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失态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英语失态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一、英语失言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高雪梅[1](2021)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加快建立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日益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在对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着重探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施效果,以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包括对与主题相关的模糊数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介绍,为构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托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既是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风向标,也是英语教学评价所必须依据的纲领。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第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该部分内容涉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修改完善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最终建构起由6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了层次分析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数值之后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显示所确定的权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第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部分将建构起来的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评价情境中。本研究通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S小学某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整体呈良好态势,但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祝文彬[2](2021)在《游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视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必须学习英语。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二语言,要想学好它,兴趣当然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原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教学,慢慢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这种“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的教学方法,为小学英语课堂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它倍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一方面,教师通过对游戏过程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交流环境,将深奥的语言知识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游戏场景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更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利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中加入游戏活动,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那么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会渐渐增加。因此,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虽然多数教师对在英语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是持肯定态度,但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对游戏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认为游戏只是活跃气氛的工具,不能很好的将游戏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出来。笔者针对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对“游戏”、“游戏教学法”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本研究以N市X小学的5年级和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及相应的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试图探索出一种能够将游戏教学法与英语课堂相融合的方法,以帮助更多的英语教师能够正确使用它,在方法上,笔者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经过两轮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发现在课堂中运用该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改进,整体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参与游戏而变得异常兴奋,课堂上出现场面混乱的现象,教师会花费时间整顿课堂纪律,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度;在游戏的设计上,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设计的游戏形式单一,会导致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降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希望能够促进游戏教学法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为许多新教师更好地使用游戏教学法提供参考。

周小渟[3](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苏芳[4](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李雪婷[5](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王雪[6](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董晓宇[7](2020)在《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态度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语言态度是语言使用者对不同语言情感、认知与行为的价值反应,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及内潜性特征,是语言使用和发展的预见性指标。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选择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作为研究课题是基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竞争现象。研究我国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及外语的语言态度可以探析各语码的实际功能和地位,揭示语言接触下各种语言的活力,对于平衡多语并存、多元文化包容的语言生态以及构建和谐的语言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厦门大学、南昌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121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辅以访谈,研究我国不同语言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语言态度以及影响其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探讨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为语言态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行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些本科生就读于我国不同地域的五所985大学,相较于省属地方院校学生,他们的社会背景和语言背景更为多样,是研究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的最佳对象。在本研究中,国家通用语言即为普通话,外语特指英语。其他语种,如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等语言具有同样宝贵的研究价值,但英语目前是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语言,考虑到研究对象“语库”里外语的同一性,其他外语种类暂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方法,对国内外语言态度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发现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至第四章以定量研究为主,阐释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中社会变项及语言变项对语言态度的影响。其中,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汉语方言的语言态度。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情感维度上对母方言语言态度较为积极,不同方言区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粤方言的大学生对母方言的语言态度最为积极,远远高于赣方言、湘方言和北方方言大学生。