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及G-6-PD酶缺乏症调查

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及G-6-PD酶缺乏症调查

一、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与G-6-PD酶缺乏症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杨笑[1](2019)在《中国大陆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中国大陆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流行分布趋势。为中国大陆主要地区G6PD缺乏症患儿的个体化健康管理以及实施公共卫生预防措施提供必要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在2019年4月之前搜索了五个数据库,即中国知识资源综合、万方、中国生物医学、重庆VIP和PubMed。对于搜索策略,我们使用了以下项目:“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G-6-PD”,“g6pd”,“g-6-pd”,“儿童”,“青少年”,“新生儿”,“婴儿”,“调查”,“筛选”,“流行”,“发生”,“中国”和“中国人”。确定的研究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报告G6PD缺乏症的患病率;(2)报告调查年份;(3)以G6PD酶活性检测为主要检测方法,由医师或技术人员诊断;(4)在中国大陆范围;(5)以中文或英文书写。排除了评论,会议内容和重复研究。通过使用R version3.5.2计算G6PD缺乏的总流行率,并且评估亚组。当I2>50%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对于其他I2值,选择了固定效果模型,再按照性别,省份和诊断方法分组的子组中,估计优势比(odds ratio 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行元回归分析以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同时进行流行趋势图以及描述时间趋势相关图的绘制。结果:我们纳入了141项荟萃分析研究,9,651,405个样本(年龄范围:0-16岁)。所有参与者中G6PD缺乏症的患病率为4.03%,男性为5.54%和女性为1.51%,男性G6PD缺乏症的患病率约为女性的3倍。不同年份区间G6PD缺乏症的总患病率分别为4.18%[1991-2000年],3.87%[2001-2010年]和3.08%[2011-2017年]。亚组分析男性和女性中不同年份区间G6PD缺乏症的总患病率分别为5.29%(男)/3.23%(女)[1991-2000年],4.90%(男)/2.01%(女)[2001-2010年]和2.64%(男)/0.73%(女)[2011-2017年]。中国南方地区G6PD缺乏症的患病率高于中北部地区,其中广西(5.77%)、广东(5.30%)、海南(3.21%)检测到G6PD缺乏症总流行率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前3位,而陕西(0.02%),山东(0.03%)和河北(0.05%)流行率的最低3个省份。贵州(10.47%)、广西(7.69%)、广东(6.59%)和海南(4.88%)为中国大陆男性儿童G6PD缺乏症总流行率最高的省份,女性G6PD缺乏症同样在贵州(4.31%)、广东(2.72%)、广西(2.52%)和海南(2.42%)表现出较高的流行率。结论:1.G6PD缺乏症在中国大陆儿童总体患病率为4.03%,患病率相对较高,为我国较高的遗传性疾病之一。2.G6PD缺乏症在中国大陆儿童中的地理趋势,显示南部地区发病率较中、北部高,其中以广西、广东、海南患病率最高,但随着对该病的关注度增加和人口流动中北部地区有升高的趋势。3.1981-2017年间,G6PD缺乏症在中国大陆儿童中的总患病率维持在4.18%3.08%之间。南方地区总体患病率趋于平稳,北方地区总体患病率十年内有所增高。4.以G6PD酶活性作为检测方法,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人群的患病率差异显着,男性为女性的三倍,女性的发病率与Hardy-wenbery遗传平衡定律不符,其原因考虑与酶活性检测在女性患儿群体中的检出率低有关。

韩姗姗[2](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王臣玉[3](2019)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以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胆石症为主要表现,是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导致溶血性疾病之一。HS也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以北欧和北美地区发病率最高,达1/2,000,国内发病率为1/100,000。由于HS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不典型,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易漏诊、误诊;有文献报道儿童HS漏诊、误诊率达69.2%,更有甚者被长期漏诊、误诊。近年来,国外关于HS分子遗传学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国内相关研究甚少,且多以个案为主。本研究通过总结儿童HS的临床表型,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分析HS患儿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儿科同行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06月至2018年06月临床诊断为HS患儿的病例资料,符合诊断条件的患儿共43例,其中20例患儿愿意接受遗传基因调查并同意抽取外周血样本,进行靶向捕获或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及亲源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43例确诊的HS患儿中,男23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15:1。中位发病年龄1岁11个月(1月10岁),婴儿期发病最常见。21例(21/43,48.84%)患儿有阳性家族史。2.临床特点:面色苍白(27/43,62.79%)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36/43,83.72%)、黄疸(35/43,81.40%)、脾大(33/43,76.74%)、肝大(27/43,62.79%)及胆石症(20/43,46.51%)。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涂片示球形红细胞比例≥10%的患儿23例(23/43,53.49%),少量或偶见球形细胞6例(6/43,13.95%);骨髓涂片示球形红细胞比例≥10%的患儿有17例(17/43,39.53%),少量或偶见球形红细胞9例(9/43,20.9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者20例(20/43,46.51%);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阳性16例(16/43,37.21%);蔗糖溶血试验9例(9/43,20.93%);Coombs试验及血清酸化溶血试验未见阳性病例。4.辅助检查:采用超声评价肝脾大小及胆囊情况,脾大者33例(33/43,76.74%),肝大者27例(27/43,62.79%),胆石症者20例(20/43,46.51%)。5.基因检测结果:20例患儿接受基因检测,其中13例患儿在3种基因(ANK1、SPTB及SPTA1)上检出致病或可疑致病的杂合变异,8例为ANK1变异,4例为SPTB变异,1例为SPTA1变异,在三种基因共发现13种变异,其中11种为未报道的新变异。13例变异中,除1例遗传自母亲外,其余12例均为新生变异(de novo)。6.治疗结果:患儿输血后平均血红蛋白由78.24±14.47 g/L提高到88.69±11.22 g/L;外科脾脏切除术后患儿,术前与术后对比平均血红蛋白由75.71±9.96 g/L提高到116.00±5.54 g/L,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患儿在婴儿期出现进行性贫血、脾大,应考虑到患HS的可能,建议尽早完善HS相关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2.外周血和(或)骨髓涂片球形红细胞增多、家族史阳性是诊断HS的可靠依据,13例患儿获得基因诊断,为下一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在ANK1、SPTB、SPTA1基因共发现11种新变异,扩展了HS的突变谱。3.对轻症HS患儿可行输血改善贫血,对重症患儿建议尽早手术切脾治疗,以期改善长期预后。

