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南 [1]

癌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南 [1]

一、癌症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1](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雯[1](202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AML患者应用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3-2020年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筛选,这些患者均接受中大剂量Ara-C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1)医院感染情况;(2)年龄、AML分型、预后等级、诱导化疗期间感染、合并其他疾病、Ara-C剂量、Ara-C疗程、抗生素预防、化疗前血常规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3)使用无菌层流病房的效果;(4)感染对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PLT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1.80例接受中大剂量Ara-C化疗的CR的AML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中位年龄34(12-68)岁。FAB分型:M1 2例、M2 20例、M4 15例、M5 6例,分类不明确37例。预后等级:预后良好22例,预后中等39例,预后不良19例。诱导化疗期间感染患者72例。每个患者阿糖胞苷化疗总疗程:1疗程17例,2疗程26例,3疗程15例,4疗程22例。80例患者共完成198疗程化疗,中位住院时间为21天,中位NEU恢复时间为10天,中位PLT恢复时间为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66±1.24万元。2.198个化疗周期中,发生感染144次,感染率72.73%(144/198);感染部位频率由高到低为呼吸道(30.00%)、肺部(27.27%)、胃肠道(18.18%)、肛周(7.27%)、口腔(6.36%)、皮肤(5.45%)、泌尿系(3.64)、会阴部感染及肝脾真菌感染各占0.91%。3.共检测出病原菌45株,其中,G-杆菌占55.56%(25/45),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G+球菌占24.44%(11/45),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占8.89%(4/45),包括白色念珠菌、平滑念珠菌,病毒占11.11%(5/45),包括疱疹病毒、流感病毒。4.单因素分析结果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P<0.001,χ2=12.456)的患者,行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率增加,为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其感染率降低(P=0.017,χ2=5.65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P=0.001,OR=5.076)是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生素预防(P=0.014,OR=0.332)为其独立保护因素。6.入住无菌层流病房和普通病房的感染率、阿糖胞苷剂量、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其住院时间(P<0.001)、NEU恢复时间(P<0.001)、PLT恢复时间(P=0.002)、住院费用(P<0.001)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大剂量Ara-C化疗方案的感染率高,以上呼吸道、肺部、胃肠道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居首位。2.诱导化疗期间感染为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生素预防为其独立保护因素。3.对于行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的患者,加强普通病房的环境清洁度,可能会达到与无菌层流病房同样的效果。4.感染增加了患者治疗风险以及身体、心理、经济负担。化疗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感染,对减轻患者负担,提高长期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夏初[2](2021)在《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糖尿病患病率高,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是侵袭性肺真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侵袭性肺真菌病早期诊治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人群不同致病菌的分布及其临床特征,并尝试利用常用的临床数据,应用两种方法构建糖尿病患者罹患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分别评估其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和中山医院住院的157例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Mycosis,IPM)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糖尿病相关指标、病原学等指标,比较不同病原所致真菌病患者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为临床早期鉴别不同类型肺真菌病提供初步依据。二、第二部分按既定的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收集长海医院255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肺念珠菌病组92例和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组16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分别构建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对两个模型进行评价,并简要比较两种建模方法。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分析及诊断分级共收集到糖尿病合并IPM的患者157例,病原分别是念珠菌92例(其中确诊6例/临床诊断86例),曲霉34例(其中确诊4例/临床诊断30例),隐球菌26(其中确诊18例/临床诊断8例),肺孢子菌4例(临床诊断4例),毛霉1例(确诊1)。(二)不同病原肺真菌病患者的特征比较1.一般情况:念珠菌组平均年龄为69.9±13.1岁,曲霉组62.1±11.0岁,隐球菌组58.9±10.0岁,念珠菌组高于曲霉组(P<0.001)和隐球菌组(P<0.001)。念珠菌组合并高血压(70.0%)和脑血管病(30.4%)高于曲霉组(高血压35.3%,P<0.001;脑血管病5.9%,P=0.004)和隐球菌组(高血压42.3%,P=0.011;脑血管病5.9%,P=0.001);念珠菌组合并冠心病(32.6%)和肾功能不全(20.7%)高于隐球菌组(冠心病3.9%,P=0.003;肾功能不全0.0%,P=0.011);曲霉组合并慢阻肺(23.5%)高于念珠菌组(7.6%)(P=0.014)。采用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估疾病严重度,发现隐球菌组为69.5(60.5-82.5),低于念珠菌组[114.5(98.8-139.0)]和曲霉组[100.5(84.3-123.0)],P值均小于0.001。2.宿主因素: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在宿主因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前广谱抗生素使用占比在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分别为39.1%和47.1%,高于隐球菌组(3.9%,P<0.001);念珠菌组分别有41.3%和43.5%的患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和机械通气治疗,曲霉组分别为26.5%和23.5%,隐球菌组无此类患者。3.诊断分级:隐球菌组确诊患者最多,占比69.2%,高于念珠菌组(11.8%)和曲霉组(6.5%),P值均小于0.001。4.主要症状:隐球菌组出现发热(19.2%)低于念珠菌组(52.2%,P=0.003)和曲霉组(64.7%,P<0.001);咳痰(19.2%)低于念珠菌组(47.8%)(P=0.009);胸闷(7.7%)低于曲霉组(35.3%)(P=0.012)。5.影像特征:病灶类型念珠菌组最常出现片状浸润(81.5%),高于曲霉组(50%,P<0.001)和隐球菌组(15.4%,P<0.001);隐球菌组以结节肿块(80.8%)最多见,高于曲霉组(23.5%,P<0.001)和念珠菌组(7.6%,P<0.001);曲霉组出现空洞(23.5%)高于念珠菌组(6.5%,P=0.007)。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分别有83.7%和61.8%的患者病灶呈双侧分布,而隐球菌组以单侧分布为主(57.7%),病灶分布特征念珠菌组和隐球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胸腔积液发生率念珠菌组和曲霉组均高于隐球菌组。