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

一、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熊一鸣[1](2021)在《政务微博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新冠疫情中的“武汉发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周琬謦,罗雁龙[2](2020)在《内涵·现实掣肘·优化路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危机"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价值导向和条件保障的作用。当前,受制度性因素、教育共同体、教育内容与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掣肘,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极端化倾向,育人体系、合力与成效均亟待优化提升。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一体化"教育机制,优化完善教育内容,建优建强教育队伍,是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危机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刘嘉琪[3](2020)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各种公共危机层出不穷。在紧迫、高压的危机期间,公众通过发达的社交网络非正式地快速聚集。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既有可能汇集众智,释放出良性力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协同者,但又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造成严重的破坏,变为危机管理活动中的重点管理对象。为更加深刻地感知、理解与引导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本论文立足于嵌入社交网络中真实存在的“人”的内部认知特征与外部行为规律,采用管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行为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遵循“行为感知—行为理解—行为引导”的逻辑主线,依次从四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跨层次的研究工作,以期为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卷入行为感知层来看,通过社交网络的虚拟空间,在危机信息的感染下,道德诉求性和功利诉求性内容均可提升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的可能性。而且,危机信息中嵌入的多元负面离散情绪会“定向地”增强或削弱诉求性内容的煽动效果。为剖析个体制定卷入决策时的认知加工线索与加工过程,本研究首先基于HSM双系统认知加工理论框架、信息诉求理论与情绪评价理论,建立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实证模型。其次,将用户自主创作的危机信息中常表达的两类诉求性内容(道德诉求和功利诉求)概念化,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方法对其强度进行测量。随后,区分了嵌入信息中的两类常见的负面离散情绪(愤怒与焦虑)间的细粒度差异,并运用LIWC程序完成测量工作。最后,通过新浪微博和Twitter平台采集到的公共危机事件(“魏则西事件”、“泰国沉船事件”、“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和“#MeToo事件”)期间的数据集,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诉求性内容的主效应以及负面离散情绪的多重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并完成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危机信息中的道德诉求性内容(作为启发式加工线索)与功利诉求性内容(作为系统式加工线索)均可以瞬间唤醒大量用户卷入;(2)当愤怒情绪与道德诉求,以及焦虑情绪与功利诉求相结合时,会爆发巨大的煽动力;(3)相反,当焦虑情绪与道德诉求,以及愤怒情绪与功利诉求相结合时,会降低危机信息的吸引力,削弱公众的社交网络卷入。第二,从卷入行为理解层来看,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是多重内部心理动机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行动结果,且公众在不同社交网络情境下进行决策时会有明显的差异性倾向,呈现出不同的“自我”认知状态。为理解公众主动发生良性卷入行为的前因动机与必备条件,本研究面向两类具有典型性差异的社交网络情境(新浪微博与腾讯微信),以最常见的谣言对抗行为为例,借助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促进理论与道德—功利倾向动机框架,把人们在面对谣言对抗任务时的心理动机划分为具有道德倾向的“自律”动机(即,个人规范)、“他律”动机(即,社会规范)和具有功利倾向的“利他”动机(即,信息支持)、“利己”动机(即,自我呈现)。通过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多发性动机相互交织、共同牵连而成的组合路径进行梳理,探寻驱动或抵触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发生的最典型、最精简、最核心的因果关系链。实证结果表明:(1)在围观者众多的微信平台中,当人们面对良性卷入决策困境时,会表现出冷静的“客我”角色,倾向于运用理性的功利动机分析结果的收益;(2)相反,在围观者较少的微博平台中,人们总是可以做自然的、简单的、真实的“主我”,依赖根植于自身的道德动机做出本能的反应。第三,从卷入行为引导层来看,基于微观的视角,大多数精心设计的助推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改善危机沟通能力,提升公众的良性社交网络卷入意向。而且,明确了社交网络用户在认知风格方面的异质性会显着地影响助推策略的实际效果。为引导更多公众在“不知不觉”间主动提升良性卷入行为意向,本研究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引入新派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充分考虑了危机决策者的非理性认知特征,并针对个体决策框架中的关键环节设计了三种政府危机沟通助推策略,包括针对决策者本身的心理定势启动助推、针对决策选项的额外选项助推与针对决策环境的示范性规范助推。以认知风格中的大脑半球偏好理论作为将助推对象分类的依据,进一步细化探讨了助推策略在社交网络用户心理认知层面对行为机制的影响。采用4(助推策略类型)×2(助推对象认知风格类型)的两因素被试间在线实验,考察助推策略对于引导用户完成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的有效性以及助推策略和认知风格彼此之间的关联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以助推方式干预人们卷入决策的切入点看似小巧精致,却切实地抓住了“问题来源于行为,行为来源于选择”的核心本质。不论是心理定势启动助推策略,或是示范性规范助推策略,都会提高公众良性卷入行为意向;(2)但是,额外选项助推由于可能会增加个体的认知加工负担,因此,在紧迫的公共危机情境下并不会产生预期的良效;(3)用户自身的认知风格对助推方式的卷入引导效果产生了显着的调节作用。相对于左脑偏好者,右脑偏好者更容易被助推干预影响,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良性卷入行为意向。第四,从卷入行为引导层来看,基于宏观的视角,面向不同的公众心理应激阶段,针对偏差集体卷入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政府施加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助推干预,社交网络系统均会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集体卷入演化态势,从而提示政府的干预活动应具备“定制式”引导思维。为有效地阻断公众集体偏差卷入行为,及时疏解偏差卷入者,引导公众向理智状态过渡,本研究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区分了公众集体卷入行动中的角色差异,并引入了传染病传播领域的2SI2R模型和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应激反应理论,厘清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当倡导者向社交网络系统中输入偏差信息后,用户介于未知者、卷入者(包括,支持者与扩散者)和免疫者之间的卷入状态转移规则。运用微分方程组对卷入状态转移机制进行数理描述,并借助数据驱动的仿真方法刻画出用户的集体卷入趋势。通过调节与控制变量参数,观测政府在不同公众心理应激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卷入者,施加不同强度的助推干预后,社交网络系统中呈现的不同用户集体卷入态势演化规律,最终得到了 6条重要结论。并基于仿真结果,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干预策略,增强了助推方式的实用性,对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与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引导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意义。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从微观个体认知层面洞悉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本质。