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暴雨泥石流风险划分

中国暴雨泥石流风险划分

一、中国暴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柳清文[1](2020)在《福建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进入汛期以来,位于闽中内陆山区的三明市降雨频繁,降雨量大,其中,数次集中强降雨过程历史罕见,一方面致使城市内涝严重,低洼地段多处受淹,另一方面,受其影响三明市城区后山暴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并且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山洪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能力极大的特性,往往导致房屋、道路、农田毁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每年三明因为暴雨产生的山洪地质灾害使当地经济损失巨大,因此针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收集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发生洪水灾害的特征参数,结合泥石流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力条件,分析了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20条冲沟发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并对20条冲沟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计算了相关流域的洪水与泥石流设计流量,同时分析了下游排水涵洞在50年和100年一遇的强降水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的情况下的过流能力,评估了山洪与泥石流的危险性大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进行野外实地踏勘、现场测量沟谷两侧坡度和发生在沟道两岸的坡面滑坡以及沟道内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明市区后山各冲沟流域内存在多处来源于两侧坡体上的坡积土崩滑于沟道内,可能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物源来源。(2)采用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等勘察方法,查明该泥石流沟内的物源类型、漂木堵塞情况,测量市政排水涵洞,测量山洪洪痕断面,通过福建省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水洪峰流量等。本文通过获取降雨数据以及野外山洪洪峰调查,得出研究区于2019年5月16日至18日降雨的重现期为50年。同时暴发洪水的重现期也是50年。(3)分析泥石流发育基本特征,对后山小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沿沟松散物储量、河沟堵塞程度、河沟纵坡、沟岸山坡坡度、产沙区沟槽横断面等15个主要因子,对后山小流域泥石流进行易发性分析。研究区20条冲沟除了1#冲沟为不易发外,其余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均为轻度易发。(4)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通过洪水与泥石流设计流量计算,并对过水涵洞的洪水与泥石流过流流量对比,同时考虑树木在有涵洞的情况下,进而对流域危险性进行分析。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下游沟口的洪水全是由市政涵洞排导,提出了堵塞条件和过流能力的判断依据,以及山洪与泥石流危险性判断方法。

郑涛[2](2019)在《萨嘎县雄如乡布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4.25”尼泊尔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使得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增多,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强降雨条件下,震后泥石流容易被激发,对沟口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震后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藏萨嘎县雄如乡布扎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入手,分析了布扎泥石流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布扎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同时用CFX软件对泥石流沟口堆积区流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危险性评价与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对泥石流的治理、防范与灾后补救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对研究区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背景进行分析,并从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三个方面研究了布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此外,根据相关的规范及公式,计算了泥石流动力学参数,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数值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2)根据研究区泥石流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影响泥石流危险性的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得危险性主要受其自身特征与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最小。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其危险等级为高度危险,建议对该泥石流进行重点监测与防治。(3)建立布扎泥石流沟口三维地质模型,用CFX软件对泥石流沟口堆积区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泥石流在沟口堆积区的泛滥过程,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接近,准确性较高。

陈超[3](2019)在《九寨沟县震后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九寨沟县地处四川省西部地槽区岷山山脉北段的复背斜上,其北、南、西三面均存在明显断裂带,构成复杂,属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区内岩层褶曲强烈,岩层破碎,构造裂隙发育。“8·8”九寨沟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山体开裂,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堆积,伴随暴雨,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当地人身安全及经济发展。因此,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快速查明灾区泥石流隐患大致分布及性状特点,并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不仅为该区域内灾害评估、减灾防灾和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依据,也为以后泥石流研究提供参考。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灾区泥石流防治及预警预报的基础和前提,且震后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容易诱发泥石流灾害;目前针对整个九寨沟县域震后泥石流的研究较少,且前人多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经验方法研究区域泥石流危险性,主观因素过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九寨沟县为研究区,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表覆盖对偶拓扑建模认知下的滑坡遥感自动识别方法(41602355)”。