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管理就是服务

谈管理就是服务

一、漫谈管理就是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和紫晶[1](2021)在《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研究(1939-1945)》文中研究表明自1931年抗战爆发以来,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程度的不断加剧,全国各族同胞被迫发起反抗。同时,国内的有志之士便撰写了大量传播抗战思想,研究边疆、民族问题的学术论着,各地政府也积极创办地方报刊,投入抗战建国的潮流之中。《西康国民日报》于1939年10月10日“双十节”正式创立。本论文以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大部分组成。“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梳理了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民族国家建构与《西康国民日报》的应运而生”。从民国建立以来的西康地区社会发展背景入手,从国内形势,边地开发需求等因素得出抗日战争影响下西康报业及新闻传媒发展的必然性,把《西康国民日报》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其顺应全民抗日,建设大后方根据地,传播先进抗战思想,凝聚群众力量的要求顺应而生的特殊性。第二章“《西康国民日报》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西康国民日报》在抗战时期尤其是1939年1月西康省成立之后,从创刊、发展、曲折前行的过程,即从1939年10月创刊到1945年10月被中央宣传总部下令撤销这7年间的基本情况。第三章“《西康国民日报》的正刊研究”。将正刊的各类新闻通讯划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三类进行统计分析,对正刊内容进行简介和评价。第四章“《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研究和作者群分析”。本章主要对《西康国民日报》副刊九个专栏中的文章按时政议论、治康策略、民声民情、宗教文化四类进行分类探究。同时也对《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的作者群体也进行分类梳理。第五章“《西康国民日报》专题副刊分析”。《西康国民日报》的专题副刊一般是为重大的国内事件或者纪念日而办,且文章撰稿者的大多数为西康省政府高层人员,刘文辉作为西康地区的执政者,专刊撰稿几乎从不缺席,文章内所传达出的信息非常丰富,再一次从侧面证明了《西康国民日报》是政府机关的“发声筒”这一基本性质。第六章“《西康国民日报》与同时期其他西康报纸的对比”。本章主要将《西康国民日报》与其他同时期的西康报刊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对比,使《西康国民日报》的特殊性更加一目了然。第七章“《西康国民日报》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分析了它对于西康地区的社会影响,比如促进了西康报业和新闻传播赴发展进步,加速了西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分析了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比如《西康国民日报》藏文版的问世开辟了我国藏族新闻传播史的新天地,并将这股新风吹向了其他藏族聚居地,填补了我国藏文报刊的“断层”缺失。“《西康国民日报》的地位”以从小到大的范围,分别从“西康省的”、“四川省的”乃至“全国的”报刊史来分析《西康国民日报》的历史地位,虽然它的影响力也许不够深远,但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陈婷[2](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指出“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宋梦娟[4](2020)在《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人物传记文既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入选数量较多的一类课文,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文体。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字词的解释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分析,却忽视了古代人物传记文特有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针对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论文结合古代人物传记文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特点,将跨学科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教学之中,以改善教学现状。论文由绪论和正文三章组成。绪论结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规定以及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论文课题缘起进行了详细论述。另外,绪论在梳理“跨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整体归纳。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改善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教学内容片面的现状,二是为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章首先指出目前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片面、教师缺乏文体意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接着论述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一是古代人物传记文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二是跨学科教学领域已有众多研究经验。最后总结出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丰富课堂内容,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三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二章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证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基础。学习迁移理论强调知识迁移、统觉联合论提倡学科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力求学生自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拓宽领域,这四个理论观点构成论文的理论支撑。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知识储备丰富、二是教师知识领域广阔、三是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古代人物传记文的特点,选定历史、政治、音乐、地理为跨学科教学中主要的科目选择。第三章详述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实施策略,包括三个方面:课堂预习中的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课后练习中的巩固。“课堂预习中的设计”包括文言知识积累、情节梳理两大学习任务。该任务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完成,既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为课堂研讨节省宝贵的时间。“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主要从文章开头、关键字词处、总结归纳时三个关键教学时机出发,为跨学科教学课堂的实际操作提供范例。最后“课后练习中的巩固”,分别以习题、漫谈、写作的形式对文言知识、人物形象、素材剪裁三个学习目标进行巩固,以提升跨学科教学的效果。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当前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言慧[5](2020)在《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主要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完善于60年代,成熟于80年代。