张序[4](2018)在《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与BMI、血压及HBV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依托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深圳市现场,重点收集深圳市10个区县21家承担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医疗机构开展育龄女性孕前G6PD酶活性筛查以及其他检验项目的实验室情况,调查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深圳市育龄女性孕前G6PD酶活性低下的分布情况,提出G6PD酶活性低下可能与某些疾病存在关联的研究假设,分别开展G6PD酶活性低下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乙肝病毒(HBV)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对象与方法:以了解深圳市育龄女性孕前G6PD酶活性筛查和其他检验项目的实验室情况,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访谈目的,选取深圳市宝安、龙岗、南山、罗湖4个区县具体承担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医疗机构进行现场访谈和实地考察,依据访谈调研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对深圳市2013年~2015年间10个区县21家医疗机构的G6PD酶活性筛查和其他临床检验项目(如血红蛋白、血肌酐、乙肝血清学筛查、血糖等)的检测方法、试剂盒、参考值范围等信息进行规范化收集,用于关联分析时的定性判断。将深圳市10个区县21家医疗机构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间参加深圳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112 076例育龄女性(20-49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信息系统标准化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了解深圳市育龄女性孕前G6PD酶活性低下的分布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和亚组分析方法对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BMI、血压、HBV易感性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结果:1、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运行管理规范,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录入流程清晰,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严格。深圳市21家医疗机构的G6PD酶活性筛查和其他临床检验项目的检测方法、试剂盒、参考值范围不完全统一,需要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判定。2、深圳市2013年~2015年112 076例育龄女性平均年龄为28.39±4.29岁(20~29岁占67.25%),95.74%为汉族,78.91%为高中及以上学历,63.26%为农业户口,44.83%为流动人口;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率为1.90%,南方户籍人群检出率高于北方户籍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本研究经多因素调整后的模型显示,与G6PD酶活性正常的育龄女性相比,G6PD酶活性低下的育龄女性发生体重过低(BMI<18.5)的风险高出32%[aOR:1.32(95%CI:1.11~1.54)];而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超重或肥胖(BMI≥24.0)之间的关联性无统计学差异[aOR:0.90(95%CI:0.73~1.12)]。亚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4、本研究多因素调整后的模型显示,与G6PD酶活性正常的育龄女性相比,G6PD酶活性低下的育龄女性发生血压升高(120mmHg≤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的风险增加23%[aOR:1.23(95%CI:1.03~1.47)],发生高血压(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的风险增加14%[aOR:1.14(95%CI:1.00~1.30)];进一步研究发现,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可增加其收缩压≥140mmHg的风险[aOR:1.96(95%CI:1.28~2.98)],以及舒张压80-89mmHg的风险[aOR:1.15(95%CI:1.00~1.33)];而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其收缩压 120-139mmHg[aOR:1.07(95%CI:0.94~1.22)]和舒张压≥140mmHg[aOR:0.91(95%CI:0.61~1.34)]的关联性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5、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HBV感染组[HBsAg(+)]、易感对照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免疫对照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多因素调整后的模型显示:在HBV感染组和易感对照组构成的研究对象中,与G6PD酶活性正常的育龄女性相比,G6PD酶活性低下的育龄女性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82%[aOR:1.82(95%CI:1.47~2.24)],而在HBV感染组和免疫对照组构成的研究对象中,G6PD酶活性低下的育龄女性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55%[aOR:1.55(95%CI:1.30~1.85)];进一步分析G6PD酶活性低下是否会加重HBV感染者谷丙转氨酶(ALT)指标的升高,结果显示无论在HBV感染组和易感对照组构成的研究对象中,还是在HBV感染组和免疫对照组构成的研究对象中,与那些G6PD酶活性正常且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的育龄女性相比,仅G6PD酶活性低下的育龄女性其ALT并没有明显升高(ALT≥45U/L),而仅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育龄女性其ALT升高的风险分别增加1.91倍[aOR:2.91(95%CI:2.57~3.28)]和 2.66 倍[aOR:3.66(95%CI:3.30~4.06)],G6PD 酶活性低下且感染乙肝病毒的育龄女性ALT升高的风险分别增加3.27倍[aOR:4.27(95%CI:2.75~6.61)]和4.38倍[aOR:5.38(95%CI:3.48~8.30)]。亚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率南方户籍人群高于北方户籍人群。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可能是体重过低、血压升高和高血压,以及HBV易感性的危险因素,G6PD酶活性低下可能会加重HBV感染女性的ALT升高。