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督教伦理

论基督教伦理

一、论基督徒的伦理道德(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燕[1](2021)在《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犹太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尹璐[2](2020)在《“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 ——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拉斯谟被誉为16世纪教育史上最为伟大的人。伊拉斯谟所提出的儿童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的影响力远超他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力。因此,教育思想,尤其是儿童教育思想也成为认识伊拉斯谟真正价值的重要视角之一。本研究力图拓展伊拉斯谟儿童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探寻其经典文本字里行间所承载思想信息的显与微,找寻伊拉斯谟思想在欧洲教育思想史,乃至欧洲社会变迁中的应有地位与价值,并找寻可资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借鉴之处。本文第一章探讨教育观念之生发。本文将在整个人文主义教育的视域下透视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哲学与观念,探索其人文主义儿童教育的特质。从其时代的宗教、社会思想背景叙说伊拉斯谟一生的主要经历,偏重于对其学术和教育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那些人生经历。随后,从共时与历时维度,探讨了古典教育思想与时代思潮对伊拉斯谟教育观的成形,了解构成他思想观念的古代传统或思想脉络的基础。第二章主要从人性、宗教、美德、政治与社会等方面探讨伊拉斯谟对儿童教育目的论的深度思考。伊拉斯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予以重塑,凸显出伊拉斯谟对人的重视,对人的可教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的身心和谐统一的重视,进而探讨了伊拉斯谟的宗教人的终极目标,以及他对美德的追求、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本章中,笔者探讨了伊拉斯谟重新发现儿童教育的价值,系统阐释了其试图以儿童教育为手段实现人类进步、社会改造的宏伟理想。第三章探讨伊拉斯谟基于儿童性别的教育内容论。首先,针对伊拉斯谟儿童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精英阶层的男童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伊拉斯谟儿童教育,尤其是男童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知识上以语言和文学训练为主轴的文雅教育和重视外在举止行为的礼仪教育等。尤其是他以礼仪教育为核心,提出了“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的儿童礼仪教育,对后世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了欧洲人文明化和礼仪规范的标准化。此外,本章还就伊拉斯谟在性别教育方面针对女孩的一些划时代教育内容进行了专题讨论,揭示出其女孩教育的实质和价值。第四章探讨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方法论。本章具体总结分析了伊拉斯谟主要阐述的数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早教与循序教育,游戏教学与寓教于乐,团体竞争、奖惩等,以此了解其儿童教育精神。第五章探讨伊拉斯谟所倡导的儿童教育环境论。这是一个特殊专题式探究,也是伊拉斯谟儿童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个主题。本章分别从伊拉斯谟揭示出的教育活动中的几个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身边人:父母、教师、同伴等主要角色入手,展示几者之间相对的关系与责任,并将人的活动带入到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观念中。天性与教养共同雕琢儿童的“成形”。对照中古时代的教育方法,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整体教学状况,伊拉斯谟的儿童教育思想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开启了那个时代教育改革的契机。

