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植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

长江中下游植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

一、长江中下游滩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谞[1](2021)在《长江源区浮游生物沿海拔梯度的群落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文中认为高海拔水生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对探究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长江源区是典型的高寒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敏感。作为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浮游生物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水生系统的重要生态指标。本研究于2018年3月和10月对长江源区10条典型河流的水环境和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探讨了浮游生物群落海拔模式以及驱动因子。主要研究结果:(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8属58种。其中以硅藻、绿藻和蓝藻物种数占优,分别占总数的79.3%、10.4%和8.6%。调查期间,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在6.06M04~39.90×104 cells·L-1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1。人类活动与基本环境因子(陆地生产力和坡度)的协同效应是影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的驱动因素。人类活动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海拔的降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干扰逐渐加剧。(2)共划分为13个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并规定相对生物量大于5%的为代表性功能群:C、D、LO、MP、P、TB、X1、Y,其中D、LO、MP和P四个功能类群在每个断面均出现,且共占据了总生物量的91.8%。冗余分析法(RDA)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功能群主要受TN、TP、NO2--N、EC、WT、Sal和DO等的影响。同时,根据研究区域内水体基本理化指标、氮磷营养盐水平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长江源区的水质评价等级主要为无污染以及轻度污染。(3)共检出浮游动物44种。其中以原生动物、桡足类占优,分别占总数的34.09%、27.27%。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174.05 ind·L-1,生物量平均为0.36 mg·L-1。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浮游动物分布受水环境因子pH、TP和NO2--N影响。根据浮游动物优势种指示,长江源区水体处于寡营养状态。本研究选取长江源区典型干、支流河段为调查对象,为了填补高原地区河流水生浮游生物研究理论基础,以期为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冯亚亚[2](2021)在《荒漠盐湖区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分布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水盐作为影响干旱区盐湖防风固沙林稳定性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分布格局制约着物种的形成演替和分布。本文以吉兰泰盐湖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土壤水盐含量和典型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土层下土壤水盐含量分布规律,揭示了影响防护林体系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盐因子,以期为吉兰泰盐湖防护林体系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1)研究区有8科17属共计17种植物,其中藜科5种,豆科植物4种,禾本科和柽柳科均为2种,菊科、白刺科、胡颓子科植物物种数均为1种。整体来看,防护林体系植物物种组成相对贫乏。防护林体系不同立地类型下灌木植物平均密度和盖度均表现为从滩地到流动沙垄逐渐降低,而平均高度变化与高度相反。草本植物不同立地类型下草本植物平均密度由大到小表现为防护林带、防风阻沙带、半固定沙垄和滩地,而平均高度变化规律与平均密度相似;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防护林带最高,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滩地最低,灌木植物流动沙垄最低。表明人工植被配置对防护林植被群落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2)水平方向上不同立地类型间土壤水盐因子均表现为滩地显着高于防护林带、防风阻沙带、半固定沙垄和流动沙垄(P<0.05)。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含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外,土壤p H,、土壤水溶性盐离子在不同土层深度下差异并不显着(P>0.05)。地统计学研究发现,防护林体系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空间变异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引起的。土壤总含盐量和土壤盐基离子在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3)RDA分析发现,土壤水盐因子对不同立地类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解释量分别为72.9%、79.9%、69.3%和59.4%,其中,表层土壤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含盐量和土壤HCO3-是影响草本植物生长与分布的主要土壤水盐因子(P<0.05)。灌木植物群落特征主要受40-60cm和60-80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阳离子含量影响,且滩地、防护林带、防风阻沙带、半固定沙垄和流动沙垄下土壤水盐因子对灌木植物群落特征解释量较小,其范围为37.4%-53.2%,表明人工植被配置和土壤水盐是影响防护林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的重要因素。

路枫[3](2021)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格局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河网生态系统是城市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其水体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浮游植物作为优良高效的环境指示物种,其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可以用来对城市河网进行水质评估与监测。哈尔滨城市河网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内,河网结构由松花江哈尔滨段作为干流,何家沟、马家沟、阿什河作为支流,河网呈三叉戟状,季节分明,丰水期降雨量充沛,枯水期时间较长。哈尔滨城市河网的水体质量关乎到哈尔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产生活污水处理排放以及河流景观设施等重要方面,因此对哈尔滨城市河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对哈尔滨城市河网的四条主要河流(松花江、何家沟、马家沟、阿什河)共设置22个采样点并进行了浮游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测定了包括水温(WT)、溶解氧(DO)、酸碱度(pH)、电导率(Sp Cond.)、浊度(Tur.)、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9项理化指标。通过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以及细胞密度,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哈尔滨城市河网的时空变化。利用α多样性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数,综合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在时空上的异同,讨论哈尔滨城市河网的空间异质性。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与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我国城市河网水生态保护和多样性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哈尔滨城市河网水环境理化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各项理化指标在时空上具有明显差异。水温的平均值为17.63℃;酸碱度的平均值为7.65,表明水体呈弱碱性;电导率的平均值为373.76μS/cm;溶解氧的平均值为6.24 mg/L;浊度的平均值为66.49 NTU;总氮含量的平均值为1.28 mg/L;总磷含量的平均值为0.56mg/L;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7.67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平均值为1.52mg/L。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M)评价结果显示哈尔滨城市河网处于中营养-中度富营养状态之间,且松花江的水质优于三条支流水体。2.对城市河网22个样点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6-11月哈尔滨城市河网共鉴定浮游植物218个分类单位,隶属于8门12纲27目45科97属。绿藻门种类最多为94种,占比42%;硅藻门次之为72种,占比32%;蓝藻门28种,占比12%;其它门类浮游植物种类较少,共计26种,占比11%。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0.32×106ind./L,在空间分布上,松花江的平均丰度高于三条支流。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优势种53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植物为主,优势种主要包括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单因素交叉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优势物种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时空差异,SIMPER分析显示引起松花江与三条支流之间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3.运用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指数对哈尔滨城市河网进行浮游植物多样性评价。研究期间Margalef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27-4.3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2-4.16;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11-0.99;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07-0.90;多样性阈值Dv变化范围为:1.00-9.11。Margalef多样性指数评价哈尔滨城市河网结果为α-中污染状态;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为清洁至重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结果为轻污染或中污染状态;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评价结果为6-8月种类分散均匀,群落稳定性高,9-11月种类较为单一,群落稳定性下降;多样性阈值评价结果为水体整体状况为Ⅰ级,浮游植物种类非常丰富。β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四条河段之间的群落结构均有差异,松花江与三条支流之间差异性较大,并且差异的成因与物种在空间上的周转替换有关。4.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影响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F=1.764,P=0.006)、酸碱度(F=2.300,P=0.004)、总磷(F=2.104,P=0.002)、溶解氧(F=1.818,P=0.002)。