为弥补现有大多数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仍停留于对外部行为的关注,而忽视了从微观心理层面科学洞悉行为发生的本质原因的不足,本研究从嵌入于社交网络背后的真实的“人”的内在心理认知(包括,心理认知加工过程、心理动机要素、认知风格差异、心理应激反应状态)入手,揭开决策者的心理“黑箱”,“由内而外”地感知、理解用户良性卷入行为的主观能动倾向与规律,正向引导用户的社交网络卷入行为。从而,对微观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与宏观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跨尺度融合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变量创新,从道德—功利角度解读用户社交网络卷入决策过程。尽管对道德与功利的探讨是传统危机管理工作中永恒的命题,但当公共危机迁移至社交网络的虚拟世界后,研究人员似乎忽视了从道德—功利角度对现象背后根本性矛盾的思索。本研究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充斥着的外部危机信息中的道德—功利诉求性决策线索,以及决策者内部的道德—功利心理动机的剖析,帮助公共危机研究者更加了解公众的决策过程,同时也为卷入行为研究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三是研究内容创新,从助推干预视阈为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提供一种新型行为引导思路。在面向公共危机情境的公众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引导方面,现有的干预手段与干预研究稍显局限,普遍存在着介入晚、反弹大、“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为改善这一现象,本研究创新地汲取了新派行为经济学思想,借助助推理论,将软性的、非侵入式的助推干预方式纳入公共危机管理应急处置与行为引导研究体系,验证了助推干预工具的有效性并摸索出一系列令助推干预效果最优化的实施策略。从而,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人员与实践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助推干预这种新型行为引导方式,并加强对它的重视。四是研究思路创新,从多元学科交叉渗透视角推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体系的跨界新思考。本研究吸收了多元学科在研究范式、方法论方面的深厚积累,但并不完全囿于学科的藩篱,始终秉持着管理学科在洞察现象背后机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此核心思想牵引下,本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尝试将不同学科中的理论(包括,信息诉求理论、情绪评价理论、社会促进理论、助推理论、心理应激理论等)、模型(包括,HSM双系统认知加工理论框架、道德—功利分析框架、个体决策框架、传染病传播框架)和分析技术手段(包括,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QCA定性比较分析、在线实验、模型仿真等)综合运用,以保证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丰富了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跨界研究范式,推动了科研人员对于管理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整体性思考。

金荐琦[4](2020)在《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同时,一直关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从技术、制度、人才角度重新审视新媒体。在新媒体给群众生活带来便利与娱乐的同时,政府应该重视组建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团队,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结合黑龙江省具体情况出台合适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有利于加强黑龙江省政府的主体地位,扭转传统媒体的传播劣势,有助于提高黑龙江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并为黑龙江省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鉴于此,以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为视角,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和数字鸿沟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进行研究,对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危机管理中运用新媒体预警应急机制不健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欠缺、缺乏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政府驾驭新媒体服务公众的能力不足等。究其原因如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滞后、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积弊较多、公共危机管理影响新媒体认识不足和缺乏应对新媒体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等。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借鉴新媒体时代下国内外前沿的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完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提升新媒体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加快提升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和提升政府驾驭新媒体的能力,以期进一步提升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支撑。

华玲[5](2020)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问题研究 ——以四川九寨沟7.0地震救援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及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危机发生的频次不断提高,造成的危害逐渐加重,各级政府与各类非营利组织在预警、应急救援、善后处理等方面展开了广泛且密切的合作,协同治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但是,同样看到,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协同共识凝聚、协同机制构建、协同能力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这亦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和目的。本文将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动因,并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7.0地震救援工作为例,探讨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现状,厘清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完善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建议。

李超[6](2020)在《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跃居为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即将实现全面进入小康阶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公众对于民生问题都有不同的关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从非常态化的偶然发生,已经转变为常态化的频繁发生,公众对于安全也愈发关注,这成为了新时期政府在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因此,公共危机的管理,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时的态度、反应和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预警机制,事发后的应急机制以及社会动员机制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四川长宁6.0级地震是一起自然灾害类的突发公共事件,因四川发生过多起重大地震,使得此次地震自发生起就受到公众的关注,同时因为地震发生在晚上,给整个应急救援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地震本身的巨大破坏性,从而加大了应急救援的难度,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从突发性、紧急性、迅速扩散和事态不确定方面来看,长宁地震都是一次典型的公共危机。