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及卫生习惯调查

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及卫生习惯调查

一、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长春市某城区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的六所小学中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该地区小学生及其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情况及影响认知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积极地预防及控制早期高血压,提升家长对儿童高血压的认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2020年,按照方便抽样的方式,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抽取6所小学,随后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学校中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及其家长的高血压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以了解其血压偏高情况。采用IBM 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S)进行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儿童高血压KAP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收集小学生问卷2518份,学生家长问卷2733份,其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为24.4%。学生高血压KAP问卷知识、信念、行为及总分及格率分别为52.7%,64.4%,55.2%和53.1%;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知识、信念、行为及总分及格率分别为52.7%,60.6%,54.8%和51.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情况,是否单胎,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心脑血管家族史,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的调查学生高血压知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收入、主要照顾人、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否单胎及不同出生情况的调查学生高血压信念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年级及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的调查学生高血压行为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情况,单胎,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否具有高血压家族史及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调查学生高血压KAP总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接受高血压知识,是否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学生家长高血压知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的学生家长高血压信念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中是否有血压计及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学生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单胎、出生情况、高血压家族史、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五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其他人为照顾人、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年龄≥11岁及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情况、高血压家族史及是否接受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问卷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4-9万元、10万及以上家庭收入、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男性、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10万及以上家庭收入、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家中有血压计及有糖尿病家族史是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男性、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4-9万、10万及以上家庭收入、高血压家族史、接受过高血压知识及家中有血压计是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四到六年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家长和学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四到六年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总体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影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对儿童高血压总体认知水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和接受过高血压知识。3.影响学生家长对儿童高血压总体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高血压家族史及接受过高血压知识。

朱慧雨[2](2021)在《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文以扬州市蒋王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调查分析蒋王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近视的现状及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情况,探讨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以及视力的影响,为改善小学生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以及近视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蒋王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43份调查小学生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另选取近视小学生80人,对照组20人(男生10人,女生10人),健康教育组20人(男生10人,女生10人),运动组20人(男生10人,女生10人),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20人(男生10人,女生10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体育游戏、健康教育的干预。采用调查问卷对被试的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进行前后测,采用视力表、电脑验光仪对被试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进行前后测。研究结果:1、蒋王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38.5%,其中男生近视率为34.0%,女生近视率为44.8%,女生的近视率高于男生,并且男女生的近视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父母中有一人近视的小学生近视率为55.8%,双方近视的小学生近视率为76.9%,双方都不近视的小学生近视率为25.4%,并且父母中有一人近视、父母双方近视的小学生近视人数与双方无近视的小学生近视人数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性别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中的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P=0.953)以及近视的行为习惯(P=0.05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其中的饮食习惯上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是否近视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3、经过体育游戏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后,组间比较分析:与对照组比,健康教育组、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在