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上都呈现出积极的语言态度,对普通话的认同感及其地位、社会影响力和实用性评价较高,普通话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语言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学生对于普通话在情感维度的评价已经超越方言。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外语(英语)的语言态度。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对英语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和实用性评价较高,在工具性学习动机驱使下,愿意学习并使用英语。第五章以定性研究为主,挖掘访谈对话文本,深入探讨影响语言态度的主要社会、认知和语言因素。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政策、城市化程度、家庭背景、语言社区紧密程度、教师和同伴影响等。认知因素包括身份认同、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语言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库)、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基于问卷和访谈研究结果,本章还探讨了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提出“社会化认知”语言态度模型。该模型涵盖社会、认知和语言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将宏观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会话情境相结合,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语言态度具有动态建构的内潜性认知心理特征,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即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发展对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语言态度的动态建构贯穿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第六章聚焦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个案研究,验证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结果。第七章为结论,总结研究发现、启示,概述本研究结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学术贡献及局限,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的特色在于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社会语言学言语适应理论等为研究理据,探析影响语言态度的社会、认知和语言因素,并且构建了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即“社会化认知”语言态度模型,以此深化对语言态度的本质解读。其学术贡献在于,相较于对方言、普通话和外语的单一语言态度研究,本研究将“语库”概念引入语言态度研究中,将个体掌握的语言及其变体,即方言、普通话及外语(英语)纳入语言态度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以多语者的语库多样性作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和认知三个层面探寻语言态度差异产生的动因,将宏观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会话情境相结合,揭示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了“社会化认知”语言态度模型,阐释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第二,借鉴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为语言态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对我国的语言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普及率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推动地域方言和普通话的融合,产生多种地方普通话变体,并逐步替代原地域方言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社会价值将得到普遍认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的第一大外语语种。地域方言、普通话以及英语的使用和发展城乡差异显着。本研究对于理解我国现阶段主要语言关系、语言传承和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本研究揭示方言、普通话和外语(英语)的实际功能和地位,厘清我国现阶段主要语言共存与竞争关系。第二,本研究真实地反应了新时期背景下不同语言/方言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及其发展趋势,验证了方言传承的必要性。第三,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仍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外语教育要秉持“语言资源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兰爽[8](2020)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提出,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正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应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国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要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习分数,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综合运用能力、文化素养等。正是因为传统的课堂将教学中心集中在对知识的讲解和分数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难以调动并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很难满足目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致力于让学习者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其能动性,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做准备,因此体验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英语教学的现存问题,满足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国家学科育人的目的。为验证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小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的行动研究,以此探索体验式教学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此次行动研究的对象是长春市某小学六年级十一班,共40人。本研究主要对实施体验教学之前和后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在笔者两轮行动研究过程中进行学生访谈,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在为期一学期的两次行动研究后,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动机由大部分学生升学考试转变为是自己本身对于英语的喜爱。本次行动研究表明:将体验式教学融合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此外,在如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下,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更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室的局限性,增强体验效果,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今后的体验式教学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体验式教学能力并加强小学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更好地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希望本研究能够给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陈迎娣[9](2020)在《家庭背景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淄博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地位日益突出。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等技能,逐步发展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扎实基础。”由此可见我国对英语口语日趋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哑巴英语”却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写照,这不仅给后继英语的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日趋重视,国内外关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时期。导致学生薄弱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背景方面的因素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索家庭背景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淄博市2所小学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401份有效问卷,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家庭背景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的影响。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界定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而确定了本研究家庭背景包含的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英语文化资本,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父母过程动态监管和家庭关系6个维度20个变量。