首先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已有数据资料,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解译及信息提取,查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选择关键影响因子,引入植被含水量作为评价因子,并利用3S技术提取各因子;然后采用主客观因素兼顾的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潜在泥石流危险性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最后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检验评价结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利用研究区震前、震后多期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地质灾害信息提取,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解译,共解译崩塌体307个,滑坡体135个,泥石流沟232个,并结合地形、地质及水文气象等资料,查明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2)以流域为基础划分了不同尺度的评价单元;分析了研究区泥石流形成条件;选择一次泥石流(可能)最大冲出量、地貌信息熵、地震烈度、地质构造、流域面积、主沟长度、相对高差、坡度、24小时最大降雨量、植被含水量等10个危险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利用3S技术提取各评价因子。(3)选取了研究区震后已发生的12个泥石流灾害作为样本,采用兼顾主客观因素的超效率DEA-AHP模型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空间统计分析提取不同尺度下各个流域单元的因子数值,按照统一标准分级赋值,进而实现危险性区划及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验证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成果准确性高,能较好反映研究区潜在泥石流危险情况,其中,漳扎镇及九寨沟风景区、罗依乡一带的泥石流危险性极高,亟待加强注意。研究成果为该区潜在泥石流危险性预警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于崇嘉[4](2018)在《龙井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泥石流是广泛发生于我国山区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具有分布范围广、发生数量多等特点,是一种世界性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山地总面积大约占据了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广泛的发育在我国的山地地区,因此我国是受泥石流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的众多国家之一。因此,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在我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龙井白金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白金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研究,希望对白金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所认识。为了能够正确的对白金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我们有针对性的对白金沟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必要的室内试验(室内粒度分析试验),对白金沟的原生地质条件(如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等)、白金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发育的成因机制、活动强度、区域活动性、泥石流流速、流量、冲击力、冲起高度、弯道超高等力学特征参数、危险性等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并采用筛分法确定了历史上发生的泥石流的类型,采用配比法与规范查表法确定了白金沟泥石流的流体重度。在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过程中,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因素较多,故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建立了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赋权,本文最终采用可拓学方法对白金沟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既全面的考虑了各影响因素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大小,又合理的解释了泥石流发育的本质,为将来的白金沟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结果与野外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胡涛[5](2017)在《汶川震区震后大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汶川特大地震后连续多次暴发的泥石流造成了巨大损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震后大型泥石流致灾机理认识不足,造成大型泥石流的防治对策针对性不强,具体防治措施不合理。因此,开展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大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归纳总结震区大型泥石流防治模式,对有效指导该类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泥石流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选择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映秀镇-威州镇段岷江河谷段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大型泥石流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汶川震区震后大型泥石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汶川震区震后大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分析和评价汶川震区震后大型泥石流的危险性,最后,针对研究区不同成灾模式(堵塞溃决型、下切揭底型、崩滑补给型)的大型泥石流沟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防治模式。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位于汶川县境东部,自映秀镇沿岷江逆流而上至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的河谷两岸。由于岷江的快速下切,河谷两岸切割强烈,地形普遍较陡,坡地和陡坡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8%,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研究区属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一部分,位于主中央断裂和后山断裂之间;地层主要以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岩浆岩、震旦纪的变质岩,以及少量志留系的变质岩为主,受构造作用影响,岩浆岩和变质岩解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地壳急剧上升并伴随断裂活动,在上升中有短暂间歇。研究区以银杏乡苏坡店为界,分为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两个明显的气候区,区内降雨自北至南递增,北旱南涝特征明显,汛期强降雨过程集中,具备形成泥石流的降水条件。(2)汶川特大地震后,研究区地质灾害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震前以崩塌滑坡为主,转化为震后以泥石流灾害为主;泥石流也表现出大规模和频发的特点。此次研究的大型泥石流指那些规模相对较大,危害严重的泥石流;具体可通过一次冲出总量(>10万m3)、洪峰流量(>100 m3/s)、死亡人数(>10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威胁人数(>500人)和可能经济损失(>500万元)等指标来界定,满足其中任何一项或以上的泥石流沟均为大型泥石流沟。根据调查和评价,研究区有各类沟道54条,其中大型泥石流沟共46条,岷江左、右两岸各23条,沿主河分布的线密度达0.85条/km,分布密度很高。研究区泥石流的发育具有流域面积相对偏小,主沟长度较短,但泥石流沟床普遍较陡,泥石流流域分布范围广泛的特点。泥石流的分布在不同地层中差异较大;震旦系岩浆岩中发育的泥石流流域面积占该套地层出露面积的99.7%,紧随其后的是古元古界混合片麻岩和新元古界岩浆岩,分别占其地层出露面积的89.7%和84.9%,出露面积比最少的为中元古界片麻岩地层,为55.7%。由于研究区地震烈度普遍较高(IX度以上),地震对地表破坏普遍严重,不同烈度区内泥石流的分布差异不明显。