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PPAR-γ表达增加

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PPAR-γ表达增加

一、高脂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PPAR-γ表达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竹[1](2021)在《DEHP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文中认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为增塑剂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儿童玩具和食品包装材料等塑料制品中。DEHP被摄入机体后,可以在肝脏和肠道中被消化酶代谢成以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为主的水解产物,并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DEHP/MEHP可以影响机体脂代谢过程,引起肥胖。肝脏作为调节机体脂代谢最重要的器官,DEHP暴露可以造成肝脏脂代谢紊乱,促进肝脏中的脂质合成和蓄积,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给予大鼠DEHP染毒、BRL-3A大鼠肝细胞MEHP染毒,分析DEHP暴露对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探讨脂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和脂代谢关键基因在DEHP暴露影响大鼠肝脏和BRL-3A大鼠肝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和机制,为防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所致脂代谢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DEHP对大鼠肝脏脂代谢水平的影响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作用目的:明确DEHP对大鼠肝脏和MEHP对BRL-3A大鼠肝细胞脂代谢的影响,探讨脂代谢关键因子和炎症在DEHP暴露影响大鼠肝细胞脂代谢中的作用。方法:1.体内实验选取鼠龄21天的SPF级Wistar大鼠80只,雌雄各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5 mg/kg/d DEHP组、50 mg/kg/d DEHP组和500 mg/kg/d DEHP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日清晨灌胃染毒,连续染毒8周,每日观察大鼠状态并记录体重。末次染毒24 h后,对大鼠进行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清,取肝脏组织。利用全自动血清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利用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TG和TC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Real-Time RCR法检测大鼠肝脏中脂代谢关键基因PPARγ、Fasn、Acox1、a P2和Pdk4 m 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中PPARγ、Fasn、Acox1、Pdk4和a P2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DEHP暴露后各组间大鼠脂质、肝脏脂代谢关键基因的m 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2.体外实验给予BRL-3A细胞不同剂量MEHP暴露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根据CCK-8实验结果确定染毒剂量,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Con)、溶剂对照组(VCon)、10μM MEHP组、50μM MEHP组、100μM MEHP组和200μM MEHP组。ELISA法测定BRL-3A大鼠肝细胞中脂质TG和TC含量,以及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IL-8和IL-1β水平;Real-Time RCR法检测BRL-3A细胞中脂代谢关键基因PPARγ、Fasn、Acox1、a P2和Pdk4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RL-3A细胞中PPARγ、Fasn、Acox1、Pdk4、a P2和PPARα蛋白表达水平。使用100μg/m L Aspirin对BRL-3A细胞进行抗炎处理后的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Con)、溶剂对照组(VCon)、Aspirin组、100μM MEHP组和100μM MEHP暴露的抗炎组(MEHP+Aspirin),抗炎后细胞TG、TC、IL-1β和IL-8水平用ELISA法检测;抗炎后PPARα蛋白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脂质、脂代谢关键基因的m RNA、蛋白水平以及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结果:1.体内实验(1)500 mg/kg/d DEHP组大鼠的体重从暴露第3周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500 mg/kg/d DEHP组大鼠血清中的TC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mg/kg/d DEHP组(P<0.05),500 mg/kg/d DEHP组大鼠血清中的HDL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3)DEHP暴露后,大鼠肝组织出现肝细胞水肿、细胞质松散和肝细胞索紊乱等异常改变,500 mg/kg/d DEHP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肝细胞界限完全模糊,肝细胞出现了少量的脂肪变性,肝损伤明显。(4)DEHP暴露大鼠肝脏Fasn、Acox1和PPARγm RNA表达水平随着DEHP染毒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500 mg/kg/d DEHP组a P2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5)500 mg/kg/d DEHP组的Fasn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所有DEHP组大鼠肝脏Pdk4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500 mg/kg/d DEHP组Acox1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0 mg/kg/d组(P<0.05);5 mg/kg/d和500mg/kg/d DEHP组a P2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体外实验(1)MEHP染毒后,200μM MEHP组BRL-3A细胞内TG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10μM MEHP组(P<0.05),100μM MEHP组TG水平高于10μM MEHP组(P<0.05);200μM MEHP组TC水平与Con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2)BRL-3A细胞内Fasn、Pdk4和a P2 m RNA表达水平随染毒剂量的升高逐渐增加(P<0.05);100μM MEHP组PPARγm RNA表达较对照组、10μM和50μM MEHP组高,200μM MEHP组PPARγ水平最高(P<0.05);200μM MEHP组Acox1 m RNA的表达水平在所有组中最高(P<0.05)。(3)100μM MEHP组BRL-3A细胞中Fasn和Pdk4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0μM和50μM MEHP组(P<0.05),100μM MEHP组Acox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10μM和50μM MEHP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200μM MEHP组Fasn、PPARγ、Acox1和a P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4)与对照组、10μM和50μM MEHP组相比,100μM和200μM MEHP组BRL-3A细胞培养液中的IL-8水平显着升高(P<0.05);50μM MEHP组IL-1β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00μM MEHP组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10μM和50μM MEHP组,200μM MEHP组IL-1β水平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5)BRL-3A细胞内PPARα蛋白表达水平随染毒剂量升高逐渐下降,50μM和100μM MEHP组PPARα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6)100μg/m L Aspirin处理细胞后,MEHP组IL-8和IL-1β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Aspirin组(P<0.05);MEHP+Aspirin组IL-8和IL-1β水平显着低于MEHP组(P<0.05)。(7)MEHP组PPAR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MEHP+Aspirin组PPARα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Aspirin组(P<0.05)。(8)MEHP组TG和TC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Aspirin组(P<0.05);MEHP+Aspirin组TG水平高于对照组,低于MEHP组(P<0.05);MEHP+Aspirin组TC水平显着低于MEHP组(P<0.05)。结论:1.高剂量DEHP暴露可以导致大鼠体重异常增加,引起肝组织病理学改变。2.DEHP暴露可以促进大鼠肝脏和BRL-3A细胞中的脂质合成和蓄积。3.MEHP可以引起BRL-3A细胞中PPARα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分泌IL-8和IL-1β水平升高。4.炎症可以通过抑制PPARα蛋白表达促进BRL-3A细胞脂质合成和蓄积。5.DEHP暴露能够上调PPARγ、Fasn、Pdk4、Acox1和a P2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影响大鼠肝细胞脂质代谢。第二部分JAK-STAT信号通路在DEHP影响大鼠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明确DEHP对大鼠肝脏和MEHP对BRL-3A大鼠肝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DEHP影响大鼠肝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实验分组与DEHP染毒同第一部分。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肝脏中JAK2、STAT5A、STAT5B、TYK2和STAT1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JAK2、STAT5A、STAT5B、P-STAT5A、P-STAT5B、TYK2、STAT1、P-TYK2、和P-STAT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大鼠肝脏中STAT5和STAT1蛋白表达水平与脂代谢关键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关联。检验水准为α=0.05。2.体外实验BRL-3A大鼠肝细胞培养、实验分组与MEHP染毒同第一部分。Real-Time PCR法检测正常BRL-3A细胞中JAK2、STAT5A和STAT5B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BRL-3A细胞中JAK2、STAT5A、STAT5B、P-STAT5A和P-STAT5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TAT5A过表达慢病毒(Lv/sh-STAT5A)和空白载体病毒(Lv/sh-NC)分别感染BRL-3A大鼠肝细胞,构建稳定转染BRL-3A大鼠肝细胞STAT5A基因过表达细胞株。