他的前半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后半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工作,时刻关注着国家历史教学的发展得状况,对历史教育的作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等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而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无论是从事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还是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沈起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爱国主义的功能,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不仅可以直接帮助青少年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用历史知识充实头脑、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获得借鉴启发和激发上进心,还可以在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同时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方面,历史教师要明确自己肩负天下兴亡的责任,不仅要学识深厚,而且要求历史教师教有其法,不要被固定模式束缚,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因而他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丰富和生动展开,并改变每章节传统练习题型,采用中外历史合编和大小字体编排的形式。总之,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不仅丰富全面,而且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体系。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与当下的中学历史教育问题紧密相连。他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刘思源[6](2020)在《伍联德出版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伍联德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影响的出版家,也是《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创始人。纵观其一生,从1900年于台山出生,到1972年于香港去世,伍联德先后编辑、策划出版了几十种刊物,以在画报编辑出版领域的实践为最,贯穿了其整个出版生涯。伍联德对现代出版业的整体发展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因为《良友》画报取得的光辉成绩,还有其他一系列编、办刊物的创新想法与出版实践。伍联德的出版生涯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1900-1925年,伍联德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改朝换制,在新出版新思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因翻译《新绘学》从广州到上海,由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儿童教育画》和《儿童世界》开启了出版之路,创刊《少年良友》,创办良友印刷所;1925-1929年,伍联德凭借《良友》画报异军突起,继而创办了《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等新闻时事性画册,为当时的新闻报道开创了新的形式,记录时代新闻、引领出版人的转向,同时经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创办《银星》等刊物;1930-1936年,现代出版繁荣发展,伍联德开拓摄影采访性画报、推行丛书出版、策划专业性期刊,实现了个人出版阶段的多元发展,《中国大观》《中华景象》等摄影采访性画册为国内外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概况,《良友文学丛书》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反映文坛创作情况、开创新型丛书时代,《电影画报》等艺术知识性画册助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但这一时期伍联德也因公司内部纠纷黯然离开了他一手打造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1949年,抗战前后“出版救国”的环境中,伍联德主编爱国刊物《大美画报》,开办公益性质的明星影展,出版《青年良友》,也曾在沦陷时期担任伪职落水入狱,经历了民国结束、新中国成立的山河鼎革;1950-1972年,伍联德南渡香港,在香港意识形态碰撞的出版环境中不忘初心、重圆旧梦,出版了《良友》海外版和《锦绣中华》,又将以往关于“良友”的文章和致读者的信件整合出版了《良友·回忆·漫谈》,度过了一个南下小出版人的晚年。这些主题鲜明的出版物既是对《良友》画报的学习,也是对其优势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丰富了民国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成果,也丰富了伍联德的个人出版生涯。在创办刊物和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伍联德也与许多知识分子建立了联系,作家、画家、摄影家、影星、政商界人士、读者都是其以“文”会来的“友”,《良友》遍天下的时候,伍联德的“良友”们也遍布世界各地。这些交往活动的维系,对伍联德创办、出版刊物和经营管理公司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伍联德和他所编辑出版的刊物,不仅是开创了摄影画报的刊物形式,在新技术的引进和美术字的设计上也都走在时代前沿。由此,我们需要从更多维的角度来挖掘伍联德鲜为人知的一面,在民国时期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中,在用画报普及国民文化教育的情怀中,看到伍联德在《良友》之外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以伍联德作为个案来观照我国近代出版事业,也看到同时期出版人群体的成长。他们在民国黄金时期的环境中抓住机遇、投身出版,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平稳推进,发展自己的事业,用出版开启民智、普及文化。在动乱和战争期间,他们坚守知识分子的文人品格,用出版传播思想、实业救国。即使后来政权变更、山河鼎革,经历了群体分化的出版人们,有一部分和伍联德一样选择南下香港,在祖国的一片异土上学会接受与认可,重操旧业、重建家园,为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张钰环[7](2020)在《《工人日报》的理论通俗化报道研究(1949-1952)》文中指出解放初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亟需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生产建设力量。然而,彼时工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理论知识缺乏、文化水平落后,“文盲”与“半文盲”大量存在,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执行上有着极大困难。《工人日报》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报道过程中始终贯彻“工人主体”的办报宗旨,坚持通俗化原则,围绕解放初期党的发展与国家建设中心任务,及时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通俗地传达给工人。研究《工人日报》的理论通俗化报道实践,梳理其理论通俗化的方式方法,既可以深度挖掘与拓展《工人日报》的内在价值,也可以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手段,促进理论教育方式创新,从历史的维度进一步总结使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深入群众、入脑入心的经验。1949年至1952年间,《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内容丰富,报纸紧扣国家生产建设中心任务、适应工人阶级现实状况,在人民民主专政、唯物史观、批评与自我批评、爱国主义、阶级斗争五个方面,结合工人生产生活实际,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通俗化报道实践。报纸报道过程中,充分运用工人语言,形成了颇具自身风格的理论通俗化报道特点,集中体现在版面设置、文稿内容及话语表达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工人理论需求,有效地实现了报纸与工人的良好互动。《工人日报》的理论通俗化报道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走近工人、深入工人,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条件。报纸的理论通俗化报道实践表明,在理论通俗化宣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党性原则为引导、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实际问题,最终实现以理论通俗化推进理论大众化目标。解放初期《工人日报》的理论通俗化报道实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当代理论宣传工作留下丰厚的历史遗产。

