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一、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曹阳[2](2021)在《新形势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研究——以肇庆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5后高校毕业生也逐步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力军,给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肇庆某高校理工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择业观四个方面了解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思想素质。

高立,周艳芳,尹国才,任胜利,梅瑞华,张秋梅[3](2021)在《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就业压力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Beck压力量表(BSSI)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就业去向毕业生的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853名参与调查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中,398名毕业生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去向,占参与调查医学生总数的46.66%。无明确就业去向毕业生BSSI 4个因子平均得分及总分平均得分均高于有明确就业去向毕业生(P<0.05)。医学院校毕业生在SCL-90的9个因子平均得分均高于中国正常成人SCL-90 9个因子平均得分,且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7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就业去向方面,无明确就业去向毕业生SCL-90的9个因子平均得分均高于有明确就业去向毕业生,且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及精神病性7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无明确就业去向男毕业生在SCL-90的9个因子平均得分均高于有明确就业去向男毕业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确就业去向女毕业生在SCL-90的9个因子平均得分均高于有明确就业去向女毕业生(P<0.05)。结论就业压力会对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且对女性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大于男生对男生的影响。

蓝微[4](2021)在《马达加斯加塔那孔子学院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

杨秀英[5](2021)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面对有限的就业资源,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除此以外,大部分大学生偏好在城市就业,对基层进行自我设定,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对此,各级政府从2003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系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并力图以就业工作为抓手,同时解决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这两个问题。各大地方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源头,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地方基层人才推送工作,落实好基层就业政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实际工作中,各地方高校的公职就业过热和基层就业过冷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表明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理想的政策目标。对此,本研究试图从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执行方面寻找答案,期望能为地方高校执行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对各大基层就业政策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的执行为例,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这三个维度关注选调生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S大学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的访谈调查发现,在选调生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方面存在对政策的象征性执行、组织机构的权责交叉重叠、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缺乏充分认知、执行人员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工作缺乏主动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目标群体方面存在对政策的感知度偏低、选择动机趋于功利性、政策认同感偏低、自身素质难以匹配基层工作需要四个方面的问题,政策环境中的社会宏观环境和高校微观环境层面也存在相应问题。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借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别从政策自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优化基层就业政策设计、增强政策执行主体效能、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的政策执行建议,期望能为政策执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李吉霞[6](2021)在《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知识、技能的教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而课余时间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健康、科学的课余时间管理对中职生具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非常薄弱,目前国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问题的研究非常少。鉴于此上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样本学校的现场调查,找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以四川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做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之前研究者对于课余时间管理的研究成果,编制了“中职在校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问卷”、“毕业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回访问卷”、“中职教师调查问卷”和“中职家长调查问卷”4种问卷,在进行信度、效度检测基础上,对三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173名在籍中职生、355名毕业生、111名中职教师和94名中职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更为准确,对中职学校在校的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毕业生单位直接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此为依据,针对学生本人、家庭和学校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基于调研结果,得出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缺乏课余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课余时间管理计划性差,计划执行力差;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碎片时间利用效率低,上网时间过长,体育锻炼时间过少;中职学生普遍没有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造成课余活动与个人发展结合性不高;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够。分析原因如下:中职学生自身素质偏弱,缺乏积极向上的入学动机,学习和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理干扰的能力较弱,受周围氛围影响大;中职学生家长不重视课余时间、言传身教不利于学生课余时间管理;中职学校的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职业生涯课的设置学期和课时量分布不合理、班级辅导员未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任课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缺乏关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中职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做好课余时间目标管理、做好课余时间的效率管理,提高执行力、建立课余时间健康管理意识;中职学生家庭应该发挥家庭的养成作用、调动家庭的积极教育干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加强任课教师对中职生的正确引导。

黄若兰[7](2021)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增,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能和责任,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相继出台的系列文件也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现阶段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其理念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势在必行。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有效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最佳途径,更是有效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运用问卷、访谈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法,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及内外部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路径。通过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自我探索、认识环境、做出决策以及制定目标、计划等方面存在问题。从内部因素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迁移水平有待提升、未能把握职业信息获取机会。从外部因素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还不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安排存在弊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认识较为模糊。鉴于此,本研究从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路径:高职学生应从职业生涯规划态度与责任意识的树立、自我与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信息加工技能的强化、目标与计划的制定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教育评价机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心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邢鹏程[8](2021)在《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泳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兼具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游泳运动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从而促进了游泳项目的发展。游泳人才的培养关乎游泳项目发展的前景,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借助高校这一平台来进行规模化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省高校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努力探寻适合本省的高校游泳人才培养模式,为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与教师基本情况、场地设施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永远正确的、永恒不变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定位山西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中部分学校的个别专业低于《课程方案》中对课程学时学分的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差异。山西省高校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共性表现为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等,个性表现为根据教育部门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基础上,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或是特点进行设置,体现学校课程特色。在实践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色。(3)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以及中北大学的相关专业进行专门培养。这些学生中大多没有游泳训练基础,训练年限比较短。招生主要以省内招生为主,男生比例明显多于女生。(4)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合理,教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呈正相关。学历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研究生学历的专职教师比例不应低于师资队伍总数的30%的规定。(5)山西省高校游泳项目在校生在学习、训练竞赛、就业意向等方面状况不乐观。表现为文化课学习困难、参加游泳竞赛机会少、存在学训矛盾、对游泳就业市场缺乏了解、职业规划缺乏等。(6)山西省高校游泳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77.7%的学生就业地集中在山西省,工作岗位与游泳相关度不高,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对高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相对较高。