向玲玲[3](2020)在《艾米莉·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大量与死亡、复活、永恒、不朽、上帝、乐园等主题相关的诗歌。本文将它们统称为永恒主题诗歌,并从诗人面临的形而上学的困境出发,探讨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狄金森的永恒观形成于19世纪新英格兰的宗教转型期,即从正统的清教思想和新教加尔文宗教义向多元化杂糅思想的转变时期。这些多元杂糅思想包括:一)、强调原罪、天谴、预定、有限救赎等的“正统派”基督教思想;二)、强调爱、仁慈、人类自由意志、个人向善的力量与救赎的关系等的“自由派”基督教思想;三)、以科学理性证明教义与经书真实性的“科学主义神学”思想;四)、浪漫主义文学及有机论诗学;五)、通俗文化,如悼亡诗歌、死亡审美化潮流等。狄金森永恒观的第一个特色,是对基督教观念作“过滤”与“筛选”。她在诗歌中摒弃了“罪”与“罚”的宗教训诫模式,选择较为温暖、人性的神学话语,并以戏仿、归谬、夸张的方式反讽基督教排他的、否定个体意义的观念,如“基督(徒)的得胜”、“天国赐名”、“灵性的身体”等。狄金森永恒观的第二个特色,是对永恒外在于认知的清醒认识与不懈的描绘。一方面,她认识到永恒是一个“安静的谜”,即当代理论家所谓不可进入的“绝对他者”;另一方面,她又试图对永恒主题进行不可言说的言说。这种不可说之说,体现在狄金森大量使用的隐喻语言、“美满结局”式的诗歌结构、“天国非家”的命题转移、“地下村镇”的诗意构建等。她以隐喻书写永恒中的身体和意识,创作出一系列独特的身体隐喻和矛盾的意识隐喻,如处境化的金石身体、变态昆虫与球茎植物的重生隐喻、天国中的微粒身体、矛盾冲突的“天国中的我”(天国语境中的自我意识)等,借助隐喻的超越性思维实现从日常语言到永恒这一未知领域的概念映射,同时又对这种书写的有效性保持质疑。狄金森永恒观的第三个特色,是以“家园”理念为线索,将尘世、死亡、天国三种语境串联在一起。与形而上传统背道而驰的是,她将尘世称为“家园”或“故园”,将永恒天国视作“异乡”或“非家”,将地下墓园描绘为“地下村镇”、“地下都城”等尘世家园的仿制品,在揭示“天国家园”理念的内在矛盾与虚假性的同时,以“尘世天堂”、“死亡家园”的隐喻来重建自己的家园理念。面对信仰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对彼岸未知深渊的恐惧,狄金森首先以反讽姿态解构了形而上的、基督教传统中的永恒观,同时又试图以诗歌语言的方式再次接近永恒、感知永恒、重建永恒。虽然她未能冲破认知的局限性而破解这个“安静的谜”,却在永恒的观照下赋予生命、死亡、人类的经历以独特的连续性与意义。

陈祎祎[4](2020)在《论余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中国形象书写》文中指出基于长期以来“他塑”形象的误读性以及20世纪特殊的历史语境,“自塑”中国形象成为了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百年传统。余华作为一名经历过文革创伤、经济改革等重大事件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也自觉或不自觉的承担起“自塑中国形象”的世纪传统,以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为基础在作品中构建出了一系列中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扎根于民间大地,在其创作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小说中一改以往冷酷地批判,将人道主义的悲悯与温暖注入其中。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以中国底层民众为关怀与写作的对象,在将描写视阈集中于表现温馨的中国式家庭伦理关系的同时,又注重在苦难的社会环境中集中挖掘中国普通民众的乐观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使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呈现出温情的伦理和超越苦难的精神两方面辩证共存的内涵。在构建中国形象时,余华在思想主题中融汇中西文化,为西方罪感文化引发的“苦难”主题在中国乐感文化中找到了救赎的答案,并运用中西结合的复调笔法,使其作品在表现中国风貌的基础上,既显现出了现代性的写作技巧,又体现出了中国语言的独特韵味。在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双重语境下,余华从人性的普遍性视角出发对中国人和中国事进行的哲学化思索和文学化表达,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中国体系,既展现了中国的本土精神也为中国文学如何在本土与全球中找到平衡,以及为如何在本土中显示出世界性作出了示范。