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得分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组在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得分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健康教育组比,运动组在近视相关知识的认知与行为习惯得分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饮食习惯得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在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得分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组与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在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得分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分析:对照组、运动组干预前后在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得分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健康教育组、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干预前后在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得分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经过体育游戏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后,组间比较分析:与对照组比,健康教育组、运动组、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在视力测量指标(左右眼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健康教育组比,运动组、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在视力的测量指标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组与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在视力的测量指标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分析:对照组干预前后在视力的测量指标上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视力的测量指标下降幅度较大;健康教育组、运动组、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组干预前后在视力的测量指标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目前小学生的近视率处于较高水平,父母近视是孩子发生近视的危险因素;2、健康教育的干预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用眼认知,进而改善近视小学生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这对防治近视具有积极的意义;3、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对预防近视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饮食习惯上女生较男生更挑食、偏好甜食,这可能是导致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原因之一;4、未参加运动、健康教育干预的近视学生视力下降幅度较大,实验干预虽无法扭转学生近视状况,但可减缓小学生视力的下降幅度。

陆爽[3](2021)在《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广州市7~17岁儿童青少年各部位的骨密度情况,分析其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健康,防治成年后的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9年4~5月对广州市某区的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共1990名7~17岁学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的各部位骨密度数值及各环境因素情况(家庭、出生及喂养、饮食、睡眠、电子视屏和运动情况),将骨密度检测与问卷调查数据均完整的190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的数据分析。运用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Lambda-mu-sigma,LMS)法拟合不同性别学生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生长发育曲线,计算Z值,并以Z≥-1为骨密度发育正常,Z<-1者视为骨密度不足。分析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各部位骨密度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进一步分性别分析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原始值、Z值、骨密度不足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及各环境因素的分布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性别和年龄间的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年龄与各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计数资料则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性别间比较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年龄与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的关联。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软件为SAS 9.4和R 4.0.3,绘图软件为Origin2019和Graphpad Prism 8.3.0。结果:1.骨密度现状:(1)1902名研究对象各部位骨密度均值从小到大可排序为:左肋(0.51g/cm2)、右肋(0.53g/cm2)、左臂(0.58g/cm2)、右臂(0.61g/cm2)、胸椎(0.65g/cm2)、去颅骨全身(0.77g/cm2)、腰椎(0.82g/cm2)、左腿(0.89g/cm2)、右腿(0.92g/cm2)、骨盆(0.94g/cm2)和头部(1.27g/cm2),存在性别、年龄差异(P<0.001);(2)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0.78±0.14)高于女生(0.76±0.12)(t=4.00,P<0.001),在10岁和13岁左右出现“两次交叉”现象,其生长发育曲线在各个百分位数上亦可发现此现象;(3)各年龄组(除7岁~、16岁~和17岁组无差异)均为女生的腰椎骨密度高于男生(P<0.05),其生长发育曲线除P90和P95外(16~17岁时男生的腰椎骨密度等于或者大于女生),在各个百分位数上也均为女生高于男生;(4)性别、年龄标准化后的去颅骨全身与腰椎骨密度Z值在年龄和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率为16.30%,其中,男生为17.08%,女生为15.40%;腰椎骨密度不足率为15.62%,其中,男、女生分别为15.80%和15.40%;去颅骨全身与腰椎骨密度不足率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环境因素分布情况:(1)学生父母亲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分别占83.61%和68.78%),家庭年收入主要为10万元及以上(66.01%);以足月产居多(87.95%);88.60%的学生出生体重正常,男生高出生体重(8.55%)的比例大于女生(4.45%);学生出生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以非纯母乳喂养为主(58.65%);除出生体重外,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78.97%的学生吃早餐6~7次/周,男生(81.51%)高于女生(76.03%)(P=0.004);54.94%和33.35%的研究对象分别摄入谷薯类和肉类7次/周及以上,男生均高于女生(P<0.001);28.56%、20.05%的学生能每天吃蔬菜、水果,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摄入水产品、豆类、坚果3次/周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8.09%、34.41%和19.43%,男生高于女生(P<0.05);58.43%的学生摄入蛋类3次/周及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53%的学生零食摄入3次/周及以上,女生(41.37%)多于男生(34.19%)(P<0.05);62.35%和79.00%的学生每周摄入含糖饮料和奶及奶制品2次及以上,其中,女生每周摄入5次及以上的比例均小于男生(P<0.05);(3)70.45%的学生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女生睡眠不足率高于男生(P<0.001);电子视屏时间≥1h/天的学生比例为36.28%,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3.48%的学生参与课外运动,男生比例高于女生(P<0.001)。3.