建议对G6PD酶活性低下的育龄女性加强孕前及孕期体重、血压管理和母婴阻断措施,及早干预并降低其体重过低、血压升高、HBV感染及肝功能损害的发生风险,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仇钰[5](2017)在《红细胞P5’-N缺乏症1例与357例全血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伴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及文献复习研究背景及目的:红细胞嘧啶 5’-核苷酸酶缺乏症(erythrocyte pyrimidine 5’-nucleotidase(P5’N)deficiency)是一种罕见的红细胞酶病,患者数量较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或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少,是第三大红细胞酶病。在红细胞核苷酸代谢过程中,嘧啶5’-核苷酸酶(P5’N)催化嘧啶5’-核苷酸水解去磷酸化,其缺乏会造成胞内嘧啶5’-核苷酸累积,继而阻碍核苷酸代谢途径正常进行,从而使得红细胞出现能量危机并导致其寿命缩短。P5’N缺乏症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的P5’N活性下降,先天性P5’N缺乏症患者临床表现较轻,目前仍有大量未被发现的病例,流行病学尚不是很清楚。获得性P5’N缺乏见于重金属(如铅、汞、铜、镍等)中毒、β-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白血病等。本文报道并讨论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一例P5’N缺乏症病例,且回顾了文献中P5’N缺乏症的相关报道,分析了 P5’N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时对症支持治疗。资料和方法:报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近期确诊的一例P5’N缺乏症,同时利用Pubmed文献检索引擎使用 ’pyrimidine 5’-nucleotidase deficiency ’,’Erythrocyte Enzymopathies’,’Hemolysis anemia’ 等,利用中国知网(CNKI)使用"嘧啶 5’-核苷酸酶","红细胞酶病","溶血性贫血"等主要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根据相关性选择性阅读,分析了 P5’N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P5’N-1基因目前的已知突变。病例报道:患者,男,26岁,因"发现肝脾肿大伴贫血、血小板减少20年"入院。患者既往反复呕血、黑便,曾被诊为"门静脉高压",肝穿刺未见明显异常,后胃镜下行胃部血管栓塞术。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血常规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系列示PT延长,肝功示肝酶基本正常,胆红素升高。骨髓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可排除相关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豆状核变性。腹部超声示:1.门脉高压并门脉内栓子形成;2.胆囊水肿;3.脾大;4腹水。另行门脉超声示门静脉左右支海绵样变性,下腔静脉超声未见异常。患者CTA可见门静脉主干栓子形成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脾静脉迂曲并明显扩张;肝硬化,脾大,腹水,下腔静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凝血因子Ⅶ测定36%,凝血因子Ⅴ测定37%,凝血因子Ⅷ测定159%。蛋白C 47%,抗凝血酶Ⅲ60%。出凝血相关基因突变检查示已报道的与疾病可能相关的位点突变检测结果未检出,基本排除遗传性易栓症的可能。该患者CD55 99.85%,CD59 98.09%,Coombs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含铁血黄素试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均(-)。异丙醇、变性珠蛋白小体、血红蛋白电泳等均未见异常。同时干纸片法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2.6pmol/punch*h,但对戈谢病GBA基因进行基因分析未发现已知致病突变。对患者红细胞酶活性进行了送检分析,结果回示PK,G-6-PD,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均活性正常,而P5’N活性为2.01,该结果为阳性。文献复习:1974年-2016年文献报道的P5’N缺乏病例不超过100例,其中国内15例。P5’N缺乏患者临床表现并不特异,通常表现为轻中度贫血、肝脾肿大。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贫血相对稳定,部分病例甚至能完全代偿,但可因严重感染和妊娠出现贫血加重。本病以红细胞P5’N活性下降为特征,通常外周血或骨髓涂片中可见明显嗜碱点彩红细胞。P5’N缺乏的分子机制可能与P5’N-1基因突变相关,P5’N-1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有10个外显子,基因全长约50 kb。迄今,已在30余个家系发现了约26种P5’N-1基因突变。本病目前仍以支持治疗为主,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脾切除疗效不确切,只有极少数患者在脾切除后病情缓解。结论:本文中我们报告了 1例以肝脾肿大伴贫血、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P5’N缺乏病例,并对既往文献报道的P5’N缺乏病例进行了复习。P5’N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以轻中度贫血,伴黄疸、脾大为临床特点,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涂片检查可见明显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P5’N缺乏的分子机制可能与P5’N-1基因突变相关,迄今已在30余个家系发现了约26种P5’N-1基因突变。本病治疗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P5’N缺乏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容易与其他导致溶血性疾病混淆,尤其对于不能进行红细胞酶学检查的单位来说,本病的诊断尤为困难,易导致误诊的发生。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红细胞中存在高浓度的嘧啶核苷酸和外周血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这两项检查,再根据家系调查、其他溶血指标、重金属检测,明确诊断先天性或获得性P5’N缺乏。本文所报道病例的意义在于提示当患者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后,在排除其它常见疾病后应该考虑红细胞酶病的可能性。第二部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357例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分析研究目的:全血细胞减少症(Pancytopenia,PCP)是血液科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组以外周血中三种有形成分同时减少的疾病,其病因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357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构成及各类疾病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思路。资料和方法:本文采用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初次入院并接受诊治的患者中357例PCP病例资料。若患者入院时血常规结果满足下列条件:血红蛋白(Hb)<100g/L、白细胞(WBC)<4.0×109/L、血小板(PLT)<100×109/L,至少连续两次,且未接受过放、化疗,即诊断为PCP。采用回顾性方法总结了 PCP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分类与构成、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等,为临床医生对PCP进行鉴别诊断和病因诊断提供帮助。