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凹陷魏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

高邮凹陷魏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

一、高邮凹陷韦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1](2020)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苏北盆地勘探重点为油藏,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在油藏不断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多个天然气藏。但由于天然气的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勘探程度较低,天然气的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尚待明确。近年来在高邮凹陷浅层(<1500m)已发现稠油藏与伴生气藏,但从气藏规模来看,其含气面积较小,储量规模比较有限,平面上分布零散,勘探难度大,因此需理清此类气藏的来源、成藏主控因素并明确其成藏模式。本文首先结合油藏资料、地化分析资料,分析得出该类天然气为原油降解生物气,确定了其与稠油藏的伴生关系,明确了稠油藏形成的条件。随后以油-气输导体系作为主线,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做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油气的成藏特征,建立了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模式,为高邮凹陷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图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显示,高邮凹陷浅层稠油为次生稠油,发生稠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降解作用,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地下水型、矿化度等的影响,其中矿化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天然气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浅层天然气属油藏遭厌氧微生物降解而形成,具有次生生物气的特征,比如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中氮气含量较高、丙烷碳同位素与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等特点。同时发现高邮凹陷浅层气与原油生物降解后的稠油藏具有伴生关系,在成因上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断阶带黄珏、周庄气藏和斜坡带韦庄气藏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稠油藏周边断层侧向运移能力以及盖层封堵能力;生物气成藏模式主要分为源内(气顶气)和源外(气层气)两类,源所指的是稠油藏,源内降解气藏基本与稠油藏同属一个圈闭,基本未发生明显运移,主要发育于斜坡带阜宁组地层内;源外降解气藏主要发育于断阶带戴南组、三垛组及盐城组地层内。

刘力嘉[2](2019)在《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古压力与古流体势恢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邮凹陷为苏北盆地内含油气层系最丰富、资源丰度最高、发现储量最多的凹陷,但对于古压力及古流体势仍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方法,恢复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段古压力,基于England的体积势理论恢复了阜宁组储层段关键时刻古流体势,更深入更客观地揭示油气运移聚集历史。结果表明:阜宁组储层有两次油气充注,37Ma左右为主成藏期,即关键时刻,37Ma~23Ma地层压力快速降低,23Ma后地层压力缓慢升高,但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阜一段储层异常高压分布范围明显大于阜三段,两层段古压力变化趋势呈现一致,古压力系数为由南东向北部、西部方向依次递减,阜一段异常压力高值要高于阜三段异常压力高值;恢复了储层毛细管半径和阜宁组储层流体势,研究区距今37Ma时期流体势总体最高,阜三段储层流体势相比于阜一段流体势较小;异常高压的发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储层成岩作用,增强了油气储集空间;总结了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段的三种油气运移动力类型,分别为:源下异常高压型、浮力-异常压力混合型和源外陡坡带浮力型;流体势能的分布与油气的分布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在流体势梯度密集的高势向低势过渡的区带内是油气运移的相对活动区,可作为优势勘探区。

张鸿妍[3](2019)在《高邮凹陷断层封闭性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斜坡区为研究对象,在断层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以及对碎屑岩断层封闭机理和封闭类型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研究,利用断层封闭能力标定原理与方法对相关圈闭进行油水解剖,最终建立一套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模型。通过统计高邮凹陷斜坡区控圈断层断距、储层厚度和隔盖层厚度,确定了高邮凹陷斜坡区对接封闭及断层岩封闭均有发育,且以断层岩封闭为主。对已钻探断层相关油藏进行油水解剖,确定断层是否具有分隔油水的作用,并统计各个油水单元油水界面和烃柱高度等数据,以此为基础,统计断裂带泥质含量(SGR)与过断层压差(AFPD)之间的关系,建立高邮凹陷斜坡区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模型,确定了高邮凹陷斜坡区断层侧向封闭临界SGR下限为29.8%,以及SGR与断层可封闭的烃柱高度的关系式:H=429.04ln(SGR)-1445.2。并结合SGR与断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不同砂地比条件下,烃柱高度-断距关系图版。利用建立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模型,可对高邮凹陷斜坡区控圈断层进行评价,确定断圈的封闭能力。利用建立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模型,通过对高邮凹陷斜坡区内外坡横向对比,同一断距下不同砂地比的断层侧向可封闭烃柱高度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所得的研究区断层封闭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砂地比的断层,可封闭的烃柱高度是不同的。高邮凹陷斜坡区外坡均为对接封闭,且阜宁组多为厚层砂岩夹极薄泥岩隔层,隔层不具有分隔油水作用,故均为统一油水界面,且砂地比均小于30%。而内坡既含有对接封闭,也含有断层岩封闭,且以断层岩封闭为主,多为砂泥薄互层,一部分泥岩隔层厚度达到分隔有水的作用,含多个油水界面及储集单元,且砂地比在30%以上。通过对内外坡泥质含量的对比,可分为砂地比小于30%,砂地比为30%40%,砂地比为40%50%,砂地比为大于50%共4个区间。对比显示,砂地比越低的地区,同一断距下,断层可封闭的烃柱高度相对越高,即越容易形成封闭,封闭能力越强。反之,砂地比越高,断层可封闭的烃柱高度相对越低,越不容易形成封闭,封闭能力越弱。

