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

一、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1](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预后标志物的发现和确证》文中指出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ACLF的防治备受人们关注。本学位论文首先基于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寻找ACLF患者预后血清差异代谢物。在此基础上,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对代谢差异物进一步定量分析,筛选ACLF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方法:1.采用1HNMR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对127例28天死亡(n=42)与存活(n=85)的ACLF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利用多元统计模型分析,筛选出能区分ACLF患者死亡与存活组间的特征的差异代谢物。2.建立和确定生物样品中胆碱、嘌呤类含量的UPLC-MS/MS定量分析检测方法。用乙腈对血液样品进行蛋白沉淀,以ZIC-HILIC亲水色谱柱,10mmol/ml乙酸铵-0.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对ACLF死亡与存活患者组的血清差异性代谢进行目标代谢检测。3.建立和确定生物样品胆汁酸类含量的UPLC-MS/MS定量分析检测方法,用乙腈对血液样品进行蛋白沉淀,以C18柱色谱柱,10mmol/ml乙酸铵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进样量为3ul,流速为0.25ml/min,柱温为45℃,对ACLF死亡与存活组患者的血清差异性代谢血清进行目标代谢检测。4.建立和确定人体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含量的UPLC-MS/MS定量分析检测方法,对ACLF患者尿液样品进行蛋白沉淀,并对ACLF死亡与存活组患者的尿液差异性代谢进行分析检测。结果:1.通过1 HNMR的非靶标代谢组学对ACLF预后研究显示:ACLF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清代谢物中谷氨酰胺/肌酐(46.12±3.79 vs 61.11±5.65,AUROC=0.629)、肉碱/肌酐(32.09±3.15 vs 19.88±2.33,AUROC=0.666)、乙酸/肌酐(7.61±0.57 vs 4.99±0.48,AUROC=0.656)含量差异显着(独立样本T检验,P<0.05)。以21种差异代谢物为变量对ACLF死亡组和存活组为分类进行ROC分析,发现肉碱/肌酐的AUROC=0.666最大,Logistic回归筛选出谷氨酰胺/肌酐、肉碱/肌酐、MELD Scores、INR变量建立模型,AUROC为0.880,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6%和74.7%。2.UPLC-MS/MS定量分析检测12种胆碱类物质,结果显示ACLF死亡与存活组共有8种代谢物具有显着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其中蛋氨酸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AUROC=0.708),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76.70%和特异性60.80%,与存活组相比含量升高。3.UPLC-MS/MS定量分析检测10种嘌呤类物质,结果显示ACLF死亡与存活组共有5种代谢物具有显着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其中黄嘌呤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AUROC=0.70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40%和74.10%,与存活组相比含量升高。4.UPLC-MS/MS定量分析检测22种胆汁酸类物质,结果显示ACLF死亡与存活组共有3种代谢物具有显着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其中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AUROC=0.622),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20%和10.40%,与存活组相比含量降低。整合胆碱、嘌呤、胆汁酸类33种代谢物的定量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得到黄嘌呤、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三个变量建立模型,对ACLF预后的AUROC为0.762,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9.1%和82.2%;以黄嘌呤、胱硫醚、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等4个变量线性组合建立判别式分析模型,预测分类平均准确率为73.3%,AUROC为0.788,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判别模型可靠。5.本论文建立和确定了定量检测尿液中4种蝶呤类代谢物的UPLC-MS/MS分析检测方法。通过分析发现与28天内存活组的ACLF患者相比较,死亡组的二氢生物蝶呤/肌酐(0.01±0.00 VS 0.02±0.00,AUROC=0.705)、新蝶呤/肌酐(0.03±0.00 VS 0.04±0.00,AUROC=0.851)、墨蝶呤/肌酐(189.69±16.69VS442.73±59.74,AUROC=0.837)3种蝶呤类物质有显着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其中新蝶呤/肌酐的AUROC为0.851;联合新蝶呤/肌酐和墨蝶呤/肌酐为变量建立的Logistic模型对于ACLF患者28天预后预测平均准确度为79.5%,AUROC为0.91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90%和81.80%。结论: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ACLF短期内不同预后结果具有不同的代谢表型,死亡与存活组有差异的特征代谢物涉及多条代谢通路。本论文共筛选了近60种血清与尿液ACLF预后相关代谢物,结果表明血清中黄嘌呤、胱硫醚、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等4个变量组合,对ACLF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联合尿液中新蝶呤/肌酐和墨蝶呤/肌酐,对ACLF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占国清,谭华炳,李芳,李儒贵,张薇薇,胡波[3](2011)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对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2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分成血浆置换组(8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评分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MELD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在MELD>40的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E组患者病死率(49.4%)低于对照组(64.8%,P<0.05),在MELD≤39的患者,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最佳MELD临界值为26,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80.0%,而PE组为30,其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8%,准确性为72.9%。结论 MELD评分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