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TAT5A的过表达效率。慢病毒转染后的实验分组为:亲本对照组(Parental)、空白载体感染组(Lv/sh-NC)、过表达STAT5A感染组(Lv/sh-STAT5A)、100μM MEHP暴露的空白载体感染组(Lv/sh-NC+MEHP)和100μM MEHP暴露的过表达STAT5A感染组(Lv/sh-STAT5A+MEHP)。ELISA法检测慢病毒感染后细胞TG和TC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感染后细胞内Fasn、Acox1和a 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JAK2 m RNA表达水平降低,其中500 mg/kg/d DEHP组的JAK2 m RNA水平最低(P<0.05)。50 mg/kg/d和500mg/kg/d DEHP组STAT5B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500 mg/kg/d DEHP组JAK2蛋白水平与其他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500 mg/kg/d DEHP组P-STAT5A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组相比升高(P<0.05)。5mg/kg/d和500 mg/kg/d DEHP组STAT5B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500 mg/kg/d DEHP组TYK2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剂量DEHP组STAT1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4)5 mg/kg/d和500 mg/kg/d DEHP组TYK2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5 mg/kg/d和50 mg/kg/d DEHP组P-STA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00 mg/kg/d DEHP组(P<0.05)。(5)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STAT5A蛋白水平与a P2蛋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STAT5A蛋白表达水平与Acox1和Fasn蛋白表达水平也呈显着正相关。2.体外实验(1)100μM和200μM MEHP组JAK2 m RNA水平低于其他三组(P<0.05);100μM MEHP组STAT5A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和10μM MEHP组(P<0.05),200μM MEHP组STAT5A水平低于其他剂量组(P<0.05);MEHP染毒组STAT5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MEHP染毒组JAK2、P-JAK2、STAT5A、P-STAT5A、STAT5B和PSTAT5B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100μM MEHP组BRL-3A细胞中STAT5A、P-STAT5A、STAT5B和P-STAT5B和蛋白水平显着低于10μM MEHP组。(3)STAT5A过表达慢病毒(Lv/sh-STAT5A)和空白载体病毒(Lv/sh-NC)成功感染BRL-3A大鼠肝细胞;Lv/sh-NC组与Parental组相比,BRL-3A细胞内STAT5A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Lv/sh-STAT5A组STAT5A基因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4)Lv/sh-NC组TG和TC水平与Parental组相比无差异(P>0.05);Lv/shSTAT5A组BRL-3A细胞与Parental、Lv/sh-NC组相比TG和TC水平显着降低(P<0.05);Lv/sh-NC+MEHP组TG、TC水平高于Parental、Lv/sh-NC和Lv/shSTAT5A组(P<0.05);Lv/sh-STAT5A+MEHP组TG和TC水平显着低于Lv/shNC+MEHP组(P<0.05)。(5)与Parental组相比,Lv/sh-NC组Fasn、Acox1和a P2蛋白水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Lv/sh-STAT5A组Fasn和a P2蛋白水平显着低于Parental组和Lv/sh-NC组(P<0.05);Lv/sh-NC+MEHP组Fasn、Acox1和a P2蛋白表达高于Parental组、Lv/sh-NC组和Lv/sh-STAT5A组(P<0.05);Lv/sh-STAT5A+MEHP组Fasn、Acox1和a 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Lv/sh-NC+MEHP组(P<0.05)。结论:1.DEHP可以影响大鼠肝脏TYK2-STAT1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2.DEHP/MEHP可以影响大鼠肝脏和BRL-3A大鼠肝细胞中JAK2-STAT5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3.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中STAT5A蛋白水平与a P2蛋白水平,P-STAT5A蛋白水平与Fasn、Acox1蛋白水平显着相关。4.STAT5A能够抑制BRL-3A大鼠肝细胞中的脂质蓄积。5.STAT5A可以通过调节脂代谢关键酶Fasn、Acox1和a P2的表达在MEHP所致大鼠肝细胞脂代谢紊乱中发挥作用。第三部分Notch信号通路在DEHP影响大鼠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明确DEHP对大鼠肝脏和MEHP对BRL-3A大鼠肝细胞内Notch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大鼠肝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实验分组与DEHP染毒同第一部分。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肝脏中Notch信号通路Notch1、Notch2、Notch3、Notch4、Jag1、Jag2、Dll1和Dll4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中Notch1、Notch2、Notch3、Notch4、Jag1、Jag2、Dll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大鼠肝脏中Notch受体蛋白表达水平与脂质水平的相关性,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2.体外实验BRL-3A大鼠肝细胞培养、实验分组与MEHP染毒同第一部分。Real-Time PCR法检测正常BRL-3A细胞中Notch1、Notch2、Notch3、Notch4、Jag1、Jag2、Dll1和Dll4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BRL-3A细胞中Notch1、Notch2、Notch3、Notch4、Jag1、Jag2、Dll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正常BRL-3A细胞内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1、Notch2、Notch3和Notch4的蛋白表达情况。使用50μM DAPT抑制BRL-3A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确定通路抑制效率。Notch通路抑制后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Con)、溶剂对照组(VCon)、抑制剂组(DAPT)、100μM MEHP组(MEHP)和MEHP暴露的抑制剂组(MEHP+DAPT)。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抑制后细胞内Notch1、Notch2、Notch3、Notch4和PPARα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TG、TC、IL-8和IL-1β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大鼠肝脏中Notch信号通路配体Jag1、Dll1和Dll4 m RNA表达水平随染毒剂量增加逐渐升高;500 mg/kg/d DEHP组Jag2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Notch1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500 mg/kg/d DEHP组大鼠肝脏中Notch1水平最高(P<0.05);50 mg/kg/d和500 mg/kg/d DEHP组的Notch2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 mg/kg/d DEHP组(P<0.05);Notch3水平随DEHP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5 mg/kg/d DEHP组相比,50 mg/kg/d和500 mg/kg/d DEHP组的Notch4 m RNA水平升高(P<0.05)。(2)500 mg/kg/d DEHP组大鼠肝脏中Jag1和Dll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所有DEHP组Jag2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DEHP暴露后,Dll4蛋白表达水平随染毒剂量增加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所有DEHP组Notch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其中500 mg/kg/d DEHP组Notch1蛋白水平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所有DEHP染毒组的Notch2、Notch3和Notch4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3)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中Notch1、Notch2、Notch3和Notch4蛋白表达水平均与肝脏中TG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2.体外实验(1)MEHP染毒后BRL-3A细胞中Jag1、Jag2、Dll1和Dl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所有MEHP组BRL-3A细胞中的Notch1、Notch2、Notch3和Notch4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且100μM和200μM MEHP组BRL-3A细胞中Notch受体基因m RNA表达水平最高(P<0.05)。(2)100μM MEHP组BRL-3A细胞内Jag1和Jag2蛋白水平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0μM和100μM MEHP组Dl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100μM MEHP组Dll1蛋白水平最高(P<0.05);从50μM MEHP组开始,Dll4蛋白表达水平随MEHP剂量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100μM MEHP组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5);100μM和200μM MEHP组Notch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200μM MEHP组Notch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100μM MEHP组Notch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3)四种Notch受体均在BRL-3A细胞中表达,其中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最高,Notch1和Notch2蛋白水平高于Notch3和Notch4(P<0.05);MEHP染毒后,细胞中所有Notch受体蛋白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Notch1蛋白水平最高,Notch1和Notch2蛋白水平高于Notch3和Notch4蛋白表达水平(P<0.05)。(4)使用50μM DAPT抑制BRL-3A细胞内Notch信号通路后,DAPT组Notch1、Notch2、Notch3和Notch4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EHP组Notch1、Notch2、Notch3和Notch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DAPT组(P<0.05);MEHP+DAPT组Notch1和Notch2蛋白水显着低于MEHP组(P<0.05)。(5)DAPT组细胞培养液中IL-8和IL-1β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改变(P>0.05);MEHP组IL-8和IL-1β水平高于对照和DAPT组(P<0.05);MEHP+DAPT组IL-8和IL-1β水平低于MEHP组(P<0.05)。(6)与对照组相比,DAPT组细胞PPARα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HP组PPARα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和DAPT组(P<0.05);MEHP+DAPT组PPARα蛋白表达水平高于MEHP组(P<0.05)。(7)DAPT组细胞内TG和T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MEHP组TG和TC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DAPT组(P<0.05);MEHP+DAPT组TG和TC水平显着低于MEHP组(P<0.05)。结论:1.DEHP可以影响大鼠肝脏中Notch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2.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中Notch受体蛋白表达水平与TG水平显着相关。3.Notch信号通路激活能够促进BRL-3A大鼠肝细胞中的脂质蓄积。4.Notch信号通路可以通过引起炎症在MEHP所致大鼠肝细胞脂代谢紊乱中发挥作用。