研究区震后大型泥石流成灾特点主要表现在沟域内崩滑物源产量剧增、物源易集中规模性启动、沟道因堵塞而形成的溃点增多、泥石流的激发雨量明显降低等。震后泥石流的活动不仅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多呈高发群发特征。(3)汶川特大地震后,研究区各泥石流沟域物源量急剧增加,流域微地形和沟道条件也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泥石流暴发所需的水力条件大幅降低,即激发形成泥石流的临界雨量较震前明显降低。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直接导致震后泥石流致灾机理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对震后泥石流的调查、分析和归纳,泥石流沟物源集中启动规模放大的成灾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堵塞溃决型、下切揭底型和崩滑补给型。沟道堵溃是震后极重灾区泥石流规模明显增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堵塞溃决型泥石流就是因沟道堵塞溃决而形成;规模超常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如七盘沟“7.11”特大泥石流。地震引发的崩塌和滑坡等堆积物大量堆积在沟道内,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很容易遭受冲刷并切槽形成泥石流。下切揭底型泥石流就是因沟床物质遭受冲刷下切而形成,且易发生堵塞溃决级联效应,如高家沟“7.03”特大型泥石流。地震形成的崩塌和滑坡松散堆积物质也容易在降雨作用下直接起动形成泥石流。崩滑补给型泥石流就是因崩滑坡体上发生溯源侵蚀而形成,一旦滑坡整体失稳转化成泥石流,往往规模很大,危害严重,如烧房沟“8.14”泥石流。(4)基于模糊物元可拓性理论,选取了沟道堵塞程度、沟床比降、流域完整系数、单位面积总动储量、单位面积崩滑动储量、单位沟道长度的沟床堆积动储量、地层岩性及年平均降水量等因子,对大型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由于不同类型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分别对堵塞溃决型、下切揭底型、及崩滑补给型三种泥石流类型,选定相应的评价因子,构建危险性评价的标准物源模型。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有21条,占总数的45.65%;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有17条,占总数的36.96%;低度危险的泥石流沟有8条,占总数的17.39%。其中,23条崩滑补给型泥石流沟中,30.44%为高度危险,34.78%为中度危险,34.78%为低度危险;12条下切揭底型泥石流沟中,58.34%为高度危险,41.66%为中度危险;11条堵塞溃决型的泥石流沟中,63.64%为高度危险,36.36%为中度危险。研究区将近83%的大型泥石流属中高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堵塞溃决型、下切揭底型、崩滑补给型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依次降低,这与其成灾模式直接相关。(5)震后大型泥石流防治体系研究,分别选取堵塞溃决型的七盘沟泥石流沟,下切揭底型为主的高家沟泥石流沟和崩滑补给型为主的烧房沟泥石流为典型实例,对大型泥石流防治理念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堵塞溃决型泥石流可采用“治堵溃为主,拦排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理;具体通过3座拦挡坝、1座桩林坝、1座缝隙坝、格宾石笼固床以及排导槽等工程的综合运用,能够消除沟道堵溃隐患,减轻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下切揭底型泥石流采用“拦挡为主,排泄为辅”的方案进行治理,具体在中游和下游分别各布置2座格栅坝,沟口布置排导工程和导流堤工程,能够达到控制沟道下切,减小泥石流堵塞主河的可能性。崩滑补给型大型泥石流采用“固源为主,拦排相辅”的方案进行治理,具体工程为“上游谷防群+中游桩板和肋板护脚护底+下游2座桩林坝和1座拦砂坝自然回淤固床压脚+渡槽明洞跨越G213”。(6)针对三种不同成灾模式分别构建其防治对策与模式。溃决堵塞型泥石流本身跟沟道微地貌关系密切相关,沟道堵塞是形成该类型泥石流的重要诱因。防治此类泥石流的关键在于疏浚沟道条件,防止能量积累,控制发生规模。因此,此类泥石流的防治应采用“消除堵溃,控规消能”的指导思想,“治势为主,土水合治”的治理模式;具体工程措施包括治势(消能)工程、治土工程、治水工程,且三者的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治势(消能)工程>治土工程>治水工程。下切揭底型泥石流主要诱因在于降雨等流体冲蚀作用,根据其成因机理和致灾特点,对沟道下切型泥石流要尽可能的控制其沟道下切而进一步发展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因此,下切揭底型泥石流可采用“源头阻水,防止下蚀”的指导思想,“水土并治,减势消能”的治理模式;具体采取沟床、坡面排水、阻水措施防止坡面冲蚀形成拉槽;实施治土稳沟固床措施,增加沟床抵抗“水”冲击的能力;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治水工程+治土工程>治势(消能)工程。崩滑补给型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在于物源优势能够持续保持。解决措施主要针对崩滑体物源实行人工断链干预,防止崩滑转化成泥石流形成灾害链。因此,崩滑补给型大型泥石流可采用“稳坡固源,断供阻补”的指导思想,“治土为主,水势同治”的治理模式;即围绕治土(崩滑体物源)工程为核心,采取治水措施配合治土工程,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治土工程>治水工程>治势(消能)工程。根据泥石流治理工程的调查,通过对研究区震后实施的泥石流治理效果的检验和分析,发现大部分治理工程运行情况良好,治土、治水、治势工程等“主导防治、互为补充”的防治体系运转有效,基本达到了设计目的。

刘希林,庙成,田春山[6](2017)在《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两种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着重比选确定性模型(CF)和逻辑回归模型(LR)的组合评价模型(CF&LR组合模型)与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的评价模型(ICG模型),应用于我国大尺度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评价指标均为7个:坡度、岩性、地质年代、距断层距离、月降雨量变差系数、年平均≥50 mm暴雨日数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评价单元为1km×1km栅格。评价区域为中国和广东省。合理性检验结果表明,虽然ICG模型应用于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基本合理,但CF&LR组合模型对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从中国范围还是广东省范围来看,CF&LR组合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均高于ICG模型。由此可见,适用于欧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ICG模型,在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应用中并没有优势。CF&LR组合模型则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可推荐为中国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之一。

史明远[7](2016)在《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泥石流是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北京山区人口密度大,泥石流灾害较为频繁,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和到访游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针对南窖小流域的泥石流预测预警研究,可为小流域提供有针对性的预测预警信息。论文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研究南窖小流域沟谷发育特征,统计并估算流域内松散物源储量。选取评价泥石流危险性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分别获得指标的主观、客观和组合权重值。再由万有引力搜索算法优化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获得小流域内7个沟谷(包括6条一级支沟及主沟形成区段)的泥石流危险性分级结果。借助GIS工具对南窖小流域进行危险性分区、易损性分区以及风险性分区。将野外地质描述、泥石流特征评判、流域内7个沟谷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全流域的泥石流风险性分区作为南窖小流域泥石流中长期预测信息。针对自然界复杂的降雨情况提出“一个降雨过程”概念。利用改进的前期有效降雨公式计算前期有效降雨量。在分析历史降雨数据和泥石流灾害资料的基础上,构建泥石流降雨总量临界线,可实现每分钟不间断的连续预警。