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FIPA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

符合FIPA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

一、兼容FIPA规范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许柯[1](2021)在《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然而,高昂的计算和存储成本给基于DNN算法的部署,尤其是面向硬件资源有限的嵌入式设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几年,关于神经网络压缩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方向。然而,部分压缩算法设计并没有与实际的加速器场景相结合,导致算法的理论压缩性能与实际硬件加速效果存在巨大差距。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将模型剪枝、量化的压缩算法与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硬件架构设计相结合,实现了高吞吐率、低延时的DNN加速器。本文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从硬件约束的压缩算法、算法硬件耦合优化、硬件设计适配压缩算法和系统级的目标检测加速器应用四个层次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包括:(1)从硬件约束的压缩算法层面,本文以优化的遗传算法为基础,结合硬件约束对模型各层的剪枝率和量化位宽实现高效搜索。剪枝阶段,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参数量与计算量多目标优化策略,极大地缓解了因模型参数计算密度不同导致的模型剪枝结果不均衡的问题。实验表明,在Image Net数据集上,本文所提出的剪枝方案可以使Res Net50模型的计算量减少80%且没有精度损失;量化阶段,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样本量化学习的快速评估方法,有效缓解了因量化损失导致的量化搜索评估与微调结果相关性差的问题并极大的提高了混合精度搜索的效率。在CIFAR-10和Image Net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混合精度方法优于其他的混合精度和均匀量化方法。(2)从算法硬件耦合优化层面,本文充分利用了剪枝模型的稀疏性和量化模型的数据独立性,提出了先累加后乘法的稀疏卷积(Accumulate-Before-Multiply Sparse Convolution,ABM-Sp Conv)计算方法。将传统的逐点乘累加(Multiply Accumulate,MAC)耦合卷积计算模式,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拆解为累加与乘法操作解耦的两阶段卷积操作,然后根据模型权重的稀疏编码跳过零值计算,从理论上减少了卷积计算阶段乘法的计算次数,提高了稀疏卷积的计算效率和并行能力。(3)从硬件设计适配压缩算法层面,利用ABM-Sp Conv计算方法,本文提出了一个由“大”累加器阵列和“小”乘法器阵列组成的异构稀疏卷积计算单元,使其可以独立地执行累加和乘法两个阶段的卷积计算,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来平衡FPGA片上逻辑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资源的利用。其次,本文采用异步的卷积设计,每个计算单元都有本地缓冲区和控制逻辑,可以独立执行具有不同工作负载的卷积任务,缓解了因稀疏数据的不规则性造成的计算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最后,加速器采用全参数化的设计,利用自主开发的自动化设计空间探索引擎实现了从嵌入式平台到高性能FPGA板卡的部署。(4)从系统级的目标检测加速器应用层面,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YOLOv2的FPGA实时目标检测加速器系统。首先利用算子融合、剪枝、量化等压缩方法,实现了YOLOv2模型参数量20倍压缩,计算量7倍压缩。压缩模型在PASCAL VOC 2007数据集上保持74.45%的平均查准率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 AP)。然后,设计了包含最大池化在内的深度流水化稀疏硬件加速器架构。最后,借助参数空间探索将YOLOv2模型部署到Intel Arria-10 GX1150 FPGA板卡上,达到了72帧/秒的实时检测速度。

包珺[2](2021)在《综合代维公司的选择与协调研究 ——以L电信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静[3](2021)在《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已逐渐被视为解决射频(Radio Frequency,RF)频谱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案,但是由于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点对点通信,使用场景非常受限。可见光组网,作为可见光通信的具体应用技术,凭借可见光传输的诸多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目前可见光组网并没有一套完整且可靠的组网协议,很多管控技术的研究无法推进,使得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本文针对上述难题,参与设计了一个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并基于此系统完成了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仿真和实验验证;此外,本文还针对可见光组网的网络管理方面的需求,分别设计并实现了应用于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和网络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参与设计了一个上下行均使用可见光通信链路的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选择了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了组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MAC层功能模块设计,为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2)基于上述组网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用于解决组网的全双工通信问题和多用户接入问题;并且,详细说明了终端接入过程、数据传输过程、关键机制和系统参数等技术方案的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组网实验平台完成了该协议的可行性验证。(3)在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将及时感知组网的拓扑变化并获取拓扑信息作为研究重点,完成了拓扑发现机制的详细设计;并且,针对组网的应用需求,搭建了一个拥有一百个终端的组网系统仿真平台;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拓扑发现机制的有效性,并评估了该机制在两种应用场景下对组网系统性能的影响。(4)针对可见光组网的可视化管控需求,本文全面分析了组网系统的网络管理需求;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了一个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整体架构设计、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表设计等;最后,通过等效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网络管理系统对被管设备的可视化集中管控的功能,为整个组网系统正常、可靠且高效地运行提供了保障。

项朝霞[4](2021)在《新兴技术创新网络下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为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各国企业在市场占有、科技优势地位等方面展开了激烈角逐。在竞争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价值,并开始探求基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道路。近年来,产品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创新个体通常需要依靠各种不同的关键技术来进行产品创新,但不能同时维护和拥有所有关键资源。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时,应当与其他企业进行深度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避免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创新,通过与其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建立起牢靠的创新支持网络,进而提高自研产品的技术水平,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创新个体相互合作,形成合作创新网络,在技术发展和新兴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何种组织嵌入结构特征对合作绩效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创新网络中观层面探索组织嵌入的网络结构具体特征,检验其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提出相应策略,进而提高组织嵌入合作创新绩效。该研究在界定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嵌入与合作创新绩效相关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社会网络理论、扎根理论等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变量测度及统计方法,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yhton获取了相关企业的一手专利合作数据。之后结合所研内容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筛选与整合。最后通过Stata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关的检验与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从合作网络的角度来看,组织嵌入具有典型的网络特征,创新者在技术研发和知识流通中形成网络关系且新兴技术创新网络中嵌入式组织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技术和资本。创新个体相互合作并形成合作创新网络在技术发展在新兴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企业间合作创新网络建构方面,因组织嵌入相较于其他建构方式更能凸显网络形态,所以其更有利于相关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和知识流通方面形成合作化的网络关系。更有利于技术、资源、知识、信息等在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促进组织嵌入绩效的提升。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合作创新网络中观层面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并从网络组织方面为提高合作绩效方面提出了管理策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中国新兴技术创新网络下组织嵌入网络对合作绩效的提升。

