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发电实现“恒动”

空中发电实现“恒动”

一、空气发电实现“永动”(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天[1](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路遥[2](2021)在《基于直流并网的PMSG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各国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化石能源存储量的降低,风力发电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现已成发展最快的发电机。风电场直流并网技术具有控制方便、调节速度快以及适合远距离输电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直流并网的PMSG为研究对象,对系统控制策略展开研究,以达到提高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响应速度、抗干扰能力和降低系统控制参数设计难度的目的,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建模、仿真及实验系统研究首先在掌握PMSG风力发电系统发电原理基础上,建立了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模型具体包括风力发电机风轮、MPPT模型、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和机侧变流模型。其次研究了PMSG系统经典双环级联PI控制策略,并分析其特点。最后搭建了PMSG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平台,为验证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做好准备。(2)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模型预测控制(MPC)策略研究针对经典双环控制系统控制参数设计复杂、动态响应能力差、存在控制延时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环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首先根据系统转矩方程和系统电流方程,建立二阶传动轴方程。由于系统中存在一些较难测量的量,本文采用积分离散化和欧拉微分前向离散的方法对系统中的积分和微分项进行离散,将二阶系统降阶为一阶系统。其次分析代价函数中电流限制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确保系统在限制范围内安全稳定运行。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平台,验证单环MPC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单环MPC控制策略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系统转子转速响应速度提升约0.1s,定子电流有功分量响应速度提高0.1s;单环MPC控制策略的控制参数减少了2/3,降低了控制系统控制参数设计的难度。(3)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滑模变结构控制(SMC)策略研究针对经典双环级联控制参数设计复杂、抗外界干扰能力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环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以转子转速和无功电流为系统控制目标的控制方程,并采用积分离散化将二阶系统降阶,避免测量系统中一些难测量的量。其次设计系统滑模面,求取滑模控制率,验证系统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单环SMC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单环SMC控制策略消除了系统启动和风速发生变化时出现的超调量,实现转速平滑跟踪;控制参数数量减少了1/3,降低控制参数的设计复杂度;与经典双环PI控制策略相比,当参数发生摄动时单环SMC控制提高了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鲁棒性,消除了参数摄动带来的波动。

孙潜[3](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刘沛霖[4](2021)在《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与传统化石能源消耗过度的难题,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能源类型诸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核能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取得了显着的进步,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的主要组成部分,凭借其装机容量大、运行成本低、低污染的特性,正在逐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而随着风机装机容量的增大以及并网准则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关注风电机组在各种非正常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促使风电研究方向重点放在了非正常工况下的控制策略研究,也对风电机组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适应能力与主动支撑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以风电机组及其并网用变流器运行控制策略为研究对象,以直流闭锁故障与换相失败故障所导致的电网电压骤升为研究背景。从理论分析出发,探究电网电压骤升对风力发电系统各环节的影响机理,针对其中最严重的直流母线过压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并以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首先,简要介绍了国际上和国内对于什么是高电压穿越的定义及不同过电压等级下对直驱风电机组的标准要求,介绍了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和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并简要阐述了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流程,之后分别介绍了风力机、双馈异步发电机、直驱同步发电机、全功率变流器等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构建了风力机和机械传动模型,为之后分析研究风电系统控制原理及仿真验证建立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电网电压骤升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影响机理,当电网电压骤升时,为保障故障前工况下有功功率的正常输出,网侧变流器需要更大的输出电压幅值以实现电流指令值,但由于网侧变流器调制系数存在上限,为了防止过调制现象的发生,在电网电压骤升之后其将被限幅在最大值,导致当直流母线电压正常时调制产生的网侧变流器输出电压不足以匹配骤升后的电网过电压,而网侧变流器输出电压的大小由调制系数与直流母线电压两者共同决定,于是直流母线电压只能被动抬升,得以增大网侧变流器输出电压幅值,此时故障前工况下风力发电机所发有功功率可以正常输出,直流母线电压保持稳定不再上升,整个风力发电系统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其次提出了网侧变流器电流运性边界的概念,其指的是在d-q旋转坐标系下,在电流容量限制和电压幅值限制下,网侧变流器可以输出或吸收的最大电流值边界。在电流运行边界之内,网侧变流器可以维持直流母线电压安全稳定。之后,本文介绍了在正常情况下刻画其电流运行边界的约束及方法。此外,在电网电压平衡以及电网电压骤升的情况下,对未施加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的网侧变流器及直流母线电流运行点进行了定位与刻画,用图形的形式解释了电网过电压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影响。