通过布置在小流域内的各类监测设备所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小流域内的降雨量、典型物源的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泥石流次声信号、泥位信息、泥石流视频影像等数据。采用递进式泥石流分级预警系统,从以气象恶化提醒为主的短期预警,到以泥石流降雨总量临界线为核心,辅助设备为补充的临灾预警,实现了递进式的泥石流分级预警目标,为居民和游客的安全撤离争取宝贵时间。论文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依据、研究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论文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第2章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气象水文和植被条件六个方面介绍了南窖小流域发育地质背景。第3章详细介绍了南窖小流域沟谷地质特征。第4章介绍了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特征评判及运动特征。第5章介绍了南窖小流域内7个沟谷的危险性评价和全流域的泥石流风险性分区。第6章介绍了泥石流短临预警的构建,包括短期预警和临灾预警。提出“一个降雨过程”概念,构建了泥石流降雨总量临界线。第7章介绍了泥石流短临预警的实施,提出递进式泥石流分级预警思路及预警的解除。第8章为结论,总结了论文所有内容。

冒建[8](2015)在《北京沙河流域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石流灾害是北京地区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地质灾害,建国以来北京地区泥石流共造成5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北京政府和学者高度重视泥石流的防灾工作和预警研究。解决城市地质安全问题迫切需要针对北京市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研究。本文以北京怀柔区和密云区交界的沙河流域为研究区,充分调研目前国内外最新的泥石流预警预报理论成果,系统总结北京沙河流域泥石流沟的发育现状,从泥石流区域监测预警模型建立和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两个方面开展论述,完成研究区监测预警系统开发。泥石流预警模型建立是本文的理论核心,首先根据沙河流域泥石流特点,选取研究区内7个重要评价指标,运用可拓理论,建立适合研究区的多指标泥石流危险性区划评价模型;对每个风险区的历史泥石流事件和降雨过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两者的相关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降雨预警等级,以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区域暴发的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作为预警判据;最后将泥石流风险性区划结果与降雨预警等级结果确定的权重叠加,建立沙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预警模型。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方法是本文的技术亮点,通过野外安装监测仪实时获得泥石流发生前和发生后的数据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基础上确定预警阈值来实现泥石流短临预报。降雨量、含水率监测泥石流发生的触发因素和物源土体饱和状态:次声监测用于捕捉泥石流形成后的次声信号,实现提前报警;泥水位计监测断面的泥石流流深以推断泥石流的规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本文的技术核心,将泥石流理论模型与技术方法统一集成到一个平台以实现泥石流预警的智能化。本文的预警系统由构建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泥石流预警模型的实现四方面构成,包含泥石流数据管理子系统等6大子系统,24个主要模块,各子模块相互独立地运行,实现了研究区泥石流监测预警预报整个过程。本文从泥石流监测预警模型、最新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系统开发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预测体系,为完善北京市泥石流监测预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了北京沙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的自动化监测水平。

马强[9](2015)在《吉林省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地质环境较复杂,特别是东南部山区,每年汛期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其中泥石流灾害为主要地质灾害,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论文依托于“吉林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项目编号:国土资环函[2008]76号),在充分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其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与评价。文中选取了地貌、地势高程、坡度、岩土体类型、年降水量、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等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粗糙集理论对预测指标进行了重要性的排序,进而采用粗糙集理论及层次分析法求取预测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确定最优的泥石流预测指标权重系数,建立了可拓学的评价模型,在ARCGIS中将研究区划分为1km×1km的单元网格,每个评价指标都是栅格大小为1km×1km的栅格数据集,将权重值和各评价指标栅格数据输入到所开发的泥石流分析评价系统中,进行可拓评判计算,得出吉林省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精度评价可见,分区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一致,其划分结果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了吉林省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对于今后开展吉林省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尹超[10](2013)在《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文中提出地质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数量多、频率高、分布广和损失大等特点。公路作为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人工建筑物,必然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导致交通受阻或中断。据统计,我国因公路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都达几十亿元。因此,对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区划研究,掌握其危险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为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公路地质灾害研究现状和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公路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并确定了危险性评价与区划所考虑的灾种;分析了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在对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因素叠加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模型,并选取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基于ArcGIS10.0平台,进行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研究成果:1)对公路自然灾害和公路地质灾害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对各种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的研究,选择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震灾害进行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区划研究;在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析分析法和影响因素叠加法适用性、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影响因素叠加法进行危险性评价。