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土壤含有三种天然金属颗粒

月球土壤含有三种天然金属颗粒

一、月球土中含三种天然金属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何昕悦[1](2021)在《钛同位素在化学风化过程和高分异花岗岩中的分馏研究》文中指出钛(Ti)作为亲石分散元素在地壳中广泛存在,大陆上地壳中的TiO2含量可达0.64 wt%。Ti有五个稳定同位素,46Ti、47Ti、48Ti、49Ti和50Ti。自然界中Ti同位素质量分馏(δ49Ti)可达2‰,在示踪岩浆岩甚至是经历变质改造的岩石样品的源区构造背景方面有重大应用潜力。但高精度Ti同位素的测试仍然存在较大难度,Ti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测试过程中受到干扰元素的影响,需要利用化学分离提纯出纯Ti溶液进行测试。目前的Ti分离提纯方法存在流程繁琐、回收率低、引入人为分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在地质过程中的示踪应用。而且与Ti同位素质量分馏相关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岩浆过程,岩浆演化的后期例如高分异花岗岩Ti同位素分馏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在表生地质过程方面的研究就更加缺乏了。在本论文,我们首先建立了基于MC-ICP-MS分析测试的高精度Ti同位素分析方法:碱熔法结合AG50W-×12阳离子交换树脂两柱分离Ti,和酸溶法结合Ln-Spec+AG50W-×12树脂两柱分离Ti。其中碱熔法最大的优势是高温熔样,可以更高效地分解难熔矿物,亦能直接使用利用X荧光光谱法(XRF)测试主量元素所制作的的全岩玻璃样品,方便快捷,在整个溶样过程中没有任何HF酸加入,避免CaF2沉淀生成引入的人为分馏影响,使Ti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分配系数免受HF酸的干扰。但碱熔法样品用量比较大,制备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Li和B,使得配套的AG50W-×12树脂两柱分离的流程过长。酸溶法对于低Ti含量的样品以及珍稀样品更具优势,我们的工作表明在样品中加入适量的硼酸可以有效避免酸溶法引入的HF的干扰。这两种化学分离方法都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基体元素,获得纯Ti溶液,同时回收率接近100%。高精度的Ti同位素组成测试在Neptune Plus MC-ICP-MS上进行,使用标准样品-样品-标准样品间插法进行测试过程中的仪器分馏校正。标准样品NIST SRM 3162a的长期重现性为0.047‰(2SD,N=130),足以满足探索地球样品在多数地质过程中的Ti同位素分馏的精度要求。Ti同位素组成的表生地质过程中的分馏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极为欠缺,已有不多的研究认为,表生风化过程中Ti同位素组成不受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保持原岩的Ti同位素组成特征。然而在强烈化学风化过程中Ti会发生明显的迁移,很有可能造成Ti同位素的分馏。为更好检验前人的这一的假设是否成立,需要了解极端风化过程中是否存在Ti同位素的分馏,厘清其机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了经历强烈化学风化的海南新生代玄武岩风化剖面。我们对残积土全岩、母岩全岩及单矿物、风化产物化学提取的结晶铁(氢)氧化物相和残余相的Ti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综合测定。结果表明,在残积土样品中伴随着Ti元素的迁移存在明显的Ti同位素的分馏,δ49Ti从-0.066‰~+0.078‰间变化,最大幅度可达0.14‰。残积土的平均δ49Ti值为0.028‰,比玄武岩基岩(0.054±0.032‰)轻。化学提取的结晶Fe(氢)氧化物相和残余相(由粘土矿物和Fe-Ti氧化物组成)之间的Ti同位素分馏更为显着,最高可达0.6‰。残余相Ti含量占总Ti的72%至94%,具有轻的Ti同位素组成,δ49Ti介于-0.163‰到+0.045‰之间,其中主要的含Ti矿物为具有低δ49Ti(-0.198±0.038‰)组成的原生抗风化的钛铁矿。结晶Fe(氢)氧化物相Ti含量占总Ti的5%至26%,是硅酸盐风化后形成的次生含Fe矿物,δ49Ti介于0.110‰~0.542‰之间,其Ti同位素组成可能继承自具有偏重的δ49Ti值的辉石斑晶(0.178±0.004‰)和基质(0.155±0.041‰)。综合看来,含Ti矿物的形成和溶解控制了本风化剖面的Ti同位素组成变化,使得风化产物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Ti同位素组成。除了风化过程中Ti同位素的分馏外,风化产物在河流搬运和沉积过程产生的矿物分选也可能产生Ti同位素的分馏。因此,Ti同位素组成在沉积物来源研究中的应用需要谨慎。自Ti同位素在地球样品中的研究兴起以来,岩浆过程中的Ti同位素的组成及其分馏机理一直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发现高SiO2含量的样品中Ti同位素的分馏最大,但其分馏机制还不清楚。本论文针对该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选择了 I型、S型和A型的华南高分异花岗岩,对其全岩及单矿物进行了高精度Ti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结果表明华南高分异花岗岩δ49Ti值的变化范围较大(δ49Ti=0.133‰~3.288‰),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的δ49Ti值都有随SiO2含量增高而变重的趋势,但是幅度明显有差别。A型花岗岩的Ti同位素分馏最大(δ49Ti=0.648‰~3.288‰),I 型花岗岩次之(δ49Ti=0.133‰~0.964‰),S 型花岗岩最小(δ49Ti=0.224‰~0.303‰)。而花岗岩矿物之间的Ti同位素的分馏更显着,从最轻的钛铁矿(δ49Ti=-0.050‰±0.040‰)到最重的磁铁矿(δ49Ti=7.112‰±0.029‰),分馏可达7‰。花岗岩中70%以上的Ti赋存于镁铁质造岩矿物中如角闪石、黑云母和绿泥石,这些矿物均具有重的Ti同位素组成。与前人预测不同,花岗岩Fe-Ti氧化物之间的Ti同位素组成差异极大。钛铁矿具有较轻的Ti同位素组成,而磁铁矿则具有最重的Ti同位素组成和极低的TiO2含量,这可能与花岗岩中的磁铁矿是在岩浆晚期结晶有关。花岗岩的Ti同位素分馏受到岩浆的物质来源、矿物组成、温度、氧逸度及含水量等条件的控制。S型花岗岩的Ti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到源区组成控制,分离结晶过程对于其影响很小(~0.08‰);A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相比具有偏碱性、无水和还原的特征,使得其Fe-Ti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产生更大的Ti同位素分馏。综上,我们认为花岗岩的Ti同位素组成有潜力成为指示岩浆活动构造背景的指标。

阮梦飞[2](2021)在《俯冲带钒和锆地球化学行为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逸度和物质迁移是当前俯冲带过程研究的前沿课题。变价元素V和高场强元素Zr的地球化学行为分别是俯冲带氧化还原状态和物质迁移的重要指标,研究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对理解俯冲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俯冲板片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V的分配行为及地幔矿物中Zr的溶解度开展了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我们通过研究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钒(V)的地球化学行为,评估了V在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是否显着迁移,并利用V在单斜辉石与熔体间分配系数与氧逸度、温度和体系组成的关系式估算含单斜辉石天然样品的氧逸度。另外,我们通过开展Zr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度实验,系统测定了Zr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度,从而更好地理解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的成因及为俯冲带熔/流体迁移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我们使用活塞圆筒装置模拟含水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V的分配行为并用于估算地幔楔氧逸度。钒(V)是常见的变价元素,其在矿物与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行为主要受氧逸度控制。近年来,V的分配行为与氧逸度之间的关系常被用于揭示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板块俯冲过程中,V能否迁移是理解俯冲带V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环节,也是探讨俯冲带地幔楔氧逸度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初始物为含5.0wt%H2O的平均洋中脊玄武岩,压力为2.5GPa,温度为900~1125℃,样品管为金钯铁合金管。测定了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金红石与硅酸盐熔体之间V的分配系数,并计算了实验氧逸度ΔFMQ介于-5.24到0.74之间。实验结果表明(1)V在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金红石中为相容元素,并且DVrut>DVcpx>DVgrt。(2)V的分配系数也是氧逸度、温度和熔体聚合度的函数,并与氧逸度和温度呈负相关,与熔体聚合度呈正相关。部分熔融模拟结果表明在榴辉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交代地幔楔不能明显改变地幔的V含量。