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加入WTO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入世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Mikheeva Iuliia(米尤丽娅)[2](2020)在《俄中边境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和中国互为最大邻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利于双方发展边境贸易。此外,目前的俄中经济形势大好,双边也有着友好的政治关系,2019年是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第70个年头,这将为俄中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友好的政治环境。因此,目前是俄中贸易发展的大好时机,而俄中边境贸易是俄中双边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俄中两国经贸合作战略更加提高,俄中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双方的经贸关系也再上新台阶,两国的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俄中两国发展边境贸易的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俄中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俄中两国边境贸易,可以更好地了解俄中两国发展边境贸易的前景。其次对俄中边境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经过分析现状发现了在俄中边境贸易目前存在的有利因素与问题,最终根据俄中两国发展边境贸易时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俄中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即以政治互信促进经贸合作、改善俄中双边贸易环境、完善俄中双边贸易体系机制等。

陈泊昊[3](2016)在《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和俄罗斯既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两个最大的经济转轨国家。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作为比邻大国,双方的经贸合作不仅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且互补性也很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双方的经贸往来也未彻底中断。苏联解体后,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被视为俄罗斯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96年,中俄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强调双边经贸合作是"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此后,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尤其是普京任总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再加上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使得贸易与投资合作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彼此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对这些新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对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随着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政治上俄罗斯也限入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困境,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谷底,短期内这种关系难以根本改善。这使得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大大增强,并开始实施经济"向东看"战略,注重融入亚太经济,更加看重俄中经济合作,尤其是更加关注俄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务实经贸合作的加强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入世既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也给两国带来了新挑战,中俄两国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开展经贸合作。事实上,近些年中俄两国在能源、贸易、农业、科技、投资、金融、地方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从长期看,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定会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区域合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并提出了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主要是从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入手,深入分析中俄贸易合作状况和投资合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中俄经贸合作的如下特点: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合作规模较小、边境贸易增速较快、地方政府助推部门和地区经济合作等特点。第二,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加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当本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时,合作双方才能够不断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两国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同步得到提升。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合作成果日益丰富,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林业合作、旅游合作、交通与物流等各领域的合作状况。第三,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及其对中俄两国的深刻影响;二是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三是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带来的新机遇;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如何应对挑战。第四,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认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强、政治关系良好、地缘优势明显、两国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及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信任危机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五,分析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一个涉及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经济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战略意义,足见其重要程度。本文对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分析预测了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二是提出并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所面临的如下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的新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对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影响。

