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历史调研报告

大沽炮台历史调研报告

问:大沽口炮台遗址的历史意义??值不值得一去?
  1. 答:大沽口炮台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天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曾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工作圆薯亏大多停留在基础调研、保存遗址的层面手旅上,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
    滨海新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高速运转下的传统历史的丧失已经引起了城市规划师和经营者的普遍关注.对传统历史文化保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大沽口炮台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侵略中橘神国的铁证,教育后人“勿忘国耻”,牢记“落后挨打,科技兴国”的信条。
    值得一去。
    主要景点:
    大沽口炮台遗址景区的大门位于西侧,在此购票进入后,左前方即可看到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的造型很独特,是一个放射状的金属建筑,寓意为爆炸的炸弹,整个建筑的外表是铁锈色。
    进入博物馆即可开始参观文物及资料的展示,博物馆分为序厅、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国门沦陷等几个部分,还有3D影院和临时展厅。通过古铁炮、古钟、炮轮、石碑等文物展示了19世纪旧中国屈辱的历史,使人了解当年国人抗击外敌的奋勇和无奈,可以一一参观了解。
  2. 答: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素称“津门之屏”,战功显赫;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谈没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的说法。在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炮台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战争前后更加大规模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在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务不断加强。近代随着国外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战略要地。 第二次***战争中,提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确保他们在中国横行,强行拆去了大多数炮台,后来只残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整修后向公众开放。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败大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含枯纳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津的形成由它而起,值得一看!!!!
  3. 答:你去那儿干嘛?这有什么好看的啊?
问: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 答: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清***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薯孝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垒13座 ,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858年(清咸衡手前丰八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后保存较好的是“威”咐清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问:塘沽大沽炮台的历史事件
  1. 答: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俗称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仔轮袜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
    历史事件:1840年6月***战争爆发,8月英军入侵大沽口,提出割地赔偿烟价的无理要求;
    1858年5月20日,在第二次***战争中,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向大沽炮台发起强攻,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随后强迫清***签订了《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国和法国再次出兵进攻大沽口,中国军民倚仗炮台奋勇还击;
    1860年英法联军桐拆第4次进攻大沽,大沽沦陷,英法联军攻克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以大沽炮台作为进攻中国的滩头阵地,列强迫使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念激炮台被迫拆毁。
大沽炮台历史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