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与对照组微载体Microcarrier 6小鼠模型的对比发现,外周血与脾脏中总的T淋巴细胞在实验组中有所减少,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外周血与脾脏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同样在实验组中有所降低,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外周血中,CD8+T淋巴细胞亚群有轻微升高,而在脾脏中CD8+T淋巴细胞亚群则略微降低,二者均不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1.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可以实现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的建立,且微载体Microcarrier 6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2.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可以实现免疫正常小鼠结肠癌PDX模型的建立,且微载体Microcarrier 6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微载体Microcarrier 6可以帮助实现建立免疫正常小鼠不同类型肿瘤的PDX模型。3.免疫正常小鼠在肝癌的短期发生发展过程中,总T淋巴细胞及其CD4+T淋巴细胞亚群在外周血及脾脏中可能受到抑制作用;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外周血及脾脏中可能既不受到抑制作用也不受到促进作用;总T淋巴细胞受到的抑制作用可能主要源自于CD4+T淋巴细胞亚群受到的抑制作用。

二、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前风险评估与手术时机选择
二、HIV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
    (一)术前快速启动强效抗病毒治疗及术中术后的持续抗病毒治疗
    (二)围手术期ART方案选择(表1)
        1. H I V感染初治患者A RT方案选择:
        2. HIV阳性经治患者ART方案选择:
        3. 围手术期禁食禁水期ART方案选择:
        4. 围手术期并发肿瘤的HIV阳性患者ART方案选择:
        5. HIV合并结核患者ART方案选择: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四、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5)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和国产试剂的检测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我国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质控品的制备与定值
        2.2 室间质量评价程序
        2.3 检测试剂
        2.4 统计分析
        2.4.1 质控品的均匀性评价
        2.4.2 参评实验室考核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2.4.3 参评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4.4 试剂检测结果稳定性评价
        2.4.5 Bland-Altman散点图及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质控品的均一性分析
        3.2 参评实验室概述
        3.3 2007~2019年参评实验室考核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3.4 2012~2019年参评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5 2012~2019年参评实验室主要稳健统计量分析
        3.6 参评实验室所用检测试剂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某国产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的检测性能评估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来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步骤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国产试剂和参比试剂的性能参数比较
        3.2 国产试剂的检测性能分析
        3.3 国产试剂和参比试剂的对比试验结果比较
        3.4 国产试剂和参比试剂的临床应用结果对比
        3.5 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3.6 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1亚型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介
致谢