李哲[5](2020)在《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水平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低龄化、农村超过城市及危险因素聚集现象。近30年来我国经历的快速城市化对居民生活环境及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上述转变可能导致心血管病风险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通过“移地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两种形式实现,关于城市化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多关注前者或城乡差异,对后者的研究比较匮乏,尤其缺乏纵向研究和机制研究。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经历了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就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目的: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以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为基础,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及其心血管健康特征,探索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善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子研究: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比较研究、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资料来源于下列三项调查的35-64岁人群数据,分别为“心血管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中北京市朝阳区监测点数据(包括就地城市化人群2010年基线、2017年及2019年随访数据)、2011年朝阳区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北京市朝阳区调查数据。主要方法为:1.从环境、行为、心理、社会、健康结局几个维度梳理反映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的主要指标并描述该人群主要特征。2.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纵向分析城市化初始、7年后、9年后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生理生化指标与患病率的变化程度和变化趋势。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log-binomial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在城市化初期、7年后比较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患病率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差异。4.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针对2010年至2017年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将就地城市化居民分别与农村、迁移居民进行比较,分析是否经历城市化、城市化不同实现方式对人群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影响的净效应。5.从主观心理、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分析就地城市化特征因素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关联。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多种社会决定因素对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以及不同性别群组间的作用差异。结果:1.就地城市化后,居民住房条件、经济状况、主观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该人群比较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未就业及退休比例较高,目前就业岗位多为服务业(保洁、绿化、物业、出租车司机)、商业(售货员),社会交往对象多从事农业劳动或上述服务型行业。2.就地城市化后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超重肥胖指标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空腹血糖与体质指数表现为先降后升,舒张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现为先升后降。2010至2017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2019年总胆固醇、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血脂异常率、超重肥胖率和饮酒率呈上升趋势。2010至2019年中心动脉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缺乏身体活动率持续下降。3.城市化初期就地城市化居民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人群高,血脂异常率较其他人群低;7年后其舒张压、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饮酒率和缺乏身体活动率在两个时点均低于其他人群。就地城市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强,35-44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趋势明显。4.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均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作用方向和作用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就地城市化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更广泛且使多数指标向有益方向变化。7年就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空腹血糖降低0.357mmol/L,总胆固醇降低0.2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24mmol/L,体质指数降低0.553kg/m2,现在吸烟风险降低56.3%,缺乏身体活动风险降低61.3%;负向作用为:舒张压升高3.750mm 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43mmol/L。7年移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收缩压降低2.131mm Hg;负向作用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上升0.349mmol/L、0.201mmol/L和0.168mmol/L,饮酒风险升高 1.646 倍。5.就地城市化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自评生活满意度、住宅卫生设施、住宅与主干道距离、工作单位性质、管理情况、工作自主程度以及社会网络的职业种类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直接关联;房产数、住宅周边健康促进设施的数量、私家车的使用、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间接关联。6.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健康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居住环境、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对心血管健康的总效应最大;健康相关行为总效应仅次于社会经济地位且对心血管健康同时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居住环境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资本通过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幸福感作为中介在路径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主要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对心血管健康产应影响的路径中,不同性别路径系数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就地城市化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经济状况,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居民部分不健康行为有所减少,血压、血糖、血脂、超重肥胖的上升趋势依旧严峻,相对其他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和总体风险较强。就地城市化对居民血糖、血脂、超重肥胖、行为危险因素上升有抑制作用,对血压上升有促进作用。就地城市化从多种途径多个维度影响心血管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最大且最具广泛性,主观心理状态、行为、居住环境、社会资本对心血管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是其他因素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为降低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政府需要制定跨部门的政策,从支持性环境建设、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入手,创新综合干预模式与就业安置模式。