念珠菌组最为多见(35.9%,P<0.001),其次为曲霉组(29.4%,P=0.002),隐球菌组为零。6.实验室检查:1)G试验曲霉组53.0(21.8-126.2)pg/L高于念珠菌组20.6(10.4-72.1)(P=0.015)pg/L;2)感染相关指标隐球菌组白细胞总数7.1(5.4-9.0)×109/L低于念珠菌组10.5(7.6-15.2)×109/L、曲霉组9.0(6.4-12.1)×109/L;隐球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2%(64.1%-71.7%)低于念珠菌组83.8%(77.8%-89.3%)、曲霉组84.5%(70.0%-90.2%);隐球菌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5.6(1.1-12.0)ug/L低于念珠菌组69.1(13.7-98.3)ug/L、曲霉菌组38.5(16.6-112.0)ug/L,各组间P均小于0.001;3)营养指标隐球菌组血红蛋白128.7±19.9g/L和白蛋白42.0(39.3-43.0)g/L均高于念珠菌组109.9±25.3g/L和31.0(28.0-34.0)g/L、曲霉组血红蛋白109.1±24.1g/L和白蛋白31.0(28.0-35.5)g/L,各组间P均小于0.001。7.糖尿病相关因素:1)空腹血糖隐球菌组为8.3(6.6-11.5)mmol/L,低于念珠菌组11.7(8.9-15.8)mmol/L,P=0.002和曲霉组12.5(9.0-15.8)mmol/L,P=0.016;2)糖化血红蛋白隐球菌组为7.2(6.7-8.1)mmol/L,低于念珠菌组8.2(7.1-9.6)mmol/L,P=0.01和曲霉组8.6(7.9-9.4)mmol/L,P=0.002;3)糖尿病病程念珠菌组为120.0(36.0-180.0)个月,长于曲霉组42.0(6.0-115.0)个月(P=0.016)。由于肺孢子菌和毛霉菌病例数过少,代表性不足,故未纳入统计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只有年龄和血红蛋白符合正态分布。第二部分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1.共255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病例组(念珠菌感染组)92例,对照组(念珠菌定植组)163例,两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在年龄、合并结缔组织病和影像检查出现空洞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将三者纳入Logistic单因素回归;预后指标方面,病例组总住院日天和ICU住院日均长于对照组(总住院日18.5(13.0-30.0)VS 11.0(7.0-16.5),P<0.001;ICU住院日0.0(0.0-10.0)VS 0.0(0.0-0.0),P<0.001)。2.将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指标、外周血指标、PSI评分及宿主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比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分级、白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试验、PSI评分及分级、化疗、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应用和血液透析方面存在差异。3.将糖尿病指标和其他存在差异的因素共18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合并结缔组织病、影像学空洞、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分级、血白蛋白、化疗、血液透析、全身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治疗、中心静脉置管、PSI评分、PSI分级与呼吸道念珠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有关(P<0.05)。4.将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与阳性结局有关的变量(相同指标只纳入分类变量),通过逐步向前回归法,筛选出糖化血红蛋白分级、全身激素治疗、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SI分级6个预测因子(P<0.05),建立呼吸道念珠菌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绘制患病风险的列线图(Nomogram)。Nomogram预测肺念珠菌病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4,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实测概率与期望概率基本重合,校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显示,应用本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决策,患者可从中获益。采用计算机重采样Bootstrap 500次的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的AUC=0.855(95%CI 0.813-0.905),表明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5.纳入性别、年龄、基础病、影像学病灶类型及分布、糖尿病相关指标、外周血指标、宿主因素共33个变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排序、降维筛选出广谱抗生素治疗、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糖化血红蛋白、全身激素治疗、化疗、PSI分级共7个变量,在训练集建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展为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测试集进行内部验证,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0.815,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857,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研究结论1.本研究收集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病例,发现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以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最为多见。2.糖尿病合并各种肺真菌病各有特点,其中肺隐球菌病患者与肺曲霉病和肺念珠菌病相比一般状况较好,大多为确诊病例,较少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血糖控制水平较好,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少,影像学表现以单侧分布、结节肿块较多见;肺念珠菌病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较多,疾病严重度更高,症状较多,影像学以双侧分布、片状浸润多见,合并胸腔积液最多见;肺曲霉病合并慢阻肺较常见,伴有胸闷症状较多,影像学出现空洞比例较高。3.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的目标人群:糖尿病患者,合并充分抗菌治疗无效的肺部感染且呼吸道标本念珠菌阳性的患者;4.本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选用简便易得的临床参数建立了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Nomogram评分工具,通过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意义,显示此预测模型评分工具可用于目标人群完善相关检查及进行抗真菌治疗前的个体评估,有助于对目标人群开展肺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决策。5.初步探讨了随机森林算法在小样本数据构建预测模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Logistic回归法建模的对比,证实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玮琴[3](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吴克[4](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侵袭性肺曲菌病(IPA)是曲霉菌属的条件性真菌引起的肺实质侵犯、血管侵蚀和坏死为特征的肺炎。其常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人群中。然而,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等非传统高危人群中IPA发生率也不断升高。COPD患者的纤毛活动受损、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抑制所致的免疫抑制,以及全身类固醇和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给曲霉菌的侵袭创造了机会。此外,由于吸烟、大气污染等危险因素持续存在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COPD的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COPD合并IPA患者存活率和存活天数都比无IPA的COPD患者明显降低,病死率高达70%~80%。