王亚奇[4](2018)在《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的东台坳陷,其总体呈现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按构造单元由南向北依次划分为南断阶、深凹带和北斜坡。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油气成藏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以高邮凹陷阜宁组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大量地质、钻井等资料的基础上,以石油地质学、成藏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高邮凹陷阜宁组的构造演化、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特征,进而分析了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富集规律,说明其油气成藏机制,总结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高邮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的有效烃源岩主要有三套,即泰二段下部、阜二段和阜四段上部,其中,阜二段和阜四段上部是位于阜宁组的有效烃源岩,阜一段和阜三段是阜宁组的有利储层。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区影响油气成藏的储层因素有两个,即以阜一段和阜三段岩石构成的两套砂岩储层,物性良好。2.研究区影响油气成藏的输导体系有两类,第一类是南部断裂带的主要输导类型,该类输导体系中油气的垂向运移距离远远大于侧向运移距离,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上升盘的前排构造,以真(2)、吴(1)大断裂为主要油源断层,沟通下降盘E1f4、E1f2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第二类主要分布在断阶带内,以断阶带E1f2烃源岩为油源,以断阶带内的三级断层为主要油源断层为通道,向下及侧向运移至E1f1有效砂岩,并在断阶带中、高台阶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3.研究区影响油气成藏的沉积相有两类,即阜三段是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朵叶状砂体微相为主,平面分布广,砂岩百分含量适中地区,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同时水下分流河道的物性要好于河口坝及远砂坝,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于砂体较纯,物性较好的部位,平面上呈现富砂富油的特点,富集含油断块均位于有利的水下分流河道上;阜一段属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发育,处于中外坡储层埋深浅,物性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区。4.研究区影响油气成藏的三、四级断层封闭性受对置盘地层砂岩百分含量影响。当对置盘地层砂岩百分含量小于18%时,断层封闭性好;当砂岩百分含量大于37%时,断层不封闭;当砂岩百分含量处于18%37%时,断层封闭存在多样性。

唐焰[5](2014)在《高邮凹陷储量增长趋势及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江苏油田油气勘探持续稳步发展,在高邮凹陷开展油气资源潜力及储量增长趋势研究对油气勘探的总体规划非常重要。本项目运用统计法和类比法评价高邮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计算可探明地质资源量3.6344×108t,目前已探明16550×104t,总剩余资源量19794×104t,资源潜力可观。开展剩余资源分布研究,认为中含油气系统剩余资源量最多,为9601×104t,其次为上、下含油气系统;韦庄-码头庄-马家嘴-联盟庄运聚单元上、中油气系统勘探潜力最大。以勘探历史为主线,分析不同勘探阶段的勘探技术,勘探对象,勘探指导思想和投入,取得勘探效果,年新增探明储量的构成特点,总结勘探发展和储量增加的基本规律。认为高邮凹陷经历了波动缓慢增长、高速增长、稳定增长三个阶段,目前处于稳定增长期。当前探明储量中低丰度-特低丰度储量、中深层储量、构造-岩性油藏的比重逐渐上升,探明储量主要来自控制储量升级、预测储量升级、圈闭直接升级探明和老区滚动增加四个方面。通过运用翁旋回模型和龚帕兹模型,预测高邮凹陷可探明储量为28179.3-33706.6×104t,未来还可探明11629.3-17156.6×104t,但发现速度将放缓,年探明储量将呈下降趋势。预计未来五年,高邮凹陷探明储量3648.8-3563.6×104t,年均探明729.8-712.7×104t。通过分析不同勘探领域的勘探前景,提出未来五年勘探发展的战略目标。

马文睿[6](2014)在《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及油气成藏研究》文中提出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各凹陷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凹陷,具有极其重要的工业价值。