本文以此次地震事件为案例,科学分析四川省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事前监测预警、应急联动救援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积极做法,在逐一剖析成效的同时,提出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以及社会动员机制对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启示作用,以期对今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与指导。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简述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存在的困境,并对案例的典型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简述长宁地震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了四川省政府的具体应对措施并做出成效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对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三个方面。第六章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加强预防管理,掌握应对主动权,二是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五是加强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形象,六是全方位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刘云龙[7](2019)在《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各种冲突和矛盾层出不穷,地方政府如若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公共危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自媒体形式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加速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都成为了“媒体人”,我们可以便捷的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但是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考验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同时也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和定位,倒逼地方政府改变传统公共危机管理机制。鉴于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快速高效管理地方公共危机,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本文立足于自媒体大环境背景,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案例,面向自媒体网络舆情中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同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自媒体舆论传播特点、政府治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研究视角,最后为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优化策略。文章具体以议程设置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善治理论作为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按照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实证分析——对策优化的研究思路,采用理论研究和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对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因、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通过笔者创新思考最后提出了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管理公共危机六条优化对策:一是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三是加强自媒体微政务平台建设和发展,四是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五是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展,六是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希望这能为当下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帮助。

潘亚茹[8](2019)在《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问题研究 ——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基础性手段,外部沟通贯穿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不管是事前的危机防范、事中的危机处置亦或是事后的恢复管理,都离不开外部沟通。在危机发生以前,地方政府通过外部沟通可以对潜伏期的风险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处理,进而有效规避或降低危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危机爆发时,良好的外部沟通可以防止错误信息的产生及传播,稳定民心,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同时有效宣传和发动社会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危机;在解决危机以后的恢复重建期,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与公众的沟通彻底解决危机留下的后遗症,弥补危机带来的损害,总结经验教训,以改善之后此类危机的应对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建立了公众自由获取危机信息的经常性机制、地方政府危机信息的公开趋于常态化、地方政府与公众间危机沟通方式日益多元等。但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危机沟通意识不强、机构设置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上还面临着一系列障碍,外部沟通问题也成为了限制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梳理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外部沟通现状的基础上,以“11·4”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探寻碳九泄漏事件中地方政府在外部沟通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提升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外部沟通质量的对策建议。首先,结合搜集到的案例信息对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在外部沟通中依然存在着:危机潜伏期风险沟通工作缺失及社会动员不够,危机爆发期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全面,危机恢复重建期的事后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其次,通过对碳九泄漏事件中地方政府在外部沟通上存在问题的剖析,发现造成地方政府外部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地方政府危机沟通意识不强、机构设置不完善,危机沟通法制环境不健全和危机沟通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的缺失等。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质量的对策建议: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外部沟通意识和能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完善相关绩效评估和问责体系。

