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探讨

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探讨

一、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熊亮[1](2021)在《挡土墙在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提出在设计城市景观道路时,应加强对着现代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研究,合理选择挡土墙结构形式,准确把握挡土墙设计要点,科学计算各项设计参数,保证挡土墙结构的安全性。同时,应在此基础上将景观设计理念融入挡土墙的设计中。文章结合某城市景观道路工程的设计实践,对城市景观道路挡土墙结构以及绿化景观设计要点进行全面分析,为相关城市景观道路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思路,推动我国城市景观道路设计水平提高。

王舸欣[2](2021)在《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无锡梁溪河沿河景观研究》文中指出

宋柏君[3](2021)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以马鞍山市博望区县乡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发展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刀阔斧的建设美丽新农村,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与融合,乡村特色旅游和绿色农业成为了时下的热潮。“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乡村道路作为乡村风貌的“骨骼”,是联系乡村内部和外部的重要渠道。提升乡村道路景观建设是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估乡村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乡村道路景观存在着管理缺失,均质化严重,质量偏低等问题。乡村道路景观是展现乡村文化风貌的前沿展廊,对于当地农民和乡镇政府来说,良好的乡村道路景观能有效促进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对改善人居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乡村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和提升策略研究值得深入探索。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分析国内外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首先辨析了乡村道路景观的相关概念,对道路和景观类型进行梳理,界定本文所研究的乡村道路类型;再分别对国内外乡村道路景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反思我国乡村道路景观现状问题。(2)通过融合景观生态学、视觉设计理论、景观美学、生态网络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分析归纳乡村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景观功能和设计原则。从线性布局、节点设计和植物景观营造三个方面探讨不同立境下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加强乡村道路与周边环境的联系。(3)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分析了马鞍山市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发展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博望区具有典型性功能的县乡道的调研研究发现:博望区乡村公路发展中存在视觉景观单薄,植被丰富度低,竖向设计受限,缺乏管理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从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对乡村道路景观进行提升设计,将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建设成为融于自然,又不失地域特色的生态绿廊,为乡村发展提供契机。

杨千[4](2021)在《贵州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均对湿地资源有重要的响应,而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对湿地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典型喀斯特地区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特征及植物多样性特征,可为湿地范围内植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恢复等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摆龙河(及独木河巩固乡段)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进行景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对各景观类型内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再沿摆龙河两岸布设2条调查样线,并基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沿样线向外辐射以选取典型样地,在样地选取的基础上设置样方并开展野外植物调查,研究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特征,为今后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优化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更直观的参考和建议。样地布设的主要依据景观类型和植物生活型,景观类型主要包括农田景观、林地景观、居住区景观、道路景观、河岸景观和库岸景观等,植物生活型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其中乔木样地设置规格10×10m,灌木样地5×5m,草本样地1×1m;在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再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并分析研究区内景观格局特征,为贵定县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植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景观组分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各景观类型空间占比最高的为农田景观,依次为农田景观51.81%、林地景观35.25%、河岸景观8.25%、道路景观1.25%、居住区景观2.33%和库岸景观1.11%。不同景观类型变化结果显示,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均匀度指数(SHEI)、斑块丰度(PR)能够反映研究区域内的景观多样性特征;其中最大斑块指数(LPI)排序为,林地景观>农田景观>河岸景观>库岸景观>居住区景观>道路景观,反映出湿地公园内林地景观和农田景观占主导地位;边缘密度指数(ED)进一步反映了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特征,边缘密度指数排序为农田景观>河岸景观>林地景观>道路景观>居住区景观>库岸景观,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地地区,山地地形较为复杂,所以居住区景观和库岸景观边缘密度较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斑块形状也相对较为规则。