近年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勘探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发现构造类油气圈闭的数量逐年下降,而发现的岩性圈闭数量则日益增加,勘探重点正在逐步从构造圈闭向岩性圈闭转变,因此在凹陷内通过沉积学、构造学方面的研究来寻找有利砂体和通过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来寻找油气藏成藏特征、规律进而帮助寻找有利圈闭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近纪断坳、断陷作用形成的陆相断陷湖盆,具有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的特征;黄珏-马家嘴地区位于该凹陷西南端,与高邮凹陷大体上有相同的构造演化特征;由于研究区处在凹陷内的两条控凹断裂—真武、汉留断层的结合部,两组倾向相反的主断层使研究区构造体系更加复杂;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地层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小型断块油气田,具有断块破碎、沉积砂体分布复杂、油气藏分布凌乱的特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该地区的勘探与开发。黄珏、马家嘴地区虽然在地理上相邻相连,但勘探开发中一直将黄珏、马家嘴两个地区分别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尚未对其构造、沉积、储层、油气藏进行过整体的研究,此次研究正是在在整合岩心、测井、岩石分析化验、地震、构造、地化等资料的基础上,从构造研究出发,对物源方向、沉积相、沉积砂体成因机制等有关沉积学方面内容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成岩演化作用对储层影响进行探讨;结合沉积展布规律,对烃源岩、输导、油气藏形成过程、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常规的物源分析方法通常是利用矿物指标等对物源进行面上方向的分析,此次研究除利用沉积学法、岩石学法、重矿物法外,还通过“矿物定区、构造定向”的方法进行,综合了构造样式与物源输送的关系对物源进行细致刻画。通过地震剖面及断层平面组合形式识别出了断槽、断裂调节带、下切河谷等沟谷输送体系,以及断阶、陡坡型坡折输送体系;沟谷、坡折是碎屑物质输送的良好渠道,两类输送体系对沉积物的输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沉积物输送的方向与沉积砂体的厚度;通过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两个层段的重矿物、岩矿组分的分析,对沉积物的物源方向进行了面上的划分,认识到物源主要来自南、北、西三大方向;结合物源输送通道的研究,认为物源输送的具体细节是由构造活动背景下形成的沟谷、坡折带输送体系决定的,具有“构造控制沉积输送方向”的特点。基于点-线-面-体-时的研究过程和抓住重点、不放疑点的思想,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具有“水体涨落控制沉积相类型”的特点。具体归纳为黄珏-马家嘴地区戴一段湖平面上升,发育了近源的近岸水下冲积扇沉积、湖泊沉积、滑塌-浊积扇沉积;戴二段水体逐步退去,发育了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滑塌-浊积扇沉积;在沉积构造与水动力条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沉积砂体的成因机制。研究区戴南组地层中主要发育了牵引流和重力流影响下的沉积砂体。对比他人研究成果,对一些存疑的特殊沉积构造进行再研究,识别出了古震和古风暴作用的痕迹,很好地解释了黄珏-马家嘴湖区深凹中新发现的滑塌-浊积扇岩性油藏砂体的成因,认为“重力失衡、外力激发是滑塌-浊积扇发育的促因”,为该地区今后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通过单井剖面、联井剖面、平面、模式等的综合研究,对黄珏-马家嘴地区的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抛开地层单位的局限,将黄珏-马家嘴地区储层按埋深进行研究,通过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储层物性特征和储层成岩演化阶段的研究,发现储层物性特征与储层所处的深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储层物性与所处层段的关系并不强,由于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各个层段所处的埋深不同,造成储层所处的温压场和地层水化学作用不同,储层所经历的成岩阶段也不尽相同;纵向上,处于成岩早A期-早B期的储层由于压实及胶结作用,储层物性随深度逐渐变差,而进入成岩中A期的储层受次生溶蚀等作用能够改造储层,使因压实作用减少的孔隙得到一定的恢复,因此成岩演化体现出埋深较深的黄-马东部地区成岩作用阶段高于埋深较浅的西部,同理南北两侧的成岩阶段高于中间的特征。沉积相对储层物性平面分布上的影响比较突出,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冲积扇扇中等沉积亚相发育的储层具有比其它亚相更好的物性特征。体现了“沉积相控制储层、深度控制成岩作用”。以早A、早B、中A、中B期四个成岩阶叠合Ⅱ、Ⅲ类储层类型对研究区储层进行“成岩-物性相”的研究和划分;其中有利储层主要为Ⅱ类储层,构成良好储集性能的储积体,这类储层在早、中成岩阶段都有出现。通过对盖层封闭能力和储、盖系统时空分部的分析,认为黄珏-马家嘴地区的多套储集层和盖层组合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形成了多套良好的储-盖组合。对整个凹陷内烃源岩层系进行了排查比对,认为阜四段烃源岩是凹陷戴南组主要的烃源岩层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为极好的烃源岩;结合油源对比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邵伯次凹发育的阜四段烃源岩是为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油气藏的供烃的主要烃源岩层系;通过对阜四段烃源岩Ro%、氯仿沥青“A”、HC、TOC、S1+S2等参数的研究,认为研究黄珏-马家嘴地区阜四段烃源岩具有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演化程度高的特点,是研究区戴南组的主力供烃来源。油气成藏的特征的研究围绕着油气输导和保存的问题开展,输导体系,尤其是断层输导体系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骨架砂体、断层、不整合面以及三者的组合形式所形成的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各级断层在油气输导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一、二级断层活动时沟通烃源岩层系,静止期起到封堵作用;三、四级断层具有一定的控藏能力;静止期的三、四级断层封堵油气,活动期的三、四级断层调节再平衡油气分布。有利相带中沉积砂体的时空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平面展布。可将油气成藏过程概括为“大断层切穿源岩主力输导,小断层阻断运移进行封闭;砂体约束油气平面展布、活动断层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研究,认为发育于深湖区的滑塌-浊积扇有着良好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匹配关系,扇三角洲前缘以及近岸水下冲积扇扇端沉积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发生滑落、崩塌及在古震-风暴激发下形成的“滑塌-浊积扇”将成为未来寻找岩性油气藏的重点和希望所在。