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在单/双亲家庭、父母学历、家庭收入、母亲英语水平、家庭课外英语藏书量、父亲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父母与子女共同进行英语活动的情况、家庭氛围对英语学习的帮助情况、父母对口语成绩的期望、母亲对口语学习的关注度、家庭提供的教育支持、母亲督促子女进行英语活动的情况、母亲辅导子女英语口语学习的情况、母亲陪伴子女进行英语活动的情况以及父母关系等因素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针对研究结果,笔者发现维护完整的家庭结构与和睦的家庭关系迫在眉睫;家庭文化资本匮乏易对小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家庭的教育理念不科学,教育意识薄弱问题亟待解决;功利化倾向严重;父亲角色缺位使得父母过程动态监管演变为母亲过程动态监管。为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以及教师的作用。家庭方面,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家庭充满正能量;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父母身教胜于言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父母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注重孩子综合能力;俯下身子做父母,拒绝形式上的父母。学校和教师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口语能力;加大英语口语教学支持力度;教师自我发展,主动成长;加强家校互动,为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覃塬[10](2020)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在新课标理念对课堂教学要求有所变化以及教育信息化时代来临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大量课堂教学视频闲置的资源条件下,为了提高英语课堂研究的效率,通过建构课堂话语分析框架进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话语分析是课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与研究视角。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想的话语表现是怎样的?如何确定维度、指标和要素进行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建构?在“英语学习活动观”下,课堂话语分析框架中的敏感性指标有哪些?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话语表现进行阐述,为建构课堂话语分析框架提供基础;通过借鉴经典课堂观察框架和参考真实英语课堂话语进行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试建构;并用访谈法对试建构的分析框架进行二次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三维度十四指标四十六要素”的STN课堂话语分析框架。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四个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探究“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的特征,找出STN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敏感性指标。研究结论包括三个:第一,建构了包含三维度十四指标四十六要素的STN课堂话语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内容体系、编码体系两大部分,且对分析框架的信效度和操作流程进行了分步骤说明;第二,厘清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的四大特征,其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话语模式是“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的基本模式。第三,“英语学习活动观”下STN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敏感性指标包括三维度中的七指标二十要素,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需要在课堂话语中明显体现出分析框架的敏感性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话语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为在该理念下对课堂话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另一方面有利于诊断和改进英语课堂中师生话语的问题所在,有利于增加师生间的话语互动,为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切实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研究基础。

二、英语失言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失言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 传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研究
        1.2.2 现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2.3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模糊数学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有效教学理论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3.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1 科学性
        3.2.2 合理性
        3.2.3 系统性
        3.2.4 层次性
        3.2.5 可操作性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4.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拟定
        4.1.1 课前教学准备
        4.1.2 课中教学实施
        4.1.3 课后教学反馈
    4.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修改完善
        4.2.1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一线教师对评价指标的修改意见
        4.2.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完善
    4.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权重计算
        4.3.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第五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5.1.1 单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5.1.2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5.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糊综合评价
        5.2.1 确定评价因素集与评价等级集
        5.2.2 确立评价矩阵
        5.2.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2.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2.5 评价结果的综合处理
        5.2.6 评价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各级指标重要性及修改意见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各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汇总表
附录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游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三)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有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游戏
        (二)游戏教学法
    五、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切合小学英语教学的游戏设计
    第一节 游戏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学对象
        二、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的需求
        四、教育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游戏设计
        一、游戏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游戏的目的与要素
        三、游戏示例
        四、游戏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游戏教学的优势
        一、游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游戏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章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结果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二、教师访谈结果
        三、原因分析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初步应用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设计
        一、教学实践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实践的计划
    第二节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反思
        一、游戏设计的反思
        二、教学效果的反思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改进与完善
    第一节 教学方案设计的针对性
        一、游戏内容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二、提高游戏指令的规范程度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教学实施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反思
        一、游戏的适用性
        二、丰富评价方式
        三、学生的课堂整体表现