李素英[8](2020)在《重庆直辖以来的城市宣传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推动该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能够创造城市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城市宣传片的传播渠道广泛,传播速度快,是各大城市推广城市形象重要的路径与出口。对城市宣传片的研究和分析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十分重要,能够有效推进城市形象的对外输出,提高城市知名度,创立城市品牌,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1999年,山东威海在央视播放了一则简短的城市旅游广告,是我国首部城市宣传片,不久之后,重庆首部城市宣传片《无限的重庆》面世,成为我国最早的城市宣传片之一。从1999年至今,重庆城市宣传片已经走过20个年头,期间经官方发布的城市宣传片约有30余部,大体分为综合型城市宣传片、旅游宣传型的城市宣传片以及招商引资型城市宣传片等三种类型。重庆城市宣传片的主题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1999年《无限的重庆》到2019年《大美重庆》,“一个饱含生活气息的具有独特韵味的重庆”城市形象演变成为“一个‘每秒都是大片’的有着大山大水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旅游城市”的输出定位逐渐占据了宣传片的主题重心;因而“视觉符号”的运作、叙事技巧的选用等随之产生变化。重庆城市宣传片中出现的城市符号主要有山水符号、城市建筑符号、饮食文化符号等,代表着城市形象的不同侧面,不同的城市符号各自有其叙事手段,在主题逐渐转变之后,城市符号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蕴含着城市精神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展示旅游资源的名片。重庆城市宣传片的声音系统在叙事策略中占有重要一角,主要有背景音乐、解说词以及同期声,与画面相互配合,展现一个丰富具有层次感的重庆城市形象。重庆城市宣传片中,不同类型的作品在叙事角度上具有较大的区别,有“情感诉说者”和“形象代言人”两种不同的主体身份,这样的两个身份带来的不仅是输出目的的变化,还有主题以及叙事风格的变化。而“中心串联式”和“漫谈式”的两种叙事结构则代表了构建城市形象的不同立意点,因此所展现的城市形象也有所区别。重庆城市宣传片20多年来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也有着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城市内涵与精神文明的比重渐弱,对旅游资源的展示逐渐加重,城市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底蕴被消隐,具有功利化运作的倾向。各大城市争先打造旅游城市名片,一昧使用“大片”的叙事战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无法保持长久优势,对城市的长久持续发展助力无法得到保证。因此,重庆城市宣传片在未来的创作发展中应该打破当前的单一模式,寻找“最重庆”的深层文化元素,创新叙事手法,打造具有真正“重庆”味道的城市宣传片。