结果:1.357例PCP患者病因构成比在纳入本次研究的357例PCP患者中,血液系统疾病286例,占80.11%,非血液系统疾病17例,占4.76%,诊断尚不明确54例,占15.13%。(1)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病因构成比引起PCP的非血液系统疾病17例(占全部PCP患者的4.76%),其中脾功能亢进5例(1.400%)、结缔组织病3例(0.84%)、感染4例(1.12%)、药物2例(0.56%)、肿瘤骨髓转移3例(0.84%)。(2)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病因构成比引起PCP的血液系统疾病286例(占全部PCP患者的80.11%),其中急性白血病87例(24.37%)、再生障碍性贫血59例(16.5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4例(12.33%)、巨幼细胞性贫血9例(2.52%)、噬血细胞综合征17例(4.76%)、淋巴瘤12例(3.3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8例(2.2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例(0.84%)、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10例(2.80%)、多发性骨髓瘤8例(2.24%)、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1.12%)、急性造血停滞3例(0.84%)、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例(2.24%)、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5例(1.40%)、多毛细胞白血病3例(0.84%)、巨球蛋白血症3例(0.84%)、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0.56%)、POEMS综合征1例(0.28%)。(3)成年组与老年组病因构成比比较本次研究诊断明确的患者中按照年龄标准分为成年组163人,老年组85人,两者造血系统良性疾病、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非造血系统疾病四组病因构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1.20,P>0.05),不能认为成年组与老年组病因构成比有差异。2.357例PCP患者临床表现PCP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原发病相关表现,其中74.23%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以乏力(59.66%)、发热(34.17%)、头晕(21.00%)等为患者常见就诊原因。3.PCP患者血象特点PCP各种病因贫血形态学分类并不相同,根据血常规MCV、MCH、MCHC等数值进行判断,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多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表现为典型大细胞性贫血,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通常为大细胞性或正细胞性贫血。根据PCP的病因不同,各组疾病间血细胞减少程度具有一定差异,造血系统良性疾病通常不会出现白细胞极重度减少;除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的造血系统良性疾病通常不会出现血小板极重度较少;在本次研究中,除AL外,所纳入病例均未出现极重度贫血。AA多表现为三系同时减少,而例如MDS、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等疾病三系减少程度并不一致。4.PCP患者骨髓象特点非血液系统疾病通常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除肿瘤骨髓转移外,通常无特异性表现。造血系统良性疾病仅靠骨髓检查并不能明确诊断,还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及恶性疾病多有特异的骨髓检查特点,如AA表现为多部位骨髓增生低下,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而非造血细胞常见,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AL骨髓通常有核细胞增多,主要为各型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AML中胞质可见Auer小体,通过细胞化学染色使诊断分型更为准确。除骨髓涂片检查外,骨髓活检在一些情况下也是不可或缺的,如MDS患者骨髓可见粒、红、巨核系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通过骨髓活检还可见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typic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ogenitor,ALIP)等表现,有助于与Meg A、AA等疾病鉴别。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绝大多数出现干抽,骨髓活检是确诊的必备检查,呈广泛、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结论:(1)PCP病因复杂,本次研究收集23种,大致分为四类,即:①造血系统良性疾病;②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③造血系统恶性疾病;④非造血系统疾病。(2)本次研究纳入的357例病例以造血系统疾病为主,占80.11%,其中最常见的前三位疾病分别是急性白血病87例(24.37%)、再生障碍性贫血59例(16.5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4例(12.33%)。(3)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出血、感染及与原发病有关的表现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在本次研究中乏力、发热、头晕等为患者常见就诊原因。(4)血细胞减少的程度及贫血形态特点可为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初步诊断提供线索和方向。骨髓检查通常能为判断PCP的病因提供证据,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和骨髓活检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马亚南,刘玉峰[6](2017)在《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88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8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1∶1,中位发病年龄为5岁,家族史阳性38例(43.2%)。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合并胆囊结石11例(12.5%)。实验室检查示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88例(100%),外周血球形红细胞计数>10%者72例(81.8%),骨髓细胞学检查易见球形红细胞78例(88.6%),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82例(97.6%),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阳性86例(97.8%)。脾切除36例(40.9%),部分脾动脉栓塞12例(13.6%)。结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特性及临床表现异质性显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可提高诊断率,脾切除术疗效稳定。

