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

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

一、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吕子强,方健,常龙,尉媛[1](2021)在《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塔性能研究方法综述》文中指出冷却塔是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不仅影响到水的冷却效果还关系到系统的新水消耗和污水排放。本文整理近年冷却塔性能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冷却塔理论研究、实测方法以及数值模拟三方面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了各类方法的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方法的优缺点。综述结果表明,较多文献关注冷却塔的冷却能力,在冷却塔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耗水与排放指标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徐一丹[2](2021)在《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日,“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对于我国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行业更加注重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火力发电机组所配备的冷却塔作为重要的冷端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厂的经济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研究。Ebsilon软件是针对各类热力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的电站工程一站式软件,适用于火电厂、核电厂等复杂热力系统的构建与模拟。本文利用Ebsilon软件,针对山东某660MW发电机组,建立了整体热力系统的物理仿真模型,对机组及冷却塔的变工况运行进行了研究,探索环境参数、冷却塔性能改造等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利用Ebsilon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冷却塔、冷端系统及整个热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所研究系统的冷却塔进行了现场性能测试工作,获取模型的初始输入参数。利用设计数据、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校核验证,建立的Ebsilon仿真模型各抽参数的平均误差在1%以内,而冷端系统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绝对误差小于0.07kPa,相对误差小于2%,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编制了 Matlab与Ebsilon的程序接口,通过调用Matlab程序运算,建立了机组背压的动态工作面,将冷却塔不同工况下各参数、影响因素的变化同电厂热经济性指标建立联系,研究了环境参数对机组的热经济性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较低循环水流量、较低气温、较高空气湿度条件,能产生较低的发电热耗和发电煤耗。而在侧风条件下,不同侧风风速对冷却塔和机组的影响也不相同。随着侧风风速由无风升至4.75m/s,出塔水温升高1.6℃;背压升高1.97kPa;发电热耗升高30.08kJ/kW·h、发电煤耗升高1.14g/kW·h。利用Ebsilon内置组件计算模型,结合电厂实际设备参数、运行数据及现场测试数据,研究了冷却塔性能改造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利用Ebsilon冷却塔本体结构模型,对改造前后冷却塔冷却能力、各冷却分区冷却能力以及热力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能改造改善了侧风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冷却塔的冷却能力,且显着优化了机组的热经济性参数,降低了机组运行中的发电热耗与发电煤耗。到达最大风速时,发电热耗较改造前低了 9.40kJ/kW·h,发电煤耗较改造前低了 0.36 g/kW·h。本文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某660MW机组完整热力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变工况模拟,对冷却塔进行了分区建模与计算,获取了各个区域变化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环境因素与电厂热经济性的直接关系,可准确把握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的影响,为后续热力系统的优化增效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为优化改造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

闫明暄[3](2021)在《填料双层布置对直接蒸发冷却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械压缩式制冷设备有高能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空气调节系统对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蒸发冷却技术具有节能、环保、健康的优点,其利用水蒸发原理进行制冷,能够大幅节省耗电量。同时,它以水作为制冷剂,对环境无污染。填料布置方式影响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填料双层布置的形式,并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了该布置对冷却性能和阻力性能的影响机制;此外,为节约淡水资源,本文还探究了海水用于蒸发冷却的可行性。研究将为优化填料布置形式以及探索海水蒸发冷却可行性提供参考。首先,选用型号CELdek7060的填料,搭建了风洞实验台,测试了厚度为100 mm和300 mm的常规填料以及“100 mm填料+100 mm中空+100 mm填料”双层填料的传热传质性能以及阻力特性,获得了填料的传热系数和阻力性能经验公式;而后,实验探究了三种浓度海水应用于蒸发冷却的可行性,对比了海水蒸发冷却与淡水蒸发冷却的传热传质性能和阻力特性,并拟合出了不同浓度的海水蒸发冷却的传热系数;最后,构建了填料双层布置应用于蒸发冷却时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填料内部蒸发冷却过程中的气、液间的热质传递机理,得到了空气动力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规律,获得了不同入口空气状态参数对蒸发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上述研究发现:(1)实验研究发现,填料双层布置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300mm双层布置填料与200 mm常规填料相比,其空气侧压降相近,但冷却效率却优于200 mm常规填料,如在常用风速2.5 m/s下,300 mm双层布置填料的冷却效率比200 mm常规填料高4.5%,其空气侧压降与200 mm常规填料接近;300 mm双层布置填料与300 mm常规填料相比,在0.5~3.0 m/s风速范围内,其空气侧压降降低了2.3~33.1 Pa,冷却效率比300 mm常规填料低了 8.0%~5.4%。(2)海水应用于蒸发冷却时的冷却效率稍低于淡水。在相同的风速和填料厚度下,不同浓度的海水与淡水蒸发冷却相比,其空气侧压降值很接近;海水的冷却效率低于淡水,且海水浓度越高,海水的冷却效率越低;在风速0.5~3.0 m/s,1倍浓度海水在常规填料厚度100 mm和300 mm时的冷却效率分别比淡水的低2.8%~7.0%和 2.8%~4.9%。