吴旭佳[6](2020)在《基于工业数据监测系统的路由算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德国“工业4.0”概念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预示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线传感器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工业物联网的发展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在工业生产中,物联网技术也正在慢慢地应用于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来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其中远程工业数据监测系统一直都是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在工业生产环境适用的数据采集、数据汇集以及远程数据传输的工业数据监测系统,以Zigbee组网技术作为基础,构建底层数据无线采集网络,将数据汇聚到中心节点之后,通过LTE网络实现远程数据上传,将工业物联网技术运用都工业生产、制造和加工中去,在不对原有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传统工业生产、制造和加工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对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了系统的设计和搭建,本文还从ZigBee组网的路由技术入手,分析现有的Cluster-Tree、AODVjr和ZBR三种路由算法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针对目前路由算法RREQ分组泛洪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的问题进行优化,根据ZigBee网络中节点的父子结构关系,实现RREQ分组的传播方向的限制,以及利用ZigBee节点地址分配策略,求得RREQ分组的跳数限制,对RREQ分组的最大跳数进行有效限制,减少RREQ分组的冗余传播,延长ZigBee网络的生存时间。通过NS-2网络仿真平台,将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和现有的ZBR算法进行对比仿真,分别在分组递交率、端到端时延、节点存活率、网络剩余能量以及RREQ分组传递次数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路由发现阶段,RREQ分组的传播次数,有效减少网络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将算法移植到搭建的数据监测系统平台上后,进一步验证了改进算法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有效性。

高磊[7](2020)在《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电网建设投入在整个电力建设投入的比重逐年持续增加,电网建设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投资比例的逐步转变也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根据电网建设项目的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期面临建设时序分配、资源均衡调配、风险合理规避、投资效益优化、电力稳定供应等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电网建设则可视为多主体、多要素、多目标、多阶段的协同决策研究问题。然而,传统的电网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各利益主体自利性和信息断层情况,难以根据项目特点优选出满足多方需求的建设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区域电网建设项目的工期、投资和资源调配不合理现状,并难以达到项目综合效益优化的目标。因此,本文开展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基于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特征和协同决策目标研究,分别构建了面向电网建设项目方案优选及方案实施的协同决策模型,针对模型的特点分别引入多智能体技术、粒子群算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通过模型应用系统提供了多主体协同决策的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开展了对国内外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问题的研究综述,并概述了电网规划和建设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多智能体模型及方法、多目标优化模型及方法等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相应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2)研究了电网建设项目利益相关主体特征及协同决策目标。首先,运用电网建设项目流程WBS结构,分析并识别了电网建设项目8类主要利益相关主体;其次,研究各主体的利益偏好和主体的自利性、目标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引出多主体协同决策的理念,分析了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逻辑和内容;同时,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流图识别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目标,归纳出协同决策应从不同角度合理满足电网项目的规划管理、建设条件、投资决策和建设运营这4类目标需求。该部分研究内容从协同决策目标方面为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3)构建了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基于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目标研究,将重要的目标抽象成为MAS中的Agent,构建了协同决策MAS模型的整体架构,以及其中各主要Agent的结构、功能以及通信模式;基于多Agent之间协商交互能力,利用Petri网和合同网协议描述方案优选的多Agent交互流程,并通过模糊Petri网的模糊规则对应可选择方案设置方案集,方案集由多Agent的模糊变量因素协同决策进行选择,最终,形成了基于FPN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进一步通过算例应用验证模型计算过程和有效性。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电网项目特点,考虑多方主体需求,提供建设方案优选的决策依据和方法。(4)构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在方案优选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一定区域内电网项目规划阶段和建设阶段协同决策的目标,建立适宜的目标函数,结合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建电网项目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本文一方面建立面向电网规划实施过程的协同决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另一方面,建立面向电网建设实施过程的协同决策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实例证明两阶段模型的合理性。模型和算法则纳入多智能体系统中,作为相应MAS的方法库和模型库一部分。该部分研究内容可以在工期、资金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考虑多方主体需求,提供满足建设方案实施中多目标优化的决策依据和方法。(5)构建了基于多主体需求的协同决策模型应用系统。基于两类协同决策模型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电网项目协同决策模型应用系统,该系统属于信息公开的系统,确保各方主体信息畅通、数据准确和完备,具备提供各方主体交流和互动决策的多项功能,同时,协同决策支持平台能够充分结合MAS技术,并利用优化算法功能,解决电网建设协同决策过程中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其功能包括多智能体管理、多主体方管理、方案优选管理、多目标优化管理、空间地图管理等,根据项目实际需求设计各类功能的子功能。该部分研究内容可以为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的规模化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工程项目管理视角将智能化、信息化方法应用于电网建设项目管理,为探索我国电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阶段的多主体协同决策及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周钰[8](2020)在《共生视角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构建及演化 ——以江苏省工业水污染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的命令—控制管控模式已无法解决日益频发的工业水污染问题。为此,我国开始实施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工业水污染防治新模式,提倡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虽然近几年,我国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主体有所增加、水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但目前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的各主体之间仅是一种浅层次“共存”的状态,仍存在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有效性不高、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但共生理论为解决水污染问题找到了突破点,它能够从深层次阐释各主体参与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的动机,指明未来合作治理的发展方向,从而解决现在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存在的困境,使得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实现浅层次“共存”到“互赖”的转变,最终达到“共生”的状态。