柯辛格[2](2021)在《丹叶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丹叶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其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NAFLD模型,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丹叶大黄素,考察其在体内的作用。观察丹叶大黄素对小鼠肝脏外观、脏器系数的影响;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判断肝脏组织的病理生理结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丹叶大黄素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对L-02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有效的给药浓度和造模浓度;以优选的FFA浓度建立脂肪变性L-02细胞模型。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和L-02细胞上清液中ALT和AST的含量,小鼠肝组织和L-02细胞中脂质、氧化应激相关酶和产物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肝脏中的ROS,流式细胞术测定L-02细胞内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小鼠血清和L-02细胞中炎症因子及乙酰辅酶A(Acetyl-Co A,A-Co A)的含量。并设置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给药组,考察丹叶大黄素对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给药后细胞内中ACOX1、Atg5、p-m TOR和p-ULK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小鼠肝脏脏器系数显着升高(P<0.01),肝脏肿大,颜色加深,切面有油腻感,谷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丹叶大黄素各剂量处理组小鼠的肝组织细胞结构趋于正常,肝组织中脂质积累显着减少,肝脏脏器系数显着降低(P<0.05),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小鼠肝脏ROS水平显着上升(P<0.01),肝组织中抗氧化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氧化应激副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有所增加(P<0.05);丹叶大黄素各剂量组的ROS水平明显下降(P<0.01),丹叶大黄素治疗组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升高了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和GSH的水平(P<0.05或P<0.01),并且降低了MDA水平(P<0.01);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血清中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丹叶大黄素治疗组IL-6和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细胞试验:MTT结果显示,当丹叶大黄素浓度在100μM以内时,对L-02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当FFA浓度在0.3 m M以内时对L-02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0.3 m M FFA造模24h可以使L-02细胞积累大量脂肪滴,该浓度为细胞模型最佳造模条件。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细胞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含量显着升高(P<0.05);丹叶大黄素给药后显着降低了细胞中TC和TG含量含量(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细胞中ALT和AST含量显着升高(P<0.01),丹叶大黄素给药后细胞上清液中ALT和AST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细胞ROS水平显着提高(P<0.01),细胞中抗氧化酶GSH和SOD含量显着下降(P<0.05或者P<0.01),细胞中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丹叶大黄素治疗后显着降低了细胞中ROS水平(P<0.01),同时增加了细胞中GSH和SOD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了细胞中MDA含量(P<0.0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细胞中IL-6、TNF-α和A-Co A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01);丹叶大黄素治疗后可以降低细胞中IL-6、TNF-α和A-Co A含量(P<0.01或P<0.001)。然而自噬抑制剂3-MA的加入,逆转丹叶大黄素在体内外治疗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L-02细胞内ACOX1、p-MTOR和p-ULK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Model组L-02细胞内Atg5蛋白表达下降(P<0.05);丹叶大黄素处理后,中、高剂量组显着降低了细胞中ACOX1、p-MTOR和p-ULK1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丹叶大黄素各剂量组细胞中Atg5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与丹叶大黄素高剂量组相比,3-MA组的ACOX1和Atg5蛋白的表达有差异性(P<0.05或P<0.01)。结论:丹叶大黄素在体内、体外均表现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并能降低小鼠肝组织氧化应激受损程度和炎症因子水平,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ACOX1的表达,抑制细胞内乙酰辅酶A的产生,促进脂质的自噬降解。

刘云[3](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简捷[4](2021)在《Rifaximin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及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肥胖人群的逐年递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亚洲和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等疾病。NAFLD主要发生于肥胖人群,与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NAFLD将成为西方国家肝移植最常见的适应症。由于NAFLD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对NAFLD治疗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Rifaximin在NAFLD发生及进程中治疗作用及其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及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choline deficient,MCD)喂养小鼠诱导小鼠NAFL及NASH形成,然后给予不同起始时间及疗程Rifaximin治疗。肝脏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IHC染色,q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脂质沉积,红色胶原沉积,脂质代谢,肝纤维化及肝脏炎性因子表达。2.酶偶联法检测NAFL及NASH小鼠血清ALT,AST,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及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试验检测NAFL小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水平。3.NAFL及NASH小鼠粪便进行16S r RNA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Rifaximin对NAFL及NASH小鼠肠道微生物群影响。4.肠道胆汁酸是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因此进行NASH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胆汁酸相关性分析。胆汁酸全谱分析检测NASH小鼠末段回肠胆汁酸水平。检测NASH小鼠肠道菌群-胆汁酸-Fxr信号通路及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5.构建肠道去污小鼠NASH模型,给予Rifaximin治疗,观察肠道菌群清除后小鼠NASH改善情况。6.构建肝脏特异性HNF1α敲除小鼠NASH模型,给予Rifaximin处理,观察Rifaximin对HNF1αHKO小鼠NASH影响。实验结果:1.HFD喂养8周后成功建立小鼠NAFL模型,给予Rifaximin治疗4周或8周后,相对于NAFL组,Rifaximin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附睾脂肪体积减小,肝脏脂质沉积显着改善(P<0.05 or P<0.01)。与NAFL组相比较,Rifaximin组显着抑制肝脏脂质代谢,减少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降低血清及肝脏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P<0.05 or P<0.01 or P<0.001)。此外,Rifaximin能够显着改善NAFL小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水平(P<0.05 or P<0.01)。2.MCD喂养2周后成功建立小鼠NASH模型,给予Rifaximin治疗2周或4周后,相对于NASH组,Rifaximin组显着抑制肝脏脂质代谢,减少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P<0.05or P<0.01 or P<0.001)。与NASH组相比较,Rifaximin组显着降低血清AST及ALT水平,改善肝功能,以及抑制肝纤维化进程(P<0.05 or P<0.01)。