之后,基于刻画出的电流运行边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利用一个可变运行因数协助网侧变流器按照需求定量地吸收无功功率,帮助直驱风机与双馈风机实现高电压穿越。最后在典型电网电压骤升场景下,利用DIgSLIENT PowerFactory软件对所提出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仿真验证说明,本策略利用可以改变的运行因数,能够灵活地控制网侧变流器在电网电压骤升期间吸收无功电流与无功功率,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起到有效抑制直流母线过电压及保证有功功率正常稳定输出的作用,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在典型电网电压骤升场景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邹玉清[5](2021)在《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时代发展到今天,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设计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创新离不开思维与方法,基于未来视角的创新设计思维是实现方法中的一种。本文以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预测性特征的未来设计思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比较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部分学科对“未来思维”认知的基础上,对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确认了未来设计思维的思维路径:以终为始的“终点思维”、梳理因果的“布局思维”、寻觅机会的“复合思维”;从造物组合、系统组合、资源牵引三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并从周期、视野维度、资源转换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设计中获取效率剩余的价值、影响设计思维的不变量与变量关系、相关性的因果关系、未来设计思维中的驱动与制约因素等,从而提出了未来设计方法的原则、实现方式以及一种“非效率”的创新设计方法并构建了这种方法的设计模型。未来视角呈现出客观未来以及主观未来的两种不同图景,我们认识中的客观未来呈现出时空的进程;而主观未来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个趋向目的的过程使得未来视角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产生当下的意义:即未来设计是对未来的长期目标所产生意义的回应,是根据当前的走向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基础上,对将要到来时间的某个目标,进行探索、预测和实验,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型造物的一系列构想,以及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启发。本文认为未来是一个动态化的进程,以观察者的角度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未来”的视角,归纳造物工具在未来进程中的各参与方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通过归纳工具产品在“过去的未来式”的作用,对应今天的“未来式”的发展,以至演绎将来的“未来式”。由未来的“目的”来求解当下的未来视角中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建构。认为工具产品在未来进程中的作用是“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在具体的实现上则是用工具产品作为人的生理系统的延伸,最大化的获取与转换资源,获取效率剩余,服务于人的主观未来目的,是达成主客观的时空一致性的工具。同时这个趋向资源获取与转换过程中的主观造物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受到客观外部周期的影响、主观对客观认识的影响、以及主观视角上获取转换资源的能力的制约。从主观未来视角的非效率指向与客观视角的效率现象在未来进程中的关系以及制约因素,来构建趋向未来资源进行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是一种面向未来可能性和探索性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从自然界的大设计的平均效率与主观未来目的的获取效率剩余的工具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建构主观跨越客观的产品设计溯层原则;从技术方式的未来、生活方式的未来、主观文化方式的未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溯层的途径;同时在具体的产品设计实现上提出了实现的方法。所以,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思维使得合理的造物行为具有目的,使未来产品系统的准备成为可能,也使未来进程中的生活意义更加的充实。在最后一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以对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进行实践和修正,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修正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胡小丽[6](2021)在《信息沟通策略下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两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和化石能源短缺。提供充足和负担得起的新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改善人类福祉至关重要。核能作为重要的可替代性清洁能源,已然成为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的一种合适且有效的可行性选择。然而,居民担心潜在风险会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激发嫌恶情结,形成“邻避效应”,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国家无法享受到新时代核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探究周边民众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对核能政策的推广和核电站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内容多元化、信息需求复杂化,信息对个体心理感知和行为决策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结合核电项目中的信息策略和邻避效应的实证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有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核能风险情境,从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反馈等四大方面探索信息沟通策略在核邻避效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边界条件,从而为核能研究和相关政策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信息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联合影响。本研究基于防护型行为理论建立新的概念模型,实证探索了核信息通过心理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的交叉联合作用。