(3)模拟研究获得了填料双层布置时各个区域的冷却占比以及不同入口空气状态对蒸发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气液之间的热质传递主要与两相间的温度差、湿度差、气液接触时间和面积有关,而温、湿度差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填料区域的气液接触时间和面积要大于中空区域;在风速1.5m/s、入口空气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的工况下,空气依次经过100 mm填料、100 mm中空、100mm填料的温降分别为4.3℃、1.3℃、1.6℃;所有填料区承担了 82.5%的冷却,而中空区域承担了 1 7.5%的冷却;入口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均对蒸发冷却性能有影响,而空气速度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双层填料布置与常规填料200 mm和300 mm相比,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海水应用于蒸发冷却时的冷却效率稍低于淡水,但海水应用于蒸发冷却对沿海地区节约淡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为优化填料布置形式以及探索海水蒸发冷却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马鲲鹏[4](2021)在《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热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文中认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海水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化学资源,向大海要水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共识。为解决淡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将海水开发利用,用作工业用水,尤其是用来当作工业中的冷却水,可极大减少淡水的使用,是推动我国及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能够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以海水为冷却介质的海水冷却塔的应用和发展,能够极大节约淡水资源,减少海洋热污染,是解决我国和世界淡水资源危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未来沿海地区冷却塔的主要发展方向[1]。鉴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机械通风逆流式海水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对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热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传热传质原理和湿空气性质出发,给出了麦克尔模型和璃普模型2种湿式冷却塔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从海水的物理特性出发,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海水冷却塔的热力计算改进模型。同时,充分考虑海水特性,分别分析了海水比热、海水蒸汽分压、海水密度、海水汽化潜热等随海水含盐量和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推导出了海水冷却塔冷却任务数理论计算公式,并对海水冷却塔冷却任务数与现有的基于淡水计算的海水冷却塔冷却任务数进行比较,得到了两者的区别。再次,借助Matlab软件,研究了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出塔水温、所需风机风量、风机全压、所需电机功率的影响规律。同时,也研究了冷却水温差和冷却塔效率分别随海水含盐量、气水比、进塔水温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海水对羽雾形成的影响,借助Matlab软件,研究了定工况条件下海水含盐量对冷却塔出口空气参数的影响规律。最后,研究了变工况条件下海水含盐量对冷却塔蒸发率、节水的影响规律,海水含盐量和环境气象条件对浓缩倍率的影响规律。综上所述,本文从海水物性直接出发,充分考虑海水特性,给出了更为准确的海水冷却塔热力计算的方法。得到了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热力特性、冷却塔出塔空气参数、节水和浓缩倍率的影响规律,可为海水冷却塔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根据。

宋华东[5](2021)在《基于强化蒸发冷却的湿式冷却塔的增效机制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式冷却塔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换热设备,其热力性能对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的研究并未全面铺展开来,湿式冷却塔在理论极限下的出塔水温为环境的湿球温度,这是限制冷却塔热力性能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蒸发冷却技术的湿式冷却塔的增效机制,构建了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增效物模试验台,并对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冷却塔的冷却性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探索了一种利用强化蒸发冷却技术来给湿式冷却塔增效的方法,本文以机械通风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对强化蒸发冷却技术在冷却塔上应用的工作机制做了理论分析。并基于此理论分析建立了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此数学模型分析了湿式冷却塔内复杂的传热传质现象,给出了填料内干通道空气的质量平衡方程和热平衡方程,给出了湿通道空气和水的质量平衡方程和热平衡方程,并通过此模型进行了热力计算与分析,结果发现,在热平衡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该强化蒸发冷却冷却技术用于冷却塔将极大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性能。为了验证该强化蒸发冷却技术用于湿式冷却塔增效的可行性,本文设计了一种由干通道和湿通道组成的新的填料模块,并依据一定的相似准则,构建了湿式冷却强化蒸发冷却增效的物模试验台。作为冷却介质的空气不只是穿过雨区后进入填料与热水发生传热传质,同时一部分空气通过干通道等湿降温后再进入湿通道与热水发生热质交换。文中在干通道填料片上开多个小孔,并用示踪试验确定开孔的数量和尺寸大小,以保证在风机的抽力作用下,干通道中的空气能够均匀的流入湿通道。本文通过对比填料模块均由湿通道组成的冷却塔(原型塔)和填料模块由干通道和湿通道组成的冷却塔(增效塔),对湿式冷却塔增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干通道中的空气被等湿降温,进入湿通道后水蒸气的分压力降低,促进了水的蒸发与热传递,降低了水温,提高了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并分析了不同的进塔水温、循环水量以及出塔风速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1)冷却塔的冷却水温降Δt和冷却效率η随进塔水温的升高而增大,湿球效率ηwb随进塔水温的升高而减小。由于进塔水温增加,气水间的温差增加,增强了换热的驱动力,同时出塔水温升高,因此提高了冷却水温降Δt和冷却效率η,降低了湿球效率ηwb。(2)冷却塔的冷却水温降Δt和冷却效率η以及湿球效率ηwb随循环水量的升高而减小。由于循环水量增加,同一高度上的干通道空气温度变高,出塔温度升高,降低了冷却水温降Δt、冷却效率η及湿球效率ηwb。(3)冷却塔的冷却水温降Δt和冷却效率η以及湿球效率ηwb随出塔风速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出塔风速增加,通风量增加,促进了循环水的冷却。提高了冷却水温降Δt、冷却效率η及湿球效率ηwb。增效塔的进塔水温、循环水量以及出塔风速对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与原型塔一致,且其冷却性能好于原型塔。最后,本文研究了增效塔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化蒸发冷却能力,发现通过减少循环水量、降低进塔水温以及提高通风量可以有效地实现干通道空气的预冷,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冷却塔的冷却效率和湿球效率,说明基于该强化蒸发冷却技术的湿式冷却塔可以更好的发挥空气的冷却潜能,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性能。