综合分析显示,道路景观和居住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而库岸景观和河岸景观的破碎度较小,主要由于研究区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湿地公园内受山地地形影响,而河岸景观内斑块连续性较好。调查结果显示,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研究区中调查植物共78科167属188种(含变种、变型等),其中草本植物42科95属106种,灌木40种,乔木28种,藤本14种;其中草本植物更能反映出物种特征,优势科为菊科(20属22种)、禾本科(15属17种)、蔷薇科(10属13种)、豆科(8属9种)、唇形科(6属8种)、伞形科(4属5种)、玄参科(4属5种)、桑科(4属5种)。其中豆科所含生长型最多,包含落叶乔木、常绿灌木、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质藤本;在所调查的植物中一、二年生草本马唐(禾本科)重要值最高,达8.2500。在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层面上,林地景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景观类型,而居住区景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中林地景观最高,其次为道路景观、河流景观、居住区景观、农田景观和水库景观,其间差值不显着;Simpson优势度指数中林地景观最高,水库景观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中道路景观最高,农田景观最低。由此可知,林地景观和道路景观内的植物数量更为丰富,基调植物物种存在显着,优势度大,且群落内未知因素也最多。

濮阳焯[5](2020)在《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 ——以珠海情侣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是城市重要的休闲游憩廊道,同时承载着重要的城市交通,也是展现城市景观风貌的窗口。滨海景观道路建设的初衷一般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交通主干道,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滨海景观道路沿线空间进行漫步、骑行、游泳等游憩活动,其景观游憩功能日益重要。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海景观道路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交通压力,与市民以慢行交通为主要方式的游憩行为产生矛盾,因此,在协调游憩与交通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怎样使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更好的满足游憩者的需求,是诸多滨海城市努力协调的方向。当前针对滨海景观道路的研究更多的关注景观方面的问题,对于沿线空间的使用主体——游憩者,及其在滨海开放空间中的游憩行为需求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三个层面探讨滨海景观道路及其沿线空间对其游憩行为的支持。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目标、意义,介绍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扩张演进的道路演化理论,以道路交通、景观、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总结滨海景观道路及其沿线空间的现状问题、要素与特征(交通、景观、用地功能、公共空间)及对其游憩行为的影响;第三章:在实证层面,回顾情侣路的建设与珠海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关系,并且从交通空间结构、沿线用地功能结构、景观空间结构、公共空间结构四个方面,分析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对游憩行为的影响,建立“空间与行为”的关联体系;第四章:以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运用实时路况、百度热力图、意象地图、PLPS调研法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各路段的空间供给进行整理,对游憩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进一步对游憩现状进行探讨,根据实地调研及空间句法分析,发现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特征是:交通对游憩行为的支持及阻碍关系、沿线用地功能缺乏游憩所需的开放性、景观对游憩行为形成有积极作用、以及公共空间的亲水性助力游憩体系的健康发展;第六章: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结合游憩行为特征,提出交通空间复合性、岸线用地功能适宜性、景观空间层次性、公共活动空间亲水性四条优化原则,并为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各路段的未来发展提出优化策略。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的游憩行为受交通、沿线用地属性、景观及沿线公共空间影响;提升滨海景观道路及其沿线空间的游憩功能需要疏解滨海区交通压力,建立由滨海快速交通、休闲慢行交通组成的双重复合的交通体系;提升滨海景观;重组沿线的用地功能及构建陆海互动的滨海开放空间。

支少层[6](2020)在《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研究 ——以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较早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国家,在开采及加工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矿石废料,这些废料大多未被合理利用甚至被遗留在开采场地,造成了资源大量的浪费。站在废弃资源再利用的角度,这些矿石废料却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所以亟需切实可行的矿石废料再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化的再利用。本课题以矿山公园建设为背景,将矿石废料作为一种景观材料的形式再利用于矿山公园建设中,并对其再利用方法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文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按照矿石废料产生的过程,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材料特性分析,并论述了矿石废料在其他领域及景观设计领域中再利用的途径。对比分析了再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确定了本课题所遵循的再利用思想。剖析了矿山公园的概念,明确了矿石废料在矿山公园建设中再利用的目标,并总结了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价值。其次,梳理归纳了矿石废料再利用的相关案例,为本课题所涉及的核心研究内容提供了借鉴与启示。综合以上研究,总结了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依据与方法。最后,将矿石废料作为矿山公园建设中的景观材料,对其在矿山复绿、景观要素、雨水管理设施及文化氛围营造中再利用的构建方法展开了研究,并以实际案例对其进行了实践验证。通过本课题研究为矿石废料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延伸了其再利用的范围,丰富了其再利用的方法,肯定了其再利用的价值,同时拓宽了矿山公园建设中对于景观材料的选用范围和应用手法。