去颅骨全身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OR:0.33,95%CI:0.16~0.65)、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高中及大专:OR:0.69,95%CI:0.48~1.00;本科及以上:OR:0.51,95%CI:0.26~0.99)、家庭年收入20万元及以上(OR:0.45,95%CI:0.27~0.76)、摄入肉类7次/周及以上(OR:0.60,95%CI:0.42~0.86)、摄入蛋类3次/周及以上(OR:0.66,95%CI:0.48~0.92)、摄入奶及奶制品5次/周及以上(OR:0.65,95%CI:0.43~0.98)、有参与课外运动(OR:0.71,95%CI:0.52~0.99)的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较低(P<0.05);女生摄入蔬菜7次/周及以上(OR:0.64,95%CI:0.41~1.00)、摄入蛋类3次/周及以上(OR:0.65,95%CI:0.45~0.93)、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高(2~4次/周:OR:0.47,95%CI:0.30~0.73;5次/周及以上:OR:0.38,95%CI:0.24~0.60)可降低其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2)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aOR:0.42,95%CI:0.18~0.97)、肉类摄入7次/周及以上(aOR:0.62,95%CI:0.42~0.92)的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仍较低(P<0.05);女生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越高(2~4次/周:aOR:0.48,95%CI:0.31~0.75;5次/周及以上:aOR:0.41,95%CI:0.26~0.65),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越低(P<0.05)。4.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父母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父亲:OR:0.51,95%CI:0.26~0.98;母亲:OR:046,95%CI:0.22~0.98)、家庭年收入20万元及以上(OR:0.42,95%CI:0.23~0.76)可降低其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父亲文化程度高(高中及大专:OR:0.63,95%CI:0.41~0.95;本科及以上:OR:0.34,95%CI:0.17~0.69)、摄入水果7次/周及以上(OR:0.49,95%CI:0.29~0.84)以及摄入奶制品5次/周及以上(OR:0.56,95%CI:0.35~0.90)的女生,其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较低(P<0.05),而摄入谷薯类7次/周及以上(OR:1.45,95%CI:1.00~2.11)的女生,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更高(P<0.05);(2)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aOR:0.39,95%CI:0.19~0.79)、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高(aOR:0.55,95%CI:0.33~0.90)可降低女生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而谷薯类摄入频次7次/周及以上(aOR:1.67,95%CI:1.12~2.51)则增加女生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结论:1.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各部位骨密度值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男女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在10岁和13岁前后出现“两次交叉”的现象,而腰椎骨密度则未出现此现象。2.研究对象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较高,性别和年龄间分布未见差异。3.父亲文化程度高、每天摄入肉类有助于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的积累;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高有利于女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的生长。父亲文化程度高、奶制品摄入频次高可促进女生腰椎骨密度的积累,而摄入谷薯类频次高则不利于其腰椎骨密度的生长。4.未发现睡眠时间、电子视屏时间、参与课外运动和去颅骨全身及腰椎骨密度存在关联。

吴礼娇[4](2020)在《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调查和改进建议——以吉林市永吉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是个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是好习惯就会让人受益,反之,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为了了解小学生的卫生习惯,为今后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吉林市永吉小学生的卫生习惯进行现状调查,随机抽取该学校24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农村的小学生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居多,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学课程,同时研究者也根据了案例中不良的卫生习惯总结了一些改进建议和策略,首先提出了学校应开设卫生健康教育课程,其次对学生的卫生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最后提出了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和策略能够对学校和小学生有所帮助,从而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

代广辉,王敏,郭玉敏[5](2020)在《阜阳市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阜阳市小学生饮食行为状况,探索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阜阳市一区三县十二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饮食行为平均得分在学校类别(P=0.000)、是否独生子女(P=0.000)、家庭居住地(P=0.000)、体型(P=0.001)等类别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吃早餐、水果、蔬菜、肉类、蛋类、奶类的例数及比例为1 431名(71.55%)、495名(24.75%)、837名(41.85%)、510名(25.50%)、519名(25.94%)、476名(23.80%),每天吃和经常吃熏烤、腌制、油炸食品的例数及比例为214名(10.70%)、311名(15.56%)、516名(25.80%)。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得分与学校类别(t=-3.993,P=0.000)、体型评价(t=-6.128,P=0.000)、家庭居住地(t=-3.106,P=0.002)等有相关性。结论阜阳市小学生饮食行为中存在蛋白质、维生素A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零食及熏烤、腌制、油炸食品的摄入频次较高等问题,改善小学生的饮食行为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梁爽[6](2020)在《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决定了周末留校的住校生人数众多,周末住校生管理松散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农村中学的住校生周末管理基本上都停留在开放自习室,提供食宿,晚上查寝的层面上,学生的自由放任状态令人担忧。开展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研究,深入探究在周末这个特定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住校生在周末这个特定时段生活、学习加强管理,提高育人水平,为当地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分忧解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中,采用个案研究法,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了解了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时段状况的可靠信息,分析当前农村中学住校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农村中学管理提供指导,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指导、对培养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首先,笔者发现已有的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学校在行课期间进行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不需要建立特殊的工作机制,对于周末住校生留校人数众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并未很好地解决。