王奋平[9](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解志熙[10](2019)在《为了告别的记念——《陈涌纪念文集》与一种文艺运动的终结》文中认为2015年10月4日陈涌先生病逝。陈先生以九十多岁的高龄辞世,人们自然无须震惊;而随着陈涌先生的去世,严肃的社会历史批评和革命文艺思潮在中国也确实走向终结了,此所以他的去世仍令人深感哀痛和遗憾。如今批评的时风年年转,与时俱进、入时当令者所在多有,而可观者罕见,今后还会有陈涌先生那样严肃认真、富有卓见的社会历史批评家吗?这很难预料,也更让人倍感陈涌先生的批评遗产之珍贵。随后的10月21日,陈涌先生追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我也应约参加,知道先生还有不少未刊的遗文。再后来又听说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正在编《陈涌纪念文集》,酌收遗文和纪念文章。这是值得一做的好事,我很期盼。

二、漫谈管理就是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管理就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研究(1939-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康国民日报》创刊、终刊的时代背景
    二、选题《西康国民日报》研究的学术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1 民族国家建构与《西康国民日报》的应运而生
    1.1 西康地区的发展建构历程
    1.2 “新西康”建构与“新国民”出现
    1.3 西康新闻业出现高峰期
        1.3.1 西康新闻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
        1.3.2 《西康国民日报》的诞生
2 《西康国民日报》的发展历程
    2.1 《西康国民日报》创始初期
        2.1.1 《西康国民日报》的办刊部门及其运作
        2.1.2 创刊宗旨目标及性质
        2.1.3 报纸的基本定位与藏文版发行
    2.2 《西康国民日报》的调整兴起时期
        2.2.1 时局催生发展
        2.2.2 新的主编团队带来的新发展
    2.3 《西康国民日报》的衰落
        2.3.1 一波三折的主编团队变更
        2.3.2 时局动荡波及刊物
3 《西康国民日报》的正刊研究
    3.1 国际新闻研究
    3.2 《西康国民日报》的国内新闻研究
    3.3 《西康国民日报》的地方新闻研究
4 《西康国民日报》副刊内容及作者分析
    4.1 《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的主要栏目
    4.2 副刊文章研究
        4.2.1 时论文章
        4.2.2 建康策略之讨论
        4.2.3 民声民情
        4.2.4 宗教文化
    4.3 副刊的主要作者分群分析
        4.3.1 《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的作者群
        4.3.2 《西康国民日报》的副刊上社会各界名家分析
5 《西康国民日报》专题副刊分析
    5.1 创刊纪念刊分析
    5.2 两期讨汪特刊分析
6 《西康国民日报》与同时期其他西康报纸的对比
    6.1 与《戍声周报》的异同
    6.2 与《新雅报》的异同
    6.3 与《西康政府公报》的异同
7 对《西康国民日报》的评价
    7.1 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
        7.1.1 对西康社会的影响
        7.1.2 对全国其他地方的社会影响
    7.2 《西康国民日报》的地位
        7.2.1 在西康报刊史上的地位
        7.2.2 在四川省报刊史上的地位
        7.2.3 在中国报刊史上的地位
结语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2)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教学的不足与跨学科教学的依据
    第一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教学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片面
        二、教师缺乏文体意识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第二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
        一、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的特点
        二、前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经验
    第三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丰富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课堂教学内容
        二、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二章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基础与学科选择
    第一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迁移理论强调认知迁移
        二、统觉联合论提倡学科融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力求学生自主
        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拓宽领域
    第二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基础
        一、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教师的知识储备
        三、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
    第三节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学科选择
        一、历史学科
        二、政治学科
        三、音乐学科
        四、地理学科
第三章 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课堂预习中的设计
        一、文言知识积累
        二、情节梳理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导入
        二、关键字词讲解
        三、人物形象总结归纳
    第三节 课后练习中的巩固
        一、习题中检测文言知识
        二、漫谈中巩固人物形象
        三、剪裁中提升写作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实践
    一、沈起炜的个人受教育背景和经历
    二、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活动
    三、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活动
第二章 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作用论
        (一)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二)中学历史教育社会功能
    二、沈起炜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
        (一)学科素养
        (二)心理品质
        (三)教学技能
    三、沈起炜论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一)辩证学习论与史
        (二)学史须巧记年代
        (三)学史须明地理
        (四)先学通史再学专史
        (五)读新着和旧史
        (六)读历史书以外的历史知识
        (七)心中有目录
    四、沈起炜论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一)钻研教材避免各种错误
        (二)生动具体讲解课堂
        (三)加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
        (四)调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一堂课一个中心
        (六)提倡“读、理、练”三段教学法
第三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爱国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二、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三、内容丰富且全面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第四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在当下的适用性
    一、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当下适用性
        (一)学法的适用性
        (二)教法的适用性
        (三)教材编法的适用性
    二、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沈起炜编写教材及论着表
致谢