第五章 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学生对英语态度的变化
        一、学生对英语兴趣程度的变化
        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三、游戏活动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四、对教学过程中游戏活动的感受
    第二节 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总结与展望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学术素养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2.3 大学生社会化
    2.4 研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3.2 研究场域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3.2.2 S课程
    3.3 研究参与者
        3.3.1 核心参与者
        3.3.2 非核心参与者
    3.4 研究者角色
    3.5 数据收集
        3.5.1 问卷调查
        3.5.2 课堂观察
        3.5.3 访谈
        3.5.4 叙事
        3.5.5 研究日志
        3.5.6 实物资料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3.6.2 数据深入分析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3.7.1 伦理道德问题
        3.7.2 研究的可信度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4.4 S课外学术实践
        4.4.1 专业学习
        4.4.2 社团活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5.1 宏观机构因素
    5.2 中观课程因素
        5.2.1 课程资源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5.2.3 课堂互动方式
    5.3 微观个体因素
        5.3.1 个人实践网络
        5.3.2 能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6.2.2 能动性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附录三 问卷调查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5)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对比分析理论
        2.2.2 错误分析理论
        2.2.3 中介语理论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错误的分类
        2.4.4 错误的层次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本分析法
        3.2.2 语料库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3.4 研究过程
        3.4.1 预分析
        3.4.2 数据收集
        3.4.3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4.2.1 词形层面
        4.2.2 词汇层面
        4.2.3 句子层面
        4.2.4 动词层面
        4.2.5 名词层面
        4.2.6 错误的原因
        4.2.7 小结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5.1 错误成因分析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5.2 教学启示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1.5.1 语言态度研究的核心概念
        1.5.2 国外语言态度研究
        1.5.3 国内语言态度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工具
        1.6.3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1.7 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的方言态度
    2.1 方言态度研究结果
    2.2 方言态度的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2.3 方言态度与社会变项分析
        2.3.1 个体
        2.3.2 家庭
    2.4 方言态度与语言变项分析
        2.4.1 语言能力
        2.4.2 语言使用频率
    2.5 研究结果讨论
        2.5.1 身份认同、语言意识与方言态度
        2.5.2 社会变项与方言态度
        2.5.3 语言变项与方言态度
    2.6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的普通话语言态度
    3.1 普通话语言态度研究结果
    3.2 普通话语言态度的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3.3 普通话语言态度与社会变项分析
        3.3.1 个体
        3.3.2 家庭
    3.4 普通话语言态度与语言变项分析
        3.4.1 语言能力
        3.4.2 语言使用频率
    3.5 研究结果讨论
        3.5.1 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态度的差异及其动因
        3.5.2 社会变项与普通话语言态度
        3.5.3 语言变项与普通话语言态度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态度
    4.1 英语语言态度的研究结果
    4.2 英语语言态度在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4.3 英语语言态度与社会变项分析
        4.3.1 个体
        4.3.2 家庭
    4.4 英语语言态度与语言变项分析
        4.4.1 语言能力
        4.4.2 语言使用频率
    4.5 英语态度与方言态度、普通话态度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结果讨论
        4.6.1 英语、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态度差异及其动因
        4.6.2 社会变项与英语语言态度
        4.6.3 语言变项与英语语言态度
        4.6.4 方言、普通话及英语语言态度间的联系和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
    5.1 影响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
        5.1.1 社会因素
        5.1.2 认知因素
        5.1.3 语言因素
        5.1.4 研究结果讨论
    5.2 语言态度的形成机制
    5.3 “社会化认知”模型对语言态度本质特征的阐释
        5.3.1 语言态度的动态建构特征
        5.3.2 语言态度的认知心理特征
        5.3.3 语言态度的内潜性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个案研究
    6.1 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语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6.3 研究结果
        6.3.1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
        6.3.2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影响因素
    6.4 分析与讨论
    6.5 结语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我国大学生方言、普通话、外语(英语)语言态度
        7.1.2 影响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
        7.1.3 语言态度形成机制
    7.2 研究启示
        7.2.1 关注家庭语言传承,提高全民语言意识
        7.2.2 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
        7.2.3 正确认识英语“国际通用语”的语言价值
        7.2.4 在公共领域推广多种语言服务,提升语言活力
    7.3 研究结果的意义与贡献
        7.3.1 理论意义
        7.3.2 学术意义
        7.3.3 现实意义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7.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验
        2.1.2 体验式教学
    2.2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理论研究
        2.2.2 教学研究
        2.2.3 体验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体验学习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与原则
        3.1.1 体验式教学特征
        3.1.2 体验式教学原则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问卷
        3.3.2 访谈
第四章 行动研究过程
    4.1 研究过程概况
    4.2 第一次体验式教学行动研究
        4.2.1 课前计划
        4.2.2 行动实施
        4.2.3 观察分析
        4.2.4 问题反思
    4.3 第二次体验式教学行动研究
        4.3.1 课前计划
        4.3.2 行动实施
        4.3.3 观察分析
        4.3.4 课后反思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数据分析
        5.1.1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5.1.2 访谈结果的分析
    5.2 讨论
第六章 建议
    6.1 建议
        6.1.1 提升英语教师体验式教学能力
        6.1.2 加强基础教育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
        6.1.3 充分培养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
    6.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9)家庭背景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淄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1.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实困境的严重性