齐世文[5](2020)在《论菲利普·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文中提出菲利普·梅兰希顿(1497-1560)出生于德意志,是宗教改革时期着名的改革者、神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在1518年,他凭借自己的人文主义和语言能力参与到宗教改革之中,和马丁·路德等人一起成为路德宗的开创者,并在路德神学思想的启发下发展了自己的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之中有很大影响。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一方面,他从马丁·路德那里学到了新的神学观点;另一方面,他以人文主义为基础进行解读并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神学思想,他和路德彼此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梅兰希顿的新教神学以人文主义为方法论,教义上也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梅兰希顿对宗教改革有重要影响。他撰写了宗教改革之中第一部成系统的新教神学着作《神学要义》,起草了《奥格斯堡信纲》等一系列重要教义文件,他还长期担任路德宗对外联系人和代表的职务,作为路德宗的代表出席了宗教改革中许多重要会议。在路德死后,梅兰希顿成为路德宗的领导人,他在神学教义上不同于路德的观点受到路德宗内部许多人的反对,最终导致路德宗内部的论战和分裂。梅兰希顿死后,他的神学思想被路德宗从教义中删除。在路德宗之外,梅兰希顿与欧洲各地的改革者都有联系。他影响了约翰·加尔文的神学思想,还对英国宗教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伊丽莎白一世和她早期的宗教政策。菲利普·梅兰希顿在宗教改革中始终试图建立一个新教徒共同的神学立场并追求基督徒的和谐,这是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徐瑾,张家亮[6](2020)在《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主要表现为"去宗教化"过程,即从神圣到世俗的回归。具体而言,在文化上表现为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价值取向从彼岸到此岸,在政治地位上表现为宗教权力从社会核心走向边缘。近年来,西方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兴起宗教复兴热、宗教创新热等世俗向神圣的回溯,这种回溯带有强烈的世俗烙印和现代社会特征。宗教与社会二律背反的深刻内涵在于人类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冲突,以及隐藏在这种冲突下的信仰的终极关怀作用。总体而言,人文精神被高扬,宗教信仰的作用被局限于精神和道德领域,这是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王朕[7](2020)在《浅析孔子与马丁·路德音乐教化的异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孔子的礼乐教化和马丁·路德的音乐宗教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音乐可以对各自国家的思想、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带来深刻影响,了解国家的音乐,对其文化、思想以及培育民族精神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中西方国家通过借鉴和吸收外国音乐元素、音乐教育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来推动国家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事业。孔子和马丁·路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接受不同的文化环境,笔者在深入学习孔子和马丁·路德时发现他们两者的音乐教育理念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笔者通过考察孔子与马丁·路德所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的不同,结合二人的生平,深入探析对比二人的音乐教化观念、音乐教化实施途径、宗教音乐教化的形成背景、具体用途、教育内容和对象来分析在当时那个时代他们两者音乐教育理念的异同。进一步得出中西方音乐在性质、审美、哲学等方面的不同。他们都认可音乐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肯定音乐可以濡染人的道德品质,并且认为国家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音乐教育仍然需要负重致远。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国家加强美育教育来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的结论,以此达到促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等目的。

Patrick Bande(班德)[8](2020)在《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我的国家是位于非洲南部的马拉维共和国,这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近80%的国民信仰基督教并以基督教的伦理规范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基督教对我们马拉维的影响很深,对马拉维国民性的改善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指引我们马拉维朝着公平正义的国家发展上。马拉维存在着多种宗教,但没有一个如基督教这样在个人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同时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政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区别于其他基督教伦理的地方,是传统基督教伦理在马拉维本土发展出来的理论成果,并且基于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研究还能发现基督教对于马拉维社会治理发挥着积极作用,因而对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双重意义。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思想:第一,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来源;第二,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第三,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对社会治理发挥的积极作用。关于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西方基督教伦理思想,其二是马拉维本土伦理资源。在西方基督教伦理思想中,传统的基督教伦理思想是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产生的直接来源,尤其是摩西十诫、登山宝训等《圣经》中的新旧约内容。但我们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传统基督教的伦理中融入了本土伦理资源,使之具有现实导向性和改造社会的鲜明特点。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个人直接与上帝对话的特点不同,我们马拉维人将自己融入到家庭、社会、国家之中,在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一个马拉维的基督徒一定会极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在现实活动中践行对上帝的爱、履行自己作为选民的义务并享受着上帝的恩典。现在西方的基督教将上帝从社会政治中请出去,而因本土的风俗我们马拉维的基督教将上帝置于基督徒的一切生活中。这就构成了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内容及特征:既恪守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又注重在社会现实中践行基督教的伦理准则;既是具有安顿心灵的传统宗教,又履行着教化民众的社会职能。由此可见,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与政治伦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的国家,整个社会对运用基督教伦理来拯救堕落的现实政治呼声很高,尤其是解决马拉维存在的政治腐败问题。据世界银行的经济报告指出,马拉维充斥着贫穷和腐败。2013年马拉维爆发“现金门”丑闻,让我们马拉维整个社会都感到极大的震撼、愤怒和耻辱,连国际社会都停止了对马拉维的扶贫资金支持,这让我的许多同胞们都陷入贫困的生活中,也充分认识到现实政治缺乏宗教这一神圣价值指引而陷入堕落这一问题。基于对马拉维社会腐败丑闻和经济现况的分析,本文试图把基督教伦理道德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治理中,将基督教伦理作为人们行为习惯的指导原则,期望我们马拉维国家在基督教的神圣价值指引下可以成功消除腐败并改善社会贫困,使整个社会趋于公平正义的“人间之城”。近年来,基督教伦理学研究已成为主流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伦理学实际上是伦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多元化、异常复杂的世俗社会中,基督教伦理存在有何种意义?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研究基督教伦理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在尽可能地参与世俗道德辩论中,用宗教的伦理规范引领世俗生活的走向;二是证明基督教伦理可以对现代社会做出的独特贡献,尤其是在建设公平正义的现实政治制度方面。我们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思想体现了这两大目的,并致力于通过国民精神的觉醒将马拉维引向非洲最富有正义、公平、公正的国家道路上来。