因此,本文首先结合文献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学理性阐释和对现实情境分析的基础上,点明运用共生理论解决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中存在困境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其次,运用Eviews软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中网络节点间的共生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中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了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的主客体已满足形成共生的基本条件。再次,在对要素、动力机制、运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理论观点:各类共生单元(企业、政府、社会组织、高校机构、公众、第三方治污机构)在政策、文化、制度、市场等共生环境下,基于成本推动、效益拉动、环境导向这些外在因素以及自组织机制、复杂系统、协同机制等内源因素,通过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媒介搭建共生界面,完成共生单元间的信息交流、利益分配等功能,促使水环境的优化。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对不同模式、系数、规模、增长率下的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演化进行仿真模拟。该研究表明: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演化与多类治理单元间共生模式的变动有关,各类治理主体的共生演化平衡状态下的最大主体规模受到共生系数和最大规模的影响,初始种群规模和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对其未产生影响,其演化速率与主体的自然增长率和初始种群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共生单元关联度与规模、共生单元自身绩效,打通共生界面要素通道,创新进化网络模式等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明确并规范政府在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中的扶持、引导作用,规范治理理念;构建网络内部协商与仲裁部门;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监督约束作用;打通信息、技术交换屏障,搭建网络共享平台。

唐燕艳[9](2020)在《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设计与数据可视化应用》文中指出数据链的研究和发展关系着信息化装备的能力和水平,是军事通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建模与仿真技术对数据链系统进行设计和应用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论文在分析数据链建模与仿真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的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针对不同的战场态势,开展数据链系统级、网络级的建模与仿真,以评估数据链系统的作战效能。同时,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对仿真网络的管理,以及对仿真过程产生的数据从各个维度进行统计展示,“图示化”仿真场景,完整、准确、直观、生动的反映仿真态势和结果。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部分工作:首先进行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的设计,包括网络结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旨在实现对Link11和Link16两种数据链路,栈网和多用户场景,软件模拟、DSP和嵌入式控制平台三种模拟器终端,进行软硬件相结合的仿真。然后在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的设计基础上,搭建了仿真网络的运行环境,对Python应用程序中六个重要的模块进行流程设计和功能实现,并从数据库记录和服务器日志的运行结果上说明测试结果,验证仿真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最后,采用基于Vue.js前端框架和Echarts可视化库的技术方案,通过Nginx+uWSGI+Application的方式部署服务器实现数据可视化应用,并对表单提交和数据展示的相关页面进行接口设计、功能实现和测试结果分析,完成了对仿真网络的管理和反馈。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在以ARM单片机为载体的物理模拟仿真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是一个完整的、自主的、可控的数据传输网络,具有搭建成本小、可移植性高、网络设置灵活、仿真过程和结果可视等优点。本论文的研究课题具有可控、无破坏性、安全、允许重复多次、高效和应用广泛等突出特点,对军事通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徐彬梓[10](2019)在《基于知识的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散制造业涉及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器件、装备制造等行业,数量巨大,其总体能耗及排放不容忽视.离散制造系统能耗与设备运行状态及其传动结构、工艺参数、工艺特征排序、产品结构、生产调度和启停控制等因素具有密切关联性.特别是柔性制造和混流制造等复杂离散制造过程受加工任务多变、设备状态和工艺动态多变等工艺过程特征的影响,能耗机理复杂.加工参数/热力学能耗模型中大量参数的事先未知性、设备能耗过程的高度非线性特点,以及复杂工作流中不可避免存在的随机性、动态性,对系统能耗过程的建模、分析和优化提出了挑战.现有的研究成果聚焦在基于静态机理模型的能效指标优化运行上.在系统建模和优化时,未充分考虑生产运行过程中动态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于离散制造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利用也不充分.本文从知识自动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面向离散制造系统的能耗知识表示与更新方法,并在能量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能耗层次性和关联因素分析分别提出工艺参数节能优化方法、工艺路线节能优化方法和动态柔性调度节能优化方法,以实际车间为例开发了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软件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离散制造系统能量流分析,提出了基于本体的能耗知识表示与更新方法.能流分析表明,离散制造系统能耗由工步层、工序层、零件层和产品层四个层次构成,且与设备状态、工艺路线、计划排产等生产要素动态关联,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统一描述.针对此多源多层次动态系统建模问题,本文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搭建了基于本体的能耗知识模块化多粒度层次表示模型.该模型通过本体对各类知识进行语义标注,并根据能耗层次性和异构耗能要素分析将本体和知识互相关联,最终形成反映能耗流动和耗能要素相互影响的能耗知识网络.此外,针对现有知识更新方法难以保证知识时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记忆与遗忘机制的知识更新机制,通过强调能耗知识的使用频率来保证知识的有效性.(2)基于能耗数据和知识,提出了融合实例推理与多目标竞争粒子群算法的工艺参数节能优化方法.考虑到工步能耗受设备类型、加工参数等多种异构要素影响,传统静态机理建模方法技术要求高且难以描述设备老化导致的工步能耗特性动态变化.本文依据上述知识建模方法搭建了能耗知识实例库,基于输入功率波动程度量化异构耗能要素的重要性,并通过层次检索技术和实例推理技术来检索相似工步以预测能耗.在该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竞争粒子群算法以工步能效和加工时间为目标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预测方法相比已有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工艺参数优化可以提高有效能耗,降低空载能耗,从而提高工步的能效.(3)考虑工艺路线与零件能效的相关性,提出了面向能效的典型工艺路线知识自动发现与推送方法.针对已有工艺路线相似度指标工艺信息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改进伪最长公共子序列和Jaccard相似度的工艺相似度指标.此外,通过熵权法将能耗信息与工艺相似度信息融合,提出了综合相似度指标.为保证聚类有效性,本文在聚类部分引入了数量软约束和半径软约束.考虑聚类个数可知和不可知两种情况,对K中心点算法、近邻传播算法以及混合算法进行改进,以产生符合软约束要求的有效聚类结果,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综合相似度的典型工艺路线知识自动推送方法.实验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发现更加合理的典型工艺路线,避免生产瓶颈,从而降低待机能耗,提高零件生产能效.(4)考虑生产调度对离散制造系统能效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GPHH的节能调度规则自动发现方法.GPHH中传统的元算法以一种非延迟的方式来处理路径决策和排序决策,难以保证调度决策的时效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路径决策延迟策略的元算法,将路径决策推迟至排序决策之前,以保证所有的调度决策都考虑到最新的系统信息,从而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基于该思想,设计三种队列选择策略,并运用GPHH来自动产生元算法中运用到的调度规则.基于所提算法,以系统能效和平均延迟时间为优化目标,对动态柔性离散制造系统调度问题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较于已有算法可以得到更高的生产能效.(5)以无锡某机床制造企业大件车间为示范车间,将本文所提能效优化方法应用到机床大件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在Windows系统下,设计开发了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软件平台.该平台搭建了制造过程监管模块、工艺参数优化模块、典型工艺路线查询模块和调度规则模型,实现了示范车间制造过程能耗监控与能效优化.从工序、设备、零件、产品四个层面分析了本文所提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软件平台能有效提升离散制造车间的能效.