汪凯文[6](2020)在《基于负荷预测的酒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高端酒店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占其运行阶段总能耗的30%~40%,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是酒店节能减支的重要措施。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在空调节能领域的应用,探索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方法及其应用成为酒店节能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某四星级酒店能源管理系统数据,对酒店空调系统运行负荷进行预测,并对空调水系统设备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提出基于数据预处理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空调系统运行负荷预测方法。其中,数据预处理流程包括输入参数选取、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降维和数据变换。以预处理结果中训练集、测试集数据为输入参数,采用网格搜索与10层交叉验证对RBF核函数的核参数进行寻优,建立酒店空调系统运行负荷预测的黑箱模型。引入均方根误差RMSE、拟合优度R2和计算时间T对模型的预测精度、泛化性能以及计算成本进行评价。此外,本文对比分析了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是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输入参数降维对负荷预测结果的影响。训练集与测试集的预测结果表明负荷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泛化性能较好;采用PCA法进行数据降维可以降低计算成本,但会降低负荷预测精度。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挖掘的空调系统负荷预测方法具有可行性,逐时负荷的预测结果为空调水系统设备运行策略优化奠定基础。其次,采用机理与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冷水机组与变频水泵能耗的灰箱数学模型以及冷却塔风机能耗的机理模型。其中,冷水机组能耗模型是由冷机冷却水进水温度与冷冻水出水温度温差以及制冷量构成的二元函数;变频水泵能耗模型是由系统流量构成的一元函数;冷却塔风机能耗是由风机开启数量构成的一元函数。基于设备历史运行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能耗灰箱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辨识,拟合结果能较好反映工程实际。然后,基于设备能耗模型对各设备节能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工程实际,对部分负荷下各设备节能特性与运行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负荷时降低冷机冷却水进水温度或提高冷水出水温度均能提高冷机COP,增幅分别为7.55%~29.90%和4.75%~25.52%;并联水泵调速策略中同步调速能耗最低,较阀门节流调速节能21.76%,“一定一变策略”会导致冷冻水泵过载;冷却塔的冷却效率随室外空气湿球温度和风水比的升高而升高,当湿球温度高于28℃时继续增大风水比对冷却效率影响不大。最后,构建能耗优化函数实现酒店空调水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在酒店空调系统负荷预测结果与设备能耗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中央空调水系统能耗优化函数,并以水系统运行过程总能耗最低为优化目标、以各模型参数的变化范围和设备间换热过程为约束条件,对酒店水系统单日逐时及不同负荷率下的设备运行策略进行优化。相较历史运行数据,优化后单日水系统总能耗降低12.11%,冷水机组COP与水系统EER的均值分别提升7.64%和10.67%;不同负荷率下水系统的能耗平均下降12.40%,冷水机组COP与水系统EER的均值分别提升7.85%和15.28%,优化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负荷预测的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策略具有可行性,在实际酒店节能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金琦凡,王宏光[7](2020)在《冷却塔评价指标研究与冷却数应用》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各类冷却塔性能评价方法的优劣,对冷却幅高评价法、冷却效率系数评价法、冷却水温对比法、冷却水量对比法、通风量以及冷却数等6种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以某电厂600 M W机组的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为例,通过采用布置导风板改善冷却性能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以冷却数评价指标为基准的导风板选型优化。结果表明:冷却数对气-水直接蒸发换热过程强弱有直观的反映,配合通风量指标,可以同时考虑到对热力过程的评价与对空气动力性能的评价;导风板安装角为40°时的冷却效果最佳,此时气流进入冷却塔切向角适中,空气流场均匀,冷却数最大;旋流叶片弧度为30°时的优化率为12. 2%,此时气流进塔受到的缓冲适中,冷却数最大。

李欣[8](2020)在《侧风环境下机械通风冷却塔的三维热力特性与性能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过程中机械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其性能受塔体构造、气水参数与风机抽力等多方面限制。由于场地受限,机械通风冷却塔塔群一般为背靠背阵列式布置,进风方式多为单侧进风。当单侧进风时,冷却塔雨区配风沿塔深方向很不均匀,内侧区域冷却效率较低。在侧风工况下,风速与风向直接影响了冷却塔的进风性能。目前关于侧风对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尤其是单侧进风冷却塔,侧风对冷却塔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单侧进风机械通风冷却塔的三维热力性能及不同因素尤其是外界侧风对塔性能的影响,分析各种因素下塔内流场、温度场、压力场等分布,在此基础上探讨冷却塔的三维增效机制。本文建立了关于单侧进风机械通风冷却塔的三维计算模型,并采用实型塔的实测数据证实了所建冷却塔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上述模型,计算分析单侧进风机械通风冷却塔在有无侧风时的热力性能,显示了冷却塔内流场、压力场与温度场等三维分布,采用通风量、出塔水温温降与冷却效率来评价冷却塔的热力特性。无风工况时,由塔内水气参数分布可知:空气流速沿塔深方向逐渐变小,空气温度与湿度水平不断增加,出塔水温逐渐增加,冷却塔内侧区域冷却效率较低。进风口上缘处出现纵向漩涡,使有效通风量减少,局部冷却效率降低。塔外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出塔气流回流现象,使进塔气流温度与湿度水平提升。无风时,塔内填料层的水气间换热能力最强,雨区仅次于填料区。相比于填料层与雨区,配水区水气间换热能力较弱。当迎面进风时,通过对变工况下的冷却塔性能的研究可知:在所研究的侧风风速范围内,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均随进塔水温的升高而升高,随循环水量与环境干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侧风风速va为2m/s,相比于0°进风,不同风向的塔内有效通风量均减少,当风向为90°、135°及180°时,出塔气流出现回流现象。风速与风向对单侧进风机械通风冷却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任一风速,风向为0°的冷却塔性能最好,45°进风的冷却塔性能次之,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均随侧风风速的增加而增强,侧风的存在有利于冷却塔的运行。90°、135°及180°进风的冷却塔性能均较低,冷却塔冷却性能均随侧风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在所研究的侧风风速范围内,当风速va小于5m/s时,90°进风的冷却塔性能强于135°进风,180°进风的冷却塔冷却效率最低。