研究表明,风险信息与防护行为意向正相关,利益信息和技术信息同时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心理感知在核信息和防护行为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具体而言,风险信息通过风险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作用,利益信息通过利益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技术信息通过防护行为感知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信息饱和度对心理感知与防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增强效应。(2)信息处理策略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建立在保护型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基础上,强调了信息处理策略在核邻避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和信息需求对预测信息寻求和防护行为意向都有直接影响。此外,信息处理在信息寻求和防护行为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系统式处理受到信息寻求的积极影响,对防护行为意向有消极影响;启发式处理与信息寻求负相关,与防护行为意向正相关。(3)信息分享下心理动机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探索核信息分享策略在心理动机到个体行为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风险评估通过不同防护动机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威胁评估通过“需要”动机和“应该”动机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应对评估通过“应该”动机对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共享作为调节变量出现,其中,信息获取对“需要”动机与防护行为意向之间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信息供给对“应该”动机与防护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个体内部人身份感知越高,信息供给对“应该”动机与防护行为意向的调节影响越强烈。(4)关键人物信息反馈在群体核防护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涌现理论,通过构建跨层次的理论模型,尝试明晰个体特征对群体防护行为决策的渗透效应、渗透过程及其边界条件。研究表明,群体盲思在群体防护行为意向形成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中个体认知能力通过群体盲思对群体防护行为意向产生负向作用,个体从众压力通过群体盲思对群体防护行为意向产生正向作用。关键人物信息反馈对群体层面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基于政府威权的积极性反馈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专家威望的发展性反馈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研究将信息沟通全过程延伸到邻避效应中,所得的创新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科技风险情境下信息、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在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反馈全链条中循序渐进,形成以核信息为“起点”,以防护行为为“终端”的纵向演进方式,从而系统地阐述信息沟通策略在核邻避效应中的重要作用。(2)文章创新性地将技术信息纳入自变量群,三种信息交叉融合的“饱和状态”所产生的联合效应为核风险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在核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式信息处理和启发式信息处理两种不同的策略;将“需要”动机和“应该”动机作为同维度自变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群体中的个体防护行为的形成过程;将涌现理论引入核风险情境,探索个体特征到群体盲思的跨层次作用机制,并比较政府和专家的不同调节干预机制。(3)客观信息与主观心理相结合、个体层次与群体层次同呈现,为风险沟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有效的核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实践依据。

梁成刚[7](2020)在《浅论浮力永动机与重力动力学》文中认为浮力永动机,符合重力运动规律更符合重力(能量)守恒定律。该机械原理跟热机原理所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物理现象及运动规律不可混淆,它是以重力为动力以比重差为运动条件能自动浮沉并带动轮轴作功新型能源机械,属于重力动力学范畴,今天我们就从重力(地球引力场效应)运动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一下重力压强差与机械运动,永动物体与永动机的关系,消除人们对永动机的误解以正视听。希望结合进一步阐述,能够不断提高对于浮力永动机与重力动力学的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借鉴与参考。

张萌萌,马雪纯[8](2019)在《从复审案例出发探讨永动机类专利申请的审查方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永动机类专利申请的法条适用问题以及永动机的不同类型,并结合实际复审案例探讨如何正确判断专利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否构成永动机。

周虎田[9](2019)在《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的理论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紧密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研究了一系列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阐述了应用玩具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意义,介绍了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研究综述:探讨了国内外在玩具教学有关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教育玩具的概念。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应用原则:提出了玩具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原则。第四章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按照玩具的教育功能,把涉及到初中物理知识的玩具,分成声、光、力、热、电磁学等五大类。在理论上探讨了玩具在新授课、实验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并在新课、实验课、复习课中,利用玩具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教学微案例。第五章玩具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的实践研究: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这个中心,结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创新性地设计了9种自制玩具,并使用自制玩具,设计了两个教学设计案例。然后,应用设计的教案,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中进行了实践教学。