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成因研究

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成因研究

一、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矿床成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光明[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文中认为传统的面积性成矿预测往往需要大量的已知矿点,且无法给出深部信息,制约了其在覆盖区和已知矿点数不足区的应用效果。随着资源需求和勘探难度的加大,更多单一的大型矿床深边部需开展三维成矿预测,而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日渐成熟可为三维成矿预测提供多源的数据需求,机器学习非凡的数据挖掘能力能给三维成矿预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急需借助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和应用实践验证。朱溪钨矿是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钨矿床,钨矿是战略性关键矿产,为了发现更多的钨矿床,保障资源安全,开展其深边部及外围的三维成矿预测很有必要。本文在该区已完成的六图幅三维地质建模和重、磁、电、震数据三维反演基础上,将剩余密度、磁化率、电阻率、P波速度和岩性5组特征采用同一网格剖分,分为包含岩性在内的5组特征的数据集1和只包含4组纯物理属性特征的数据集2。然后根据已知含矿体和不含矿体的空间位置提取了对应样本的特征属性,将已知样本拆分为训练集(75%)和测试集(25%),分别利用K近邻(KNN)、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训练集样本进行训练,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和10折交叉验证求取均方误差来确定最佳参数组合,进而对全区三维数据开展了分类和回归预测工作,获得了多组三维成矿预测模型。分类时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各模型的准确性,回归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制作来反映训练模型的优劣,鉴于ROC曲线不是评判模型的唯一标准,为了避免模型对训练样本产生过拟合,客观地反映模型在预测时的性能,在对各个模型阶段值统计后,对BPNN、SVM和RF模型进行了捕获效率图的制作,得出了无论数据集1还是数据集2上模型性能优劣依次为RF、SVM和BPNN模型的结论。为了更好的提升模型预测性能,接着将四种算法预测的模型进行了融合,使得预测结果有了较大的改善,缩小了单一算法对预测结果可能带来的偏差。考虑到不同算法针对不同的实际模型和实际数据表现的性能不一,随后提出了一种加权融合法,分类时,根据测试集的准确率和全局预测为1的占比两种因素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各算法的权重;回归时,根据全局预测的捕获效率来确定各算法的权重,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型在训练已知样本时产生的过拟合,比仅靠相等权重下融合的模型更加稳健。然后将形态较为一致的三组融合模型合并为一个更加光滑整洁的模型,用来进行远景区评价和解释,据此规划了六个一级远景区,分别为朱溪(T1)、横路(T2)、塔前(T3)、临港(T4)、涌山(T5)、珍珠山(T6)区域。根据预测结果垂直构造切片探讨了成矿与推覆构造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不同深度的切片反映成矿远景区在垂向上的变化。三维预测结果与前人二维预测结果在地表的投影位置较为一致证实了本次成矿预测的可行性,同时三维预测的两个新的远景区可能是下一步找矿的方向。一级远景区与地表断裂对应的关系图突出了断裂的控矿作用,与花岗岩的接触关系图说明成矿热源来自于深部的花岗岩。一级远景区物理属性的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本次成矿预测同样符合相似类比的理论基础,地表的重磁响应突出了异常梯级带区应该是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这种在完成多源地球物理三维反演和三维地质建模基础上,借助机器学习进行三维成矿预测的方法,有望解决当前成矿预测难于向三维推进的障碍,并将极大地提高勘探效益和降低施钻风险。

毛景文,周涛发,谢桂青,袁峰,段超[2](2020)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作用研究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思考》文中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成矿理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迄今已经完成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前人已进行了多次总结。文章在此工作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尚待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该带成矿过程的深化研究和新测试、新技术的应用,有望破解层状铜金矿成因难题;越来越多单独或者伴生钨矿被发现,成矿显示多样性和多期次的特点。建立了该带矽卡岩型铜金矿+金稀散金属矿床组合新模型,有望推动在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外围发现贵金属和稀散金属矿床;研究发现该带含膏盐层在矽卡岩铁矿和玢岩铁矿的成矿过程中贡献明显;利用红外和矿物原位测试技术示踪该带深部矿化中心;通过三维找矿预测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为隐伏矿找矿突破增添了新路径。最后,文章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5个方面的科学问题,以期推动深化研究和找矿新突破。

胡训宇[3](2020)在《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指出覆盖区找矿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成矿预测研究的热点。在近年来的找矿勘探工作中,南陵-宣城地区新发现了茶亭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长山、双井中型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等一系列新的矿产地,同时,在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荞麦山矽卡岩型铜钨矿床等已有矿床深边部也取得了新的找矿突破,显示出极大的区域成矿潜力,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的多金属矿集区。由于该区为覆盖区,地表露头少,区域内地质工作比较薄弱,找矿工作也面临“难辨识、难发现”的问题,亟需新的找矿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持。近年来,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已在国内外覆盖区找矿工作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是在矿床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方法,对成矿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的计算分析方法,可实现成矿作用定量化表达并定量分析矿床规模、矿体形态及品位分布等控制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矿床定位空间的控制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成矿过程持续时间等传统矿床学的难点问题。