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学概论》打造效益平台

《地产学概论》打造效益平台

一、“综观房地产学”打造效益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菲[1](2016)在《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保障房的供应,“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国新开工保障房项目4013万套,完成投资61100亿元。但我国保障房供应以政府单一供应为主,政府面临财政压力大、债务高、供应效率低等问题。为了缓解政府压力,提升保障房供应效率,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2]91号)、《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通知》(财综[2015]15号)等多个政策文件激励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然而,营利组织由于投资利润率低、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流动性差等原因缺乏动力参建保障房,非营利组织受到制度约束难以参与保障房供应,使得保障房供应效果仍不佳,即传统的保障房供应机制已具有不可持续性,急需引入新的机制。1AD框架致力于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够增强信任与合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及标准,并且用来评估、改善现行的制度安排,多中心治理理论是IAD框架的基础。保障房具有准公共产品、受政策性影响较大、涉及到多个供应主体等特征,是IAD框架的适应对象之一。因此,本文应用IAD框架并基于IAD框架理论,构建政府、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作为供应中心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体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界定我国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概念,基于IAD框架,从自然属性、社区特点和应用规则三个方面分析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外生变量,阐述保障房的供应现状。2)在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设计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明确了各供应中心的职能和责任边界,设计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行动情境,制定相应的七个规则制度,譬如,边界规则、身份规则、选择规则等,并从角色定位、行动情境、规则制度三方面分析影响供应机制的关键因素。3)定性设计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后,基于ANP法定量构建定量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绩效评价模型。通过供应机制的关键因素分析、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确定评价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绩效评价模型,并运用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4)运用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定量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保障房四大片区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四大片区保障房项目多中心协同供应的综合得分P=79.559分,即多中心协同供应的协同性一般。其中,一级指标中中,供应主体的协同性、多中心协同效果较差。二级指标中,供应主体的融合度、约束机制、社会效益和保障房可持续性较差。本文基于IAD框架,从自然属性、社区特点、应用规则等方面阐述我国保障房的外生变量,定性设计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定量构建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绩效评价模型,并以实证评估和改善现行的制定安排,为我国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提供新的视野。

郑梓岑[2](2014)在《旅游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衍生出的养老问题对我国养老体系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过短,带来的养老问题也更为突出,银发经济促使我国养老产业需要快速进入角色。一部分老年消费者对晚年生活的高品质追求,加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老年旅游的兴起,极力推动着养老产业与旅游业、房地产的融合,旅游养老产业应运而生,旅游养老地产也逐步入市。在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成功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的旅游养老地产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合适的开发模式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会影响在开发过程中和谐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只有建立了和谐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产业的和谐发展。同时,开发模式的异地性、在不同阶段的异质性以及对于解决一些问题的指导性作用使得开发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提出了旅游养老地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第三部分对旅游养老地产的现状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重点归纳了旅游养老地产的四大开发模式,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评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结论及展望。文章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旅游养老地产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现有开发模式中值得推广运用及改进的地方,为该行业的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也希望能使相关理论研究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创新点在于大胆提出了将弱势旅游地用于发展旅游养老地产,目前虽不成熟,但已有雏形,本文作者认为在适当改进之后定能成为旅游养老地产新的开发模式。

朱锋[3](2013)在《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研究 ——以苏州金鸡湖景区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城市湿地旅游地产为研究对象,结合苏州金鸡湖景区旅游地产的规划与开发实例,较深入地研究了城市湿地旅游地产的开发,总结出城市湿地旅游地产开发规划体系以及相关细则与注意点。首先,以国内外有关旅游地产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进行概念界定,为本文的研究主体进行范围限制,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通过回顾国内外旅游地产的发展历程,尤其分析国内独特环境下旅游地产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总结出当前中国内地旅游地产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发展趋势:再次,结合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城市湿地这种类型旅游地产规划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且着重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苏州金鸡湖景区所处的区域资源、环境条件进行梳理分析;接着,结合旅游地产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讨论金鸡湖景区旅游地产开发的规划所涉及的旅游、城市、地产、环境等规划问题,从而分析并梳理金鸡湖景区旅游地产规划的各项先决条件要素,包括进行旅游地产开发所涉及到的区位选择、市场和形象定位、市场营销等问题;最后,结合金鸡湖景区开发历史和现状,从开发模式、功能布局设计、道路交通、市场营销和配套服务等角度研究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细节问题,探究了城市湿地旅游地产项目选择、市场定位、形象宣传、产品功能设计等规划要点问题,从金鸡湖旅游地产开发获得启发,为其他地区景区旅游地产开发提供借鉴。