徐弢,王劼曼[9](2020)在《当代中国比较宗教研究的学术史考察》文中认为20世纪初以来,以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为主要内容、以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基本形态的中国比较宗教研究逐渐形成了儒耶、佛耶和道耶比较等多个热点,以及包容主义、平行主义和求同存异等多种取向。尽管这项研究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仍只是说明自身宗教优越性的手段,但对宗教比较之可能条件和宗教对话模式的探讨使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中西宗教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分歧背后,并非没有比较的可能和对话的余地。通过从差异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他们对中西宗教文化的具体层面和抽象层面、信仰维度和人学维度的比较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以及神圣同世俗之间的对话。

谢文郁[10](2020)在《意志的主体与对象——康德的自由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康德把意志的主体划分为"Wille"和"Willkür",并从实践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建构他的主体理性主义自由观。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个自由观进行分析,并表明康德实际上是在回应路德在恩典思路中的自由观。康德认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必须是完全独立自主进行的。主体作为选择者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基础进行选择;作为意志本身,主体自己构造自身的主观基础。因此,主体可以完全脱离对象而在选择中作用于对象,因而是完全自由的。不过,路德关于"辨认对象的善恶"的说法以及对象的多寡在选择活动中的作用表明,回避对象问题就无法呈现人的真实自由。

二、论基督徒的伦理道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基督徒的伦理道德(论文提纲范文)

