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现状

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现状

一、试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万通[1](2021)在《河北省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生用户的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国内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图书资源已然成为我国当代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的必要基础。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线上教学,倡导师生积极利用线上资源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高校图书馆应为学生用户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和优质的电子图书服务,满足学生用户在研究和学习中的用户需求,以达到辅助学生用户更好的完成学习和研究活动的目的。国内学者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探讨电子图书资源服务时,从高校图书馆相关用户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出发,少有专门从学生用户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用户需求的角度来探讨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在数字阅读已成为学生用户普遍接受的阅读方式和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如何针对学生用户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产生的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电子图书资源和服务,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河北省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生用户的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的研究情况,并对电子图书、高校学生用户需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用户需求理论和用户满意度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和电子图书服务满足高校学生用户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用户需求的情况。再次,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对河北省高校图书馆拥有的电子图书资源和电子图书服务进行梳理,总结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现状,并与高校学生用户需求情况相结合,归纳河北省的本科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存在的尚需改进的问题是电子图书的各终端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平衡,资源可访问性和易用性待提高,资源推荐针对性和特色性较弱,资源培训普及度和参与度不高。最后,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策略,即多终端分类建设和提供电子图书资源,提高电子图书资源的可访问性和易用性,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电子图书推荐,开展多样化培训服务等方面。

卫劭杰,吴汉华[2](2020)在《我国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我国前"211工程"高校的电子资源进行分析,电子资源年度购置费普遍高于纸质资源。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从总体状况、年度购置状况等指标进行研究得出,中文电子图书在电子资源中所占比重最大,中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单价为0. 35元/册,外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单价为3. 09元/册。两类高校的中文电子期刊累积量水平相当,"双一流"高校的外文电子期刊明显多于"双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对于中外文电子报刊,两类高校各有所侧重。高校图书馆要合理把控文献资源的购置比例,资源购置要符合用户需求,同时树立电子资源科学发展理念。

郑珊霞[3](2019)在《基于VBA的电子图书采访辅助系统构建及实现》文中提出电子书出版发行业发展快,电子书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需求越来越要求个性化,而汇文系统采访功能设和电子书供应商系统采访功能设计也十分欠缺,采访人员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因此,根据图书馆自身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程序,可以将工作去繁化简,提高效率,将计算机技术,成为自己的好帮手,是目前唯一能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由此可见:电子图书采访辅助系统构建十分必要。本硕士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电子图书采访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针对笔者自身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利用VBA语言,对Excel进行二次开发,使用Dictionary、Array、Replace以及Hash table等方法,设计个性数据比对、数据替换以及数据提取等算法,并模拟人工流程,对电子书书单进行查重、整理、个性化提取等操作,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提高了计算速度,提升了工作成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的电子书采访辅助系统。本系统计划主要有五个功能模块构成:条件验证、订单筛选、馆藏查重、生成订单、一键查重,并完成下列工作:第一,在订单筛选模块中,结合字典和数组等功能,设计了初始订单循环判定算法。该模块主要实现图书价格、出版时间、特殊字符以及重名图书的判定。在程序设计时,根据分析,汇出流程图。然后根据流程图,设计一个循环判定算法,完成4个判定。首先创建字典和数组,进行定义和赋值,然后使用If语句编写价格判定代码,再使用嵌套If语句,编写出版日期判定代码。接下来,使用Instr函数,结合Array数组功能,编写特殊字符判定代码。再使用Dictionary字典功能,完成图书重复书名筛选,最后使用Countif函数和Find函数形成待定书目,模块设计完毕,实验数据准确,运行良好。第二,比对馆藏模块主要实现书商订单与馆藏之间的查重。在该模块中,首先导入馆藏数据,使用一个Replace命令替换馆藏中特殊字符,使用hash table将馆藏分类汇总计算重复册数,最后再将hash table、Array以及Replace三者结合,设计比对馆藏查重算法。设计完成后,进行测试,数据正确,投入使用,效果良好。第三,在一键征订模块中,使用了 hash table和嵌套循环,设计了类号提取书单分类算法。采访人员将各学院的课表进行整理,形成图书采购参考分类表。再利用Hash table提取书商订单中的分类号,建立类号仓库,并记忆其首行及重复行行数。接下来。使用复合循环设计类号提取算法。在该循环中,使用了该循环使用了四个For...Next和三个Do…loop循环语句,功能嵌套在一起,发挥更强大的作用,使程序更加缜密。第一层循环用于控制类号仓库中行数m的循环,第二层循环用于控制类号仓库中列数k的循环,第三层循环为学院分类号1的循环,第四层循环是用于控制学院i的循环。该模块使用了 Hash table和嵌套循环进行设计,内部运行完毕后,将样本书单中与本校六个专业相关的电子书都筛选出来。采访人员可直接将表格导出,发送给学院征订即可。