焦磊[4](2013)在《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兼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文中认为澳门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开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弹丸之地”,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澳门旅游博彩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澳门特区政府有充足的财政保障支援高等院校的经费需求。当前,澳门共有十所高等院校,其中四所公立院校,六所私立院校。然而澳门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亦无一所蜚声国际的知名院校。那么澳门缘何缺少一所世界知名的高等院校?澳门应如何规划其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向呢?澳门属于典型的微型地区,世界范围内有诸多类似于澳门的微型国家与地区。微型国家与地区并非仅是巨型或大型国家的“迷你版”那般简单,微型国家与地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微型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亦应紧扣这种独特性,在此境况下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别样路向。有鉴于此,探讨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将其放置于微型国家与地区的视域之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制度都难以达臻完美无缺,其高等教育的发展需借鉴他国或地区的优良经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是对自身教育制度的“反观”与“检阅”,亦是从“类群体”中找寻可资借鉴的优良做法。因而,本研究选取香港、马耳他两个案例,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所涉及的系统结构优化、规模增长与质量保障、国际化水平提升、社会适应性增强四个维度与澳门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镜鉴的基础上探寻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向。澳门、香港、马耳他皆属于微型社会,微型社会有着不同于巨型/大型社会的典型性表征。首先,三者都有被殖民的历史;其次,微型社会经济规模有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第三,微型社会开放度高,文化多元。微型社会的这些相关特性形塑了其“微型高等教育”。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追溯至欧式圣保禄学院的建立,然而,圣保禄学院关停之后澳门高等教育陷入了“长时段”的空寂期。1981年私立东亚大学的设立可谓是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肇始。因应过渡期对人才的需求,澳葡政府收购私立东亚大学将其转制为公立大学,自此澳门才有了本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后公立东亚大学一分为三。回归后,伴随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澳门高等教育得以跨越式发展。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来讲,澳门高等教育系统公私立高校并存,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整体统筹规划;香港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差别有序”的特点,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通过“共展所长”的理念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马耳他属“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其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统筹管理。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与质量保障方面,澳门、香港高等教育均已实现马丁·特罗意义上的普及化,马耳他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则相对较缓慢,尚处于大众化阶段。澳门高等教育虽实现了“跨越压缩式”发展,然而却是量与质的非均衡发展,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待健全;香港移植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之初便注重质量保障,因而建有完备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马耳他则是在博洛尼亚进程的促动下引入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拓展方面,澳门具有实现国际化的先天优势,但“后天”发展受阻,其国际化水准仍有待提升;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为香港高等教育达致较高国际化水准奠定了基础,加之高等教育产业化战略及构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马耳他在“欧洲高等教育区”整体目标的影响下,极为注重高等教育的欧洲维度,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是以区域化驱动国际化。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方面,澳门、香港、马耳他皆表现出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这与微型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紧密相关。然而,三者相较而言,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更强,其社会适应机制更为完备,外部引导机制与高等院校的回应机制相得益彰。引导澳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外部主体则相对单一,相关主体处于缺位状态。最后,本研究归纳了澳门、香港、马耳他三个微型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就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困境及“理路”进行了归结。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澳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

李龙[5](2011)在《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房地产是学术界和业界目前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涉及到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问题时存在研究内容零散而不系统、研究方法偏重于定性、研究结果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可操作性等不足,真正全面系统地对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出现。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追逐利益、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媒介传播、旅游资源、城市发展、综合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重点研究了其结构框架、系统特征和功能、系统运行机制、子系统间因果关系和主要反馈回路等问题,从而总结出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模型,力求为我国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适用的操作方法。最后,选取旅游房地产发展较好的海口市为案例,分析其发展驱动的相关问题,得出海口市旅游房地产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旅游资源和媒介传播因素的结论与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模型的结果相符,基本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对今后海口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罗明艳[6](2011)在《大学文科专业综合化研究》文中提出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纽带,自专业产生以来,专业在分化与综合化两条轨迹上双向发展,然而过度“专业化”在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上个世纪以来大学所进行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部分缓解了传统专业教育模式下人才知识单一狭窄的问题。