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反应中的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反应中的应用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病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21)在《肥大细胞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高原低氧环境是引发高原肺水肿(HAPE)的关键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与急性低氧性肺动脉压(PAP)异常增高密切相关。近年有诸多文献报道肥大细胞(MCs)参与了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但对于MCs在急性低氧性PAP增高、HAPE的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文献报道较少。MCs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肺免疫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哨兵”作用。MCs活化可以合成大量颗粒(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脱颗粒释放胞内活性介质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如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类糜蛋白酶(Chymase),可作为MCs活化和脱颗粒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直接反映MCs数量多少和活性程度,MCs分为MCT(只富含Tryptase)和MCTC(富含Tryptase和Chymase)两型。Tryptase可以和IL-4,6等炎症介质触发MCs活化的级联“瀑布效应”,Chyptase可以不依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促进局部Ang II的生成;5-羟色胺(5-HT)、组胺(His)可以促进血管收缩、改变血管的通透性等。基于文献调研的基础,本研究开展急性低氧应激下肺MCs活化脱颗粒在HAPE相关PAP增高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二、研究的科学问题急性缺氧应激下肺MCs(数量、活性、分型、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MCs的变化是否参与了HAPE相关PAP增高的过程?→肺MCs参与HAPE相关PAP增高过程的可能机制?三、研究内容设计为了开展实验研究,选用MCs脱颗粒抑制剂色苷酸钠(SCG)——作为工具药开展本实验。选用RBL-2H3细胞(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是文献报道作为研究MCs的模型细胞株)替代MCs开展有关MCs的体外研究。通过SCG预处理SD大鼠和SCG培养RBL-2H3细胞进行机体整体、组织、细胞三个层面开展本研究。四、结果1、整体层面:研究肺MCs活化脱颗粒在急性低氧性PAP增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气管插管15%O2通气复制急性常压低氧动物模型,Power Lab系统实时、动态监测SD大鼠PAP和Psa(系统动脉压)的变化。结果发现:SCG预处理后可降低PAP升高的幅度,但对Psa降低无明显改善,提示肺MCs活化在SD大鼠急性低氧性PAP升高的过程中起到参与甚或促进的作用。2、组织层面:肺MCs活化在HAPE相关的PAP增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HE、TB染色和IHC实验,研究不同急性低压低氧条件[低压舱,不同海拔高度(5000 m、7000 m)、不同低氧刺激时间(12、24、48、72 h)]下SD大鼠肺水肿发生情况、肺MCs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急性低压低氧应激下SD大鼠肺组织中MCs数量增多、活性增强;(2)(MCTC型)MCs在肺微小血管旁、细小支气管旁、气管粘膜下间质、肺被膜等处分布增多;(3)低压舱,海拔7000 m高度复制急性低氧性肺水肿效果优于5000 m,7000 m-12 h时MCs数量最多、活性最强。通过TB染色、透射电镜(TEM)、Western Blot(WB)、免疫荧光(IF)、ELISA实验结果发现:(1)选择给予SD大鼠SCG(100 mg/kg,i.p.)预处理、低压舱(海拔7000 m),持续刺激12 h为SCG预处理和急性低压低氧动物造模条件;(2)急性低压低氧刺激下MCT和MCTC型MCs都增多,肺微小血管旁MCTC型MCs增多尤为明显;(3)肺MCs活化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IL-6增多和Tryptase一起启动MCs活化的“瀑布效应”;直接和间接释放His、5-HT、Ang II等缩血管物质增多参与甚至促进了急性低氧性PAP增高的发生。3、细胞层面:低氧培养的RBL-2H3细胞(MCs)上清液的代谢组学研究通过SCG处理低氧培养的各组RBL-2H3细胞(MCs)WB实验、细胞上清液ELISA实验,结果发现:(1)低氧环境下RBL-2H3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释放缩血管物质His增多;(2)确立选择37℃,1%O2+5%CO2培养RBL-2H3细胞48 h为细胞低氧培养的条件,SCG 10-6 g/ml为低氧培养RBL-2H3细胞48 h的药物浓度。通过SCG处理低氧(1%O2+5%CO2)培养RBL-2H3细胞上清液进行非靶代谢组学测序,结果发现:(1)低氧刺激可引起RBL-2H3细胞氨基酸、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相关通路明显变化;(2)SCG处理后能减缓氨基酸尤其是组氨酸相关代谢物的不利影响、调节脂质代谢和糖代谢;(3)SCG处理可调控氨、组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功能通路;(4)推测低氧刺激影响了RBL-2H3细胞(MCs)组氨酸代谢,通过组氨酸增多,生成His增多,促进肺小血管收缩的发生,PAP增高。六、实验结论急性低氧应激下肺MCs快速发生募集、在肺微小血管旁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脱颗粒释放IL-6促进增多,与Tryptase参与肺MCs活化的“瀑布效应”,直接或间接释放缩血管物质His、5-HT、Ang II增多,参与甚至促进了低氧性PAP增高的过程;急性低氧应激下MCs活化后通过调节组氨酸代谢通路,促使His生成增多,导致肺小血管收缩,PAP增高,进一步促进HAPE的发生。

麻海英[2](2021)在《“井穴”放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损伤AngⅡ、ACE、ET-1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手十二井穴”放血预处理对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肺组织AngⅡ含量、血浆AngⅡ含量、肺组织ACEm RNA表达、肺组织ET-1含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防治急性高原肺损伤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组:空白A(n=8),缺氧对照D,井穴放血干预组C。缺氧对照D(D6、D24、D48、D72)、井穴放血干预组C(C6、C24、C48、C72)。比较D组,C组均用采血针操作,先扎左前肢,再扎右前肢,计12穴。取穴:肺经少商穴,大肠经商阳穴,心包经中冲穴,三焦经关冲穴,心经少冲穴,小肠经少泽穴。空白组与缺氧对照组每日均施以与井穴放血干预组相同的刺激方式只抓取不针刺。5天后,C、D组同时入人工低压模拟舱,舱内海拔匀速升至7000m高度,暴露不同时间段以制备高原肺损伤大鼠模型。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W/D;HE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Ang II、ET-1含量变化;Real time PCR对比肺组织ACE m RNA的表达。结果:1.肺组织W/D:与A对照,D组W/D在各个时间段均显着增高,该数值随时间变化,48h达到峰值,表明低压低氧可以使肺组织W/D增加。2.HE结果:与A对照,D组病理切片均发生不同程度损伤,72h时损伤最严重。表明低压低氧会诱导大鼠肺组织发生损伤,随缺氧时间逐渐加重。同时间段针刺各组较模型各组肺组织损伤均呈现不同程度好转。3.Elisa结果:与A对照,D组Ang II、ET-1含量在各个时间段均显着增高,且随缺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提示低压低氧可以使肺部Ang II含量、ET-1的含量上升;同时间段针刺各组较模型各组Ang II含量、肺组织ET-1含量均呈下降趋势。4.Real time PCR结果:与A对照,D组ACEm RNA的表达在各个时间段均呈上调趋势,提示低压低氧可以使肺组织ACEm RNA表达上调。除72h外,其余3组不同时间段针刺干预后ACEm RNA表达均呈下降趋势。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人工所设低压氧舱设备会诱导正常大鼠发生肺部损伤。2.研究可知:模拟7000米、暴露72小时,能较好建立肺损伤大鼠模型。3.井穴放血预处理能够影响大鼠AngⅡ含量、ET-1含量及ACE m RNA表达,进而对大鼠急性高原缺氧肺组织损伤起到防治作用,为针灸防治高原低氧急性肺组织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章萌[3](2020)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腹主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血管疾病,其定义为腹主动脉局部扩张,直径大于3cm或超过正常主动脉直径50%。AAA主要累及肾动脉分支以下的腹主动脉,患者通常没有症状,即使医生查体也难以触及扩张的腹主动脉,患者常由于其他临床指征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AAA,因此早期发现极为困难。一旦发生AAA破裂,死亡率高达85%-90%,几乎是不治之症。如何发现AAA的发病原因和快速膨胀因素并进行有效的抑制,是临床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尽管在AAA发病机制的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预测因子或药物治疗来降低AAA的发病风险或限制其进展。当男性和女性患者的AAA内径分别大于55mm和50mm时,可实施外科矫正术或血管内介入手术,术后存活率超过95%。因此,对于预防AAA破裂,手术矫正和支架介入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这些操作均有创伤性和并发症。大力研发可抑制AAA发生和发展的新药,已成为AAA研究领域中的当务之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由165个氨基酸和4条分子量为34kd的紧密球状结构的碳水化合物侧链组成。EPO对正常红细胞的产生至关重要,主要由胎儿肝脏及成年人肾脏合成。EPO主要通过刺激造血系统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起到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EPO可在缺氧时由肾小管间质细胞产生,通过促进红细胞生成和抑制红细胞祖细胞的凋亡而增加红细胞数量。此外,EPO潜在的造血外功能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EPO可由肾脏以外组织产生,且EPORs在红系祖细胞以外的其他组织中亦有广泛分布。肾脏以外产生的EPO是通过旁分泌/自分泌的途径而发挥作用,而非造血功能中的激素样作用。在创伤和炎症反应中,EPO及其受体表达明显增加,从而触发创伤组织和器官中的关键保护反应。EPO的组织保护作用已在多个动物的疾病模型中得到证实,包括局灶性脑缺血、栓塞性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心肌缺血、急性肾损伤、肢体缺血、组织创伤等。临床研究表明,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给予EPO治疗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最近的研究发现,EPO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促进血管新生。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的AAA患者有三分之一患有贫血,其血红蛋白水平与AAA的大小呈独立负相关,但其机制并不明确。最近一项高脂血症小鼠中输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实验研究发现,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减弱了 AAA的进展。众所周知,慢性贫血和HIF可增加EPO的生成,而最近的证据表明,Ang Ⅱ可直接刺激造血祖细胞的受体或间接调节EPO的基因表达来影响造血功能。