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进一步研究了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在此论文中,笔者做了以下创新性的工作:(1)对30余种初中学生喜爱的玩具,我们深度研究了它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功能,其中具代表性的玩具有:“空竹”、“悬浮陀螺”、“三色光屏”等,目的是让初中学生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和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我们也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设计了9种深受初中学生喜爱的自制玩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玩具有:“电动飞雪、电流急急棒”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趣、好玩又富有物理教育意义。同时,我们还以一部分的玩具为载体,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效果良好的微案例。(2)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个中心,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设计了两个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案例。在这些教学案例中,我们构建了一系列轻松有趣好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认识奇妙的物理现象和探究与玩具有关的物理知识。并通过教育实践论证了,这些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缪真健[10](2018)在《耗散结构视域下碳市场减排机理及控排企业减排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所造成温室气体无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为此人们不得不重新考量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囿于经济发展的碳基性现状,碳排放制约生产的现象已经显现,碳排放空间也变得与土地、资本、能源、劳动同等重要,成为稀缺性日益凸显的“生产要素”。在此背景下,碳交易作为破解生态环境约束,推动低碳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市场激励型政策工具,我国在2011年启动了7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后,并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了纳入电力行业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以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破解生态环境约束问题。有限的碳配额给企业带来了充满约束的全新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能否适应这种发展环境,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研究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议题。而碳市场运行效率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未来是否可以在国际碳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何界定碳市场减排的效率,通过何种手段实现减排效率最大化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在碳配额嵌入后,如何在有限的碳配额下进行生产和减排决策,也是企业参与碳市场不得不考虑的实际问题。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以熵变原理为依据,以碳市场为对象,以碳配额为切入点,以碳市场减排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控排企业低碳发展为落脚点。通过梳理碳市场减排系统耗散结构特征,运用经典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基本原理,构建能够表征碳市场减排效率的熵指标;以碳市场减排系统熵产生最小为基础,通过构建动态汉密尔顿系统,得出了碳市场的配额策略;并以碳配额嵌入作为企业今后生产和减排决策的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和数据模拟得出企业产品定价和碳排放最优策略,以电煤供应链系统为例进行了数据仿真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碳市场自身的特征,碳市场减排系统系统表现出与耗散结构理论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通过类比经典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构建的碳市场减排系统的熵,从碳市场内部进行分析探讨碳配额、生产要素替代等对碳市场减排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碳市场减排系统的熵是由于碳市场中各参与主体间的减排成本差异和经济发展要求决定的,由减排成本差异引起的碳排放转移和经济发展造成的碳排放的增加是碳市场熵产生的主要来源;通过因素分解,得出碳市场熵变主要受到生产要素与碳配额的替代效用以及减排成本效率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得出系统熵产生与减排效率的关系,碳市场减排系统熵越大,系统的减排效率越低,表明控制系统减排的熵产生是提高碳市场减排效率的关键。(2)为探寻碳市场减排系统最小熵产生时碳配额的分配策略,本文构建了碳市场参与主体低碳发展效用函数,以碳配额总量作为约束条件,碳市场减排系统近似将演变动态汉密尔顿系统,并从理论上推导出碳市场减排系统存在最小熵的充要条件,通过对动态汉密尔顿方程进行求解,得出熵产生最小时企业碳配额强度的理论表达式;通过分析碳配额交易的实现机理,使用经济学领域分析交易市场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企业”描绘了我国碳市场减排系统碳排放交易模型,论证了碳排放交易进行的基础以及交易原理,并且通过求解一般均衡解,对碳配额交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碳配额总量约束状态下,将碳减排目标在企业间进行分配,利用经济手段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进而提高碳市场减排效率,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3)在碳市场交易体系中,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会受到碳配额约束的直接影响。企业在碳市场中面对外生给定的碳价格以及产品市场中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基于政府免费分配的碳配额,企业为保证自身利润最大化,应当如何进行履约周期内的碳排放决策和低碳产品定价。通过理论推导和算例分析,本文发现企业产品定价、边际减排成本以及企业目标碳排放量之间存的联系,低碳产品的最优价格受到政府补贴力度、企业产能、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影响,而企业目标碳排放量会受到碳市场中的碳价格以及自身减排成本的影响。(4)针对上述研究,本文以电煤供应链系统参与碳市场为例,构建了碳配额嵌入下电煤供应链系统全过程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某集团旗下煤炭企业-火电厂供应链的数据研究了不同碳交易政策下供应链系统的利润和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碳价格对供应链系统及其节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负面影响,系统的减排效果随着碳价格的上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免费配额比例的减少也将导致利润的降低,而政府补贴可以缓解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减排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减排效果。