然而,新时期社会、科技综合趋势的加剧,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并没有缩小,而是越来越大。提倡文科专业综合化,是现代大学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较为全面、具备普遍适应力本科文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明确文科专业综合化概念、特点、障碍与改革措施对文科专业改革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在现存条件下,专业综合化并不意味着对分科分专业的完全排斥,此二者各有其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所探讨的问题也主要是针对非职业技术型的综合性大学而言的。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本研究以文科专业综合化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目前大学文科专业的发展和现状的讨论,研究文科专业的趋势、特点等问题,揭示出“文科专业综合化”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大学文科专业综合化改革的意见。论文对文科专业综合化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探讨,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是问题的起点,包括问题的提出即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重要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建国后至今文科专业的发展,从文科专业的演进过程、趋势与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历史性的纵向梳理和国内大学专业发展横向比较研究。第三部分,文科专业综合化发展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在理论研究提供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对近期广东省人才市场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当前广东人才市场对文科人才的需求特点,为文科专业发展与改革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文科专业综合化的现状。从改革成就、现实问题与障碍三个层次进行探讨,为下文提出改进策略做好前期工作。第五部分,文科专业综合化改革的措施与建议。本部分针对上述专业综合化进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在制度、原则、组织模式、配套等方面提出对策。

单文君[7](2010)在《旅游房地产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分时度假中国化产物的旅游房地产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经历了萌芽、发展、受挫后如今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作为房地产业、饭店业和休闲度假业结合的产物,旅游房地产能有效解决急剧膨胀的旅游度假需求和日益突出的房产供求结构矛盾,其作为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事实令人毋庸置疑。然而,近三十年的发展旅游房地产却依旧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其作用难以显现。此种态势下,理顺各利益主体关系、找出阻碍旅游房地产顺利发展的掣肘、拉动旅游房地产的有效购买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感知和动机两个方面探寻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内在作用机理,试图理顺影响旅游房地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动机因素、感知价值因素、感知风险因素与行为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对购买动机、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和行为意愿等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以把握研究重点及趋势,明晰研究方向;其次,基于旅游房地产供需双方访谈结论进行研究量表的设计;接着,大规模发放问卷,回收并整理数据,根据数据的因子分析结论构建文本的研究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再次,运用SPSS16.0和AMOS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检验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最后,运用系统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研究结论,分析旅游房地产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并提出促进旅游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李穗菡[8](2009)在《基于度假旅游需求的第二住宅开发模式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第二住宅是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旅游业与房地产的整合滋生了旅游房地产业,而第二住宅产业则是旅游房地产业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式。研究影响第二住宅开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开发模式,对于推进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及提高人们度假休闲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第二住宅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以第二住宅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实证研究为基石,对开发第二住宅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在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对策性研究、思考性研究四个层面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第二住宅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首先在对国内外旅游房地产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升了第二住宅的概念,阐述了支撑第二住宅理论的相关理论。第二,从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对影响第二住宅开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论述。在需求方面,通过社会调查与文献研究,主要从价格、居民收入水平和结构以及消费者特征等方面进了分析,得出了我国第二住宅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的结论。供给方面,主要从价格、政策、开发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从概念、特征、动力、程序等方面对第二住宅开发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实证研究,重点提出了无论在哪一种开发模式下,对第二住宅的设计与开发,最重要是要将住宅的舒适与“家”的感觉有机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对高水平度假休闲的追求。第四,以张家界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在调研张家界的地理特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等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对在张家界购买第二住宅的需求特征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在张家界可以进行第二住宅的开发,并以新建90-130m2的第二住宅为主要开发模式,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区域小规模地进行开发。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实证性研究贯穿文章的始终,在文章的三个主体部分里,每一个部分都运用了SPSS软件对调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支撑文章理论的有效数据。在SPSS软件的分析里,主要采用了卡方分析、相关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

