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各项建设

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各项建设

一、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诸种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娟[1](2020)在《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文中提出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或者教育科目,从西方引入中国,在中国高等学校生根发芽,上海交通大学是最早的,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创办之初就设立了政治班、商务学堂和商务专科,成为交大经济与管理学发展的滥觞。又鉴于我国交通事业之管理与商界之运输业为个人占据,交通事业中的一切制度设施、取材、用人与管理原则为唯利主义,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培育本国管理人才以便代替洋人管理成为当时交通发展的第一要务。1918年,在校长唐文治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交通大学成立铁路管理专科,它以“造就国有铁路属于管理方面的人才”为宗旨。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都超过了当时一般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是有关铁路管理的相关课程在国内可谓首创。教师学识精深且教学认真,加之对学业上严加把关,故其学生质量也较高。铁路管理科的设置标志着交通大学管理学科的正式建立,同时也在全国高校中开创了工程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引入中国,管理学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扎根并且发展了起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倡导下,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开设商科,“工商管理”、“工厂管理”的课程逐渐增多。而铁路管理科在这一时期由科扩充为院,1928年国立交通大学率先成立了铁道管理学院,两年后发展为管理学院,设有财务管理、铁道管理、公务管理和实业管理系,开展本科层次的管理教育。在办学上,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学术研究上,经济学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管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推动了科学管理运动的发展。同学们在钻研于学业的同时,也能热忱服务于时代洪流中。当国家面临危亡之时,管理学院的师生毅然站在最前列;面临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他们挺身而出,投入革命的行列。在钟伟成院长的带领下,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交大管理学院迅速发展,一跃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管理学院,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民主堡垒”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管理学院的师生在此阶段开始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改造旧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但是自1951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使交大管理学院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管理学院的历史至此也告一段落。从管理学院的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学科的兴衰,而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则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武威[2](2019)在《中国实践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经验探索与理论框架构建》文中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在中国特色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产生开始就致力于有效满足中国独特的内部管理需求及外部政治环境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实用导向。在国家治理背景下,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分一轮一流程”的相关要求为标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加强政府内部权力运行制约的重要机制而推动实施起来。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单位运行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面临由经济活动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的发展要求,原有功能实现也面临挑战。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和功能拓展需要完备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但截止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尚未形成统一、完备的理论框架,原有研究认识视角及当前发展要求处于冲突与割裂状态,如何总结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成为当前理论研究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关乎国家治理要求的落实。因此,本文首先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念认识出发,在总结分析“权力制衡观”内部控制理念内涵及局限基础上,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围绕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应对,综合“信息观”和“系统观”作为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理念。其次,基于上述发展理念,本文从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色实践经验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进行了探索,并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置于完整的公共组织系统视角,围绕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应对为主线,结合组织均衡发展内涵及实证探索结果,对其内涵、主体、客体、目标、要素等理论框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从内部控制与业务内在关联认识出发,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建设标准。本文期望能够探索构建具备解释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并具备理论综合解释能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策要求、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提供启示。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以及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线性回归的实证研究方法等。全文总共分为八章,各章内容简要分析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话题、整体研究目标、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实际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框架和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系统回顾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国外政府领域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现状,总结现有研究在行政事业单位或政府内部控制内涵、目标、要素、建设内容及评价等基本框架研究方面存在的代表性观点、局限及争议;第三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该部分在分析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权力制衡观”理念局限及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带来挑战基础上,明确了不确定性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中的核心地位,对转变后的“信息观”和“系统观”兼顾的内部控制理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构建公共组织系统中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内部控制与政策控制、作业控制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能要素构成的探索与验证。该部分从公共组织系统视角出发,以不确定性应对规律探索为起点,依托4家典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通过编码分析形成了由4个二阶类属和14个一阶类属构建的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理论框架。同时该部分还借助2017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契机,进一步对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了该框架与当前内部控制实践的贴合程度以及要素和指标之间的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第五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的实证检验。该部分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运行不确定性关联认识出发,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项要素与运行不确定性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了结构方程检验。同时,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合指数的基础上,该部分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合指数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回归检验,并进一步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对不确定性的作用机理,从而验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内部运行不确定性应对的解释能力;第六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框架。