然而,其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和脓性痰)的非特异性,及传统高危患者具有的“晕征”和“气月牙征”等典型影像学特征少见,均给COPD患者中实现IPA的早期确诊带来挑战。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结COPD合并IPA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预后因素,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早期诊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呼吸科住院的1140例COPD患者,按入排标准筛选出COPD合并IPA的97例为观察组,按照1:1原则选取非IPA的COPD者97例为对照组,分析患者首次住院病历及随访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运用Logistic单、多因素分析COPD合并IPA的危险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COPD合并IPA的预后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观察组慢阻肺病程,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Ⅳ级,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有:痰量增多、咳痰伴拉丝、咯血及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多见肺结节、肺空洞、局限性支气管扩张,而典型的新月征、晕轮征少见;(3)观察组mMRC评分及CAT评分较对照组高,6MWT测定结果较对照组低(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COPD合并IPA危险因素包括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长期家庭氧疗、ICU入住史、抗菌素应用≥10天等(P<0.05);(5)COPD合并IPA患者死亡率为29.897%,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合并心血管疾病、ICU入住史、慢阻肺病程及肺功能Ⅳ级(P<0.05)。结论(1)COPD合并IPA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较差。但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而IPA诊断的重要依据GM实验及下呼吸道标本培养,尤其是气管镜下获取样本,有时受患者病情限制,其送检率较低。此外,IPA确诊所需要的组织活检,也受限于患者病情等特点,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应用。(2)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长期家庭氧疗、ICU入住史、抗菌素应用≥10天、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慢阻肺病程、贫血、全身激素应用及肺功能Ⅳ级是造成COPD合并IPA的危险因素;(3)合并心血管疾病、ICU入住史、慢阻肺病程及肺功能Ⅳ级是影响COPD合并IPA的预后危险因素。

魏宏宇[5](2020)在《围术期头孢呋辛钠的使用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防感染的作用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情况,比较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2天与7天抗感染的效果,从而指导临床中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共102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男、女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实际预防使用抗生素时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术后持续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2天,对照组术后持续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7日,两组均在手术诱导麻醉时静脉注入头孢呋辛钠1.5g,返监护室后即刻开始予头孢呋辛钠1.5g/q8h静脉滴注。通过查阅病历中的医嘱单、病程记录、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2天与7天抗感染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预防感染的影响。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感染指标及感染相关因素;对感染患者进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收集行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53例,实验组49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60.26±6.36)岁;实验组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62.02±7.07)岁。两组间年龄(P=0.189)、性别(P=0.779)、吸烟(P=0.606)、高血压(P=0.930)、糖尿病(P=0.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呼吸系统感染7例(13.2%),实验组呼吸系统感染6例(12.2%),切口感染1例(2.0%)共7例(14.3%),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874);所有患者中感染人数为14例,非感染人数为88例,对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吸烟(P=0.006)、糖尿病(P=0.040)、术后第7日体温(P<0.001)、手术时间(P=0.026)、术后3次白细胞数值(P<0.001)、(P=0.005)、(P=0.003)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次降钙素原(P<0.001)、(P<0.001)、(P=0.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P=0.624)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7天C反应蛋白(P<0.001)、(P<0.001)有统计学差异;对感染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Wald=5.972,P=0.015)、手术时间(Wald=4.008,P=0.045)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停跳搭桥术后患者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降低感染的发生率。2.不停跳搭桥术后48小时的抗生素预防是有效的,延长预防使用抗生素时间并不能带来收益加反而会增加患者耐药和感染的风险,无特殊情况,无需延长预防用药时间。3.吸烟、手术时间长短是搭桥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上述因素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术后炎症相关指标升高患者感染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需加强预防,将感染控制在早期阶段,避免延误导致病情加重。

林嘉乐[6](2020)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期间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特点,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与感染及早期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纳入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133例儿童ALL临床资料(化疗阶段、危险度、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等)、住院期间感染情况(感染病程、实验室指标、抗菌药物和(或)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感染部位、转归等)及患儿的营养状况(性别、年龄、身高/身长、体重)。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33例ALL患儿中,男性77例,女性56例,男女比例为1.37:1;初诊中位年龄4岁1月;低危组55例,中/高危组78例;B-ALL与T-ALL比例为5.65:1。(2)治疗期间共合并感染553例次(感染率38.7%),医院感染284例次(院感率19.9%),其中感染相关死亡3例。性别、免疫表型、危险度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均无明显影响(P>0.05),而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化疗阶段、住院时长及营养状况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均有影响(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中化疗阶段、住院时长、中性粒细胞数、营养状况为独立危险因素。