季淮[4](2021)在《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积极推进并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由于土壤有机碳周转变化而引发碳源/汇的改变会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会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稳定产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固碳特征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位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的洪泽湖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人工利用林地(杨树林,柳树林)、人工生产用地(稻田、养殖塘)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化学方法结合Arc GIS地理统计分析、CP/MAS 13C-NM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等现代技术,研究该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重点剖析各种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粒径和密度组分、化学成分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质量与土壤物理组、土壤有机碳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旨在探明湿地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并揭示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加强湿地生态固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受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洪泽湖河湖交汇区湿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5.21 kg/m2之间,储量介于3048.11-82772.5t之间;2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51-3.41kg/m2之间,储量介于1931.28-60137 t之间,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76-8.11 kg/m2之间,储量介于4979.39.11-142910.27 t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为杨树林,最低为湖草滩,储量最高为养殖塘最低为芦苇滩,其值范围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不大。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有机碳均随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洪泽湖河湖交汇区湿地的理化因素受外界干扰的差异不大,没有出现强变异系数。通径分析得出环境因素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综合排序最高为植物物种数,对20-4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综合排序最高为土壤总氮(TN)。(2)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覆被类型样地的土壤粒径组分和密度组分与有机碳含量和质量有密切相关。0-20 cm土层的杨树林(10.22g/kg)、柳树林(10.05g/kg)和农田(9.65g/kg)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样地,芦苇滩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4.64g/kg)显着低于其他样地。20-40 cm土层,柳树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9.64g/kg)在六种样地类型中最高,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97g/kg)和芦苇(3.04g/kg)显着低于其他样地。这表明农田虽然能增加土壤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但在20-4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迅速,有机碳消耗很快。农田的土壤粒径组分中大粒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小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同样说明其有机碳不易固持。而柳树林土壤有机碳在两层含量及小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表明柳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强的固持和保护作用。而土壤轻组组分有机碳分布情况均低于重组组分。0-20 cm土层的46.39g/kg~105.50g/kg,;20-40cm土层的土壤轻组组分(LFOC)有机碳含量为29.39~60.50g/kg。0-20 cm土层的土壤重组组分(HFOC)有机碳含量为2.49~5.6g/kg。两个土层农田的土壤重组组分(HFOC)有机碳含量均为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显示,0-20 cm土层的土壤200-2 000μm粒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20-40cm土层的土壤<2μm和200-2 000μm粒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这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主要输入来源是不一致的。(3)洪泽湖湿地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总有机碳的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分布和有机碳官能团13C NMR结构特征不一致。洪泽湖湿地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总有机碳的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分布不一致。0-20cm土层柳树林和杨树林、农田土壤中烷氧碳在全土碳官能团中的比例(35%-42%)高于湖草滩、芦苇滩土壤(23%、25%)。0-20cm土层芦苇滩腐殖化指数最高,杨树林最低。20-40 cm土层中柳树林和杨树林烷氧碳柳树林、杨树林下降最多,均减少了20%。说明柳树林、杨树林土壤中烷氧碳易被消耗。土壤不同密度组分的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随着湿地类型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差异显着。在0-20 cm土层中,烷氧碳的比例在轻重组分中均按以下顺序递减:柳树林>杨树林>农田>湖草滩>芦苇滩>养殖塘。LFOC中腐殖化指数为养殖塘最高(0.8675),其次是芦苇(0.8333)。各样地HFOC的腐殖化指数均高于LFOC,各样地HFOC的腐殖化程度最高为湖草滩(1.4454),柳树林最低(0.6857)。20-40 cm土层的轻重组分中烷氧碳比0-20 cm土层的烷氧碳均有下降趋势。LFOC中腐殖化指数最高为湖草滩(2.4615)。20-40 cm土层的腐殖化指数不论在轻组分中还是重组分比0-20 cm土层的比例均有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人工种植的柳树林和杨树林、人工生产用地农田的土壤全土、200-2000μm粒径组分碳官能团中的比例和轻组碳烷氧碳均显着高于湖草滩和芦苇滩土壤,说明这三种类型的有机质输入高于其他湿地类型。对不同粒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百分比和腐殖化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随着土壤粒径大小的减小,腐殖化指数的比例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越高,湖草滩土壤有机碳腐殖化指数高于其他湿地类型,说明湖草滩湿地类型化学结构稳定性较其他湿地高。(4)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0-20cm、20-40cm土层全土、粒径组分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样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0-20cm、20-40cm土层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均为芦苇滩最高,杨树林最低,说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的因素。洪泽湖河湖交汇区经过人工林的种植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但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并没有随着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多,由此可见,某些特定门类的微生物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增减。各样地0-20cm、20-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中湖草滩和芦苇滩土壤细菌群落、农田和养殖塘土壤细菌群落、柳树林和杨树林土壤细菌群落各自聚成一族群。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0-20cm、20-40cm土层全土、粒径组分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各样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中真菌群落的observed species、Chao1指数均为养殖塘>农田>湖草滩>芦苇滩>杨树林>柳树林,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为养殖塘>湖草滩>芦苇滩>农田>杨树林>柳树林。各样地0-20cm、20-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中真菌样本OTU聚类结果均为柳树林和杨树林土壤真菌群落、芦苇滩和湖草滩土壤真菌群落、养殖塘和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相似度高。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RDA分析显示,细菌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真菌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对土壤<2μm,2-63μm,63-200μm的粒径组分有机碳分布影响很大。