本研究聚焦于周末这一特定时段,农村中学资源稀缺,力量有限面对人数众多的留校学生,如何建立周末管理的长效机制,找到周末住校生管理的有效策略,改变目前学生的自由散漫状态,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运动、生活。其次,本研究对于住校生管理制度建设、住校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住校生良好生活状态、发动住校生参与文化建设、动员住校生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住校生进行心灵沟通、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除了“管”和“防”,本研究借鉴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外,主动作为,就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的策略进行研究。基于对个案的分析得出结论与讨论,力争构建有效机制,积极主动管理,使农村中学周末管好住校生,挖掘育人价值,看重社会效益,探寻理论上的新颖点。关注人的成长,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自我管理。最后,学校要从管理层面获得新的启示、可行的操作:健康成长是目的、管理措施是手段、学生状态是关注点、学业进步是着力点。

谭维维,黄建萍,安娜[7](2020)在《南通市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南通市中小学生的饮食相关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方法在学校采取网络答卷的方式,使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制作的《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不健康饮食行为与多种因素存在的关系。结果共调查2 588名学生,有效问卷2 568份,有效应答率99.2%,年龄8~20岁,男生1 305人,女生1 263人;共有76.1%的学生存在着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其中有64.4%的学生不能每天喝1杯奶,15.3%的学生不能每天坚持吃早餐;每天喝含糖饮料、吃甜食、吃油炸食品达1次及以上的学生分别占6.1%、17.9%、10.2%。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发生与住宿情况和家庭类型有关。结论青少年学生中存在不经常喝牛奶、不吃早餐、喜食油炸、甜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家长和学校都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促进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

刘晗[8](2020)在《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武汉市某小学三-六年级9-12岁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教育干预,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建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膳食行为,为改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3月对武汉市流动儿童比例较高的某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及其看护人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体格检查和膳食调查(24小时膳食回顾法),儿童和看护人的营养KAP(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然后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个班级,对干预组儿童和看护人进行营养教育干预。对儿童的干预主要包括营养教育课程和知识讲座,对看护人的干预主要通过班主任发放营养宣教资料,在班级群推送营养知识和组织看护人进行知识讲座,干预期为两个月。干预结束后进行数据收集,包括儿童膳食调查,儿童和看护人的营养KAP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和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抽取其中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数据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及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流动儿童膳食摄入的差异,以及流动儿童和看护人营养KAP状况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干预组流动儿童218人,看护人196人;对照组流动儿童222人,看护人181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和看护人在干预前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流动儿童营养KAP部分,干预后干预组知识得分均值为8.69±1.67,高于干预前8.05±1.67(P<0.001)及干预后对照组7.84±1.96(P<0.001);干预后干预组儿童愿意获取营养知识的比例为91.3%,高于干预前83.5%(P=0.002),且高于干预后对照组84.1%(P=0.004);儿童偏食状况方面,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偏食比例(47.7%)低于干预前(59.2%,P<0.001),且低于干预后对照组(59.9%,P<0.001)。(2)看护人营养KAP部分,干预后干预组看护人营养知识总分均值为19.73±5.64,高于干预前18.52±5.72(P<0.001),且高于干预后对照组19.04±5.59(P<0.001)。(3)儿童膳食摄入方面,干预后干预组流动儿童能量、三大宏量营养素、钙、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量均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及干预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干预组在谷薯及杂豆类、蔬菜类、畜禽肉类、蛋类、大豆及奶制品类食物摄入量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及干预后对照组(P<0.001)。(4)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对干预组不同特征的流动儿童及看护人营养干预效果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流动儿童营养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而看护人身份、年龄、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是影响看护人营养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性别对其营养总得分干预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知识的提高较为明显,营养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善,但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营养素摄入状况方面,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达标率干预后明显提高,但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预后大部分膳食类型的食物达标率也有所提升。营养状况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本研究中的短期营养教育干预效果有限,但对儿童营养KAP及膳食状况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刘佳艳[9](2020)在《X县“家庭寄宿”小学生成长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X县县城公立小学附近围绕着大大小小的“寄宿家庭”,又被当地人称为学生公寓。这些寄宿家庭由私人开办,兼具住宿、餐饮、生活管理以及作业辅导等功能,主要面向从农村来县城上学的小学生。寄宿学生周一至周五住在寄宿家庭里,周末和节假日返回家里。“县城择校,公寓寄宿”已经在农村地区演变成了一种风气。然而,对于尚不能完全自理的小学生来说,其中的利弊得失如何判断?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的小学生能否适应寄宿公寓的集体生活?公寓管理人员能够代替父母很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吗?家庭教育的缺失又会对寄宿小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研究开展的出发点和基本问题意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法对寄宿小学生的成长状况进行研究。在实地走访X县县城小学附近的寄宿家庭,初步了解寄宿环境、招生规模、教师素质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出关于寄宿儿童生活状况的自编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8份,采访寄宿学生、学生家长、在校老师各6名,采访公寓老师5名。调查发现,寄宿小学生面临的成长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明显;学习困境突出;行为习惯不良;情感支持缺失;存在欺凌现象。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小学教育生态不容乐观;政府的教育监管有不到位之处;寄宿家庭的管理失范;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不当之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存在失误。针对寄宿小学生的成长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本文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公寓这四个层面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政府层面包括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合理整顿寄宿家庭,扩大县城学校规模,发展县城寄宿制学校;学校层面包括规范入学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师素养,制定落实校规校纪;家庭层面包括理性择校、尽量陪读,关心子女生活、多做情感沟通,做好与学校协同工作;寄宿家庭层面包括提高服务意识、完善相应设施,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重视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生活。