陈栋栋[9](2018)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给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损失,对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合理有效的治理公共危机事件成为必然要求。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一方面,政府凭借其拥有的强大能力在危机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公共危机事件拥有的突发性、破坏性强、波及面广等的特点,使得只依靠政府这个单一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不断蓬勃发展,释放活力,在近年来的我国历次重大公共危机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现阶段,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更好的进行合作,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合作的有效进行,切实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问题研究”为题,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石,从理论上的分析阐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理论基础。接着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对比法和案例研究法,指出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深入了解了我国现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现状。随后分析了国外日本和美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的经验,以此为鉴,阐述了对我国的启示。以期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对策思路。文章从合作地位不平等;合作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合作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统一协调;合作缺乏社会认同这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层面,社会组织自身层面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层面等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全能型政府理念的偏差;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影响了合作的能力;合作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合作参与社会文化的缺失,导致合作缺乏社会认同。最后,为了解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原因分析,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合作主体、合作的沟通协调渠道、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合作的文化塑造方面提出了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合作的相关对策思路。具体做法是:政府要转变理念,增强合作意识;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合作能力;建立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合作有序开展;建立制度化的合作保障机制,维护合作环境;动员合作力量,塑造合作的社会文化。

崔超[10](2014)在《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对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党和政府的权威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公共危机的发生愈加频繁,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更加深远,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也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构成直接威胁。众所周知,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等特点,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公众传递权威、准确的信息,那么谣言便四处传播,社会公众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社会秩序可能出现短暂失序,甚至会引发政局的动荡。此刻,政府在民众心目中是何种形象将事关民众的心理反应,也影响到社会对政府行为理解与支持,更关系到国际社会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舆论评价与援助力度。因此,研究如何在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塑造一个务实、高效、责任、透明、诚信、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局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为背景,一方面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就当前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剖析,最后从多角度提出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路径选择。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理由与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的研究状况,还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难点。第二章主要界定了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概念,概括了政府形象塑造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政府形象管理理论,以此为下边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从五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解读。第四章概括了当前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政府信用缺失,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行为失范,政府忽视危机应急能力提升,政府与媒体、公众沟通不畅。政府形象塑造不足的背后暴露出政府形象塑造意识淡薄、政府公关能力低下与理念落后、公务员行政道德示范作用不明显及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提出在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的目标应该是效能型政府、透明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回应型政府。笔者认为,只有强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责任与形象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危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回应机制与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塑造领导人良好形象,强化行政道德的示范性作用才是政府形象塑造的有效路径。

二、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2)内涵·现实掣肘·优化路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2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掣肘
    2.1 受制度性因素的掣肘,教育存在极端化倾向
    2.2 受教育共同体的掣肘,全员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2.3 受教育内容的掣肘,全方位育人体系尚未健全
    2.4 受教育理念的掣肘,全过程育人成效有待提高
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3.2 建立健全“一体化”教育机制
    3.3 优化完善教育内容
    3.4 建优建强教育队伍

(3)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管理问题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5.1 “公共危机事件”概念界定
        1.5.2 “社交网络”概念界定
        1.5.3 “社交网络卷入行为”概念界定
        1.5.4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社交网络卷入效能
        2.1.1 社交网络卷入的危机信息传播效能
        2.1.2 社交网络卷入的危机决策支持效能
        2.1.3 社交网络卷入的谣言对抗效能
        2.1.4 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分类与效能评价
    2.2 社交网络卷入决策影响机制
        2.2.1 信息说服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2.2 情绪感染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2.3 心理认知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2.4 社会环境视阈下的影响机制
    2.3 公众卷入行为引导
        2.3.1 基于危机沟通的卷入行为引导
        2.3.2 基于心理应激状态的卷入行为引导
        2.3.3 基于助推思维的卷入行为引导
    2.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第三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3.2.1 启发式与系统式双系统信息加工理论(HSM)