(3)553例次感染事件中未明确感染部位的占14%,明确感染部位的以呼吸道感染(61%)最多见,皮肤软组织(2%)和泌尿道(1%)感染少见。血培养检测出的病原学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各占44.1%、52.9%和2.9%,较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诱导缓解期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最高(58.8%),营养不良为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133例初诊ALL患儿,肥胖组6例,占4.5%,超重组4例,占3.0%,营养良好组91例,占68.4%,营养不良组32例,占24.1%。不同营养状况分组之间d 19、d 46 MRD的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阶段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8.6%。结论:(1)中性粒细胞数、化疗阶段、住院时长、营养状况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营养状况与感染呈负相关,营养状况越差,发生感染的风险越高,尤其是血流感染。(2)营养不良及超重、肥胖均会影响ALL患儿的早期治疗反应,初诊时的营养水平可作为评估ALL患儿早期治疗反应的不良因素。

商金玲[7](2020)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二级预防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肺癌,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在我国,肺癌的发生率存在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一部分突变基因尚未明确的突变、或不存在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人群,包括患有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学疗法仍然被作为是主流的癌症晚期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化学疗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包含骨髓抑制和免疫缺陷在内的许多负面作用。这是由于化疗药物诱导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凋亡,骨髓造血功能耗竭。半衰期短的中性粒细胞在骨髓抑制初期就开始急剧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概率升高。进一步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以及重度感染,会增加患者的治疗窗口延迟、化疗效果降低甚至死亡的概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被认为是防治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相比,其被诸多临床试验证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广的应用范围。但在临床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使用不规范、患者依从性差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PEG-rhG-CSF的临床应用。目的本文旨在讨论规范化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肺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评估化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为改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提供临床参考。并且收集一段时间内数据库内关于PEG-rhG-CSF与rhG-CSF的安全性比较,希望能够获得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指导。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经病理确诊的、化疗后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筛选,共收集77例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将该实验分为两组,即长效组、短效组。长效组:即化疗结束后24至48小时以皮下注射方式,给予6mg(体重≤45kg者,予3mg)PEG-rhG-CSF,作为预防性治疗组,每个化疗周期注射一次,共27例。短效组:即化疗结束后24至48小时开始,以皮下注射方式给予rhG-CSF(5μg/kg/d),不论是否用至ANC从最低点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ANC回升至2.0×109/L以上时)停药组,共50例。其中根据短效组药物是否足量应用,将短效组分为短效足量和短效未足量组,短效足量组共18例,短效未足量共32例。观察指标:两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两组患者预防性用药后,在化疗间期再次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比例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用药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发生率、因出现FN再次返院率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我们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12月27日)。对符合我们的纳入标准文献使用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期、病理及治疗方案等基线特征,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化疗后不同时间段两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情况:长效组在化疗后5-7日、14-18日中性粒细胞均值高于短效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化疗后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的比较:长效组患者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与短效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长效组vs.短效组=18.5%vs.46%,P<0.05)。长效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为2.53(±0.92)天,短于短效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长效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化疗结束至化疗后3日升高,其均值略高于短效组。中性粒细胞在化疗后第5-7日降至最低,第9-12日均再次升高,长效组在化疗后14-18日时未下降,短效组在化疗后14-18日时再次出现下降。且长效组在化疗后5-7日、14-18日中性粒细胞均值高于短效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观察期间,短效组均存在两个峰值,后未进一步记录,长效组是否下降具体不详。4.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因发生FN再次返院情况:两组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且16例患者均再次返院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其中长效组2例,短效组14例。长效组的FN发生率与短效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长效组vs.短效组=7.4%vs.22%,P<0.05)。两组因发生FN再次返院情况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差异(长效组vs.短效组=7.4%vs.22%,P<0.05)。5.不良反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乏力、注射部位疼痛。长效组、短效组出现乏力及注射部位疼痛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并发症分析:轻度的骨痛为常见的并发症。对长效组、短效组骨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7.化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测量:77例患者化疗前、后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疲乏、疼痛、恶心呕吐、气促、失眠、食欲丧失、经济及整体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情感功能、便秘、腹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得分比较:77例患者化疗后总体功能状态提升;化疗后疲乏、疼痛、气促及失眠较化疗前好转;在恶心呕吐、食欲丧失、便秘及腹泻较前加重。