孙坤杰[4](2016)在《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家间的经贸联系日益频繁,贸易摩擦也伴之频现。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今唯一的全球贸易协议机构,制定并监督着国际经贸规则,在处理成员国贸易争端,裁定贸易保护措施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经贸合作。它为国家间的贸易融通提供了发展平台,因此加入世贸组织的本质就是将本国在规定时间内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中。中国早在2001年就已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已有15年,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同周边国家贸易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简称“一带”),极大地促进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互动。哈萨克斯坦(简称“哈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经济改革遭遇“瓶颈期”,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哈国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矛盾,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迫切需要国际市场,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中,于是入世就成为最佳选择。但因历史缘由,哈国入世谈判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百般刁难,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异常艰难。哈国仍为入世坚持谈判,改革国内经济和贸易政策,使之与世贸组织规则相符,同时还通过“2050”战略和“光明大道”新经济政策提振经济,在历经长达20年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2015年11月30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哈国作为中亚地区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新疆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且还是“一带”建设关键国家,而中国新疆已凭借着地缘优势,成为了中哈贸易发展桥头堡和“一带”建设核心区。所以哈国入世势必会为中国新疆与其贸易发展带来新环境和新机遇。本文首先概括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入世情况,主要包括入世申请时国内外环境、谈判历程、入世障碍和国内改革;其次还根据哈国入世承诺,说明入世后的相关政策调整,并将其市场开放与我国进行简要对比,加以进一步说明和分析;接着就近10年的新疆与哈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剖析了双方贸易现存问题;紧接着结合贸易结合度(TCD)、显性比较优势(RCA)和互补性(TC)三个指数对双方贸易互补程度予以实证,进而说明双方贸易存在极大互补性,而且这种互补性不会因哈国加入世贸组织有所改变,随之提出若能充分利用好此种互补性,双方的贸易潜力还将更大;然后结合哈国入世后相关贸易政策变化,进一步具体分析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最后综合以上分析,针对双方贸易现存问题和入世影响,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提出对策,认为国家政府和自治区政府应加强口岸建设,通关和政策协调等层面的鼓励和引导;新疆企业本身应掌握并运用好相关贸易规则,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强对优势技术的引进,同时还需对农产品贸易方面予以多方面重视,积极把握好相关机遇。

史丹[5](2014)在《俄罗斯入世对俄中双边贸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8月28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因为俄罗斯入世距今不久,本文选题较为新颖。本论文试图在分析俄中经贸现状的基础之上,然后以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承诺,分析俄罗斯入世对俄中经贸关系的影响。在本论文中,首先对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列举了俄罗斯的入世主要承诺,这些是俄中经贸关系的具体影响因素,其次,分别对俄中经贸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两国经贸合作的互补性,得出了俄中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结论,期间还对俄中贸易纯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具体分析了俄罗斯入世对俄中贸易带来的影响,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对俄中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得出了俄罗斯入世将会极大的推动两国经贸发展的结论。并对如何进一步促进俄中贸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迟庆欣[6](2012)在《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历经18年艰难谈判,终于在2011年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获得正式加入该组织的批准。俄罗斯的加入将为多边贸易谈判带来新的形势和机会,对于WTO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转型经济体,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当今世界市场格局中逐渐凸现出来,成为西方各国及跨国企业关注和争夺的新兴市场之一。发展中俄贸易关系,前瞻性地分析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俄经济贸易合作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从而提早准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加强东北亚地区经济协作,适应全球化发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核心是通过梳理俄罗斯入世进程及承诺、中俄两国贸易概况以及俄入世对中俄经贸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通过对资源品、机电商品、轻工商品和高技术商品的研究进行俄入世影响的产业分析。整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论文框架安排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俄罗斯入世历程与主要承诺;第二章梳理中俄贸易概况,阐明中、俄在对方贸易伙伴国中的重要地位;第三章进行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包括贸易自由化影响的四个方面:关税减让的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竞争效应;第四章尝试进行产业分析,以具体的贸易品为例分析俄罗斯入世后导致的中俄贸易扩大、减少和竞争;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中国应对俄罗斯入世的策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该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采用最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两国经济领域的各项动态变化。二是现有的大多数文献研究俄罗斯入世对中国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则做了比较多的统计和比较。三是尝试从入世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竞争三个角度,系统研究入世对于贸易领域的影响,选取了中俄贸易中的重要产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黄上国[7](2005)在《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 ——兼论中国入世的制度转型效应》文中认为自1960年代以来,制度变迁理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已有理论关于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的分析,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对现有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把开放导致的环境变化、资源流动和制度变迁联系起来,揭示出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并着重分析了开放对制度变迁的三个影响机制:制度竞争机制、制度学习机制,以及制度主体的进入、退出机制。