有罕见病例报道,一位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并应用重组人EPO治疗的患者,无明显原因地对重组人EPO产生了耐药性,并CT检测发现了 AAA。这些临床和实验研究强烈提示EPO和AAA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主动脉壁新生血管的形成,也被称为血管新生,是实验和临床AAAs的病理标志。有证据表明,主动脉瘤管壁内的血管新生可能在动脉瘤的进展和破裂中起关键作用。在人动脉瘤组织中,尤其是在邻近破裂区域和被白细胞浸润的区域,血管新生更为普遍。抑制实验性AAA进展的药物,也会减少动脉壁血管新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家族密切参与新血管形成的过程,并发挥关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而MMPs与动脉管壁的降解和破裂有关。缺氧和炎症是刺激血管新生的两个关键因素。HIF-1α及其靶基因在人类和实验性AAAs中表达增加。抑制HIF-1a治疗可以阻止实验性AAA进展,并减轻管壁白细胞浸润、血管新生和MMPs的过度表达。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与血管新生相关,因为大多数白细胞能够产生一系列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蛋白酶,如糜蛋白酶、胰蛋白酶、MMPs。有报道称肥大细胞特异性的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诱导内皮细胞(ECs)表达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其利用趋化因子受体2(CCR2)作为募集趋化因子的受体,降解基质蛋白,促进血管新生,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AAA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了多种病理过程,比如血管新生、炎症浸润、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等,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如下科学假说,在ApoE-/-小鼠或野生型小鼠中,EPO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导致AAA的发生,并且EPO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增加炎症浸润,诱导平滑肌凋亡,导致AAA的发生,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精心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内外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EPO是否可在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中导致AAA的产生及其剂量效应;2.探讨EPO对小鼠AAA的影响是否受高脂喂养和高脂血症的影响;3.探讨EPO通过何种类型受体发挥作用对AAA产生影响;4.探讨EPO引起小鼠AAA的病理生理机制;5.探讨EPO对血管壁三种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6.探讨在AAA临床患者中,血清EPO与AAA的发生有无关联。研究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分组(1)雄性ApoE-/-小鼠60只,全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EPO 2,500 IU/kg/day、EPO 5,000 IU/kg/day 和 EPO 10,000 IU/kg/day腹腔注射,期间每天观察小鼠有无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原因,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2)雄性ApoE-/-小鼠60只,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EPO 2,500 IU/kg/day、EPO 5,000 IU/kg/day 和 EPO 10,000 IU/kg/day腹腔注射,期间每天观察小鼠有无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原因,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3)雄性野生型小鼠60只,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EPO2,500 IU/kg/day、EPO 5,000 IU/kg/day 和 EPO 10,000 IU/kg/day腹腔注射,期间每天观察小鼠有无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原因,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4)雌性APoE-/-小鼠30只,全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雌性野生型小鼠30只,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EPO5,000IU/kg/day腹腔注射,期间每天观察小鼠有无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原因,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5)雄性ApoE-/-小鼠45只,全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雄性野生型小鼠45只,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焦谷氨酸螺旋B表面肽(pHBSP)30 mg/kg/day和pHBSP 300mg/kg/day持续泵入,期间每天观察小鼠有无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原因,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6)雄性ApoE-/-小鼠或野生型小鼠各3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泵入,实验组给予Ang Ⅱ(1.44mg/kg/day)持续泵入,全程给予高脂高胆固醇喂养或普通饲料喂养,期间每天观察小鼠有无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数量和原因,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2.鼠尾血压测量应用小动物鼠尾血压计测量所有小鼠的血压,测量部位为小鼠尾动脉,每只小鼠检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数值。3.组织取材小鼠取材前饥饿6-8小时,麻醉小鼠后取材,留取全血、血清、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脂肪组织和主动脉;各组织一部分放入液氮速冻,-80℃冰箱保存,一部分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以备后续实验。4.血脂血常规、肝肾功检测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检测各组小鼠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5.血管组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接受EPO中剂量注射的ApoE-/-小鼠3只,正常对照组3只,取出其主动脉组织,加入RNAlater液氮速冻,送至北京诺禾致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RNA测序。6.病理学检测腹主动脉组织或肝肾组织制备石蜡切片,主要进行H&E染色、Verhoff弹力纤维染色和 Masson 染色。对 Endomucin、MMP2、MMP9、MT1-MMP、CD68、ICAM-1、VCAM-1、IL-6、IL-1β、MCP-1和TNF-α等指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 CD68、IL-6、IL-1β、MCP-1、TNF-α、CD144 和 Ki67 等指标进行组织免疫双荧光染色。7.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提取腹主动脉段血管组织蛋白和各种细胞总蛋白,进行BCA蛋白浓度测定。配制SDS-PAGE凝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胶原Ⅰ、胶原Ⅲ、MMP2、MMP9、MT1-MMP、VEGF、TGF-β1、KDR、Tie2、CD68、ICAM-1、VCAM-1、IL-6、IL-1β、MCP-1和TNF-α的蛋白含量。8.明胶酶谱实验配制含1%明胶的SDS-PAGE凝胶,提取腹主动脉段血管组织蛋白和各种细胞总蛋白,并进行BCA蛋白浓度测定。使用明胶酶谱试剂盒检测MMP2和MMP9的蛋白酶活性。9.RNA 提取、mRNA 逆转录、RT-PCR提取腹主动脉段血管组织RNA和各种细胞总RNA,应用TaKaRa#RR047A逆转录试剂盒进行mRNA逆转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出循环阈值Ct值,通过公式2-ΔΔCT计算出cDNA的相对表达水平。10.细胞培养和信号通路(1)根据EPO浓度梯度预实验,5 IU/mL EPO刺激HUVEC 24小时,所表达的MMP2和MMP9酶活性最高,因此接下来的细胞实验选用EPO 5 IU/mL刺激24小时,作为实验组条件;(2)HUVEC、HAEC、HASMC和巨噬细胞:实验组加入5IU/mLEPO,对照组加入等体积1x PBS,刺激24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3)HUVEC实验组加入5 IU/mL EPO,对照组加入等体积1x PBS,刺激24小时,收集上清;加入预先种好板的HASMC中,刺激24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4)HUVEC实验组加入5 IU/mL EPO,对照组加入等体积1x PBS,刺激24小时,收集上清;加入预先种好板的巨噬细胞中,分别刺激0、2、4、6、8和10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5)HUVEC实验组加入10mg/L pHBSP,对照组加入等体积1xPBS,刺激24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6)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加入DMSO(作为溶剂对照),EPO组加入EPO(5 IU/mL)+DMSO,JAK2 抑制剂组加入 EPO(5 IU/mL)+TG101348(1 μM)[49,50],STAT5 抑制剂组加入 EPO(5IU/mL)+CAS285986-31-4(50μg/mL),刺激24小时,收集细胞或者观察拍照。11.EDU细胞增殖实验使用EDU试剂盒检测HUVEC或HASMC的增殖能力。12.内皮细胞迁移实验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HUVEC和HAEC在EPO作用下的迁移能力。13.体外小管生成实验利用低生长因子Matrigel基质胶观察HUVEC和HAEC在EPO作用下体外小管生成能力。14.主动脉环出芽实验取野生型小鼠胸主动脉段,将血管剪成长约1mm的小段,置于Matrigel基质胶中,加入相应的药物刺激,每天观察拍照,软件分析计算主动脉出芽数量和长度。15.单核-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将HUVEC给予EPO刺激24小时;用BCECF-AM(pH荧光探针)标记THP-1细胞悬液;取1x105/mL THP-1混悬液加入到上述HUVEC细胞培养板中,孵育至少1小时;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16.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给予HASMC EPO或者EPO处理过的HUVEC上清干预,使用TUNEL试剂盒检测HASMC的凋亡情况。17.腹腔巨噬细胞的提取选取8-12周雄性野生型小鼠,提前3天给予腹腔注射6%淀粉溶液1mL;小鼠脱颈处死,撕开皮肤,充分暴露腹膜;用无菌注射器注入DMEM于腹腔中,回抽液体至新的50mL离心管中;冲洗腹腔3次,直至DMEM变澄清,得到腹腔巨噬细胞混悬液。18.体内基质胶塞血管新生实验使用高浓度Matrigel基质胶,配制基质胶与药物混合液,取0.7mL基质胶混合液,注入小鼠皮下。14天后,切除基质胶塞;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观察基质胶塞大体形态颜色;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1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EPO的水平。20.腹主动脉瘤病人血清收集我们纳入40例AAA患者,在患者住院24小时内采集血样。患有贫血、心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排除入组。