因此,我们认为V在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应当是不运移的,并且可利用V在矿物和熔体间的分配系数估算地幔氧逸度。其次,单斜辉石作为地幔微量元素的重要储库,在地幔部分熔融与结晶分异过程中,对许多微量元素的分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利用活塞圆筒在0.5GPa、1000~1100℃和NNO、HM氧逸度条件下模拟了V在单斜辉石和安山质熔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实验结果表明V在单斜辉石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受控于氧逸度、温度和体系组成。结合前人数据拟合了V在单斜辉石和熔体间分配系数与氧逸度、温度和体系组成之间的定量关系:log DVcpx/melt=-4.19(±0.33)+0.94(±0.15)?DAl+5730(±480)/T-0.24(±0.01)?△FMQ(n=71,r2=0.92),可用于估算含有单斜辉石天然岩石样品的氧逸度。最后,我们测定了Zr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度。近年来,俯冲带锆的化学迁移及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的成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含锆的熔/流体交代当地幔橄榄岩,当Zr含量达到饱和时,将结晶大量的交代锆石,因此研究地幔矿物中锆的溶解度对理解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利用活塞圆筒装置和六面顶砧大压机进行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地幔矿物中Zr的溶解度。实验条件为:2.0-6.0 GPa和1050-1200℃;初始物为橄榄岩与碧玄岩按不同比例混合,并加入1.5~5.0wt%的锆石(Zr Si O4);水含量:5.0~10wt%。实验结果表明Zr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度从小到大依次为SZrol(3.68±0.27 ppm)<SZropx(4.67±0.23ppm)<SZrcpx(28-1403 ppm)≤SZrgrt(294-2222 ppm),角闪石和氧化物中Zr的溶解度分别为SZramp:189-546ppm和SZroxide:263-630 ppm。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中Zr的溶解度很小,且不受温度、压力及组成的影响。单斜辉石和石榴石中Zr溶解度的变化取决于各自的矿物成分和温压条件。两种矿物中Zr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单斜辉石中Zr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随矿物组成Al2O3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石榴石中Zr的溶解度随着端元组分XAlm的升高而增大。从这些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报道了Zr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度数据。(2)在地幔橄榄岩中,Zr在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中的溶解度最低,单斜辉石中次之,石榴子石中最高。因此,当含Zr熔体交代地幔楔时,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中很容易达到Zr饱和产生锆石;石榴子石是地幔橄榄岩中主要的Zr储库。(3)石榴子石中的Zr溶解度与铁铝榴石端元组分(XAlm)和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log SZrgrt=6.87(±0.36)+0.023(±0.003)?XAlm+5990(±490)/T(n=12,r2=0.96),为含石榴子石的岩石(石榴橄榄岩和榴辉岩等)提供了潜在的锆石饱和温度计。

赵青松[3](2021)在《基于RGB颜色信息的风积沙含水率测试方法及毛细试验应用》文中认为含水率是影响土体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与土的强度和变形都有密切联系,经常需要测试。目前土的含水率测试方法有很多,但还缺少快速、连续、无损的测试方法。因此,本文以风积沙为研究对象,在利用RGB颜色信息测试膨胀土含水率的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风积沙颜色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据此提出利用摄影图像RGB颜色信息测试风积沙含水率的新方法,并据此开发了一种风积沙表面湿度场测试系统;利用此系统,对风积沙毛细效应进行了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风积沙颜色与含水率及密实度的关系。基于已有的摄影图像处理方法与自编MATLAB处理程序,测试分析不同含水率下压实风积沙的RGB颜色信息变化规律,发现风积沙摄影图像的颜色特征分量RE值与其含水率w呈现出良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可据此建立形如w=a·RE﹢b的含水率预测模型,其参数a、b可通过两组或多组含水率标定试验确定;密实度对风积沙摄影图像颜色信息与含水率关系的影响可忽略。(2)开展了基于摄影图像颜色分量RE的风积沙含水率测试试验。对不同干湿程度的风积沙试样进行含水率测试,并与烘干法测试结果对比,表明其测试含水率的绝对误差最大1.70%,最小0.10%,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验证。(3)开发了基于RGB颜色信息的风积沙表面湿度场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图像采集系统和湿度场测试软件两部分。利用此系统能够比较准确的测得风积沙表面任一小区域的含水率,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湿度场云图。(4)采用基于摄影图像RGB颜色信息的湿度场测试系统,开展了风积沙毛细效应的应用研究。系统对风积沙毛细水上升的测试效果良好,能更直观精准地观测湿润锋位置,更精确的测得风积沙毛细水上升高度和速率;据此探究风积沙表面含水率动态变化规律,进而对比分析研究密实度对风积沙毛细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试验初期,风积沙含水率较高,基质吸力对密实度不敏感,导致毛细上升速率和上升高度的变化差异不大,密实度对风积沙毛细效应影响较小;试验后期,毛细水上升至一定高度,含水降低,基质吸力对密实度大的风积沙更敏感,导致毛细水上升的高度和速率越大,越密实的试样毛细效应越强烈。

于庆博[4](2020)在《崇明东滩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与土体固结特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与日俱增,用疏浚废土进行填海造陆已经成为上海这一港口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拓展生存空间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上海先后在崇明东滩、浦东边滩以及横沙东滩等海岸带进行了多次吹填造陆活动,获得了大量土地资源。在合理规划与综合利用的前提下,这些吹填新陆地将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注入新的动力。然而,水力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层在沉积过程中不仅自身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量,还会进一步压缩下伏海陆交互相软土层,进而引起新一轮的固结变形。多层土压缩变形的累积即表现为地面沉降,这是一种在吹填区不可回避的环境地质现象,严重时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不仅威胁地基的安全使用,破坏建(构)筑物(尤其是线性工程)的结构稳定性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还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削弱沿海地区抵御洪水、风暴、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监测和预测吹填区的地面沉降特性,进而了解长时间尺度条件下地面沉降的演变与发展,同时从多层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角度对地面沉降的分布做出机理上的解释。最终,为地面沉降的防治与工程建设的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文选择城镇化推进较快的崇明东滩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是上海典型的多期吹填区。但是这里的地面沉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前期工程地质资料与原位监测资料和主城区相比远远不足,对当前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分布与固结机理鲜有认知,难以有效规避地面沉降带来的环境危害与隐患。为丰富崇明东滩地面沉降的相关研究,本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场地调查。在研究区布设10个沿东西长轴方向、跨越多期吹填区的勘探取样孔,取样孔深统一限定在55m,以查明崇明东滩自西向东扩张过程中典型剖面的地层结构;(2)室内试验。探究研究范围内吹填土层与天然沉积土层在不同尺度下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阐明当前应力条件下的主要压缩层。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压汞(MIP)和扫描电镜(SEM)等先进手段探究各土层的细微观结构与孔隙特征;(3)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搜集2015年初到2019年末近5年时间内共70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数据,选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 SAR)来获取区域性的地面变形信息并统计自西向东多期吹填区的地面沉降规律并选取感兴趣区域来估算多层土的平均固结度;(4)通过综合分析多期吹填区内土体地层结构、物理与成分特征、化学与压缩特性以及渗透与微细观结构特征的变化,揭示差异性沉降的形成机制;(5)利用BP神经网络探究代表性工程地质参数与区域性地面沉降速率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吹填土具结构性引起的超固结性质,反而是下伏的黏土与粉质黏土层为欠固结土层,对地面沉降贡献较大。