然后,本文运用这一分析思路来分析入世对中国市场化转型方式、速度、政府职能转化、企业市场化、统一市场形成和经济绩效等方面的影响。 如果考虑到资源的跨国界充分流动,这时的制度变迁在本文中被称为开放条件下的制度变迁。从封闭转向开放意味着市场规模、相对价格、风险、外部性等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强化市场竞争,并引起制度主体、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形成制度学习、制度竞争以及进入、退出三种机制,使不同制度安排的净收益、净收益格局和制度选择集合发生变化,进而推动制度变迁。概括地说,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途径或路线可表示为:开放—环境变化—市场竞争(资源流动)—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制度学习、制度竞争、制度主体的进入、退出)—制度的净收益和净收益格局变化、制度选择集合变化—制度变迁。 在开放条件下,产品和要素的市场竞争会强化制度竞争。本文构建了一个n个地区同时展开市场竞争和制度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开放度越大,制度转型进程越快,这是因为开放度越大,给定其他地区的制度,本地区的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会越大,而给定本地区的制度,则其他地区的制度创新会使本地区边际收益下降越大。同时,技术等其他因素的同等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将会随开放度的增大而增大。 开放同样会强化制度学习机制。制度学习一方面能扩大制度选择集合,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发明成本、选择成本、摩擦成本和协调成本等制度变革的成本,因而能促进制度的变迁。但是,开放条件下的制度学习会受到默示知识、不完全合同,以及制度可移植性问题的困扰,降低学习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在开放条件下,制度主体的进入和退出会改变制度主体的力量对比、分摊制

王国珍[8](2005)在《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围绕传媒市场生态选题,在分析我国入世承诺和传媒生存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两大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传媒市场作了现状分析、问题探究和对策思考。 在入世承诺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入世时与传媒相关的承诺,深入分析了我国的入世身份、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等问题。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的,可享受一些优惠待遇,而承担相对较少的义务。“发展中国家身份”,就成为我国入世时争取到的权利和义务平衡支点。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将被要求接纳WTO较为完整的权利与义务框架,而这才是权利与义务平衡的真正支点。WTO所倡导的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等原则,将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外来的参照。就我国传媒业而言,虽然入世承诺十分有限,但开放趋势还是端倪可见。鉴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需要考虑国情因素,但过多的媒体保护显然不利于传媒业的活力激发。 在传媒生存环境方面,主要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传媒与政府、市场关系模式的相应变化。WTO要求其成员能够充分尊重国际规则,尊重市场机制,尊重贸易自由,这推动了我国入世后相应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我国传媒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中,需要引入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赋予传媒相对独立地位。传媒与政府关系的调适,是传媒与市场关系达致和谐的保障。 在传媒市场主体方面,分析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探究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缺失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需要具备三大内涵:产权独立、拥有自主决策权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产权独立是核心内涵。产权具有一个本质特征:排他性。而我国传媒的国有产权却具有“共享性”特征,是一种虚置产权,容易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只有赋予传媒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内涵,我国传媒才能激发出进一步的生机和活力。 在传媒市场竞争方面,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独立产权的市场主体,会努力进取,以避免产权转移到其他竞争者手中。市场准入的自由度,是衡量竞争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只要市场准入之门不被关闭,潜在争胜者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市场垄断者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我国传媒市场,呈现一种垄断竞争态势,市场准入控制也十分严格。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我国传媒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健全: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为市场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传媒不应通过政治庇护获得竞争优势,而应更多地引入WTO公平竞争理念。 入世之路,我国走了漫漫15年。“入市”(争取WTO其他成员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还要走多久呢?这无疑取决于我国破除深层障碍的改革决心。我国的传媒改革,已落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进程。鉴此,以一定的学术勇气和理性,就传媒市场相关问题进行深刻独到的剖析,就显示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吕文君[9](2005)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文中指出

叶湘[10](2003)在《论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战略》文中认为本篇论文通过“中国作为第一产煤大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煤炭”作为引子,在对我国煤炭工业基本情况及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介绍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煤炭行业的产品特点,结合所学过的有关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知识,针对开放了的竞争市场的挑战,提出了煤炭企业的竞争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总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体系)、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焦战略,使企业目标明确。论文分析了国际煤炭市场的产销现状及目前国际煤炭工业的发展水平,对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政策与经验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论文对国外十大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特别详细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工业集团之一德国鲁尔集团的产业结构和多元化经营战略,由此总结出了国外煤炭企业的优势与经验。