(6)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甲型流感病毒的概述
        2.1.1 流行病学
        2.1.2 结构及致病机制
        2.1.3 预防和治疗
    2.2 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
        2.2.1 病毒如何进入宿主
        2.2.2 病毒编码的几种蛋白
        2.2.3 固有免疫反应
        2.2.4 适应性免疫反应
    2.3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2.3.1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
        2.3.2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2.4 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
        2.4.1 概述
        2.4.2 特征
        2.4.3 发展
        2.4.4 Trm与呼吸系统
第3章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人胚胎组织来源
        3.2.3 材料及试剂
        3.2.4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人胚胎肺脏组织处理
        3.3.2 人胚胎肝脏来源CD34~+细胞的分离
        3.3.3 人胚胎胸腺组织处理
        3.3.4 NCG小鼠皮下人肺组织移植模型的构建
        3.3.5 HISL小鼠模型的构建
        3.3.6 HISL小鼠构建后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系统重建水平
        3.3.7 HISL小鼠取材检测
        3.3.8 HISL小鼠各组织器官HE染色
        3.3.9 流式细胞术染色方案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NCG小鼠皮下人肺组织移植模型的构建
        3.4.2 HISL小鼠模型构建
        3.4.3 HISL小鼠免疫系统的重建水平
        3.4.4 HISL小鼠建立后HL结构及其中免疫细胞的水平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SPF鸡蛋
        4.2.3 甲型流感病毒和MDCK细胞
        4.2.4 材料和试剂
        4.2.5 仪器
    4.3 方法
        4.3.1 种蛋孵育
        4.3.2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
        4.3.3 甲型流感病毒血凝值的测定
        4.3.4 甲型流感病毒TCID50测定
        4.3.5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建立及鉴定
        4.3.6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
        4.3.7 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21天取材检测
        4.3.8 流感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ELISA检测
        4.3.9 各器官组织化学染色
        4.3.10 流式细胞术染色方案
        4.3.11 转录组测序分析
        4.3.12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H1N1流感病毒效价及TCID50
        4.4.2 HISL小鼠感染H1N1后免疫细胞的总体变化
        4.4.3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4.4.4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产生
        4.4.5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4.4.6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HL基因组测序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流感病毒预先接种对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产生保护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材料和试剂
        5.2.3 仪器
    5.3 方法
        5.3.1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及TCID50 测定
        5.3.2 人源化小鼠模型建立
        5.3.3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的建立
        5.3.4 甲型流感病毒经鼻接种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单次H1N1病毒接种未能给予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良好的保护作用
        5.4.2 多次H1N1病毒接种可延长致死剂量H1N1病毒经鼻接种小鼠的生存时间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第一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免疫QIVs前后外周全血Total mRNA表达谱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第二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群QIVs免疫前后T淋巴细胞分布及动力学特征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第三章 老年人群QIVs免疫反应主要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Ig产生及动力学特征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创新性总结
6. 文献综述--老年人群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所面临的挑战
    6.1 影响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混杂因素
    6.2 流感病毒免疫史对流感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影响
    6.3 流行病学研究提升针对老年人群开发下一代流感病毒疫苗
    6.4 结论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
    附录a. 受试者入选、排除标准及提前终止实验标准
    附录b. 实验组和对照组QIVs疫苗株
    附录c. 63 份老年人外周全血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Raw-Data存储于GEO公共数据库
    附录d.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igure S and Table S)
        Figure S
        Table S
References

(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新冠疫苗科普新闻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2.1 Popular Science News
    2.2 News Translation
    2.3 Popular Science News Translation
    2.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5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Popular Science News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3.1 Pre-transl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General Words
        4.1.2 Terminology
        4.1.3 Rhetoric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2.1 Simple Sentences
        4.2.2 Complex Sentences
    4.3 Equivalence at Textual Level
    4.4 Equivalence at Stylistic Le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Appendix C Glossary
Resume
Acknowledgements

(9)内蒙古自治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来源
    2.3 血浆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
    3.3 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耐药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HIV-1耐药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构建免疫正常小鼠肝癌和结肠癌PDX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1.2.1 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1.2.2 我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1.3 PDX模型的背景与构建
        1.3.1 CDX 模型与PDX 模型
        1.3.2 PDX模型的构建
        1.3.3 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
    1.4 PDX模型与转化医学
        1.4.1 转化医学的发展背景
        1.4.2 转化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3 PDX模型在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PDX模型的不足之处
        1.5.1 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2 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的限制
    1.6 对PDX模型未来的展望
    1.7 总结
第2章 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6 构建免疫正常小鼠PDX模型
    2.1 引言
    2.2 构建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
        2.2.1 实验用品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3 构建免疫正常小鼠结肠癌PDX模型
        2.3.1 实验用品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究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免疫正常小鼠肝癌PDX模型中的调节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用品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的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2]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5)
  • [4]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J]. 张强.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1
  • [5]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和国产试剂的检测性能评估[D]. 薛云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6]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D]. 王亦心. 吉林大学, 2021(01)
  • [7]老年人群接种四价灭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 杨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1(01)
  • [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新冠疫苗科普新闻汉译实践报告[D]. 甄坤.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9]内蒙古自治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分析[D]. 王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10]基于微载体Microcarrier 6构建免疫正常小鼠肝癌和结肠癌PDX模型[D]. 李韬.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