Rifaximin预防治疗也能显着改善MCD所致小鼠NASH脂质代谢,减少肝脏炎症浸润,以及抑制肝纤维化进程(P<0.05 or P<0.01)。3.NAFL小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结果显示,相对于NAFL组,Rifaximin组小鼠粪便微生物群丰度显着降低,微生物群物种组成明显改变(P<0.05 or P<0.01 or P<0.001)。相对于NAFL组,Rifaximin组拟杆菌属显着增加,后壁菌属及变形杆菌属显着降低(P<0.05 or P<0.01)。4.NASH小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结果显示,相对于NASH组,Rifaximin组小鼠粪便微生物群种类及丰度均显着降低,微生物群物种组成显着改变(P<0.05 or P<0.01 or P<0.001)。相对于NASH组,Rifaximin组螺杆菌属,粪杆菌属及鼠桑科菌属显着降低,而副细菌属明显增加(P<0.05 or P<0.01)。其中Helicobacter hepaticus及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是Rifaximin治疗后NASH小鼠肠道菌群变化最显着的两种菌群,其中Helicobacter hepaticus显着减少,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显着增加(P<0.001)。5.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相关性分析提示Helicobacter hepaticus与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呈正相关,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与DCA呈负相关(P<0.05)。末段回肠胆汁酸全谱分析检测结果表明Rifaximin治疗显着降低末段回肠DCA水平(P<0.001)。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Rifaximin显着抑制肠道菌群-DCA-Fxr信号通路,激活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P<0.05 or P<0.01 or P<0.001)。6.为了证实Rifaximin依赖肠道菌群-DCA-Fxr信号通路发挥抗NASH作用,我们通过联合抗生素构建肠道去污小鼠,MCD诱导小鼠NASH形成,然后给予Rifaximin治疗,观察Rifaximin对肠道去污小鼠NASH改善情况。结果表明Rifaximin对肠道去污NASH小鼠脂质沉积,肝脏炎症,以及肝纤维化进程均无显着改善(P>0.05),从而证实Rifaximin依赖肠道菌群发挥生物学作用。7.为了进一步证实Rifaximin依赖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发挥改善NASH作用,我们通过Cre-lox P重组系统靶向敲除小鼠肝细胞HNF1α,成功建立肝细胞特异性HNF1α基因敲除小鼠(HNF1αHKO)。HNF1αHKO小鼠正常饮食16周自发形成NASH,给予Rifaximin治疗,观察Rifaximin治疗效果。结果表明Rifaximin对HNF1αHKO小鼠NASH肝脏脂质沉积,脂质代谢,肝脏炎性因子表达,以及肝纤维化进程均无显着改善(P>0.05),从而证实Rifaximin依赖激活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发挥抗NASH作用。研究结论:Rifaximin显着抑制HFD诱导小鼠NAFL进程,改善肝脏炎症。Rifaximin可显着抑制MCD诱导小鼠NASH发生及进程,减轻肝脏炎症,以及抑制肝纤维化进程。Rifaximin通过抑制肠道菌群-DCA-Fxr信号通路,以及激活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发挥抗NASH病理生理学效应,为临床上Rifaximin治疗NAFLD病人提供理论依据。

彭浩[5](2020)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脂质物质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肝脏病变,目前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临床证实,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病因有酗酒、肥胖(高脂饮食)、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类及肉制品、油炸食品等高脂食品在日常饮食中比例不断增加,导致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症等疾病发病率激增,且日益趋向低龄化,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肝脏是机体重要能量代谢器官,是脂类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心器官。正常情况下,脂肪在肠道被酶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肝脏可摄取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释放至血液,脂肪并不会在肝脏储存。当人体饥饿或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组织储存的脂肪可被动员至肝脏供能。但机体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品后,可打破肝脏脂代谢平衡,使脂质在肝脏过量蓄积,形成脂肪肝,长期可诱发肝脏系列炎症反应,造成肝损伤。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部分药物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些均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复方甘枣宁颗粒为上海市长海医院凌昌全教授开发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该制剂处方由大枣、山药、山楂、佛手、荷叶、玉米须组成,具健脾疏肝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具良好疗效。处方中所有药材均为药食同源,适宜长期服用。研究目的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结果,了解本方的疗效,为后期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研究则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予3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甘枣宁颗粒6个月,通过对比用药前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中医症状评价、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等变化情况,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除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为实验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甘枣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取不同给药方法后观察相应药物对大鼠肝功能、血脂、肝指数、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检测用药前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以及大鼠肝组织中SREBP-1c、LXRα、ACC1、FAS、PGC-1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AMPK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显示,经甘枣宁颗粒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无显着性差异,而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的中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3.29%。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病人的腹部B超检测结果以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252例(63.80%),治疗后以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311例(78.73%)。实验研究部分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饲喂高脂饲料6周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显着高于空白组;血清中TC、TG、AST、ALT含量显着增加,HDL-C含量水平显着降低,TNF-α、IL-6、IL-1β含量水平显着升高。上述数据说明长期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在肝脏沉积,并呈现一定炎症反应。通过对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可见明显弥漫性大泡脂肪变,肝小叶具明显炎症,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现气球样变,进一步直观显示了长期高脂饮食造成大鼠肝脏脂肪变、慢性炎症至肝损伤的过程,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同时RT-PCR结果显示与脂质积累相关的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相对表达上调;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的PGC-1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脏中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在脂质代谢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空白组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甘枣宁颗粒各剂量组在不同程度上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含量,提高HDL-C含量,并显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镜检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甘枣宁颗粒均可显着减轻肝组织脂肪和炎症反应,使肝小叶和中央静脉基本恢复正常。RT-PCR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促使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表达水平下调。且甘枣宁颗粒可促使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GC-1αm RNA表达水平上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不同程度地降低SREBP-1c、LXRα、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且甘枣宁颗粒可提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等蛋白的表达。结论: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相关途径得以实现:一、激活AMPK/PGC-1α通路,并通过降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LXRα、SREBP-1c、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提高HDL-C含量,从而改善脂类代谢状况,减轻脂类在肝脏沉积。二、激活AMPK/NF-κB通路,通过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钱坤,刘亚云,张艳,陈勇,吴文华[6](2020)在《中药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近年来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形式,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为肝脏的胰岛素抵抗、脂堆积、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治疗缺乏有效药物。