论文进一步对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体制及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煤炭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存在的诸多急待解决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滞了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论文通过对煤炭行业的内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揭示了煤炭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认为走向市场化是中国煤炭企业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我国入世后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入世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论文提出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战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国外经验,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走多元化经营战略;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工业;加强煤矿安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最后,论文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即坚持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发展战略;应对环保要求,实施洁净煤战略;实施大集团集约化开发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储备战略。上述诸战略的实施将确保我国煤炭企业未来健康发展。

二、入世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俄中边境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边境贸易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边境贸易的概念
    2.2 边境贸易的特点
    2.3 边境贸易相关理论
        2.3.1 地缘经济学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3章 俄中边境贸易发展历史
    3.1 俄中贸易开始时期
    3.2 俄中经济扩张时期
    3.3 俄中贸易历史转折时期
    3.4 俄中新贸易时期
    3.5 俄中新型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第4章 俄中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4.1 俄中重要边境口岸发展现状
    4.2 俄中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4.3 俄中边境贸易额分析
    4.4 俄中边境贸易的方式
第5章 俄中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因素
    5.1 双方的地区地理条件优势
    5.2 “一带一路”倡议为俄中边境贸易带来新契机
    5.3 俄中资源优势互补潜力巨大
    5.4 俄罗斯加入WTO有利于扩大俄中两国的投资合作
第6章 俄中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
    6.1 俄中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6.1.1 俄中边境贸易结构单一
        6.1.2 贸易基础薄弱
    6.2 俄中交通运输体系中存在问题
        6.2.1 交通运力不足
        6.2.2 通关手续繁琐,运输垄断严重
        6.2.3 运输设备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
    6.3 俄中双边贸易环境的风险
        6.3.1 俄中结算机制不完善
        6.3.2 俄罗斯“灰色清关”盛行
        6.3.3 金融扶持发展缓慢
第7章 促进俄中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
    7.1 完善俄中双边贸易体系机制
        7.1.1 优化俄中边境贸易商品结构
        7.1.2 建立自由贸易区
    7.2 优化俄中交通运输体系
    7.3 改善俄中双边贸易环境
        7.3.1 以政治互信促进经贸合作
        7.3.2 完善俄中双边结算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1.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贸易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3 地缘经济理论
    2.4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4.1 自由贸易区理论
        2.4.2 关税同盟理论
        2.4.3 共同市场理论
        2.4.4 经济联盟
        2.4.5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3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进程与特点
    3.1 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
    3.2 贸易合作状况
        3.2.1 货物贸易合作
        3.2.2 服务贸易合作
        3.2.3 贸易结构
    3.3 投资合作的进展
    3.4 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
        3.4.1 经贸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3.4.2 政府主导并带动大项目合作
        3.4.3 双方投资合作发展缓慢
        3.4.4 两国边境贸易发展较快
        3.4.5 "省州结对合作"助推中俄地区经济合作
4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主要领域及发展特点
    4.1 能源合作成效显着
        4.1.1 石油合作
        4.1.2 天然气合作
    4.2 金融合作日益深化
    4.3 科技合作潜力巨大
        4.3.1 科技合作机制
        4.3.2 科技合作状况
    4.4 农林业合作前景广阔
        4.4.1 农业合作状况
        4.4.2 农业贸易与投资
        4.4.3 林业合作发展状况
    4.5 旅游合作前景看好
    4.6 交通与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5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5.1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合作
        5.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5.1.2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
        5.1.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
    5.2 俄罗斯"入世"与中俄经贸合作发展
        5.2.1 俄罗斯"入世"进程
        5.2.2 俄罗斯"入世"的主要承诺
        5.2.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5.3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与中国的新机遇
        5.3.1 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
        5.3.2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战略为中国带来了新机遇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的经贸合作
        5.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5.4.2 "欧亚经济联盟"
        5.4.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
6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6.1 助推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
        6.1.1 良好政治关系奠定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