谢志林[9](2008)在《南宁市旅游房地产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房地产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虽然旅游房地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我国其项目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基础、开发模式和法律法规都有待完善。对南宁市来说,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均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与房地产的结合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指导。本文按照“必要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式,采用定性分析,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研究方法,对南宁市旅游房地产开发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第二章分析了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必要性;第三章分析了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可行性;第四章分析了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现状;第五章分析了南宁市旅游房地产开发出现的问题:第六章提出了南宁市旅游地产开发的策略。论文以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大量实际案例,对该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提高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水平的具体思路,为旅游房产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同类企业进行旅游房产项目开发提供初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分析,对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景学宝[10](2008)在《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以旅游商务酒店、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等为代表的旅游房地产的持续火爆,标志着旅游房地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展如火如荼的同时,理论界对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开发模式、出现问题及对策、动机机制、可行性与制约性以及开发前景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但旅游房地产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加之旅游房地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文章以区域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房地产学、系统论等学科理论为基础,针对理论界对旅游房地产研究上存在的不足和对旅游房地产认识的不统一性,在总结前人对旅游房地产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概念以及区域旅游房地产特征、表现形式、风险识别与预警方法以及区域旅游房地产区域空间结构与综合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并结合长三角旅游房地产发展实例加以分析。全文可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区域的选择;回顾国内外旅游房地产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提出研究的内容、意义、方法与论文框架等有关论文涉及的内容。第二章,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相关基础理论。在这部分对区域旅游房地产与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概念进行探讨与界定,指出区域旅游房地产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并详细介绍了系统工程理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核心边缘区理论、房地产产权理论与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区域旅游房地产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三章,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与预警方法。分析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影响因素、风险评价以及处理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的预警方法。第四章,区域旅游房地产结构与综合开发模式。分析了区域旅游房地产的区域空间结构演替的阶段性与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原则、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第五章,长三角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实例分析。在分析长三角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建议及对策。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概括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有待继续深入探讨的方向和内容。

二、“综观房地产学”打造效益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观房地产学”打造效益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保障房供应机制相关研究
        1.2.2 IAD框架相关研究
        1.2.3 相关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概念界定及外生变量分析
    2.1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
        2.1.1 保障房的多个供应中心及其协同供应的概念界定
        2.1.2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内涵剖析
    2.2 IAD框架
        2.2.1 IAD框架概念基础
        2.2.2 IAD框架的应用
        2.2.3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IAD框架
    2.3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外生变量
        2.3.1 保障房自然属性
        2.3.2 保障房社区特点
        2.3.3 保障房应用规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的设计
    3.1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角色分析
        3.1.1 行动者分析
        3.1.2 角色定位
    3.2 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行动情境分析
        3.2.1 行动情境要素
        3.2.2 行动情境设计
    3.3 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规则分析
        3.3.1 规则制定
        3.3.2 规则组合
    3.4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的关键因素分析
        3.4.1 运作模式
        3.4.2 关键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的绩效评价模型
    4.1 绩效评价的内容与原则
        4.1.1 绩效评价的内容
        4.1.2 绩效评价的原则
    4.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2 评价指标方法的确定
    4.3 绩效评价模型