        3.2.2 信息诉求理论
        3.2.3 情绪理论
        3.2.4 假设提出
    3.3 研究设计
        3.3.1 案例背景与数据收集
        3.3.2 变量测量
        3.3.3 模型设定
    3.4 实证结果与假设验证
        3.4.1 相关性分析
        3.4.2 模型结果分析
        3.4.3 稳健性检验一
        3.4.4 稳健性检验二
        3.4.5 稳健性检验三
    3.5 本章小结
        3.5.1 研究结论
        3.5.2 理论贡献
        3.5.3 实践建议
第四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基于不同社交网络情境的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形成路径研究
    4.1 研究技术路线
    4.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4.2.1 社会促进理论
        4.2.2 微博与微信
        4.2.3 谣言对抗行为动机
        4.2.4 假设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方法与流程
        4.3.2 案例背景
        4.3.3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4 样本数据收集
    4.4 定性比较分析与结果
        4.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2 数据校准
        4.4.3 真值表构建
        4.4.4 必要条件分析
        4.4.5 条件组合分析
        4.4.6 核心和辅助要素归纳分析
        4.4.7 反向结果补充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研究结论
        4.5.2 理论贡献
        4.5.3 实践建议
第五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助推策略对用户良性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技术路线
    5.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5.2.1 助推理论
        5.2.2 认知风格
        5.2.3 假设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与流程
        5.3.2 实验目标
        5.3.3 助推情境选取与预实验
        5.3.4 实验设计和实验操纵
    5.4 助推策略效果评估与假设检验
        5.4.1 信度检验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5.5.1 研究结论
        5.5.2 理论贡献
        5.5.3 实践建议
第六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基于政府助推干预的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状态转移模型与仿真研究
    6.1 研究技术路线
    6.2 理论基础
        6.2.1 传染病模型
        6.2.2 卷入者角色:倡导者、支持者与扩散者
        6.2.3 公众心理应激反应
    6.3 模型构建与分析
        6.3.1 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状态转移模型
        6.3.2 政府助推干预下的用户社交网络卷入状态转移模型
        6.3.3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分析
    6.4 模型仿真与控制
        6.4.1 研究方法与流程
        6.4.2 案例选取与卷入者特征
        6.4.3 情境模拟与基准模型设定
        6.4.4 政府助推干预下的社交网络用户卷入状态分析
    6.5 本章小结
        6.5.1 研究结论
        6.5.2 理论贡献
        6.5.3 实践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成果回顾
        7.1.1 研究主要工作之一: 卷入行为感知层研究
        7.1.2 研究主要工作之二: 卷入行为理解层研究
        7.1.3 研究主要工作之三: 卷入行为引导层研究(微观视角)
        7.1.4 研究主要工作之四: 卷入行为引导层研究(宏观视角)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不同社交网络情境的谣言对抗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大脑半球偏好测试题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径
        1.5.2 创新点
2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的含义
        2.1.2 公共危机的含义
        2.1.3 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2.2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容、特征及意义
        2.2.1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容
        2.2.2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2.2.3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意义
    2.3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2.3.1 协同治理理论
        2.3.2 政府治理理论
        2.3.3 数字鸿沟理论
        2.3.4 沉默螺旋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3.1.1 黑龙江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成
        3.1.2 新媒体时代下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整体概况
        3.1.3 新媒体时代下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成效
    3.2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公共危机管理中运用新媒体预警应急机制不健全
        3.2.2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欠缺
        3.2.3 缺乏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
        3.2.4 政府驾驭新媒体服务公众的能力不足
    3.3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成因
        3.3.1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滞后
        3.3.2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积弊较多
        3.3.3 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
        3.3.4 缺乏应对新媒体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地方推进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地方政府推进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4.1.1 美国推崇政治与新媒体互动
        4.1.2 日本运用新媒体完善公共安全体制
        4.1.3 新加坡运用新媒体展开舆论引导
    4.2 国内地方政府推进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4.2.1 广东省建成新媒体发布平台矩阵
        4.2.2 上海市建立高人气信息发布平台
        4.2.3 浙江省拥有“之江号”联动平台
    4.3 国内外推进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的启示
        4.3.1 应急管理部门与新媒体融洽结合
        4.3.2 重视并完善政务新媒体法律体系
        4.3.3 保证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平台
        4.3.4 推动新媒体深度参与公共安全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新媒体时代强化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5.1.1 优化舆情预警防控机制
        5.1.2 建立舆论引导控制机制
        5.1.3 健全行政管理问责机制
    5.2 提升新媒体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5.2.1 树立主动高效的管理理念
        5.2.2 坚持公开透明的管理理念
        5.2.3 强化专业负责的管理理念
    5.3 加快提升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5.3.1 重视新媒体公共危机管理功效