目前临床推荐的NAFLD治疗方案以改变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作息时间和运动方式等)为主,以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调脂药、保肝抗炎药等)为辅。但西药因成分单一与靶点明确,对于NAFLD这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往往只能改善部分指标,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肠胃不适和肝脏负担加重等)。中药治疗NAFLD有多靶点综合优势。从调血脂、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总结分析抗NAFLD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NAFLD的中医临床诊疗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聂桓[7](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有效组分、靶点筛选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且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柴胡疏肝散是中国应用多年的天然药物组合,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NAFLD。但柴胡疏肝散及其有效化学成分、靶点和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柴胡疏肝散对NAFLD的疗效及部分机制,本研究试图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对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核受体靶点和相关成分进行筛选和验证,进一步阐述柴胡疏肝散与NAFLD的客观关系。方法:网络药理学使用了多个药物、疾病、机制数据库,使用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分子复合物检测等综合分析的方法,筛选了柴胡疏肝散的成分和靶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模拟分子对接等方式,筛选和验证了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核受体靶点和相应组分。随后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验证,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干预组,每组各10只。观察各组大鼠热量摄入、体重、肝重、肾周脂重、睾周脂重和Lee指数等一般生理情况,肝脏HE、油红O染色、电镜、血流微循环等病理情况,血清ALT、AST、ALP、TC、TG、GLU、HDL-c、LDL-c、肝脏TC和TG等生化情况,以及网络药理学筛选的靶点在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柴胡疏肝散730种化合物和917个对应的靶基因。NAFLD与柴胡疏肝散共有510个交集靶点。共生成了47960个基因富集聚类、6434对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2791条信号通路。筛选出的核受体为PPARγ、FXR、PPARα、PPARδ和RARα。筛选出的化合物为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异鼠李素和川皮苷出峰,与筛选出的核受体能良好对接。对于大鼠一般情况、病理观察和生化情况,总体来说正常组好于NAFLD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柴胡疏肝散组好于NAFLD模型组。不同组大鼠PPARγ、FXR、PPARα、PPARδ和RARα的m RNA水平表达差异明显,除PPARδ外均具有统计显着性,但蛋白表达未显示统计显着性。结论:本研究有建立了更多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客观依据,阐述了柴胡疏肝散对NAFLD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也是一种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探索,使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能更全面和客观地阐述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钱春霖[8](2020)在《RAI16在溃疡性结肠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维甲酸诱导(retinoic acid induced,RAI)蛋白是一类由维甲酸诱导,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的蛋白质家族。同源分析显示RAI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体内高度保守,提示该蛋白家族可能在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甲酸诱导蛋白16(RAI16,又称FAM160B2)是RAI家族中的一员,有研究表明RAI16可能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有关RAI16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报道相对较少。本课题组一直关注并致力于研究RAI16可能的病理生理功能,先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RAI16可以通过抗凋亡作用促进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并作为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标志物。然而,目前有关RAI16的功能研究还很有限。考虑到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AI16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相关作用还尚未报道。因此,为进一步探索RAI16的功能,我们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RAI16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RAI16-/-小鼠),并且在多种炎症性疾病模型中与野生型小鼠(wild type,WT)进行比较。本研究以RAI16基因敲除(RAI1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无菌性炎性疾病模型,分别就RAI16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急性溃疡性结肠炎、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全面探究RAI16的生物学功能、深入理解溃疡性结肠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RAI16在DSS诱导结肠炎小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病变常累积结肠和直肠,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罹患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风险大大增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中,我们以RAI16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予小鼠自由饮用3%的DSS溶液,诱导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从而探索RAI16在炎性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研究发现,在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中,RAI16-/-小鼠的结肠炎症状较野生型小鼠显着加重,表现为体重下降明显、结肠显着缩短和肠黏膜损伤更为严重。并且RAI16-/-小鼠表现为更为严重的脾脏肿大和白细胞数目升高。然而,RAI16-/-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相关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与WT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组织修复相关因子包括Cox2、Ereg和MMP10等的表达在RAI16-/-小鼠中显着减低。以上结果揭示:RAI16基因缺失将导致DSS诱导的结肠炎损伤更为严重,RAI16-/-小鼠在DSS诱导下存在组织损伤修复反应的缺陷。第二部分:RAI16在高脂饮食诱导NAFLD小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与生活。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的代谢性应激性肝损伤,以肝脏脂肪堆积和代谢性紊乱为主要特征。近年来,有关NAFLD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其确切的病理过程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针对NAFLD特异性治疗策略的研究仍有必要。本研究以RAI16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高脂饮食喂养(high fat diet,HFD)12个月诱导NAFLD小鼠疾病模型,探索RAI16在NAFLD中的可能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在高脂喂养4月时,RAI16-/-小鼠体重和脂肪含量与WT小鼠相比明显增加。同时RAI16基因缺陷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较WT小鼠升高;组织病理学显示高脂组的RAI16-/-小鼠肝细胞中有明显脂滴堆积。此外,RAI16-/-小鼠肝脏中脂质合成相关因子Ppar-γ、Srebp-1c和Fas的表达与WT小鼠相比进一步升高;与高脂喂养WT小鼠相比,炎症因子TNF-和IL-6在RAI16-/-小鼠肝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不仅如此,RAI16-/-小鼠的巨噬细胞浸润相关分子Mcp-1、F4/80及促炎因子Lcn2明显升高。RAI16-/-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高于野生型小鼠。此外,葡萄糖耐量实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结果表明,高脂喂养的RAI16-/-小鼠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较WT小鼠更加严重。综合上述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高脂喂养的RAI16-/-小鼠肝脏脂肪合成、巨噬细胞浸润以及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因此,在长期高脂饮食诱导NAFLD背景下,我们首次证实RAI16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肝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本研究对RAI16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并且为NAFLD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观点。