梁兵[7](2013)在《高邮凹陷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油田高邮凹陷地震资料品质受构造破碎、野外地表复杂等因素影响,且目标砂体厚度往往小于地震垂向分辨率,从地震剖面上无法直接识别单砂体,利用现有地震资料提高储层预测精度难度很大。通过对高邮凹陷地质背景的分析和戴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背景分析、沉积砂体发育特征与控砂机制研究,综合运用地质、测井、钻井、地震资料,建立了一套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按照定性到半定量—定量化储层预测思路,利用叠前地震反演、地震AVO正演及属性分析等特色技术判断砂体发育区,开展定量储层厚度预测,最终综合定性、定量研究成果提高储层预测精度,提供有利钻探目标。勘探实践的高成功率充分说明该方法在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中行之有效。

唐建伟,陈莉琼[8](2011)在《高邮凹陷油气输导体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认为,高邮凹陷不同构造带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输导样式:斜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以骨架砂体为主,断层、辉绿岩变质带为辅,主要为骨架砂体—断裂阶梯状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深凹带油气输导体系以断层为主,骨架砂体与不整合面为辅,构成断裂—砂体垂向输导和断裂—不整合侧向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垂向运移聚集为主。不同储层特征下的油气运移特征不同,戴一段、阜三段(E2d1、E1f3)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优先沿砂岩较发育带运移。E1f1储层均质性强,其油气主要沿构造脊运移。断层在油气运聚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陈强[9](2009)在《高邮凹陷西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邮凹陷西部地区地质特征复杂,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主要成藏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明确构造应力场对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分析构造应力场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规律,指导该区油气勘探部署。在古构造恢复及现今构造基础上,以水力压裂资料及声发射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Ansys 10.0有限元软件对阜宁期、三垛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二维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阜宁期最大主应力以拉张力为主,近EW向,兼有较低值压应力;最小主应力近NS向,表现为高值压应力;剪切应力以右旋应力为主,局部兼有左旋应力;三垛运动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为拉张性质,高值,近NS向;最小主应力为低值挤压性质,低值,近EW向;现今最大主应力为近NS向,为压应力,分布较为平均,应力性质稳定;最小主应力亦是如此。利用斯伦贝谢公司的工作站版地震解释软件Geoframe4.3对典型剖面进行了构造解释,研究了构造样式及断层组合特征,识别出正断层、背斜、断块和断鼻等构造及其组合样式。系统分析了构造样式的应力成因,认为构造应力场的地区、特征差异性是导致构造样式差异形成的最终原因。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古厚度恢复法结合应力场模拟分析了构造演化史。真①在泰州组沉积期即已形成,真②、汉留断裂带形成于阜宁期;四级及以下断层主要是在戴南期及三垛期形成。区内断层经历了产生—活动—停止的阶段,该演化过程的模拟结果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构造应力场控制着三垛期的古构造背景,西高东低的构造起伏使油气总体而言呈现相西部运移的趋势。应力场控制着构造圈闭的形成,在韦庄地区发育断鼻、断块圈闭;在马家嘴地区发育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圈闭;黄珏地区与马家嘴地区相同。应力场控制着油气成藏。三垛期,最大主应力表现为高值拉张应力,此时各级别断层均处于活动期,各级别、各层位的断层封闭型均较差,断层输导体系有效性好,断层输导体系为本区最重要的输导体系类型。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为压应力,性质稳定,分布平均,断层活动性降低趋于静止状态,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

马晓鸣[10](2009)在《高邮凹陷构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基础数据,对高邮凹陷的构造形态、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并重点剖析了南部断阶带和北部斜坡带的构造特征。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中部的一个次级凹陷,内部由南向北依次划分为南部断阶带、中部深凹带和北部斜坡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高邮凹陷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之后,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给地质认识和生产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理清其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对油田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真武断裂带、汉留断裂带和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三个主要断裂带,内部广泛发育类型众多的变换构造。断裂带自身具有各自不同的构造特征,分别在不同部位控制着凹陷的形成和演化,从而致使高邮凹陷不同部位的结构形态存在差异。