(6)伍联德出版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从广州到上海:伍联德出版生涯的开端(1900-1925)
    (一)清末民初的新出版与新思潮
    (二)从广州到上海:走上出版之路
    (三)商务印书馆:业务锤炼与经验积累
二、《良友》画报与新闻性画册:“中国画报之父”的诞生(1925-1929)
    (一)厚积薄发:《良友》画报
        1.伍联德创办画报的原因
        2.《良友》画报的创刊过程
        3.《良友》画报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4.《良友》画报在出版史上的价值
    (二)别具只眼:《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
    (三)引领转向:新闻性画册出版
    (四)编管并重: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三、摄影画册与文学丛书:伍联德的多元实践(1930-1936)
    (一)摄影采访性画报的开拓
        1.《中国大观》:图片化普及国情的开端
        2.《中华景象》:普及国情再升级
    (二)丛书出版的推行
        1.《良友文学丛书》:反映文坛创作情况
        2.《中国新文学大系》:开创新型丛书时代
    (三)专业性期刊的策划
        1.《电影画报》:普及电影艺术之短稿
        2.《人间世》:小品文的核心阵地
    (四)黯然退场:离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四、爱国出版与沦陷落水:战争时期的人生浮沉(1937-1949)
    (一)抗战救国:出版人的文化呐喊
        1.《大美画报》:化名办报为国发声
        2.公益影展:明星助阵心系民生
        3.《青年良友》:爱国出版放眼国际
    (二)担任伪职:伍联德的逃避与落水
五、《良友》复刊与回忆漫谈:伍联德出版活动在香港的延续(1950-1972)
    (一)南下香港:新中国初期香港的出版环境
    (二)重圆旧梦:新《良友》重引香港娱乐出版风潮
    (三)香港忆旧:伍联德的晚年
        1.《良友·回忆·漫谈》:对话读者
        2.《锦绣中华》:永葆初心
        3.《良友》停刊,病逝香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伍联德出版活动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工人日报》的理论通俗化报道研究(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工人日报》
        1.3.2 理论通俗化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的必要性
        2.1.1 促进工人生产建设的需要
        2.1.2 培育工人主人翁意识的需要
        2.1.3 加强工人理论学习的需要
    2.2 《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的可行性
        2.2.1 《工人日报》的办报经验
        2.2.2 《工人日报》的办报理念
        2.2.3 《工人日报》的理论团队
第3章 《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的内容与形式
    3.1 人民民主专政
        3.1.1 登载学习材料
        3.1.2 设置讨论提纲
        3.1.3 开设“答读者问”专栏
    3.2 唯物史观
        3.2.1 组织理论讲座
        3.2.2 分享学习情况
        3.2.3 开设“读者来信”专栏
    3.3 批评与自我批评
        3.3.1 登载工人自我检讨
        3.3.2 开设“批评与建议”专栏
        3.3.3 开设“小言论”专栏
    3.4 爱国主义
        3.4.1 发起爱国主义捐献运动
        3.4.2 组织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3.4.3 结合纪念日进行爱国教育
    3.5 阶级斗争
        3.5.1 开设“思想漫谈”专栏
        3.5.2 组织“谁养活谁”讨论
        3.5.3 组织“怎样对待资产阶级”讨论
第4章 《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的基本特点