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的有效结合将可能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及覆盖区找矿勘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在系统收集、整理南陵-宣城矿集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内狸桥-铜山矿田、宣城-麻姑山矿田、茶亭斑岩型矿床、麻姑山矽卡岩型矿床的数值模拟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Flac3D的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以及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结合传统矿床学理论特别是斑岩型与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对南陵-宣城矿集区内的狸桥-铜山矿田、宣城-麻姑山矿田以及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矿进行了多场耦合成矿过程数值模拟及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与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茶亭矿床中黄铜矿以及温度的分布与已知矿体吻合,同时也揭示出矿床深部(-1800米到-2414米)仍然具有成矿潜力。麻姑山矿床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南东翼已知矿体吻合,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其北西翼岩枝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另外,模拟估算出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持续时间约为9600年到75000年之间,在十万年尺度内,这一结果也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作证。对狸桥-铜山矿田与宣城-麻姑山矿田的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显示,区域体应变极大值分布与矽卡岩型矿床的空间分布相关。根据体应变极大值分布,圈定出了矽卡岩型矿床找矿靶区25处,其中狸桥-铜山矿田17处,宣城-麻姑山矿田8处,同时结合区域重力异常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提出来重点成矿潜力区。总之,本文将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三维成矿预测方法与传统矿床学理论结合,建立了多场耦合、多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开展了矿田、矿床两级尺度以及斑岩型、矽卡岩型两种类型矿床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作证,另一方面也为南陵-宣城矿集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沈崇辉[4](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戴文强[5](2020)在《安庆铜矿床热液蚀变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地质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够重现成矿动力学演化过程,实现对热液成矿系统的形成、矿化蚀变、动力学特征、矿床定位空间以及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的定量化探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当前数值模拟已逐渐成为解决热液矿床成矿过程和机制研究的新方法手段。安庆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金)、铁成矿带内的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前人针对安庆铜矿床在矿床学等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对于矽卡岩蚀变分带的成因及矽卡岩成岩过程对后续成矿的影响尚无定量化理解,且对流体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矿体形态关系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文基于热-流-化学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地质事实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安庆铜矿床蚀变矿化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工作,并取得以下认识:(1)热液流体运移驱动力不同,热液流体携带运移的成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模拟结果显示,安庆铜矿床在热液成矿过程中,温度驱动条件下的成矿物质空间分布特征更符合实际矿体形态特征。显示安庆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可能以温度驱动为主,温度驱动主要控制了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和矿体空间产出形态。(2)安庆铜矿床各成矿阶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早矽卡岩阶段,成矿过程受双交带作用的影响。靠岩体一侧富集透辉石,而石榴石则富集在远离岩体的远端。矽卡岩的形成,使得接触带孔隙度增大,使得更多的含铁热液流体地层,有利于后期磁铁矿的形成;在磁铁矿阶段,含Fe热液流经先前形成的矽卡岩,在矽卡岩中不发生反应沉淀,待流至更远的碳酸岩围岩接触带位置,发生反应沉淀,形成磁铁矿体,从而造成磁铁矿在外接触带富集的现象。同时沉淀过程会堵塞矽卡岩内的孔隙,降低外接触带的渗透率和孔隙率,使得在石英硫化物阶段黄铜矿在距离接触带较远的位置成矿,形成矿物分带。在石英-硫化物阶段,由于前期磁体矿在矽卡岩层与大理岩层接触带沉淀,使得在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层孔隙度显着减小,热液流体运移速度下降以及Fe2+的活性降低,使得含铜磁体矿或含铜矽卡岩在靠岩体一侧形成。因此,安庆铜矿床总体上在外接触带以铜铁矿化为主,内接触带则以黄铜矿化为主的现象。

叶睿[6](2020)在《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当今中国经济水平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对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的浅部矿、易识别矿的不断开采越来越少,导致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间接威胁了我国国家战略安全,因此我国深部矿、隐伏矿的找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包含7个大型矿集区,前人丰富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了在这些大型矿集区的深部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南陵-宣城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之中,地处铜陵矿集区以东、宁芜矿集区以南,近些年不断发现茶亭铜金矿床、麻姑山铜钼矿床等数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表明了区域内巨大的成矿潜力,但也由于第四系地层覆盖面积大、勘探程度低等原因,这一区域的深部地质结构需要用更多更有效的勘探手段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本次研究工作针对麻姑山矿田,以先验地质信息为约束,使用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解译的方法对覆盖麻姑山矿田全区的地质剖面进行解译,基于解译剖面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建立了两套验证修改流程,分别对解译剖面和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改。