米梓源,张立彬,丁可宁[4](2019)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提升电子图书利用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的利用效率较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对今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研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图书馆为例,应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读者对图书馆电子图书利用的维度及其理论。【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读者对图书馆电子图书利用存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基于此,建构读者对电子图书利用的理论框架,提出提升电子图书利用效率的六点策略:投入先进的电子图书的阅读设备、探索全新的服务模式、开展电子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改善传统的宣传和授课方式、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选取机制、亟待出现规范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向晴[5](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指出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郭裕湘[6](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李立威[7](2017)在《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移动手持设备的普及,电子阅读日益被人们接受。这一阅读习惯的改变给图书馆的资源供应商带来了巨大挑战。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电子图书馆配业务的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长,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90%以上图书馆的行业领跑者。然而,传统的纸质馆配企业纷纷涉足电子图书馆配市场,打破原有行业格局,超星数字图书的发展受到巨大威胁。因此,如何在外部机遇和威胁并存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战略选择以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超星数字图书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超星数字图书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继而进行企业战略方案设计与实施。首先,基于国内外电子图书馆配行业发展研究和战略管理研究成果,在服务业理论的基础上,概括电子图书馆配行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文章奠定理论根基;其次,基于PEST和五力模型对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基于价值链分析和职能分析对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基于SWOT矩阵进行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战略方案设计与选择,确定公司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战略目标划分出3个战略阶段和各阶段战略方案;并从后向一体化、从后向一体化、差异化创新及国内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为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提供了可行策略;最后,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文化建设以及绩效考核评价等角度对战略实施进行详细的叙述。

宋旅黄[8](2017)在《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活动。而专门为图书馆配送图书文献的图书发行商——馆配商,则是图书馆采集各类图书文献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与出版社的中介。在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要从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选择和采集符合用户需要、有价值、高质量,并且成本/效益合理的图书,迫切需要与馆配商的合作。而馆配商面临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只有与图书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与馆配商密切合作,互利共赢,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各自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追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因,以若干实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面临的新形势,借鉴了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经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二种新的合作模式,并对读者决策采购进行了创新性拓展。运用数学模拟方法,分别构建了这三种模式的合作效益模型,提出了采用该模型提升合作效益的策略。最后,本研究分别以三家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为例,对这些合作效益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些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优化合作效益模型的思考和建议。论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及其效益的提升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依据合作竞争理论,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不应是对抗性的竞争,而应是在市场竞争中加强合作。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馆配商全局性地把握自身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自身优势同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沟通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客户关系理论要求图书馆和馆配商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营销管理理论要求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确保供应环节中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及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及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成本效益理论使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具化为可实施的成本效益控制,是提升合作效益的理论推动力。(2)对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例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了两者的深化合作及效益提升。这些矛盾主要有:①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与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的矛盾;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与馆配商的运营成本的;③信息传递效率与链式信息传递模式的矛盾;④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与馆配商标准化服务的矛盾;⑤市场环境激变与馆配商应对能力的矛盾;⑥短期利润与长期效益的矛盾。而在新形势下,解决上述矛盾,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需要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读者决策采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纸电同步合作、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精准采购合作。(3)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表明,图书馆与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系统上的合作可以给两者都带来效益的提升。其中,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明显,在一定的采购经费投入及人工的配合下,图书馆可以收获超过原本投入的价值。在馆配商方面,考虑到图书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作为系数远大于馆配商工作人员平均日薪的系数,实际上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成为决定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合作中的效益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严格预设文档、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4)图书馆与馆配商在纸电同步领域的合作可以给双方带来了相应的效益。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纸电同步中可购置到的最新出版的电子书所能提供的外借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采购流程后所能提升的工作效率。而在馆配商方面,为冲抵平台研发及运作所产生的成本,达到盈利,除了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外,以及用户数量外,也依赖于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提升纸电同步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完善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5)精准采购合作项目带来的效益体现为提升了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效率,扩大了学科文献采集面,减少了学科文献漏购率,节省文献订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对馆配商来说,当同图书馆达成精准采购合作协议,图书馆采购数量持续增加时,则会为馆配商带来一定的规模效益。提升精准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规范图书选题策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并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数学模拟法、实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