        6.1.2 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关键
        6.1.3 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保障
        6.1.4 互补性较强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提升两国的经贸合作水平
        6.1.5 地缘优势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6.2 阻碍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6.2.1 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6.2.2 双方合作的体制机制尚须完善
        6.2.3 俄罗斯政策法规多变
        6.2.4 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局
        6.2.5 中国商品的质量须进一步提升
        6.2.6 "中国威胁论"带来负面影响
7 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7.1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未来走势
    7.2 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7.2.1 发挥市场机制在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7.2.2 力促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7.2.3 加大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和规模
        7.2.4 继续深化中俄金融合作
        7.2.5 加强农业合作
        7.2.6 加强能源合作
        7.2.7 促进旅游合作
        7.2.8 加强交通与物流合作
        7.2.9 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合作
8 结论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国家入世对中国与其贸易的影响研究
        二、中亚国家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的影响研究
        三、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哈萨克斯坦入世及其政策调整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入世进程
        一、哈萨克斯坦入世申请背景
        二、哈萨克斯坦入世谈判进程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入世障碍和国内改革
        一、哈萨克斯坦入世障碍
        二、哈萨克斯坦国内改革
    第三节 哈萨克斯坦入世后的政策调整
        一、哈萨克斯坦入世后的关税调整
        二、哈萨克斯坦入世后的行业保护
第三章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与问题剖析
    第一节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规模分析
        二、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商品结构分析
        三、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主体分析
        四、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方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现存问题剖析
        一、商品和主体结构不平衡
        二、口岸区域通关不畅
        三、贸易结算风险大
        四、贸易行为不规范
        五、加工贸易规模小
第四章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关联性说明
        一、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关联性分析的现实必要性
        二、贸易关联性分析标准的择用与数据采集
    第二节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关联性实证分析
        一、贸易结合度分析
        二、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三、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第三节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关联性实证结论
第五章 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积极影响分析
        一、关税下调使进出口增加
        二、贸易行为更加规范和便利
        三、贸易结构更加优化
        四、贸易结算渠道拓宽
        五、贸易纠纷的解决更有效率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消极影响分析
        一、产品和企业竞争加剧
        二、贸易壁垒减少但更隐蔽
第六章 中国新疆对哈萨克斯坦贸易发展对策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口岸建设方面
        二、通关方面
        三、政策协调方面
        四、金融合作方面
        五、加工贸易方面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掌握并运用好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二、扩大优势生产设备和技术出口
        三、扩大对哈萨克斯坦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
        四、加大对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俄罗斯入世对俄中双边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结构
2 俄罗斯入世基本情况
    2.1 俄罗斯入世历程
    2.2 俄罗斯入世障碍
    2.3 俄罗斯入世的主要承诺
    2.4 俄罗斯入世对本国的影响
    2.5 俄罗斯入世对世界的影响
3 俄中贸易关系现状
    3.1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3.1.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水平
        3.1.2 入世以来中国外贸体制变化
        3.1.3 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3.2 俄罗斯对外贸易现状
        3.2.1 俄对外贸易水平
        3.2.2 俄罗斯现行外贸政策
        3.2.3 中国在俄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3.3 俄中双边贸易概况
        3.3.1 俄中双边贸易基本情况
        3.3.2 俄中两国贸易互补性
        3.3.3 俄中两国贸易问题
4 俄罗斯入世对俄中贸易带来的影响
    4.1 俄罗斯入世对俄中贸易的挑战
        4.1.1 俄罗斯入世后俄罗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4.1.2 俄罗斯入世后吸引外资与中国形成竞争压力
    4.2 俄罗斯入世对俄中贸易合作的推动
        4.2.1 降低两国贸易成本
        4.2.2 有利于俄中贸易优化结构,加强投资合作
        4.2.3 有利于规范两国贸易行为
5 俄罗斯入世背景下促进俄中贸易合作的对策
    5.1 俄罗斯方面
        5.1.1 积极履行入世承诺
        5.1.2 对中合作姿态更加开放
    5.2 中国方面
        5.2.1 改变贸易结构
        5.2.2 稳步扩大对俄投资
6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1 俄罗斯入世历程及主要承诺
    1.1 俄罗斯入世历程
        1.1.1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第一阶段:申请和熟悉情况
        1.1.2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第二阶段:与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双边谈判
        1.1.3 入世历程中的主要障碍
    1.2 俄罗斯入世应履行的义务及所做出的承诺
        1.2.1 降低关税的幅度
        1.2.2 削减非关税壁垒