同时基于麻姑山铜钼矿床矿体模型和麻姑山矿田地质模型开展了三维成矿定量预测工作,并依据成矿有利程度圈定了找矿靶区。研究工作取得如下认识:(1)以先验地质信息为约束条件,使用重磁数据综合解译方法,是了解和认识区域深部地质结构的有效手段,获得剖面可以为下一步的建模工作提供基础。并利用三维建模功能对重磁联合反演解译剖面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可以有效发现解译剖面的不准确之处并对其进行修改,使解译剖面有更高的准确性。(2)利用重磁数据综合解译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基本确定了研究区内主要构造的形态、延展方向等信息;确定了研究区内两个主要凹陷地层的深度和厚度;确定了研究区内岩浆岩分布范围、埋深和隐伏岩株的大小与深度。(3)使用三维地球物理正演方法,可以有效的验证三维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发现三维地质模型的不准确之处。并有效的完善三维地质模型,增加三维地质模型的可信度,从而减小最终成矿预测的误差,提高找矿靶区圈定的准确性。(4)结合前人总结的研究区成矿规律与三维地质模型对于控矿地质体位置、形态的清晰显示,利用三维成矿定量预测软件对控矿指示性要素进行提取,预测出成矿潜力较大的区域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可以为进一步的深部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赵新福,曾丽平,廖旺,李婉婷,胡浩,李建威[7](2020)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及对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发育了大量与早白垩世(约130 Ma)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玢岩铁矿。这类矿床的特征为具有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透辉石)矿物组合,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ron O xide-Apatite,IOA)或基鲁纳型(Kiruna-type)矿床。玢岩铁矿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成因就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矿浆、岩浆热液及矿浆-热液过渡的观点。近年来的高精度年代学揭示出宁芜和庐枞盆地内玢岩铁矿在约130 Ma集中爆发成矿。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体,且成矿早期流体具有高温(550~780℃)和超高盐度(可达90%NaCleq)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成矿岩体及周围火山岩在成矿早阶段发育大规模钠质蚀变相吻合;但同时S-Sr等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在铁成矿过程中还有外来壳源(如膏盐层物质)流体的加入。一些研究工作还表明玢岩铁矿与夕卡岩型铁矿具有相似的热液蚀变演化过程,暗示两者或许存在某些成因联系,很可能是相似流体与不同性质围岩及在不同温度下水岩交代产物。这些新的证据为探讨玢岩铁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也带来了新问题。本文从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早期流体性质、玢岩铁矿与夕卡岩铁矿及其外围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的成因联系等角度,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的主要新进展进行初步总结。当前IOA型矿床的成因研究成为国际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除了长期争论的矿浆成因和岩浆热液成因,最近提出多个了岩浆-热液复合成矿模型,如岩浆磁铁矿-气泡悬浮模型及富水铁熔体的上升、脱气和侵位成因模型。将IOA型矿床成因争论的焦点逐渐聚焦在岩浆到岩浆后(岩浆热液)阶段,铁质究竟是以含铁岩浆热液、铁矿浆(Fe-O或P-Ca-Fe-O),还是岩浆磁铁矿微晶或其他未知的形式来富集成矿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对以上的新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矿床进行对比。

杜杨松,曹毅,秦新龙,庞振山,杜轶伦,王功文[8](2020)在《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在皖赣沿江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代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相关的夕卡岩矿床。本文在综合整理作者研究团队近30年来所获得的区内大部分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夕卡岩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聚焦区域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分析,为发展壳幔成矿学打下一定基础。基性侵入岩和镁铁质岩石包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皖赣沿江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碰撞后(145~135Ma)富铜金和造山后(130~120 Ma)富铁金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相应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壳幔混源岩浆作用主要包括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熔离作用。夕卡岩矿床地质调研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两期壳幔混源岩浆侵入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围岩地层后引发了多成因夕卡岩成矿作用,形成了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等多成因夕卡岩矿床。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夕卡岩矿床分别以热液交代、沉积+热液交代、岩浆结晶+热液交代和沉积+岩浆结晶+热液交代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为特征。