完颜邓邓[9](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闫励[10](2016)在《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困扰》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实践,可以将电子图书分为传统图书数字化版本、纯电子图书、基于因特网的集体创作型电子图书三种类型。与其他类型数字资源相比,对电子图书实施长期保存面临着一些比较特殊的困扰。总体来讲可以将这些困扰分为两类:共性困扰和个性困扰。共性困扰是指所有种类电子图书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共同存在的普遍性困扰;个性困扰是指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子图书在长期保存时产生的基于其自身特点的特殊性困扰。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共性困扰包括:第一,电子图书的虚拟化拥有属性对用户长期访问的困扰,这是由于用户购买电子图书仅仅是拥有了其使用权,而并非是实质拥有;第二,电子图书的格式多样化对用户访问的困扰,这是由于电子图书格式版本众多造成的;第三,数字产权管理对保存内容的困扰,这产生于对商业化电子图书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个性困扰包括:第一,传统图书数字化型电子图书的困扰主要是数字转换的质量困扰;第二,纯电子图书的困扰包括:自助出版模式给保存机构带来的困扰、电子图书包含的内嵌对象带来的保存困扰、内容的稳定性对保存的困扰、电子图书呈缴本制度的不完善引起的保存困扰、电子图书唯一标识符带来的保存困扰;第三,基于因特网的集体创作型电子图书的保存困扰,包括:产权许可的困扰、保存价值的困扰、保存动机缺失的困扰等。

二、试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生用户的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图书资源建设研究
        1.2.2 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研究
        1.2.3 电子图书用户需求分析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电子图书
        2.1.2 高校学生用户需求
    2.2 理论基础阐述
        2.2.1 用户需求理论
        2.2.2 用户满意度理论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学生用户电子图书需求调查分析
    3.1 调查研究设计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过程的实施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用户调查对象分析描述
        3.2.2 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分析
        3.2.3 对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的认知和需求分析
        3.2.4 对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服务的认知和需求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4.1 电子图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4.1.1 电子图书资源数量和类型
        4.1.2 电子图书资源主要数据库
    4.2 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4.2.1 电子图书多终端借阅服务
        4.2.2 电子图书一站式导航服务
        4.2.3 电子图书多样化推荐服务
        4.2.4 电子图书针对性培训服务
    4.3 电子图书资源服务存在的问题
        4.3.1 各终端电子图书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均衡
        4.3.2 电子图书资源可访问性和易用性待提高
        4.3.3 电子图书资源推荐针对性和特色性较弱
        4.3.4 电子图书资源培训普及度和参与度不高
第五章 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服务优化策略
    5.1 多终端分类建设和提供电子图书资源
        5.1.1 重视外文电子图书资源引进
        5.1.2 加强建设特色电子图书资源
        5.1.3 丰富移动终端电子图书资源
        5.1.4 汇集免费获取电子图书资源
    5.2 提高电子图书资源的可访问性和易用性
        5.2.1 开通多渠道访问电子图书资源途径
        5.2.2 增强校外对电子图书资源的可访问性
        5.2.3 明确电子图书资源导航栏功能
        5.2.4 完善电子图书资源使用和说明内容
    5.3 开展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子图书推荐服务
        5.3.1 面向普通学习的学习兴趣专题推荐
        5.3.2 面向研究学习的研究知识专题推荐
        5.3.3 面向考研/考公的专业知识专题推荐
        5.3.4 面向职业学习的技能专题知识推荐
    5.4 开展多样化的电子图书培训服务
        5.4.1 定期开展用户使用技能培训
        5.4.2 丰富用户个性化培训活动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资源总体状况
    1.1 电子图书总体状况
    1.2 电子期刊总体状况
2 电子资源年度购置状况
    2.1 电子图书年度购置状况
    2.2 电子期刊年度购置状况
    2.3 电子报刊年度购置状况
3 对策与建议
    3.1 合理把控文献资源的购置比例
    3.2 资源购置要符合用户需求
    3.3 树立电子资源科学发展理念