陈元元[9](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屈敏辉[10](2021)在《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目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为了对乡村进行教育扶贫,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湖南省响应国家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于2010年启动实施六年制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该政策实施至今,有利地补充了农村中小学队伍,但六年制公费师范生们是否能够承担起国家的希冀,全身心、长期地投入到祖国教育的薄弱地区,这与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息息相关。职业认同是基于对职业的认知,对于自身和职业各方面做出积极或者正面评价的一种心理过程。多项研究显示,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以及离职意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职业认同决定着自身对职业的热爱与努力程度,这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因此,对于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就很有必要。本研究选取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作为调查对象,以社会认同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理论上构建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根据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的特点,将教师职业认同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职业意志六个维度,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分析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农村学校制定教师管理制度提供实证参考。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法和分类调查法相结合,对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收回有效问卷303份,并对样本中的15个对象进行了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20.0和EXCEL软件进行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婚姻状况、教龄、职称、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所教学段在教师职业认同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职业环境、教学环境、工作任务、生源素质,职业收入、职业福利、职业发展、家长素质这八个因素,影响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从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政府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保障教师权益;(2)社会提高教师地位,重视家庭教育;(3)培养院校完善培养目标,任教学校优化教师工作机制;(4)教师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注重专业发展。

二、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2)新形势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研究——以肇庆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现状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人生观发展态势良好,价值取向积极健康
    (二)高校毕业生道德认知情况良好,对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较强
    (三)高校毕业生政治态度积极向上,有较强的爱国热情
    (四)高校毕业生择业态度积极向上,择业过程趋于理性化
三、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易出现人生理想偏狭和人生规划模糊
    (二)高校毕业生在道德观上易缺乏诚信
    (三)高校毕业生中党员榜样作用弱化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认知出现误区,容易功利化
四、关于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的研究对策和建议
    (一)帮助毕业生认清状态,形成和建立发展目标
    (二)关注毕业生道德状况,多些感知反思引导
    (三)注重毕业生政治行为和言论,直击政治偏差
    (四)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理性、持续发展的就业观念
五、结论

(3)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1.2.2 压力状况调查:
        1.2.3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参与调查毕业生一般情况
    2.2 医学院校参与调查毕业生压力状况
    2.3 医学院校参与调查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
    2.4 医学院校是否有明确就业去向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2.5 就业去向对不同性别毕业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3 讨论
    3.1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不佳,就业压力总体较大
    3.2 医学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差
    3.3 就业去向会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3.4 就业去向会对医学院校不同性别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同影响
4 结语