王俐钧[9](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田萍[10](2020)在《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蛋白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本课题通过建立NASH动物模型,观察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探讨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干预措施。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将2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RAPA干预)和对照组(NASH模型组),此外,设置空白对照组,即正常组(普通饮食)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饲养6周后,实验组大鼠以1 mg·kg-1·d-1的剂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对照组和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收集三组大鼠的血液及肝组织样本。(2)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马松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来比较各组大鼠肝组织mTOR的表达程度。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mTOR蛋白水平。(3)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于多组间比较,两组之间的比较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结果:(1)实验组大鼠血清中TC、TG、AST和AL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中TC、TG、AST和AL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血清中TC、TG、AST和ALT含量显着增加(p<0.05)。(2)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实验组表现为肝小叶结构改变,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少数坏死,但是病变较模型组减轻。对照组脂肪肝组织,肝小叶结构紊乱,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和肝细胞坏死。NAS评分>4分,NASH模型成功建立。正常组显示肝脏组织内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板整齐,未见细胞坏死。(3)各组大鼠马松染色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改变,部分肝细胞在胞浆内出现较少的脂肪液泡,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少数坏死,但是病变较对照组减轻。对照组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结构部分消失,大部分肝细胞质内出现不同大小的脂肪空泡,细胞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有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和肝细胞坏死。同时马松染色可见窦周纤维化或门静周围纤维化。正常组大鼠肝组织马松染色未见明显异常,未见纤维结缔组织沉积。(4)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组可见脂肪溶解后形成的空泡,未见mTOR蛋白表达;对照组肝组织内可见大量脂肪空泡,mTOR表达,荧光强度较强;正常组未见mTOR蛋白表达。(5)免疫蛋白印迹结果示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内mTOR含量最多,实验组次之,正常组最少。实验组mTOR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mTOR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1)高脂饮食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雷帕霉素可减少mTOR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损伤。(2)mTOR表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密切相关。

二、高脂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PPAR-γ表达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脂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PPAR-γ表达增强(论文提纲范文)

(1)DEHP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DEHP的研究现状
        1.1 DEHP污染及暴露情况
        1.2 DEHP的毒性作用
        1.3 DEHP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肝脏脂质代谢紊乱
        2.1 肝脏脂质代谢紊乱与肝脏疾病
        2.2 肝脏脂质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
    3 肝脏脂质代谢紊乱的调控机制
        3.1 炎症与肝脏脂质代谢
        3.2 JAK-STAT信号通路与肝脏脂质代谢
        3.3 Notch信号通路与肝脏脂质代谢
        3.4 其他信号通路与肝脏脂质代谢
第一部分DEHP对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炎症在其中的作用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体内实验
        2.1.1 动物饲养及DEHP染毒
        2.1.2 组织样本的采集
        2.1.3 脂质水平的测定
        2.1.4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2.1.5 肝组织中脂代谢关键基因mRNA水平的测定
        2.1.6 肝组织中脂代谢关键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体外实验
        2.2.1 BRL-3A大鼠肝细胞的培养
        2.2.2 MEHP染毒剂量的确定
        2.2.3 BRL-3A大鼠肝细胞中脂质水平的测定
        2.2.4 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2.2.5 抗炎药物Aspirin的剂量确定及实验分组
        2.2.6 BRL-3A大鼠肝细胞内脂代谢关键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
        2.2.7 BRL-3A大鼠肝细胞内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体内实验
        3.1.1 DEHP暴露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1.2 DEHP暴露对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
        3.1.3 DEHP暴露对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1.4 DEHP暴露对大鼠肝脏脂代谢关键基因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体外实验
        3.2.1 MEHP染毒剂量的确定
        3.2.2 MEHP暴露对BRL-3A大鼠肝细胞脂质水平的影响
        3.2.3 MEHP对BRL-3A细胞脂代谢关键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4 MEHP暴露对BRL-3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2.5 MEHP暴露对BRL-3A细胞PPARα 蛋白表达的影响
        3.2.6 抗炎药物Aspirin对BRL-3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7 MEHP暴露对抗炎后BRL-3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2.8 炎症在MEHP引起BRL-3A细胞PPARα蛋白表达改变中的作用
        3.2.9 炎症在MEHP引起BRL-3A细胞脂质水平改变中的作用
    4 讨论
        4.1 DEHP对大鼠体重和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4.2 DEHP暴露对大鼠肝脏和BRL-3A细胞脂质水平的影响
        4.3 脂代谢关键基因在DEHP/MEHP影响大鼠肝脏和BRL-3A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4.4 炎症在MEHP影响BRL-3A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5 小结
第二部分JAK-STAT信号通路在DEHP影响大鼠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体内实验
        2.1.1 动物饲养及DEHP染毒
        2.1.2 组织样本的采集
        2.1.3 大鼠肝脏中JAK-STAT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
        2.1.4 大鼠肝脏中JAK-STAT信号通路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体外实验
        2.2.1 BRL-3A大鼠肝细胞培养及MEHP染毒
        2.2.2 BRL-3A细胞内JAK2-STAT5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
        2.2.3 BRL-3A细胞内JAK2-STAT5信号通路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2.4 STAT5A基因过表达BRL-3A细胞构建与实验分组
        2.2.5 慢病毒感染后BRL-3A细胞内脂质水平检测
        2.2.6 慢病毒感染后BRL-3A细胞内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体内实验
        3.1.1 DEHP对大鼠肝脏TYK2-STAT1 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1.2 DEHP对大鼠肝脏JAK2-STAT5信号通路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1.3 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中STAT5 和STAT1 蛋白水平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蛋白水平的关联
        3.2 体外实验
        3.2.1 MEHP对BRL-3A细胞JAK2-STAT5 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2.2 慢病毒感染细胞效率和STAT5A过表达效率
        3.2.3 STAT5A在MEHP影响BRL-3A细胞脂质水平中的作用
        3.2.4 STAT5A在MEHP影响BRL-3A细胞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蛋白表达中的作用
    4 讨论
        4.1 DEHP暴露对大鼠肝脏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4.2 MEHP对BRL-3A细胞JAK2-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STAT5A在MEHP影响BRL-3A细胞脂代谢中的作用
    5 小结
第三部分Notch信号通路在DEHP影响大鼠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体内实验
        2.1.1 动物饲养及DEHP染毒
        2.1.2 组织样本的采集
        2.1.3 大鼠肝脏中Notch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
        2.1.4 大鼠肝脏中Notch信号通路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体外实验
        2.2.1 BRL-3A细胞培养及MEHP染毒
        2.2.2 Notch通路抑制效率检测及实验分组
        2.2.3 Notch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
        2.2.4 Notch信号通路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2.5 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2.2.6 脂质水平检测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体内实验
        3.1.1 DEHP暴露对大鼠肝脏Notch信号通路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1.2 DEHP暴露后大鼠肝脏Notch信号通路基因蛋白水平与脂质水平的关联