2)在明确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公路泥石流灾害和公路地震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选取各种公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指标,并将各指标分为5级,分别评分1、3、5、7、9;利用专家打分法明确了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值和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值,并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模型。3)根据评价模型,对基础图件进行叠加得到《中国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危险性图》、《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图》,矢量化《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图》,生成《中国公路地震灾害危险性图》。4)在进行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时仅考虑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和公路泥石流灾害,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ArcGIS10.0对《中国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危险性图》和《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图》,并按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度,将全国分为轻微、中等、危险和极危险四级。5)按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将全国分为4个等级、12个公路地质灾害危险区,即极重灾区、重灾区、中灾区和微灾区,利用ArcGIS10.0软件生成《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区划图》,并对各区进行说明。

二、中国暴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暴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洪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气象水文
    2.5 地震活动
    2.6 水文地质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山洪发生降雨量分析与洪峰流量计算
    3.1 2019年三明山洪降雨过程
    3.2 洪峰流量计算方法
    3.3 洪峰流量调查
    3.4 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计算
    3.5 涵洞调查
第4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4.1 地形条件
    4.2 物源条件
        4.2.1 直接物源
        4.2.2 间接物源
        4.2.3 物源特征汇总
    4.3 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
第5章 山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山洪危险性评价
    5.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2.1 泥石流洪峰流量计算
        5.2.2 百年一遇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萨嘎县雄如乡布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3.1 地形地貌条件
    3.2 物源条件
        3.2.1 崩塌堆积型物源
        3.2.2 沟道堆积型物源
        3.2.3 坡面残积型物源
        3.2.4 泥石流固体物源储存量分析
    3.3 水源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4.1 泥石流流体重度
        4.1.1 现场配浆法
        4.1.2 形态调查法
        4.1.3 综合取值
    4.2 泥石流流速
    4.3 泥石流流量
        4.3.1 形态调查法
        4.3.2 雨洪法
        4.3.3 综合取值
    4.4 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
    4.5 一次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布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原理
        5.1.1 层次分析法(AHP)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 布扎泥石流评价因子确定
        5.2.1 布扎泥石流评价因子的选取
        5.2.2 评价因子的评级及量化
    5.3 布扎泥石流危险性综合评价
        5.3.1 布扎泥石流各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3.2 布扎泥石流隶属矩阵确定
        5.3.3 布扎泥石流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布扎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
    6.1 CFD与 CFX概述
        6.1.1 CFD简介
        6.1.2 CFX简介
    6.2 沟口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6.3 数值模拟前的假设条件
    6.4 泥石流流变模型的选定
    6.5 泥石流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
    6.6 泥石流数值模拟计算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九寨沟县震后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植被土壤
        2.1.5 地层岩性
        2.1.6 地质构造
        2.1.7 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DEM数据
        2.2.3 野外数据采集
        2.2.4 其它数据
    2.3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
        2.3.1 辐射定标
        2.3.2 大气校正
        2.3.3 影像融合
        2.3.4 图像裁剪
    2.4 野外数据处理
第3章 震后地质灾害分布及泥石流成因分析
    3.1 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1.1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形高程关系
        3.1.2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形坡度关系
        3.1.3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质构造关系
        3.1.4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震烈度关系
        3.1.5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层岩性关系
        3.1.6 地质灾害发育与水系空间关系
    3.2 泥石流成因分析
        3.2.1 物源条件
        3.2.2 水源条件
        3.2.3 地形地貌条件
第4章 流域单元划分及评价因子提取
    4.1 不同尺度的流域单元划分
        4.1.1 洼地填充
        4.1.2 水流方向提取
        4.1.3 汇流累积量计算
        4.1.4 提取河网
        4.1.5 子流域划分
    4.2 评价因子选择及数据提取
        4.2.1 物源因子
        4.2.2 地形因子
        4.2.3 水文因子
第5章 超效率DEA-AHP模型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超效率DEA-AHP模型理论分析
        5.1.1 超效率DEA-AHP模型可行性分析
        5.1.2 DEA评价方法
        5.1.3 AHP评价方法
        5.1.4 超效率DEA-AHP评价模型构建
    5.2 潜在突发性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2 潜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