李春龙,蒋明,杨瑛,吴长洪[7](2015)在《1128例幼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筛查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盐田区幼儿园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G6PD/6PGD定量比值法测定G6PD活性,筛查盐田区幼儿园1 128例儿童的G6PD缺乏症发生情况。结果 1 128例儿童中,共筛查出G6PD缺乏症患儿56例,发生率为4.96%。其中男性发生率(6.47%)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生率(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中,重度缺乏的发生率(5.21%)高于中度缺乏的发生率(1.26%),女性患儿中,中度缺乏的发生率(2.28%)高于重度缺乏的发生率(1.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田区属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应加强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诊断G6PD缺乏症对防治该病引起的溶血具有重要意义。

张毅,段晓燕,徐咏梅,郭云松,余江梅,寸祖赛,姚莉琴[8](2013)在《德宏州傣、景颇、德昂、阿昌族0-7岁G6PD缺乏症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傣、景颇、德昂、阿昌族0-7岁G6PD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对云南省德宏州傣、景颇、德昂、阿昌族7岁以下儿童共2192人,进行了血液分析、Hb电泳、G6PD/6PGD定量比值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调查的地区G6PD缺乏症发生率6.6%,不同年龄G6PD缺乏率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G6PD缺乏率男女童有明显差异,男童明显高于女童;G6PD缺乏率以德昂族8.4%居首,各民族之间差异无显着意义;G6PD缺乏率以盈江县7.9%居高,各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6PD缺乏率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男童高于女童,符合X伴性遗传方式;G6PD缺乏率虽然与民族有关,更重要的与地域有关,该调查为云南省德宏州少数民族进行遗传咨询及进行G6PD缺乏症的预防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欧俊斌[9](2013)在《中山地区G6PD缺乏症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 deficiency)是一种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在全球范围内G6PD缺乏症的患者有近4亿人,约4.9%的人受累。现普遍认为此病与疟疾的自然选择有关,主要分布在疟疾曾一度流行的赤道附近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这一遗传性疾病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呈“南高北低”的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广东省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全省发病率约为3.1%-16.1%。上世纪的研究发现G6PD缺乏症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全球至今共报道186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在中国人群中发现28种,其中1376G>T、11388G>A和95A>G是我国常见的三种突变,且仅在华人中存在。作为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我市至今尚未见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基因突变谱及突变基因构成比等遗传学资料的研究。G6PD广泛存在于人类体细胞内,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通过提供还原型辅酶II (Nitrate Reductase, NADPH),使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Disulfide, GSSG)转化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害。G6PD缺乏可造成NADPH生成不足,细胞中GSH含量降低,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不足。病毒感染可诱导宿主细胞出现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2-6]。研究发现,有限的抗氧化能力使G6PD缺陷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增高,病毒感染G6PD缺陷细胞后会引起明显的氧化应激,该作用导致病毒毒力增强,宿主细胞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7-9]。肠道病毒71型(Entero virus71, 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与手足口病患儿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密切相关。从以上研究出发,我们推测G6PD缺乏症可能与EV71型手足口病有着密切关系,并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影响EV71的易感性及致病性。一、中山地区G6PD缺乏症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和意义G6PD缺乏症是广东省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五大病种之一,G6PD缺乏症是中山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之一,于1998年在我市开展,随着筛查技术及筛查网络的不断完善,每年会检出数千名G6PD缺乏症患儿,作为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我市至今尚未见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基因突变谱及突变基因构成比等遗传学资料的研究,本课题的开展将填补中山地区在这方面的空白,揭示G6PD缺乏症在本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设计和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杜传书进行了大规模的G6PD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为0~44.83%,其中广东汉族为7.89%,广东δ=0.01,α=0.05,进行样本量估计,至少需要1961例。