        3.2 体外实验
        3.2.1 MEHP对BRL-3A细胞Notch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2.2 MEHP暴露后BRL-3A细胞内不同Notch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3.2.3 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对BRL-3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4 Notch信号通路抑制效率
        3.2.5 MEHP对Notch信号通路抑制的BRL-3A细胞Notch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6 MEHP对Notch信号通路抑制的BRL-3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2.7 MEHP对Notch信号通路抑制的BRL-3A细胞中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2.8 MEHP对Notch信号通路抑制的BRL-3A细胞脂质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DEHP/MEHP对大鼠肝脏和BRL-3A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4.2 DEHP/MEHP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肝脂质水平的影响
        4.3 DEHP/MEHP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脂质代谢的机制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otch信号通路在肝脏糖脂代谢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丹叶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 概述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
    2 丹叶大黄素
        2.1 抗肿瘤
        2.2 抗氧化
        2.3 抑菌
        2.4 降血脂
        2.5 保护心血管
        2.6 其他作用
    3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丹叶大黄素的提取分离
    1.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提取分离
    3.成分鉴定
    4.讨论
第三章 丹叶大黄素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分组及给药
        2.2 取材
        2.3 组织样本石蜡包埋与切片
        2.4 肝脏组织的H&E染色
        2.5 肝脏组织的油红O染色
        2.6 冰冻切片免疫组化实验
        2.7 小鼠ALT、AST、TC和TG水平的测定
        2.8 小鼠肝脏中SOD、GSH和MDA水平的测定
        2.9 小鼠肝脏中IL-6和TNF-α水平的测定
        2.10 数据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丹叶大黄素对小鼠肝脏外观及肝脏脏器系数的影响
        3.2 丹叶大黄素对小鼠肝脏中脂质的影响
        3.3 丹叶大黄素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4 丹叶大黄素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的影响
        3.5 丹叶大黄素对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6 丹叶大黄素对小鼠炎症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丹叶大黄素减轻FFA诱导的L-02细胞脂肪变性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培养
        2.2 丹叶大黄素对L-02细胞活性的影响
        2.3 FFA诱导L-02细胞脂质积累的浓度筛选
        2.4 细胞上清液ALT和AST水平的测定
        2.5 细胞内TC和TG水平的测定
        2.6 细胞内SOD、GSH和 MDA水平的测定
        2.7 细胞内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8 L-02细胞内ROS含量测定
        2.9 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积累情况
        2.10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丹叶大黄素和FFA对L-02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FFA对L-02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
        3.3 丹叶大黄素给药后对细胞内脂质的影响
        3.4 丹叶大黄素给药后对细胞上清液中ALT和AST的影响
        3.5 丹叶大黄素给药后对细胞中GSH、SOD和MDA的影响
        3.6 丹叶大黄素给药后对细胞中ROS水平的影响
        3.7 丹叶大黄素给药后对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丹叶大黄素治疗NAFLD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培养
        2.2 3-甲基腺嘌呤对丹叶大黄素药效的影响
        2.3 细胞中乙酰辅酶A的测定
        2.4 WB检测L-02细胞中ACOX1及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3-MA对丹叶大黄素药效的影响
        3.2 丹叶大黄素对细胞中乙酰辅酶A的影响
        3.3 丹叶大黄素对细胞中自噬调节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样本量计算
    6 质量控制
    7 调查内容
    8 统计分析
    9 结果
    10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3 巨噬细胞极化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致谢

(4)Rifaximin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及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Rifaximin对小鼠NAFL进程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主要实验耗材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NAFL造模
        2.2.2 实验分组
        2.2.3 Rifaximin治疗剂量及疗程
        2.2.4 小鼠葡萄糖耐量实验(GTT)
        2.2.5 小鼠胰岛素耐量实验(ITT)
        2.2.6 组织标本获取和处理
        2.2.7 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2.2.8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staining)
        2.2.9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
        2.2.10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Sirius red staining)
        2.2.11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2.12 组织RNA提取
        2.2.13 逆转录成cDNA
        2.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2.2.15 组织蛋白提取
        2.2.16 Western印记法(Western blot)
        2.2.17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2.2.18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小鼠NAFL模型建立
        3.2 Rifaximin治疗4 周轻度抑制小鼠NAFL进程
        3.3 Rifaximin治疗8 周减轻NAFL小鼠体重及附睾脂肪重
        3.4 Rifaximin治疗8 周显着抑制小鼠NAFL进程
        3.5 Rifaximin治疗8 周抑制NAFL小鼠肝脏脂质代谢
        3.6 Rifaximin治疗8 周抑制NAFL小鼠肝脏炎症,对肝纤维化进程无影响
        3.7 Rifaximin治疗8 周调节NAFL小鼠葡萄糖代谢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Rifaximin对小鼠NASH发生及进程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主要实验耗材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NASH造模
        2.2.2 实验分组
        2.2.3 Rifaximin治疗剂量及疗程
        2.2.4 组织标本获取和处理
        2.2.5 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2.2.6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staining)
        2.2.7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
        2.2.8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Sirius red staining)
        2.2.9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2.10 组织RNA提取,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1 组织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2.1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2.2.13 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2.2.14 小鼠肝脏总胆固醇含量测定
        2.2.1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小鼠NASH模型建立
        3.2 Rifaximin治疗2 周轻度抑制小鼠NASH进程
        3.3 Rifaximin治疗4 周显着抑制小鼠NASH进程
        3.4 Rifaximin治疗4 周抑制NASH小鼠肝脏脂质代谢
        3.5 Rifaximin治疗4 周改善NASH小鼠肝脏炎症
        3.6 Rifaximin治疗4 周抑制NASH小鼠肝纤维化进程
        3.7 Rifaximin预防治疗4 周显着抑制小鼠NASH发生及进程
        3.8 Rifaximin预防治疗4 周改善NASH小鼠肝脏炎症,抑制肝纤维化进程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Rifaximin调节肠道菌群-胆汁酸-Fxr通路
    1.引言
    2.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1.2 主要实验耗材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盲肠粪便取样及保存
        2.2.2 小鼠盲肠粪便16S r RNA微生物多样性测序
        2.2.3 小鼠末段回肠胆汁酸酶谱分析
        2.2.4 组织RNA提取,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2.2.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NAFL模型小鼠粪便16S r RNA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结果