在碰撞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富Cu和Zn等成矿物质的元古宙变质岩包体,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或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同化了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矿物质(铜锌等)储库导致铜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在碰撞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深位和浅位堆积岩,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和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夕卡岩包体和夕卡岩中辉长岩-夕卡岩过渡包体的存在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导致铜进-步富集,形成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和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是形成碰撞后时期接触交代和层控夕卡岩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和岩浆夕卡岩铜矿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在造山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堆积岩,表明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从而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早中生代铁矿源层或者早中生代铁硅矿源层,导致铁、铁和铁硅的进一步富集,分别形成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及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是形成造山后时期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岩浆夕卡岩铁矿、矿浆型铁矿和接触交代夕卡岩铁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9](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沈乐[10](2019)在《南陵-宣城矿集区典型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和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质野外踏勘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图件也在爆发式增长。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现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已经开始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也给地质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使多年积累的资料成果有了深入发掘利用的可能。本文选择了长江中下游具有找矿前景的南陵-宣城矿集区,系统化收集了本区的代表性矿床——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和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的已有资料。以前人的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三维实体模型为参照和方法实验,对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进行了完整的三维建模、成矿预测指标分析和成矿预测工作。对比研究了显式建模和隐式建模方法,选择客观性更强的隐式建模进行了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三维模型构建;并使用了三维欧式距离场分析、空间相关程度定量化分析和三维隆起和凹陷形态分析等三维空间分析方法,挖掘了矿床有利成矿要素;最后基于证据权重法预测模型进行了成矿预测的探索,提出了找矿靶区。在论文工作中取得了如下成果:(1)从建模方式对比研究发现,显式建模方法要求建模人员对研究区数据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模型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不确定性较大;但若建模人员地质矿床知识丰富对建模矿床了解深入则建模更为准确。而隐式建模方法更适用于数据稀疏区域,由于其对建模技巧的依赖性少,建模方式更加便捷,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但准确定可能受影响。(2)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的铅锌、金、铜的产出与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隐爆角砾化岩石特别是角砾化斑岩和角砾化大理岩关系非常密切,而金和铜的产出与角砾化灰岩也有一定关系;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的铜、硫矿产的产出与石炭纪地层和五通组、闪长岩关系非常密切,而金和铜的产出与角砾化灰岩有一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传统地质矿床学手段勘测的地质矿床情况基本吻合。(3)三维成矿预测表明,本文所采用相关建模、数据挖掘和证据权重成矿预测法具有使用意义。本文所采用的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对于地质数据使用的客观性得到加强,但是其用作成矿预测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本文使用的数据的定量分析的三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还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本文使用了证据权重法进行成矿预测,其预测结果虽然具有使用意义但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二、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矿床成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矿床成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神经网络
        1.2.2 支持向量机
        1.2.3 随机森林
        1.2.4 多方法组合
        1.2.5 二维向三维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朱溪及周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章节安排
2 朱溪外围地质背景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2.1 侵入岩
        2.1.2.2 火山岩
        2.1.3 构造
        2.1.4 成矿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场特征
    2.3 物性特征
        2.3.1 密度特征
        2.3.2 磁性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2.4.1 土壤异常特征
        2.4.2 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四种实现成矿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3.1 K近邻
    3.2 BP神经网络
    3.3 支持向量机
    3.4 随机森林
    3.5 本章小结
4 朱溪外围三维物性反演与三维地质建模
    4.1 三维物性反演
        4.1.1 重磁三维反演
        4.1.2 大地电磁和天然地震三维反演
        4.1.3 三维反演结果分析
    4.2 三维地质建模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器学习的朱溪外围三维成矿预测
    5.1 数据标准化
    5.2 样本提取
    5.3 样本扩充
    5.4 模型训练及性能评价
        5.4.1 样本拆分
        5.4.2 训练参数选取
        5.4.3 混淆矩阵评价分类模型性能
        5.4.4 ROC曲线评价回归模型性能
    5.5 三维成矿预测结果
        5.5.1 分类预测结果
        5.5.2 回归预测结果
    5.6 多算法融合模型
        5.6.1 均等权重融合模型
        5.6.2 加权融合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朱溪外围成矿远景区综合分析
    6.1 预测结果切片分析