        5.3.2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
        5.3.3 加强新媒体专业管理人才培养
    5.4 提升政府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5.4.1 完善新媒体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地方性法规
        5.4.2 加强政府、新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5.4.3 提升政府对新媒体运营商的技术监管能力
        5.4.4 创新政府公共危机处置的新媒体运用方式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问题研究 ——以四川九寨沟7.0地震救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同治理
        二、非营利组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
        二、“政府失灵”理论
        三、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
第三章 政府与非营利组协同治理织公共危机的现状—以九寨沟7.0地震救援为例
    第一节 案例概况——四川省九寨沟7.0地震救援工作
        一、案例基本情况
        二、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救援全过程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不够顺畅
    第二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成效
        一、协同发布公共危机前的预警信息
        二、协同提供应急救援服务
        三、协同做好公共危机后的善后工作
        四、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相对不平等关系
    第三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迫切性
        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呈频发态势
        二、政府机构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意义
        一、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利于公共危机的有效应对
第四章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存在的问题
        一、对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迫切性缺乏共识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机制有待健全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缺乏法律依据和和制度基础
        二、非营利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三、缺乏促进非营利组织发育的社会土壤
第五章 提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效果的建议
    第一节 凝聚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思想共识
        一、政府应充分认识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重要性
        二、非营利组织认知的改变
    第二节 构建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制度环境
        一、优化法律和制度环境
        二、落实“放”“管”“服”
    第三节 优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模式
        一、强化合作机制
        二、形成协同治理合力
    第四节 提升非营利组织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
        一、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二、多元筹集发展资金
        三、强化绩效管理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状况
    2.1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
        2.1.1 公共危机管理的萌芽阶段(2003 年以前)
        2.1.2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阶段(2003 年—2018 年)
        2.1.3 公共危机管理的突破阶段(2018 年以后)
    2.2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分析
        2.2.1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的困境
        2.2.2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困境
        2.2.3 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的困境
    2.3 四川省长宁6.0 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典型性分析
        2.3.1 四川省政府在地震前成功实现预警
        2.3.2 四川省政府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2.3.3 四川省政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第三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案例描述
    3.1 四川长宁6.0 级地震情况概述
    3.2 四川长宁6.0 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
        3.2.1 四川长宁6.0 级地震危机管理总体概述
        3.2.2 应急响应启动迅速
        3.2.3 成功实现危机预警
        3.2.4 坚持应急值守制度
        3.2.5 应用科技手段
        3.2.6 及时公布信息,消除公众恐慌
    3.3 案例的成效分析
        3.3.1 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3.3.2 防止了舆论危机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3.3.3 提升政府形象,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四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成效分析
    4.1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有效预警的必要性
    4.2 灾害预警的主要做法
        4.2.1 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4.2.2 促进监测信息共享
        4.2.3 全面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4.2.4 强化预防意识
        4.2.5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危机意识
    4.3 灾害预警机制的成效分析
        4.3.1 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减少了灾害损失
        4.3.2 地震预警技术显着提升
        4.3.3 狠抓预防促使公共危机管理重心前移
        4.3.4 引导宣传到位,提高了公众的危机意识
第五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分析
    5.1 应急机制确定的作用
        5.1.1 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应急效率
        5.1.2 应急联动有利于保障应急力量
        5.1.3 应急演练有助于提升应急能力
    5.2 案例具体做法
        5.2.1 统一指挥,建立了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
        5.2.2 积极与多部门协同合作
        5.2.3 组织常态化演练
    5.3 应急机制的成效分析
        5.3.1 综合应急指挥体系提升了应急效率
        5.3.2 多元应急联动,提高了救援效果
        5.3.3 应急演练提升了应急能力
    5.4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5.5 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5.6 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成效分析
第六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启示
    6.1 加强预防管理,掌握应对主动权
        6.1.1 强化预防意识、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6.1.2 坚持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管理的开放式结合