二、空气发电实现“永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发电实现“永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3.1 引言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2 约束条件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4.4.1 系统构成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系统参数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5.1 引言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5.4.1 仿真系统参数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直流并网的PMSG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建模及经典控制策略研究
    2.1 引言
    2.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建模
        2.2.1 空气动力学原理
        2.2.2 风力机建模
        2.2.3 永磁同步发电机和传动轴建模
        2.2.4 变流器系统建模
    2.3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经典控制策略研究
        2.3.1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经典控制策略设计
        2.3.2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经典控制策略实现
        2.3.3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经典控制策略优缺点分析
    2.4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仿真与实验平台搭建
        2.4.1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2.4.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单环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控制策略研究
    3.3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MPC控制策略研究
        3.3.1 系统状态方程离散
        3.3.2 系统延时补偿设计
        3.3.3 系统代价函数设计
        3.3.4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MPC策略实现
    3.4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MPC仿真验证
        3.4.1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
        3.4.3 电流限制函数对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性能影响
        3.4.4 单环MPC与双环PI控制策略下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3.5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单环MPC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单环滑模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控制策略研究
    4.3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SMC控制策略研究
        4.3.1 滑模面和滑模控制率设计
        4.3.2 系统稳定性分析
        4.3.3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SMC策略实现
    4.4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SMC仿真验证
        4.4.1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
        4.4.2 单环SMC与双环PI控制策略下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4.4.3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参数摄动影响分析
    4.5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单环SMC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致谢

(3)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1.2 研究状况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方法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2.1.2 试验项目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2.2.2 模型建立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2.3.1 评价指标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4.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典型电网高电压场景及原因
    1.3 风力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3.1 双馈异步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3.2 永磁直驱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4 风机故障穿越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风力发电系统基本运行原理与建模
    2.1 风力机模型
    2.2 双馈异步风力机组的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
        2.2.1 双馈异步风力机组的基本结构
        2.2.2 双馈异步风力机组的运行原理
    2.3 永磁直驱风力机组的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
        2.3.1 永磁直驱风力机组基本结构
        2.3.2 电网电压平衡下的全功率变流器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电压骤升对风力发电系统影响分析
    3.1 电网电压骤升对永磁直驱风电机组影响分析
        3.1.1 网侧变流器有功电流指令值的影响
        3.1.2 电网电压骤升对网侧变流器输出电压的影响
        3.1.3 电网电压骤升对直流母线的影响
    3.2 电网电压骤升对双馈异步风电机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侧变流器电流运行边界的动态无功控制策略
    4.1 电网电压平衡时网侧变流器电流运行边界及电流运行点
    4.2 电网电压骤升之后网侧变流器电流运行边界及电流运行点
    4.3 基于网侧变流器电流运行边界的动态无功控制策略
    4.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4.4.1 双馈风电机组仿真
        4.4.2 直驱风电机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计划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学科对未来思维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三节 思维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二章 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未来设计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路径