根据中山市政府2009年公布的中山市24个行政区(18个镇区和6个街道)的人口比例,在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到我院接受婚前检查的5940例中山市户籍育龄人员中,按行政区人口比例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样本4105例,其中男性2119例,女性1986例,被检者就诊时均无贫血表现,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我院的婚检筛查系统建立个人档案,课题全程采用电子化信息管理。本研究建立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分子鉴定流程,用Victor2-1420型多标记分析仪定量检测样品中G6PD活性,成人G6PD活性<1300U/L则为阳性,对阳性样品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技术进行分析,经DHPLC技术未检测出已知基因突变且表型阳性的样品被送去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G6PD基因测序。结果与讨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G6PD缺乏者195例,其中男性134例,男性检出率为6.32%,女性61例,女性检出率为3.07%,总检出率为4.75%,男性和女性的G6PD缺乏症检出率有显着差异(X2=23.97,P<0.001),男性高于女性,根据Hardy-Weinbeng定律,X连锁疾病人群发病率等于男性患者频率,中山市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为6.32%。我们从以上195例样品中鉴定出191例有基因突变,4例表型阳性样品未检出突变,其中173例通过DHPLC分析,18例通过基因测序,共检出10种变异类型,分别为1388G>A、1376G>T、95A>G、871G>A、1311C>T、1024C>T、517C>T、592C>T、392G>T、196T>A,其中1376G>T,1388G>A以及95A>G共占76.92%,本次在中山地区发现的517C>T、196T>A均为广东地区首次报道。从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1388G>A、1376G>T和95A>G这三种基因突变对应G6PD酶的活性水平无显着差异,但半合子的G6PD酶活性明显低于杂合子。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我们阐明了中山户籍人群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基因突变谱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制订该地区G6PD缺乏症的防控计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二、G6PD缺乏症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和意义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 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与重症手足口病密切相关。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诱导宿主细胞氧化应激并进一步加重感染。G6PD缺乏可造成NADPH生成不足,细胞中GSH含量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不足。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G6PD缺陷细胞对EV71易感,我们推测G6PD缺乏症可能与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有着密切关系。目前G6PD缺陷与EV71型手足口病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G6PD缺陷对手足口病患儿EV71病毒易感性、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阐明G6PD缺乏症与EV71型手足口病之间的关系。设计和方法鉴于目前常见的G6PD活性检测方法对男性缺乏者敏感,对女性缺乏者存在明显的漏检,故本次研究以男性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男性患儿2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45例为普通手足口病(普通组),75例为重症手足口病(重症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参照我国卫生部2010年4月21日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②经我院实验室检测大便病原学诊断为EV71感染;③病程少于5天。排除标准为以下任一项者:①近3个月内曾输血、溶血;②家长拒绝行G6PD活性、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检测。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32例健康男性儿童。所有研究对象在收住院后24小时内及手足口病恢复期分别采集静脉血用于检测血液中G6PD、GSH及MDA水平。根据急性期G6PD活性测定结果,普通组与重症组分别分为普通(G6PD正常)组、普通(G6PD缺乏)组、重症(G6PD正常)组与重症(G6PD缺乏)组。220例患儿均按照《指南》给予治疗,观察记录重症组患儿的总热程、精神异常时间、肢体抖动持续时间、病理征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1.对照组、普通组、重症组中G6PD缺陷者分别为4例、15例、17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0%、10.34%、22.67%,普通组、重症组G6PD缺陷率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2.重症(G6PD缺乏)组患儿总热程为6.35±2.15天,精神异常天数为2.65±0.93天,肢体抖动持续天数为3.09±1.03天,病理征持续时间为1.18±0.53天,住院天数为10.59±2.32天,G6PD活性为524.26±450.61U/L;重症(G6PD正常)组患儿总热程为5.37±1.36天,精神异常天数为1.81±1.62天,肢体抖动持续天数为2.41-1.19天,病理征持续时间为0.66±0.86天,住院天数为8.74±3.04天,G6PD活性为2842.67±665.64U/L。G6PD缺陷患儿总热程、精神异常天数、肢体抖动持续天数、病理征持续天数及住院天数均显着长于G6PD正常者(P<0.05),G6PD缺乏症患儿G6PD活性较G6PD活性正常者显着降低(P<0.001)。3.普通组急性期全血GSH含量为2.70±0.98mg/gHb,血清MDA为3.80±1.10umol/L, G6PD活性为2963.06±988.36U/L;重症组急性期全血GSH含量为2.28±1.51mg/gHb,血清MDA为4.19±1.08umol/L, G6PD活性为2317.16±1157.63U/L;对照组全血GSH含量为3.63±0.65mg/gHb,血清MDA为3.41±0.52umol/L, G6PD活性为3260.26±701.83U/L。急性期普通组和重症组的GSH、G6PD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MD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的GSH、G6PD水平均显着低于普通组,MDA水平显着高于普通组(P<0.05)。