    6.2 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
    6.3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
    6.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5 加强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形象
    6.6 全方位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6.6.1 加大经费投入
        6.6.2 夯实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6.6.3 构建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人才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自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自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2.1.2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对比
        2.1.3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2.2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2.2.1 危机与公共危机
        2.2.2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2.3 相关理论
        2.3.1 议程设置理论
        2.3.2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
        2.3.3 善治理论
第3章 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3.1.1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基本确立
        3.1.2 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开始逐步建立
        3.1.3 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应用自媒体管理公共危机
    3.2 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存在的问题
        3.2.1 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意识薄弱、观念落后
        3.2.2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3.2.3 地方政府危机传播管理水平不高
        3.2.4 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不规范
        3.2.5 公众利用自媒体自我设置议程加剧政府危机管理难度
        3.2.6 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度不高
    3.3 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地方政府层面的原因
        3.3.2 自媒体层面的原因
        3.3.3 传统媒体层面的原因
        3.3.4 其他社会主体层面的原因
第4章 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4.1 上高“12.14”自来水异味事件案例分析
        4.1.1 事件背景
        4.1.2 事件经过
        4.1.3 事件处置
        4.1.4 案例评析(基于危机管理周期理论分析)
    4.2 天津“8.12”大爆炸事件案例分析
        4.2.1 事件背景
        4.2.2 事件经过
        4.2.3 事件处置
        4.2.4 案例评析(基于危机管理周期理论分析)
第5章 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化对策
    5.1 提高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5.2 地方政府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
    5.3 加强自媒体微政务平台建设和发展
    5.4 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5.5 完善新闻发布机制
    5.6 发挥其他社会主体作用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问题研究 ——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国外的研究进展
        2、国内的研究现状
        3、综述评析
    (三) 研究工具
        1、理论工具
        2、方法工具
    (四)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五) 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
二、外部危机沟通相关概念及问题阐述
    (一) 相关概念阐释
        1、公共危机
        2、公共危机管理
        3、外部危机沟通
    (二) 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外部沟通上应承担的职责
        1、危机预警职责
        2、信息发布职责
        3、资源整合职责
        4、危机修复职责
    (三) 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不同阶段的外部沟通方式与策略
        1、危机潜伏期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2、危机爆发期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3、危机恢复重建期的沟通方式与策略
三、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现状与实证分析——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
    (一) 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外部沟通现状
        1、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常态化
        2、建立了公众自由获取危机信息的经常性机制
        3、地方政府与公众危机沟通方式日益多元化
    (二) 案例概述
        1、“11·4”泉港碳九泄漏事件概述
        2、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外部沟通情况
    (三) 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中地方政府外部沟通上存在的问题
        1、危机潜伏期:地方政府风险沟通工作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2、危机爆发期:地方政府发布危机信息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公信力缺失
        3、危机恢复重建期:危机沟通诚意不足、事后沟通不到位
四、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危机潜伏期:地方政府主体危机沟通意识不强,机构设置不完善
        1、地方政府主体危机沟通意识不强
        2、缺乏专业的危机沟通机构和人员
    (二) 危机爆发期:危机沟通法制环境不健全
        1、缺乏完善的危机信息发布制度
        2、舆论监督制度不健全
        3、危机沟通相关法规不完善
    (三) 危机恢复重建期:危机沟通绩效评估和问责体系不完善
        1、现行危机沟通管理机制不健全
        2、缺乏完善的危机沟通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
五、提升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外部沟通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危机潜伏期: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外部沟通意识和能力
        1、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外部沟通意识
        2、健全地方政府外部沟通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设置
    (二) 危机爆发期: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与媒体的良好互动
        1、健全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发布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2、畅通危机沟通渠道
        3、保持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规范舆论监督
        4、秉持真诚的危机沟通态度
    (三) 危机恢复重建期:完善相关绩效评估和问责体系
        1、转变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理念