纳入45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21.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来表示,两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事后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EPO剂量依赖性地诱导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AAA的发生腹腔注射高中低剂量EPO4周后,发现EPO剂量依赖的增加了小鼠AAA的发生率,腹主动脉直径明显增加;同时,小鼠死亡率也呈剂量依赖性增加。EPO高剂量组诱导ApoE-/-小鼠AAA发生率与Ang Ⅱ相当,而EPO高剂量组诱导野生型小鼠AAA发生率明显高于Ang Ⅱ。2.EPO导致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腹主动脉管壁增厚弹力板断裂结果显示注射低中高剂量EPO后,动脉管壁明显增厚,弹力纤维断裂,管腔内可伴有血栓形成。3.EPO不影响ApoE-/-、鼠和野生型小鼠血压和血脂的变化EPO注射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EPO低中高剂量组血压并无显着差异;同样,EPO注射后没有影响小鼠血脂水平变化。由此推断,EPO注射4周,对小鼠的血压和血脂无显着影响。4.EPO不影响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肝功和肾功的变化EPO注射四周后,与对照组相比,EPO低中高剂量组的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取对照组和EPO高剂量组小鼠的肝脏和肾脏进行H&E染色,组织形态亦没有明显差别。由此,从药物毒理学角度推测,EPO注射4周,并没有引起肝脏和肾脏的功能障碍。5.高脂饮食不影响EPO对ApoE-/-小鼠AAA形成的剂量效应在全程普通饲料喂养过程中,发现EPO剂量依赖的增加了 ApoE/-小鼠AAA的发生率,且与高脂喂养模型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同时,高脂喂养与否,EPO高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高脂饮食不影响EPO对ApoE-/-小鼠AAA形成的剂量效应。6.EPO可诱导雌性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AAA的发生结果显示,在中剂量EPO刺激下雌性ApoE-/-小鼠和雌性野生型小鼠均有AAA发生,但都略低于雄性小鼠发生率,这符合人类AAA发病率中,男性高于女性的特征。7.pHBSP不能剂量依赖性的诱导小鼠AAA的发生结果显示pHBSP不能诱导两种基因型的小鼠发生AAA,因此推断EPO可能通过同源二聚体受体发挥作用,导致AAA。8.AAA患者血清EPO水平明显增高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肾功能和药物治疗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吸烟者在AAA组比正常对照组更常见。通过分析显示,年龄在>65岁和≤65岁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之间的腹主动脉直径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在这组患者中,AAA直径不受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AA患者的血清EPO水平显着升高,这表明该组患者分泌了更多的EPO于循环血液中。9.基因测序分析EPO对ApoE-/-小鼠主动脉组织mRNA表达谱的影响基因本体论分析发现,两组间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管形态发生、血管新生、细胞周期和迁移、炎症反应、白细胞浸润、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中。10.血管新生和胶原代谢参与EPO诱导AAA的过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O组腹主动脉管壁胶原显着减少,尤其是胶原Ⅰ和胶原Ⅲ表达。MMPs蛋白表达和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EPO组腹主动脉管壁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VEGF、TGF-β1、KDR和Tie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11.炎症反应参与EPO诱导AAA的过程结果显示,EPO组腹主动脉CD68阳性细胞浸润动脉壁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 ICAM-1、VCAM-1、IL-6、IL-1β、MCP-1 和 TNF-α 等炎症因子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多于对照组。CD68阳性细胞来源的炎症因子明显增高。MSD检测发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12.EPO对小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影响给予小鼠EPO注射4周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O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而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在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别。13.三种细胞中内皮细胞EPOR mRNA表达水平最高与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相比,内皮细胞的EPOR表达最高,提示EPO可能主要以内皮细胞为靶点发挥作用。14.EPO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通过EDU实验可以观察到EPO促进HUVEC增殖。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到EPO促进HUVEC和HAEC迁移。15.EPO促进内皮细胞体外小管形成和小鼠主动脉环出芽结果显示EPO组内皮细胞更容易形成闭合的管状结构。小鼠胸主动脉环种植于Matrigel基质胶中,在EPO刺激下,主动脉环比对照组更容易出芽,出芽的数量和出芽长度明显增加。16.EPO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给予EPO刺激后HUVEC或HAEC的MMPs蛋白表达水平和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EPO组细胞的KDR和Tie2表达明显增高。17.pHBSP不能促进HUVEC迁移、体外小管形成和MMPs的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和pHBSP组细胞迁移数量无明显差别,形成小管数量和小管总长度无显着差异。给予pHBSP刺激后HUVEC的MMPs蛋白表达水平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18.EPO促进内皮-单核细胞间的粘附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O组粘附的单核细胞数明显增多,由此得出,EPO能够促进内皮-单核细胞间的粘附作用。19.EPO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直接给予EPO刺激,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无意义;溶剂对照或EPO刺激HUVEC 24小时后,取细胞培养液来刺激巨噬细胞,结果显示,IL-6、IL-1β和TNF-α在6小时明显增高,MCP-1在8小时明显增高,由此得出,内皮细胞参与是EPO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上调的关键环节。20.EPO对巨噬细胞MMPs表达的影响溶剂对照或EPO刺激巨噬细胞24小时后,两组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和酶活性无明显差别。溶剂对照或EPO刺激HUVEC 24小时后,取细胞培养液来刺激巨噬细胞,结果发现,两组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和酶活性依然没有明显差别。由此推断,EPO并不能影响巨噬细胞MMPs的表达。21.EPO对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MMPs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给予浓度梯度的EPO刺激HASMC后,其胶原Ⅰ、胶原Ⅲ、MMP2和MMP9表达没有明显变化。EPO组HASMC表达BCL2和BAX与对照组也没有明显差异。溶剂对照或EPO刺激HUVEC 24小时后,取细胞培养液来刺激平滑肌细胞,结果显示,EPO组HASMC表达胶原Ⅰ和胶原Ⅲ明显减少,而MMP2和MMP9蛋白表达和酶活性明显增加。EPO组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表达促凋亡蛋白BAX明显多于对照组。22.EPO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直接给予EPO刺激,诱导的HASMC增殖和凋亡的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溶剂对照或EPO刺激HUVEC 24小时后,取细胞培养液来刺激HASMC,结果显示EPO组TUNEL 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EDU 阳性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3.EPO在体内水平促进血管新生和炎症浸润14天后从小鼠体内取出基质胶塞显示:混有溶剂对照的基质胶塞呈清晰的黄色,而含有EPO的基质胶塞呈红色,说明基质胶塞内形成了血管。EPO组侵袭的细胞和血管数量明显增多。EPO组CD144和Ki67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EPO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EPO组切片CD68阳性细胞浸润程度和炎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EPO促进炎症细胞入侵和炎症因子的表达。24.EPO通过JAK2/STAT5通路诱导血管新生结果显示,EPO明显增强了 JAK2和STAT5的磷酸化水平,而JAK2抑制剂明显抑制了 JAK2和STAT5的磷酸化水平,STAT5抑制剂只抑制了 STAT5的磷酸化水平,并没有影响JAK2的磷酸化水平。加入JAK2抑制剂和STAT5抑制剂后明显抑制了内皮细胞闭合管状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结果可知,EPO通过JAK2/STAT5通路促进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25.EPO诱导AAA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通过以上体内体外实验,我们基本得出EPO诱导AAA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为:EPO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激活JAK2/STAT5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基质金属蛋白分泌、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增强炎性细胞聚集和炎症因子释放,导致AAA的形成和发展。实验结论1.EPO剂量依赖性地促进了 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AAA的形成,EPO导致ApoE-/-小鼠AAA发生率与Ang Ⅱ相当,EPO导致野生型小鼠AAA发生率明显高于Ang Ⅱ;2.EPO是通过(EPOR)2同型二聚体发挥作用促进AAA的形成;3.EPO通过引起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和胶原降解而导致AAA的形成;4.EPO通过内皮细胞的介导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炎症因子,抑制HASMC胶原分泌,促进HASMC凋亡。研究背景在腹主动脉瘤(AAA)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AAA常与主动脉壁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相关,因此传统认为AAA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但这一传统观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与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相比,合并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颈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AAA的OR值分别为1.72、1.59、1.51和1.18。