二、兼容FIPA规范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兼容FIPA规范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
        1.2.1 神经网络压缩算法概述
        1.2.2 目标检测算法概述
        1.2.3 基于OpenCL的FPGA设计方法
    1.3 论文主要贡献
    1.4 论文章节组织结构
2 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研究进展
    2.1 模型剪枝与量化算法研究进展
        2.1.1 模型剪枝
        2.1.2 模型量化
    2.2 神经网络加速器研究进展
        2.2.1 传统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
        2.2.2 新型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模型剪枝搜索算法
    3.1 引言
    3.2 多目标模型剪枝理论建模
        3.2.1 模型内存占用目标
        3.2.2 模型计算负载目标
        3.2.3 模型计算密度
    3.3 多目标优化的模型剪枝搜索框架
    3.4 面向稀疏架构搜索的遗传算法设计
        3.4.1 种群初始化方法
        3.4.2 变异与交叉算子优化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实验设置
        3.5.2 CIFAR-10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3.5.3 ImageNet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3.5.4 消融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强相关性的混合精度量化搜索算法
    4.1 引言
    4.2 混合精度量化搜索框架
    4.3 混合精度量化模块设计
        4.3.1 基于混合精度的卷积层设计
        4.3.2 基于混合精度的激活层设计
    4.4 小样本混合精度量化微调策略
        4.4.1 卷积微调
        4.4.2 激活微调
        4.4.3 批归一化微调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精度量化搜索
    4.6 知识蒸馏混合精度量化训练策略
    4.7 实验结果分析
        4.7.1 实验设置
        4.7.2 CIFAR-10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4.7.3 ImageNet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4.7.4 消融实验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稀疏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
    5.1 引言
    5.2 基于先累加后相乘的稀疏卷积算法设计
        5.2.1 ABM-SpConv计算架构
        5.2.2 量化对计算密度的影响
        5.2.3 并行性和数据共享探索
    5.3 硬件加速器架构设计
        5.3.1 设计挑战
        5.3.2 整体架构
    5.4 硬件加速器理论建模
        5.4.1 性能建模
        5.4.2 带宽建模
        5.4.3 资源建模
    5.5 设计空间探索
        5.5.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准备
        5.5.2 加速器架构搜索
    5.6 稀疏加速器性能评估
        5.6.1 实验设置
        5.6.2 性能与资源分析
        5.6.3 FPGA加速器性能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目标检测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
    6.1 引言
    6.2 YOLOv2模型算法压缩
        6.2.1 模型算子融合
        6.2.2 YOLOv2剪枝压缩
        6.2.3 YOLOv2量化压缩
    6.3 YOLOv2硬件加速器架构设计
        6.3.1 整体架构
        6.3.2 计算内核设计
        6.3.3 访存设计
        6.3.4 其他功能单元设计
    6.4 YOLOv2加速器设计空间探索
    6.5 YOLOv2加速器性能评估
        6.5.1 实验设置
        6.5.2 对比最先进的目标检测加速器
        6.5.3 实时目标检测加速器系统展示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可见光组网
        1.1.2 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见光通信
        1.2.2 可见光组网
        1.2.3 组网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1.2.4 组网的网络管理及拓扑发现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1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1.3.2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1.3.3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1.4 论文的结构层次安排
第二章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2.1 双向可见光组网的系统设计
        2.1.1 拓扑结构选择
        2.1.2 系统架构设计
        2.1.3 MAC层功能模块设计
    2.2 基于时隙的双向可见光组网多路访问控制协议设计
        2.2.1 多路访问控制协议分析
        2.2.2 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方案设计
        2.2.3 关键参数设计
    2.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2.3.1 仿真分析
        2.3.2 实验验证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3.1 大规模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的拓扑设计
    3.2 应用于组网系统的拓扑发现机制设计
    3.3 仿真分析
        3.3.1 OMNeT++仿真原理
        3.3.2 仿真场景与参数配置
        3.3.3 评估指标的定义与计算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4.1 网管技术原理分析
    4.2 可见光组网网管系统的需求分析
    4.3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方案设计
        4.3.1 整体架构设计
        4.3.2 功能模块设计
        4.3.3 数据库表设计
    4.4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
        4.4.1 开发工具
        4.4.2 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缩略词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4)新兴技术创新网络下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相关研究
        1.3.2 组织嵌入相关研究
        1.3.3 合作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下的组织嵌入要素分析
    2.1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
        2.1.1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类别
        2.1.2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特征
    2.2 组织嵌入
        2.2.1 组织嵌入的内涵
        2.2.2 组织嵌入的构成要素
        2.2.3 组织嵌入的维度
        2.2.4 组织嵌入的网络结构特征
    2.3 合作创新绩效
        2.3.1 合作创新绩效的定义
        2.3.2 合作创新绩效的测量要素
        2.3.3 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模型
    3.1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3.1.1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分析
        3.1.2 组织嵌入对知识溢出的关系分析
        3.1.3 知识溢出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3.1.4 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关系分析