任姿洁[7](2020)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济南平阴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传统粗放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病”问题接踵而至,极大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城市更新理念,将城市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针对城市短板及发展历史中的欠账提出解决方法。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于城市问题的治理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提升,但是距离生态城市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缺少对城市环境特殊性的考虑和对城市绿地布局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只是一味的追求表面指标的合格,从而忽视城市绿地深层次的建设,导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城市问题,所以城市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和发展策略,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双修”和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理念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研究,阐明了“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对城市触媒理论、拼贴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理论和有机更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坚固的理论基础。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论文对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案例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双修”的方法。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近远期相结合原则以及彰显特色原则和问题导向原则等原则,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重新布局规划、修复城市山体、水体、修补和恢复城市文化景观和规划城市绿道网络等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根据总结出“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的研究成果,以平阴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为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验证,提出以下规划要点:以“城市双修”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提升平阴县城市绿地品质、重塑平阴县绿地系统空间、修复平阴县山体水体等。通过对平阴县的实践研究,期望能够完善平阴县城市绿地系统,同时能够丰富“城市双修”理念下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内容和可行性途径,并为以后城市的生态建设拓展思路。

陈灵强[8](2020)在《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奔着美丽家园、生态田园、乡村振兴的理想目标发展。然而在发展的道路上却出现了“农业产业无特色”、“开发与保护不协调”、“人文构建被忽略”、“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构建合理、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来处理好乡村区域内的资源、文化、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区域内“农业”、“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笔者对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研究,以期为今后乡村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通过对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带等相关概念进行综合解读,确定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理论概念,并对旅游休闲带的建设意义进行总结。再结合景观生态学、乡村景观规划、城乡规划学、游憩学等学科理论提出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七大功能。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为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之后针对新余市高新区项目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大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根据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地域特色,提出了六大规划原则,为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进行开展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新余市高新区区域内的资源、文化、生态等资源构建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旅游产业发展且富有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之后通过综合分析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现状以及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定位。最后依托新余市高新区的产业资源和地域文化,进行休闲带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景观布局的规划,以此来形成系统、全面的旅游休闲带规划体系。

张朝银[9](2020)在《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南宁市狮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园林景观要素理论,结合公园特色,从植物景观、建筑景观、水体景观、道路景观、小品景观等五方面展开调查,并搜集各个景观要素的相关数据,目的是为展开公园景观评价以及分析公园的优势、特色、存在问题奠定基础;其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狮山公园景观建立合理的景观评价模型,进行景观评价。目的是为了得出公园景观质量等级,最终分析各个景观质量;最后根据调查与评价结果,总结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特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南宁市狮山公园植物景观中,应用园林植物共有294种,隶属76科179属,其中乔木、竹类占主导地位,棕榈科、禾本科、桑科植物广泛运用,形成独特的南亚热带绿化景观;园内建筑风格以岭南风格为主,分别有亭、廊、桥、轩、水榭等,形式丰富多样;水体景观以大面积水域为主,水景形式单一,但是亲水设施较为丰富;小品景观有雕塑、景石、休息座椅、指示牌、标识牌、路灯、垃圾桶等,其中园内景石、雕塑等装饰性小品运用较多;道路景观主要以道路布局形式以及道路铺装为主,园内道路布局以环形为主,铺装形式以整体路面、块料路面以及卵石路面为主,加以步石点缀,形式丰富,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2)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景观评价,通过对准则层以及指标层权重值进行计算,可知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植物景观(0.3645)>建筑景观(0.2424)>水体景观(0.1709)>小品景观(0.1118)>道路景观(0.1104)。以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作为评价对象,针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结合各指标权重值,最终计算出公园评价最终评分,可知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等级为II级,景观质量较高。(3)南宁市狮山公园植物景观种类较为丰富,以竹荷文化建园,形成公园的一大特色,岭南建筑风格特征突出,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但是还存在藤本植物运用较少,立体绿化景观效果较差;水体景观形式较单一,水质一般;缺乏照明性小品,且类型单一等问题,需要根据以上问题对其景观效果进一步改造。