该部分以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应对为核心,围绕组织均衡实现内涵,综合价值理性和组织理性关联认识,依据“信息观”和“系统观”兼顾的内部控制理念,并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实践特征及实证探索结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主体、客体、目标、要素等基本理论框架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第七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逻辑与标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部分对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实践中所总结形成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建设经验进行了本质分析,并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围绕组织结构层面和组织运营层面来明确建设标准,从而认清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要素功能发挥的组织系统环境;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该部分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并从挖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文化底蕴、拓展内部控制宏观政策功能、强化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分析角度展望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充分借鉴财政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将有益理论内容借鉴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构建研究中,可能的理论研究价值在于:一是,本文通过综合对比风险与机会、风险与不确定性、人为的不确定性和客观上的不确定性的内涵异同及范围差异,转变内部控制的风险导向与权力制衡观,将不确定性置于内部控制理念认识的核心地位,探索形成“信息观”和“系统观”兼顾的内在建设理念,并明确内部控制在整体组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本文基于中国实践经验总结,总结提炼当前内部控制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应对规律,验证现行内部控制在不确定性应对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三是,本文以不确定性内涵认识、范围界定为前提,以不确定性应对规律性认识为基础,探索构建包括基本内涵、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和控制要素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本文可能的现实价值在于:一是,本文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策文件的修订完善提供了启示意义。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都提出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及内在功能的拓展,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由经济活动拓展到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本文通过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念分析,找寻到制约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及内在功能拓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明确了新的内部控制理念下的拓展路径;二是,本文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文件都聚焦经济活动,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范围的不断拓展,原有政策体系要求难以满足实践需求。本文则充分结合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面临的挑战,为如何拓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提供了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方法方面的启示;三是,本文可以为宏观层面政府内部控制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整体政府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微观的单位主体,因此要想构建宏观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必然需要建立健全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因此,本文所提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内部控制实践及政策发展,为内部控制发挥更为宏观调控功能奠定基础。当然本文也存在亟待完善的研究空间。虽然本文力求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特色,并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期望能够构建具备实践解释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认识能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但整体而言本文的探索仍是初步的。在研究内容方面,受限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在经济活动建设范围方面的局限,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的拓展以及更为全面的组织均衡功能的实现,本文仅能够从理论上提出相关建设思路与要求,却缺乏现实中的具体案例支撑。因此,后续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亟待进一步的案例总结与理论验证,从而对本文所提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构建思路加以验证。在研究方法方面,基于中国特色实践的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经验分析仍有待加强,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实施效果加以分析。

郭怡玮[3](2019)在《A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时代下,一个组织的发展除了依赖人、财、物之外,信息的可挖掘价值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的建设对提升组织内部管理能力意义重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作为受托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更负有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信息以支持权力机关、社会公众等的相关决策的义务。2019年1月1日生效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中规定,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应当作为独立要素予以规定和描述,形成了二元结构体系,对以往的科目体系和会计基础做出调整。作为当前会计核算工作的平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甚至重构是政府会计改革落地的必然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其会计信息系统做出适应当前环境的优化和改进。本文以A事业单位为例对政府会计核算主体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进行研究。A单位作为科研管理单位,其组织管理模式和业务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以A单位的经费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三个循环为主分析了A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会计核算方式,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总结A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需要进行优化的原因有:二元结构政府会计改革后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一些子系统的设计偏离业务流程,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等。随后本文探讨A单位的信息系统优化路径,提出对A单位进行会计信息系统优化应当尝试引入事项会计思想来优化其会计核算方式、优化项目管理子系统、整合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等。最后,本文提出具体方案,对事项会计的引入通过采购子系统举例展示,又基于REA模型展示出的业务过程之间关联对项目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推动流程之间的整合,最后对账务系统实现关联记账的方式进行了设计。本文在研究方法中对事项会计和REA模型的应用,与案例研究中提出的优化路径和目标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源[4](2019)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我国国有企业经过这么年来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和收益已经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占据着市场大部分的份额,但现阶段世界经济环境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范围、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都复杂多变,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影响和促进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现代化国有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外的内部控制研究理论主要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最先出现的相关制度要追溯到1992年9月,在美国发布COSO文件。之后,在2002年9月份,SOX法案面世,则为之后的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盾支持。2004年9月份委员会就内部控制制度这方面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一正式性的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相当于公开了关于内部控制制度这一领域的最前沿的学习结论。相较国外的研究,国内内部控制理论起步稍晚,理论研究是到1980年之后才开始慢慢出现的。