(2)“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 ——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学术研究空间的发现: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
        (二)现实的考量:个人学术兴趣与职业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学界对伊拉斯谟着述的整理与翻译
        (二)学界的相关学术研究动态与成果评介
    三、概念界定
        (一)儿童的含义
        (二)文雅教育与礼仪教育的内涵
        (三)儿童教育观的解读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与框架安排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教育观念之生发
    一、社会性之源:欧洲时代脉搏的泵压
        (一)社会冲击与新需求
        (二)思想知识的变革
    二、个性化起点:伊拉斯谟的人生行路与儿童教育情怀的共鸣
        (一)私生子身份的困扰
        (二)儿童时代的教育与体悟
        (三)成年际遇与儿童教育理想的开启
        (四)“伊拉斯谟精神”与人生理想的崩灭
    三、历时与共时性之基石: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之学养渊源
        (一)历时性之基:古典时代的教育智慧
        (二)共时性之基:同时代人思想的共鸣
第二章 成为至善完人:一体多面的教育目的论
    一、“认识你自己”:人性的重塑
        (一)人的可教性:儿童教育的可能性
        (二)人的地位:儿童教育的特殊性
        (三)人性之善与“无定”论: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二、灵魂之美:新的“宗教人”之求
        (一)身体与灵魂的相应性:宗教人的目的
        (二)培养有教养的灵魂:柏拉图灵魂观念之维的拓展
        (三)宗教虔诚与古代知识之用
    三、宗教人的目的具象化:美德之求
        (一)君主美德镜鉴的特殊性
        (二)宗教与道德教育的并轨
    四、人的担当:政治与社会秩序之求
        (一)儿童的社会责任教育
        (二)作为社会舵手的君主责任教育
第三章 基于性别区隔的教育内容与性别教育祛“魅”的开启
    一、教育之基:精英男童教育
        (一)献给贵族:儿童教育的阶级性之维
        (二)献给男童:儿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全民性超越
    二、以文习德:文雅教育
        (一)文雅教育的核心:语言文法的习得
        (二)文雅教育的第一步:语音习得
        (三)文雅教育的进阶段:文字习得与书写训练
        (四)文雅教育的深度拓展:经典作品的阅读
        (五)文雅教育的实践:演讲与写作
    三、以外促内,知行合一:行为——礼仪教育
        (一)社会区分的标识:行为-礼仪教育的阶级性
        (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身体教育的向度
        (三)行为-礼仪教育的功用和异化
    四、因教育而智慧:划时代的女孩教育
        (一)女孩教育的六大处方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女孩教育的旨趣
        (三)教育机会平等:女孩教育的价值
第四章 中庸而和缓的儿童渐进教育范式
    一、早教习得与循序教育
        (一)早教与儿童心灵塑形
        (二)循序教育与儿童教育自觉
    二、游戏教学与寓教于乐
        (一)游戏教学法
        (二)辩证的“快乐教育”
    三、实用的知识-活动习得体系
        (一)作品整理与分类
        (二)善用记忆力与记笔记
        (三)模仿、效法与自觉练习
    四、善用奖惩与反对体罚
        (一)奖惩手段的辩证使用
        (二)体罚教育批判与慈爱教育
    五、尊重个性与团体竞争
        (一)因材施教:儿童中心主义
        (二)团体竞争:儿童内在高贵灵魂的释放
第五章 身边人原则:基于父母、教师重要性的教育环境论
    一、成为父母:儿童成长需求的第一环境
        (一)不良家庭照顾:父母角色的分化与校正
        (二)儿童教育的首任责任人:母亲的职责
        (三)优生优育与榜样的力量:父亲的职责
    二、成为良师:儿童成长需求的第二环境
        (一)仅次于国王:教师的社会地位论
        (二)高贵之师:教师职业资格要求
        (三)慈父:师生关系模式的基调与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艾米莉·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注释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2章 狄金森的永恒观
    2.1 永恒是什么?
        2.1.1 “永恒”溯源
        2.1.2 狄金森的永恒观
    2.2 狄金森诗歌中的永恒
        2.2.1 神性的永恒
        2.2.2 他性的永恒
第3章 永恒中的身体
    3.1 身体是什么?
        3.1.1 “身体”溯源
        3.1.2 狄金森的身体观及其表现形式
    3.2 狄金森永恒诗歌中的身体
        3.2.1 “地下村镇”中的金石身体意象
        3.2.2 变态昆虫与球茎植物的重生隐喻
        3.2.3 永恒天国中的微粒身体意象
        3.2.4 面孔:从物化到深渊的两极
        3.2.5 永恒中的身体:无法以隐喻归化的他者
第4章 永恒中的意识
    4.1 意识是什么?
        4.1.1 意识与自我意识
        4.1.2 狄金森的意识观
    4.2 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识
        4.2.1 现世语境中意识的矛盾作用
        4.2.2 永恒语境中的意识与自我意识
        4.2.3 意识的自我指涉与不可满足的认知渴求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4)论余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中国形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中国形象等相关概念廓清
    3 余华小说研究现状
        (一) 对余华作品的文本研究
        (二) 对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研究
        (三) 余华小说与中外文学的比较和影响研究。
第1章 余华笔下中国形象的价值维度
    1.1 温情伦理的中国
        1.1.1 患难与共的夫妻相随
        1.1.2 无关血缘的父子之爱
        1.1.3 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
    1.2 超越苦难的中国
        1.2.1 以柔克刚地忍受苦难
        1.2.2 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1.2.3 活着高于一切的生命意识
    1.3 苦难与温情的辩证共存
        1.3.1 温情化解苦难
        1.3.2 苦难突显温情
第2章 余华塑造中国形象的复调笔法
    2.1 贯通中西的思想主题
        2.1.1 西方文化引发“苦难”思考
        2.1.2 传统文化实现“苦难”救赎
    2.2 中西并用的创作手法
        2.2.1 传统戏曲的对白应用
        2.2.2 西方小说的技法借鉴
        2.2.3 古典音乐的谋篇布局
第3章 余华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独特意义
    3.1 民间中国的建构
    3.2 “中华性中国”形象的实践
    3.3 本土中的全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论菲利普·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梳理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创新点
第一章、梅兰希顿神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时代因素:宗教改革的前夜
        一、罗马天主教对德意志的压榨
        二、德意志诸侯林立的政治局势
        三、基督教历史中的改革行动
        四、人文主义在北方的发展
    第二节、梅兰希顿的个人因素
        一、梅兰希顿的人文主义教育背景
        二、梅兰希顿的性格
第二章、梅兰希顿神学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基于辩证法和修辞学的神学方法论
        一、对辩证法的重视
        二、对修辞学的运用
    第二节、将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结合
        一、梅兰希顿早年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神学思想
        二、梅兰希顿晚年的“人文主义神学”
第三章、梅兰希顿神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梅兰希顿对路德宗的影响
        一、梅兰希顿对路德神学思想的影响
        二、梅兰希顿对路德宗的影响
    第二节、梅兰希顿对加尔文神学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原理》
        一、加尔文1536-1539年版《基督教原理》的发展
        二、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中的梅兰希顿式特征
    第三节、梅兰希顿对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影响
        二、对伊丽莎白一世宗教改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俗化浪潮的主要特征
二、世俗化浪潮的复杂变化
三、宗教与社会的二律背反
四、结语