在6446例接受颈动脉、股动脉和腹主动脉超声检查的Troms0研究中,斑块负荷与AAA发生率之间无量效关系,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与AAA可能是伴随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却是AAA的保护性因素,在美国310万人AAA流行病学调查中,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AAA的OR值为0.75,提示糖尿病可使AAA风险减少25%。这一反常现象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与AAA可能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疾病。吸烟与AAA的发生有很强的临床联系。吸烟人群中AAA的患病率是终身不吸烟人群的四倍以上。一份比较慢性吸烟者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风险的报告显示,罹患AAA的风险比罹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高出三倍,比罹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近五倍。2011年在瑞典进行的26256例65岁以上老年男性超声检查结果表明,AAA的发病率已下降至2.2%,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吸烟人群的减少,提示控制吸烟可能是一个预防AAA的有效策略。基于这些临床观察,慢性吸烟可能是AAA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除了吸烟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男性、年龄、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脂血症和家族病史。动物模型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提供AAA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理解。目前,AngⅡ注射模型是最常用的AAA动物模型。在高脂喂养的ApoE-/-或LDLR-/-小鼠皮下埋置微量渗透泵,持续注射大剂量Ang Ⅱ,可导致AAA,因此目前有关AAA发生和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主要来自于这类模型的研究。已提出的AAA发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机制:AAA患者或小鼠模型中促氧化剂增多,而抗氧化剂减少,从而导致ROS水平的上升,氧化应激增加,刺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内源性Ang Ⅱ增多,炎症反应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机制:持续滴注AngⅡ首先导致腹主动脉的炎症反应,继之出现弹性蛋白降解、血管中层断裂和管腔扩张,这些作用通过AT1R所介导,使用ACEI、ARB和ACE2过表达等方法以减少Ang Ⅱ的产生和作用,均可减轻小鼠AAA病变。AMPKa2激活机制:尼古丁和Ang Ⅱ可通过激活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增加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活性氧可激活AMPK,形成AMPKa2/AP-2o/MMP2级联反应,从而活化MMP2的基因转录,最终导致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加速,引发AAA。胶原代谢机制:炎性因子不仅通过刺激MMPs表达而增加细胞外间质的降解,而且使得胶原合成障碍,加速AAA的形成。由于AAA是一个病因不明、病程迁延、病变发展、治疗有限、预后险恶的多因素疾病,且所得出的干预靶点在临床试验中尚无成功的先例,因此,对于AAA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我们仍处于早期阶段。Ang Ⅱ可以促进特定造血细胞系的増殖,而且Ang Ⅱ也参与了EPO在体内的调控。对健康志愿者的临床研究表明,Ang Ⅱ通过激活AT1R使血清EPO浓度升高约35%或更高。此外,在另一项对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显着降低了血浆EPO水平,降幅高达20-30%。这些发现表明Ang Ⅱ在体内通过受体依赖信号调节EPO的产生,但EPO是否介导了Ang Ⅱ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且引起AAA产生尚无报道。结合本研究论文I和论文Ⅱ的结论,EPO能够导致AAA的产生,因此我们假设在ApoE-/-小鼠中,EPO介导了Ang Ⅱ诱导的AAA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以验证此假说。研究目的1.探讨EPO/EPOR信号通路在Ang Ⅱ诱导AAA过程中起到的作用;2.探讨Ang Ⅱ诱导野生型小鼠AAA发生率较低的原因;3.探讨Ang Ⅱ作用于EPO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分组(1)雄性ApoE-/-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Ang Ⅱ组给予Ang Ⅱ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Ang Ⅱ+IgG2a组给予Ang Ⅱ持续泵入+EPO尾静脉注射,Ang Ⅱ+EPO中和抗体组给予Ang Ⅱ持续泵入+EPO中和抗体尾静脉注射,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2)实验组为EPOR+/-ApoE-/-双敲小鼠,对照组为同窝ApoE-/-小鼠,同时给予Ang Ⅱ持续栗入,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3)雄性野生型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栗入,实验组给予Ang Ⅱ持续泵入,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4周后小鼠给予安乐死。2.细胞培养和分组(1)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溶剂对照),Ang Ⅱ(50μM)组,Ang Ⅱ+替米沙坦(lμM)组,AngII+PD123319(50μM)组,刺激12小时,收集细胞;(2)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溶剂对照),Ang Ⅱ(50μM)组,Ang 11+替米沙坦(lμM)组,AngII+U0126(50μM)组,刺激12小时,收集细胞。3.鼠尾血压测量在给予药物干预4周末,应用小动物鼠尾血压计测量所有小鼠的血压,测量部位为小鼠尾动脉,每只小鼠检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数值。4.组织取材步骤小鼠取材前饥饿6-8小时,麻醉小鼠后取材,留取全血、血清、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脂肪组织和主动脉;各组织一部分放入液氮速冻,-80℃冰箱保存,一部分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以备后续实验。5.血常规检测使用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腹主动脉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对IL-6、IL-lβ、MCP-1和TNF-α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7.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提取腹主动脉段血管姐织蛋白和各种细胞总蛋白,进行BCA蛋白浓度测定。配制SDS-PAGE凝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EPO、EPOR、ERK1/2的蛋白含量。8.RNA提取、mRNA逆转录、RT-PCR提取腹主动脉段血管组织RNA和各种细胞总RNA,应用TaKaRa#RR047A逆转录试剂盒进行mRNA逆转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出循环阈值Ct值,通过公式2-△△CT计算出cDNA的相对表达水平。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EPO的水平。10.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来表示,两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事后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户<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EPO在Ang Ⅱ诱导ApoE-/-小鼠发生AAA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果显示,Ang Ⅱ组和Ang Ⅱ+IgG2a组AAA发生率明显增高;Ang Ⅱ组和Ang Ⅱ+IgG2a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Ang Ⅱ+EP0中和抗体组AAA发生率降为20%。Ang Ⅱ+EP0中和抗体组腹主动脉直径明显降低,死亡率明显下降。2.EPOR在Ang Ⅱ诱导ApoE-/-小鼠发生AAA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EPOR-/-纯合小鼠致死,故我们只能获得EPOR+/-杂合小鼠。给予Ang Ⅱ埋泵4周后,结果显示与ApoE+小鼠组相比,EPOR+/-ApoE-/-双敲小鼠组AAA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腹主动脉直径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至0。3.EPOR敲除抑制Ang Ⅱ诱导ApoE-/-小鼠AAA中炎症因子的表达EPOR+/-ApoE-/-双敲小鼠组腹主动脉管壁IL-6、IL-lp、MCP-1、TNF-a的表达明显少于ApoE-/-小鼠组。4.各组小鼠血清EPO水平比较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给予Ang Ⅱ千预后,Ang Ⅱ组的血清EPO水平比对照组高出2倍以上。同样给予Ang Ⅱ干预的ApoE-/-小鼠的血清EPO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的血清EPO水平。在野生型小鼠中,EPO注射组导致的血清EPO水平远高于Ang Ⅱ干预组。在Ang Ⅱ和EPO诱导的ApoE-/-小鼠和野生型小鼠AAA发病机制中EPO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EPO介导了Ang Ⅱ诱导ApoE-/-小鼠的脾肿大和造血增加解剖小鼠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ngll组小鼠有明显的脾肿大现象,且脾脏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EPO中和抗体治疗后,脾脏的大小和重量明显减少,且可显着抑制Ang Ⅱ诱导的RBC、HGB和HCT的增加。而EPOR+/-ApoE-/-小鼠与ApoE-/-小鼠相比,经Ang Ⅱ干预后造血表型无明显改变。6.Ang Ⅱ上调EPO表达的机制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表达EPO水平明显增高,Ang 11+替米沙坦组表达EPO水平显着低于Ang Ⅱ组,Ang Ⅱ+PD123319组表达EPO水平与Ang Ⅱ组无明显差异。Ang Ⅱ+U0126组表达EPO含量明显低于Ang Ⅱ组。Ang Ⅱ对786-0和HASMC有同样的作用。实验结论1.EPO/EPOR信号通路在Ang Ⅱ诱导AAA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2.血清EPO水平在Ang Ⅱ和EPO诱导的ApoE-/-和野生型小鼠AAA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3.Ang Ⅱ通过AT1R/ERK1/2通路上调肾脏细胞和平滑肌细胞EPO表达,分别增加循环EPO水平和局部组织EPO水平。