风速va大于5m/s时,135°进风与180°进风的冷却塔性能反而强于90°进风。基于冷却塔内的三维传热特性,采用填料非等高布置与导风管布置以优化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填料非等高布置方式为:填料内区厚度减少,填料中外区厚度增加。侧风工况时,“123”填料布置的冷却塔性能一直强于填料等高布置与“133”填料布置冷却塔,但风速越大,此种填料布置方式对冷却塔增效效果越不明显。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自然环境下的进塔风速一般低于8m/s,因此推荐采取“123”填料布置方式来提升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当雨区布置导风管后,冷空气经由导风管流入冷却塔内侧空间,因没有受到淋水阻力,其流速一直高于管外气体流速,改善了冷却塔内侧区域的流速分布,降低了空气温度与湿度水平,使换热能力加强。通过对横截面积Ap为3m2、4m2与6 m2导风管布置的冷却塔性能研究可知:无风时,导风管的存在对冷却塔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所研究的侧风风速范围内,布置导风管后的冷却塔效率均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其中,Ap为4 m2的导风管对冷却塔的增效效果最好,Ap为3 m2的导风管次之。当导风管Ap为6 m2时,其风速va大于5m/s时,导风管才对冷却塔性能有改善效果。由此可知,导风管的几何尺寸并不是越大越好,这由导风管内新风对塔内侧流场改善程度、导风管阻力大小及占雨区空间大小三方面共同决定。当布置尺寸合适的导风管,侧风工况下的冷却塔性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张治愚[9](2020)在《进风预喷淋空冷塔的数值模拟及其性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冷却塔作为电力系统重要的冷端设备,其冷却性能同电厂经济性与稳定性息息相关。空冷塔凭借其节水、低运行成本、低维护成本的优点,在干旱地区电厂得到了广泛应用。空冷塔由于冷却极限的限制,导致其冷却性能在高温时段急剧恶化,难以与用电高峰期相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喷淋预冷进风技术,利用喷淋液滴蒸发冷却进风,从而强化空冷塔换热器处的换热。本文针对进风预喷淋空冷塔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实现一定淋水量控制条件下空冷塔冷却性能的最大化,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分析了喷淋液滴蒸发过程并建立了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基于现有研究与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中流动与热质传递规律,并综合冷却影响区域温度及其面积提出了喷淋液滴未全面覆盖待冷却面时蒸发冷却性能的评价指标,即修正冷却效率;研究了喷嘴布置间距、环境温湿度、气流速度等因素对双喷嘴喷淋蒸发冷却性能的作用机理;而后,协同考虑自然通风系统内流动与热质传递耦合特性,建立了进风预冷空冷塔的三维仿真模型,探究了喷淋液滴的引入对空冷塔内空气动力场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典型尺寸空冷塔可行的预喷淋区域,揭示了喷淋角度和喷嘴布置方案对进风预喷淋空冷塔换热性能的作用机理;最后,研究了喷淋角度和喷嘴布置方案对进风预喷淋空冷塔换热性能的协同调控机制,获得了喷淋角度和喷嘴布置方案的优化组合关系,以及节水运行调控策略,揭示了进风预喷淋对空冷塔换热性能的提升机理,为空冷塔的节能优化设计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上述研究发现:(1)喷嘴布置间距通过冷却影响区域温度及其面积影响喷淋蒸发冷却性能,且冷却性能与喷嘴距待冷却面的距离有关。双喷嘴喷淋液滴在待冷却面形成两个冷却影响区域,当两个区域相切、相离时风洞出口截面处的修正冷却效率相近,但比两个区域部分重叠的情况高2.5%;低风速下的修正冷却效率优于高风速,当气流速度从3 m/s下降至1 m/s时,出口截面处的修正冷却效率从29.0%上升至82.8%;入口空气的干球温度较高、含湿量较低时,双喷嘴喷淋系统的冷却性能较好。(2)不同进风高度、不同半径上可行的喷嘴布置位置不同,二者同时影响喷嘴可行的布置位置。在低进风高度区,喷嘴可行的布置位置集中于塔中间位置及外沿区域,喷嘴水平向塔中心喷射时散热器能够获得较优的冷却效果;在中、高进风高度区,喷嘴的可行布置位置集中于塔外沿区域,喷嘴水平与垂直之间喷淋或垂直向上喷淋时,散热器能够获得较优的冷却效果;同一布置半径处,随着喷嘴布置高度的增加,散热器面的冷却中心逐渐从塔中心区域移动至外沿,且随着布置半径的增大,散热器面的冷却中心开始移动的高度也在逐渐增加。(3)喷嘴布置方案与喷淋角度协同影响空冷塔换热性能。低、中进风高度区的喷嘴布置较优方案为:位置较低的喷嘴布置在空冷塔内部区域,位置较高的喷嘴布置在空冷塔外沿区域,此时散热器面修正冷却效率比其它方案最大可高出5.9%,相应的散热器面平均温度最多低0.8℃;喷嘴布置与喷淋角度的优化组合研究发现,喷嘴采用较优喷淋角度时,在高进风高度区布置半径选择45 m、高度选择1 1、13 m组合时的冷却效果好,散热器面修正冷却效率比布置在9、11 m和10、12m方案分别高出1.4%和8.0%。研究表明,采用冷却性能较好的喷嘴布置方案的进风预喷淋空冷塔的换热量相对于传统空冷塔提高了 42.38%。(4)节水运行调控的研究发现,在较低喷水量工况,应将喷嘴流量均匀化或在较高喷雾位置使用较大水流量;对75%基准喷水量工况,喷嘴流量均匀分布时冷却效果较好,此时散热器面修正冷却效率比其它方案最大可高出4.8%;对50%基准喷水量工况,位置较高的喷嘴流量较大时冷却效果较好,此时散热器面修正冷却效率比其它方案最大可高出2.9%。综上,进风预喷淋空冷塔内喷嘴布置应按照低进风高度区喷嘴设置在内,高进风区喷嘴设置在外的原则进行布置;较高布置高度的喷嘴位置应以靠近散热器为宜,同时不宜布置在空冷塔入口最外沿。当多喷嘴系统在低喷水量工况下运行时,喷嘴流量应均匀化或在较高喷雾位置使用较大水流量。

党志刚[10](2020)在《大型湿式冷却塔非等片距填料与分区配水协同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发电厂大容量机组所配备的冷却塔往大型和超大型方向发展。大型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体积庞大,塔底直径大,进风不均匀,导致冷却塔热力特性沿径向分布不均,塔中心区域阻力特性差,进而恶化了整塔的冷却能力。淋水填料作为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的“心脏”,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冷却效率的高低,而填料布置方式和配水区配水方式对冷却塔的热力阻力特性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填料布置方式和配水方式对冷却塔热力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以国内某内陆电厂600 MW机组配备的大型湿式冷却塔为原型,将冷却塔填料区分为内外两区,在内外区分别布置不同片距的填料,制定不同填料布置方案。采用ICEM软件对冷却塔进行三维建模并划分网格,采用Fluent软件建立了大型湿式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嵌入用户自定义函数(UDF)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多种填料布置方案下的冷却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特性,进行了变工况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区配水,进行了协同优化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设计工况下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等片距填料可明显改善塔内温度场与流场的均匀性,优化冷却塔热力阻力特性。对于600 MW冷却塔,在设计工况下,仅使用非等片距填料后,半径分割点为47.5m时,全塔热力特性相对较优,冷却塔水温降、冷却效率和冷却数均达到最高点,分别为10.04℃、62.3%和1.40;相比于原始常规塔前分别增加了 0.23℃、1.4%和0.01,相对提升率分别为0.7%、2.3%及0.76%。采用非等片距填料以后,冷却塔除水器上表面z方向(竖直方向)风速与全塔通风量均有所提升,且随半径分割点的增大而增加。当半径分割点从0 m(全部采用26 mm片距的S波填料)增大到57 m(全部采用30 mm片距的S波填料)时,全塔通风量增加了 751.32kg/s,相对提升6.3%;除水器上表面z方向风速增加了 0.05 m/s,相对提升3.6%。