化疗后经济压力增加;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较化疗前提升。8.亚组分析:根据短效组用药是否足量,分为短效足量组及短效未足量,并进行各项指标分析。发现短效足量组与短效未足量组在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上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NC变化曲线上,短效足量组与短效未足量组均表现为两个峰值,在化疗后9-12日两组中性粒细胞均值均上升,但短效足量组均值明显高于短效未足量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化疗后14-18日均再次下降。长效组在化疗后5-7日、14-18日中性粒细胞均值高于短效未足量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FN发生情况、因发生FN再次返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相似,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9.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RCT文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PEG-rhG-CSF组与rhG-CSF组,总FN发生率OR=0.62,95%CI[0.33,1.18];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第1周期OR=0.91,95%CI[0.57,1.45],第2周期OR=0.79,95%CI[0.52,1.20],第3周期OR=0.46,95%CI[0.13,1.55],第4周期OR=0.98,95%CI[0.57,1.68];骨痛发生率OR=0.81,95%CI[0.58,1.22];其中总FN发生率和骨痛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中的第三个化疗周期,PEG-rhG-CSF组与rhG-CSF相比可以降低FN的发生率,但是其他周期对比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PEG-rhG-CSF相比于rhG-CSF,可明显降低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FN的发生率及因发生FN导致的再次返院率。(2)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变化存在一定的趋势。(3)PEG-rhG-CSF与rhG-CSF相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4)Meta数据分析显示,PEG-rhG-CSF与rhG-CSF在降低FN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临床数据显示,化疗后功能状态较前好转,肿瘤相关性症状较前减轻,药物相关性症状较前加重,整体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有效。Meta分析数据显示,两者在减少FN发生率上面没有统计学差异,所以在除了特殊情况下,PEG-rhG-CSF的便捷性要更胜一筹。

方超[8](2020)在《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感染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为辅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生物学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但关于HNL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检测感染性疾病患者HNL、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探讨HNL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评估对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HNL水平的升高是否有差异,并将实验室炎症指标进行联合检测,以期优化诊断模式。观察血流感染患者血清HNL水平动态变化趋势,评估其在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1.收集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530例住院感染患者(男344例,女186例)及67例健康体检者(男43例,女24例)、风湿性疾病(30例)、实体肿瘤(40例)、髓系白血病患者(25例)的血液样本。2.采集血标本,检测HNL、PCT、CRP等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3.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将临床样本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及健康对照组,进一步按照感染部位,感染细菌种类分为不同亚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各实验组及亚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HNL试剂盒检测变异系数CV=3.5%,标准线性均>0.99。血清HNL水平明显高于血浆(P<0.05)。2.按感染原因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各组HNL水平为170.9(110.4-263.1)μg/L、HNL 77.5(55.6-119.0)μg/L;应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性能,HNL、PCT及CRP对于健康人群中细菌感染诊断效能分别为:0.89(0.86-0.92)、0.77(0.71-0.83)、0.88(0.84-0.92)。对于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诊断效能分别为0.81(0.76-0.86)、0.64(0.58-0.70)、0.73(0.68-0.79)。联合分析HNL、PCT及CRP诊断细菌感染及鉴别诊断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AUC分别为0.96(0.95-0.98,P<0.05)、0.86(0.82-0.90,P<0.05),均相比各单一炎症指标更高,其最佳临界值为0.84。3.根据具体感染部位将细菌感染组分为血流感染组等亚组,各亚组HNL水平均升高,对于血流感染和腹腔感染的诊断,HNL的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达到0.94(0.89-0.99)和0.96(0.93-0.99)。软组织感染时AUC为0.82(0.74-0.91)。4.根据感染细菌种类分组,HNL、CRP水平在革兰阳性细菌(GPB)感染组与革兰阴性细菌(GNB)感染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CT在感染GPB感染组中升高不如GNB感染组(P=0.0258),不同种类细菌亚组之间的HNL(P=0.3464)、PCT(P=0.898)、CRP(P=0.0916)水平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5.风湿疾病患者与实体肿瘤患者HNL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1356,P=0.0699),但伴有感染时HNL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373,P=0.0113);而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感染组(P=0.7493)与未感染组(P=0.7542)相对正常人HNL水平均明显升高。6.使用抗菌药物治疗4天后,CRP开始显示出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缓慢,而HNL(P=0.0427)及PCT(P=0.0488)水平均在治疗2天后即呈现下降趋势。55%患者的HNL水平在治疗4天后显着降低,治疗6天时已有90%的患者HNL水平均降至正常范围。而在治疗6天时仍有40%的患者PCT水平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1.HNL试剂盒线性稳定,变异系数满足试验要求。血清中HNL水平高于血浆。2.血清HNL诊断细菌感染比PCT、CRP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与单一炎症指标相比,HNL/PCT/CRP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3.HNL不但在血流感染、腹腔感染组水平明显增高,在软组织感染和尿路感染组也高于健康对照组,这点与PCT不同。4.HNL水平与感染的细菌种类无关,革兰阳性细菌感染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HNL水平均显着升高。5.HNL可用于风湿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并发感染的辅助诊断,但不能用于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辅助诊断。6.血流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治疗后,HNL水平下降更快,可以及时评价治疗效果。