        1.2.3 提高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
2 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概况
    2.1 中国贸易发展概况
        2.1.1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
        2.1.2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
        2.1.3 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意义
    2.2 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概况
        2.2.1 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量
        2.2.2 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
        2.2.3 中国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意义
    2.3 中俄双边贸易概况
        2.3.1 中俄双边贸易总量
        2.3.2 中俄双边贸易结构
        2.3.3 俄罗斯在中国经济与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与意义
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3.1 关税减让的贸易扩大效应
    3.2 贸易创造效应
    3.3 贸易转移效应
    3.4 贸易竞争效应
4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产业分析
    4.1 对资源品贸易的影响
    4.2 对机电商品贸易的影响
    4.3 对轻工商品贸易的影响
    4.4 对高新技术商品贸易的影响
5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 ——兼论中国入世的制度转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主题
    1.2 主要概念的含义
    1.3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基本框架
    1.5 主要的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2 开放与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开放与制度学习
    2.3 开放与制度竞争
    2.4 开放与进入、退出
    2.5 入世、开放与中国制度转型
    2.6 几点启示
3 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路径
    3.1 封闭条件下的制度变迁
        3.1.1 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3.1.2 制度变迁的含义与分类
        3.1.3 制度变迁的动力
    3.2 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路径
        3.2.1 开放的含义
        3.2.2 开放与制度变迁环境的变化
        3.2.3 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路径
    3.3 本章小结
4 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 开放与制度竞争机制
        4.1.1 引言
        4.1.2 产品流动与制度竞争
        4.1.3 比较静态分析
        4.1.4 要素流动与制度竞争
    4.2 开放与制度学习机制
        4.2.1 制度学习
        4.2.2 开放强化制度学习
        4.2.3 开放、制度学习与制度变迁
    4.3 开放与制度主体的进入、退出机制
        4.3.1 进入、退出机制
        4.3.2 开放与制度主体的进入、退出
        4.3.3 开放、进入、退出与制度变迁
    4.4 本章小结
5 履行入世承诺、营造开放环境
    5.1 WTO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
        5.1.1 WTO的基本原则
        5.1.2 WTO的运行机制
    5.2 履行入世承诺、营造开放环境
        5.2.1 开放地区扩大
        5.2.2 开放对象增加
        5.2.3 进入壁垒降低
        5.2.4 开放范围扩大
        5.2.5 开放方式转变
    5.3 本章小结
6 入世、开放与中国市场化转型(一)
    6.1 入世前市场化转型的非均衡特点
        6.1.1 制度非均衡的含义
        6.1.2 制度转型中的非均衡特点
        6.1.3 制度非均衡的成因
    6.2 入世与中国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
        6.2.1 制度变迁方式的两种分类方法
        6.2.2 中国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
        6.2.3 中国制度变迁方式与WTO原则的矛盾
        6.2.4 入世与中国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
    6.3 入世与中国制度转型的速度
        6.3.1 入世的制度转型效应—总量视角
        6.3.2 入世的制度转型效应—结构视角
    6.4 本章小结
7 入世、开放与中国市场化转型(二)
    7.1 入世、开放与政府职能转换
        7.1.1 传统计划经济的政府职能
        7.1.2 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7.1.3 入世、开放与政府职能转换
    7.2 入世、开放与企业市场化
        7.2.1 入世、开放与国有企业民营化
        7.2.2 入世、开放与私营企业发展
        7.2.3 入世、开放与外资企业发展
    7.3 入世、开放与统一市场的形成
        7.3.1 地方市场分割的表现与危害
        7.3.2 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
        7.3.3 入世与统一市场的形成
    7.4 入世后的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绩效
        7.4.1 转型国家经济绩效的比较
        7.4.2 开放条件下的制度转型与经济绩效
        7.4.3 入世后的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绩效
    7.5 本章小结
8 结束语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架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入世承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一、WTO基本原则
    二、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
    三、服务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1. 《服务贸易总协定》
        2. 《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3. 服务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四、货物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1. 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2. 非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3. 信息技术产品方面的特别承诺
        4. 货物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五、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1. 我国入世后享有的权利
        2. 我国入世后需要承担的义务
        3. 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六、小结
第二章 传媒生存环境变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权力型”向“规则型”的转变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入市”和“毕业”的考验
        1.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2. “毕业”条款的考验
        3.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三、传媒与政府、市场三者关系模式的变化
        1. 传媒与政府:在自由与控制之间