王敏敏[4](2020)在《酸枣提取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脏器保护作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酸枣醇、水提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模型大鼠多脏器的保护作用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方法:(1)50只SD大鼠分为平原正常组(CG)、高原模型组(MG)、阳性药物对照组(NE)、酸枣醇提组(ZJM-AG)和酸枣水提组(ZJM-WG)五组:10只在平原环境饲养45 d;40只在氧舱(海拔5 000 m)饲养30 d,造模成功后分组,进行干预饲养15 d。测大鼠肺动脉压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管紧张素原(AGT)、载脂蛋白E(Apo-E)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含量。(2)镜下观察大鼠肺、肺动脉、心、脑、肝和肾组织结构。(3)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鼠血清差异性代谢物。结果:(1)酸枣提取物均可降低模型大鼠升高的肺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枣提取物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升高的CRP、EPO、VEGF和AGT水平,可升高模型大鼠血清中降低的Apo-E和Apo-A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镜下可见模型大鼠上述脏器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而酸枣提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模型大鼠脏器。(3)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如氨基酸(谷氨酰胺、牛磺酸)、糖类(葡萄糖)、脂类(VLDL)等。结论:酸枣提取物对HAPH模型大鼠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通过调节相关血清指标和氨基酸、糖类、脂类代谢,降低了肺动脉压,间接改善机体代谢内稳态,增加了机体抗氧化能力。

林莹,张宇清[5](2020)在《高原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高原,因海拔升高,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导致体内氧气供应相对不足。而急、慢性缺氧会造成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医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为高原反应[1]。世界上约有8 300万人口居住于高原,大多位于东非、中亚和南美地区[2]。而高血压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3],探索和关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生机制及其相关治疗等进行综述。

马婕[6](2019)在《慢性高原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文中认为慢性高原病(CMS),是一种以红细胞过度增生、血红蛋白浓度显着增加、严重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居住在海拔高于2 500m以上对低氧环境失习服的人群,由于红细胞过度增多导致全身多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既往对CM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细胞分化、增殖方面,大量研究结果认为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增强在CMS患者红细胞过度增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如何,在红细胞过度积累中作用如何,既往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骨髓是成人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造血细胞凋亡情况的研究对CMS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我们团队对CMS细胞凋亡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CM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凋亡指数下降,且与线粒体通路相关,但BMMNCs不能完全反映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变化的情况。基于上述初步研究结果,本论文假设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下调,在其红细胞积累中与红细胞增殖增强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故本论文探讨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其凋亡变化的主要信号分子通路,从细胞凋亡角度为阐明CMS发病机制积累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理由,本论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目的:以CMS患者骨髓红系前体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结果为基础,探讨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在C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深入研究红系前体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分子的变化。方法:以18例CM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7例在相近海拔高度地区世居或久居的健康人或单纯陈旧性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流式细胞术、q PCR等方法,研究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以及caspase-3、Fas、TNFR、Bcl-2家族分子、Cyt-C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涂片,CMS组粒红比小于对照组(p<0.05),而中、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BMMNCs中CD34+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但CMS组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且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2.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MS组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减少。应用q PCR测定两组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MS组Bcl-2 m 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Bax m 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但caspase-3、Cyt-C、TNFR、Fas m RNA表达水平在两组间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CMS组caspase-3和Bax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Bcl-2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TNFR、Fas和Cyt-C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m 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结论:1.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增强,同时细胞凋亡下调,两者都与血红蛋白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骨髓红系细胞增殖增强和凋亡下调是CMS患者红细胞过度积累的重要机制,两者可能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2.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中Bcl-2家族部分分子的变化,说明线粒体途径是CMS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凋亡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而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死亡受体相关分子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第二部分低氧暴露后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变化研究目的:以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为基础,研究大鼠在低压低氧暴露情况下骨髓有核红细胞增殖、凋亡情况,探讨凋亡通路相关的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的相关分子变化。方法:以3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低氧组饲养在模拟海拔5 000m高原的低压低氧舱内,分别连续低压低氧饲养7d及28d,对照组在海拔2 260m的实验室内饲养。利用全血细胞分析、流式细胞术研究三组大鼠外周血细胞学指标、骨髓有核红细胞比例及凋亡的变化;应用光学显微镜、电镜等观察骨髓有核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应用免疫磁珠分选、q 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低压低氧暴露前后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caspase-3、Fas、TNFR、Bcl-2家族分子及Cyt-C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骨髓涂片及胸骨HE染色切片,低氧暴露后两组大鼠骨髓粒红比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及幼红细胞岛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电镜下观察发现低氧暴露后骨髓有核红细胞数量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多伴肿胀。流式细胞术检测了BMMNCs中CD71+有核红细胞的百分比,结果显示随着低氧暴露时间延长,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01)。2.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氧暴露28d后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应用q PCR测定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氧暴露后两组大鼠CD71+有核红细胞caspase-3、Bax、Cyt-C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TNFR、Fas、Bcl-2表达水平在低氧暴露组和对照组间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应用Western Blot测定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氧暴露后两组CD71+有核红细胞caspase-3、Bax、Bcl-2、Cyt-C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TNFR、Fas表达水平在低氧暴露组和对照组间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免疫组化测定胸骨骨髓腔内细胞caspase-3表达,结果显示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caspase-3表达逐渐增高。结论:1.低氧暴露后大鼠外周血、骨髓红系细胞增殖增强,同时细胞凋亡也增加,说明大鼠骨髓红系造血受到增殖和凋亡的双向调控。2.低氧暴露前后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中caspase-3及线粒体途径相关因子的变化,说明线粒体途径是大鼠骨髓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死亡受体相关分子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综上所述,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CMS患者和短期饲养在低压低氧舱的模型动物,都会出现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等血液学特点,骨髓作为重要的造血器官在低氧条件下都表现为有核红细胞增殖增强。CMS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较同海拔健康人下降,其主要机制与线粒体信号途径有密切关系,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下调可能对CM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过度积累有促进或加重作用,研究为进一步阐明CMS患者红细胞过度增加机制积累了新的科学依据。低氧暴露的模型动物其凋亡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可能与低氧暴露时间、条件及实验物种的不同有关。