达文彦[5](2021)在《拉萨河流域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沼泽湿地作为水域与陆地的过渡带,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西藏地区对于沼泽湿地的相关研究较少。论文以拉萨河流域的沼泽湿地(海拔跨度3641m~4904m)作为研究地,对流域内沼泽湿地植物区系特征,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植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群落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拉萨河流域根据不同海拔梯度选择10个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每个沼泽湿地设置11个样方,水生植被、草甸植被设置1m×1m、灌丛草甸植被设置2m×2m的样方,共110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物种、盖度、高度及多度。在每个样方采集0-10cm的土壤样品3份,合成为1份大样品。每个土样经过晾干,过筛等预处理后,测定每个土壤样品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总氮、水解性氮、总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沼泽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并且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植物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海拔地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进行差异性分析;利用回归分析对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分析;使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植物种间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种间联结系数(AC)和Ochiai指数对植物群落内种间联结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组成特征,共记录到种子植物212种,隶属于48科,128属。单子叶植物有49种,9科,30属;双子叶植物有163种,39科,98属。沼泽湿地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次之;单种科和单种属是沼泽湿地种子植物的组成主体。地理区系成分分析显示,科的地理成分由5个分布区型和3个分布区亚型构成,其中世界广布型占优,包含34科,占总科数的70.83%;属的地理成分由11个分布区型和9个分布区亚型构成,温带性质的属占优,包含89属,占总属数的69.53%,其次是世界广布分布型,30属,占总属数的23.44%。沼泽湿地资源植物可分为10个资源类型,其中药用植物为主。(2)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聚类分析将沼泽湿地植物分成5个群丛,即高山嵩草+矮嵩草群丛、矮嵩草+肉果草群丛、西藏嵩草+蕨麻委陵菜群从、浮叶眼子菜+三裂碱毛茛群丛和西藏嵩草+钉柱委陵菜群丛。DCA分析将沼泽湿地植物分为灌丛草甸群落、湿生草甸群落、沼生群落及水生群落。CCA分析说明影响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土壤含水率、总氮、速效磷、海拔和经纬度。(3)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研究区域沼泽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Magalef丰富度指数)与海拔、经度、纬度和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均呈U型分布格局;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土壤总氮量呈线性递增的变化格局;而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土壤总磷含量无明显关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速效磷含量呈单峰变化格局;Ma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单峰关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土壤含水率无明显关系。(4)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优势物种生态位,生态位宽度范围为0~2.26。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青藏薹草(Carex moorcroftii)、蕨麻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2,说明这些物种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能力强。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具槽秆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华扁穂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的生态位宽度为0,表明研究区域适合于这些物种生长的生境相对少。拉萨河流域10个沼泽湿地植物优势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6的种对数较少,大部分优势植物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在0~0.6之间。(5)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优势物种种间联结,拉鲁湿地、麦地卡湿地、那嘎湿地、乃郎湿地和扎西岗湿地优势植物种间整体性联结呈不显着的正联结;阿热湿地、古荣湿地、甲给湿地、曲才湿地和日多湿地优势植物种间整体性联结呈不显着的负联结。那嘎湿地植物优势物种间正联结种对数大于负联结种对数,其它9个沼泽湿地植物优势物种间负联结种对数大于正联结种对数。拉萨河流域10个沼泽湿地中显着正联结和显着负联结种对数量较少。

杨奇[6](2021)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有“天然海绵”和“地球之肾”的美誉。我国的湿地资源极为丰富,面积达8.04亿亩,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被提上日程,在研究视角的切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变得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加强对湿地演变的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江淮分水岭地区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的交汇地带,也是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区,自然禀赋条件较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目前,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湿地演变特征研究较少,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该地区的湿地资源,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水平,本文以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遥感影像、地形资料、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为数据来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湿地信息进行提取,从动态度模型、时空叠加分析、湿地类型转移矩阵及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四方面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从自然、人为两个角度探讨引起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2000~2015年的15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面积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19255.48km2减少到2015年的18585.34km2,面积累计减少了670.14km12。其中,水田湿地和滩地湿地的面积持续减少,水库坑塘湿地、湖泊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河渠湿地的面积先减后增。(2)本文的湿地空间动态变化类型分为湿地不变、湿地减少和湿地增加三种类型,研究区域以湿地不变类型为主,基本覆盖整个研究区域;湿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城市的发展规模与湿地的转换量呈负相关,合肥地区的湿地变化程度最剧烈;湿地增加的地区分布在乡村居民点附近。(3)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工湿地景观的优势度逐渐上升,整体景观格局结构较差。研究区域各类湿地斑块个数均有所增加,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值逐渐下降,湿地斑块密度呈上升趋势,三个破碎化指标说明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斑块的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值呈下降趋势,香浓多样性指数逐渐上升,二者表明研究区域湿地景观贡献度降低,湿地景观多样性减弱:边缘密度和蔓延度指标一升一降说明湿地景观连通性变差,团聚程度降低。(4)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演变驱动力分析表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为该地区湿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的时间范围内,自然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无显着变化,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在人为因素中,政策因素对湿地变化起主要作用,是导致湿地地理空间格局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加注重对湿地的保护,经济较落后地区往往缺乏对湿地的保护。

闫雪燕[7](2021)在《调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其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事关沿线1.2亿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库湾是水库水质安全的敏感区,调水过程库湾水质直接关系到调水安全。本研究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对丹江口水库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依据丹江口水库调水水流方向,从入库口到调水口,共设置18个采样点,其中包括三个不同干扰强度类型的库湾(强度干扰、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研究了调水背景下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和不同强度人类干扰下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CCA分析和RDA分析等方法具体探讨了丹江口水库丹库水文和水质理化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旨在为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中线工程生态调度和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积累重要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丹江口水库水位年季变化显着,秋季水位最高,春季水位最低;渠首调水口流速和流量春季最大,冬季最小。各样点的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均达到I类地表水评价标准;高锰酸盐指数(CODMn)含量不超过4 mg/L,达到II类地表水评价标准。入库口黑鸡嘴、库心和调水口渠首溶解氧浓度比库湾高,库湾与之相比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水体水质次之。库湾胡寨的叶绿素a(Chl.a)浓度最高,此样点是人类活动干扰强的区域,营养盐易于在此富集,为藻类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库湾水体的管理和控制。2.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由7门71属104种组成,夏季丰度最高,物种最多,优势种最丰富,春季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最少,丰度最低。各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春季为硅藻-绿藻型,夏季为绿藻-硅藻型,秋季为蓝藻型,冬季为蓝藻-绿藻-硅藻型。春季硅藻成为绝对优势物种;夏季优势种主要属于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秋季优势种主要属于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冬季优势物种主要属于硅藻门。