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会计、审计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学术钻研也不再仅仅是对国外研究文献的翻译和介绍,更多地是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视角也从审计学向财务、会计和管理学等领域转移,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对风险防控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我国财政部、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同步发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中国在内部控制问题上的研究文献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本文内部控制理论参考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从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原则、要素四个方面对企业提出内部控制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以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为案例,介绍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情况和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了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调研,对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识、定位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问题为: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完善和内外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借鉴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结合实际重新评估和制定内部控制流程、建立内部控制评估长效机、完善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完善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建立完整的议事决策制度、明确内部控制部门工作定位、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与行政单位加强沟通,划清责权,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不足。通过对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的研究,进而对其存在的问题从认识、定位和环境因素三方面,运用文献研究分析法、案例调查法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指出根源在于唯有与开发区管委会划清责权,升级转型,改变政策性分派工作的模式,形成政企分开的局面,从而促使管委会从管理职能向监管职能转变;具体在于明确定位,提升团队能力,提高自主经营的能力,最后才能保障内部控制的措施得以落实。

马威力[5](2019)在《东三省政府成本现状、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新常态,传统发展模式虽然仍能显现出一定效果,但其制度红利与体制效率都在不断递减。对于东三省而言,“东北困局”的日趋严峻,便是对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模式的一次严重诘问,并对东三省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与综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东三省的发展只算“政治账”而相对忽视了“经济账”,政府成本成为东三省所面临转型发展困境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从而使很多体制性问题被不断地积累,极大地影响到了政府的治理绩效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政府成本方面存在的诸多困境与东三省转型发展困局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本文将在整合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公共组织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及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资源,运用反映政府成本支出与治理绩效方面的实证数据资料与计量统计模型,以概念阐释、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探讨东三省政府成本的现状,总结东三省政府成本与其他类似省份的结构性差异,检验东三省政府成本对东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梳理东三省政府成本存在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立足于东北转型发展实践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优化东三省政府成本结构的治理对策。本文研究发现或者观点结论如下:首先,政府成本概念体系构建方面。政府成本不同于行政成本、政府行为成本、制度成本等概念,政府成本是政府这种组织化制度,相对其它制度的替代代价与互补代价,这种代价需要由政府这种制度的所有消费者来承担。政府成本的形成逻辑存在外生与内生两个维度,这两大维度的组成要素不仅构成政府成本的来源,来影响政府成本的演化。政府由于深刻地嵌入到经济社会运行中,故而政府成本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体制性的特点。这进而是东三省政府成本与东三省转型发展困局关系密切的根本逻辑。其次,东三省政府成本的现状与特点方面。东三省无论是行政运行成本、公共供给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还是廉政风险成本在内的多重成本维度都有一定特殊性。各个类型的政府成本在程度上基本都高于全国其他同等省份的平均水平。行政运行成本方面东三省与全国的差别不是很大,大概位于平均水平。公共供给成本方面,东三省与全国的差别相对较大。发展机会成本方面,东三省与全国的差别相对较显着。东三省政府成本已经由溢出型向透支型过渡,成本节控压力较大。再者,政府成本对东三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会对东三省经济增长带来显着正向影响,从动态面板模型角度,引入一定工具变量,分析和发现单位国有投资回报率、外商投资占国有投资比重、单位科技支出带动人均RD投资以及社保支出实现私营组织就业人口占比对经济增长各有正向、负向的显着影响。从而分别验证了生产性政府成本、资本性政府成本、保障性政府成本对经济增长的正向、负向和正向关系。进而得到关于东三省政府成本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接着,东三省政府成本困境及其成因识别方面。东三省政府成本的困境主要有如下几点。行政运行成本方面,虽然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非制度行政运行成本和隐性行政成本占比相对较高,这种非制度的、难以统计的行政运行成本对东三省的经济社会影响较大,存在不可剥离性和难以驾驭性;公共供给成本方面,从体量上看显着高于其他与东三省相似发展水平的省份,且高出的部分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性与控制难度上的刚性。发展机会成本方面,东三省的行政模式与行政文化与转型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极为不匹配,迟滞了改革的推进,抑制了新发展动力的形成。引发以上政府成本困境的成因可能有如下三点:体制改革的滞后与不彻底、市场与社会发育的不充分以及政府成本节控机制的不健全。最后,优化东三省政府成本结构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未来东三省应该与中央政府形成合力,首先要捋顺东北振兴的目标内涵与实现机制间的关系,在廓清东三省转型发展究竟要立足于什么、围绕什么、依靠什么这三个前提问题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政府成本领域内的改革。具体包括:推进体制减负,提升治理能力;扩散改革红利,共享转轨收益;理顺财税关系,分批扩权强县;打通政策梗阻,整合冗耽机构;有序行政收缩,培植民间组织。总之,东三省需要进一步通过引入制度硬约束、引入竞争、引入社会力量,化解政府的单一治理压力,但开放过程需要逐步进行,且要纳入全面审计监察体系来保证政商关系、政经关系的良性化。

刘玉廷,武威[6](2019)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重构——对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突破和整合》文中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可以总结为主体假设、客体假设和手段假设。以"经济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基本假设体系,难以突破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研究的局限性。以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假设、不确定性假设、信息运用假设为核心的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假设体系的重构,则提供了拓展思路,并为单位内部控制的本质、目标、建设内容等研究提供了相关启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李木[7](2018)在《LM公司内部控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暴露出的缺陷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各界对此投入了较多关注。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内部控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和防范各类风险,包括经营、财务等风险。现代企业要想实现稳健发展,应该重视内控体系的建立,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内控工作,努力提升内控水平,及时发现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确保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采川案例分析方法,结合LM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后,LM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竞争和阻碍不断增多,如果公司不能对内控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就无法确保内控标准适应当前的实际需求,为此,该公司必须按照科学的制度对内控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内控水平,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当前许多企业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都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有关内控问题的研究比较匮乏。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和其他国家有关内控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整体上对该类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和基本规范作为入手点,以内控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分析工作,了解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对其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后,分别从控制活动、风险管理、控制环境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该公司内控的信息,通过开展分析和整理工作指出公司存在的不足,结合公司现实情况提出改进方法,帮助公司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顺利推进内控工作的开展。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对LM公司开展的内控工作进行比较,以此得出科学的改进方案,弥补公司内控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徐娜[8](2018)在《转型期基层治理秩序及其型研究 ——基于湘西W镇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本研究的主题是在“国家与社会”这个核心关系轴下探讨基层治理秩序的型塑机理。相较之下,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微观而系统的基础性治理工程,乡镇政权组织是国家权力扎根基层社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乡镇基层政权的实际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国家政权建设及其合法性基础。