        4.3.1 评价模型构建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评价指标分析
    4.4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及评价结果分析
        4.4.1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分析
        4.4.2 综合评价标准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为例
    5.1 南京市保障房发展概况
        5.1.1 南京市保障房供应现状
        5.1.2 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项目概况
    5.2 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
        5.2.1 政府在南京市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中的行为分析
        5.2.2 营利组织在南京市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中的行为分析
        5.2.3 南京市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行动情境
    5.3 南京市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的绩效评价
        5.3.1 评价指标分析及得分
        5.3.2 项目综合得分
        5.3.3 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保障房项目多中心协同供应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2 保障房项目多中心协同供应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3 保障房项目多中心协同供应问卷调查
    附录4 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深度访谈—以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为例
作者简介

(2)旅游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旅游地产研究综述
        2. 养老地产研究综述
        3. 旅游养老地产研究综述
        4. 研究述评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二、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旅游及旅游地产
        2. 养老及养老地产
        3. 旅游养老地产
    (二) 相关基础理论
        1. 年龄分层理论
        2. 供需理论
        3. 产业分蘖及融合理论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旅游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一) 旅游养老地产发展的环境
        1. 宏观环境
        2. 微观环境
    (二) 旅游养老地产整体发展情况
        1. 发展迅速但仍滞后于需求
        2. 项目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
        3. 多为资源依附型
        4. 有开发商弄虚作假
    (三) 旅游养老地产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投入多、见效慢
        2. 整体开发品质不高
        3. 相关具体政策不健全
        4. 开发资源未实现网络共享
        5. 专业人才较为短缺
    (四) 旅游养老地产发展趋势
        1.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2. 呈现多元化与复合性
        3. 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4. 规模化发展
        5. 强强联合大势所趋
四、旅游养老地产开发模式
    (一) 旅游养老地产开发原则
        1. 政府引导和扶持原则
        2. 利益分配公平原则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 因地制宜原则
    (二) 旅游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的必要性
        1. 开发模式的重要性
        2. 开发模式的异地性
        3. 开发模式在不同阶段的异质性
    (三) 旅游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1. 一般理论模式分析
        2. 旅游养老地产应用模式分析
    (四) 案例研究及启示
        1. 自留地开发模式——绿地·21城孝贤坊
        2. 弱势旅游地开发利用模式——浙江城仙居
        3. 度假疗养型开发模式——云南卧云仙居
        4. 互动式异地养老模式——大连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
    (五) 小结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创新点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研究 ——以苏州金鸡湖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旅游房地产
        二、城市湿地旅游
        三、综述简评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旅游区位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图
    第五节 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
        一、难点
        二、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湿地旅游地产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旅游地产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旅游地产的概念
        二、旅游地产的分类
        三、旅游地产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湿地旅游地产的界定
        一、城市湿地的界定
        二、城市湿地旅游地产的界定
        三、城市湿地旅游地产应特征
第三章 旅游房地产发展历史回顾及分析
    第一节 国外旅游房地产发展历程回顾
        一、旅游地产的起源
        二、旅游地产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国内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一、国内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二、国内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国内旅游房地产开发存在问题
第四章 金鸡湖景区旅游地产实证研究
    第一节 金鸡湖景区旅游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
        一、金鸡湖景区区域环境
        二、金鸡湖景区资源
        三、金鸡湖景区客源市场
    第二节 金鸡湖景区旅游房地产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二、劣势(Weaknesses)
        三、机遇(Opportunities)
        四、挑战(Threats)
    第三节 苏州金鸡湖景区旅游地产规划阐析
        一、产品布局规划阐析
        二、功能设计规划阐析
        三、交通道路规划阐析
        四、市场营销规划阐析
        五、配套服务规划阐析
第五章 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体系
    第一节 城市湿地旅游房地产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二、与房地产规划的关系
        三、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的特点总结
        一、价值性
        二、和谐性
        三、动态性
        四、综合性
    第三节 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的先决要素
        一、市场的定位
        二、品牌形象定位
        三、环境的协调
    第四节 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体系结构
        一、开发模式规划
        二、功能布局规划
        三、道路交通规划
        四、市场营销规划
        五、配套服务规划
第六章 余论