    4.1 版面新颖活泼
        4.1.1 版面形式丰富多样
        4.1.2 广告版面重点突出
        4.1.3 编排注重分类连载
    4.2 中心任务与群众意愿结合
        4.2.1 紧扣中心任务
        4.2.2 密切联系群众
        4.2.3 注重典型示范
    4.3 语言表达生动有趣
        4.3.1 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结合
        4.3.2 理论话语与生活语言融合
        4.3.3 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
第5章 《工人日报》理论通俗化报道的当代启示
    5.1 坚持以党性原则引导理论通俗化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通俗化
    5.3 坚持聚焦实际问题的理论通俗化
    5.4 坚持以理论通俗化促进理论大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8)重庆直辖以来的城市宣传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觉符号
    第一节 山水符号
        一、以“渝中半岛”为核心展示重庆的山水文化
        二、“城市精神”到“旅游资源”的转化
    第二节 建筑符号
        一、远景构图体现城市格局
        二、特写镜头展示文化底蕴
    第三节 饮食文化符号
第二章 声音系统
    第一节 音乐
        一、音乐风格与主题的诠释
        二、音乐节奏与城市形象
    第二节 解说词
        一、解说词的叙述功能
        二、解说词对情感的承载
    第三节 同期声
        一、还原真实环境,体现重庆的地域特色
        二、烘托主题,刻画丰富饱满的城市形象
第三章 叙事技巧
    第一节 叙事角度
        一、“抒情式”的情感诉说者
        二、“理性化”的形象代言人
    第二节 叙事结构
        一、中心串联式结构展示重庆的不同侧面
        二、漫谈式结构对重庆城市文化的提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重庆城市宣传片列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范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3.4 教学实验设计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反思和建议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
致谢

(10)为了告别的记念——《陈涌纪念文集》与一种文艺运动的终结(论文提纲范文)

鲁迅研究史之补正:陈涌先生并没有忽视“思想革命”
公正的历史评价:陈涌先生晚年的“周扬论”
迟到的“补天”之思:《漫谈周扬》的理论探索
不约而同的探索:从陈涌先生说到支克坚先生

四、漫谈管理就是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研究(1939-1945)[D]. 和紫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文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D]. 宋梦娟. 河南大学, 2020(02)
  • [5]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D]. 赵言慧. 河南大学, 2020(02)
  • [6]伍联德出版活动研究[D]. 刘思源. 河南大学, 2020(06)
  • [7]《工人日报》的理论通俗化报道研究(1949-1952)[D]. 张钰环.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8]重庆直辖以来的城市宣传片研究[D]. 李素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为了告别的记念——《陈涌纪念文集》与一种文艺运动的终结[J]. 解志熙.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4)

标签:;  ;  ;  ;  ;  

谈管理就是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