    5.3 危险性评价结果检验
        5.3.1 泥石流沟分布特征
        5.3.2 典型泥石流沟剖析
        5.3.3 实例验证
结论与讨论
    (一)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二)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龙井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白金沟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地质构造
    2.4 地层岩性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地震
    2.7 气象水文
    2.8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白金沟泥石流发育特征
    3.1 白金沟泥石流沟谷特征
    3.2 白金沟流通区特征
        3.2.1 主沟
        3.2.2 支沟
    3.3 白金沟流域物源统计
    3.4 白金沟堆积区特征
第4章 白金沟泥石流的运动及其动力特征
    4.1 泥石流重度
    4.2 白金沟泥石流流速
    4.3 泥石流流量
    4.4 一次完整泥石流过程冲出物质总量计算
    4.5 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
    4.6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
        4.6.1 泥石流冲击力
        4.6.2 泥石流冲起高度
        4.6.3 泥石流的弯道超高
    4.7 小结
第5章 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泥石流沟基本特征评判
        5.1.1 泥石流区域活动性评判
        5.1.2 泥石流活动强度判别
        5.1.3 泥石流致灾能力评价
        5.1.4 泥石流发展阶段评价
        5.1.5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5.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2.3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5.2.4 模型有效性检验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5)汶川震区震后大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泥石流研究
        1.2.2 地震灾区泥石流影响因素研究
        1.2.3 地震灾区泥石流运动机理研究
        1.2.4 地震灾区泥石流防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气象水文
    2.4 小结
第3章 震后大型泥石流分布及活动特征
    3.1 震后大型泥石流的界定
    3.2 岷江流域震后大型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
        3.2.1 大型泥石流沟发育特点
        3.2.2 大型泥石流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3.2.3 大型泥石流分布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3.3 震后大型泥石流成灾特点
        3.3.1 沟域崩滑物源总量剧增
        3.3.2 沟道堵塞形成的潜在溃点增加
        3.3.3 松散物源易集中规模性启动
        3.3.4 激发泥石流的降雨阀值明显降低
    3.4 震后大型泥石流活动特征
        3.4.1 大型泥石流沟数量大幅增加
        3.4.2 泥石流暴发呈现高发多发群发
        3.4.3 泥石流造成主河河床流域性淤积抬升
        3.4.4 泥石流堵江堰塞形成灾害链放大效应
        3.4.5 物源聚集和暴雨激发双源控制启动
    3.5 震后大型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震后大型泥石流成灾模式及危险性评价
    4.1 堵塞溃决型—七盘沟模式
        4.1.1 七盘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4.1.2 沟道堵溃点调查分析
        4.1.3 堵点溃决流量分析计算
        4.1.4 溃决流量主沟沿程变化分析
        4.1.5 堵塞溃决型泥石流成灾机理
    4.2 下切揭底型—高家沟模式
        4.2.1 高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4.2.2 “7.03”泥石流成灾过程
        4.2.3 泥石流沟道下切揭底过程再现分析
        4.2.4 泥石流下切沟道深度计算及对照验证分析
        4.2.5 沟道下切型泥石流成灾模式
    4.3 崩滑补给型—烧房沟模式
        4.3.1 烧房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4.3.2 烧房沟控制性物源—H1滑坡
        4.3.3 崩滑补给型泥石流的成因机理分析及特点
    4.4 不同成灾模式的大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4.1 评价对象
        4.4.2 评价指标
        4.4.3 评价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震后典型大型泥石流沟防治体系
    5.1 堵塞溃决型—七盘沟泥石流防治体系
        5.1.1 防治目标
        5.1.2 总体方案
        5.1.3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参数
        5.1.4 具体工程布置
    5.2 下切揭底型—高家沟泥石流防治体系
        5.2.1 防治目标
        5.2.2 总体方案
        5.2.3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参数
        5.2.4 具体工程布置
    5.3 崩滑补给型—烧房沟泥石流防治体系
        5.3.1 防治目标
        5.3.2 总体方案
        5.3.3 H1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5.3.4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参数
        5.3.5 具体工程布置
    5.4 小结
第6章 大型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模式
    6.1 大型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类型和功能
        6.1.1 治土(物源)工程
        6.1.2 治水工程
        6.1.3 治势(消能)工程
        6.1.4 排导工程
        6.1.5 停淤工程
    6.2 堵塞溃决型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模式
        6.2.1 防治理念
        6.2.2 防治对策
        6.2.3 防治模式: 治势(消能)主导型
    6.3 下切揭底型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模式
        6.3.1 防治理念
        6.3.2 防治对策
        6.3.3 防治模式: 水土并治型
    6.4 崩滑补给型泥石流防治对策与模式
        6.4.1 防治理念
        6.4.2 防治对策
        6.4.3 防治模式: 治土主导型
    6.5 小结
第7章 大型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验证分析
    7.1 七盘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7.1.1 防灾功能效果分析
        7.1.2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7.1.3 工程体系防灾效果评价
    7.2 高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7.2.1 防灾功能效果分析
        7.2.2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7.2.3 工程体系防灾效果评价
    7.3 烧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7.3.1 防灾功能效果分析
        7.3.2 格栅坝运行效果分析
        7.3.3 工程体系防灾效果评价
    7.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A 基于模糊物元可拓性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Matlab计算程序