刘炬吟[10](2019)在《云南省元阳县农村寄宿制哈尼族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寄宿制哈尼族学龄儿童的基本营养状况,针对其存在的营养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法,提高寄宿制学校哈尼族学龄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水平。[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红河州元阳县3所寄宿制小学3-5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体格检查、营养KAP问卷调查、膳食调查以及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体格检查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要求,对学生身高、体重、血压值进行测量;学生、老师营养KAP调查以及访谈内容以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调查表为基础,结合课题目标,自行设计问卷。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进行调查,结果根据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换算的标准人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值进行比较分析;选取BMI值和KAP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两所学校学生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营养宣教和体育锻炼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采用Epidata软件对KAP问卷进行数据录入,SPSS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自主开发的“昆明医科大学孕产妇与儿童膳食营养评价系统”对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1、基线调查调查对象BMI平均值为16.8±2.2,其中低体重占2.1%,超重占4.3%,肥胖占2.9%,1.9%的小学生血压值偏高;营养知识总体合格率为55.8%;75.0%的学生愿意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1.0%;68.2%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对象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分别占推荐摄入量的76.3%、72.9%,脂肪摄入量接近推荐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平均需要量的1.69倍;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不足,维生素A仅占20.4%,Ca仅占23.2%;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类、薯类偏高,其余几类食物的摄入均偏低,特别是水产品类、奶类、大豆类、坚果类的摄入量明显不足。2、干预效果评价干预组BMI平均值为17.7±2.3,血压在正常范围的学生占98%。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BMI值和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营养知识、态度部分得分明显提高(P<0.05),但行为部分仅有一题干预组中间频次的学生多于对照组,其余几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部分蛋白质摄入量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宏量营养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Ca、P、Fe、Se,干预组摄入量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相比,BMI值和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营养知识、态度部分得分明显提高(P<0.05),行为部分仅有两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几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部分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占比均高于干预前(P<0.05),维生素的摄入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矿物质Ca、P、Fe、Zn干预后的摄入量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1、基线调查表明,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营养认知方面存在不足,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类摄入较多,总能量、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不足;虽然睡眠时间较为充足,但学生整体较缺乏体育锻炼。2、通过“营养宣教+体育锻炼”的综合干预,学生营养知识、态度的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营养行为以及膳食结构方面改善的不明显。说明此次营养健康干预方式能够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端正小学生合理膳食的态度,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但仍然任重道远。3、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参与,长期坚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市某城区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血压概述
        1.1.1 高血压分级
        1.1.2 高血压分类
    1.2 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
        1.2.1 国内、外高血压患病情况
        1.2.2 国内、外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
    1.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概述
    1.4 儿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1.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5.1 国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1.5.2 国内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1.5.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统一标准及简化标准研究
    1.6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1.6.1 国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1.6.2 国内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流行情况
    1.7 国内外儿童高血压的认知情况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2.1 体格检查
        2.2.2 血压测量
        2.2.3 问卷调查
    2.3 判定标准
        2.3.1 儿童血压水平
        2.3.2 儿童超重及肥胖
    2.4 相关指标定义
        2.4.1 出生情况
        2.4.2 出生体重分组
        2.4.3 疾病史及疾病家族史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血压测量