姬春炎[10](2020)在《鲁南地区城市滨河区域交互空间设计研究 ——以枣庄大沙河城区段为例》文中认为生命伴水而生,城依水而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河流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河流孕育了人类,孕育着城市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大量的城市建于水畔,滨水地区往往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中心所在[1]。近年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城市建设发展不断加快的趋势下,城市转型为滨水区域的开发提升提供了契机,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和经济价值,开始注重城市滨水区域的治理与改善。伴随信息化发展进程,城市智能化也在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和习惯[2]。滨河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市民、提升市民体验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城市滨水空间引入交互设计的思维模式,以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用户使用需求和审美认知,同时兼顾滨河区域的自然生态功能,设计服务社会、便于体验、具有时代特色、有利城市发展的自然宜人滨河空间。本文结合鲁南地区枣庄大沙河城区段滨水景观设计,通过对鲁南地区滨河区域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出其在空间体验设计方面的不足,分析城市滨河区域景观的独特性,将交互设计概念融入到滨河景观设计中,将使用者感官体验、景观空间交互作为研究重点,基于对国内外滨河区域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动态,分析现存景观设计的问题与借鉴,结合交互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用户体验作为滨河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要素、空间尺度、功能布局等进行创作,从空间布局节奏、色彩材质造型的空间塑造、使用者参与需求与习惯以及不同体验活动带来的感官综合感受等方面提出滨河景观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方法,以优化滨河区域景观空间设计,促进区域内滨河空间和其他城市景观交互、滨河景观与历史文化交互、参与市民与滨河区域景观交互、市民与市民交互,并最终提升整个城市滨河区域空间环境的品质,提高城市市民幸福指数。

二、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挡土墙在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景观道路挡土墙设计要点
    1.1 确保挡土墙结构稳定可靠
    1.2 充分考虑挡土墙外观美观性要求
    1.3 挡土墙的生态功能
2 城市景观道路挡土墙设计实践应用
    2.1 城市景观道路挡土墙结构设计分析
    2.2 城市景观道路挡土墙绿化设计分析
3 结语

(3)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以马鞍山市博望区县乡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辨析
        1.1.1 景观与景观设计
        1.1.2 乡村道路
        1.1.3 乡村道路景观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乡村道路景观现存问题
        1.3.1 景观规划设计方面
        1.3.2 配套设施方面
        1.3.3 植物景观方面
        1.3.4 管理维护方面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创新点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检索查阅法
        2.4.2 交叉学科法
        2.4.3 比较分析法
        2.4.4 实践检验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
    3.1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生态网络理论
        3.1.3 景观美学理论
        3.1.4 视觉设计理论
    3.2 乡村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3.2.1 硬质景观要素
        3.2.2 软质景观要素
        3.2.3 人文景观要素
    3.3 乡村道路景观功能
    3.4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3.4.1 整体性原则
        3.4.2 以人为本原则
        3.4.3 景观与功能相结合原则
        3.4.4 可持续原则
        3.4.5 生态建设原则
    3.5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5.1 乡村道路景观的线性布局
        3.5.2 乡村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3.5.3 乡村道路景观植物营造
第四章 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规划范围
    4.2 现状概况
        4.2.1 澄湖路现状概况
        4.2.2 薛向路现状概况
        4.2.3 长裕路现状概况
        4.2.4 护林路现状概况
        4.2.5 石臼湖路现状概况
        4.2.6 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特征及现状总结
    4.3 设计目标及原则
        4.3.1 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4 澄湖路(X008)道路景观设计
        4.4.1 规划范围
        4.4.2 设计策略
    4.5 典型性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4.5.1 薛向路(山地道路)景观设计
        4.5.2 长裕路(产业连接道路)景观设计
        4.5.3 护林路(生态防护道路)景观设计
        4.5.4 石臼湖路(旅游风景道路)景观设计
    4.6 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4.6.1 节点一——梅落缤纷
        4.6.2 节点二——湖光山色
        4.6.3 节点三——林舒风清