研究深度内广泛分布的土层主要有由吹填土、砂质粉土组成的粉性土和由淤泥质黏性土、黏土以及粉质黏土组成的黏性土。崇明东滩的吹填土已自重固结20余年,期间受到地表蒸发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层有一定收缩,结构性增强,致使吹填土表现为反常的超固结,砂质粉土同理,淤泥质黏性土则接近正常固结,以上三层土在当前应力条件下对地面沉降贡献较小;相反,黏土与粉质黏土均为欠固结,且黏土层是代表性压缩层。(2)In SAR监测表明,长轴方向上,成陆时间短的吹填区,沉降速率反而慢。近海晚期吹填区成陆时间较晚,理应沉降较快,然而,本文通过在SBASIn SAR遥感监测得到的地面变形速率场中统计各吹填区平均变形速率却发现了相反规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双曲线法和三点修正指数曲线法估算了选定的近海和内陆土层的平均固结度范围。结果表明,当前应力状态下,近海吹填区土层固结已基本完成而内陆吹填区土层固结速度相对较快。基于In SAR的固结度估算可促进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发展的理解,对缺乏原位监测信息条件下的固结度评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强的时效性。(3)近海晚期吹填区渗透固结条件差是引起地面沉降缓慢的内在控制因素。通过对多期吹填区固结特征进行对比来探究引起差异性地面沉降的机制。结果表明,代表性压缩层(黏土层),随着成陆时间的缩短,土层厚度加大,黏粒含量升高,压缩性变大,结合水膜变厚,细观非均质性增强,微观孔隙复杂度升高,黏粒团聚性由强至弱,黏粒常分散在孔隙之中,形成絮凝状结构,造成排水通道淤堵,渗透系数降低,因而固结效率低,最终导致地面沉降速率缓慢。(4)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地面沉降速率与土体多尺度工程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取自黏土层的16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代表性的工程地质参数,包括黏土层厚度、黏粒含量、渗透系数、阳离子交换量、含水率以及回弹指数;微观孔隙形态分形维数、结构单元体的平均等效孔径、定向频率的标准差以及平均形状系数等160组参数作为自变量,选取In SAR得到的各吹填区沉降速率作为因变量来构建模型。结果表明,当选用宏微观多尺度参数共同参与分析时,土体工程地质参数对地面沉降速率的预测精度更高,关联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要更丰富的室内试验,更长时间、更高精度的沉降监测来拓展本文初步的研究成果。

陈剑[5](2020)在《月海玄武岩陨石、遥感与岩浆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海玄武岩代表月幔部分熔融并喷发到月球表面的玄武质岩浆,尽管在月壳中所占的比例极小(<1%),其成岩过程与时空分布间接记录了月幔储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相关的玄武质岩浆演化过程。目前对于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历史的约束主要来自月海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学研究成果,但由于返回样品来自月球正面的小范围区域,其中所收集的玄武岩难以代表全月表面的玄武质岩浆作用类型,喷出式的月海火山活动与侵入式的玄武质深成岩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样品的支持。玄武质月球陨石作为月海玄武岩样品的重要补充,其矿物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等特性不仅可以完善我们从返回样品中获得的对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的认知,其对月球表面的随机取样也有助于我们将月球玄武质样品中的信息与全月遥感联系起来。玄武质月岩样品与陨石作为月面真值能让遥感数据得到适当的校正,并拓展到尚未获得样品的月表区域,使我们能够通过轨道遥感数据解译全月表面的玄武质岩浆作用。遥感研究中揭示的月海玄武岩岩浆演化规律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待系统的遥感分析与样品/陨石岩石学机制的解译。因此,对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的最佳认识,应是来自样品/陨石和遥感数据的综合研究。玄武质样品/陨石的实验室精细研究成果与轨道遥感的大尺度月海单元观测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可能与现有月球样品采集范围的局限性以及玄武质月球陨石的缺乏有关,而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发现的玄武质月球陨石与新发布的月球轨道遥感数据产品为通过陨石分析与遥感探测联合研究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提供了契机。本文对4块玄武质月球陨石(NWA4734、NWA10597、NWA10985与Swayyah 001)开展了矿物学、地球化学与岩石学分析,通过结构、矿物模式、矿物成分、主量与微量元素成分的对比研究了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玄武质月球陨石之间可能的成对关系。NWA4734、NWA 10597与LAP月海玄武岩陨石具有相似的结晶年龄,可能起源于同一期次的火山喷发事件,但冷却结晶的速率有所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矿物粒径分布特征与多种石英相。NWA4734与NWA10597具有相似的冲击变质程度,它们对应的熔岩流可能来源于月表同一个区域并且在固化之后经历了相同的撞击事件。NWA10985中大部分岩屑的类型(橄榄辉长岩、斜长辉长岩、辉长岩等)、矿物模式以及矿物成分与NWA 773族陨石极为相似,其中主体岩屑(辉长岩岩屑)的矿物成分也与NWA 773族陨石的矿物成分演化趋势相符,但其全岩成分与NWA 773族陨石的全岩成分演化趋势不符,代表着特殊的岩浆演化过程。这些陨石代表了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NWA 10985与NWA773族中的不同岩屑展现了月壳岩浆房的演化:早期富Mg橄榄石与辉石的下沉在岩浆房底部形成橄榄二辉岩/橄榄辉长岩堆晶,部分早期熔体喷发至月表形成橄榄石斑晶玄武岩,后期斜长石的上浮在岩浆房顶部形成斜长辉长岩堆晶,晚期残余熔体形成高度演化的辉长岩/亚铁辉长岩,部分晚期熔体喷发至月表形成镁铁质(黑色)火山玻璃。辉长岩与亚铁辉长石的成分不一致性可能指示着开放的岩浆体系:岩浆房演化过程中补充了成分更原始的岩浆,发育振荡环带的辉石支持来自原始成分岩浆的贡献。Swayyah 001的结构展现了某个月壳岩浆房固化的图景:早期的近似平衡结晶形成粒径相仿的富Mg辉石与斜长石,即辉长岩堆晶,晚期的残余熔体收缩为富Mg辉长岩堆晶间隙的富Fe熔体囊,冷却速率加快的熔体囊中形成具有成分环带的镁铁质矿物与晚期填隙物。NWA4734、NWA 10597与LAP月海玄武岩陨石则代表着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的最终(上涌、喷发)阶段。这些月海玄武岩的结晶条件(如液相线温度)与高度演化的成分特征指示着铬铁矿、橄榄石等早期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很可能也对应着某种形式的岩浆房中早期的密度分离作用。离开岩浆房后上涌、喷发的熔岩流中快速冷凝结晶使得橄榄石、辉石等主要矿物成分高度演化,EPMA定量元素成像获得的海量数据呈现了镁铁质矿物的三个演化阶段:富Mg橄榄石与辉石的成分演化、橄榄石被熔体再吸收形成辉石导致辉石生长速率的上升、辉石稳定场收缩导致生长速率陡降而富Fe橄榄石重新出现于结晶序列中。这些月海玄武岩中晚期填隙物的结构展现了硅酸盐液相不混溶机制在高度分异的月球玄武质岩浆演化中的作用。玄武质深成岩浆活动与月海火山喷发活动之间的成因联系表明,月球样品中揭示的岩浆作用类型的时间规律(深成岩普遍古老,火山岩普遍年轻)属于撞击通量变化造成的偏差,古老的火山岩由于早期高通量的撞击作用而无法保存,年轻的深成岩由于缺乏大型撞击事件的挖掘而难以出露。在月海玄武岩样品与陨石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过程的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月海熔岩流单元的玄武岩遥感分类策略,结合研究过程中汇编的月海熔岩流单元模式年龄研究成果,本文编制了月海玄武岩时空结构分布图,并根据成对玄武质月球陨石的全岩成分与年代学信息,追溯了这些月球样品可能的月表熔岩流单元源区。NWA4734、NWA 10597与LAP月海玄武岩陨石可能来自风暴洋、雨海、澄海或岛海中的年轻熔岩流单元,这些年轻月海玄武岩可能在撞击翻耕作用下与风暴洋KREEP地体的非月海物质发生了混合,进而发育出表面富Th的玄武质月壤层。NWA10985与NWA773族的月表源区由其中喷发相(玄武岩岩屑)进行约束,很可能来自风暴洋与雨海中毗邻非月海溅射物的年轻熔岩流与爆发式火山活动区域。虽然结晶年龄未知,但根据化学成分的匹配结果,Swayyah001可能来自与风暴洋内年轻(32亿年~21.7亿年)熔岩流单元相关的深成岩体。作为深成岩样品,Swayyah001具有不同于KREEP的ITE成分特征,但对应的熔岩流在上涌或在月表流动时可能吸收同化了 KREEP质的非月海成分。通过玄武质月球陨石与月海玄武岩单元遥感的联合研究,本文将月球样品/陨石中观测到的岩石学特征迁移至遥感研究中以解释轨道观测中发现的月表矿物学与地球化学演化规律。月海玄武岩单元成分演化趋势中,年轻单元趋向于SiO2不饱和与FeO富集的特征可能与玄武质岩浆演化晚期的硅酸盐液相不混溶机制有关,年轻的高Fe月海玄武岩单元通常也产出于富Si的非月海火山附近,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具有较高TiO2含量的年轻玄武岩单元无法通过低钛母岩浆的高度分离结晶演化产生,因此风暴洋/雨海中年轻中高钛玄武岩单元的母岩浆起源需要来自岩浆洋晚期富集钛铁矿堆晶的贡献,这些晚期堆晶的熔融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年轻玄武岩单元中不相容元素的富集。尽管月表年轻玄武岩单元均位于风暴洋KREEP地体内,但KREEP并不是触发月球年轻玄武质火山作用和造成不相容元素富集的必要条件。年轻熔岩流单元中Th等不相容元素含量也与非月海物质的混染(熔岩流同化、撞击翻耕等)作用有关。根据不同成分橄榄石在月海玄武岩中富集的机制差异,年轻月海玄武岩单元中富集铁橄榄石的光谱与矿物学特征对应着玄武质岩浆演化晚期辉石稳定场的收缩或三斜铁辉石的分解产物。岩石化学指数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也支持年轻月海玄武岩单元具有更高的岩浆分异程度。本文开展的玄武质月球陨石与月海玄武岩单元遥感的联合研究,建立了玄武质深成岩浆活动与月球溢流式/爆发式火山喷发活动之间的联系,为理解月海玄武岩成岩过程、玄武质岩浆作用与演化规律贡献了新的认识,也为我国未来月球探测(例如嫦娥五号~嫦娥八号)任务中返回样品、着陆区就位、巡视探测以及遥感观测数据的集成性研究积累了经验。