    附录B 因子权重Matlab计算程序

(6)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两种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 危险度评价模型
        1.2.1 CF&LR组合模型
        1.2.2 ICG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2.2 危险性评价结果检验与分析
3 结论

(7)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研究概况
        1.2.2 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南窖小流域发育地质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地震
    2.5 气象水文
        2.5.1 气温与地温
        2.5.2 降雨
    2.6 植被条件
第3章 南窖小流域地质特征
    3.1 小流域总体特征
    3.2 南窖小流域主沟基本特征
    3.3 南窖小流域一级支沟基本特征
        3.3.1 水峪沟
        3.3.2 南岗沟
        3.3.3 猫耳山沟
        3.3.4 三合沟
        3.3.5 左支沟 1
        3.3.6 左支沟 2
    3.4 南窖小流域泥石流堆积物搬运动力特征
第4章 泥石流特征评判及运动特征
    4.1 泥石流物源储量评估
        4.1.1 开挖路堑导致新增固体物源储量
        4.1.2 坝阶地破坏新增固体物源储量
        4.1.3 煤炭开采导致煤矸石堆积的方量
        4.1.4 根据侵蚀模量估算新增物源储量
        4.1.5 松散固体物源总量估算
    4.2 泥石流基本特征评判
        4.2.1 泥石流类型及活动性分级迹象
        4.2.2 泥石流致灾能力评价
        4.2.3 泥石流发展阶段评价
        4.2.4 泥石流易发度评价
    4.3 泥石流运动特征
        4.3.1 泥石流沟选定断面的流量
        4.3.2 泥石流选取断面的流速及冲击力计算
        4.3.3 泥石流一次冲出量
        4.3.4 泥石流最大危害范围
第5章 南窖小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风险性分区
    5.1 流域内7个沟谷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5.1.1 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基于万有引力搜索算法优化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
        5.1.4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5.2 小流域危险性分区
        5.2.1 评价指标分级
        5.2.2 危险性分区
    5.3 小流域易损性分区
        5.3.1 易损性评价指标选取
        5.3.2 易损性评价模型
    5.4 小流域风险性分区
第6章 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短临预警系统的构建
    6.1 泥石流短临预警系统基本特征
        6.1.1 短临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
        6.1.2 短临预警系统特征
    6.2 “一个降雨过程”的界定
    6.3 前期有效降雨量的确定
    6.4 基于历史降雨资料的降雨总量临界线
        6.4.1 构建历史降雨数据组合
        6.4.2 降雨数据组合的总雨量计算
        6.4.3 降雨总量临界线的绘制
    6.5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预警平台
第7章 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短临预警的实施
    7.1 递进式泥石流分级预警系统
    7.2 考虑前期降雨的降雨总量临界线预警模型
        7.2.1 降雨总量临界线分级预警图的绘制
        7.2.2 降雨总量临界线预警的实施
    7.3 辅助设备临灾预警
    7.4 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警解除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北京沙河流域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泥石流预警研究现状
        1.3.1 国外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泥石流预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质环境
    2.4 泥石流基本特征
    2.5 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分析
3 泥石流区域监测预警模型建立
    3.1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3.1.1 评价的原则
        3.1.2 危险性区划模型的建立
        3.1.3 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
    3.2 基于降雨量预警模型建立
        3.2.1 前期有效降雨量
        3.2.2 基于回归模型的降雨预警区划
    3.3 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模型确定
    3.4 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应用
4 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
    4.1 监测技术方法
        4.1.1 降雨量监测
        4.1.2 次声监测
        4.1.3 泥位监测
        4.1.4 土壤含水率监测
        4.1.5 视频监测
    4.2 泥石流监测预警参数分析
        4.2.1 降雨量临界值
        4.2.2 次声声压值
        4.2.3 泥位临界值
        4.2.4 土壤临界含水率
    4.3 专群结合监测
    4.4 泥石流监测预警方案
        4.4.1 监测设备
        4.4.2 监测预警参数
5 泥石流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5.1 系统的构建平台
        5.1.1 平台设计原则
        5.1.2 平台总体框架
        5.1.3 系统技术架构
    5.2 系统的主要功能
        5.2.1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5.2.2 系统主要功能
    5.3 数据库的建立
        5.3.1 数据库的设计
        5.3.2 数据库的实现
    5.4 监测预警模型的现实
        5.4.1 预警模型的总体实现过程
        5.4.2 预警预报发布过程
    5.5 监测预警系统试运行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吉林省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国内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1 单沟及区域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法
        1.2.4.2 GIS 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吉林省地质环境特征
    2.1 吉林省地理位置概况
    2.2 气象与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3.1 地形
        2.3.2 地貌
    2.4 地层及岩浆岩
        2.4.1 地层
        2.4.2 岩浆岩
    2.5 地质构造
    2.6 水文地质
        2.6.1 松散岩类孔隙水
        2.6.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2.6.3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2.6.4 玄武岩类孔洞裂隙水
        2.6.5 基岩裂隙水
    2.7 岩土体类型
        2.7.1 岩浆岩
        2.7.2 沉积岩
        2.7.3 变质岩
        2.7.4 土体类型
    2.8 植被特征
    2.9 人类活动
第3章 吉林省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其分布
    3.1 泥石流灾害特征
    3.2 泥石流灾害分布
    3.3 典型泥石流灾害
        3.3.1 大砬子沟泥石流
        3.3.2 长青村泥石流
        3.3.3 瀑布东泥石流
    3.4 小结