        2. 传媒与市场:私有、国有和公有的选择
    四、众多环境变数与传媒变迁的关联度分析
    五、小结
第三章 传媒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内涵审视
    一、“市场主体”概念的经济制度含义
        1. 政府与市场
        2.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3.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4. 市场主体的不同经济制度含义
    二、计划经济下传媒市场主体的缺失
        1. 传媒的公有理念
        2. 建国之初传媒的市场化尝试
        3. 传媒的喉舌功能
    三、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
        1. 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
        2. 传媒的产业化和企业化
        3. 传媒产业的版块区划
    四、国有传媒的阿里斯之踵:委托-代理问题
        1. 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因
        2.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顽固性
        3. 国有传媒的委托-代理问题
        4. 国有传媒委托-代理问题的制度根源
    五、对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重新审视
        1. 市场主体的三大基本内涵
        2. 市场主体的核心内涵:产权独立
        3. 国有企业:“公平”愿望的落空
        4. 私有企业:效率型的市场主体
        5. 我国传媒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距离
        6. 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培育的未来空间
    六、小结
第四章 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分析
    一、市场竞争的有益性
        1. 激发人的活力,促进社会繁荣
        2. 消弭个人化冲突,营就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
        3. 有效传播知识,纠正错误,推动科技进步
    二、我国传媒曾经的非竞争性环境
        1. 经济活动的完全集中管理
        2. 以阶级斗争取代市场竞争
        3.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三、对传媒市场竞争的认同
        1. 竞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性
        2. 竞争主体所争夺的资源比较丰富
        3. 媒体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4. 竞争局限在行政性垄断允许范围之内
        5. 竞争出现趋向激烈的苗头
        6. 传媒市场垄断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四、传媒竞争意识的强化
        1. 竞争趋向激烈,并渗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性
        2. 以传媒集团化为标志的垄断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3. 应对境外传媒,成为行政力量介入市场竞争的理由
    五、对 WTO公平竞争理念的接受
        1. 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出现
        2. 在垄断竞争中出现合作趋势
        3. 市场竞争呈现政府主导下的零敲碎打式变革态势
    六、传媒市场竞争的诸多制约因素
        1. 非竞争理念下对竞争的逃避
        2. 对竞争的政治限制和私人限制
        3. 市场向潜在竞争对手的关闭
    七、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传播生态理论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
全文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论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煤炭工业概况与能源政策
    (一) 引子---中国作为第一产煤大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煤炭?
    (二) 煤炭工业概况与能源政策
二、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
    (一) 总成本领先战略
    (二) 产品差异化战略
    (三) 目标聚焦战略
三、 国际煤炭市场分析
    (一) 国际煤炭市场与行业发展水平分析
    (二) 世界主要产煤国分析
四、 国外大型煤炭企业的优势与经验
    (一) 国外十大煤炭公司的生产经营
    (二) 德国鲁尔集团经验借鉴
五、 我国煤炭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分析
    (一) 企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二) 我国煤炭企业参与竞争所存在问题
六、 行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 煤炭产业运行现状
    (二) 需求分析
    (三) 供给分析
七、 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 环保对煤炭的要求
    (二) 加入WTO对煤炭企业参与竞争与发展的影响
八、 竞争战略
    (一) 转变观念,调整思路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借鉴国外经验,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四) 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走多元化经营战略
    (五) 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工业
    (六) 加强煤矿安全
    (七) 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九、 发展战略
    (一) 坚持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发展战略
    (二) 应对环保要求,实施洁净煤战略
    (三) 实施大集团集约化开发战略
    (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 实施资源储备战略
十、 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入世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俄中边境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Mikheeva Iuliia(米尤丽娅).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3]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D]. 陈泊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4]哈萨克斯坦入世对中国新疆与其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D]. 孙坤杰. 新疆财经大学, 2016(03)
  • [5]俄罗斯入世对俄中双边贸易的影响[D]. 史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6]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D]. 迟庆欣. 辽宁大学, 2012(03)
  • [7]开放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 ——兼论中国入世的制度转型效应[D]. 黄上国. 浙江大学, 2005(07)
  • [8]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D]. 王国珍. 复旦大学, 2005(07)
  • [9]《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J]. 吕文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02)
  • [10]论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战略[D]. 叶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对煤炭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