余澄澄[6](2020)在《《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篇报告以《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的汉译为例,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中的应用。本次翻译实践所选的译本是笔者独立翻译的儿童科普书籍《了不起的身边物质》,该书已于2020年4月出版。松下幸之助创建的PHP研究所专为儿童编着了一套快乐学习系列百科知识丛书,该丛书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引进并主持编译出版。笔者负责翻译的《了不起的身边物质》便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构成、特征、用途、制造方法、辨别方法和回收利用等知识,语言简单,知识面广,适合少年儿童课外阅读。儿童科普书籍主要以广大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须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向读者传达科学技术知识。好的儿童科普书籍不仅能传输知识,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然而目前国内儿童科普书籍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尚有不足,研究成果也较少。科普翻译的相关论着,仅有郭建中的《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2004)一书。儿童的认知阅读能力与思维方式都与成年人有着质的区别,对儿童科普书籍进行翻译时需要特别重视儿童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因此本篇报告以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儿童科普书籍翻译的策略和具体方法。该理论重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本报告主要以《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在此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总结基于交际翻译理论对儿童科普书籍进行翻译的有效方法和其翻译过程,希望本文的尝试能给儿童科普书籍翻译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篇报告共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了不起的身边物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品特征,第二章介绍了交际翻译理论的概要,并分析了该理论在这次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该章首先分析了儿童科普书籍的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再活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如何运用交际翻译理论对《了不起的身边物质》进行翻译,该章详细分析了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活用增译、减译、重组、同化等翻译技巧对儿童科普书籍进行翻译。本篇报告最终得出的结论有:一、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中具有较强指导作用;二、在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中,有必要活用增译、减译、重组、同化等翻译技巧进行翻译;三、儿童科普书籍的目标读者较为特殊,对于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应更倾向于同化翻译。

周剑凯[7](2020)在《NWA 12279月球陨石岩石学、矿物学和光谱学特征及其起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月球陨石NWA 12279为2016年新发现的一块局部角砾岩化的含镁铝尖晶石辉橄岩质斜长岩,由86 vol.%的斜长岩和14 vol.%的冲击熔融角砾岩组成。斜长岩为嵌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矿物组成为斜长石(71.0 vol.%)、橄榄石(11.0vol.%)、辉石(10.0 vol.%)、镁铝尖晶石(7.0 vol.%),含少量石英、铬铁矿和钛铁矿;冲击熔融角砾岩为角砾状结构,主要由岩屑(斜长岩、辉长岩、辉橄岩质斜长岩和微斑熔融角砾岩等)、晶屑(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尖晶石等)、玻屑和基质组成。斜长岩和角砾岩的矿物成分基本一致:斜长石(An92.9-98.5)、紫苏辉石(Fs15.5-32.2Wo2.98-4.22)、易变辉石(Fs27.9-53.1Wo7.19-14.7)、普通辉石(Fs8.42-38.9Wo17.0-44.1)、橄榄石(Fo53.7-89.4)、尖晶石[(Mg4.97 Fe0.86)5.83(Al11.4 Cr0.61)12.0O24]。通过对该陨石岩石矿物学、光谱学和冲击变质特征分析,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该陨石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FeO=1.74-2.67 wt%,Al2O3=26.9-27.9wt%)、镁铁质矿物的Mg#与斜长石的An#(Mg#=55-90,An#=93-100)、橄榄石和辉石的Fe/Mn(mol)比值(Ol=62-102;Py=37-69)及玻璃物质的主量元素成分(MgO/Al2O3=0-0.5%,CaO/Al2O3=0.59-0.75%)等证据表明NWA 12279陨石来自于月球高地区域,但与月球亚铁斜长岩、镁质岩套斜长岩、月海玄武岩及克里普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学和矿物组成特征,因此,属于一种新的岩石类型。(2)该陨石的斜长岩和角砾岩具有不同的冲击特征,斜长岩区域发育橄榄石面状破裂、斜长石熔长石化、含未熔融的辉石和橄榄石晶屑的冲击熔脉;角砾岩区域发育玻璃质熔脉、冲击熔体及岩石角砾化,这些特征限制了斜长岩区和角砾岩区经历的冲击压力峰值分别约为45 Gpa和78 Gpa,温度峰值分别约为1100℃和1890℃,冲击变质阶段为S5—6。(3)结合月球样品中的含镁铝尖晶石斜长岩碎屑综合分析,认为月球含镁铝尖晶石斜长岩或橄长岩的尖晶石含量为5-30%,橄榄石+辉石含量11-69%,斜长石含量15-89%,尖晶石Mg#介于44-85,Al#介于79-97之间,这与M3解译的尖晶石含量最高可达30%,镁铁质矿物含量≤5%有差别,可能是由于月面强烈撞击角砾岩化造成了大颗粒高硬度的镁铝尖晶石相对富集,颗粒较小的镁铁质矿物的光谱特征被遮蔽造成的。(4)根据岩石学和光谱特征对比认为,NWA 12279月球陨石可能来自于Mare Serenitatis撞击坑附近的中央山峰或环形山内侧等高处,起源于月球深部,通过撞击溅射作用被带至月表,并由一次低角度的撞击事件,脱离月球,最终被地球捕获。

束今赋[8](2020)在《上天、入地、下海:极端条件下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天、入地、下海,进行极端条件下的矿物学研究,研究微矿物,发现新矿物。主要利用金刚石压机,结合使用国内外同步辐射X-光源、中子源,以及其他多种物理的、化学的、光学的测试手段(如岩石矿物化学分析,光薄片测定,电子探针,离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紫外、拉曼光谱,激光加热等),对来自天外的陨石、陨石坑样品、地球深处地幔源矿物以及海底甲烷水合物进行了一些研究。模拟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各种不同成分的矿物材料的晶体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文章着重研究从地球内核到地壳海底的各种不同组分在不同温度、压力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典型矿物:从金属固体内核和金属液体外核中的e-Fe到核幔边界(CMB)地球D"层的后钙钛矿(Post-Perovskite)结构(ppv)镁铁硅酸盐(Mg,Fe)SiO3,从下地幔中的铁磁性钙钛矿(Perovskite)结构(pv)镁铁硅酸盐布里奇曼石(Bridgnite)(Mg,Fe)SiO3、镁铁氧化物(Fe,Mg)O和后尖晶石(Post-Spinel)结构的含Fe3+毛河光矿(Maohokite)(HP-MgFe23++O4)到过渡带、上地幔和地壳中的镁铁硅酸盐、硅氧化物、铬铁氧化物和金刚石及其内含物以及甲烷水合物(CH4·H2O)等。进行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矿物学研究,为探索地球结构性质、形成动力和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窗口。