从入库口黑鸡嘴经库心、库湾到调水口渠首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是先下降后升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夏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冬季节浮游植物群落更稳定,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Pearson相关分析和CCA分析发现,水位、流速、水温、pH、水深、TP、ORP和Cond是影响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会对物种群落产生影响,优势物种在维持浮游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丹江口水库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由7门66属99种组成,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丰富,夏季丰度最高,优势物种最多,春季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最少,丰度最低。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春季为硅藻-绿藻型,夏季为蓝藻-绿藻-硅藻型,秋季为蓝藻型,冬季为绿藻-硅藻-蓝藻型,与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并不完全相同。春季硅藻成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绿藻;夏季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成为主要优势类群;秋季优势物种主要属于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冬季硅藻门和绿藻门成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物种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处于关键地位,优势种过度繁殖时会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Pearso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显示:水位、水温、DO、ORP、TP、Cond和pH是影响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三个不同干扰强度的库湾,轻度干扰的全店样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中度干扰的宋岗次之,强烈干扰的胡寨最低。干扰强度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强干扰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弱干扰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小。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显着下降。夏季浮游植物个体分配更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秋季多样性指数值降低,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变简单,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李磊[8](2021)在《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格局及环境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其群落组成格局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及化学变化关系密切,因此常被用于指示沿岸潮间带、河流、湿地及湖库水体环境特征及群落演替模型预测。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的春、夏、秋三季和2020年的秋季对大庆龙凤湿地2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并对各采样点水体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将大庆龙凤湿地的24个采样点划分为五个区域,包括入水口区域、上游湖泊湿地区域、湿地保护区域、湿地居民区域及出水口区域。研究了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细胞丰度、FG、MFG、MBFG三种功能类群及C-S-R生长策略的演替规律,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以水体理化指标为基础,运用“Q”指数以及RDA冗余分析和CCA典范对应分析,对水体理化指标与FG、MFG和MBFG三种功能类群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同时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大庆龙凤湿地水体优劣进行评价,为龙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1.2019年的春、夏、秋三季与2020年的秋季对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经过观察鉴定,研究区域共发现浮游植物209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门10纲18目35科79属。浮游植物种类数较多的依次为: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2019年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18×106ind./L,2020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95×106ind./L;浮游植物丰度有着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两年间共鉴定55个分类单位,绿藻门植物、蓝藻门植物和硅藻门植物占据主要地位。2.2019年与2020年秋季大庆龙凤湿地平均水温分别为16.51℃和18.06℃,变化范围在4.10-27.20℃之间;平均酸碱度分别为8.52和7.95,变化范围在7.49-9.29之间;平均电导率分别为1377.75μS/cm和1039.12μS/cm,变化范围在190.20-3999.00μS/cm之间;平均溶解氧分别为7.68 mg/L和9.16 mg/L,变化范围在1.10-17.46 mg/L之间;平均浊度分别为35.67 NTU和58.25 NTU,变化范围在4.50-200.00 NTU之间;平均总氮分别为1.57 mg/L和0.80 mg/L,变化范围在0.76-2.39 mg/L之间;平均总磷分别为0.47 mg/L和0.48 mg/L,变化范围在0.10-2.04mg/L之间;平均高锰酸盐指数分别为10.82 mg/L和13.63 mg/L,变化范围在4.45-18.47 mg/L之间;平均五日生化需氧量分别为3.27 mg/L和4.21 mg/L,变化范围在0.40-15.53 mg/L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庆龙凤湿地内水体各理化指标在时间上差异显着。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M)对水体进行评价,大庆龙凤湿地水质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3.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H’)、Margalef(H)、Pielou(J)以及多样性阈值(Dv)对2019年以及2020年秋季大庆龙凤湿地进行了水体质量评价,得到的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差异。在时间上,H和H’值的最高均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均值出现在春季,J和D值的最高均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均值出现在秋季;在空间上,H、H’、J和D值的最高均值多出现在出水口区域,入水口区域和湿地居民区域的H、H’、J和D的均值在几个区域内处于最低水平。运用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和2020年秋季水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分别显示为:α-中污染状态、清洁至β-中污染状态和无污染或轻污染状态;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的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浮游植物具有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运用多样性阈值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状况整体处于Ⅰ级;2019年和2020年秋季大庆龙凤湿地水体呈现轻污染至-中污染的状态。4.两年间共划分出FG功能类群22个,分别为B/C/D/E/F/G/H1/J/L0/LM/M/MP/N/P/S1/S2/W1/W2/X1/X2/X3/Y类群,MFG功能类群20个,分别为3a/5a/6a/7a/8a/9a/10a/11a/1b/3b/6b/9b/11b/1c/2c/6c/11c/2d/5d/5e类群,MBFG功能类群6个,分别为Ⅰ/Ⅲ/Ⅳ/V/Ⅵ/Ⅶ类群。共划分出FG优势功能类群15个,分别为B/C/D/G/F/J/M/MP/P/S1/S2/W1/X1/X2/Y类群,MFG优势功能类群16个,分别为5a/6a/7a/8a/9a/10a/11a/1b/3b/7b/9b/11b/6c/2d/5d/5e,MBFG优势功能类群6个,分别为Ⅰ/Ⅲ/Ⅳ/V/Ⅵ/Ⅶ。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三种功能类群及C-S-R策略季节性演替规律较空间性更为明显。对Q指数的结果分析表明,2020年秋季水质略好于2019年秋季,在研究期间龙凤湿地水体质量为耐受或中等状态。5.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时空演替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冗余分析表明,影响大庆龙凤湿地FG、MFG、MBFG三种功能类群演替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高锰酸盐指数(CODMn)、电导率(Sp Cond)。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DO与BOD5呈极显着正相关,水体有机污染与富营养程度升高,导致水中的溶解氧下降。

李锋[9](2021)在《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二滩水库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雅砻江的下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人类社会服务功能。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环境调查中重要组成部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与水环境因子有着紧密的联系。监测水库浮游植物及水质状况对保障水库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探明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内在联系可为制定合理的水库调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对二滩水库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四季调查研究,分析了水库不同季节各采样断面水质状态、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以及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水环境因子及水质二滩水库水质周年处于Ⅱ-Ⅲ类。5个采样断面周年WT(水温)变化范围为13.8~31.0℃,p H(酸碱度)变化范围为8.3~9.3,DO(溶解氧)变化范围为8.6~12.7mg/L,EC(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61.4-309.0 us/cm,HG(硬度)变化范围为1.59~6.03mmol/L,TN(总氮)变化范围为0.149~1.182 mg/L,NO2--N(亚硝酸盐氮)变化范围为0.003~0.035 mg/L,TP(总磷)变化范围为0.006~0.176 mg/L,CODMn(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范围为1.45~7.28 mg/L,Chl a(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212~7.383ug/L。