    6.2 远景区圈定
    6.3 三维预测与二维预测结果对比
    6.4 远景区与地面断裂的关系
    6.5 远景区与花岗岩接触关系
    6.6 远景区物理属性及地表响应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与建议
        7.2.1 存在不足
        7.2.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作用研究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层状铜金矿的成因认识在争议中前进
2 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或伴生钨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3 建立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远接触带金-稀散金属矿床模型
4 膏盐层普遍存在,并在成矿过程中贡献明显
5 红外(SWIR)等测试技术示踪矿体及矿化中心研究取得新进展
6 三维找矿预测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助推隐伏矿找矿突破
7 科学问题及进一步找矿勘查的思考

(3)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依托项目
        1.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拟在地质学与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1.2.2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技术难点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技术难点
        1.3.2 目前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工作量
第二章、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
        2.1.2 地层
        2.1.3 岩浆岩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
        2.2.2 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软件
        3.1.1 显式三维建模与相关建模软件
        3.1.2 隐式三维建模与相关建模软件
    3.2 数值计算方法
        3.2.1 有限差分方法与Flac3D软件
        3.2.2 有限元方法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3.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耦合过程与技术方法流程
        3.3.0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耦合过程
        3.3.1 基于Flac~(3D)的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
        3.3.2 基于 Comsol Multiphysics 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技术方法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数据整合及三维地质建模
    4.1 原始数据收集
    4.2 2.5D 重磁联合反演
        4.2.1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布设
        4.2.2 重磁联合反演结果
    4.3 三维地质建模
        4.3.1 地表数字高程提取
        4.3.2 三维地质建模
    4.4 数据转换
        4.4.1 目标格式选择
        4.4.2 实现数据转换
        4.4.3 三维地质模型转换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5.1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数值模拟
        5.1.1 成矿过程概念模型
        5.1.2 数值模拟简化模型
        5.1.3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5.1.4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5.1.5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5.2 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5.2.1 成矿过程概念模型
        5.2.2 数值模拟简化模型
        5.2.3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5.2.4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5.2.5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5.2.6 岩枝形态敏感性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6.1 狸桥-铜山矿田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6.1.1 成矿过程数学模型
        6.1.2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6.1.3 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
    6.2 宣城-麻姑山矿田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6.2.1 成矿过程数学模型
        6.2.2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6.2.3 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讨论
    7.1 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7.1.1 茶亭矿床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7.1.2 麻姑山矿床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7.2 矿田尺度三维成矿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讨论
    7.3 本次工作的进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陵-宣城地区区域地层简表
附录2 Comsol软件主要符号列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4)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安庆铜矿床热液蚀变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1.2.2 国内热液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安庆铜矿床研究现状
        1.2.4 地学数值模拟的软件和平台
    1.3 存在问题及难点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热液成矿过程动力学模型
    2.1 多孔介质中热液迁移动力学模型
        2.1.1 Darcy定律-Boussinesq方程
        2.1.2 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溶质传递方程
    2.2 多物理化学场耦合
    2.3 无量纲化
    2.4 矿化率和矿化量
第三章 安庆铜矿床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特征