李思雨[9](2019)在《灸药结合改善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性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评价灸药结合对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化疗期间乏力、潮热、失眠、疼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他不良反应的疗效,并监测安全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科使用蒽环、紫杉类方案化疗的乳腺原发性癌患者72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分别予以单纯化疗和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关元、气海联合化疗,治疗时间为4-8个化疗周期,记录每个化疗周期患者第7(±1)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每周期使用的rh G-CSF的剂量,观察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的差异;在化疗前、化疗中期,化疗结束时由患者本人填写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EORCT QLQ C-30)、(EORCT QLQ C-BR30),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生活质量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高,并记录化疗导致的乏力、潮热、失眠、疼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他不良反应,按照CTCAE 4.03进行分级记录,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差异;评价患者的皮肤烫伤程度、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监测艾灸及温肾升白方的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2例使用蒽环、紫杉类方案化疗的乳腺原发性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统计例数为68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33例。完成试验的患者均为女性,入组前的月经状态、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结果显示两组基线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前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治疗终点时,两组患者化疗均可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使用灸药结合可显着改善白细胞计数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无影响(P>0.05)。治疗组使用rh G-CSF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分层分析灸药结合可以显着改善使用蒽环方案化疗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降低(P<0.05);可改善已绝经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无影响(P>0.05)。灸药结合可减少蒽环类、已绝经患者使用rh G-CSF剂量(P<0.05)。3.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较化疗前升高,生活质量下降(P<0.05);治疗组的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较好(P<0.05);其中治疗组生理功能、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化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乳腺癌生活质量评分较化疗中期降低,生活质量改善(P<0.05)。4.治疗前后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较化疗前均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治疗组的全身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分层分析发现灸药结合可改善紫杉类、未绝经患者的不良反应(P<0.05)。5.治疗结束时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终点时,两组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未出现艾灸导致皮肤严重烫伤情况。结论1.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可以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减少化疗期间使用rh G-CSF剂量,尤其是对使用蒽环方案化疗、已绝经患者疗效更明显。2.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可以显着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对生理功能、情感状况、功能状况改善明显。3.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可减轻化疗时全身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李键娇[10](2019)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实验室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简称院感)的特点,分析B-NHL患者化疗后发生院感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更好地防治医院感染。材料方法本文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淋巴瘤诊断、分类标准,收集我院2013年11月至2019年03月收治的所有B-NHL患者入院化疗病例共274例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院感率、感染部位、真菌感染情况、血流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对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74例次化疗中发生感染的占63例,院感发生率为23.0%;因有些患者化疗期间发生多次感染或不同部位感染,故按照感染部位统计的共有81例次,其中感染病灶明确的有73例,感染病灶不明确的有8例。在81例次感染病例中,肺部感染35例次,占43.2%;上呼吸道感染7例次,占8.6%;支气管炎2例次,占2.5%;血流感染13例次,占16.0%;皮肤感染4例次,占4.9%;口腔感染7例次,占8.6%;腹膜炎2例次,占2.5%;尿路感染2例次,占2.5%;肛周感染1例次,占1.2%;感染部位不明8例次,占10%。2、274例次化疗中发生真菌感染的有11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4.0%(11/274),其中仅有1例为真菌培养阳性确诊病例,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且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有10例,真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低,仅9.1%(1/11),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口腔感染、肺部感染为主。3、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的有13例,其发病率为4.7%,其原发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占61.5%。13例血培养阳性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1例,占84.6%,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均分别各占27.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成团泛菌,均分别各占18.2%。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检出的11株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均为100%;对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次之,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最高。13例血培养阳性结果中革兰阳性菌仅2例,所占比例少,占18.2%,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咽峡炎链球菌。2株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性高均为10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感与住院天数、淋巴瘤类型、肿瘤有无累及骨髓、肿瘤是否原发胃肠道、临床分期及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表明住院天数≤7天(OR=0.088,P=0.0289)是B-NHL化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保护因素,而非原发胃肠道NHL(OR=4.742,P=0.0273)、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0.5×109/L(OR=68.643,P=0.0007)是B-NHL化疗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B-NHL患者化疗后院感率高,感染部位最常见为肺部,其次为血液、口腔。