二滩水库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差异显着,周年整体WT夏季显着高于其它季节;p H、TP、NO2--N、Chl a秋季显着高于其它季节;EC、TN冬季显着低于其它季节,HG冬春季显着高于夏秋季,CODMn秋季>夏季>春季。二滩水库水环境因子也具有空间上的差异,总体上支流断面WT和p H显着高于干流断面,支流断面夏秋季DO显着高于干流断面,氮磷含量支流断面也处在较高的水平,支流断面夏季CODMn、Chl a显着大于库心和坝前,HG在断面上体无显着差异。就水环境因子总体而言,二滩水库处于贫营养化型偏中营养状态,营养化程度季节上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空间上呈现出呈现出ET-3>ET-4>ET-1>ET-2>ET-5,支流高于干流,库尾大于坝前。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状况周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4种(属),其中绿藻门49种(属),硅藻门43种(属),蓝藻门13种(属),裸藻门10种(属),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种类较少。在季节上呈现出冬>夏>春>秋。浮游植物密度全年变化范围为0.205~3.502×106ind./L,生物量全年变化范围为0.20~1.62 mg/L,且密度与生物量均值呈现出ET-3>ET-5>ET-4≈ET-1>ET-2。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在不同断面间演替不明显,但在不同季节间演替较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1~3.96,以夏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冬春季较低;断面上以ET-3、ET-5和ET-1较高。Pielous均匀性指数为0.70~0.93,季节上以春夏冬季相近,秋季较低,断面上以ET-1>ET-2>ET-3≈ET-5>ET-4。以这两种多样性指数评价,二滩水库水体处在无污染或轻污染状态。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水体理化性质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N与浮游植物密度显着正相关、CODMn与浮游植物密度极显着正相关、WT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 H和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HG、WT、p H和EC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优势物种丰度的主要因子。4.与历史数据差异对比研究与2016-2017年历史数据对比,二滩水库综合富营养化状态在季节上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在春季到秋季富营养状态先升高,再在冬季下降。与2010-2014年的历史数据对比,水体TN、TP、CODMn都显着的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改善;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绿藻-硅藻类型;在季节上,浮游植物种类数多于历史数据;浮游植物多样性变化范围相近,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

欧阳键[10](2020)在《湿生植物的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岸带和西藏的高原湖滨带为例》文中指出群落构建机制,即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一直都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环境和空间梯度上、在季节时期和研究尺度上探究植物的群落构建模式,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系统发育关系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群落构建的机制及其驱动因素。为了探究湿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构建机制,本文选取西藏的高原湖滨带和长江中下游河岸带的湿生植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Mantel分析、排序分析等分析方法,分别从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两个维度研究湿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群落构建机制,并结合环境因子和空间变量探讨其群落构建式样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丰水期湿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高于枯水期的,丰水期α多样性主要与水分条件正相关,而枯水期则主要与温度和土壤总氮含量有关。丰水期的亲缘关系指数呈聚集趋势,暗示生境过滤起着主导作用;而枯水期的NRT和NTI呈不同趋势,暗示存在近期的群落分化。群落的α多样性在物种层面和系统发育层面存在显着关联,其多样性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征。长江中下游岸带湿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在不同时期间存在差异,丰水期的群落构建是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环境筛选作用占主导;而枯水期的群落构建仅在物种层面由一定程度的环境筛选作用影响。大生境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微生境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影响长江中下游河岸带湿生植物群落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2)西藏的高原湖滨带湿生植物群落的Richness、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Faith’PD显着相关,在地理上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西藏的高原湖滨带湿生植物群落在整体的系统发育上表现为谱系发散,而在系统发育末端结构上表现为谱系聚集,表明存在近期的群落分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高原湖滨带的湿生植物的生态位具有保守性。其湖滨带湿生植物的群落构建主要由随机过程主导,但不能排除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驱动的确定性过程的也发挥作用。土壤养分含量和气候条件是研究区域中湿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的主要限制因子。(3)对西藏的高原湖滨带和长江中下游岸带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河岸带的湿生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西藏高原更高,但高原湖滨带湿生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显着较高。由于西藏高原湖滨湿地生境条件相对恶劣,但水文情势相对稳定,因此,湿生植物群落构建以随机过程为主导;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及土壤条件适宜河岸带湿生植物的生长,但由于河岸带的水文情势变化明显,不同位点的微环境存在显着差异,因此该区域的湿生植物呈聚集分布,群落构建主要受环境筛选作用的影响。该结果也暗示,不同研究尺度下植物群落构建的机制存在差异。

二、长江中下游滩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中下游滩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源区浮游生物沿海拔梯度的群落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浮游植物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浮游植物概况
        1.2.2 浮游植物功能群
    1.3 浮游动物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沿海拔梯度生物研究概况
    1.5 长江源区浮游生物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时间与样点设置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社会经济状况及基础自然环境特征
        2.2.4 水体理化参数测定
        2.2.5 数据处理
3 浮游植物沿海拔梯度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3.1 长江源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基础自然环境特征
    3.2 浮游植物沿海拔梯度群落特征
        3.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3.2.2 浮游植物丰度及生物量分布特征
        3.2.3 浮游植物优势种
    3.3 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驱动力分析
        3.3.1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RDA分析
        3.3.2 结构方程模型
    3.4 讨论
    3.5 小结
4 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及水质生物评价
    4.1 浮游植物功能群
        4.1.1 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
        4.1.2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分析
    4.2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的水质生物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5 浮游动物沿海拔梯度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5.1 浮游动物沿海拔梯度群落特征
        5.1.1 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5.1.2 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分布特征
        5.1.3 浮游动物优势种
        5.1.4 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
    5.2 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的CCA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荒漠盐湖区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分布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研究
        1.2.2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盐关系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和水文
        2.2.2 地貌
        2.2.3 土壤与植被
    2.3 防护体系概况
3 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布设
        3.2.2 植被样方调查
        3.2.3 土壤样品分析
        3.2.4 冗余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2.6 技术路线
4 防护林体系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分析
    4.1 土壤水盐统计学特征分析
        4.1.1 不同立地类型下土壤水盐要素特征分析
        4.1.2 不同立地类型下土壤阴离子分布特征研究
        4.1.3 不同立地类型下土壤阳离子特征分析
        4.1.4 防护林体系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水盐因子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地统计学特征分析
        4.2.1 土壤盐分离子的聚类分析
        4.2.2 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因子统计特征分析