    一、旅游地产产品与休闲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旅游地产主题向多元化变化
    三、可借鉴的项目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兼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阐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脉络
第一章 微型社会及其微型高等教育
    第一节 微型社会特征解读
    第二节 微型社会下的微型高等教育
第二章 澳门微型高等教育体系的生成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东传: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兴衰
    第二节 历史沉寂后的再现: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肇始
    第三节 历史机遇创生的转变:过渡期澳门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扩充
    第四节 回归后高等教育的求索:高等院校持续扩充
第三章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
    第一节 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结构
    第二节 香港“差别有序”高等教育系统
    第三节 马耳他双轨制高等教育系统
    第四节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之比较
第四章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规模扩充与质量保障
    第一节 澳门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充及质量保障
    第二节 香港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及其质量保障
    第三节 马耳他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及质量保障
    第四节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与质量保障之比较
第五章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第一节 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第二节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第三节 马耳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第四节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及国际化之比较
第六章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第一节 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探析
    第二节 澳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研究
    第三节 香港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探析
    第四节 马耳他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探析
    第五节 澳门、香港、马耳他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之比较
第七章 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第一节 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
    第二节 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困境及理路
    第三节 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2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融合理论
    2.2 创新理论
    2.3 系统科学理论
    2.4 力学理论
    2.5 因果关系理论
3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3.1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源生驱动因素
    3.2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外生驱动因素
    3.3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内生驱动因素
4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构建
    4.1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构建参考模型
    4.2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的界定与框架
    4.3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的特性与功能
5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运行
    5.1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5.2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及过程
    5.3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内典型相关分析
    5.4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动力系统内因果关系与反馈回路分析
    5.5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模型
6 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案例研究
    6.1 海口市旅游房地产发展背景与情况分析
    6.2 海口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量化分析
    6.3 海口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完善与优化建议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后记

(6)大学文科专业综合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重要概念
2 文科专业综合化的演进
    2.1 上世纪大学文科专业的发展
        2.1.1 文革前文科专业的发展
        2.1.2 文革后文科专业的发展
    2.2 新世纪大学文科专业的发展
        2.2.1 文科专业政策与文科专业发展
        2.2.2 文科专业发展趋势与基本特点
3 文科专业综合化的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实证依据
4 文科专业综合化的现状
    4.1 现状概述
    4.2 大学改革
    4.3 存在障碍
5 文科专业综合化的改革
    5.1 调整专业设置与调控制度
    5.2 大学自主创新专业发展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东省三所重点大学文科专业综合化发展现状
    附录2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
    附录3 教育部近年批准专业目录外的文科专业(2009年版)
    附录4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0年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总表(CIP-2000)
致谢

(7)旅游房地产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互渗透
        1.1.2 国内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
        1.1.3 旅游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扩展并深化了旅游房地产学的研究范畴
        1.2.2 为旅游房地产市场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2.3 为旅游房地产相关企业提供营销依据
        1.2.4 为解决旅游房地产供需结构性失衡打下基础
    1.3 旅游房地产研究综述
        1.3.1 国外旅游房地产研究综述
        1.3.2 国内旅游房地产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与评述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证分析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感知价值