普通组恢复期全血GSH含量为2.63±0.83mg/gHb,血清MDA为3.76±1.09umol/L, G6PD活性为2984.11±972.82U/L;重症组恢复期全血GSH含量为2.41±0.91mg/gHb,血清MDA为3.99±0.91umol/L, G6PD活性为2324.77±1148.04U/L。恢复期普通组与重症组GSH、G6PD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 MDA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普通组与重症组恢复期GSH、 MDA水平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普通组G6PD水平仍显着高于重症组(P<0.05)。4.普通(G6PD正常)组急性期的全血GSH为2.92±0.76mg/gHb,血清MDA为3.62±1.01umol/L, G6PD活性为3242.85±549.26U/L;普通(G6PD正常)组恢复期的全血GSH为2.81±0.48mg/gHb,血清MDA为3.71±1.57umol/L, G6PD活性为3265.18±574.45U/L;普通(G6PD缺乏)组急性期的全血GSH为0.77±0.12mg/gHb,血清MDA为5.37±0.41umol/L, G6PD活性为538.22±490.94U/L;普通(G6PD缺乏)组恢复期的全血GSH为1.08±0.20mg/gHb,血清MDA为4.14±1.19umol/L, G6PD活性为548.18±484.10U/L;重症(G6PD正常)组急性期的全血GSH为2.75±0.84mg/gHb,血清MDA为3.80±0.84umol/L,G6PD活性为2842.67±665.64U/L;重症(G6PD正常)组恢复期的全血GSH为2.78±0.78mg/gHb,血清MDA为3.92±1.14umol/L, G6PD活性为2849.58±665.91U/L;重症(G6PD缺乏)组急性期的全血GSH为0.67±0.13mg/gHb,血清MDA为5.53±0.67umol/L, G6PD活性为524.26±450.61U/L;重症(G6PD缺乏)组恢复期的全血GSH为1.16±0.26mg/gHb,血清MDA为4.24±1.00umol/L,G6PD活性为534.26±440.35U/L。急性期及恢复期普通(G6PD正常)组GSH水平均较普通(G6PD缺乏)组高(P<0.01),重症(G6PD正常)组GSH水平均较重症(G6PD缺乏)组高(P<0.01)。急性期普通(G6PD正常)组MDA水平较普通(G6PD缺乏)组低(P<0.01),重症(G6PD正常)组MDA水平较重症(G6PD缺乏)组低(P<0.01)。在恢复期,普通(G6PD正常)组与普通(G6PD缺乏)组、重症(G6PD正常)组与重症(G6PD缺乏)组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G6PD正常)组、重症(G6PD正常)组急性期与恢复期GSH、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G6PD缺乏)、重症(G6PD缺乏)组恢复期GSH水平均较急性期高(P<0.01),恢复期MDA水平均较急性期低(P<0.01)。以上四组急性期与恢复期G6P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期普通组GSH水平与G6PD活性呈正相关(r=0.63,P<0.001),MDA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r=-0.51,P<0.001)。急性期重症组GSH水平与G6PD活性呈正相关(r=0.53, P<0.001), MDA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r=-0.57,P<0.001)。恢复期普通组GSH水平与G6PD活性呈正相关(r=0.65,P<0.001),重症组GSH水平与G6PD活性呈正相关(r=0.48,P<0.001),普通组和重症组MDA与G6PD活性均无相关性(P>0.05)。讨论和分析从研究结果可知普通组、重症组G6PD缺陷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提示G6PD缺乏可能增加机体对EV71的易感性。本研究中,急性期普通组与重症组GSH、G6PD水平比对照组低,MDA水平较对照组高,提示在EV71感染急性期,机体确实存在氧化应激。进一步分析发现,手足口病患儿GSH、MDA水平均受G6PD活性影响,GSH水平与G6PD活性呈正相关,MDA水平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以上结果提示G6PD缺陷者在EV71感染急性期,由于抗氧化能力不足,可能会出现高水平氧化应激,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还发现重症组中G6PD缺陷者病情好转需时及住院时间均较G6PD活性正常者长,提示机体氧化应激的程度与患儿病情相符。本研究中, G6PD缺陷患儿恢复期GSH水平较急性期增高,MDA水平较急性期降低,且恢复期GSH水平与G6PD活性呈正相关,MDA水平与G6PD活性无相关性,以上结果提示G6PD缺陷患儿进入手足口病恢复期后,随着氧化应激损伤的减轻,患儿的病情可能随之好转。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G6PD水平比较均无显着差异,说明说明G6PD缺陷不因EV71感染而改变,G6PD活性不受EV71感染影响。EV71感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清楚,本次研究结果在临床上提示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机制之一。广东省于1989年开始在新生儿中逐步开展G6PD缺乏症筛查,2003年广东省卫生厅制定了《广东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G6PD缺乏症为广东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之一。鉴于本次研究结果,对确诊为G6PD缺乏症的患儿,除了告知避免接触诱发溶血的物质,还需告知其对病毒易感,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注意加强防护。检测手足口病患儿G6PD活性,确定其是否存在G6PD缺陷,有助于评估患儿病情转归,警惕发展为重症病例,对指导临床诊疗、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忽丽莎,杨华,欧春梅,邹团标,姚莉琴,刘锦桃[10](2011)在《云南怒江州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7岁以下儿童G6PD缺乏症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怒江州的4种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现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G6PD/6PGD定量比值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PEMS.3.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不同性别G6PD缺乏有明显差异,男童1.7%,女童0.3%,男童明显高于女童。男童是女童的5.7倍,两者有显着差异,χ2=6.807,P<0.05 2.G6PD缺乏症与年龄的增加无关,趋势χ2检验χ2=0.002 P=0.967,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傈僳族、怒族是危险因素,独龙族和普米族未检出阳性,提示两个民族为保护因素。结论 1.该地区有泸水县和福贡县G6PD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0.6%和3.3%,贡山县和兰坪县未检出,相应地区的民族结果有一致性。2.地区影响大于民族影响。