    4.7 乡村道路景观网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贵州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湿地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4.2 景观格局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4.3 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4.3.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4.3.2 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4.4 湿地植物及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4.1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4.2 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获取及野外调查方法
        2.3.2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2.1 景观多样性指数计算
        2.3.2.2 植物多样性指数
    2.4 技术路线
3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3.1 斑块特征分析
        3.1.1 斑块级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1.2 小结
    3.2 景观特征分析
        3.2.1 景观级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2.2 小结
4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组成及多样性
    4.1 植物群落组成
        4.1.1 植物的科属种分布特征
        4.1.2 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4.1.3 植物生长型分析
        4.1.4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4.1.5 小结
    4.2 植物重要值特征分析
    4.3 不同景观类型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特征
        4.3.1 丰富度指数
        4.3.2 多样性指数
        4.3.3 优势度指数
        4.3.4 均匀度指数
        4.3.5 小结
5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与植物多样性优化建议
    5.1 景观及生境设计营建
    5.2 原则与策略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 ——以珠海情侣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滨海快速道路空间与滨海公共空间重叠
        1.1.2 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理论背景
        1.1.3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的生活圈
        1.1.4 情侣路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案例研究
        2.2.1 国内外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案例研究
        2.2.2 国内滨海景观道路案例研究
    2.3 游憩相关理论基础
        2.3.1 开放空间理论
        2.3.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3.3 游憩理论
    2.4 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构成及特征
        2.4.1 滨海景观道路的概念、沿线范围、特征及构成模式
        2.4.2 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游憩空间及游憩行为
        2.4.3 滨海景观道路沿线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对其游憩行为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憩导向的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分析
    3.1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与游憩行为关联体系构建
    3.2 情侣路的建设与珠海城市空间演化
        3.2.1 情侣路的规划与建设
        3.2.2 情侣路香洲段概述
        3.2.3 情侣路道路系统与滨海公共性的矛盾
    3.3 情侣路沿线游憩行为的空间影响分析
        3.3.1 支撑游憩行为的交通空间结构
        3.3.2 支撑游憩行为的用地功能结构
        3.3.3 支撑游憩行为的景观空间结构
        3.3.4 支撑游憩行为的公共空间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游憩导向的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1 情侣路交通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2 情侣路沿线用地功能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3 情侣路沿线景观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4 情侣路沿线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4.5 总体满意度评价分析
        4.5.1 评价方案的设计
        4.5.2 满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憩导向的情侣路及沿线空间分析
    5.1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整体布局与游憩行为分析
        5.1.1 情侣路的区位
        5.1.2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整体布局分析
        5.1.3 沿线结构模式与游憩行为特征分析
    5.2 交通对游憩行为的支持及阻碍关系
        5.2.1 主干交通功能妨碍步行可达性
        5.2.2 单边用地布局难以服务滨海游憩活动
    5.3 沿线用地功能缺乏游憩体系所需的开放性
    5.4 景观对游憩行为有积极作用
        5.4.1 线形多变有助情侣路的景观多样化
        5.4.2 标志性景观支撑空间活力
    5.5 公共空间的亲水性对游憩有积极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的优化建议
    6.1 优化目标
    6.2 情侣路及沿线空间与城市整体结构融合
        6.2.1 打造“一带一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
        6.2.2 构筑滨海开放空间“斑—廊—基”的空间层级秩序
    6.3 绿色复合的滨海交通体系
        6.3.1 交通疏解的建议
        6.3.2 建立快速交通、慢行交通组成的复合的交通体系
        6.3.3 .促进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行人便利度
    6.4 沿线用地功能多元化
        6.4.1 引导沿线土地利用
        6.4.2 .多元化的服务设施
        6.4.3 各路段分区优化措施
    6.5 层次丰富的滨海景观格局
        6.5.1 滨海景观提升措施
        6.5.2 各路段分区优化措施
    6.6 构建陆海互动的滨海开放空间
        6.6.1 .沿线线性开放空间品质提升