李原鸿[9](2019)在《岩浆演化、变质流体活动和风化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分馏》文中研究指明硅(Si)是地壳和地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Si-O四面体的核心组分,参与着硅酸盐地球(BSE)中几乎所有的地球化学过程。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地质过程都会导致Si同位素的分馏,因此Si同位素在包括高温和低温在内的不同地球化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利用Si同位素作为工具,分别对火山岩形成、俯冲带变质流体演化以及玄武岩风化等过程进行了研究。Si同位素分析方法是利用该同位素体系来研究地质过程的基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高精度的Si同位素分析方法,包括Si的纯化分离,以及Si同位素的MC-ICP-MS分析。样品前处理流程包括碱熔法溶样,以及色谱柱离子交换过程。基质检测和回收率检测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化学流程的可靠性。之后我们使用MC-ICP-MS来进行Si同位素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使用样品-标样间插法,间插标样为国际标准样品NBS-28。我们对四种不同成分的USGS标准岩石样品进行了 Si同位素分析,测量结果均和文献中报道的一致。对玄武岩样品BHVO-2进行的长期的Si同位素检测,在长达两年以上的Si同位素测试过程中,得到的δ30Si值结果为-0.29±0.06‰(2SD,n=249),表明我们的Si同位素数据具有很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目前关于高温下各种地质过程的高精度硅同位素研究只有少数成果发表,还有众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在俯冲带有大量地壳物质通过板块俯冲过程循环进入地幔,这些物质的加入是否会导致上地幔硅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此外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很多火成岩可能通过硅同位素特征记录下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经历过复杂演化的火山岩形成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分馏,我们对采自海拉尔盆地的双峰式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硅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火山岩的基性岩石和酸性岩石之间存在显着的Si同位素分馏。其中基性的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具有最低的δ30Si值,从-0.34±0.03‰到-0.20±0.01‰,粗面岩-流纹英安岩的δ30Si值从-0.25±0.01‰到-0.05±0.06‰,而流纹岩具有三类样品中最重的平均硅同位素组成,δ30Si值变化范围为-0.16±0.05‰到-0.07±0.03‰。所有海拉尔火山岩样品的δ30Si值和SiO2含量之间均呈现出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Si同位素变化趋势和岩浆演化趋势线相吻合。此外样品的δ30Si也和其他分离结晶过程的指标例如Mg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些证据说明岩浆演化过程是导致海拉尔火山岩中Si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变质流体活动中的Si元素迁移过程和同位素分馏机制,我们测量了中国东部大别山港河和花凉亭地区的高压-超高压榴辉岩-脉体系统的Si同位素。结果表明两处的脉体和榴辉岩围岩之间均存在显着的Si同位素分馏。其中港河地区的榴辉岩δ30Si=-0.50~0.39‰,高于绿辉石-绿帘石脉体的δ30Si=-0.63±0.04‰。花凉亭地区的榴辉岩δ30Si从-0.36到-0.29‰,而岩脉的Si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δ30Si变化范围为-0.45到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变质流体演化以及脉体形成过程中可以产生显着的Si同位素分馏。港河和花凉亭脉体中单矿物30Si富集的顺序是白云母(-0.01~0.13‰)≈石英(δ30Si=-0.14~0.10‰)>绿辉石(-0.63~0.33‰)≈绿帘石(-0.60~0.30‰)≈蓝晶石(-0.42~-0.28‰)>石榴石(-0.92~0.44‰)。我们还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几种变质矿物之间的平衡Si同位素分馏值。计算得到的几种矿物30Si/28Si的简约配分系数103lnβ的顺序为石英≈白云母>绿辉石≈绿帘石,和所测得的变质矿物样品Si同位素特征顺序相符合。这说明脉体中的矿物之间可能处于Si同位素平衡状态。花凉亭脉体中不同期次结晶产物之间具有显着的δ30Si-SiO2线性正相关关系,斜率略大于岩浆演化过程的斜率。结合脉体样品的矿物学特征,我们认为这显示了脉体矿物组成和流体Si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在变质流体结晶过程中,结晶产物的Si含量和δ30Si值都持续升高,同时流体的δ30Si值也逐步升高。假设Δ30Si石英-流体=0.15±0.03‰,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花凉亭流体的初始δ30Si值约为-0.22±0.08‰,在第二阶段的结晶过程中约为一0.17±0.09‰,而到结晶的最后阶段,流体的δ30Si值上升至约-0.07±0.10‰。这说明Si同位素可以被用来示踪俯冲带的物质循环和流体活动过程。Si同位素是研究风化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前人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很多探索,包括土壤中的Si同位素研究。但是因为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非常复杂,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究,其中一个就是热带强风化条件下砖红壤形成过程中的Si同位素分馏机制问题。母岩风化和砖红壤形成过程是地表Si迁移与循环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的理解强烈风化和砖红壤形成这一系列过程中的Si元素迁移和同位素分馏机制,我们对中国华南广东省湛江市的玄武岩风化剖面进行了 Si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湛江风化剖面中的砖红壤δ30Si变化范围为-2.45~0.63‰,相比未风化的母岩(δ30Si=-0.29‰)具有更轻的Si同位素组成,,导致分馏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风化过程中,次生黏土矿物(如高岭石等)相对土壤溶液中更容易富集轻Si同位素。在整个风化剖面中,Si同位素组成也并不均一,影响砖红壤中Si同位素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有风化程度、Si迁移率以及Fe-Al氢氧化物的淀积。风化完全的土壤相比未完全风化的土壤具有更大的Si迁移量,越接近基岩,风化程度越低的土壤中,Si同位素组成也越重。随着风化程度的增加,次生矿物的比例增加,Si丢失量也增加,而Si同位素也随之变轻。在风化完全的土壤中,δ30Si值和τTh,si值表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在Fe-Al氧化物/氢氧化物大量淀积的层次,也会同时出现Si的富集和δ30Si值的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溶液中的Si在氧化物/氢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导致的。以上研究结果展现了 Si同位素在研究岩浆活动、俯冲带流体活动以及风化过程中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也为今后在这些领域,特别是变质流体活动和风化过程中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郭壮[10](2019)在《单质金属铁的陨石冲击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元素是太阳系中的重要变价元素,铁的价态可以指示系统的氧化还原条件,其赋存状态则可以有效反演母体的地质演化过程。单质金属铁作为太空风化的重要产物,对认识太阳系内天体(特别是无大气行星体)表面太空风化作用的历史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在Apollo月壤颗粒、部分Apollo月岩、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中发现有单质金属铁的存在,并认为这些单质金属铁的形成与陨石冲击等因素引起的极端还原环境有关。本论文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代表小行星的普通球粒陨石以及HED族无球粒陨石中的单质金属铁开展研究工作。依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聚焦离子束(FIB)、电子探针(EPMA)、激光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手段,对普通球粒陨石(GRV 022115)、HED陨石(NWA 11592)等样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类陨石中单质金属铁的赋存状态以及元素迁移过程,并最终获得与单质金属铁成因机制相关的以下认识:(1)GRV 022115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程度较高,冲击熔脉基质中含有镁铁榴石、镁方铁矿和林伍德石的高压矿物组合,指示熔脉的平衡温压条件为>1800℃和20-23GPa。在熔脉中的一个较大母岩碎块边缘的辉石玻璃中观察到有大量单质金属铁颗粒(50nm)的出现,与其伴生的还有高压斜顽辉石、二氧化硅以及气孔构造,这些特征都指示其可能来源于辉石的分解作用。通过对单质金属铁产出环境的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单质金属铁的铁元素来源为母岩辉石,结合其他矿物相,得出GRV 022115中单质金属铁的形成反应为:(Mg,Fe)SiO3→Mg2+(in HP-CEn)+Fe+SiO2+1/2O2↑通过对其成因条件的分析,得出高温和快速冷却是单质金属铁形成的必要条件。(2)HED族陨石是来自于灶神星的陨石类型,矿物组成以辉石和长石为主。通过对五块HED族陨石样品中辉石颗粒的Fe/Mn值的测定,确定其均是来源于灶神星,根据各样品中出溶辉石颗粒的成分数据结果,得出灶神星演化早期普遍发育的热变质作用温度范围为700℃-1000℃。(3)NWA 11592为一块玄武质Eucrite(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陨石,该样品中发育有细熔脉以及一个较宽的熔池(200μm),熔池中部分区域表现出明显的淬火特征,在该熔池中观察到单质金属铁颗粒(200nm)的产出以及针状斜长石物质中包含大量纳米尺度铁铝尖晶石晶体的现象。根据各相的元素特征,推断反应过程可能为:低Ca辉石+斜长石→单质金属铁+铁铝尖晶石+特殊相。样品中铁铝尖晶石的结晶,指示整个反应的温度范围为1310℃-1750℃。该样品中较大的单质金属铁粒径反映出淬火时长对单质金属铁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4)普通球粒陨石对应S型小行星母体,HED族陨石对应V型小行星母体。灶神星由于其经历了分异作用以及强烈的热变质过程,使得其与S型小行星相比,在同等的陨石或微陨石的撞击条件下,有更低的可能产出单质金属铁,从而影响行星体的遥感光谱观测特征,这与实际的观测结果相符。