        4.2.3 不同土层土壤水盐因子地统计学特征分析
        4.2.4 防护林体系不同土层土壤水盐要素空间插值分析
        4.2.5 小结
    4.3 不同立地类型下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水盐因子关系分析
        4.3.1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组成及结构分析
        4.3.2 防护林体系不同立地类型下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4.3.3 防护林体系植被多样性特征比较分析
        4.3.4 不同立地类型下环境因子与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水平的关系
        4.3.5 不同土层下土壤水盐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影响研究
        4.3.6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因子的分布特征
        5.1.2 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3 土壤水盐因子对防护林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格局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河网及其生态学属性
        1.1.1 城市河网概述
        1.1.2 城市河网的生态功能
        1.1.3 城市河网的连通性与空间异质性
        1.1.4 城市河网的富营养化问题
    1.2 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1.2.1 浮游植物的基本概念
        1.2.2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构建的环境因素
        1.2.3 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1.3 哈尔滨城市河网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水体理化环境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与采样点的设置
        2.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
        2.2.4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哈尔滨城市河网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2.3.2 哈尔滨城市河网酸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3.3 哈尔滨城市河网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2.3.4 哈尔滨城市河网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
        2.3.5 哈尔滨城市河网浊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3.6 哈尔滨城市河网总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2.3.7 哈尔滨城市河网总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2.3.8 哈尔滨城市河网高锰酸盐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3.9 哈尔滨城市河网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2.3.10 哈尔滨城市河网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3.11 哈尔滨城市河网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浮游植物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3.2.2 浮游植物标本的鉴定及计数
        3.2.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3.3.2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丰度的动态变化
        3.3.3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3.3.4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演替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2.3 Pielou均匀度指数(J)
        4.2.4 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2.5 多样性阈值(Dv)
        4.2.6 Jaccard指数及其分解
        4.2.7 Sorensen指数及其分解
        4.2.8 Bray-Curtis指数
    4.3 实验结果
        4.3.1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3.2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3.3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3.4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
        4.3.5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多样性阈值(Dv)
        4.3.6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Jaccard相异性指数及其分解组分
        4.3.7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S?rensen相异性指数及其分解组分
        4.3.8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Bary-curtis相似度指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成分分析(PCA)
        5.2.2 典范对应分析(CCA)
    5.3 实验结果
        5.3.1 哈尔滨城市河网的主成分分析(PCA)
        5.3.2 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1.2.2 湿地土壤有机碳物理组分研究进展
        1.2.3 湿地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研究进展
        1.2.4 湿地土壤微生物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2.5 湿地环境因子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及差异
    3.2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土壤有机碳的密度与碳储量
    3.3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3.1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统计特征
        3.3.2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湿地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的影响
        3.4.2 不同湿地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物理组分有机碳特征
    4.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物理组分质量分布
    4.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4.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密度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
    4.4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物理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和总有机碳含量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5.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对土壤物理组分的影响
        4.5.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对土壤密度组分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
    5.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官能团~(13)C NMR结构特征
    5.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官能团~(13)C NMR结构特征
    5.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轻重组分有机碳官能团~(13)C NMR结构特征
    5.4 讨论
        5.4.1 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组分有机碳稳定性
        5.4.2 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密度组分有机碳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有机碳关系
    6.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6.1.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丰度特征
        6.1.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方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
        6.1.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6.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6.2.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方式下土壤真菌群落丰度特征
        6.2.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
        6.2.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真菌多样性
    6.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6.3.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细菌群落丰度特征
        6.3.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
        6.3.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6.4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不同粒径组分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6.4.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真菌群落丰度特征
        6.4.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
        6.4.3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真菌多样性
    6.5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土壤全土及粒径组分有机碳等相关理化性质的关系
    6.6 讨论
        6.6.1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