变工况分析的结果表明:非等片距填料在环境气温变化时,仍可以达到优化冷却塔热力特性的效果,在冬季典型环境工况下,最大可降低出塔水温0.35℃。在进塔水温变化时,采用非等片距填料的冷却塔热力特性相比原始塔更稳定。非等片距填料与分区配水协同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随填料内区配水量占比的升高,冷却塔的出塔水温先降低后升高,全塔通风量先增加后减小。相对于均匀配水,分区配水可有效降低出塔水温,优化热力特性。在填料内区半径为45 m,配水量占总配水量的70%时,冷却塔性能达到较优化的状态。采用该优化配置后的冷却塔出塔水温较常规塔最大降低0.32℃。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非等片距填料和分区配水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非等片距填料和分区配水协同优化的冷却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特性,揭示了该优化方式对冷却塔热力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优化配置下湿式冷却塔的性能提升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湿式冷却塔的深入节能增效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冷却塔的三维热力设计提供指导。

二、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塔性能研究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研究
    2.1 Merkel模型
    2.2 e-NTU模型
    2.3 Poppe模型
    2.4 三种方法的比较
3 实测研究
    3.1 冷却塔工况选取
    3.2 风吹水损失的实测
    3.3 实测结果的应用
4 数值模拟研究
    4.1 二维数值模拟方法
    4.2 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5 结论

(2)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厂冷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现状
        1.2.1 冷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
        1.2.2 湿式冷却塔优化研究
    1.3 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与建模研究现状
        1.3.1 热力系统建模研究方式
        1.3.2 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1.3.3 Ebsilon建模应用
    本文以某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bsilon软件概况及建模方法
    2.1 Ebsilon软件基础
        2.1.1 Ebsilon软件简介
        2.1.2 软件功能与特点
    2.2. 建模过程与方法
        2.2.1 建模流程
        2.2.2 建模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1.1 主体部件建模
        3.1.2 整体系统建模
        3.1.3 模型验证
    3.2 基于Ebsilon的冷端系统建模
    3.3 基于Ebsilon的冷却塔本体建模
    3.4 Matlab调用程序编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bsilon的环境因素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影响研究
    4.1 现场实验与数据传输
        4.1.1 现场测试目的
        4.1.2 现场测试内容
        4.1.3 测试要求及测试仪器
        4.1.4 现场测试数据传输
    4.2 仿真模型的计算模式选择
    4.3 冷却塔性能评价指标
    4.4 热力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
    4.5 环境因素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影响的Ebsilon仿真模拟
        4.5.1 环境温度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2 循环水量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3 环境湿度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4 环境侧风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bsilon的冷却塔性能改造对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研究
    5.1 冷却塔分区建模
    5.2 性能改造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分析
        5.2.1 性能改造措施分析
        5.2.2 性能改造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
        5.2.2.1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5.2.2.2 性能改造对各区冷却能力的影响
        5.2.2.3 性能改造对填料区传热传质能力的影响
        5.2.3 侧风环境下性能改造对热力性能影响
    5.3 冷却塔性能改造对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的Ebsilon仿真模拟
        5.3.1 性能改造对汽轮机背压的影响
        5.3.2 性能改造对发电功率的影响
        5.3.3 性能改造对发电热耗及发电煤耗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填料双层布置对直接蒸发冷却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空调能耗与环境污染
        1.1.2 直接蒸发冷却的应用现状
        1.1.3 中国淡水资源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填料的发展过程
        1.2.2 填料布置的研究综述
        1.2.3 海水蒸发冷却的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基础理论
    2.1 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原理
    2.2 热质传递过程分析
        2.2.1 空气侧热质传递过程分析
        2.2.2 水侧热质传递过程分析
    2.3 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性能评价
        2.3.1 阻力特性
        2.3.2 传热传质特性
        2.3.3 填料的收益效率
第3章 填料双层布置的实验研究
    3.1 填料的布置形式
    3.2 风洞实验设计
        3.2.1 风洞系统
        3.2.2 配水系统
        3.2.3 数据采集系统
        3.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误差分析
        3.3.2 阻力特性
        3.3.3 传热传质特性
        3.3.4 填料的收益效率
        3.3.5 水损耗
    3.4 海水应用于蒸发冷却的可行性探究
        3.4.1 海水配制
        3.4.2 阻力特性
        3.4.3 传热传质特性
        3.4.4 水损耗
第4章 填料双层布置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CFD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4.1.1 基本假设
        4.1.2 物理模型
        4.1.3 控制方程
        4.1.4 边界条件
        4.1.5 数值计算方法
    4.2 网格划分以及参数设置
        4.2.1 几何模型