因此,有关基层治理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整体性行政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阶段,国家权威在逐步下沉的过程中破坏了传统意义上以乡村精英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整合秩序;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意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权建设,重新组织化基层社会秩序,这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的基层治理研究主流观点认为:乡镇基层政权并非是一个典型的科层组织,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利性价值取向,基层行政过程中往往会在正式权力资源之外,调动和融合进更多非正式的本土性社会资源。上述观点厘清了施力于基层治理实践的两种核心要素:源自国家的外源性制度逻辑和源自社会的生成性制度逻辑,从而很好地回应了“基层治理实践为何不是按照制度设计的那样”的问题。由此,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国家通过政权建设是否如愿地在基层社会建构起理性化、现代化的治理秩序?基层治理实践的“实然”状态是怎样的,以及基层社会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治理形态?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然”秩序与行政体制设计的“应然”秩序有着怎样的差异?基层治理秩序与科层体制和基层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研究以新制度主义、场域、惯习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建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内生性秩序”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基层社会治理场域、治理逻辑以及治理秩序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分析框架之中,“组织场域”是指由聚合在一起的组织所构成的一个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它是“制度逻辑”的实践空间,具有客观性、独立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等核心特征,基层治理场域主要是乡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治理领域;“制度逻辑”是社会行动者在“组织场域”中遵循的各种形式的标准和原则的集合,它为治理实践提供各种依据和合法性基础;“内生性秩序”是社会行动者在“实践”中创造的产物。社会治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秩序建构的过程,治理秩序具有自生自发性、局部性以及权变性等特征。借助上述理论框架,本研究选取湖南省湘西州S县W镇政府作为实地田野调查点,通过对诸多治理实践的描述和分析,阐释转型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秩序的影响要素及其型塑机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序列的最基础部分,其职能设置、资源结构以及运行机制等结构性特征必然受到国家宏观政治制度和科层管理体制的影响和规约。国家及上级政府确立的组织结构和规则体系不仅从根本上赋予了基层政权以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基础,同时为其治理实践提供了各种依据和资源。具体来看,乡镇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处的结构性位置,决定了其“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角色定位和行政职能;国家分税制改革以及财政运作模式决定了乡镇政府的资源禀赋是相对微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治理权威和行动能力;压力型体制中国家层面采用“高指标”与“乌纱帽”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督促乡镇政府全力投入基层行政过程之中,以期达到科学、高效治理的目的。由此可见,国家层面旨在通过科层体制内的诸种制度性安排来规约基层行政过程,进而保障治理实践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乡镇政府是一个深入基层社会的行政组织,那些精当地结合了当地社会既往经验、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的治理惯习对基层治理实践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惯习是预估行为收益和选取行为策略的重要依据,治理惯习帮助基层行政者更好地把握并自动匹配相应的治理情境,进而生成相对稳妥的治理策略。同时,治理惯习使基层行政避免了由于过于强硬和不近人情而遭到来自于基层社会和民众的反抗和责难,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基层行政过程的社会合法性基础。从基层治理实践来看,基层治理场域是一个充斥着多种要素的角力场,其中既有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章等外源性要素,也有来自于基层社会的乡规民约和公序良俗等生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彼此相互竞争、冲突、叠加,并且共同作用于基层治理实践过程,并由此催生了诸多基层治理领域“名实分离”现象,这构成了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情境的常态。由此可见,基层的治理实践呈现出一种权变性的特征,这种权变性赋予基层行政以相当的弹性和空间,基层治理过程中可以整合多重组织目标、诉诸多套规则体系、运用多种治理策略,以缓解和平衡国家行政体系与基层社会之间巨大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在基层治理场域之内生成并塑造了 一种既不同于国家设计规划下的整体性治理秩序,也不同于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基层治理秩序。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旨在强调:第一,通过对乡镇政权权力运作的诸种影响要素及行动逻辑的考察可知,国家力图建立的现代化公共治理秩序尚未在基层社会得以确立,基层治理场域有其独特的治理逻辑和治理秩序。第二,基层治理秩序的提出,并非是基于国家中心论或是社会中心论的流行假设,而是基于一种内源性的解释路径对于局部治理秩序的考察。基层治理秩序不可能完全被国家意图建构的现代公共行政秩序所同化,更不可能从整体性的科层体制中推断出来,它始终是整体性国家治理秩序的部分的、区域性的和权变性的产物。第三,基层治理秩序的型塑过程中充斥着大量“国家”及“社会”的成分,但它却既不是“国家”更不是“社会”的,国家和社会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卷入了一种渐进性的互为型塑的关系之中。基层社会治理秩序的塑造和重构,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第四,对于多重制度逻辑下内生性秩序的关注,实际上是从制度变迁角度进行的考察,而变迁的方向及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制度逻辑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杰[9](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稳定连续的政策,而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教育政策常因政权更替而具有间断性。但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从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救济帮扶政策等角度阐述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内容范畴、方法举措、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从而力图从根本上去把握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变化规律。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国民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增强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管制力,并向社会输送具有“共和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党化教育和训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党义教育课程和训育管理举措,使“三民主义”理论和国民党党义的灌输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高校训育机关围绕训育目标,依照训育原则,组织实施对学生的训练、教育,试图让学生时时处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之下,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国民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操行的培养,旨在规范大学生的操守行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主要有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团体两种组织形式。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学习了知识,联络了感情,但过度的学生自治权力有时又对学校日常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各专科以上学校制订操行考查规程,随时考查学生的操行,并评定等级或酌予操行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借此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学生资助和就业管理,旨在帮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抗战时期,许多大学迁移至西部,产生了大批流亡大学生。政府为适应战时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并争取这部分青年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先后制定了奖学金、贷金、公费以及战区学生优待等资助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学。高校一方面积极向政府请求补助,另一方面也设立本校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发起筹款运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救济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主观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疲软;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乏,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社会用人机制不科学和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高校亦成立职业介绍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概貌,一些教育家摒弃封建教育观念,积极引入西方教育理论,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新陈代谢。