第4章 吉林省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4.1 基于 ARCGIS 的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4.1.1 地貌
        4.1.2 地势高程
        4.1.3 坡度
        4.1.4 岩土体类型
        4.1.5 年降水量
        4.1.6 植被覆盖率
        4.1.7 人口密度
    4.2 小结
第5章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及权重计算
    5.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敏感因素分析
        5.1.1 粗糙集的基本理论
        5.1.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系数的确定
        5.1.3 吉林省泥石流的敏感因素分析结果
    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系数的确定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系数的确定
    5.4 权重系数的确定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可拓学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6.1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6.1.1 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1.2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6.2 可拓学基本理论
        6.2.1 物元理论
        6.2.2 可拓集合理论
        6.2.3 关联函数与距
    6.3 可拓学模型的建立
        6.3.1 建模过程
        6.3.2 可拓学模型的计算流程
    6.4 基于可拓学的泥石流易发性分区与评价
    6.5 评判结果精度评价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 ARCGIS 的泥石流分析评价系统集成
    7.1 泥石流分析评价系统设计
        7.1.1 系统设计
        7.1.2 数据库设计
    7.2 泥石流分析评价系统开发
        7.2.1 开发平台选择
        7.2.2 系统开发环境
        7.2.3 系统开发模式
    7.3 系统主要功能
        7.3.1 数据添加
        7.3.2 数据转换
        7.3.3 数据预处理
        7.3.4 空间查询
        7.3.5 空间分析
        7.3.6 敏感性分析
        7.3.7 易发性评价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现状
        1.2.3 公路自然区划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地质灾害与危险性区划
    2.1 公路地质灾害类型划分
        2.1.1 自然灾害
        2.1.2 公路灾害
        2.1.3 公路地质灾害
    2.2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2.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概念和分类
        2.2.2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2.3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3.1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原则
        2.3.2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概述
    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2 层次分析法
    3.3 影响因素叠加法
    3.4 评价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4.1 公路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4.1.1 公路滑坡(崩塌)灾害的影响因素
        4.1.2 公路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因素
        4.1.3 公路地震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
    4.2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和分级
        4.2.1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和分级
        4.2.3 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和分级
        4.2.4 公路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
        4.2.5 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析
    5.1 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危险性空间分析
        5.1.1 地形地貌指标的分析与成图
        5.1.2 降雨因素的分析与成图
        5.1.3 岩土类型的分析与成图
        5.1.4 公路滑坡(崩塌)灾害危险性图
    5.2 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空间分析
        5.2.1 地形地貌因素的分析与成图
        5.2.2 降雨指标的分析与成图
        5.2.3 岩土类型的分析与成图
        5.2.4 植被覆盖度的分析与成图
        5.2.5 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图
    5.3 公路地震灾害危险性空间分析
    5.4 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
        5.4.1 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5.4.2 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空间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6.1 区划等级与命名
    6.2 区划指标
    6.3 区划方案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暴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 柳清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萨嘎县雄如乡布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D]. 郑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九寨沟县震后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陈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龙井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 于崇嘉. 吉林大学, 2018(01)
  • [5]汶川震区震后大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 胡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 [6]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两种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 刘希林,庙成,田春山.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7(01)
  • [7]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 史明远. 吉林大学, 2016(08)
  • [8]北京沙河流域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D]. 冒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8)
  • [9]吉林省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析与评价[D]. 马强. 吉林大学, 2015(08)
  • [10]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 尹超. 长安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中国暴雨泥石流风险划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