唐长华,李志彬,刘芳,徐德翠[4](2010)在《四种评分模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四种评分模型(MELD、MELD-Na、SMSVH及CTP)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记录住院后确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85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并随访3个月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用MELD、MELD-Na、SMSVH和CTP评分模型进行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每一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各自的最佳临界值用Kaplan-Meier(K-M)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生存率,并算出总预测正确率。结果死亡组MELD-Na、MELD、SMSVH和CTP的平均分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四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833、0.802和0.75。四者的预测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4,P=0.084)。四者的总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2.35%、77.64%、77.65%、71.7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737,P=0.434)。结论 MELD、MELD-Na、SMSVH和CTP评分模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作用,四种评分模型预测价值无统计学差异,四者预测价值相当。

唐长华,李志彬,刘芳,徐德翠[5](2010)在《血清Na+浓度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Na+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比较血清Na+水平、MELD-Na评分与凝血酶原时间(PT)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5例,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第2天的血清Na+、MELD-Na评分和PT,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Na+、MELD-Na评分和PT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患者血清Na+、MELD-Na评分值和PT分别为136.08±5.66mmol/L,20.42±7.78和22.28±6.37s,死亡组患者血清Na+、MELD-Na分值和PT分别为131.15±6.97mmol/L、34.40±10.72和34.48±10.09s,三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血清Na+与MELD-Na评分值呈显着负相关(r=-0.673,P<0.001),血清Na+与PT亦呈负相关(r=-0.238,P<0.05),血清Na+浓度、MELD-Na分值和PT的AUC分别为0.261、0.878和0.870。结论低钠血症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包含血清Na+的MELD-Na评分与PT均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两者预测能力无显着差异。

郑智鑫,陈创坤,谢俊平[6](2009)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异常率高达83.6%,急性重型肝炎血清AFP异常率显着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均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高水平组存活率显着高于AFP正常组及AFP低水平组(P<0.01~0.05);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者血清AFP水平显着高于死亡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血清AFP呈高水平,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石小枫,徐宁,张丽旦,郭树华,刘杞,任红[7](2008)在《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死亡患者的原因,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科5年的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住院死亡病例115例,摘录每例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的采集选用明确诊断时的检查和死亡前的最后1次检查作为研究资料。结果:年龄平均45.7岁,男性103例;慢性重型肝炎89例;肝硬化20例;114例乙肝标志物阳性,其中12例重叠其它嗜肝病毒感染;110例病例中,HBeAg阳性有24例(24/110,21.8%),HBeAb阳性有61例(61/110,55.5%);85例病例中,HBVDNA定量>1×105copies/ml者有68例(68/85,80%),HBVDNA定量<1×105copies/ml者有17例(17/85,20%);入院时TBil、PTA、ALT分别为403.17±219.43、38.33±19.14、496.78±801.56;死亡时TBil、PTA、ALT分别为478.03±234.89、32.39±16.54、218.04±426.58。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病人主要以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为主,HBVDNA的活跃复制及病毒的变异对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寻求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应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转归。

张耀,郑莎,周吉军,夏杰,韩家信,王宇明[8](2008)在《凝血酶原时间与胆红素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工肝、肝移植等技术的应用,乙型重型肝炎(SHB)的救治水平显着提高,但由于治疗费用昂贵以及肝源稀缺等,国内大部分患者仍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手段。因此,探讨影响SHB预后的关键因素对准确把握内、外科治疗时机,按重者优先原则合理分配肝源具有重要意义。在

柯柳,温小凤,陈念,李雪梅,李敏基,邱荣元[9](2008)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8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5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血清转氨酶、血氨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P<0.01),胆碱脂酶升高(P<0.01)。85例重型肝炎近期有效率为62.4%。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重型肝炎能缓解病情,获得病情恢复的时间,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人工肝治疗进行得越早,疗效相对更好。

孙庆丰,王文冰,徐道振,李蕴铷,丁继光[10](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85例临床特点》文中提出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参照欧美诊治指南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阳性和阴性两类,两类肝炎的临床特点、疗效以及预后等均有所不同。现将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行比较,分析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与预后。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204例患者,其中HBeAg阴性85例,HBeAg阳性119例;男169例,女3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53例、中期65例、晚期86例。