但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高校沦为统治阶级教化学生的工具,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官僚作风的束缚,管理制度的欠科学性,管理机制的被动性以及经费支持的不力,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鲍啸鸣[10](2015)在《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的财税体制,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财政活动的效益和效率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提高财政绩效,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国情特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体制各有不同,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必须考虑地方的特殊情况,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各地不同层级已有一些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实践,组织架构、制度保障逐渐完善,在支出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运用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前期财政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彰显,仅仅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且绩效评价集中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合规性,并无法完整地描述财政活动的绩效,不能保证通过财政活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此外,大部分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由地方财政部门推动,受限于制度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在改革推行及结果运用上困难重重;金财工程建设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其他政府信息工程的接口不统一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都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鉴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选取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为研究主题,将各地经验予以梳理、升华,辅以理论分析,有助于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论文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深入研究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论文先从理论分析入手,揭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阐述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关系,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地方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夯实改革的理论基础。论文坚持实践与理论、具体与抽象、表与里、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坚持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与实际调查两个统一,对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和问题分析。总结梳理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动因、方向、方式、亮点、成效,以及改革的缺陷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参与某省A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全过程的基础上,论文选取该县改革实践作为案例分析,阐述A县财政运行现状和县情、改革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以具体项目实践归纳总结改革成效、改革亮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论文对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验进行了归纳及借鉴,最后提出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对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未来进行展望。论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拓展、丰富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结合实践中的财政预算管理内容,明确提出预算绩效管理在包含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包含预算收入绩效管理;在包含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社保基金预算收支、债务收支、转移支付制度及财政体制都应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二是为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提供了针对性、可行的意见。论文从改革实践经验出发,针对近年来预算绩效评价改革“孤军深入”似的推进,跳出预算管理范畴的限制,以更高和更宽的视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法律保障、政治保障、制度保障等战略构想以及财政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诸种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诸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近代高等教育史的相关研究
        (二)近代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
        (三)近代中国管理学发展研究
    三 史学理论与方法
    四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管理学院建立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社会环境的推动
        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二、近代铁道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科学管理法的传入
        一、科学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二、科学管理的宣传者——杨铨
        三、科学管理的奠基人——穆藕初
    第三节 经济管理学教育的开展
        一、传统的经济学教育
        二、民国初期商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通大学历史上的“商学”发展
        四、唐文治与管理之渊源
    小结
第二章 管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第一节 管理学院的前身——铁路管理科的创立
        一、设置背景
        二、教学概况
        三、师资力量
        四、学生概况
    第二节 管理学院的“黄金时期”
        一、从铁路管理科到管理学院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
        三、师资力量与设备概况
        四、学生活动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钟伟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
        一、排除众议,力倡管理科学
        二、为人师表,心系学生发展
        三、呕心沥血,保全管理学院
    小结
第三章 管理学院的磨难与挫折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管理学院
        一、抗战时期管理学院之概况
        二、师生积极开展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节 抗战胜利结束后的管理学院
        一、系科的重组与变化
        二、师生概况与学术研究
        三、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管理学院
        一、管理学院之新发展
        二、院系调整的影响——管理学院的衰落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管理学院课程学程说明(1936 年)
    附录2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运输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附录3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附录4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电信管理系课程改革草案(1950 年)
    附录5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航业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实践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经验探索与理论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含义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
    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客体范围
    2.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
    2.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2.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政府会计的关联
    2.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路径
    2.8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评价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
    3.1 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理念认识
        3.1.1 固有人性假设认识
        3.1.2 主要建设方法与建设目标
        3.1.3 重点建设范围
    3.2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带来的理念挑战
        3.2.1 对人性假设的挑战
        3.2.2 对建设理念的挑战
        3.2.3 对建设目标的挑战
        3.2.4 对建设范围的挑战
    3.3 系统整合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念探索构建
        3.3.1 方法论理性主义假设的提出
        3.3.2 不确定性的全面认识
        3.3.3 “信息观”和“系统观”综合性内在理念的提出
        3.3.4 政府会计信息运用的强调
    3.4 公共组织系统理论基础及相关启示
        3.4.1 企业组织系统中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分析
        3.4.2 公共组织系统中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分析
        3.4.3 本文所构建的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
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构成的探索与验证
    4.1 对传统内部控制要素框架适用性的分析
    4.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理论框架探索性分析
        4.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2 要素理论的探索分析
        4.2.3 要素理论的初步构建