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首选抗革兰阴性菌为主的抗生素。2、真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低,结合临床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现象常见,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对于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患者可经验性抗真菌治疗。3、革兰阴性耐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最高,对头孢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单酰胺环类等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4、住院天数、中性粒细胞数目、肿瘤是否原发于胃肠道是B-NHL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癌症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症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1](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4 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临床资料
    2.2 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2.2.1 感染率及感染部位
        2.2.2 病原菌调查
    2.3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应用无菌层流病房的效果
    2.5 感染对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PLT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采集
        (一)研究人群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数据收集
        (四)相关定义
        二、相关指标的检测
        (一)微生物学标本
        (二)外周血相关指标检测
        (三)胸部CT图像分析及结果定义
        三、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分析及诊断分级
        (二)不同病原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讨论
        一、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病原谱构成
        二、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结论
第二部分 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采集
        (一)研究人群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四)构建预测模型病例筛选流程图
    研究结果
        (一)念珠菌感染与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二)念珠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Logistic回归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念珠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验证
        (四)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念珠菌病预测模型及验证
        1.变量重要性排序
        2.降维
        3.验证
    讨论
        一、构建模型的筛选流程和纳入排除标准
        二、糖尿病合并肺念珠菌病的预测模型构建因子分析
        三、两种方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意义
        四、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二、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标准
    三、PSI评分表
综述: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1.糖尿病是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
        1.1 肺曲霉病
        1.2 肺念珠菌病
        1.3 肺隐球菌病
        1.4 肺毛霉病
    2.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3.糖尿病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预后的影响
    4.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1.4.2 经验性治疗
        1.4.3 预防性的治疗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1.1 纳入标准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2.1.3 实验分组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终点
    2.3 样本来源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2.4.1 基本信息
        2.4.2 预后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3.4 临床预后指标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1.1 年龄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4.1.3 稳定期肺功能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4.3 口腔黏膜白斑
    4.4 临床预后指标
        4.4.1 机械通气
        4.4.2 住院天数
        4.4.3 住院死亡率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4.4.5 住院费用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围术期头孢呋辛钠的使用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防感染的作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外手术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个人简介
致谢
文献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的感染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7)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二级预防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
        1.1 入组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入组患者情况
        2.1 患者用药情况
        2.2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定义
        2.3 实验随访、再次发生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及FN的处理
        2.4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2.5 观察指标
    3.临床数据统计学方法
    4.Meta分析方法
        4.1 纳入标准
        4.1.1 研究类型
        4.1.2 研究对象
        4.1.3 干预措施
        4.1.4 结局指标
        4.1.5 排除标准
        4.1.6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4.2 Meta分析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
    2.中性粒细胞变化
        2.1 化疗前血常规分析
        2.2 各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和程度比较
        2.3 化疗后不同时间段中性粒细胞均值
        2.4 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
    3.其他观察指标
        3.1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因发生FN再次返院情况