        2.6.2 问卷调查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3.1.1 调查学生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调查学生的出生情况
        3.1.3 调查学生的血压水平
        3.1.4 调查学生的疾病家族史情况
        3.1.5 调查学生家长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6 调查学生家长疾病史及家族史情况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情况
        3.2.1 学生高血压KAP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2.2 家长高血压KAP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3 调查对象高血压知识、信念及行为得分情况
        3.3.1 调查学生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3.3.2 调查学生高血压信念持有情况
        3.3.3 调查学生高血压行为形成情况
        3.3.4 调查学生高血压认知问卷得分情况
        3.3.5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3.3.6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信念持有情况
        3.3.7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持有情况
        3.3.8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问卷得分情况
    3.4 调查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知识及格情况的影响
        3.4.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4.3 不同血压水平及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4.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4.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5 调查对象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5.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3 不同血压水平及疾病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6 调查对象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6.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基本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3 不同疾病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7 调查对象高血压KAP问卷总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7.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3 不同血压水平疾病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8 调查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8.1 调查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8.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9 调查对象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9.1 调查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9.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0 调查对象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0.1 调查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0.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1 调查对象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3.11.1 调查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3.11.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血压水平变化趋势
    4.2 儿童血压偏高检出情况
    4.3 儿童高血压知晓情况
        4.3.1 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情况
        4.3.2 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4.4 高血压KAP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
        4.4.1 学生高血压KAP问卷得分影响因素
        4.4.2 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得分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近视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小学生近视现状
        2.2.1 国内小学生近视现状
        2.2.2 国外小学生近视现状
    2.3 近视的测量方法和评定标准
        2.3.1 测量方法
        2.3.2 评定标准
    2.4 近视的影响因素
        2.4.1 遗传因素
        2.4.2 环境因素
        2.4.3 营养物质
        2.4.4 户外活动
        2.4.5 心理因素
    2.5 近视的危害
    2.6 近视的治疗
        2.6.1 配镜治疗
        2.6.2 药物治疗
        2.6.3 手术治疗
        2.6.4 运动疗法
    2.7 体育运动对视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2.8 健康教育对视力与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实验法
        4.2.4 数理统计法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近视的一般情况
        5.1.1 近视的性别差异
        5.1.2 近视的遗传差异
    5.2 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5.2.1 性别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5.2.2 是否近视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5.3 实验干预对视力及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5.3.1 体育游戏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近视学生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5.3.2 体育游戏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近视学生视力的影响
第6章 讨论与分析
    6.1 近视的一般情况
        6.1.1 性别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6.1.2 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6.2 性别、近视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6.2.1 性别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6.2.2 是否近视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6.3 实验干预对视力及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分析
        6.3.1 体育游戏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视力相关的健康行为的影响
        6.3.2 体育游戏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近视学生视力的影响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第8章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图

(3)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骨密度的定义
    1.2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骨量增长的关键时期
    1.3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1.3.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与骨密度
        1.3.2 饮食情况与骨密度
        1.3.3 运动、电子视屏、睡眠情况与骨密度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计
        2.2.2 问卷调查