    4.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量表的构建、提纯与结构验证
        4.3.1 数据收集、问卷整理与分析方法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4 信度和效度分析
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论分析
    5.2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度量
    5.3 基于分项要素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检验
    5.4 基于整体指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检验
        5.4.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数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5.4.2 回归模型的构建
        5.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的回归结果分析
        5.4.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对不确定性的作用机理
        5.4.6 进一步分析
        5.4.7 稳健性检验
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框架构建
    6.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
    6.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体
    6.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客体
    6.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6.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
    6.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6.6.1 内部控制责任原则
        6.6.2 业务不确定性评估原则
        6.6.3 控制设计与执行原则
        6.6.4 内部监督原则
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逻辑与标准构建
    7.1 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划分逻辑的合理性分析
    7.2 组织结构层面内部控制建设
    7.3 组织运营层面内部控制建设
    7.4 组织结构层面和运营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关联
    7.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标准的中国实践特征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总体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贡献与不足
        8.2.1 研究贡献
        8.2.2 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8.3.1 挖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文化底蕴
        8.3.2 提炼构建宏观层面的政府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8.3.3 拓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研究
附录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附录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设计版)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A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技术路线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研究
    2.2 事业单位会计研究
    2.3 研究现状总结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事业单位会计
        3.2.1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
        3.2.2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要求
        3.2.3 二元结构政府会计
    3.3 事项会计理论与REA模型
        3.3.1 事项会计的提出
        3.3.2 REA模型
        3.3.3 用REA模型对会计信息系统建模
第4章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特征
    4.1 会计信息系统
    4.2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特征分析
        4.2.1 从准则基础角度
        4.2.2 从资源流动方式
        4.2.3 从辅助决策功能关注点
第5章 A事业单位状况及其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5.1 A单位简介
    5.2 A单位组织结构分析
        5.2.1 A单位组织结构的职能化表现
        5.2.2 A单位组织结构的项目化表现
    5.3 A单位内部价值链分析
    5.4 A单位经费管理流程现状与问题
        5.4.1 A单位经费管理流程
        5.4.2 A单位当前经费管理流程的问题
    5.5 A单位项目管理流程现状与问题
        5.5.1 A单位项目管理子系统
        5.5.2 A单位项目核算方式
        5.5.3 A单位当前项目管理流程的问题
    5.6 A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焦点问题
        5.6.1 二元结构的政府会计的挑战
        5.6.2 子系统设计偏离业务流程
        5.6.3 子系统之间整合程度不够
第6章 A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优化路径论证
    6.1 引入事项法思想和REA模型
    6.2 优化项目管理子系统流程
    6.3 整合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
第7章 系统优化方案
    7.1 系统优化方案概述
    7.2 采购子系统概念模型设计
        7.2.1 采购付款业务过程REA模型
        7.2.2 采购业务凭证设计
    7.3 项目管理子系统流程优化
        7.3.1 项目管理业务循环
        7.3.2 项目管理子系统数据流程
    7.4 账务系统实现关联记账
        7.4.1 关联记账实现原理
        7.4.2 关联记账的会计处理步骤
    7.5 系统优化方案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总体方案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第一节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二节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
        一、控制环境
        二、风险评估
        三、控制活动
        四、信息与沟通
        五、内部监督
第三章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第一节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简介
        一、基本情况简介
        二、集团公司本部及子公司情况
    第二节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一、控制环境
        二、风险评估
        三、控制活动
        四、信息与沟通
        五、内部监督
第四章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责权不清晰
        二、缺乏内部控制专业人员
    第二节 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
        二、行政干预过多,风险评估失效
    第三节 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工作流于表面,流程重复繁琐,加大了工作量
        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业务失控带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沟通机制
        二、议事决策机制缺乏完整性
    第五节 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部门发挥监督作用有限
        二、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完善曲靖经济技术开发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解决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分级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二、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三、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解决风险评估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内部风险评估长效机制
        二、划清责权降低经营风险
    第三节 解决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实际重新评估和制定内部控制流程
        二、完善机制,排查业务管理失控带
    第四节 解决信息与沟通方面的问题
        一、完善内部信息沟通系统
        二、理顺议事决策制度
    第五节 解决内部监督方面的问题
        一、强化国有资产监管
        二、发挥内部控制部门监督作用
        三、完善内部控制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三省政府成本现状、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背景及现实困境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综述
        (二)中文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政府成本的学理内涵
    一、相关概念的争论
    二、概念辨析与比较
        (一)各种“成本”概念的对比分析
        (二)政府成本的内涵
    三、政府成本的学理体系
        (一)静态体系:内涵、特点、类型、成因
        (二)动态体系:演化、控制
    四、中国视域下政府成本研究的基本议题
        (一)政府成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议题
        (二)政府成本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议题
        (三)政府成本的估测性与评价性议题
        (四)政府成本的治理性与改革性议题
第二章 政府成本的形成逻辑与体制性影响
    一、政府成本的形成逻辑
        (一)政府成本的形成的两个维度
        (二)政府成本形成的外生性维度
        (三)政府成本形成的内生性维度
    二、政府成本的体制性影响
        (一)体制性影响的内涵与逻辑
        (二)政府成本对政府自身运行的反向影响
        (三)东三省政府成本体制性影响的特殊性
    三、对东三省政府成本与“东北困局”关系的思考
        (一)东三省转型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二)政府成本与东三省转型发展问题的关系
第三章 东三省政府成本的现状评估
    一、东三省政府成本的评估与比较
        (一)评估逻辑