        2、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外部沟通绩效评估和问责体系
        3、重视危机沟通评估结果的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
        (二)社会组织
        (三)组织合作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危机的基础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失灵理论与志愿失灵理论
        (二)公民社会理论
        (三)治理理论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政府的局限性
        (二)社会组织的优势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创造了双赢的局面
第二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主体地位不平等
        (二)合作缺乏广度和深度
        (三)合作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统一协调
        (四)合作缺乏社会认同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原因分析
        (一)全能型政府理念偏差
        (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
        (三)合作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应对机制
        (四)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五)合作参与社会文化的缺失
第三章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
        (一)日本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
        (二)美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
    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启示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建立合作的协调机构
        (三)注重培养公民危机应急意识
第四章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的对策思路
    一、政府要转变理念,增强合作意识
        (一)转变全能型政府观念,主动与社会组织合作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合作能力
        (一)发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二)提高社会组织成员的素质及专业化水平
        (三)社会组织要提高社会公信力,获得认同感
    三、建立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合作有序开展
        (一)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二)设立专门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协调机构
    四、建立制度化的合作保障机制,维护合作环境
        (一)制定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推动合作的有序开展
    五、动员合作力量,塑造合作的社会文化
        (一)培养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二)塑造社会志愿精神与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公共危机管理
        2.1.1 危机与公共危机
        2.1.2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2.2 政府形象
        2.2.1 政府形象的含义
        2.2.2 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2.2.3 政府形象塑造的原则
    2.3 基本理论
        2.3.1 政府公共关系理论
        2.3.2 政府形象管理理论
第3章 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3.1 当前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着公共危机的极大挑战
        3.1.1 公共危机向全球化趋势蔓延
        3.1.2 公共危机波及领域多元化
        3.1.3 公共危机的爆发愈加频繁
    3.2 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政府有效开展危机公关
    3.3 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
    3.4 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救援与帮助
    3.5 公共危机管理迫切需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第4章 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当前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用缺失
        4.1.2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行为失范
        4.1.3 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低下
        4.1.4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公众沟通不足
    4.2 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不足的原因剖析
        4.2.1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与形象意识淡薄
        4.2.2 政府危机公关理念落后与能力缺失
        4.2.3 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示范性作用不强
        4.2.4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第5章 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
    5.1 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的预期目标
        5.1.1 效能型政府形象
        5.1.2 透明型政府形象
        5.1.3 责任型政府形象
        5.1.4 回应型政府形象
    5.2 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的具体措施
        5.2.1 增强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与形象意识
        5.2.2 构建“多元共治”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5.2.3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快速回应机制与信息发布机制
        5.2.4 提高政府公关能力,加强政府与民众的对话与沟通
        5.2.5 塑造领导人良好形象,强化行政道德的示范性作用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务微博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新冠疫情中的“武汉发布”为例[D]. 熊一鸣. 山东大学, 2021
  • [2]内涵·现实掣肘·优化路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周琬謦,罗雁龙.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3]公共危机事件中用户社交网络卷入行为研究[D]. 刘嘉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4]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D]. 金荐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问题研究 ——以四川九寨沟7.0地震救援为例[D]. 华玲.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案例研究[D]. 李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刘云龙. 南昌大学, 2019(02)
  • [8]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问题研究 ——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D]. 潘亚茹. 郑州大学, 2019(08)
  • [9]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问题研究[D]. 陈栋栋. 河南大学, 2018(01)
  • [10]公共危机管理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 崔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