(3)基于VBA的电子图书采访辅助系统构建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Excel 2010
    2.2 Excel VBA
    2.3 Array数组
    2.4 Dictionary数据字典
    2.5 哈希算法
    2.6 哈希表
    2.7 软件工程
第三章 电子书采访辅助系统需求分析
    3.1 我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基本概况
    3.2 我校图书馆电子书采访细则
    3.3 当前电子书采购困境
        3.3.1 出版发行业发展状况
        3.3.2 高校图书馆服务个性化
        3.3.3 汇文系统采访功能设计缺陷
        3.3.4 供应商系统采访功能设计缺陷
        3.3.5 图书采访人员工作困境
第四章 电子书采访辅助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整体功能需求分析
        4.1.1 价格和出版时间筛选功能
        4.1.2 无用类目及特殊字符筛选功能
        4.1.3 书商订单查重功能
        4.1.4 比对馆藏功能
        4.1.5 生成订单功能
        4.1.6 一键征订功能
    4.2 功能模块整体设计
    4.3 条件验证模块分析与设计
    4.4 订单筛选模块分析与设计
        4.4.1 订单筛选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4.4.2 订单筛选模块流程图设计
    4.5 比对馆藏模块分析与设计
        4.5.1 比对馆藏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4.5.2 比对馆藏模块流程图设计
    4.6 生成订单模块分析与设计
        4.6.1 生成订单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4.6.2 生成订单模块流程图设计
    4.7 一键征订模块分析与设计
第五章 电子书采访辅助系统的实现
    5.1 订单筛选模块的实现
        5.1.1 创建字典和数组
        5.1.2 使用If语句编写价格判定代码
        5.1.3 使用嵌套If语句编写出版日期判定代码
        5.1.4 使用Instr函数编写特殊字符判定代码
        5.1.5 使用字典编写重复书名判定代码
        5.1.6 使用Countif+Find函数形成待定书目
    5.2 比对馆藏模块的实现
        5.2.1 使用sort+copy实现书目回写功能
        5.2.2 调用导入馆藏模块导入馆藏图书
        5.2.3 使用Replace替换馆藏中特殊字符
        5.2.4 使用hash table检索计算馆藏重复图书
        5.2.5 使用Replace+hash table比对馆藏查重
    5.3 生成订单模块的实现
        5.3.1 使用match行数计算价格区间
        5.3.2 使用select case语句输入订购册数
    5.4 一键征订模块的实现
        5.4.1 使用hash table建立类号仓库
        5.4.2 使用复合循环设计类号提取算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研究工作

(4)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提升电子图书利用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样本选择与研究程序
    2.1样本选取
    2.2调查结果
        2.2.1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足, 获取信息方式呈多元化趋势
        2.2.2读者对图书馆电子图书的知晓度和利用率均不高
        2.2.3读者对图书馆电子图书的使用满意度有待提高
        2.2.4读者对图书馆电子图书感知的主要问题
        2.3编码方法
        2.3.1开放编码
        2.3.2关联编码
        2.3.3选择编码
3 研究结果
    3.1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利用的维度
        3.1.1内部因素
        3.1.2外部因素
    3.2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利用的扎根理论框架
        3.2.1个体的内化机制
        3.2.2个体和电子图书的匹配机制
4 提升对策
    4 .1 加快技术、设备的革新
    4.2提升馆员、服务的层次
    4.3推广优质、全面的阅读
    4.4拓宽宣传、授课的方式
    4.5深化资源、数据的选取
        4.5.1加强资源评估
        4.5.2推进资源的建设
    4.6加强道德、法制的建设
5 结语