潘文旭[7](2019)在《急性高原暴露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现今前往高原旅居和工作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由于高原低压、低氧等恶劣环境,在未经高原习服的情况下,采取快速方式进驻高海拔地区会导致部分人群出现头痛、头晕、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及肺动脉压力增高,甚至会引起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根据我们前期的观察性研究发现,高原食欲减退是AMS的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普遍较高,常发生于初入高原2-3天内。且有研究发现,虽然经过高原习服,多数人急性高原反应的大部分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是高原食欲减退却仍会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人们在高原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但目前关于高原食欲减退的相关研究较少,其病理生理机制仍阐述不清。另外,在急性高原暴露下,普遍发生缺氧肺血管收缩反应,引起肺动脉压力变化,尤其对于一些低氧易感者,将导致肺动脉压显着增高,在长期低氧条件下他们往往容易形成严重而持久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衰竭,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警惕和认识,提前做好相关防范措施。但目前关于高原肺动脉压增高形成的具体机制仍阐述不清。既往大量研究表明高原缺氧环境是导致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重要启动因素。同时,通过对藏族等高原久居人群全基因组扫描发现,急性高原病、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尤其与缺氧通路上相关基因多态性关系密切。既往研究表明,PPARA、EPAS1、FIH-1、EGLN3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病、高原适应相关。因此,我们猜想这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高原食欲减退、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发生相关。目的:1、了解急性高原暴露下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发生情况,提高我们对急性高原暴露危害性的认识。2、探讨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原食欲减退、高原肺动脉压增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急性高原暴露下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遗传特征,为我们今后深入探讨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相关机制研究指明方向,有望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方法:1.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高原人群研究数据库中,按照纳排标准整理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7月间416名急进高原受试者PPARA、EPAS1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食欲评分量表、生理学指标及相关人口学资料等信息。所有受试者均从成都出发,采取乘坐飞机的方式快速到达拉萨。这些受试者在前往高原前1周,采取静脉血约5ml,用于SNPs检测。到达高原48至72小时后,检测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评估食欲减退情况,同时填写人口学资料等。应用显性基因模型及Logistic回归分析PPARA、EPAS1基因位点SNPs与高原食欲减退的关系。2.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高原人群研究数据库中,按照纳排标准整理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7月间313名急进高原受试者FIH-1、EGLN3基因位点SNPs、生理学指标、肺动脉平均压(由心脏彩超估测)及相关人口学资料等信息。所有受试者均从成都出发,采取乘坐飞机的方式快速到达拉萨。在前往高原前1周,采取所有受试人群静脉血约5ml,用于SNPs检测。到达高原72小时后,检测血压、SaO2等生理指标,填写人口学资料,并使用心脏彩超估测肺动脉平均压。应用显性基因模型及Logistic回归分析FIH-1、EGLN3基因位点SNPs与高原肺动脉压增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1.PPARA-rs4253747位点在显性模型下显示,(AG+AA)型携带者较GG型携带者发生高原食欲减退的风险增高(OR=1.79,95%CI=1.15-2.80,P=0.010),校正年龄及SaO2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EPAS1-rs6756667位点在显性基因模型下显示,(AG+AA)型携带者较GG型携带者发生高原食欲减退的风险降低(OR=0.54,95%CI=0.30-0.96,P=0.030),校正年龄及SaO2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2.携带PPARA-rs4253747 A等位基因变异体但不携带EPAS1-rs6756667 A等位基因变异体的受试者,与携带EPAS1-rs6756667 A等位基因变异体但不携带PPARA-rs4253747 A等位基因变异体的受试者相比较,发生高原食欲减退的风险明显增加(OR=2.80,95%CI=1.34-5.85,P=0.003),校正年龄及SaO2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3.FIH-1-rs11190602位点在显性模型下显示,(CT+CC)型携带者较TT型携带者发生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降低(OR=0.49,95%CI=0.29-0.83,P=0.008),校正年龄、民族、SaO2等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EGLN3-rs1680710位点在显性模型下显示,(AG+AA)型携带者较GG型携带者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增高(OR=5.09,95%CI=1.49-17.40,P=0.002),校正年龄、民族、SaO2等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4.显性遗传模型下,FIH-1-rs11190602位点等位基因变异与轻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发生明显相关,(CT+CC)型携带者较TT型携带者轻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风险降低(OR=0.39,95%CI=0.18-0.88,P=0.017),校正年龄、民族、SaO2等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其与中、重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无明显相关。而EGLN3-rs1680710位点等位基因变异与轻度、中度及重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发生均明显相关,(CT+CC)型携带者均较TT型携带者风险明显增加(轻度:OR=5.42,95%CI=1.34-21.88,P=0.011;中度:OR=6.76,95%CI=1.58-28.92,P=0.005;重度:OR=5.99,95%CI=1.22-29.29,P=0.026),校正年龄、民族、SaO2等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5.既不携带FIH-1-rs11190602 C等位基因变异体也不携带EGLN3-rs1680710 A等位基因变异体的受试者与携带EGLN3-rs1680710 A等位基因变异体但不携带FIH-1-rs11190602 C等位基因变异体的受试者均较携带FIH-1-rs11190602 C等位基因变异体但不携带EGLN3-rs1680710 A等位基因变异体的受试者发生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明显增加(OR=2.22,95%CI=1.28-3.85,P=0.005;OR=7.18,95%CI=1.92-26.80,P=0.003),校正年龄、民族、SaO2等因素后,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PPARA基因rs4253747位点“A”等位基因变异显着增加急性高原暴露下发生高原食欲减退的风险。2.EPAS1基因rs6756667位点“A”等位基因变异则明显降低急性高原暴露下发生高原食欲减退的风险。3.FIH-1基因rs11190602位点“C”等位基因变异显着降低急性高原暴露下发生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4.EGLN3基因rs1680710位点“A”等位基因的变异显着增加急性高原暴露下发生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5.FIH-1基因rs11190602位点“C”等位基因变异显着降低急性高原暴露下发生轻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但对中、重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影响不明显;而EGLN3基因rs1680710位点“A”等位基因的变异则显着增加轻度、中度及重度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风险。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8](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认为

王华,梁延春[9](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指出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2017年