依据主干断层的形态及构造样式等可将其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段,每个区段又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高邮凹陷先后经历了仪征运动、吴堡运动和三垛运动等几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了区域性不整合面,依据不整合及其分隔的构造层的结构特点,可将高邮凹陷的沉积盖层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各时期构造活动的强度不同,致使凹陷内众多断层的活动性也存在差异,利用断层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等定量表征参数分析了主干断层不同时期的活动性。不同时期板块活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影响着高邮凹陷的形成机制,同时附近的郯庐断裂也对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凹陷所处的苏北盆地属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裂陷伸展盆地,因而从裂陷动力学机制和伸展动力学机制两方面探讨了高邮凹陷的形成机制,并着重对与油气相关的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及变换构造等成因进行了分析。南部断阶带是高邮凹陷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长期以来真①、真②及真②′等主干断层的发育历史模糊不清,本论文通过对构造演化的分析及对断层活动的定量研究重新厘定了三条主干断层的发育历史,并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北部斜坡带是高邮凹陷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区内广泛发育上下两套中、新生代侵入的辉绿岩,在对它们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搜集多种证据确定了两套辉绿岩的侵入时期。北斜坡复杂的断裂系统中发育类型众多的三、四级变换构造,对它们的正确识别可以指导建立构造解释模型,并剖析油气成藏规律。在以上分析研究基础之上,从构造对烃源岩、油气运移、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带分布的影响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高邮凹陷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二、高邮凹陷韦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邮凹陷韦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历程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与凹陷结构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1 稠油特征研究
    3.2 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3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关系研究
第4章 原油降解生物气形成条件
    4.1 地质环境
    4.2 保存条件
第5章 油气成藏模式
    5.1 典型气藏解剖
    5.2 成藏期次分析
    5.3 成藏主控因素
    5.4 成藏模式
    5.5 有利分布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古压力与古流体势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储层古压力研究现状
        1.2.2 流体势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 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现今储集层压力特征
    3.1 实测压力纵向特征
    3.2 地层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古压力的恢复及特征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
        4.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方法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
    4.3 关键时刻的确定
        4.3.1 阜一段关键时刻分析
        4.3.2 阜三段关键时刻分析
    4.4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
        4.4.1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原理
        4.4.2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结果
    4.5 古压力特征分析
        4.5.1 古压力演化历史
        4.5.2 古压力剖面特征
        4.5.3 古压力平面特征
第5章 古流体势的恢复及特征分析
    5.1 毛细管半径的恢复
        5.1.1 现今毛细管半径的恢复
        5.1.2 古毛细管半径的恢复
    5.2 古流体势的恢复
        5.2.1 古流体势的恢复方法
        5.2.2 古流体势恢复结果
    5.3 流体势特征分析
        5.3.1 阜一段流体势特征分析
        5.3.2 阜三段流体势特征分析
第6章 压力场和流体势场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6.1 古压力场与古流体势耦合关系
    6.2 古流体压力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6.2.1 异常高压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6.2.2 古压力场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6.3 流体势场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邮凹陷断层封闭性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断层封闭机理及封闭类型研究现状
        0.2.2 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0.2.3 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思路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沉积特征及烃源岩条件