二、月球土中含三种天然金属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球土中含三种天然金属颗粒(论文提纲范文)

(1)钛同位素在化学风化过程和高分异花岗岩中的分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非传统同位素研究进展
    1.2 钛元素及同位素
        1.2.1 钛元素性质
        1.2.2 钛同位素及其表达方式
    1.3 钛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微区原位分析
        1.3.2 溶液法分析
    1.4 钛同位素研究进展
        1.4.1 天体地球化学
        1.4.2 地质储库中的Ti同位素组成
        1.4.3 岩浆过程中的Ti同位素分馏机理
        1.4.4 地质过程中的Ti同位素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高精度Ti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导言
    2.2 分析方法
        2.2.1 试剂准备以及溶样杯清洗
        2.2.2 碱熔法及AG50W-×12阳离子交换树脂两步分离Ti
        2.2.3 酸溶法及Ln-Spec和AG50W-×12树脂两柱分离Ti
        2.2.4 MC-ICP-MS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标准化
    2.4 岩石标准样品测试结果
    2.5 影响Ti同位素测试精度和准确度的因素评估
        2.5.1 不同溶样方法的对比
        2.5.2 氟化物沉淀引起的分馏以及样品中残余HF的去除
        2.5.3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2.5.4 干扰元素在MC-ICP-MS引起的Ti同位素仪器分馏
        2.5.5 NIST SRM 3162a标样在MC-ICP-MS上的测试稳定性
        2.5.6 ~(47)Ti-~(49)Ti双稀释剂的尝试
    2.6 小结
第3章 化学风化过程中Ti同位素分馏机理
    3.1 导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
        3.2.2 化学连续提取实验
        3.2.3 连续提取样品与矿物样品的元素测试
        3.2.4 Ti同位素测试
    3.3 结果
        3.3.1 玄武岩基岩矿物中的Ti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3.3.2 风化产物的Ti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3.3.3 化学分离提取样品中的Ti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3.4 讨论
        3.4.1 Ti的来源
        3.4.2 风化剖面上Ti同位素分馏
        3.4.3 主要含Ti矿物相的Ti含量变化和Ti同位素分馏
        3.4.4 剖面上迁出的Ti及应用展望
    3.5 小结
第4章 华南高分异花岗岩中Ti同位素分馏机理
    4.1 导言
    4.2 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
        4.2.1 I型花岗岩
        4.2.2 A型花岗岩
        4.2.3 S型花岗岩
    4.3 分析方法
        4.3.1 主微量元素分析
        4.3.2 Ti同位素组成分析
    4.4 结果
        4.4.1 I型、S型与A型花岗岩的Ti同位素组成
        4.4.2 花岗岩矿物的Ti同位素组成
    4.5 讨论
        4.5.1 温度对于高分异花岗岩Ti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4.5.2 岩浆组成对Ti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4.5.3 氧逸度及水含量对于Ti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4.5.4 矿物的Ti同位素分馏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俯冲带钒和锆地球化学行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氧逸度
        1.1.2 榴辉岩部分熔融
        1.1.3 V的性质及其应用
        1.1.4 V进入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金红石的方式
        1.1.5 Zr的性质及锆石在地质中的应用
        1.1.6 造山带橄榄岩中的锆石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V在矿物与熔体间分配的研究现状
        1.2.2 V在矿物与熔体间分配存在的问题
        1.2.3 锆石相关的研究现状
        1.2.4 锆石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V在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1.3.2 地幔矿物中锆石溶解度的测定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初始物制备
    2.2 装样及封装过程
    2.3 活塞圆筒装置
        2.3.1 活塞圆筒工作原理
        2.3.2 实验样品管选择及设计
        2.3.3 活塞圆筒样品腔组装
        2.3.4 活塞圆筒部件组装及实验过程
    2.4 六面顶砧大压机
        2.4.1 样品组装
        2.4.2 大压机实验操作步骤
    2.5 实验样品制靶
    2.6 分析及测试方法
        2.6.1 扫描电镜
        2.6.2 电子探针分析
        2.6.3 LA-ICP-MS元素分析
        2.6.4 EPMA与 LA-ICP-MS分析结果对比
第3章 实验平衡判断依据
第4章 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的钒分配
    4.1 V在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分配实验的结果
        4.1.1 实验产物及矿物组成
        4.1.2 熔体和样品管组成及氧逸度计算
        4.1.3 V在榴辉岩各矿物相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
    4.2 讨论
        4.2.1 V在榴辉岩矿物与熔体间的分配
        4.2.2 V在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的迁移性
        4.2.3 V分配系数的应用
    4.3 结论
第5章 钒在单斜辉石与熔体间分配的影响因素
    5.1 V在单斜辉石与熔体间分配的实验结果
        5.1.1 实验产物
        5.1.2 矿物及熔体组成
        5.1.3 V在单斜辉石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
    5.2 讨论
        5.2.1 氧逸度和温度对V分配的影响
        5.2.2 体系组成对V分配的影响
    5.3 结论
第6章 地幔橄榄岩中锆石溶解度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产物
    6.2 产物组成及Zr在矿物中的溶解度
        6.2.1 橄榄石组成及Zr溶解度
        6.2.2 斜方辉石组成及Zr溶解度
        6.2.3 单斜辉石组成及Zr溶解度
        6.2.4 石榴子石组成及Zr溶解度
        6.2.5 角闪石组成及Zr溶解度
        6.2.6 氧化物组成及Zr溶解度
        6.2.7 熔体组成及Zr溶解度
    6.3 Zr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度
    6.4 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的成因启示
    6.5 结论
第7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RGB颜色信息的风积沙含水率测试方法及毛细试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的含水率测定方法
        1.2.2 图像处理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
        1.2.3 毛细水上升规律研究
    1.3 进一步研究方向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摄影图像的获取与颜色信息的测量
    2.1 数字图像
    2.2 数字图像的获取
        2.2.1 数字图像传感器
        2.2.2 数字图像采集