    3.2 矿床概况
    3.3 矿区地质特征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特征
        3.3.5 蚀变分带特征
        3.3.6 成矿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
        3.3.7 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4.1 模型构建
    4.2 初始值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4.3 孔隙度和渗透率约束
    4.4 平衡浓度约束
第五章 安庆铜矿床成矿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
    5.1 概念模型数值模拟
    5.2 安庆铜矿床地质模型数值模拟
    5.3 小结
第六章 安庆铜矿床蚀变矿化过程数值模拟
    6.1 早矽卡岩阶段蚀变矿物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6.2 磁体矿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重磁数据的综合地质解译
        1.2.2 三维地质建模
        1.2.3 三维成矿预测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
        2.1.2 地层
    2.2 南陵-宣城盆地地质概况
        2.2.1 构造
        2.2.2 地层
    2.3 麻姑山矿田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4 典型矿床
        2.4.1 矿区地层
        2.4.2 矿区构造
        2.4.3 岩浆岩
        2.4.4 变质作用与热液蚀变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研究区重力场特征
        2.5.2 研究区磁场特征
        2.5.3 地质体物性划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基于重磁数据的综合地质解译方法
    3.2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3 三维成矿预测方法
第四章 基于重磁数据的剖面综合地质解译
    4.1 先验地质约束
    4.2 剖面范围及地质体单元
    4.3 重磁联合反演
    4.4 重磁反演结果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与地质解译结果优化
    5.1 三维地质建模
        5.1.1 三维矿体模型
        5.1.2 三维地质模型
    5.2 基于三维地球物理正演的地质解译结果优化
        5.2.1 初次结果与实测对比验证
        5.2.2 三维模型修改
第六章 三维成矿预测与靶区圈定
    6.1 麻姑山矿床成矿规律
    6.2 三维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
        6.2.1 三维成矿预测
        6.2.2 找矿靶区圈定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10)南陵-宣城矿集区典型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和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研究现状
        1.2.2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南陵-宣城矿集区域地质背景
    2.3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2.3 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地质特征
    2.4 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地质特征
        2.4.1 地层
        2.4.2 构造
        2.4.3 岩浆岩
        2.4.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第三章 三维地质建模
    3.1 显式建模——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
        3.1.1 矿床实体模型建立
        3.1.2 矿床三维块体模型建立
        3.1.3 基于钻孔数据的块体模型建立
    3.2 隐式建模——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
        3.2.1 GeoModeller软件描绘剖面
        3.2.2 地质剖面数据拟合
        3.2.3 三维实体模型构建
        3.2.4 块体模型剖分
    3.3 建模方法对比
第四章 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
    4.1 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方法介绍
        4.1.1 三维欧式距离场分析
        4.1.2 空间相关程度定量化分析
        4.1.3 三维隆起和凹陷形态分析
    4.2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
        4.2.1 三维欧式距离场分析
        4.2.2 空间相关程度定量化分析
        4.2.3 分析结果讨论
    4.3 铜山~荞麦山铜硫钨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
        4.3.1 三维欧式距离场分析
        4.3.2 隆起和凹陷分析
        4.3.3 分析结果讨论
第五章 三维成矿预测
    5.1 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二值化
    5.2 证据权重法成矿预测
        5.2.1 证据权重计算
        5.2.2 后验概率计算
        5.2.3 预测靶区圈定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矿床成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D]. 付光明.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作用研究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思考[J]. 毛景文,周涛发,谢桂青,袁峰,段超. 矿床地质, 2020(04)
  • [3]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D]. 胡训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安庆铜矿床热液蚀变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 戴文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D]. 叶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及对矿床成因的启示[J]. 赵新福,曾丽平,廖旺,李婉婷,胡浩,李建威. 地学前缘, 2020(02)
  • [8]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J]. 杜杨松,曹毅,秦新龙,庞振山,杜轶伦,王功文. 地学前缘, 2020(02)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10]南陵-宣城矿集区典型矿床定量预测指标分析和成矿预测[D]. 沈乐.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白象山铁矿流体包裹体、热晕及成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