黄晶一[10](2018)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文中认为目的:一、通过中医学思想,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构建出包含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病情监测、传统养生保健运动等内容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效果进行临床验证,为该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一、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主要包括文献挖掘和方案形成两部分。文献挖掘:通过检索中医古籍数据库(包括中医典海和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外文数据库(包括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 Complete,PsycINFO,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等)、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咨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医药期刊(WanFang data)数据库)。方案形成:根据中医古籍、中医学现代文献、现代医学文献检索结果,结合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特色,采用中医学传承文献证据分类、推荐级别方法及循证医学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定方案,并印制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手册(附录2)。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验证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入组前患者基线情况。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给予中西医规范化基本治疗,治疗规范分别按照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入组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领取《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手册》,接受手册解读及宣教,要求患者遵照《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手册》执行。每月1次随访监督及指导,共3个月。对照组:仅在出院时进行健康宣教,定期随访,每月1次,随访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共3个月。评价指标:终点指标为再住院率。中间指标包括:随访第1、2、3个月评价每日监测心率、血压率、体重率,每日液体限制率、限盐率,戒烟、戒酒率,锻炼率,药物达标率;在试验前、试验第3个月评测中医证候评分。利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对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要求者,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率和构成比的比较使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一、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文献挖掘方面:初步筛选出中医学古籍涉及心衰病方药、膳食、针灸、导引按摩的文献;其中方药700余种;针灸140余种;膳食27种;导引气功10余种;中医学心衰病健康教育与疾病管理的现代文献8篇。内容涉及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用药干预、中医干预等。心力衰竭现代文献共筛选130篇文献进入评价。最终纳入5篇文献,内容涉及生活方式指导(膳食指导、控制、监测体重、戒烟限酒、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睡眠帮助)、药物指导及监测(心率、血压监测)等方面。最终形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并印制健康教育手册(附录2)。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验证,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1年内住院次数、既往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心力衰竭分期、平均动脉压、心率、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清钾离子、血清钠离子、血清氯离子、NT-proBNP/BNP、QRS间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指标方面,规范化健康教育组有1例因主要心血管事件再住院;对照组有25例因主要心血管事件再住院;两组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指标方面,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在随访第1、2、3个月每日监测心率、血压率;监测体重率;限盐、限制液体率;戒烟率;锻炼率(>3次/周,每次30分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酒率在随访第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院时药物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第1、2、3个月时药物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健康教育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两项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可以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目标药物达标率。因此该方案可以推广实践,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院后计划。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病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肥大细胞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肺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在急性低氧性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饲养
        2.1.2 实验动物分组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手术器械
        2.2 实验方法
        2.2.1 常压低氧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2.2.2 SD大鼠肺PAP、Psa指标监测方法
        2.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SCG预处理后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时间下PAP的变化结果
        3.2 SCG预处理后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时间下Psa的变化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急性低压低氧条件下SD大鼠肺肥大细胞的变化趋势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饲养
        2.1.2 实验动物分组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急性低压低氧大鼠模型的制备
        2.2.1 大鼠肺组织取材
        2.2.3 肺组织HE染色
        2.2.4 肺组织TB染色
        2.2.5 肺组织IHC实验
        2.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肺组织HE染色结果
        3.2 肺组织TB染色结果
        3.3 肺组织IHC实验结果
        3.3.1 肺组织Tryptase IHC实验结果
        3.3.2 肺组织Chymase IHC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肺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饲养
        2.1.2 实验动物分组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急性低压低氧大鼠模型制备
        2.2.2 大鼠肺组织取材
        2.2.3 肺组织TB染色
        2.2.4 肺组织TEM实验
        2.2.5 肺组织WB实验
        2.2.6 肺组织IF实验
        2.2.7 肺组织ELISA实验
        2.2.8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肺组织TB染色结果
        3.2 肺组织TEM实验结果
        3.3 肺组织WB实验结果
        3.4 肺组织IF实验结果
        3.5 肺组织ELISA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四部分 SCG对低氧应激下RHL-2H3 细胞影响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和细胞分组
        2.1.1 细胞株
        2.1.2 细胞分组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收集细胞上清和细胞
        2.2.3 RBL-2H3 细胞WB实验
        2.2.4 RBL-2H3 细胞上清ELISA实验
        2.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RBL-2H3 细胞低氧培养时间的摸索结果
        3.2 SCG低氧培养RBL-2H3 细胞的浓度选择结果
        3.3 低氧培养的RBL-2H3 细胞活化脱颗粒情况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五部分 低氧培养的RBL-2H3 细胞上清液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和分组
        2.1.1 细胞株
        2.1.2 RBL-2H3 细胞分组
        2.2 细胞培养条件
        2.3 细胞上清液的收集
        2.4 实验试剂与耗材
        2.5 实验仪器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实验质量的监控
        4.1.1 QC样本UHPLC-Q-TOF MS总离子流色谱图(TIC)的比较
        4.1.2 PCA分析
        4.1.3 QC样本相关性图谱
        4.2 数据分析和结果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PCA分析
        4.2.3 PLS-DA分析
        4.2.4 OPLS-DA分析
        4.2.5 单变量统计分析
        4.2.6 显着性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4.3 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4.3.1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4.3.2 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4.3.3 差异代谢物功能通路分析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肺动脉高压形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井穴”放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损伤AngⅡ、ACE、ET-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AS与 HAPE
        1.2.2 ET与HAPE
        1.2.3 ET-1、AngⅡ、ACE之间相互调节机制
        1.2.4 刺络放血相关论述
        1.2.5 手十二井穴的临床应用
        1.2.6 肺与脑的关系
第二章 正文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大鼠W/D、AngⅡ、ET-1 的比对
        3.1.1 空白与模型各组肺组织W/D对比
        3.1.2 空白与模型各组AngⅡ含量的比较
        3.1.3 空白与模型各组ET-1 含量的比较
    3.2 肺组织显微结构变化
    3.3 井穴放血对AngⅡ含量变化的影响
        3.3.1 井穴放血对肺组织AngⅡ含量的变化
        3.3.2 井穴放血对血浆AngⅡ含量的变化
    3.4 井穴放血对组织ET-1 含量变化的影响
    3.5 井穴放血对ACE m 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腹主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小鼠发生腹主动脉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管紧张素II诱导腹主动脉瘤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外文论文3