        6.6.2 .湾区滨海公共空间特色营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研究 ——以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及政策背景
        1.1.2 矿石废料的危机与转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与概念阐述
    2.1 矿石废料概述
        2.1.1 矿石废料的概念与产生过程
        2.1.2 矿石废料材料特性分析
        2.1.3 矿石废料再利用方式
    2.2 再利用的概述
        2.2.1 再利用的概念
        2.2.2 再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
        2.2.3 生态化再利用
    2.3 矿山公园的概述
        2.3.1 国外矿山公园的定义
        2.3.2 国内矿山公园的定义
    2.4 相关设计理论概述
        2.4.1 生态设计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景观设计学理论
        2.4.4 环境心理学理论
    2.5 矿石废料再利用价值分析
        2.5.1 生态价值
        2.5.2 美学价值
        2.5.3 人文价值
        2.5.4 经济价值
    2.6 本章小结
3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相关案例与理论分析
    3.1 大地艺术中的再利用
        3.1.1 自然的自组织
        3.1.2 象征性的景观
        3.1.3 启示与借鉴
    3.2 景观构筑物中的再利用
        3.2.1 材料循环再利用
        3.2.2 材料设计再利用
        3.2.3 启示与借鉴
    3.3 生态与文化中的再利用
        3.3.1 动态与艺术的景观
        3.3.2 功能与文化的景观
        3.3.3 启示与借鉴
    3.4 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
        3.4.1 装饰环境
        3.4.2 融于自然
        3.4.3 启示与借鉴
    3.5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原则
        3.5.1 适材适地原则
        3.5.2 生态设计原则
        3.5.3 文化传承原则
        3.5.4 艺术提升原则
    3.6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依据与方法
        3.6.1 再利用依据
        3.6.2 再利用方法
    3.7 本章小节
4 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构建方法
    4.1 在矿山复绿中的应用
        4.1.1 矿山边坡复绿
        4.1.2 矿山基底复绿
    4.2 在雨水管理设施中的应用
        4.2.1 透水铺装
        4.2.2 植草沟
        4.2.3 旱溪
        4.2.4 下沉绿地
    4.3 在景观要素中的应用
        4.3.1 在地形塑造中的应用
        4.3.2 在景观水体中的应用
        4.3.3 在景观道路中的应用
        4.3.4 在景观建筑中的应用
        4.3.5 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4.4 在文化氛围营造中的应用
        4.4.1 造型与特征
        4.4.2 材料与肌理
        4.4.3 意境与符号
    4.5 本章小结
5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的再利用研究
    5.1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文化资源概况分析
        5.1.3 自然资源概况分析
        5.1.4 场地矿石废料分析
    5.2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理念及目标
        5.2.1 再利用的理念
        5.2.2 再利用的目标
    5.3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原则
        5.3.1 生态设计原则
        5.3.2 矿业遗迹保护原则
        5.3.3 因地制宜原则
        5.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5.4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方法
        5.4.1 直接再利用
        5.4.2 设计再利用
        5.4.3 象征再利用
    5.5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构建方法
        5.5.1 在道路铺装中的应用
        5.5.2 在景观构筑中的应用
        5.5.3 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5.5.4 在用水管理中的应用
        5.5.5 在文化营造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创新点
        6.1.2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构建方法
        6.1.3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价值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济南平阴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
        1.1.2 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1.3.2 国内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1.3.3 国外城市双修相关研究进展
        1.3.4 国内城市双修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双修
        2.1.2 城市绿地系统
        2.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触媒理论
        2.2.2 生态城市理论
        2.2.3 拼贴城市理论
        2.2.4 有机更新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
    3.1 国外案例分析
        3.1.1 日本镰仓市绿地系统
        3.1.2 韩国首尔清溪川生态修复
    3.2 国内案例分析
        3.2.1 北京市绿地系统
        3.2.2 重庆市绿地系统
        3.2.3 三亚市城市双修
    3.3 小结
第4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4.1 “城市双修”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
    4.2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涵
    4.3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4.4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4.4.1 绿地空间系统重塑
        4.4.2 城市文化景观修补
        4.4.3 城市绿道网络规划
        4.4.4 山体生态修复及风貌修补
        4.4.5 水体生态修复及风貌修补
    4.5 小结
第5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平阴县绿地系统规划