        1.2.1 地层特征
        1.2.2 烃源岩条件及储盖组合特征
第二章 油气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2.1 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
    2.2 内外坡油水差异性
        2.2.1 油水界面确定方法
        2.2.2 研究区储集单元划分
        2.2.3 内外坡油水差异
第三章 控圈断层封闭类型判定及评价方法
    3.1 断层封闭类型判定
        3.1.1 控圈断层发育特征
        3.1.2 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类型及封闭类型
        3.1.3 断层封闭类型判定
    3.2 断层封闭性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3.2.1 对接封闭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3.2.2 断层岩封闭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第四章 研究区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定量表征
    4.1 研究区典型断层对接封闭性分析
    4.2 典型圈闭断层岩封闭性定量评价
        4.2.1 油藏精细解剖
        4.2.2 典型圈闭断层岩封闭性定量评价
第五章 断层封闭性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5.1 斜坡区内外坡砂体展布特征
        5.1.1 斜坡区E_1f_3 砂体展布特征
        5.1.2 斜坡区E_1f_1 砂体展布特征
    5.2 断层封闭能力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思路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及单元划分
    2.2 苏北盆地沉积结构特征
    2.3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
    2.4 高邮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
第3章 油气成藏因素分析
    3.1 静态因素
    3.2 动态因素
第4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1 油藏分布特征
    4.2 典型油气藏解剖
    4.3 高邮凹陷阜宁组成藏主控因素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高邮凹陷储量增长趋势及油气勘探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1.2.2 储量增长趋势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剩余资源潜力研究
        1.3.2 储量增长过程分析
        1.3.3 油气储量增加趋势及重要参数研究
        1.3.4 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
    1.6 研究工区的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简况
    2.2 区域地层
    2.3 构造特征
    2.4 石油地质条件
第3章 剩余资源量研究
    3.1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剩余资源分布
        3.2.1 成因法关键参数和远景资源
        3.2.2 统计法评价单元划分
        3.2.3 统计法关键参数选取
        3.2.4 剩余资源量计算
        3.2.5 剩余资源配置及潜力
第4章 探明储量增长参数研究及趋势预测
    4.1 探明储量构成
    4.2 探明储量分布特点
    4.3 探明储量增长过程及勘探时效分析
        4.3.1 探明储量增长过程
        4.3.2 探明储量增加方式
        4.3.3 勘探时效变化特点
    4.4 油气储量增加趋势预测
        4.4.1 探明储量增长与勘探投入的关系
        4.4.2 探明储量来源构成分析
        4.4.3 探明储量增长趋势预测
    4.5 探明储量增长边界条件
        4.5.1 探明(可采)储量界限
        4.5.2 探明(可采)储量丰度界限
        4.5.3 探井商业油流界限
第5章 油气勘探战略分析
    5.1 主要勘探领域
    5.2 勘探战略目标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及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基础研究
        1.2.2 沉积研究
        1.2.3 成藏研究
        1.2.4 主要工作流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沉积学研究进展
        1.3.2 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1.3.3 存在问题和不足
    1.4 工作量和创新点
        1.4.1 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特征
        2.2.1 主要断裂体系
        2.2.2 构造演化史
    2.3 地层填充特征
        2.3.1 层序划分
        2.3.2 地层沉积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物源、沉积相研究
    3.1 物源研究
        3.1.1 物源通道与沉积物搬运
        3.1.2 矿物成分与物源方向
        3.1.3 物源方向综合分析
    3.2 沉积相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 沉积相标志
        3.2.2 沉积相研究步骤
    3.3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相研究
        3.3.1 扇三角洲沉积
        3.3.2 近岸水下冲积扇沉积
        3.3.3 滑塌-浊积扇
        3.3.4 湖泊沉积
    3.4 沉积砂体成因研究
        3.4.1 牵引流成因沉积砂体
        3.4.2 重力成因沉积砂体
        3.4.3 外力影响下的沉积砂体
        3.4.4 生物成因沉积记录
    3.5 沉积展布与演化
        3.5.1 沉积相展布