        3.关注家庭背景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影响的必要性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对影响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因素的研究
        2.国内外关于家庭背景对英语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3.已有研究的总结和思考
    (三)主要概念界定
        1.家庭背景
        2.英语口语
        3.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1.研究意义
        2.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目标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标
    (三)研究对象
        1.所选学校
        2.抽样对象
    (四)研究工具
        1.问卷的设计思想和编制
        2.问卷的试测
        3.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4.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5.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五)研究变量的设定与假设
        1.研究变量的设定
        2.研究假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结构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1.单/双亲家庭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2.独生/非独生子女家庭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1.父母学历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2.父母职业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3.家庭收入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三)家庭英语文化资本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1.父母英语水平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2.家庭课外英语书籍量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3.父母对西方文化兴趣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4.观看英语节目或收听英文歌曲的频率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5.父母与子女共同进行英语活动情况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6.家庭环境与气氛对英语学习的帮助情况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四)父母教育理念和方式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1.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2.父母对成绩的期望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3.父母对子女英语口语的关注度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4.家庭提供的教育支持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五)父母过程动态监管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1.父母督促子女进行英语活动的情况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2.父母对子女英语口语的辅导情况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3.父母陪伴子女进行英语活动的情况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六)家庭关系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1.父母关系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2.亲子关系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成绩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论与探讨
    (一)研究结论
    (二)家庭背景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影响的探讨
        1.维护完整的家庭结构与和睦的家庭关系迫在眉睫
        2.家庭文化资本匮乏易对小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3.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教育意识薄弱问题亟待解决
        4.功利化倾向严重
        5.父亲角色缺位使得父母过程动态监管“演变”为母亲过程动态监管
四、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家庭背景因素改善家庭背景的对策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家庭充满正能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父母身教胜于言传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4.摒弃功利主义,注重综合能力
        5.俯下身子做父母,拒绝形式上的父母
    (二)针对家庭背景因素改进小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口语能力
        2.加大英语口语教学支持力度
        3.教师自我发展,主动成长
        4.加强家校互动,为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五、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新课标下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二、课堂教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三、建构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启示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主要概念
        一、文献综述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话语表现
    第一节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特征
    第二节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话语表现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话语要求及行为表现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有效教学理论
        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
    第二节 建立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一、外语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二、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路径
    第三节 课堂话语分析框架试建构
        一、课堂话语的内容体系试建构
        二、课堂话语的编码体系试建构
    第四节 分析框架的修订与完善
        一、修订与完善的方法
        二、修订与完善的过程
        三、最终框架——STN课堂话语分析框架
        四、分析框架的信效度以及其他说明
第四章 课堂话语分析框架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案例的选取及操作流程
        一、案例分析的样本选择
        二、案例分析的操作流程
    第二节 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特征分析
        一、高中英语课堂话语内容分析
        二、高中英语课堂话语信息流分析
        三、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特征总结
    第三节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分析框架的敏感性指标
        一、教师话语维度的敏感性指标
        二、学生话语维度的敏感性指标
        三、无话语维度的敏感性指标
        四、对敏感性指标的理论验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建构了STN课堂话语分析框架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的特征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下分析框架的敏感性指标
    第二节 建议与思考
        一、对提高“英语学习活动观”下课堂话语水平的建议
        二、关于课堂话语分析框架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思考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英语失言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S小学为例[D]. 高雪梅. 山西大学, 2021(12)
  • [2]游戏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祝文彬. 喀什大学, 2021(07)
  • [3]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7]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D]. 董晓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8]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兰爽.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家庭背景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淄博市为例[D]. 陈迎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D]. 覃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英语失态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