        (二)评估体系、指标设置与数据样本
        (三)政府成本的比较评估
        (四)评估总结
    二、东三省政府成本的主观感知——基于CSGS问卷调查数据
    三、东三省政府成本预测——基于ARIMA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四、东三省政府成本的特点
        (一)总体特点
        (二)结构特点
        (三)三省内部差异特点
第四章 东三省政府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检验——基于广义矩估计模型
    一、研究设计
    二、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三、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一)估计模型
        (二)结果解释
        (三)结果评价
第五章 现阶段东三省政府成本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现阶段东三省政府成本存在的困境
        (一)现阶段东三省政府成本困境的理论慎思
        (二)东三省政府成本存在的困境
    二、现阶段东三省政府成本困境的成因
        (一)成因一:体制改革的滞后与不彻底
        (二)成因二:市场与社会发育的不充分
        (三)成因三:政府成本节控机制的不健全
第六章 治理东三省政府成本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体制减负,提升治理能力
    二、扩散改革红利,共享转轨收益
    三、理顺财税关系,分批扩权强县
    四、打通政策梗阻,整合冗耽机构
    五、有序行政收缩,培植民间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重构——对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突破和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假设分析
    (一) 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内涵
    (二) 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控制基本假设分析
    (三) 对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属性的关注
四、整合视角下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重构
    (一) 主体假设:方法论意义上理性主义
    (二) 客体假设:不确定性
        1. 基于影响效果的划分:风险与机会
        2. 基于可度量性的划分:风险与真正不确定性
        3. 基于产生来源的划分:“人为的”与“客观上”的不确定性
    (三) 手段假设:信息运用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7)LM公司内部控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2.2 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3 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2.3.1 控制环境
        2.3.2 风险评估
        2.3.3 控制活动
        2.3.4 信息与沟通
        2.3.5 监督
3 LM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应用分析
    3.1 LM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3.1.1 LM公司简介
        3.1.2 LM公司组织架构
    3.2 LM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3.2.1 LM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背景
        3.2.2 LM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主体
        3.2.3 LM公司投资管理制度
        3.2.4 LM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3 LM公司内部控制的成绩
        3.3.1 内部控制环境方面成绩
        3.3.2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成绩
    3.4 LM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4.1 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3.4.2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
        3.4.3 内部控制活动方面
        3.4.4 内部控制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方面
        3.4.5 内部控制监督方面
        3.4.6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4 LM公司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4.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4.2 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4.3 加强内部控制培训
    4.4 畅通信息传递渠道
    4.5 提升内部控制监督水平
        4.5.1 提高内审机构的权威性
        4.5.2 审计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参与内控监督工作
        4.5.3 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建设
        4.5.4 推进审计职能管理
    4.6 健全LM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容
        4.6.1 对现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补充和修订
        4.6.2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
        4.6.3 加强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
        4.6.4 加强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转型期基层治理秩序及其型研究 ——基于湘西W镇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治理研究层次不断下沉、研究单位不断缩小
        二、现代科层体制下的基层政权角色及行政特征
        三、社会治理领域之中的基层权力运作模式
        四、已有基层治理研究不足
    第四节 主要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二、核心概念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单位的确定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二、案例描述
        三、表述框架及行文思路
第二章 基层治理秩序: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基层治理秩序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中的国家”:国家权力及其限度的考察
        二、乡域政治:局部治理秩序的生成与建构
    第二节 “组织场域—制度逻辑—内生性秩序”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运行的“名实分离”现象
        二、组织场域的去制度化过程与行动者惯习系统
        三、“组织场域—制度逻辑—内生性秩序”分析框架
第三章 行政规章:基层治理场域的外源性制度逻辑
    第一节 位置锁定:科层体制下的客观关系结构
        一、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乡镇基层政权
        二、行政包干模式下乡镇行政职能划分
    第二节 资源结构:乡镇治理主体的资源禀赋
        一、税费改革后日益困窘的基层财政
        二、乡镇“空巢化”与悬浮型治理
    第三节 制度规章:整体性压力型行政体制模式
        一、行政考核激励机制下日益艰难的基层行政
        二、精准扶贫中精细且严苛的考核体系
第四章 治理惯习:基层治理场域的生成性制度逻辑
    第一节 既往经验:治理主体的历时性实践产物
        一、实质性传统的现实性价值与意义
        二、“老赖式”上访及其应对之道
        三、“花钱买平安”的现实与无奈
        四、特殊主义的基层行政模式
    第二节 价值偏好:治理主体的评估标准
        一、局部负责制与“不出事”逻辑
        二、基层行政中的认知与价值偏差
    第三节 乡规民约:治理主体的地方性知识
        一、传统“荣辱观”与“熟人逻辑”的互动效用
        二、传统风俗在基层行政中的现实权威性
第五章 基层治理场域内多重制度逻辑间的张力与抵牾
    第一节 基层治理惯习对行政规章的补充
        一、“集体非理性”与民主评议的失效
        二、治理惯习指导下对评议结果的“微调”
    第二节 基层治理惯习对行政规章的挤压
        一、明令禁止下的“选择性公开”
        二、政策脱节下的基层行政实践
    第三节 基层治理惯习对行政规章的替代
        一、基层政府:意外事故的“自愿”买单者
        二、“名实分离”的基层治理过程
第六章 基层治理场域内权变性的制度实践模式
    第一节 基层治理目标的碰撞与整合
        一、文山会海中基层治理的中心工作
        二、治理目标自下而上的反控制逻辑
    第二节 基层治理规则的筛选与杂糅
        一、基层行政中治理规则的“再决策”过程
        二、复合规则体系支撑下的基层治理过程
    第三节 基层治理策略的衍生与固化
        一、策略主义的基层治理实践
        二、基层治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基层治理场域、制度逻辑与治理秩序
    第一节 基层治理秩序的型塑及其现代化转型
        一、治理秩序基层化:内生性治理秩序的构建逻辑
        二、治理的基层化与治理现代化转型路径
    第二节 多重制度逻辑、制度变迁与内生性秩序
        一、组织场域的多重制度逻辑与去制度化过程
        二、权变性制度实践与内生性秩序的衍生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酝酿
        一、历史背景
        二、初步发展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一、各项管理措施协同推进
        二、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衰微
        一、战后重建分散了高校精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弱化
    小结
第二章 党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党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确立阶段
        二、调整阶段
        三、衰弱阶段
    第二节“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二、课程安排
    第三节 开展“党化教育”的辅助手段
        一、加强对共产主义的防范
        二、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
    第四节 “党化教育”的评价
        一、“党化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手段
        二、“党化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小结
第三章 训育: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训育体系的构建
        一、训育目标与原则
        二、训育制度与组织
    第二节 导师制
        一、实施动因
        二、方法措施