        3.5.2 沉积相演化
    3.6 沉积相模式
    3.7 小结
第4章 储盖组合研究
    4.1 储集层研究
        4.1.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成岩作用
        4.1.3 成岩阶段研究
        4.1.4 储层综合评价
        4.1.5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4.2 盖层研究
        4.2.1 泥岩盖层的分布特征及厚度
        4.2.2 泥岩盖层的封闭能力研究
        4.2.3 泥岩盖层的综合评价
    4.3 储盖组合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成藏研究
    5.1 烃源岩研究
        5.1.1 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分布
        5.1.2 阜四段烃源岩特征
        5.1.3 阜四段烃源岩热演化及成熟度影响因素
        5.1.4 油-源亲缘性
    5.2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
        5.2.1 油气输导体系类型
        5.2.2 黄珏-马家嘴地区输导体系特征
        5.2.3 断层封闭性研究
        5.2.4 油气输导系统评价
    5.3 油气成藏研究
        5.3.1 成藏期次研究
        5.3.2 典型油气藏解剖
        5.3.3 油气成藏特征
        5.3.4 油气成藏模式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一、二段重矿物鉴定表
附表 2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一段矿物组分百分含量鉴定表
附表 3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二段矿物组分百分含量鉴定表
附表 4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全岩衍射分析数据表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高邮凹陷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邮凹陷地质背景
2 戴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2.1 层序界面
    2.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2.3 层序主控因素分析
3 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
    3.1 纵向上断层对油气运聚的作用
    3.2 横向上断层对油气运聚的作用
    3.3 断面形态影响油气运移效率
    3.4 断层与圈闭匹配关系影响运聚效果
    3.5 大断裂的控源控带作用
    3.6 斜坡带差异性富集
    3.7 断裂带多样性聚集
4 勘探关键技术
    4.1 思路和方法
    4.2 储层预测
        4.2.1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
        4.2.2 地震AVO正演及属性分析
        4.2.2. 1 AVO正演分析
        4.2.2. 2 地震AVO属性分析
5 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
    5.1 缓坡带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5.2 陡坡带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6 结语

(8)高邮凹陷油气输导体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输导体系的构成及组合特点
    1.1 输导体系的构成
    1.2 组合特点
2 输导体系的评价
    2.1 主要砂层的输导性评价
        2.1.1 砂岩含量控制油气运移方向
        2.1.2 不同深度砂岩的输导下限不同
        2.1.3 有效砂体输导层分布
        2.1.4 关键成藏期砂体物性恢复
    2.2 主要断层的输导性
        2.2.1 断层级别及活动期次影响断层输导性
        2.2.2 断层产状影响断层侧向封闭性
        2.2.3 对置盘地层岩性影响断层输导性
        2.2.4 关键时期断层的封闭性
    2.3 T30不整合面的输导性
3 不同区带运聚模式
    3.1 斜坡带油气运聚模式
    3.2 断裂带油气运聚模式
4 结论

(9)高邮凹陷西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高邮凹陷的构造及构造演化史
        2.1.1 构造特征
        2.1.2 构造演化史
    2.2 地层发育及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3.1 古构造应力确定
        3.1.1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
        3.1.2 数值模拟方法求取古应力场
    3.2 阜宁期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3.2.1 地质模型
        3.2.2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3.2.3 约束条件
        3.2.4 确定边界力作用方式
        3.2.5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3.2.6 计算结果分析
    3.3 三垛期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3.3.1 地质模型
        3.3.2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3.3.3 约束条件
        3.3.4 确定边界力作用方式
        3.3.5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3.3.6 计算结果分析
    3.4 现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3.4.1 地质模型
        3.4.2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3.4.3 约束条件
        3.4.4 确定边界力作用方式
        3.4.5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3.4.6 计算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的应力成因机制分析