        2.1.1 感知价值的概念
        2.1.2 感知价值的维度
        2.1.3 感知价值与行为意愿的关系
    2.2 感知风险
        2.2.1 感知风险的概念
        2.2.2 感知风险的维度
        2.2.3 感知风险与行为意愿的关系
        2.2.4 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的关系
    2.3 购买动机
        2.3.1 购买动机的起源
        2.3.2 购买动机的种类
        2.3.3 购买动机与感知风险的关系
    2.4 行为意愿
        2.4.1 行为意愿的概念
        2.4.2 行为意愿的维度
        2.4.3 行为意愿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2.5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3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3.1 旅游房地产小规模访谈
        3.1.1 旅游房地产销售方访谈
        3.1.2 旅游房地产消费者访谈
        3.1.3 旅游房地产小规模访谈结论
    3.2 基于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模型构建
    3.3 研究变量释义
        3.3.1 感知价值
        3.3.2 感知风险
        3.3.3 购买动机
        3.3.4 行为意愿
    3.4 调查问卷设计
        3.4.1 问卷设计目的与思路
        3.4.2 量表的设计过程
        3.4.3 量表的内容及来源
    3.5 问卷前测
        3.5.1 前测数据分析方法
        3.5.2 前测数据分析结果
    3.6 问卷发放与数据分析方法
        3.6.1 问卷调查对象及发放
        3.6.2 数据分析方法
4 购买决策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4.1 样本描述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信度分析
    4.4 因子分析
        4.4.1 感知价值因子分析
        4.4.2 感知风险因子分析
        4.4.3 行为意愿因子分析
    4.5 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模型与假设
        4.5.1 研究模型
        4.5.2 研究假设
5 旅游房地产购买决策影响因素模型假设检验与统计分析
    5.1 相关分析
        5.1.1 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的相关关系
        5.1.2 感知动机与感知风险的相关关系
        5.1.3 感知价值与行为意愿的相关关系
        5.1.4 感知风险与行为意愿的相关关系
    5.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5.2.1 模型的评价指标
        5.2.2 模型的假设检验
        5.2.3 研究假设的结果检验与解释
    5.3 消费者属性的方差分析
    5.4 旅游房地产消费者人口统计因素的方差分析
        5.4.1 性别对感知、动机及行为意愿的方差分析
        5.4.2 年龄对感知、动机及行为意愿的方差分析
        5.4.3 文化程度对感知、动机及行为意愿的方差分析
        5.4.4 职业对感知、动机及行为意愿的方差分析
        5.4.5 收入对感知、动机及行为意愿的方差分析
6 研究结果讨论与管理应用
    6.1 研究结果的探讨
        6.1.1 感知价值的因子及属性
        6.1.2 感知风险的因子及属性
        6.1.3 购买动机的类型
        6.1.4 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的关系
        6.1.5 购买动机与感知风险的关系
        6.1.6 感知价值与行为意愿的关系
        6.1.7 感知风险与行为意愿的关系
        6.1.8 消费者人口统计因素对各变量的影响
    6.2 基于讨论结果的旅游房地产利益主体关系分析
        6.2.1 旅游房地产市场系统概念界定
        6.2.2 旅游房地产市场系统中消费者与其他利益主体关系分析
        6.2.3 信息不对称对旅游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的影响
    6.3 实现旅游房地产市场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
        6.3.1 供给方角度
        6.3.2 需求方角度
        6.3.3 政府管理部门角度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度假旅游需求的第二住宅开发模式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度假旅游的兴起
        1.1.2 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第二住宅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第二住宅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第二住宅的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比较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2 第二住宅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度假旅游
        2.1.2 第二住宅
        2.1.3 度假旅游与第二住宅的关系
    2.2 第二住宅相关理论研究
        2.2.1 旅游经济运行系统性理论
        2.2.2 旅游市场需求理论
        2.2.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2.2.5 住宅消费行为理论
        2.2.6 产权与使用权的概念
3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调查的具体问题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的具体问题
    3.2 调研过程设计
        3.2.1 制订调查问卷
        3.2.2 确定样本容量与调查对象
        3.2.3 确定调查研究地点和时间
    3.3 调研实施
    3.4 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3.4.1 调研情况统计
        3.4.2 数据分析方法
        3.4.3 调研的局限性
4 影响第二住宅开发的供需研究
    4.1 度假者对第二住宅的需求分析
        4.1.1 度假者的居住方式
        4.1.2 影响需求的因素
        4.1.3 需求特征分析
    4.2 开发者对第二住宅的供给分析
        4.2.1 开发商自身的条件
        4.2.2 影响供给的因素
        4.2.3 第二住宅产品的细分
5 第二住宅产品的开发模式分析
    5.1 新建第二住宅产品的开发模式
        5.1.1 新建第二住宅产品开发的概念和特征
        5.1.2 新建第二住宅产品开发的动力机制
        5.1.3 新建第二住宅产品的开发
    5.2 现有不动产项目的改造性开发模式
        5.2.1 现有不动产项目的改造性开发的概念和特征
        5.2.2 现有不动产项目的改造性开发的动力机制
        5.2.3 现有不动产项目的改造性开发
    5.3 现有住宅的二手转让与改造开发模式
        5.3.1 现有住宅的二手转让与改造开发的概念和特征
        5.3.2 现有住宅的二手转让与改造开发的动力机制
        5.3.3 现有住宅的二手转让与改造的开发
6 张家界开发第二住宅的实证研究
    6.1 张家界概况
        6.1.1 张家界的地理特征
        6.1.2 张家界的自然景观、稀缺资源
    6.2 张家界开发第二住宅的条件分析
        6.2.1 张家界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相关政策
        6.2.2 张家界现有楼盘情况
        6.2.3 张家界现有酒店宾馆情况
        6.2.4 张家界的二手房源
        6.2.5 张家界现有度假住宅情况
        6.2.6 对旅游者调查的分析
    6.3 张家界开展第二住宅的结论
        6.3.1 在张家界可以并有必要开发第二住宅
        6.3.2 张家界开发第二住宅的模式分析
        6.3.3 张家界开发第二住宅需要注意的问题
7 结语
    7.1 本文的创新点
    7.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9)南宁市旅游房地产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研究综述
        1.2.1 旅游房地产界定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2.1 降低房地产企业开发风险,保证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