        三、各校推行的差异化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例
        一、训育组织的演变
        二、训育特色
    第四节 训育成效与问题
        一、训育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小结
第四章 自治组织: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学生自治组织机构
        一、学生自治会与学生团体
        二、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一、经费
        二、工作机制
    第三节 校方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监管
        一、制度约束
        二、工作指导
        三、行政管控
    第四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评价
        一、学生自治组织发挥了育人作用
        二、过度自治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困扰
    小结
第五章 操行: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操行的培养
        一、仪式教育塑礼仪
        二、入学训练助适应
        三、宿舍管理营舍风
        四、学业管理促学风
        五、服务社会践责任
    第二节 操行的考查
        一、考查操行的目的
        二、操行的考查制度
    第三节 操行的奖惩
        一、奖励措施
        二、惩戒措施
    第四节 操行培养与管理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存在问题
    小结
第六章 资助:高校学生的生活救济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的动因
        一、流亡学生的需求
        二、争取青年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 政府的资助政策
        一、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
        二、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援助
        一、国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二、国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第四节 学校与学生的自助措施
        一、校方的资助举措
        二、学生的自发筹款
    第五节 学生资助的评价
        一、学生资助的作用
        二、学生资助的不足
    小结
第七章 就业: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
        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三、毕业生供求不平衡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运动的爆发
        二、就业困难问题的影响因素
        三、学界对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措施
        一、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二、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
    第四节 高校的就业管理措施
        一、安排学生实习
        二、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小结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一、“生本理念”的零星体现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方法措施的管制性
        四、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缺失
        一、官僚作风束缚
        二、管理机制被动
        三、制度有失科学
        四、经费支持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致谢

(10)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来自现实的挑战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2.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涵义
        2.1.1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2.1.2 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绩效管理
    2.2 委托代理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模型
        2.2.2 “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2.3 公共经济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2.3.1 公共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相关模型
        2.3.2 公共经济理论背景下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2.4.1 交易成本:概念与运用
        2.4.2 制度变迁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3.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回顾
    3.1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动因及方向
    3.3 各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式、亮点及成效
        3.3.1 改革的方式
        3.3.2 改革的亮点
        3.3.3 改革的成效
        3.3.4 改革的缺陷
4.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的深入剖析与评判:以江西省A县为切入点
    4.1 改革背景:A县县情简介
        4.1.1 经济、社会发展远景及绩效目标约束
        4.1.2 财政运行总体情况
    4.2 改革实践:动因、路径和案例
        4.2.1 改革动因分析
        4.2.2 改革具体路径梳理
        4.2.3 案例分析
    4.3 A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成效与不足
        4.3.1 成效与借鉴
        4.3.2 不足与思考
        4.3.3 对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
5.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国际借鉴与启示
    5.1 各国改革探索回顾
        5.1.1 美国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探索
        5.1.2 其他OECD国家的改革探索
    5.2 各国的改革经验
        5.2.1 美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验
        5.2.2 其他OECD国家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验
    5.3 小结及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
        5.3.1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目标的比较分析
        5.3.2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举措的比较分析
        5.3.3 对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
6. 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思路、对策与展望
    6.1 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6.1.1 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6.1.2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先行条件:政府间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
        6.1.3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6.1.4 绩效目标设置与运行机制
    6.2 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
        6.2.1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战略构想
        6.2.2 中观层面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财政手段
        6.2.3 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完善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运行机制
    6.3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未来展望: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
        6.3.1 未来良好的政治环境:绩效理念的树立
        6.3.2 未来友好的制度环境:绩效制度的构建
        6.3.3 未来改革的关键领域:政府治理与财税体制
        6.3.4 未来改革的指标体系建设:预算绩效指标与政府绩效指标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诸种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D]. 刘晓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中国实践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经验探索与理论框架构建[D]. 武威.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3]A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D]. 郭怡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A投资集团内部控制研究[D]. 李源.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5]东三省政府成本现状、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 马威力. 吉林大学, 2019(10)
  •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重构——对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突破和整合[J]. 刘玉廷,武威. 财政研究, 2019(03)
  • [7]LM公司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 李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01)
  • [8]转型期基层治理秩序及其型研究 ——基于湘西W镇的实证调查[D]. 徐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10]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 鲍啸鸣. 江西财经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完善新预算会计制度的各项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