    4.1 基本构造格局
    4.2 断层分级
    4.3 断裂体系类型及特征
        4.3.1 构造解释
        4.3.2 平面展布样式
    4.4 构造样式应力场成因机制分析
第五章 构造演化史
    5.1 剥蚀量恢复与构造活动强度
        5.1.1 声波时差测井法概述
        5.1.2 剥蚀量计算
    5.2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与分析
        5.2.1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的原则
        5.2.2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
    5.3 构造演化史分析
第六章 应力场与构造的关系及成藏意义
    6.1 区域应力场背景
    6.2 应力场与构造的关系
        6.2.1 应力场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6.2.2 构造分布特征对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影响
    6.3 构造应力场的成藏意义
        6.3.1 应力场对圈闭及构造背景的控制
        6.3.2 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的的关系
        6.3.3 应力场油气的破坏与保存条件的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高邮凹陷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地球物理场特征
        1.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1.2.2 区域磁力异常特征
        1.2.3 区域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1.3 地壳厚度及基底特征
        1.3.1 地壳厚度分布
        1.3.2 基底特征
    1.4 中新生代地层特征
第二章 高邮凹陷构造几何学研究
    2.1 高邮凹陷断裂系统
        2.1.1 断裂系统平面特征
        2.1.2 高邮凹陷主要断裂带
    2.2 高邮凹陷构造格架
    2.3 构造样式划分
        2.3.1 平行式断裂组合
        2.3.2 雁列构造
        2.3.3 帚状构造组合
        2.3.4 “Y”字型伸展断裂
        2.3.5 正牵引构造
        2.3.6 “马尾状”撇裂
    2.4 北斜坡变换构造
        2.4.1 变换构造的概念及分类
        2.4.2 北斜坡的变换构造
第三章 高邮凹陷构造运动学研究
    3.1 构造演化阶段及主要特征
    3.2 高邮凹陷沉降史分析
    3.3 南断阶构造演化史分析
        3.3.1 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3.3.2 主要断层发育历史
    3.4 北斜坡构造演化史分析
第四章 高邮凹陷构造动力学研究
    4.1 构造动力学模式
        4.1.1 动力学机制
        4.1.2 动力学模式
    4.2 油气构造成因分析
        4.2.1 伸展构造成因分析
        4.2.2 反转构造成因分析
        4.2.3 变换构造及北西向构造成因分析
    4.3 南断阶成因机制探讨
        4.3.1 断裂成因机制
        4.3.2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4.4 北斜坡成因机制探讨
        4.4.1 北斜坡岩浆岩研究
        4.4.2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第五章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5.1 构造对烃源岩的影响
    5.2 构造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5.2.1 断层活动性与油气运移
        5.2.2 断层断距大小与油气运移
        5.2.3 断面形态与油气运聚
    5.3 构造控制油气富集带的形成
    5.4 断裂构造控制圈闭的形成
    5.5 断裂构造控制油气成藏
        5.5.1 断层具有封堵和运移两重性
        5.5.2 断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影响
    5.6 辉绿岩与油气成藏
        5.6.1 辉绿岩与有机质成熟
        5.6.2 辉绿岩与油气运移
        5.6.3 辉绿岩与圈闭
        5.6.4 辉绿岩破坏早期油气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高邮凹陷韦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D]. 黄晶. 长江大学, 2020(02)
  • [2]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古压力与古流体势恢复研究[D]. 刘力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高邮凹陷断层封闭性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D]. 张鸿妍.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D]. 王亚奇. 长江大学, 2018(12)
  • [5]高邮凹陷储量增长趋势及油气勘探潜力研究[D]. 唐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6]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及油气成藏研究[D]. 马文睿. 同济大学, 2014(12)
  • [7]高邮凹陷断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与实践[J]. 梁兵. 中国石油勘探, 2013(04)
  • [8]高邮凹陷油气输导体系评价研究[J]. 唐建伟,陈莉琼. 复杂油气藏, 2011(02)
  • [9]高邮凹陷西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对构造的控制作用研究[D]. 陈强.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10]高邮凹陷构造特征研究[D]. 马晓鸣. 中国石油大学, 2009(12)

标签:;  ;  ;  ;  

高邮凹陷魏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