二、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预后标志物的发现和确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慢加急性肝衰竭简介
    1.2 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ACLF不同预后患者血清1HNMR代谢组学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研究对象及样本收集
        2.2.2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2.2.3 ACLF血清处理方法
        2.2.4 NMR数据采集
        2.2.5 ~1H NMR数据预处理
        2.2.6 ~1H NMR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CLF患者血清~1H NMR图谱及PCA分析
        2.3.2 两种归一化方法的PLS-DA模型分析
        2.3.3 total归一化法的ACLF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图分析
        2.3.4 肌酐校准归一化法的ACLF血清差异代谢物分析
        2.3.5 肌酐校准归一化法的ACLF患者血清差异代谢物预后ROC分析
        2.3.6 Logistic诊断模型筛选诊断效能最佳的生物标志物
    2.4 讨论
第3章 血清胆碱、嘌呤和胆汁酸定量检测及其与ACLF患者生存期ROC分析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部分
        第一节 血清中胆碱类代谢物定量分析
        1.1 胆碱类实验储备液的配制
        1.2 胆碱类样本前处理
        1.3 胆碱类标准曲线配置
        1.4 胆碱类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
        1.5 胆碱类统计学分析
        1.6 结果与分析
        1.6.1 UPLC-MS/MS对胆碱差异代谢物定量分析
        1.6.2 UPLC-MS/MS对胆碱差异代谢物ROC分析
        第二节 嘌呤类代谢物定量分析
        2.1 嘌呤类实验储备液的配制
        2.2 嘌呤类样本前处理
        2.3 嘌呤类标准曲线配置
        2.4 嘌呤类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
        2.5 嘌呤类统计学分析
        2.6 结果与分析
        2.6.1 UPLC-MS/MS对嘌呤类差异代谢物定量分析
        2.6.2 UPLC-MS/MS对嘌呤类差异代谢物ROC分析
        第三节 血胆汁酸类代谢物定量分析
        3.1 胆汁酸类实验储备液的配制
        3.2 胆汁酸类样本前处理
        3.3 胆汁酸类标准曲线配置
        3.4 胆汁酸类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
        3.5 胆汁酸类统计学分析
        3.6 结果与分析
        3.6.1 ACLF患者血清不同预后结果胆汁酸含量
        3.6.2 ACLF患者血清胆汁酸类代谢物不同预后结果ROC分析
        第四节 整合胆碱、嘌呤和胆汁酸定量数据筛选ACLF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
        4.1 利用Logistic模型筛选ACLF患者预后血清生物标志物组
        4.2 逐步判别分析筛选ACLF患者预后血清生物标志物组
第4章 ACLF患者尿液中蝶呤类差异代谢物分析及其作为预后标志物的价值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蝶呤类实验检测对象及样品收集
        4.1.2 蝶呤类实验储备液的配制
        4.1.3 蝶呤类尿液样本前处理
        4.1.4 蝶呤类标准曲线配置
        4.1.5 蝶呤类加样回收率方法
        4.1.6 蝶呤类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
        4.1.7 蝶呤类方法学验证
        4.1.8 人体尿液样品中蝶呤类物质含量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4.2.2 分析方法的确定
        4.2.3 人体尿液样品中蝶呤类物质含量测定
        4.2.4 Logistic诊断模型筛选诊断效能最佳的生物标志物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治疗方法
    三、检测指标及MELD评分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二、
    三、
    四、MELD评分预测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的ROC曲线
讨论

(4)四种评分模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观察指标的基本特征
    2.2 四种模型评分的分值
    2.3 四种模型评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ROC曲线分析
    2.4 四种模型评分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2.5 在各最佳临界点对样本作预测诊断
3 讨论

(7)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一般病史资料结果
    2.2临床分型
    2.3病原学分析
    2.4并发症
    2.5肝脏功能
3讨论

(9)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8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断: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症状及体征:
    2.2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2.3 临床疗效: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预后标志物的发现和确证[D]. 陈玲. 南昌大学, 2020(08)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J]. 占国清,谭华炳,李芳,李儒贵,张薇薇,胡波.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03)
  • [4]四种评分模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比较[J]. 唐长华,李志彬,刘芳,徐德翠.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0(06)
  • [5]血清Na+浓度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J]. 唐长华,李志彬,刘芳,徐德翠.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0(01)
  • [6]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 郑智鑫,陈创坤,谢俊平. 中国基层医药, 2009(01)
  • [7]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石小枫,徐宁,张丽旦,郭树华,刘杞,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11)
  • [8]凝血酶原时间与胆红素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J]. 张耀,郑莎,周吉军,夏杰,韩家信,王宇明.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10)
  • [9]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85例临床分析[J]. 柯柳,温小凤,陈念,李雪梅,李敏基,邱荣元. 四川医学, 2008(03)
  • [10]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85例临床特点[J]. 孙庆丰,王文冰,徐道振,李蕴铷,丁继光.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01)

标签:;  ;  ;  ;  ;  

慢性重型肝炎85例预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