(5)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2.1 西部地方高校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及概念界定
        2.1.1 数字图书馆相关理论
        2.1.2 数据库相关理论
        2.1.3 数字出版业相关理论
        2.1.4 电子图书相关理论
    2.2 服务业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服务业范围
        2.2.2 服务业分类
        2.2.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2.3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3.1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过程
        2.3.2 企业竞争战略的内涵和分类
        2.3.3 五力模型分析法
        2.3.4 SWOT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我国电子图书馆配行业发展现状
        3.2.2 行业竞争强度分析——五力模型
        3.2.3 行业战略群组分析
        3.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概况
    4.2 产品结构分析
        4.2.1 电子图书
        4.2.2 超星读秀学术搜索
        4.2.3 超星学术视频
        4.2.4 百链云图书馆
        4.2.5 移动图书馆
        4.2.6 超星学习终端
    4.3 核心业务分析
        4.3.1 核心环节
        4.3.2 辅助环节
    4.4 管理现状分析
        4.4.1 组织结构分析
        4.4.2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4.4.3 营销现状分析
        4.4.4 财务状况分析
        4.4.5 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分析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战略方案设计
    5.1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5.1.1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机会与威胁分析
        5.1.2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5.1.3 SWOT战略匹配
    5.2 确定公司发展战略方针及目标
        5.2.1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战略制定方针与战略周期确定
        5.2.2 超星数字图书公司战略目标
    5.3 确定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
    5.4 确定战略模式
        5.4.1 大众市场——总成本领先战略
        5.4.2 学术市场——差异化战略
        5.4.3 国际市场——集中化战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略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
    6.1 战略实施策略
        6.1.1 后向一体化策略
        6.1.2 差异化创新战略
        6.1.3 国内市场开发战略
        6.1.4 服务产品调整策略
        6.1.5 多元化策略
        6.1.6 国际化经营策略
        6.1.7 组织结构调整策略
    6.2 保障措施
        6.2.1 人力资源保障
        6.2.2 财务能力保障
        6.2.3 公司文化保障
        6.2.4 绩效管理保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4.1 案例分析法
        0.4.2 数学模拟法
        0.4.3 实证分析法
        0.4.4 跨学科研究法
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的相关理论分析
    1.1 图书馆与馆配商及其合作概述
        1.1.1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的变革与民营书业的兴起
        1.1.2 馆配商的业务版块变化
        1.1.3 图书馆、馆配商合作关系
        1.1.4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意义
    1.2 合作的理论依据
        1.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1.2.3 合作竞争理论
        1.2.4 营销管理理论
        1.2.5 成本效益理论
    1.3 合作的实践动因
        1.3.1 内在联系
        1.3.2 环境驱动
    1.4 合作效益的内涵
        1.4.1 经济效益
        1.4.2 社会效益
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实践及其效益
    2.1 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领域
        2.1.1 文献采访领域
        2.1.2 阅读推广领域
        2.1.3 业务外包领域
    2.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
        2.2.1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的实例分析
        2.2.2 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2.3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2.3.1 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VS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
        2.3.2 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VS馆配商的运营成本
        2.3.3 信息传递效率VS链式信息传递模式
        2.3.4 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VS馆配商标准化服务
        2.3.5 市场环境激变VS馆配商应对能力
        2.3.6 短期利润VS长期效益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提升
    3.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3.1.1 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3.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增加,电子出版物发展潜力尚待释放
        3.1.3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催生新的需求
    3.2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借鉴
        3.2.1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举措
        3.2.2 新形势下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思考
    3.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探索
        3.3.1 用户导向的合作:读者决策采购
        3.3.2 基于技术的合作:纸电同步
        3.3.3 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合作:精准采购
4 读者决策采购的效益分析
    4.1 读者决策采购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4.1.1 选择合作书商
        4.1.2 预设文档、资源查重
        4.1.3 设定图书购买的触发机制,形成订单
    4.2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4.2.1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4.2.2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4.2.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4.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4.3.1 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
        4.3.2 设定严格预设文档,降低馆藏文献重复率
        4.3.3 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
        4.3.4 先试读再购买,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贷款”模式