    第三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价值
第三章 未来产品设计思维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周期对未来进程中造物的影响
    第二节 主观视野维度对未来造物的双向影响
    第三节 转换资源能力的客观制约
第四章 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
    第一节 与造物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二节 与系统的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三节 资源牵引下的“未来式”发展
第五章 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
    第一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的双向认识与流程
    第三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思维溯层途径与方法
第六章 基于未来视角设计方法的实证
    第一节 未来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评价流程
    第二节 基于未来思维的前瞻设计实践案例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书目

(6)信息沟通策略下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邻避效应
        2.1.1 邻避效应的内涵
        2.1.2 邻避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2.2 心理动机与行为决策
        2.2.1 防护动机
        2.2.2 防护行为
        2.2.3 心理因素与风险应对行为
    2.3 信息沟通策略与风险应对
    2.4 涌现理论
        2.4.1 涌现机理
        2.4.2 邻避效应中的群体互动
    2.5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2.5.1 核风险应对研究的科学研究图谱
        2.5.2 总体评述
第3章 不同信息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联合影响
    3.1 引言
    3.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3.2.1 概念模型的提出
        3.2.2 核信息和防护行为
        3.2.3 心理感知的中介作用
        3.2.4 信息饱和度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调查
        3.3.2 变量设置
    3.4 研究结果
        3.4.1 测量模型
        3.4.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3.4.3 假设检验
        3.4.4 稳健性检验
        3.4.5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处理策略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
    4.1 引言
    4.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4.2.1 HSM和PADM的整合模型
        4.2.2 风险感知的主效应
        4.2.3 信息需求的主效应
        4.2.4 信息处理的中介效应
    4.3 研究方法
        4.3.1 问卷设计和测量工具
        4.3.2 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
    4.4 研究结果
        4.4.1 测量模型
        4.4.2 结构模型
    4.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分享下心理动机对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
    5.1 引言
    5.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5.2.1 概念模型的提出
        5.2.2 认知评估与防护行为
        5.2.3 防护动机与防护行为
        5.2.4 信息共享与防护行为
    5.3 研究方法
        5.3.1 数据收集
        5.3.2 测量工具
    5.4 研究结果
        5.4.1 测量模型
        5.4.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4.3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
        5.4.4 调节效应
        5.4.5 二次调节效应
    5.5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关键人物信息反馈在群体核防护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影响
    6.1 引言
    6.2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6.2.1 概念模型的提出
        6.2.2 个体特征和群体防护行为
        6.2.3 不同主体的信息反馈
    6.3 研究方法
        6.3.1 数据收集
        6.3.2 测量工具
        6.3.3 数据分析
    6.4 研究结果
        6.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4.2 假设检验
    6.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变量测量表格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7)浅论浮力永动机与重力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球引力场效应及应用
    1.1 大气(重力)压强是产生运动的坐标量
    1.2 物体与流体的重力压强差造就了地球上的所有运动形式
    1.3 历经三百多年才了解透彻的地球引力(重力)运动现象
2 物体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关系
    2.1 有物体运动就能创造出机械运动
    2.2 人造出来的机械能用就好不管它叫什么名字
    2.3 有永远运动的物体就能造出永动机
3 科学总在发展中
    3.1 人类科学路上永远没有尽头
    3.2 科学路上又生新分支一一重力动力学
4 结束语

(8)从复审案例出发探讨永动机类专利申请的审查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用性之违背自然规律的典型情况——永动机
    1.1 永动机的法条适用
    1.2 永动机的类型
2 具体案例分析
    2.1 案例介绍
    2.2 具体分析
3 结语

(9)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科学玩具的界定
    2.2 国外研究动态
        2.2.1 科学玩具的发展
        2.2.2 科学玩具的教育价值研究
    2.3 国内研究动态
        2.3.1 科学玩具发展
        2.3.2 科学玩具的教育价值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应用原则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多元智能理论
        3.1.3 杜威的“做中学”
        3.1.4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理念