        3.2 不良反应分析
        3.3 并发症分析
    4.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5.亚组分析
    6.PEG-rhG-CSF与rhG-CSF临床有效性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查
        6.2 研究质量评价
        6.3 多个化疗周期总FN发生率
        6.4 Ⅳ度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
        6.5 骨痛发生概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概述
    1.PEG-rh G-CSF的基本概述
    2.PEG-rh G-CSF的抗中性粒细胞减少作用及应用
        2.1 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
        2.2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2.3 PEG-rhG-CSF对比rhG-CSF
    3.PEG-rhG-CSF的疗效及研究进展
    4.PEG-rhG-CSF的不良反应
    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级
致谢

(8)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细菌感染分组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样本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试剂盒性能验证
    3.2 不同类型感染患者HNL与 PCT、CRP诊断效能比较
    3.3 不同部位细菌感染HNL、PCT、CRP水平分析
    3.4 不同种类细菌感染HNL与其他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3.5 不同疾病患者HNL水平改变
    3.6 血流感染患者治疗前后HNL与其他炎症指标水平动态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临床感染相关常用炎症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灸药结合改善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 课题及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病例的终止
        1.7 病例的剔除
        1.8 结局指标评判标准
    2.随机化方法及药物管理发放
        2.1 随机化方法
        2.2 药品发放与管理
    3.治疗方案
        3.1 艾灸
        3.1.1 取穴
        3.1.2 灸法
        3.1.3 疗程
        3.2 中药方剂
        3.3 rhG-CSF应用
        3.4 化疗方案
        3.5 合并用药的规定
        3.5.1 允许合并的用药
        3.5.2 禁止合并的治疗
    4.观察指标
        4.1 主要结局指标
        4.1.1 基线信息
        4.1.2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4.1.3 分层分析
        4.2 次要结局指标
        4.2.1 生存质量调查
        4.2.2 不良反应
        4.3 观察时点
        4.4 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分析
        1.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2.总体治疗结果分析
        2.1 白细胞结果比较
        2.1.1 总体白细胞计数比较
        2.1.2 白细胞计数分层比较
        2.2 中性粒细胞结果比较
        2.2.1 中性粒细胞的总体比较
        2.2.2 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层比较
        2.3 骨髓抑制使用rh G-CSF剂量的比较
        2.3.1 骨髓抑制使用rh G-CSF剂量的总体比较
        2.3.2 使用rh G-CSF剂量分层比较
    3.乳腺癌生存质量的比较
        3.1 乳腺癌生存质量的总体比较
        3.2 乳腺癌生存质量的共性模块比较
    4.不良反应的比较
        4.1 两组患者全身不良反应
        4.2 不良反应分层分析
    5.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乳腺癌常用化疗方案及现状
        1.1 蒽环及紫杉类作用机制与局限性
    2.骨髓抑制的研究现状
        2.1 化疗性骨髓抑制的机制
        2.2 西医改善骨髓抑制的治疗及现状
    3.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的中医研究
        3.1 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的病因病机
        3.1.1 正虚毒滞是乳癌发病的基本状态
        3.1.2 手术耗损是骨髓抑制的促进因素
        3.1.3 化疗攻伐是骨髓抑制的首要因素
        3.1.4 脾肾亏损是骨髓抑制的根本因素
        3.2 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中医治疗
        3.2.1 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溯源
        3.2.2 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3.2.3 艾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4.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治疗乳癌化疗性骨髓抑制
        4.1 理论基础
        4.1.1 立方根本大法
        4.1.2 方药组成特色
        4.1.3 灸药灵活运用
        4.2 药理基础
        4.2.1 健脾温肾法改善骨髓抑制
        4.2.2 温肾升白方药味改善骨髓抑制
    5.温肾升白方结合灸药的临床效果分析
        5.1 治疗白细胞降低疗效分析
        5.2 治疗中性粒细胞降低疗效分析
        5.3 减少rh G-CSF剂量相关分析
        5.4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5 对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6.结论
    7.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五苓散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提高生活质量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1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实验室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癌症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1](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D]. 张倩雯.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糖尿病合并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肺念珠菌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D]. 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吴克. 郑州大学, 2020(02)
  • [5]围术期头孢呋辛钠的使用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防感染的作用与影响[D]. 魏宏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D]. 林嘉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二级预防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相关性研究[D]. 商金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方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灸药结合改善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D]. 李思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1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实验室及临床分析[D]. 李键娇.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癌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南 [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