    3.2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
        3.2.1 组织嵌入对合作绩效影响
        3.2.2 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
        3.2.3 创新能力与知识丰富度的调节作用
    3.3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兴技术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获取及筛选过程
    4.2 变量测度
        4.2.1 因变量测度
        4.2.2 自变量测度
        4.2.3 调节变量测度
        4.2.4 中介变量知识溢出测度
        4.2.5 控制变量测度
    4.3 相关分析设计
        4.3.1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4.3.2 创新能力与知识丰富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4.3.3 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兴技术网络的组织背景
        5.1.1 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嵌入现状
        5.1.2 新能源汽车合作创新绩效现状
    5.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相关性分析
    5.3 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检验
        5.3.2 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检验
        5.3.3 调节作用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 基于组织网络结构的合作绩效提升策略
        5.4.1 构建网络主体进入策略
        5.4.2 强化网络领导能力策略
        5.4.3 建立多方知识网络策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4 技术路线
2.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研究指标与定义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3.结果
    3.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3.2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3.3 就地城市化对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3.4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机制分析
4.讨论
    4.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
    4.2 就地城市化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纵向变化特点
    4.3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
    4.4 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4.5 影响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4.6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5.全文总结
6.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建议
7.创新性与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城市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于工业数据监测系统的路由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工业数据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2.1.1 感知层
        2.1.2 网络层
        2.1.3 应用层
    2.2 ZigBee网络
        2.2.1 ZigBee的基本概念
        2.2.2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2.3 ZigBee与现有的无线标准比较
    2.3 TD-LTE4G网络
        2.3.1 TD-LTE基本概念
        2.3.2 LTE与 NB-IOT技术对比
    2.4 NS-2仿真平台
        2.4.1 仿真平台介绍
        2.4.2 NS-2网络仿真性能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数据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平台搭建
    3.1 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3.2 数据监测系统硬件搭建
        3.2.1 主处理器模块
        3.2.2 传感器模块
        3.2.3 LTE模块
        3.2.4 能量供应模块
    3.3 数据监测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3.3.1 Z-stack操作系统轮询
        3.3.2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3.3.3 网关节点数据接收以及数据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数据监测系统的路由优化算法
    4.1 ZigBee路由技术概述
        4.1.1 节点地址分配策略
        4.1.2 Cluster-Tree算法
        4.1.3 AODV算法
        4.1.4 AODVjr算法
        4.1.5 ZBR算法
        4.1.6 ZigBee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4.2 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
    4.3 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仿真
        4.3.1 仿真场景设置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软件移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应用测试
    5.1 系统软硬件模块测试
        5.1.1 终端节点数据采集测试
        5.1.2 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数据传输测试
        5.1.3 网关节点通信测试
    5.2 广播优化的路由算法应用性能测试
        5.2.1 点对点传输性能测试
        5.2.2 优化路由算法与原路由算法传输性能对比
        5.2.3 优化路由算法与原路由算法能耗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电网建设多主体协同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1.2.2 多智能体系统应用及协同决策的模拟
        1.2.3 电网项目决策常用的优化模型和算法
        1.2.4 协同决策支持平台系统应用研究
        1.2.5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电网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概述
        2.1.1 电网规划概念和电网类型划分
        2.1.2 电网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
        2.1.3 电网规划与建设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优势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内涵
        2.2.2 利益相关者识别方法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2.3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相关理论
        2.3.1 智能体(Agent)概念及分类
        2.3.2 多智能体系统(MAS)概念及特征
        2.3.3 Agent之间交互行为构成与协作模式
        2.3.4 MAS交互行为的描述方法
    2.4 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
        2.4.1 多目标优化理论和解集特征
        2.4.2 多目标优化智能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项目多主体特征与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3.1 电网项目建设流程分析
    3.2 电网建设项目利益相关主体识别与特征分析
        3.2.1 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因素