        3.1.1 OTU分析与Alpha多样性分析
        3.1.2 样本比较分析
        3.1.3 物种组成分析及差异分析
        3.2 NASH模型小鼠粪便16S r RNA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结果
        3.2.1 OTU分析与Alpha多样性分析
        3.2.2 样本比较分析
        3.2.3 物种组成分析及差异分析
        3.3 Rifaximin调节NASH小鼠末段回肠胆汁酸代谢
        3.4 Rifaximin抑制NASH小鼠肠道Fxr信号通路
        3.5 Rifaximin对肠道去污小鼠NASH无明显改善
    4.讨论
    5.结论
第四部分 Rifaximin调节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
    1.引言
    2.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主要实验耗材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HNF1α~(HKO)小鼠喂养
        2.2.2 实验分组及Rifaximin处理
        2.2.3 组织标本获取和处理
        2.2.4 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2.2.5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staining)
        2.2.6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
        2.2.7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Sirius red staining)
        2.2.8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2.9 组织RNA提取,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0 组织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2.11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Rifaximin调节肝脏HNF1α-Fxr信号通路
        3.2 Rifaximin对 HNF1α~(HKO)小鼠NASH进程无改善
        3.3 Rifaximin对 HNF1α~(HKO)小鼠NASH脂质代谢无改善
        3.4 Rifaximin对 HNF1α~(HKO)小鼠NASH肝脏炎症无改善
        3.5 Rifaximin对 HNF1α~(HKO)小鼠NASH肝纤维化进程无改善
    4.讨论
    5.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机制
    参考文献

(5)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伦理学要求
        4.干预方法
        5.疗效指标
        6.安全性指标
        7.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主要疗效指标
        3.次要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二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四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脂质积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五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综述 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中药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复方中药及其作用机制
    1.1 疏肝健脾
    1.2 祛痰化浊
    1.3 清热利湿
    1.4 化瘀降浊
2 单味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2.1 苷类
        2.1.1 绞股蓝皂苷
        2.1.2 虫草素
        2.1.3 栀子苷
        2.1.4 龙胆苦苷
        2.1.5芍药苷
        2.1.6 桃叶珊瑚苷
    2.2 醌类
    2.3 黄酮类
        2.3.1 黄芩苷
        2.3.2 黄芩素
        2.3.3 水飞蓟素
        2.3.4 葛根素
        2.3.5 虎杖苷
    2.4 三萜类
        2.4.1 人参皂苷
        2.4.2甘草酸
        2.4.3黄芪甲苷
        2.4.4 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
        2.4.5 积雪草苷
    2.5 生物碱
        2.5.1 苦参碱
        2.5.2 氧化苦参碱
        2.5.3小檗碱
        2.5.4 荷叶碱
        2.5.5 川芎嗪
    2.6 酚类
        2.6.1 二苯乙烯苷
        2.6.2 白藜芦醇
        2.6.3 姜黄素和二氢姜黄素
        2.6.4 和厚朴酚
        2.6.5天麻素
    2.7 其他
        2.7.1 穿心莲内酯
        2.7.2丹酚酸B
        2.7.3 蛇床子素
        2.7.4 五味子乙素
3 结语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有效组分、靶点筛选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索引
前言
    1.NAFLD
        1.1 .NAFLD的流行病学
        1.2 .NAFLD的危险因素
        1.3 .NAFLD的发病机制
        1.4 .NAFLD的治疗概况
        1.5 .NAFLD的中医认识
    2.柴胡疏肝散
        2.1 .柴胡疏肝散历史源流与组方理论
        2.2 .柴胡疏肝散的适应病证
        2.3 .柴胡疏肝散的现代研究
        2.4 .柴胡疏肝散与NAFLD
    3.核受体超家族
        3.1 .核受体结构与功能
        3.2 .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分类
        3.3 .核受体与NAFLD
    4.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原理
        4.2 .网络药理学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5.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材料与方法
    1.1 .柴胡疏肝散的成分与靶点筛选
    1.2 .动物实验
    1.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柴胡疏肝散的成分和靶点
    2.2 .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靶点筛选
    2.3 .C&N靶点的富集分析
    2.4 .C&N靶点的蛋白互作分析
    2.5 .C&N靶点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2.6 .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成分筛选
    2.7 .动物一般情况
    2.8 .病理观察结果
    2.9 .生化检测结果
    2.10 .mRNA表达检测结果
    2.11 .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2.12 .柴胡疏肝散成分鉴定结果
    2.13 .模拟分子对接分析结果
3.结论
    3.1 .柴胡疏肝散能够治疗NAFLD
    3.2 .柴胡疏肝散能通过调控NRs Top5 进而防治NAFLD
    3.3 .筛选出的化学成分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
    3.4 .网络药理学能用于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分析
4.讨论
    4.1 .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
    4.2 .NRs Top5与NAFLD
    4.3 .筛选出的化学成分与NAFLD
    4.4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RAI16在溃疡性结肠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RAI16在DSS诱导结肠炎小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RAI16 在高脂饮食诱导NAFLD小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工作情况
致谢

(9)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1 历史渊源
        2.2 肝郁生浊概论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
        1.9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疗效探讨
        5 结论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5 结论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动物分组
        2.2 构建动物模型
        2.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2.5 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2.6 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水平比较
    2 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比较
    3 各组大鼠马松(Masson)染色比较
    4 各组大鼠免疫荧光染色比较
    5 Western blot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基金资助

四、高脂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PPAR-γ表达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 [1]DEHP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D]. 张月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丹叶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D]. 柯辛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Rifaximin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及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简捷. 南昌大学, 2021(01)
  • [5]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D]. 彭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6]中药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钱坤,刘亚云,张艳,陈勇,吴文华. 中草药, 2020(19)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NAFLD的有效组分、靶点筛选与实验研究[D]. 聂桓. 暨南大学, 2020(07)
  • [8]RAI16在溃疡性结肠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钱春霖.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D]. 田萍.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PPAR-γ表达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