        6.6.2 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土壤全土及粒径组分有机碳等相关理化性质关系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拉萨河流域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物地理成分研究进展
        1.2.2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1.2.3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研究进展
        1.2.4 植物种间联结研究进展
        1.2.5 植物物种生态位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域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
    2.3 植被
    2.4 土壤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植被调查
    3.3 土壤养分测定
    3.4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
    4.1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4.1.1 沼泽湿地植物组成
        4.1.2 沼泽湿地种子植物生活型
        4.1.3 沼泽湿地种子植物科的多样性
        4.1.4 沼泽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多样性
        4.1.5 沼泽湿地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4.1.6 沼泽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4.1.7 沼泽湿地种子植物资源型
    4.2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4.2.1 沼泽湿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
        4.2.2 沼泽湿地植物群落排序
        4.2.3 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海拔梯度间的分析
        4.2.4 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分析
    4.3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分析
        4.3.1 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物种组成
        4.3.2 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物种生态位宽度
        4.3.3 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物种生态位重叠
        4.3.4 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物种总体联结性检验
        4.3.5 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物种种间联结系数
        4.3.6 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种间 OI 关联指数
第五章 讨论
    5.1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区系讨论
    5.2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优势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因子关系讨论
    5.3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流程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特征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特征
        2.2.4 土壤特征
        2.2.5 植被特征
        2.2.6 湿地资源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1 人口与耕地
        2.3.2 国民经济
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的获取
        3.1.1 遥感数据的选择
        3.1.2 自然、社会经济数据的获取
    3.2 遥感数据处理
        3.2.1 波段组合
        3.2.2 几何校正
        3.2.3 影像镶嵌
        3.2.4 行政区裁剪
    3.3 研究方法
        3.3.1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
        3.3.2 湿地演变分析方法
4 江淮分水岭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4.1 湿地分类与信息提取
        4.1.1 建立湿地分类体系
        4.1.2 建立湿地解译标志
    4.2 研究区湿地分布现状
        4.2.1 湿地提取结果
        4.2.2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4.3 研究区湿地动态变化结果分析
        4.3.1 研究区湿地面积变化结果分析
        4.3.2 研究区湿地时空变化结果分析
        4.3.3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结果分析
        4.3.4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5 江淮分水岭湿地演变驱动力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地形因素
        5.1.2 气象因素
    5.2 人为因素
        5.2.1 人口因素
        5.2.2 经济发展因素
        5.2.3 人类活动因素
        5.2.4 政策因素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调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1.1 浮游植物生物学特征
        1.1.2 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1.1.3 浮游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2 丹江口水库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分布
    2.2 采样时间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1 水质及生物样品采集
        2.3.2 样品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2.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2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丹江口水库水文与水质分析
        3.1.1 丹江口水库水文特征
        3.1.2 丹江口水库水质特征
        3.1.3 丹江口水库水文与水质相关性分析
        3.1.4 小结
    3.2 调水过程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
        3.2.1 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3.2.2 丹库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组成
        3.2.3 丹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3.2.4 丹库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3.2.5 小结
    3.3 不同干扰强度下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差异
        3.3.1 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3.3.2 库湾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组成
        3.3.3 库湾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3.3.4 库湾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3.3.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丹库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特征
        4.1.2 调水影响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1.3 丹库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格局及环境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湿地研究概况
        1.1.1 湿地
        1.1.2 城市湿地
        1.1.3 湿地的生态功能
        1.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湿地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
        1.2.1 湿地浮游植物研究
        1.2.2 影响湿地浮游植物的主要因素
    1.3 基于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学研究
        1.3.1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
        1.3.2 浮游植物C-R-S生长策略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大庆龙凤湿地概况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引言
    2.2
        2.2.1 采样点的设置
        2.2.2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2.2.3 标本的鉴定及计数
    2.3 实验结果
        2.3.1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2.3.2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丰度及时空分布特征
        2.3.3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大庆龙凤湿地水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理化指标的测定
        3.2.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
    3.3 结果
        3.3.1 大庆龙凤湿地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3.3.2 大庆龙凤湿地酸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3.3.3 大庆龙凤湿地电导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3.3.4 大庆龙凤湿地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
        3.3.5 大庆龙凤湿地浊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3.3.6 大庆龙凤湿地总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3.3.7 大庆龙凤湿地总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3.3.8 大庆龙凤湿地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特征
        3.3.9 大庆龙凤湿地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变化特征
        3.3.10 大庆龙凤湿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2.1 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2.3 Pielou均匀度指数(J)