        4.2.2 网格划分以及独立性验证
    4.3 模型验证
    4.4 气-液两相流动与热质传递机理研究
        4.4.1 空气动力场
        4.4.2 空气温度分布
        4.4.3 空气湿度分布
        4.4.4 不同入口空气状态参数对蒸发冷却性能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热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水冷却概述
        1.2.1 海水冷却技术
        1.2.2 海水冷却塔
    1.3 国内外冷却塔研究进展
        1.3.1 冷却塔发展历程和现状
        1.3.2 海水冷却塔发展历程和现状
    1.4 研究概述
        1.4.1 目前海水冷却塔研究存在的问题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冷却塔概述与冷却塔热力计算模型
    2.1 冷却塔概述
        2.1.1 按循环冷却水和空气流动方向分类
        2.1.2 按通风方式分类
        2.1.3 按循环冷却水和空气接触方式分类
        2.1.4 按冷却介质分类
    2.2 机械通风逆流式冷却塔基本传热传质原理
        2.2.1 水与空气的接触传热
        2.2.2 水与空气的蒸发散热
    2.3 湿空气的性质
        2.3.1 温度
        2.3.2 空气的压力
        2.3.3 湿空气的密度
        2.3.4 空气的湿度
        2.3.5 含湿量
        2.3.6 湿空气的比热
        2.3.7 湿空气的焓
    2.4 湿式冷却塔热力计算模型
        2.4.1 麦克尔模型
        2.4.2 麦克尔模型求解
        2.4.3 璃普模型
        2.4.4 璃普模型的求解
        2.4.5 麦克尔模型和璃普模型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水特性以及海水冷却塔热力计算模型的改进
    3.1 海水概述
        3.1.1 海水的物理特性
        3.1.2 海水和淡水的区别
    3.2 逆流式冷却塔的热力计算
        3.2.1 逆流式冷却塔热力计算的焓差法
        3.2.2 逆流式冷却塔的设计计算
    3.3 充分考虑海水特性的热力参数计算
        3.3.1 海水比热的计算
        3.3.2 海水蒸汽分压的计算
        3.3.3 海水密度的计算
        3.3.4 海水汽化潜热的计算
    3.4 海水冷却塔的热力计算模型
        3.4.1 海水冷却塔的现用热力计算规范
        3.4.2 海水冷却塔的理论热力计算模型
        3.4.3 海水冷却塔的热力计算模型改进建议
    3.5 模型验证
        3.5.1 机械通风逆流式海水冷却塔计算实例
        3.5.2 气象参数的计算
        3.5.3 气水比的确定
        3.5.4 出塔水温的计算
        3.5.5 计算结果验证
    3.6 相同进出塔水温、气水比条件下,N_s与N_(0s)的区别
        3.6.1 N_s的计算
        3.6.2 N_(0s)的计算
        3.6.3 N_s和N_(0s)的区别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热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出塔水温的影响规律
    4.2 冷却塔冷却水温差随海水含盐量、气水比和进塔水温的变化
    4.3 冷却塔冷却效率随海水含盐量、气水比和进塔水温的变化
    4.4 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所需风机风量的影响
        4.4.1 风机风量的计算
        4.4.2 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所需风机风量的影响规律
    4.5 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风机全压和所需电机功率的影响规律
        4.5.1 阻力计算
        4.5.2 电机功率的计算
        4.5.3 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风机全压和所需电机功率的影响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水特性对冷却塔出口空气状态、节水和浓缩倍数的影响
    5.1 羽雾形成的基本原理
    5.2 定工况条件下,海水含盐量对冷却塔出口空气参数的影响
    5.3 海水含盐量对冷却塔节水的影响
        5.3.1 变工况条件下,海水含盐量对冷却塔循环水蒸发率的影响
        5.3.2 海水含盐量对冷却塔排污水量和补充水量的影响
    5.4 海水含盐量和环境气象条件对冷却塔浓缩倍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强化蒸发冷却的湿式冷却塔的增效机制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冷却塔简介
    1.3 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露点蒸发冷却技术的相关研究
        1.3.2 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的研究进展
        1.3.3 冷却塔填料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强化蒸发冷却原理及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2.1 露点冷却原理
    2.2 湿式冷却塔中的强化蒸发冷却机制
    2.3 湿式冷却塔中的传热传质
    2.4 基于强化蒸发冷却技术的湿式冷却塔内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2.5 湿空气相关参数的计算
        2.5.1 湿空气的温度
        2.5.2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2.5.3 湿空气的相对湿度
        2.5.4 湿空气的含湿量
        2.5.5 湿空气的密度
        2.5.6 湿空气的比热
        2.5.7 湿空气的比焓
        2.5.8 冷却塔的出塔参数
    2.6 填料区热力和阻力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增效试验平台的构建
    3.1 试验相似准则
    3.2 热态模型试验
        3.2.1 试验系统
        3.2.2 试验内容
    3.3 测量参数及仪表配置
    3.4 冷却塔热力性能参数
    3.5 测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的实验研究及性能分析
    4.1 空气流态及填料结构的确定
    4.2 实验工况
    4.3 填料干通道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4.3.1 不同出塔风速下干通道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4.3.2 不同进塔水温下干通道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4.3.3 不同循环水量下干通道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4.4 进塔水温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出塔风速下进塔水温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4.2 不同循环水量下进塔水温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5 循环水量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
        4.5.1 不同出塔风速下循环水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5.2 不同进塔水温下进塔水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6 出塔风速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