        2.2.3 体格检查
        2.2.4 骨密度检测
    2.3 相关指标定义
        2.3.1 环境因素
        2.3.2 骨密度状况
    2.4 质量控制
        2.4.1 问卷设计、调查、质控及数据录入
        2.4.2 体格检查
        2.4.3 骨密度检测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特征
        2.5.2 骨密度情况
        2.5.3 环境因素分布情况
        2.5.4 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5.5 统计分析软件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特征
    3.2 骨密度情况
        3.2.1 各部位骨密度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3.2.2 不同性别学生去颅骨全身与腰椎骨密度的情况
    3.3 环境因素分布情况
        3.3.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
        3.3.2 饮食情况
        3.3.3 睡眠、电子视屏、课外运动情况
    3.4 去颅骨全身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与去颅骨全身骨密度
        3.4.2 饮食情况与去颅骨全身骨密度
        3.4.3 睡眠、电子视屏和课外运动情况与去颅骨全身骨密度
        3.4.4 多因素分析
    3.5 腰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与腰椎骨密度
        3.5.2 饮食情况与腰椎骨密度
        3.5.3 睡眠、电子视屏和课外运情况与腰椎骨密度
        3.5.4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骨密度情况
        4.1.1 各部位骨密度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4.1.2 不同性别学生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情况
    4.2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及其对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4.3 饮食情况及其对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4.4 睡眠、电子视屏和课外运动情况及其对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4.5 创新点
    4.6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调查和改进建议——以吉林市永吉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调查结果
        1. 城市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卫生习惯情况:
        2. 条件较差的农村学生卫生习惯情况:
二、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及生成原因
    (一)小学生客观方面的原因
        1. 寄宿生的客观原因
        2. 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没有形成
    (二)小学生住宿寝室的生活方面原因
    (三)饮食生活方面
四、整改建议
    (一)学校开设卫生健康教育课程
        1. 指导思想。
        2. 课程目标
        3. 课程原则
        4. 课程内容
    (二)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阜阳市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饮食行为得分
    2.2 饮食积极健康行为率
    2.3 饮食行为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2.4 饮食行为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6)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有关住校生综合管理的研究
        2.有关住校生专项管理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1.农村中学
        2.住校生周末管理
        3.策略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管理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双因素理论
一、农村中学住校生管理概述
    (一)周末管理的特点
        1.时空管理的特点
        2.活动和教育的特点
    (二)周末管理的内容
        1.满足低层次需要的管理
        2.满足高层次需要的管理
    (三)周末管理的方式
        1.约束方式
        2.激励方式
二、高县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对象
        2.调查的方式
        3.调查的结果
    (二)存在的问题
        1.生活服务、学习指导需要优化
        2.不重视高层次需求
    (三)原因分析
        1.硬件不足和软件滞后
        2.封闭式管理的缺陷
三、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二)错时安排文体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加强班级建设
    (七)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高县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7)南通市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不健康饮食行为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概况
    2.2 性别、年级因素
    2.3 地区、住宿情况、家庭类型因素
    2.3 饮食相关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8)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调查对象
        1.1.2 样本量估计
        1.1.3 抽样方法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方法
        1.3.2 干预方法
        1.3.3 干预评价
    1.4 评价标准
        1.4.1 能量及营养素摄入评价标准
        1.4.2 膳食结构评价标准
    1.5 技术路线
    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1.6.1 数据整理
        1.6.2 数据分析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1.2 看护人基本情况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营养KAP状况
        2.2.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知识的比较
        2.2.2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态度的比较
        2.2.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行为的比较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看护人干预前后营养KAP状况
        2.3.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知识的比较
        2.3.2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态度的比较
        2.3.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相关行为的比较
    2.4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营养素摄入与膳食结构状况
        2.4.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素摄入情况
        2.4.2 干预前和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膳食结构状况
    2.5 干预组儿童营养KAP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干预组看护人营养KAP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学龄儿童营养 KAP 状况的影响
    3.2 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看护人营养 KAP 的影响
    3.3 营养教育干预对学龄儿童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结构的影响
    3.4 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的思考与建议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3 营养认知问卷及膳食调查表

(9)X县“家庭寄宿”小学生成长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寄宿家庭”的研究