        4.3.5 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
        4.3.6 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
5 纸电同步的效益分析
    5.1 纸电同步的技术背景
        5.1.1 EDI对接技术
        5.1.2 云平台技术
        5.1.3 APP开发技术
    5.2 纸电同步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5.2.1 买纸赠电
        5.2.2 纸电捆绑
        5.2.3 纸电融合
    5.3 纸电同步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5.3.1 纸电同步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5.3.2 纸电同步效益的评估模型
        5.3.3 纸电同步效益模型分析
        5.3.4 纸电同步效益的其他体现
    5.4 纸电同步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5.4.1 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的建立
        5.4.2 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的完善
        5.4.3 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
6 精准采购的效益分析
    6.1 精准采购的背景:学科建设新形势对图书采购的影响
        6.1.1 学科建设新变化
        6.1.2 学科建设对图书馆采购图书影响
    6.2 精准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6.2.1 精准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6.2.2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指标
        6.2.3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6.2.4 精准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6.3 精准采购效益的主要体现
        6.3.1 扩大学科文献采集面
        6.3.2 减少学科文献漏购率
        6.3.3 节省文献订购成本
        6.3.4 节省人力成本
    6.4 精准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6.4.1 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
        6.4.2 规范图书选题策划
        6.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
        6.4.4 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
7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证分析
    7.1 读者决策采购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2 纸电同步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南艺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3 精准采购的实证分析
        7.3.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3.2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3.3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3.4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研究的局限
    8.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综述
        1.2.2 国内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2.2 理论依据
        2.2.1 文化权益理论
        2.2.2 公平正义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制度背景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2.3.3 数字包容制度
    2.4 现实意义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4.2 消弭数字鸿沟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3.3.1 调查设计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3.3.5 调查总结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4.1 制度因素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4.2 经济因素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4.3 文化因素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4.4 技术因素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4.5 素质因素
        4.5.1 公众文化素养
        4.5.2 公众数字素养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5.3 数字资源建设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5.3.2 专题资源建设
    5.4 数字服务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6.1.3 动态发展原则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6.2.1 目标与对象
        6.2.2 责任主体
        6.2.3 保障方式
    6.3 保障体系模型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7.1 制度环境层面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7.2 服务供给层面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7.3 技术应用层面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10)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困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选题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共性困扰
    2.1 电子图书的虚拟化拥有属性对用户长期访问的困扰
    2.2 电子图书的格式多样化对用户访问的困扰
        2.2.1 电子图书出版的常用格式
        2.2.2 电子图书的专用格式
    2.3 数字产权管理对保存内容的困扰
3 各类电子图书保存的个性困扰
    3.1 传统图书经数字转换而成的电子图书
    3.2 纯电子图书
        3.2.1 自助出版模式给保存机构带来的困扰
        3.2.2 电子图书包含的内嵌对象的保存困扰
        3.2.3 内容的稳定性对保存的困扰
        3.2.4 呈缴本制度不完善带来的保存困扰
        3.2.5 电子图书唯一标识符带来的识别困扰
    3.3 基于因特网的集体创作型电子图书的保存困扰
        3.3.1 产权许可的困扰
        3.3.2 保存价值的困扰
        3.3.3 保存动机缺失的困扰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生用户的电子图书资源服务研究[D]. 刘万通. 河北大学, 2021
  • [2]我国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现状分析[J]. 卫劭杰,吴汉华.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06)
  • [3]基于VBA的电子图书采访辅助系统构建及实现[D]. 郑珊霞. 扬州大学, 2019(06)
  • [4]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提升电子图书利用效率分析[J]. 米梓源,张立彬,丁可宁. 情报科学, 2019(07)
  • [5]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7]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立威. 燕山大学, 2017(05)
  • [8]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D]. 宋旅黄. 武汉大学, 2017(06)
  • [9]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10]电子图书长期保存的困扰[D]. 闫励. 郑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