(7)浅析孔子与马丁·路德音乐教化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孔子与礼乐教化
    (一)孔子与“六艺”
    (二)孔子的礼乐教化
二、马丁·路德与宗教音乐改革
    (一)马丁·路德与“七艺”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改革
三、孔子与马丁·路德音乐教化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四、孔子与马丁·路德音乐教化的影响
    (一)孔子礼乐教化的影响
    (二)马丁·路德宗教音乐改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马拉维共和国简介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西方及非洲研究综述
        (二)中国研究综述
第一章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拉维基督教与西方基督教
        一、西方基督教对马拉维人的熏陶
        二、伦理、道德与宗教的辨析对马拉维的意义
    第二节 马拉维基督教与伦理准则
        一、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行为准则
        二、马拉维的传统伦理行为准则
    第三节 马拉维基督教与伦理文化
        一、哲学与基督教伦理
        二、基督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马拉维道德和信仰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的历史传承及传授方式
        一、马拉维基督教恪守传统基督教伦理思想
        二、马拉维基督教伦理的多种传授方式
    第二节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本土发展
        一、基督教对马拉维民主政治进程的作用
        二、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所蕴含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的现实导向性
        一、马拉维基督教重社会关系的维护
        二、马拉维乌班图哲学对其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思想与政治伦理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与世俗政治关系的历史
        一、马拉维基督教传教历史
        二、马拉维基督教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马拉维基督教对国家治理推动作用
    第二节 现代马拉维基督教伦理与政治的关系
        一、马拉维基督教伦理在司法中的体现
        二、马拉维基督教伦理在政治改革中的体现
    第三节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对政治伦理的指导作用
        一、基督教伦理强调政府要积极有为
        二、基督徒希望政府维护社会正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第一节 基督教组织在促进道德行为方面的作用
        一、基督徒要积极参与现实政治
        二、基督徒应当敦促政府履行职责
        三、基督徒带来卓越的价值
        四、基督徒对政治的影响力
    第二节 现代马拉维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介绍
        一、马拉维的腐败问题
        二、马拉维文化和腐败
        三、在马拉维语中界定和解释腐败
    第三节 马拉维基督教伦理对治理腐败的促进作用
        一、宗教领袖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督教文本中对腐败问题的解读
        三、马拉维人对腐败的看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当代中国比较宗教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比较宗教研究的基本形态及其理论取向
二、对宗教比较的可能条件及宗教对话模式的探索
三、当代中国比较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10)意志的主体与对象——康德的自由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路德的自由观谈起
二 康德的意志概念
三 选择对象与自由选择

四、论基督徒的伦理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 [1]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犹太观比较研究[D]. 赵文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 ——伊拉斯谟儿童教育观研究[D]. 尹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艾米莉·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研究[D]. 向玲玲. 浙江大学, 2020(08)
  • [4]论余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中国形象书写[D]. 陈祎祎.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论菲利普·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D]. 齐世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J]. 徐瑾,张家亮. 决策与信息, 2020(05)
  • [7]浅析孔子与马丁·路德音乐教化的异同[D]. 王朕.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马拉维的基督教伦理思想研究[D]. Patrick Bande(班德). 黑龙江大学, 2020(08)
  • [9]当代中国比较宗教研究的学术史考察[J]. 徐弢,王劼曼. 宗教学研究, 2020(01)
  • [10]意志的主体与对象——康德的自由观分析[J]. 谢文郁. 哲学动态, 2020(01)

标签:;  ;  ;  ;  ;  

论基督教伦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