(4)酸枣提取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脏器保护作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酸枣提取物干预前后血清因子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大鼠多脏器病理改变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血清代谢差异物相关通路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高原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定 义
2 患病率
3 血压变化特点
4 发病机制
    4.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激活
    4.2 血液黏滞度增加
    4.3 交感肾上腺活性增强
    4.4 内皮素活性增加
    4.5 低氧诱导因子
    4.6 一氧化氮代谢异常(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
5 治 疗
    5.1 氧疗
    5.2 β受体阻滞剂
    5.3 钙拮抗剂
    5.4 RAAS阻断剂
    5.5 利尿剂
    5.6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5.7 中药
6 降压标准
7 小 结

(6)慢性高原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变化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临床特征指标
        1.2.4 伦理
        1.2.5 技术路线
    1.3 材料与方法
        1.3.1 主要仪器设备
        1.3.2 主要试剂
        1.3.3 主要试剂配制
        1.3.4 标本采集与处理
        1.3.5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CD34~+、CD71~+细胞比例
        1.3.6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率
        1.3.7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1.3.8 qPCR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
        1.3.9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1.3.10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4.2 骨髓涂片中有核红细胞特点
        1.4.3 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71~+细胞比例
        1.4.4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情况
        1.4.5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情况
        1.4.6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1.4.7 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1.4.8 相关性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大鼠低氧暴露后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变化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2.1 实验动物
        2.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3.2 主要试剂配制
        2.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3.4 外周血常规分析
        2.3.5 大鼠胸骨HE染色
        2.3.6 大鼠胸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7 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
        2.3.8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MNCs
        2.3.9 免疫磁珠分选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
        2.3.10 透射电镜观察大鼠BMMNCs中有核红细胞形态
        2.3.11 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及凋亡率
        2.3.12 qPCR检测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
        2.3.13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2.3.14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血常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2.4.2 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2.4.3 骨髓涂片造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2.4.4 大鼠胸骨组织造血细胞观察
        2.4.5 大鼠胸骨组织caspase-3 免疫组化结果
        2.4.6 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
        2.4.7 大鼠骨髓中CD71~+有核红细胞比例及凋亡率
        2.4.8 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2.4.9 大鼠骨髓CD71~+有核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2.5 讨论
    2.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急性高原暴露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急性高原暴露下PPARA、EPAS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原食欲减退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性高原暴露下EGLN3、FIH-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相关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2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
        1.2.1 心力衰竭的诱因
        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3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1.3.1 心肌受损时的代偿机制
        1.3.2 心肌受损时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1.3.3 心肌受损时的重构机制
    1.4 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
        1.4.1 按左心室射血分数分类
        1.4.2 按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分类
    1.5 心力衰竭的分期和分级
        1.5.1 心力衰竭的分期(阶段划分)
        1.5.2 心力衰竭的分级
        1.5.3 心力衰竭分期与分级的区别
    1.6 心力衰竭的诊断
        1.6.1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1.6.2 心力衰竭的辅助检查
    1.7 心力衰竭的治疗
        1.7.1 一般治疗
        1.7.2 药物治疗
        1.7.3 器械治疗
    1.8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1.8.1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命名
        1.8.2 心衰病的病因
        1.8.3 心衰病的病机
        1.8.4 心衰病的辨证论治
    1.9 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1.9.1 现代医学对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认识
        1.9.2 中医学对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认识
        1.9.3 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展望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
    2.1 方案构建的背景和问题
    2.2 方案构建的文献研究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评价
        2.2.3 文献结果
    2.3 方案构建的讨论
    2.4 方案构建的过程
        2.4.1 健康教育方案的内容
        2.4.2 健康教育方案的使用方法
        2.4.3 健康教育方案的谈话技巧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临床验证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设计
        3.2.3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基线资料特征
        3.3.2 终点指标比较
        3.3.3 中间指标比较
    3.4 研究讨论
        3.4.1 纳入受试者的基线情况
        3.4.2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应用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病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肥大细胞在高原肺水肿相关肺动脉压增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刘杰. 青海大学, 2021
  • [2]“井穴”放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损伤AngⅡ、ACE、ET-1的影响[D]. 麻海英. 青海大学, 2021(01)
  • [3]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腹主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章萌. 山东大学, 2020(12)
  • [4]酸枣提取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脏器保护作用基础研究[D]. 王敏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高原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林莹,张宇清.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0(01)
  • [6]慢性高原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凋亡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D]. 马婕. 青海大学, 2019(04)
  • [7]急性高原暴露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原食欲减退及高原肺动脉压增高的相关性研究[D]. 潘文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18(04)
  • [9]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王华,梁延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10)
  • [10]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D]. 黄晶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高原反应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