    2.3 颜色表征方法
        2.3.1 颜色模型
        2.3.2 灰度图像的转化
    2.4 岩土图像颜色信息的测量
        2.4.1 灰度直方图
        2.4.2 颜色信息特征值的确定
    2.5 小结
第三章 风积沙颜色与含水率及密实度关系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风积沙的物理力学特性
        3.2.1 现场取样
        3.2.2 风积沙试样物理力学特性
    3.3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案
        3.3.1 试样的制备
        3.3.2 试验方案与过程
    3.4 风积沙摄影图像RGB颜色信息与含水率的关系
        3.4.1 风积沙颜色随含水率变化规律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风积沙颜色变化的机理
    3.5 风积沙摄影图像RGB颜色信息与密实度的关系
        3.5.1 风积沙颜色随密实度变化规律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含水率测试试验与湿度场测试系统
    4.1 引言
    4.2 测试方法与步骤
    4.3 基于图像颜色分量特征值R_E的风积沙含水率测试试验
        4.3.1 含水率测试预测模型的建立
        4.3.2 含水率测试结果
        4.3.3 方法可行性分析
    4.4 风积沙表面湿度场测试系统
        4.4.1 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4.4.2 测试系统的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湿度场测试系统在风积沙毛细水上升试验中的应用
    5.1 毛细水上升机理
        5.1.1 土的毛细现象
        5.1.2 毛细水上升机制
    5.2 毛细水上升试验方案
        5.2.1 试验装置
        5.2.2 试验内容
        5.2.3 试验操作步骤
        5.2.4 湿度场测试校准试验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风积沙表面含水率动态变化规律
        5.3.2 密实度对风积沙毛细效应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崇明东滩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与土体固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吹填土的区域性研究
        1.2.2 地面沉降的发展与应对
        1.2.3 土体沉降计算理论
        1.2.4 InSAR技术及其在上海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调查
    2.1 上海的扩张及崇明岛形成背景
    2.2 区域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与构造
        2.2.3 气候水文
    2.3 场地调查
        2.3.1 崇明东滩简介
        2.3.2 取样与地层结构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3.1 基本物理性质
    3.2 基本水理性质
    3.3 粒度成分
    3.4 矿物组成
    3.5 化学性质
        3.5.1 易溶盐与酸碱度
        3.5.2 有机质
        3.5.3 阳离子交换量
    3.6 土层的压缩特性
    3.7 土层的渗透特性
        3.7.1 试验仪器与参数设置
        3.7.2 渗透系数获取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细观结构特征
    4.1 土的微观结构
    4.2 冻干法制备微观结构试样
    4.3 基于MIP试验的微观孔隙特征
        4.3.1 压汞实验原理
        4.3.2 微观孔隙分布
        4.3.3 基于分形理论的孔隙复杂程度分析
    4.4 基于SEM的微观结构单元体特征
        4.4.1 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4.4.2 结构单元体等效直径与形态特征
        4.4.3 结构单元体排列特征分析
    4.5 基于CT扫描的细观结构特征
        4.5.1 CT扫描成像原理
        4.5.2 扫描参数设置与ROI确定
        4.5.3 CT值统计与参数计算
        4.5.4 基于CT值的土非均质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AS-In SAR的地面变形监测
    5.1 SBAS-In SAR算法原理
    5.2 地面变形速率场的获取
        5.2.1 数据源
        5.2.2 流程与参数设置
        5.2.3 地面变形场与分区
    5.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结果验证
    5.4 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特征
    5.5 差异性沉降成因探讨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期吹填区土体固结特征分析
    6.1 多层土的平均固结度估算
        6.1.1 双曲线和三点修正指数曲线法联合预测
        6.1.2 模型预测与结果分析
    6.2 多期吹填区土体工程特性差异
        6.2.1 多期吹填区地层结构变化
        6.2.2 多期吹填区土体物理与成分特征
        6.2.3 多期吹填区土体压缩与化学特性
    6.3 多期吹填区土体渗透特征与细微观机理
    6.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尺度参数与地面沉降速率关系模型
        6.4.1 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与基本理论
        6.4.2 模型构建流程
        6.4.3 参数选取与模型实现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月海玄武岩陨石、遥感与岩浆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月海玄武岩起源
        1.1.2 月海玄武岩研究历史
        1.1.3 玄武质岩浆对月球内部成分结构的指示
        1.1.4 月海玄武岩样品与遥感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玄武岩样品
        1.2.2 玄武质月球陨石
        1.2.3 全月玄武岩遥感
        1.2.4 现状总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月海玄武岩样品分析与遥感探测方法
    第一节 玄武岩样品分析方法
        2.1.1 岩相学
        2.1.2 矿物学
        2.1.3 全岩化学
    第二节 月海玄武岩遥感探测方法
        2.2.1 化学成分
        2.2.2 矿物学
        2.2.3 熔岩流单元与玄武岩分类
        2.2.4 年代学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2.3.1 样品来源与加工
        2.3.2 偏光显微镜成像与显微拉曼光谱测试
        2.3.3 EPMA分析
        2.3.4 化学处理与ICP-MS/OES测试方法
        2.3.5 月海玄武岩时空结构制图与玄武岩陨石月表溯源
第三章 玄武质月球陨石矿物学与地球化学分析
    第一节 月海玄武岩陨石NWA 4734和NWA 10597
        3.1.1 矿物学与岩石学
        3.1.2 冲击变质特征
        3.1.3 全岩成分特征
    第二节 辉长质角砾岩陨石NWA 10985
        3.2.1 岩屑、矿物学与冲击变质特征
        3.2.2 岩屑与玻璃成分特征
    第三节 橄榄辉长岩陨石Swayyah 001
        3.3.1 矿物学、岩石学与冲击变质特征
        3.3.2 全岩成分特征
第四章 月海玄武岩时空结构制图
    第一节 月表熔岩流单元化学成分、矿物学与年代学分布
        4.1.1 月海玄武岩单元化学成分与玄武岩类型分布
        4.1.2 月海玄武岩单元矿物学特征
        4.1.3 月海玄武岩单元模式年龄
    第二节 玄武质月球陨石成对关系及其月表源区
        4.2.1 NWA 4734、NWA 10597与LAP月海玄武岩陨石
        4.2.2 NWA 10985与NWA 773族
        4.2.3 Swayyah 001
第五章 月海玄武岩岩浆演化
    第一节 玄武质月球陨石成岩过程
        5.1.1 NWA 4734、NWA 10597与LAP月海玄武岩陨石母岩浆演化
        5.1.2 NWA 10985、NWA 773族与月壳岩浆房演化
        5.1.3 Swayyah 001成岩过程
    第二节 月海玄武岩单元岩浆演化
        5.2.1 月海玄武岩单元成分演化
        5.2.2 月海玄武岩单元矿物学特征起源与岩浆分异程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附图表
    附录A 彩图
    附录B NWA 4734与NWA 10597矿物学、化学成分与月表熔岩流源区数据
    附录C NWA 10985与Swayyah 001矿物学、化学成分与月表源区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はじめに
一、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1.1 起点テキストの内容
    1.2 起点テキストのジャンル:科学読み物
二、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理论について
    2.1 ニューマークのテキスト机能分类説
    2.2 意味重视の翻訳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