        4.6.1 不同进塔水温下出塔风速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6.2 不同循环水量下出塔风速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7 增效塔热力性能的实验研究
        4.7.1 实验系统及工况
        4.7.2 干通道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4.7.3 增效塔冷却效率的性能分析
        4.7.4 增效塔湿球效率的性能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湿式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的热力计算模型与分析
    5.1 前言
    5.2 冷却塔阻力系数的计算
    5.3 冷却塔强化蒸发冷却的热力计算模型求解
        5.3.1 热平衡误差计算公式
        5.3.2 计算模型求解依据
        5.3.3 计算模型求解步骤
    5.4 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负荷预测的酒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节能研究
        1.2.2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1.2.3 中央空调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1.2.4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央空调系统负荷预测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酒店中央空调运行负荷预测
    2.1 工程概况
        2.1.1 酒店及中央空调系统设备信息
        2.1.2 能耗监测平台介绍
    2.2 基于数据挖掘的空调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2.2.1 负荷预测流程
        2.2.2 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2.2.3 数据预处理方法
        2.2.4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超参数
        2.2.5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2.3 负荷预测模型建立
        2.3.1 软件介绍
        2.3.2 求解步骤
    2.4 负荷预测结果与分析
        2.4.1 数据预处理结果
        2.4.2 负荷预测模型总结
        2.4.3 负荷预测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系统设备能耗模型建立
    3.1 最小二乘法原理
    3.2 空调水系统模型基础
        3.2.1 冷水机组模型
        3.2.2 变频水泵模型
        3.2.3 冷却塔模型能耗
    3.3 模型参数辨识
        3.3.1 软件介绍
        3.3.2 求解步骤
    3.4 模型辨识与结果分析
        3.4.1 冷水机组能耗模型
        3.4.2 变频水泵能耗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系统设备节能特性研究
    4.1 冷水机组节能特性分析
        4.1.1 离心式冷水机组节能原理
        4.1.2 冷凝温度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
        4.1.3 蒸发温度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
        4.1.4 负荷率与进出水温差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
    4.2 水泵节能特性分析
        4.2.1 水泵性能曲线与水泵相似定律
        4.2.2 水泵调速策略对水泵能耗的影响
    4.3 冷却塔节能特性分析
        4.3.1 冷却塔热力过程分析
        4.3.2 冷却塔热力模型分析
        4.3.3 冷却塔性能评价指标
    4.4 分析与讨论
        4.4.1 冷水机组运行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4.4.2 水泵调速方式对其能耗的影响
        4.4.3 冷却塔冷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系统节能控制优化研究
    5.1 水系统能耗优化函数
        5.1.1 优化控制参数
        5.1.2 优化函数约束条件
    5.2 优化函数求解
        5.2.1 软件介绍
        5.2.2 求解步骤
    5.3 酒店空调系统单日优化分析
        5.3.1 运行参数优化结果
        5.3.2 水系统能耗分析
        5.3.3 各设备用能分析
        5.3.4 冷水机组与水系统能效分析
    5.4 酒店空调系统不同负荷率优化分析
        5.4.1 运行参数优化结果
        5.4.2 水系统能耗分析
        5.4.3 冷水机组与水系统能效分析
        5.4.4 优化策略节能率与空调系统负荷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冷却塔评价指标研究与冷却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冷却幅高评价法
2 冷却效率系数评价法
3 冷却水温对比法与冷却水量对比法
4 冷却数与通风量评价法
5 基于冷却数的导风板选型
    5.1 工况设置
    5.2 导风板控风方法与选型分析
6 结论

(8)侧风环境下机械通风冷却塔的三维热力特性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械通风冷却塔简介
    1.3 机械通风冷却塔研究现状
        1.3.1 机械通风冷却塔热力性能的相关研究
        1.3.2 外界侧风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机械通风冷却塔传热传质基础及物理模型
    2.1 冷却塔内描述气水运动的相关方程
        2.1.1 空气运动控制方程
        2.1.2 冷却水运动控制方程
        2.1.3 气水运动阻力方程
    2.2 用于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的传热传质模型
        2.2.1 冷却塔传热传质基本原理
        2.2.2 冷却塔各区传热传质模型
    2.3 冷却塔性能指标
    2.4 本文研究的物理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单侧进风冷却塔的三维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建模及数值模拟
    3.1 冷却塔数学建模
        3.1.1 冷却塔计算域及边界条件设置
        3.1.2 冷却塔计算参数设置
    3.2 基于实型塔运行数据的计算验证
        3.2.1 网格独立性验证
        3.2.2 计算结果验证
    3.3 无风工况下单侧进风机械通风冷却塔的性能分析
        3.3.1 空气动力场
        3.3.2 空气压力分布
        3.3.3 温度场与湿度场
        3.3.4 冷却水温度场
        3.3.5 雨区、填料区及配水区温降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外界侧风作用下冷却塔的变工况性能研究
    4.1 侧风工况下冷却塔变工况运行的热力性能对比分析
        4.1.1 侧风工况下循环水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1.2 侧风工况下进塔水温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1.3 侧风工况下环境干球温度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4.2 外界侧风风速、风向对冷却塔的影响
        4.2.1 外界风速为2m/s时的冷却塔热力性能分析
        4.2.2 不同侧风风向下冷却塔性能对比分析
        4.2.3 不同侧风风速下冷却塔性能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侧风工况下冷却塔增效技术研究