    2.2 促进旅游业发展
    2.3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
    2.4 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第三章 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可行性
    3.1 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宏观经济条件分析
    3.2 南宁自身条件分析
        3.2.1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
        3.2.2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条件
        3.2.3 南宁市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3.2.4 南宁市房地产投资融资条件
第四章 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现状
    4.1 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类型
    4.2 南宁市景观住宅开发现状
    4.3 南宁市休闲度假村开发现状
    4.4 南宁市产权酒店开发现状
    4.5 南宁市主题公园开发现状
    4.6 南宁市主题街区开发现状
第五章 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问题
    5.1 政策层面问题
    5.2 开发层面问题
    5.3 文化层面问题
第六章 南宁市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对策
    6.1 政府方面
        6.1.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6.1.2 制订科学的规划,完善监管体系
        6.1.3 加强市场调控
    6.2 开发商方面
        6.2.1 拓宽旅游房地产项目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
        6.2.2 坚持科学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原则
        6.2.3 开发商项目开发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背景
        1.2.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区域的选择
    1.3 旅游房地产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和方法
        1.4.3 论文框架
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基础理论
    2.1 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历程
    2.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概念
        2.2.1 区域旅游房地产
        2.2.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
    2.3 区域旅游房地产的特征
    2.4 区域旅游房地产表现形式
        2.4.1 景区(点)类旅游房地产
        2.4.2 游憩类旅游房地产
        2.4.3 度假类旅游房地产
        2.4.4 市区大盘住宅地产
    2.5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相关基础理论
        2.5.1 系统工程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2.5.4 房地产产权理论和周期理论
3 区域旅游房地产市场综合开发风险与预警方法
    3.1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
        3.1.1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影响因素
        3.1.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评价
        3.1.3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风险避让对策
    3.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的预警方法
4 区域旅游房地产结构类型与综合开发模式
    4.1 区域旅游房地产的结构类型及空间结构演替
        4.1.1 区域旅游房地产空间结构演替的阶段性
        4.1.2 区域旅游房地产的结构类型
    4.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
        4.2.1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原则
        4.2.2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影响因素
        4.2.3 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分析
5 长三角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实例分析
    5.1 长三角旅游房地产开发现状
        5.1.1 旅游房地产开发类型齐全
        5.1.2 依托度假区的旅游住宅项目较多
        5.1.3 区域旅游房地产动力机制逐步转变
    5.2 长三角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1 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房地产开发不匹配
        5.2.2 区域旅游房地产开发过热
        5.2.3 旅游房地产开发的金融风险度较高
        5.2.4 区域旅游房地产支持体系不健全
        5.2.5 区域旅游房地产市场过饱和、项目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加剧
    5.3 长三角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建议与对策
        5.3.1 树立长三角城市旅游房地产联合开发的“共赢”思想
        5.3.2 开发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房地产联合开发项目
        5.3.3 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相结合
        5.3.4 整合行业资源,坚持本土化开发
        5.3.5 旅游房地产金融多元化
        5.3.6 加快旅游房地产支持体系建设
6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综观房地产学”打造效益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AD框架的保障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机制研究[D]. 朱丽菲. 东南大学, 2016(03)
  • [2]旅游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 郑梓岑. 湖北大学, 2014(03)
  • [3]城市湿地旅游地产规划研究 ——以苏州金鸡湖景区为例[D]. 朱锋. 扬州大学, 2013(04)
  • [4]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兼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D]. 焦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5]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机制研究[D]. 李龙. 暨南大学, 2011(11)
  • [6]大学文科专业综合化研究[D]. 罗明艳. 暨南大学, 2011(11)
  • [7]旅游房地产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单文君. 浙江大学, 2010(08)
  • [8]基于度假旅游需求的第二住宅开发模式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D]. 李穗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3)
  • [9]南宁市旅游房地产开发研究[D]. 谢志林. 广西大学, 2008(01)
  • [10]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研究[D]. 景学宝. 河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地产学概论》打造效益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