(5)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基层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
        1.1.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1.1.3 地方高校做好基层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点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资料整理与分析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地方高校
        1.5.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1.5.3 政策执行
    1.6 理论基础
2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概述
    2.1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类别
        2.1.1 西部计划
        2.1.2 三支一扶计划
        2.1.3 大学生村官计划
        2.1.4 特岗教师计划
        2.1.5 选调生计划
    2.2 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内容
    2.3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出台背景
        2.3.1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2.3.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
        2.3.3 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3.4 行业困难和就业市场的缩水
    2.4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意义
        2.4.1 政策的基本特征
        2.4.2 政策的重要意义
    2.5 本研究的出发点
3 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主体状况
    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 对执行主体的调查结果
        3.2.1 选调生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和流程
        3.2.2 执行人员的政策认知
        3.2.3 执行人员的心理因素
        3.2.4 执行主体的工作方式与传统
    3.3 对执行主体调查结果的分析
        3.3.1 对于选调生政策的象征性执行
        3.3.2 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权责交叉重叠
        3.3.3 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缺乏充分认知
        3.3.4 执行人员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矛盾
        3.3.5 执行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
        3.3.6 政策执行成效难以明确
4 S大学选调生政策目标群体状况
    4.1 访谈对象的选择
    4.2 对于目标群体的调查结果
        4.2.1 目标群体的政策感知
        4.2.2 目标群体的选择动机
        4.2.3 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
        4.2.4 目标群体的自身素质
    4.3 对目标群体调查结果的分析
        4.3.1 大学生对政策的感知度偏低
        4.3.2 大学生的选择动机趋于功利性
        4.3.3 大学生对选调生政策认同感偏低
        4.3.4 大学生自身素质难以匹配基层工作需要
5 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环境状况
    5.1 宏观环境
        5.1.1 政策执行中传统的行政运作
        5.1.2 政策执行中传统的社会心理
        5.1.3 社会中的偶发事件
    5.2 微观环境
        5.2.1 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不足
        5.2.2 政策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5.2.3 政策执行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缺乏
6 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6.1 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6.1.1 政策自身因素
        6.1.2 执行主体因素
        6.1.3 目标群体因素
        6.1.4 政策环境因素
    6.2 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的策略
        6.2.1 优化基层就业政策设计
        6.2.2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效能
        6.2.3 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引导
        6.2.4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间管理是个人发展的前提
        1.1.2 课余时间管理对中职教育意义重大
        1.1.3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职生
        1.4.2 课余时间
        1.4.3 时间管理
    1.5 文献综述
        1.5.1 对时间的认识
        1.5.2 国、内外对时间管理的研究
        1.5.3 关于课余时间管理的应用研究
        1.5.4 关于中职生特点研究
        1.5.5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设计
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全面发展要求下,时间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2.2 终身教育理念下,时间管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3 掌握时间管理技能和策略,改善学生时间管理行为
3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方案的设计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对象分析
        3.1.3 调查工具分析
    3.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结果
        3.2.1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量占有总体情况
        3.2.2 中职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总体情况
        3.2.3 中职生课余生活安排情况
        3.2.4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情况
        3.2.5 中职学生、家长及教师对课余时间重要性认识的调查
        3.2.6 课余时间管理指导教育的相关调查
4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明确的目标
        4.1.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缺少计划性且执行力差
        4.1.3 课余生活的安排时间分配不合理
        4.1.4 中职学校对课余时间管理的教育引导不够
    4.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原因
        4.2.2 与学生家庭相关的原因
        4.2.3 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原因
5 提升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5.1 加强课余时间的自我管理
        5.1.1 树立目标、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
        5.1.2 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
        5.1.3 提高课余时间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5.1.4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活动
    5.2 发挥、调动家庭对于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积极作用
        5.2.1 发挥家庭的养成作用
        5.2.2 调动家庭的积极教育干预
    5.3 优化中职学校的管理水平
        5.3.1 建立课余时间管理制度
        5.3.2 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
        5.3.3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5.3.4 增强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1.2.2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职业生涯
        1.3.2 职业生涯规划
        1.3.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人职匹配”理论
    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工具
        3.1.3 数据处理
    3.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调查结果
        3.2.1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状况
        3.2.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维度状况
        3.2.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差异分析
        3.2.5 结论
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
        4.1.1 高职学生自我探索程度明显不够
        4.1.2 高职学生认识环境能力存在不足
        4.1.3 高职学生欠缺职业决策制定技能
        4.1.4 高职学生缺乏目标计划制定能力
    4.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内部因素
        4.2.2 外部因素
5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
    5.1 内部路径
        5.1.1 必要前提:树立正确态度,增强规划意识
        5.1.2 基础要素:准确评价自我,有效认识环境
        5.1.3 核心内容:强化信息加工,提升决策技能
        5.1.4 重要环节:明确目标计划,及时反馈修正
    5.2 外部路径
        5.2.1 打造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队伍
        5.2.2 制定“三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
        5.2.3 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机制
        5.2.4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中心
6 结语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和体育人才
        2.1.2 高校游泳人才
        2.1.3 人才培养
    2.2 国外高校游泳人才研究现状
    2.3 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2.3.1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3.2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2.3.3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2.3.4 关于高校体育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
        2.3.5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研究
        2.3.6 关于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4.1.1 参照《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对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分析
    4.2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4.2.1 现行培养方案公共课程的设置情况
        4.2.2 现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4.2.3 现行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情况
    4.3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基本情况分析
        4.3.1 山西省高校游泳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4.3.2 山西省高校游泳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
        4.3.3 山西省高校游泳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4.4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就业形势
        4.4.1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4.4.2 就业途径
        4.4.3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4.5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4.5.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4.5.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研究评述
    (四)基本概念界定
        1.六年制公费师范生
        2.职业认同
        3.教师职业认同
    (五)理论基础
        1.社会认同理论
        2.社会交换理论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样本选择
    (三)指标构建
    (四)研究假设
    (五)问卷设计
    (六)调查实施
    (七)调查样本总体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不同变量差异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调查表 2 分析: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1.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2.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3.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教龄、婚姻状况、职称等变量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显着
        3.职业环境、教学环境、工作任务等因素影响教师职业认同
    (二)建议
        1.政府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保障教师权益
        2.社会提高教师地位,重视家庭教育
        3.培养院校完善培养目标,任教学校优化教师工作机制
        4.教师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注重专业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四、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新形势高校毕业生思想状况研究——以肇庆某高校为例[J]. 曹阳. 才智, 2021(22)
  • [3]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高立,周艳芳,尹国才,任胜利,梅瑞华,张秋梅. 心理月刊, 2021(20)
  • [4]马达加斯加塔那孔子学院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调查与研究[D]. 蓝微.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5]地方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以S大学选调生政策执行为例[D]. 杨秀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吉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D]. 黄若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D]. 邢鹏程. 山西大学, 2021(12)
  • [9]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10]六年制公费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屈敏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