        3.2.2 利益相关主体的识别
        3.2.3 利益相关主体的特征和利益偏好
    3.3 电网项目多主体决策面临的典型问题
        3.3.1 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动态变化特征
        3.3.2 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程度较差
    3.4 电网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3.4.1 多主体协同决策逻辑和内容分析
        3.4.2 多主体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
    4.1 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的MAS应用基础
        4.1.1 MAS技术应用的基本逻辑分析
        4.1.2 MAS模型基本架构及模块分类
        4.1.3 系统功能型Agent结构及功能设计
        4.1.4 业务功能型Agent结构及功能设计
        4.1.5 Agent之间通信设计
    4.2 基于MAS技术的电网项目方案优选流程
        4.2.1 Agent之间交互行为分析
        4.2.2 MAS的协同决策交互过程
        4.2.3 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流程分析
    4.3 电网项目方案优选的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
        4.3.1 模糊Petri网基本原理
        4.3.2 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的策略集分析
        4.3.3 基于FPN的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
        4.3.4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
    5.1 电网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阶段的目标侧重点
    5.2 电网项目方案实施协同决策的目标函数构建
        5.2.1 建设周期目标函数
        5.2.2 建设选址目标函数
        5.2.3 投资决策目标函数
        5.2.4 资源调配目标函数
    5.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协同决策算法模型
        5.3.1 多目标优化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面向电网规划的MOPSO模型及应用
        5.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4.2 MOPSO模型求解流程
        5.4.3 算例分析
    5.5 面向电网建设的NSGA-Ⅱ模型及应用
        5.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5.2 NSGA-Ⅱ模型求解流程
        5.5.3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的应用系统构建
    6.1 应用系统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6.2 多主体需求分析
        6.2.1 用户主体类型划分
        6.2.2 用户主体需求分析
    6.3 系统开发和结构设计
        6.3.1 系统开发技术
        6.3.2 系统结构设计
    6.4 协同决策应用系统功能
        6.4.1 系统功能树分析
        6.4.2 系统功能应用研究
        6.4.3 功能应用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共生视角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构建及演化 ——以江苏省工业水污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共生理论研究综述
        1.2.2 水污染合作治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计算机仿真方法
    1.5 创新之处
        1.5.1 研究视角的独特之处
        1.5.2 学术观点的独特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的学理性阐释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水污染
        2.1.2 工业水污染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合作治理理论
        2.2.2 复杂系统与自组织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共生理论
    2.3 共生理论与合作治理的逻辑关联
        2.3.1 共生理论:阐释内在动因
        2.3.2 共生理论:指明发展方向
第三章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现状分析
    3.1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现实特征
        3.1.1 合作环境逐步完善
        3.1.2 合作方式持续创新
        3.1.3 合作主体较为熟悉
        3.1.4 合作程度有所提高
    3.2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实现困境
        3.2.1 自主参与意识不强
        3.2.2 参与有效性不高
        3.2.3 主体利益存在分歧
        3.2.4 合作机制不完善
    3.3 解决合作治理困境—共生视角的引入
第四章 共生视角下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网络节点研究
    4.1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关键节点分析
        4.1.1 政府主体
        4.1.2 企业主体
        4.1.3 公众主体
        4.1.4 其他主体
        4.1.5 客体
    4.2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网络节点共生关系模型的建构
        4.2.1 变量设定
        4.2.2 数据来源
        4.2.3 VAR模型构建
    4.3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网络节点共生关系的验证—以江苏省为例
        4.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4.3.2 数据协整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方差分解
        4.3.6 研究结论
第五章 共生视角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构建
    5.1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要素分析
        5.1.1 共生单元分析
        5.1.2 共生模式分析
        5.1.3 共生环境分析
        5.1.4 共生界面分析
    5.2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动力机制
        5.2.1 外在动力机制
        5.2.2 内源作用机制
    5.3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运行条件
        5.3.1 统一的价值观
        5.3.2 严格的组织条件
        5.3.3 完备的技术条件
    5.4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模型的构建
第六章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演化仿真
    6.1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演化模型构建
        6.1.1 前提条件
        6.1.2 独立生长的两类主体的演化模型
        6.1.3 共生的两类主体的生长模型
    6.2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演化模型分析
        6.2.1 演化模式分析
        6.2.2 稳定性分析
        6.2.3 均衡点与共生模式相关性分析
    6.3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演化模型优化
    6.4 共生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演化仿真
        6.4.1 不同共生模式下的网络演化
        6.4.2 不同共生系数下的网络演化
        6.4.3 不同初始种群规模下的网络演化
        6.4.4 不同自然增长率下的网络演化
        6.4.5 不同最大规模下的网络演化