        1.4.2 关于“农村寄宿小学”的研究
        1.4.3 关于“校外托管班”的研究
        1.4.4 文献述评
    1.5 概念界定
        1.5.1 家庭寄宿
        1.5.2 寄宿家庭和城市晚托班
        1.5.3 寄宿家庭和农村寄宿制学校
        1.5.4 家庭寄宿小学生
        1.5.5 成长状况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2.X县“家庭寄宿”小学生生活状况的调查
    2.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2.1.2 调查对象
        2.1.3 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2.1.4 问卷数据的统计处理
    2.2 X县C校“家庭寄宿”小学生生活状况的描述
        2.2.1 C小学寄宿小学生数量情况
        2.2.2 C校周围寄宿家庭情况的描述
        2.2.3 C校寄宿小学生寄宿生活状况概览
        2.2.4 寄宿生活的正面影响
3.X县“家庭寄宿”小学生成长问题的探讨
    3.1 生活困难明显
        3.1.1 宿舍设备不足,衣物更换不及时
        3.1.2 餐饮条件不达标,健康饮食难以保证
        3.1.3 大多数学生睡眠不足,质量不高
        3.1.4 往返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3.2 学习困境突出
        3.2.1 学习成绩大多居中下水平,满意度不高
        3.2.2 课外作业的自主性不足,存在抄袭现象
    3.3 行为习惯不良
        3.3.1 道德行为存在偏差
        3.3.2 个人卫生习惯堪忧
        3.3.3 消费习惯不健康
    3.4 情感支持缺失
        3.4.1 公寓生活老师关心不足
        3.4.2 学校教师情感支持不够
        3.4.3 同伴的情感依赖性高,小团体明显
    3.5 存在欺凌现象
4.X县“家庭寄宿”小学生成长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农村小学的教育生态不容乐观
    4.2 政府的教育监管有不到位之处
    4.3 寄宿家庭的管理失范
        4.3.1 经营者片面追求利润,缺乏责任意识
        4.3.2 从业者素质不高,专业素养欠缺
    4.4 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不当之处
        4.4.1 县城公立小学寄宿生的尴尬身份
        4.4.2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紧张
        4.4.3 教师的主观偏见
    4.5 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存在误区
        4.4.1 教育观念误区
        4.4.2 教育行为误区
5.促进“家庭寄宿”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探讨
    5.1 政府层面
        5.1.1 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稳定生源
        5.1.2 合理整顿寄宿家庭,不能因噎废食
        5.1.3 扩大学校规模,鼓励发展县城寄宿制学校
    5.2 学校方面
        5.2.1 规范入学机制,正视寄宿学生群体
        5.2.2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升教师素养
        5.2.3 制定并落实校规校纪,带动公寓完善服务
    5.3 家庭方面
        5.3.1 理性择校,尽量陪读
        5.3.2 关心子女生活,多做情感沟通
        5.3.3 做好与学校协同工作
    5.4 寄宿家庭方面
        5.4.1 提高服务意识,完善相应设施
        5.4.2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5.4.3 重视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生活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云南省元阳县农村寄宿制哈尼族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青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1.2 青少年儿童存在的营养问题
    1.3 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营养现状
    1.4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基本概况
    1.5 哈尼族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营养状况及研究现状
    1.6 营养干预现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3.1 基线调查
        3.1.1 营养KAP问卷
        3.1.2 3天24小时膳食调查
        3.1.3 体格检查
        3.1.4 体育活动情况调查
        3.1.5 访谈
    3.2 健康干预
        3.2.1 营养健康宣教
        3.2.2 体育锻炼
    3.3 干预效果评价
        3.3.1 营养KAP问卷
        3.3.2 3天24小时膳食调查
        3.3.3 体格检查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对象来源
        4.1.2 对象纳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抽样方法
        4.2.2 营养KAP问卷
        4.2.3 3天24小时膳食调查
        4.2.4 体格检查
        4.2.5 干预方法
        4.2.6 干预效果评价
        4.2.7 数据处理
        4.2.8 技术路线
    4.3 质量控制
5 结果
    5.1 基线调查
        5.1.1 KAP调查结果
        5.1.2 3天24小时调查结果
        5.1.3 教师KAP调查
        5.1.4 教师、学生营养问题访谈
        5.1.5 A、B小学体格检查及KAP基线调查结果比较
        5.1.6 A、B小学3天24小时对比结果
    5.2 干预效果评估
        5.2.1 干预组、对照组体格检查及KAP对比结果
        5.2.2 干预组、对照组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对比情况
        5.2.3 干预组干预前后KAP对比
        5.2.4 干预组干预前后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对比情况
6 讨论
    6.1 基线调查
        6.1.1 体格检查
        6.1.2 营养KAP、体育锻炼调查和访谈
        6.1.3 3天24小时膳食调查
    6.2 干预效果评价
        6.2.1 BMI及血压值干预效果
        6.2.2 营养KAP干预效果
        6.2.3 3天24小时膳食情况
7 结论
8 建议及研究的局限性
    8.1 建议
    8.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9 附表
10 综述
    参考文献
11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2 致谢

四、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市某城区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调查分析[D]. 张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性研究[D]. 朱慧雨. 扬州大学, 2021(09)
  • [3]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陆爽.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调查和改进建议——以吉林市永吉小学为例[A]. 吴礼娇. 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三), 2020
  • [5]阜阳市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研究[J]. 代广辉,王敏,郭玉敏.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0(06)
  • [6]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D]. 梁爽. 西南大学, 2020(05)
  • [7]南通市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 谭维维,黄建萍,安娜. 中国校医, 2020(07)
  • [8]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 刘晗.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9]X县“家庭寄宿”小学生成长状况研究[D]. 刘佳艳. 郑州大学, 2020(03)
  • [10]云南省元阳县农村寄宿制哈尼族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研究[D]. 刘炬吟.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海安县小学生饮食行为及卫生习惯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