    2.3 『身近な物质の秘密』の中国语訳への适用性
三、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理论の実例応用
    3.1 増补
    3.2 削除
    3.3 再编成
    3.4 同化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原文と訳文

(7)NWA 12279月球陨石岩石学、矿物学和光谱学特征及其起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月球岩石类型概述
        1.1.1 亚铁斜长岩
        1.1.2 月海玄武岩
        1.1.3 克里普岩
        1.1.4 镁质岩套斜长岩
    1.2 镁铝尖晶石斜长岩的发现
        1.2.1 月表分布特征
        1.2.2 光谱和成分特征
    1.3 镁铝尖晶石斜长岩的研究现状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4.1 选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样品及实验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样品处理
    2.3 实验方法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3.1 整体结构特征
    3.2 含镁铝尖晶石斜长岩
    3.3 冲击熔融角砾岩
        3.3.1 岩屑的类型与特征
        3.3.2 晶屑及基质的类型与特征
        3.3.3 玻屑的类型与特征
    3.4 冲击熔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岩和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4.1 全岩主量元素成分
    4.2 斜长石
    4.3 橄榄石
    4.4 辉石
    4.5 尖晶石
    4.6 次要矿物
    4.7 玻璃物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击变质特征
    5.1 斜长岩区
    5.2 冲击熔融角砾岩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射光谱特征
    6.1 高光谱数据结果
    6.2 单矿物光谱解译
        6.2.1 斜长石
        6.2.2 橄榄石
        6.2.3 辉石
        6.2.4 镁铝尖晶石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NWA 12279陨石来源及岩石类型
    7.2 NWA 12279陨石角砾岩区岩屑起源
    7.3 冲击压力和温度约束
    7.4 冲击角砾岩化作用对光谱数据的影响
    7.5 源区分析
    7.6 溅射历史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岩浆演化、变质流体活动和风化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分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
        1.1.1 硅的基本化学性质
        1.1.2 硅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2 硅同位素地球化学
        1.2.1 硅同位素组成的表示方式
        1.2.2 硅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演化历程
        1.2.3 硅同位素的分馏机理
        1.2.4 自然界中的硅同位素组成
        1.2.5 硅同位素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举例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博士期间工作量总结
        1.4.1 研究内容
        1.4.2 博士期间工作量小结
第二章 高精度硅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硅的化学分离纯化
        2.2.1 实验器材与化学试剂
        2.2.2 样品溶解
        2.2.3 硅的分离纯化
    2.3 硅同位素质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质的去除与回收率
        2.4.2 岩石学标准样品的测量结果
        2.4.3 建立Si同位素分析方法当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与解决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双峰式火山岩中的硅同位素分馏
    3.1 引言
    3.2 地质背景与样品描述
    3.3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排除其他非岩浆演化过程的影响
        3.4.2 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分馏
    3.5 小结
第四章 俯冲带变质流体活动中的硅同位素演化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4.2.1 港河榴辉岩-脉体系统(单一种类脉体)
        4.2.2 花凉亭脉体(多期次脉体)
    4.3 分析方法和结果
        4.3.1 Si同位素分析
        4.3.2 Si同位素平衡分馏理论计算
    4.4 讨论
        4.4.1 矿物间的Si同位素分馏
        4.4.2 水岩相互作用中的Si同位素分馏
        4.4.3 绿辉石-绿帘石脉体形成过程中的Si同位素分馏
        4.4.4 花凉亭变质流体演化过程中的Si同位素分馏
        4.4.5 Si同位素分馏在俯冲带变质流体活动中的应用
    4.5 小结
第五章 砖红壤中的硅同位素分馏
    5.1 引言
    5.2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5.2.1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5.2.2 样品描述
    5.3 样品处理流程及分析方法
        5.3.1 主量元素含量分析
        5.3.2 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5.3.3 其他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砖红壤中的主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
        5.4.2 砖红壤中的Si同位素组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其它学术论文目录

(10)单质金属铁的陨石冲击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太空风化与陨石的冲击变质
    2.1 太空风化
        2.1.1 单质金属铁
    2.2 陨石的冲击变质
    2.3 冲击陨石对单质金属铁形成条件的约束
第三章 样品和分析方法
    3.1 样品收集和制备
        3.1.1 样品前处理
    3.2 岩相学观察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2 激光拉曼分析
        3.2.3 单矿物电子探针元素含量分析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GRV022115普通球粒陨石样品分析
        4.1.1 总体岩相学特征
        4.1.2 高压矿物组合
        4.1.3 单质金属铁的赋存特征
        4.1.4 单质金属铁的物质来源及成因分析
    4.2 HED族陨石样品分析
        4.2.1 总体岩相学特征
        4.2.2 矿物化学特征
        4.2.3 单质金属铁的赋存特征
        4.2.4 单质金属铁的物质来源及成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S型小行星光谱特征
    5.2 灶神星光谱特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月球土中含三种天然金属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 [1]钛同位素在化学风化过程和高分异花岗岩中的分馏研究[D]. 何昕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俯冲带钒和锆地球化学行为的实验研究[D]. 阮梦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RGB颜色信息的风积沙含水率测试方法及毛细试验应用[D]. 赵青松.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4]崇明东滩多期吹填区地面沉降与土体固结特征分析[D]. 于庆博. 吉林大学, 2020
  • [5]月海玄武岩陨石、遥感与岩浆演化研究[D]. 陈剑. 山东大学, 2020(12)
  • [6]《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翻译实践报告[D]. 余澄澄. 南京大学, 2020(04)
  • [7]NWA 12279月球陨石岩石学、矿物学和光谱学特征及其起源分析[D]. 周剑凯.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8]上天、入地、下海:极端条件下矿物学研究[J]. 束今赋. 地学前缘, 2020(03)
  • [9]岩浆演化、变质流体活动和风化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分馏[D]. 李原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10]单质金属铁的陨石冲击成因研究[D]. 郭壮.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月球土壤含有三种天然金属颗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