    5.1 侧风工况下填料非均匀布置对冷却塔性能影响
        5.1.1 填料的非均匀布置方式
        5.1.2 侧风工况下填料非均匀布置方式对冷却塔性能影响
    5.2 侧风工况下导风管布置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
        5.2.1 导风管布置方式
        5.2.2 导风管对冷却塔性能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进风预喷淋空冷塔的数值模拟及其性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空冷塔概述
        1.2.2 喷淋蒸发冷却的研究综述
        1.2.3 空冷塔进风预喷淋冷却的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性能评价研究
    2.1 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的理论分析
    2.2 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的控制方程
        2.2.1 两相流模拟
        2.2.2 控制方程
    2.3 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
        2.3.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2.3.2 网格独立性验证
    2.4 数值仿真模型验证
    2.5 双喷嘴喷淋蒸发过程的性能评价及变工况分析
        2.5.1 修正冷却效率
        2.5.2 空气温度及液滴轨迹
        2.5.3 喷嘴间距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2.5.4 入口风速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2.5.5 入口干球温度及含湿量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冷塔进风预喷淋过程的三维建模与分析
    3.1 进风预喷淋空冷塔的理论分析
    3.2 进风预喷淋空冷塔的三维建模
        3.2.1 控制方程及数值计算方法
        3.2.2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3.2.3 网格独立性验证
        3.2.4 模型验证
    3.3 进风预喷淋对空冷塔内空气动力场的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空冷塔可行的预喷淋区域探究
    4.1 喷嘴布置的可行性研究
        4.1.1 低入口高度区喷嘴布置
        4.1.2 中进风高度区喷嘴布置
        4.1.3 高进风高度区喷嘴布置
    4.2 喷淋角度的可行性研究
        4.2.1 低进风高度区喷淋角度
        4.2.2 中进风高度区喷淋角度
        4.2.3 高进风高度区喷淋角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冷塔进风预喷淋调控及其性能提升机理研究
    5.1 喷淋角度对喷淋冷却性能的影响
        5.1.1 低进风高度区喷淋角度
        5.1.2 中进风高度区喷淋角度
        5.1.3 高进风高度区喷淋角度
    5.2 喷嘴布置方案对喷淋冷却性能的影响
    5.3 喷嘴布置与喷淋角度的优化组合研究
    5.4 喷水量的影响及节水调控策略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大型湿式冷却塔非等片距填料与分区配水协同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湿式冷却塔理论研究现状
        1.2.1 湿式冷却塔热力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1.2.2 湿式冷却塔数学物理模型研究现状
    1.3 湿式冷却塔填料区热力阻力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湿式冷却塔配水区热力阻力特性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湿式冷却塔的工作原理及热力阻力特性评价指标
    2.1 湿式冷却塔基本工作原理
        2.1.1 湿式冷却塔内气液两相流动基本传热传质原理
        2.1.2 湿式冷却塔空气流动基本原理
    2.2 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特性的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湿式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 湿式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理论基础
        3.1.1 空气侧控制微分方程
        3.1.2 水侧控制微分方程
        3.1.3 湿式冷却塔内气水间传热传质模型
        3.1.4 湿式冷却塔内阻力模型
    3.2 研究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2.1 塔型参数及运行工况
        3.2.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及数值计算方法
        3.2.4 计算模型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等片距填料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4.1 非等片距填料布置
    4.2 填料半径分割点对热力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4.2.1 不同分割点工况下塔内速度场分析
        4.2.2 不同分割点工况下塔内温度场分析
        4.2.3 全塔热力特性的分析
        4.2.4 全塔阻力特性的分析
    4.3 非等片距填料对冷却塔热力阻力特性影响的变工况分析
        4.3.1 典型环境气温对热力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4.3.2 进塔水温对热力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等片距填料与分区配水协同优化下热力阻力特性的研究
    5.1 非等片距填料与分区配水协同优化方案
    5.2 填料与配水协同优化下塔内空气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分析
    5.3 填料与配水协同优化下冷却塔热力特性的分析
    5.4 填料与配水协同优化下冷却塔阻力特性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塔性能研究方法综述[A]. 陈露,吕子强,方健,常龙,尉媛. 第十一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2]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D]. 徐一丹. 山东大学, 2021(12)
  • [3]填料双层布置对直接蒸发冷却性能的影响研究[D]. 闫明暄. 山东大学, 2021(09)
  • [4]高含盐量循环水对冷却塔热力特性的影响规律[D]. 马鲲鹏.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强化蒸发冷却的湿式冷却塔的增效机制与实验研究[D]. 宋华东. 山东大学, 2021(12)
  • [6]基于负荷预测的酒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汪凯文.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7]冷却塔评价指标研究与冷却数应用[J]. 金琦凡,王宏光. 建筑节能, 2020(06)
  • [8]侧风环境下机械通风冷却塔的三维热力特性与性能优化[D]. 李欣. 山东大学, 2020(11)
  • [9]进风预喷淋空冷塔的数值模拟及其性能调控机制研究[D]. 张治愚. 山东大学, 2020(09)
  • [10]大型湿式冷却塔非等片距填料与分区配水协同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 党志刚.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冷却塔冷却效率评价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