    5.1 平阴县概况
        5.1.1 区位
        5.1.2 自然地理状况
        5.1.3 历史文化资源
    5.2 平阴县绿地现状分析
        5.2.1 公园绿地现状
        5.2.2 防护绿地现状
        5.2.3 附属绿地现状
        5.2.4 区域绿地现状
    5.3 平阴县绿地现存问题分析
        5.3.1 园林绿地主要指标偏低
        5.3.2 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可达性差
        5.3.3 城市附属绿地景观效果差
        5.3.4 水体生态及风貌遭到破坏
        5.3.5 闲置用地未能合理利用
    5.4 城市双修理念下平阴县绿地系统规划
        5.4.1 平阴县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规划
        5.4.2 平阴县分类绿地系统规划
        5.4.3 城市绿道规划
        5.4.4 山体生态修复及风貌修补
        5.4.5 水体生态修复及风貌修补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策
        1.1.2 城市居民对旅游休闲空间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现状
        1.3.1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动态
        1.3.2 国内都市农业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都市农业的研究评述
    1.4 国内外旅游休闲带研究现状
        1.4.1 国外旅游休闲带研究动态
        1.4.2 国内旅游休闲带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旅游休闲带的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解读
        2.1.1 都市农业
        2.1.2 乡村旅游
        2.1.3 休闲带
        2.1.4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乡村景观规划理论
        2.2.3 城乡规划学理论
        2.2.4 游憩学理论
        2.2.5 本章小结
3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功能定位
    3.1 生产服务功能
    3.2 休闲旅游功能
    3.3 科普教育功能
    3.4 康体养生功能
    3.5 示范带动功能
    3.6 生态屏障功能
    3.7 精准扶贫功能
    3.8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与借鉴
    4.1 新加坡南部山脊景观带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特色
        4.1.3 经验借鉴
    4.2 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景观休闲带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特色
        4.2.3 经验借鉴
    4.3 河北香河美丽乡村连片景观带
        4.3.1 项目概况
        4.3.2 项目特色
        4.3.3 经验借鉴
    4.4 江西省抚州乐安县休闲农业示范带
        4.4.1 项目概况
        4.4.2 项目特色
        4.4.3 经验借鉴
    4.5 江西省金溪县休闲农业示范带
        4.5.1 项目概况
        4.5.2 项目特色
        4.5.3 经验借鉴
    4.6 案例总结
5 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项目分析
    5.1 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项目概况
        5.1.1 地理区位与交通分析
        5.1.2 现状分析
        5.1.3 产业分析
    5.2 构建旅游休闲带存在的问题
    5.3 构建旅游休闲带的解决对策
        5.3.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5.3.2 绿色生态,持续发展
        5.3.3 人文构建,建设亮点
        5.3.4 交通合理,完善设施
    5.4 规划原则
        5.4.1 综合整体原则
        5.4.2 持续发展原则
        5.4.3 生态保护原则
        5.4.4 因地制宜原则
        5.4.5 地域特色原则
        5.4.6 创新驱动原则
    5.5 目标及依据
        5.5.1 发展目标
        5.5.2 规划依据
6 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项目实践
    6.1 规划思路
        6.1.1 指导思想
        6.1.2 总体定位
        6.1.3 形象定位
    6.2 总体规划
        6.2.1 规划结构
        6.2.2 功能分区
        6.2.3 项目规划
    6.3 专项规划
        6.3.1 旅游要素规划
        6.3.2 植物种植规划
        6.3.4 道路交通规划
        6.3.5 基础设施规划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
        1.2.1 城市公园
        1.2.2 景观
        1.2.3 景观评价
        1.2.4 植物文化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
    2.1 调查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概况
        2.1.3 水文概况
        2.1.4 地形概况
        2.1.5 地带性植被资源概况
    2.2 调查区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文资源概况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景观
        2.3.2 建筑景观
        2.3.3 水体景观
        2.3.4 小品景观
        2.3.5 道路景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评价
    3.1 评价对象
    3.2 评价方法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2.2 评价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的确立
        3.3.2 构建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3.3.3 权重结果与分析
    3.4 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表
        3.4.2 评价过程
    3.5 评价结果与分析
        3.5.1 植物景观
        3.5.2 建筑景观
        3.5.3 水体景观
        3.5.4 道路景观
        3.5.5 小品景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特色、问题及建议
    4.1 公园景观特色
        4.1.1 植物景观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
        4.1.2 园林建筑个性鲜明,别具匠心
        4.1.3 地形蜿蜒起伏,富于变化
        4.1.4 活动场地类型丰富,以人为本
    4.2 公园景观存在问题
        4.2.1 植物群落设计欠合理,层次感欠缺
        4.2.2 植物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挂牌率欠缺