        4.2.4 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2.5 多样性阈值(Dv)
    4.3 分析结果
        4.3.1 大庆龙凤湿地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H)
        4.3.2 大庆龙凤湿地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4.3.3 大庆龙凤湿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
        4.3.4 大庆龙凤湿地的Simpson's生态优势度指数(D)
        4.3.5 大庆龙凤湿地的多样性阈值(Dv)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生长策略的时空分布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藻类植物功能类群(FG)划分方式
        5.2.2 浮游植物FG功能类群的生长策略
        5.2.3 浮游植物FG功能类群Q指数
    5.3 结果
        5.3.1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三种功能类群(FG、MFG、NBFG)划分及其分布频率
        5.3.2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三种功能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5.3.3 大庆龙凤湿地不同生长策略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5.3.4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Q指数
    5.4 讨论
        5.4.1 大庆龙凤湿地三种功能类群时空分布特征
        5.4.2 大庆龙凤湿地不同生长策略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3 结果
        6.3.1 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2 大庆龙凤湿地2020年秋季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3 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M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4 大庆龙凤湿地2020年秋季M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5 大庆龙凤湿地2019年MB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6 大庆龙凤湿地2020年秋季MBFG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3.7 湿地内各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浮游植物的定义与功能
        1.2.1 浮游植物定义及生态位
        1.2.2 浮游植物评价体系
    1.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4.1 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4.2 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5 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
    1.6 二滩水库水质与水生生物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绪论
    2.1 二滩水库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意义
第3章 水环境因子
    3.1 研究方法
        3.1.1 采样时间与断面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水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3.2.2 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2.3 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
    3.3 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1 研究方法
        4.1.1 采样时间与断面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3 数据处理
    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空间变化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2.2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
        4.2.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数据处理
    5.2 研究结果
        5.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RDA分析
        5.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与水环境因子CCA分析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数据对比研究
    6.1 研究结果
        6.1.1 水环境因子变化
        6.1.2 综合富营养化指数
        6.1.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
    6.2 分析与讨论
        6.2.1 水环境因子差异分析
        6.2.2 综合富营养化状态差异分析
        6.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不足
    7.1 总结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10)湿生植物的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岸带和西藏的高原湖滨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群落构建的基本理论
    1.2 群落构建的研究方法
        1.2.1 基于物种多样性的方法
        1.2.2 基于谱系结构的方法
        1.2.3 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
    1.3 群落构建与研究尺度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河岸带湿生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成因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
        2.2.2 土壤和水体样品测定
        2.2.3 气候因子和PCNM获取
    2.3 多样性计算与数据分析
        2.3.1 物种多样性估算
        2.3.2 系统发育多样性估算
        2.3.2.1 进化树构建
        2.3.2.2 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和亲缘关系指数
        2.3.2.3 系统发育β多样性
        2.3.3 数据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样方调查及环境因子
        2.4.2 物种及系统发育α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4.3 物种及系统发育β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5 分析讨论
        2.5.1 长江中下游河岸带湿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2.5.2 长江中下游河岸带湿生植物的群落构建模式
    2.6 小结
第三章 西藏的高原湖滨带湿生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成因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
        3.2.2 土壤样品测定
        3.2.3 气候因子和PCNM获取
    3.3 多样性计算与数据分析
        3.3.1 物种多样性估算
        3.3.2 系统发育多样性估算
        3.3.3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样方调查及环境因子
        3.4.2 物种及系统发育α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3 物种及系统发育β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5 分析讨论
        3.5.1 西藏的高原湖滨带湿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3.5.2 西藏的高原湖滨带湿生植物的群落构建模式
    3.6 小结
第四章 西藏的高原湖滨带与长江中下游岸带湿生植物的群落特征差异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环境因子
        4.2.2 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环境差异
        4.3.2 群落物种组成
        4.3.3 物种及系统发育α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3.4 物种及系统发育β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4 分析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研究位点及环境变量
    (2)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指数
    (3)环境因子相关性
    (4)西藏的部分高原湖滨带及部分采样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长江中下游滩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源区浮游生物沿海拔梯度的群落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D]. 韩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荒漠盐湖区防护林体系土壤水盐分布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D]. 冯亚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城市河网浮游植物多样性格局 ——以哈尔滨为例[D]. 路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4]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季淮.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5]拉萨河流域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D]. 达文彦. 西藏大学, 2021
  • [6]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杨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调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D]. 闫雪燕.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8]大庆龙凤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格局及环境相关性研究[D]. 李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9]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D]. 李锋. 西南大学, 2021(01)
  • [10]湿生植物的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岸带和西藏的高原湖滨带为例[D]. 欧阳键. 西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长江中下游植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