    3.2 应用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娱乐性原则
        3.2.3 探究性原则
        3.2.4 创新性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玩具的分类
        4.1.1 声学玩具
        4.1.2 光学玩具
        4.1.3 力学玩具
        4.1.4 热学玩具
        4.1.5 电磁学玩具
    4.2 玩具在新课讲授中的应用
        4.2.1 玩具在引入新课时的应用
        4.2.2 玩具在构建教学活动时的应用
    4.3 玩具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3.1 玩具在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4.3.2 玩具在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4.3.3 玩具在课外实验中的应用
    4.4 玩具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玩具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的实践研究
    5.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玩具的设计案例
        5.1.1 自制的课堂教学玩具举例
        5.1.2 《重力》的实践教学案例
        5.1.3 《两种电荷》的实践教学案例
    5.2 玩具应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分析
        5.2.1 问卷调查及结论
        5.2.2 访谈及结论
    5.3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1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耗散结构视域下碳市场减排机理及控排企业减排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碳交易的基础概念
        1.2.2 碳排放权价格
        1.2.3 碳市场连接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碳市场的发展现状
    2.1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现状
        2.1.1 世界主要碳市场
        2.1.2 国外典型碳市场
        2.1.3 国外碳市场的经验与启示
    2.2 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2.2.1 碳配额政策梳理
        2.2.2 碳试点的运行情况
        2.2.3 碳试点工作经验
    2.3 建立碳市场意义
        2.3.1 服务低碳转型,降低减排成本
        2.3.2 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环境质量
        2.3.3 推动产业升级,协调区域发展
        2.3.4 促进技术创新,引导投资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市场减排的理论基础
    3.1 我国建立碳交易体系的必要性
    3.2 碳市场减排研究的方法论
        3.2.1 碳配额与碳交易
        3.2.2 资源稀缺性理论
        3.2.3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
    3.3 碳交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3.1 碳交易概念界定
        3.3.2 碳交易基本原理
        3.3.3 碳交易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市场减排熵产生及其嬗变机理
    4.1 碳市场减排再认识
        4.1.1 碳市场减排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4.1.2 碳市场减排系统熵指标
        4.1.3 熵与碳市场减排效率
    4.2 碳市场熵变机制
    4.3 碳市场熵产生来源
        4.3.1 连续性方程
        4.3.2 碳市场价值变化
        4.3.3 碳交易过程的熵产生
        4.3.4 碳交易和生产要素替换的熵产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市场减排配额分配策略及交易行为
    5.1 最小熵产生原理
    5.2 最小熵产生视角下最优碳市场配额研究
        5.2.1 动态汉密尔顿约束方程
        5.2.2 考虑碳配额的企业产出效用
        5.2.3 极小熵视角下碳配额研究
    5.3 企业碳配额交易行为研究
        5.3.1 碳配额交易模型设定
        5.3.2 碳排放交易实现的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碳配额嵌入下控排企业减排响应研究
    6.1 碳配额对企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6.1.1 碳配额对产出的影响
        6.1.2 配额嵌入对碳排放的影响
        6.1.3 碳配额嵌入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6.2 碳配额嵌入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排放策略
        6.2.1 企业减排响应模型模型建立
        6.2.2 企业最优碳排放策略分析
    6.3 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配额嵌入下电煤供应链减排响应仿真分析
    7.1 电煤供应链系统SD模型构建
        7.1.1 基本假设
        7.1.2 电煤供应链系统因果关系图
        7.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
    7.2 有效性检验及情景设定
        7.2.1 数据确定原则
        7.2.2 SD模型有效性检验
        7.2.3 仿真情景设定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基本情景(BASE)分析
        7.3.2 碳价格变动情景(A1-A4)分析
        7.3.3 免费配额比例变动情景(B1-B4)分析
        7.3.4 政府补贴变动情景(C1-C2)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空气发电实现“永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直流并网的PMSG控制策略研究[D]. 路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策略研究[D]. 刘沛霖.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邹玉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信息沟通策略下核防护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D]. 胡小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浅论浮力永动机与重力动力学[J]. 梁成刚. 中外企业家, 2020(03)
  • [8]从复审案例出发探讨永动机类专利申请的审查方式[J]. 张萌萌,马雪纯. 河南科技, 2019(21)
  • [9]玩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虎田.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10]耗散结构视域下碳市场减排机理及控排企业减排响应研究[D]. 缪真健. 江苏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空中发电实现“恒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