        4.2.3 立体绿化景观效果较欠缺
        4.2.4 细节设计较差,欠缺人工养护管理
        4.2.5 水体景观形式较单一,缺乏动态水景
        4.2.6 公园水质较差,有待提高
        4.2.7 照明性小品欠缺,夜景效果较差
        4.2.8 道路铺装存在安全隐患
    4.3 初步建议
        4.3.1 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增强观赏性
        4.3.2 加强植物文化参与性,提高挂牌率
        4.3.3 加强立体绿化景观营造
        4.3.4 注重细节设计,加强人工养护管理
        4.3.5 结合公园特色,增加水体形式
        4.3.6 运用生物技术,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4.3.7 增加照明性小品,营造丰富夜景
        4.3.8 重视铺装材料安全性运用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10)鲁南地区城市滨河区域交互空间设计研究 ——以枣庄大沙河城区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发展对滨河区域的影响
        1.1.2 生态文明建设下滨河区域的挑战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基本框架及创新点
        1.4.1 基本框架
        1.4.2 课题创新点
    1.5 小结
第二章 城市滨河区域空间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2.1 相关概念限定
        2.1.1 城市滨河区域
    2.2 国内外滨水区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
        2.2.1 滨水景观设计国外研究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
        2.2.2 国内滨水景观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
    2.3 优秀城市滨河区域的景观案例分析
        2.3.1 韩国首尔清溪川
        2.3.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2.4 城市滨河区域的构成要素
        2.4.1 城市滨河区域空间构成要素
        2.4.2 城市滨河区域景观构成要素
    2.5 城市滨河区域设计原则
        2.5.1 生态学原则
        2.5.2 地域文化适用原则
        2.5.3 亲水性原则
        2.5.4 城市公共性原则
    2.6 小结
第三章 交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3.1 交互设计的概念
        3.1.1 交互空间设计
    3.2 交互空间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3.2.1 信息科技引导下的交互空间设计
        3.2.2 交互设计原理性空间设计案例
    3.3 交互空间设计的设计方法
    3.4 交互设计在空间设计的价值
    3.5 交互设计的表现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鲁南地区城市滨河区域交互空间设计探索
    4.1 鲁南地区滨河区域交互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4.1.1 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平衡原则
        4.1.2 一体化规划设计原则
        4.1.3 开放与共享设计原则
        4.1.4 亲水性和可达性原则
        4.1.5 文化性和艺术性原则
        4.1.6 时代性与科技性原则
    4.2 鲁南地区城市滨河空间规划整合策略
        4.2.1 滨河景观生态系统
        4.2.2 滨河景观基础设施
        4.2.3 滨河景观绿道系统
        4.2.4 滨河景观交互空间
        4.2.5 滨河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4.3 鲁南地区滨河景观交互空间设计要点
        4.3.1 景观单元的交互
        4.3.2 人参与下的滨河景观交互
    4.4 鲁南地区滨河景观交互空间营造方式
        4.4.1 以感官设计引导的交互空间
        4.4.2 空间可达性设计
        4.4.3 交互空间人文要素
        4.4.4 现代科技打造趣味空间
    4.5 小结
第五章 鲁南地区枣庄大沙河区域的交互空间设计应用
    5.1 项目背景分析
    5.2 项目概况-枣庄大沙河区域性分析
        5.2.1 现状概况
        5.2.2 空间使用人群调查
        5.2.3 项目场地现存问题
    5.3 枣庄大沙河交互空间设计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构思
        5.3.3 区域元素提取
    5.4 项目方案总体规划
        5.4.1 总平面图
        5.4.2 功能区块规划
        5.4.3 项目景观道路规划
        5.4.4 交通流线
    5.5 项目具体设计
        5.5.1 魅力水岸区
        5.5.2 活力运动区
        5.5.3 文化长廊区
        5.5.4 生态游园区
        5.5.5 亲水观景平台设计
        5.5.6 植物配置
        5.5.7 植物配置
    5.6 节点效果表现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效果展示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挡土墙在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 熊亮. 石油化工建设, 2021(05)
  • [2]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无锡梁溪河沿河景观研究[D]. 王舸欣. 江南大学, 2021
  • [3]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以马鞍山市博望区县乡道为例[D]. 宋柏君.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4]贵州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研究[D]. 杨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5]游憩导向的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研究 ——以珠海情侣路为例[D]. 濮阳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研究 ——以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为例[D]. 支少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济南平阴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任姿洁.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1)
  • [8]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规划设计研究[D]. 陈灵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9]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与评价[D]. 张朝银. 广西大学, 2020(02)
  • [10]鲁南地区城市滨河区域交互空间设计研究 ——以枣庄大沙河城区段为例[D]. 姬春炎.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