        6.4.6 研究结论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工业水污染合作治理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设计与数据可视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MVC模式
    2.2. 技术架构
        2.2.1. B/S架构
        2.2.2. C/S架构
    2.3. 战术数据链
        2.3.1. Link11数据链
        2.3.2. Link16数据链
    2.4. 中间件
        2.4.1. 消息中间件
        2.4.2. DDS中间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时仿真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3.1. 实时仿真网络的设计目标
    3.2. 实时仿真网络的结构
    3.3. 实时仿真网络的业务流程
    3.4. 实时仿真网络的环境搭建
    3.5. 实时仿真网络主要模块
        3.5.1. 网络管理与控制模块
        3.5.2. 排队和分发模块
        3.5.3. 接收发送控制模块
        3.5.4. 中继处理模块
        3.5.5. 模拟器终端转换模块
        3.5.6. 统计与分析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可视化应用
    4.1. 数据可视化的概念
    4.2. 数据可视化库
    4.3. Vue.js
        4.3.1. Vue.js的特性
        4.3.2. Vue.js与其他框架的对比
        4.3.3. Vue.js开发中管理定时器
    4.4. Echarts
        4.4.1. Echarts的结构
        4.4.2. Echarts的特性
        4.4.3. 基于Echarts的开发
    4.5. 应用部署
    4.6. 数据可视化应用主要页面
        4.6.1. 首页
        4.6.2. 配置项
        4.6.3. 无线设备状态
        4.6.4. 时隙占用
        4.6.5. 实时消息
        4.6.6. 数据统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知识的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能效优化问题描述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离散制造能效问题的数学模型
        1.3.2 离散制造能耗知识表示与更新方法
        1.3.3 面向能效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1.3.4 面向能效的典型工艺路线发现方法
        1.3.5 面向能效的生产优化调度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离散制造系统能耗知识表示与更新方法
    2.1 引言
    2.2 离散制造系统的能量流分析
        2.2.1 离散制造系统层次能耗模型
        2.2.2 能效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3 离散制造系统能耗知识表示方法
        2.3.1 离散制造系统能耗知识的获得途径
        2.3.2 离散制造系统能耗知识的类别
        2.3.3 基于本体的能耗知识模块化多粒度层次表示模型
        2.3.4 能耗知识本体的构建
        2.3.5 能耗知识元定义与描述
    2.4 基于改进记忆遗忘模型的能耗知识更新方法
        2.4.1 改进的记忆遗忘模型
        2.4.2 改进模型数学特性比较
        2.4.3 基于改进记忆遗忘模型的知识更新方法
    2.5 能耗知识表示与更新方法案例分析
        2.5.1 层次能耗模型案例分析
        2.5.2 能耗知识的案例分析
        2.5.3 改进记忆遗忘模型的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工步能耗预测与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实例的工步能耗知识建模与预测
        3.2.1 面向工步能耗的知识实例库构建
        3.2.2 知识实例库预处理
        3.2.3 知识实例检索与重用
        3.2.4 基于实例的工步能耗预测总流程
    3.3 基于CMOPSO的工艺参数优化
        3.3.1 优化模型构建
        3.3.2 CMOPSO优化方法
    3.4 仿真实验分析
        3.4.1 案例知识库构建
        3.4.2 工步能耗预测模型性能分析
        3.4.3 面向能效的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能效的典型工艺路线知识自动发现与推送方法
    4.1 引言
    4.2 典型工艺路线知识发现问题分析
        4.2.1 考虑能耗的工艺路线知识
        4.2.2 工艺路线工艺相似度度量
        4.2.3 工艺路线聚类
    4.3 工艺路线知识的定义与描述
    4.4 融合能耗信息的工艺路线综合相似度指标
        4.4.1 工序间相似度
        4.4.2 改进的伪LCS相似度
        4.4.3 新型工艺路线工艺相似度指标
        4.4.4 融合能耗信息的工艺路线综合相似度
    4.5 考虑聚类有效性的典型工艺路线发现算法
        4.5.1 考虑聚类有效性的K中心算法
        4.5.2 考虑聚类有效性的AP算法
        4.5.3 考虑聚类有效性的混合聚类算法
    4.6 典型工艺路线知识自动推送
    4.7 仿真实验分析
        4.7.1 工艺路线工艺相似度指标的性能分析
        4.7.2 考虑聚类有效性的聚类算法的性能分析
        4.7.3 典型工艺路线自动发现和推送方法的节能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PHH的节能调度规则自动发现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规则的调度问题求解
        5.2.1 动态柔性离散制造系统调度问题描述
        5.2.2 超启发式遗传规划算法
    5.3 节能调度规则知识的定义与描述
    5.4 基于路径决策延迟策略的GPHH
        5.4.1 基于路径延迟策略的元算法
        5.4.2 队列选择策略
        5.4.3 GPHH-DR的总体框架
    5.5 面向能效的仿真实验设计
        5.5.1 面向能效的仿真模型构建
        5.5.2 算法参数设定
        5.5.3 算法性能指标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算法总体性能分析
        5.6.2 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5.6.3 算法节能效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软件平台设计与应用
    6.1 引言
    6.2 应用背景分析
    6.3 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软件平台软硬件搭建
        6.3.1 硬件部署架构
        6.3.2 软件平台搭建
    6.4 实际节能效果对比
        6.4.1 节能前后工序能效对比
        6.4.2 节能前后设备能效对比
        6.4.3 节能前后零件能效对比
        6.4.4 节能前后产品能效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兼容FIPA规范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D]. 许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综合代维公司的选择与协调研究 ——以L电信公司为例[D]. 包珺.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D]. 赵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新兴技术创新网络下组织嵌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D]. 项朝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5]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D]. 李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6]基于工业数据监测系统的路由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 吴旭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 高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共生视角下工业水污染合作性治理网络的构建及演化 ——以江苏省工业水污染治理为例[D]. 周钰. 扬州大学, 2020(04)
  • [9]多协议实时仿真网络设计与数据可视化应用[D]. 唐燕艳.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基于知识的离散制造系统能效优化方法研究[D]. 徐彬梓. 江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符合FIPA的代理平台CUMT-AP0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