二、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与G-6-PD酶缺乏症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与G-6-PD酶缺乏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国大陆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床筛查与诊断方法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与BMI、血压及HBV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G6PD缺乏症的分布情况
2. G6PD缺乏症的筛查与诊断方法
3. G6PD酶活性低下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3.1 G6PD酶活性低下与体重异常
    3.2 G6PD酶活性低下与心血管疾病
    3.3 G6PD酶活性低下与乙肝病毒易感性
    3.4 G6PD酶活性低下与糖尿病
    3.5 G6PD酶活性低下与其他疾病
4. 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筛查与母婴健康
5.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简介
6. 研究过程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深圳市育龄女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低下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 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医疗机构访谈与问卷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现场访谈和实地考察
    
2.2 问卷调查
    3. 研究结果
    
3.1 现场访谈与实地考察
    
3.2 问卷调查
    4. 小结
第二章 深圳市育龄女性孕前G6PD酶活性低下的分布情况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变量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预处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孕前人群总体基本情况
    
3.2 不同年度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情况
    
3.3 不同户籍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情况
    
3.4 G6PD酶活性低下与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4. 讨论
    
4.1 G6PD酶活性筛查方法比较
    
4.2 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情况
    
4.3 深圳市不同户籍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检出情况
    
4.4 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疾病的初步研究
    
4.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与BMI、血压和HBV易感染的关联性研究
第三章 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BMI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变量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体重过低、正常体重、超重或肥胖组育龄女性基本情况
    
3.2 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BMI的关联性分析
    
3.3 亚组分析
    4. 讨论
    
4.1 育龄女性体重异常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4.2 G6PD缺乏症对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4.3 G6PD酶活性低下与BMI关系的动物机制研究
    
4.4 研究创新点
    
4.5 研究局限性
    5. 小结
第四章 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变量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血压组育龄女性基本情况
    
3.2 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3.3 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联性分析
    
3.4 亚组分析
    4. 讨论
    
4.1 育龄女性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危害
    
4.2 G6PD酶活性低下与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探讨
    
4.3 G6PD酶活性低下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探讨
    
4.4 研究创新点
    
4.5 研究局限性
    5. 小结
第五章 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HBV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变量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乙肝血清学结果组育龄女性基本情况
    
3.2 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与HBV易感性的关联性分析
    
3.3 G6PD酶活性低下对HBV感染育龄女性ALT的影响
    
3.4 亚组分析
    4. 讨论
    
4.1 G6PD酶活性低下与HBV感染的关联研究
    
4.2 G6PD酶活性低下对HBV易感性影响的机制探讨
    
4.3 G6PD酶活性低下对HBV感染人群肝功能的影响
    
4.4 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对HBV感染及肝功能影响的研究意义
    
4.5 研究创新点
    
4.6 研究局限性
    5. 小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1: 深圳市育龄女性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调查问卷 附件2: 补充调查表 附件3: 工作照片 附件4: 硕士期间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红细胞P5’-N缺乏症1例与357例全血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伴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及文献复习
    前言
    病例报道
    病例讨论
    文献复习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357例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88例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2.2.1 常规检查
        2.2.2 筛查实验
        2.2.3 确诊实验
    2.3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7)1128例幼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筛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德宏州傣、景颇、德昂、阿昌族0-7岁G6PD缺乏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对象和样本规模
        1.1.1 调查对象:
        1.1.2 样本规模
    1.2 实验方法:
    1.3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2 民族及地区差异:
    2.3 地区差异:
    2.4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G6PD缺乏率性别特征:
    3.2 同时期不同地区及不同民族比较:
    3.3 不同时期同地区同民族比较:
    3.4 国内省内有关G6PD缺乏症缺乏率 (均为比值法) ∶
    3.5

(9)中山地区G6PD缺乏症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中山地区G6PD缺乏症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G6PD活性分析结果
        3.2 DHPLC分析结果
        3.3 基因测序结果
        3.4 三种常见基因突变G6PD活性的比较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G6PD缺乏症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组G6PD缺陷者所占比例
        3.3 重症组病情比较
        3.4 对照组、普通组及重症组GSH、MDA、G6PD水平比较
        3.5 G6PD缺乏对手足口病患儿GSH、MDA水平的影响
        3.6 手足口病患儿G6PD活性与GSH和MDA的关系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云南怒江州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7岁以下儿童G6PD缺乏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及抽样和方法
        (1) 调查对象:
        (2) 抽样方法及样本规模:
        (3) G6PD检测:
    2.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 果
    1.一般资料
    2.G6PD缺乏症检出率
        (1) 年龄特征:
        (2) 不同地区发生率:
        (3) 不同民族发生率:
    3.多因素分析
讨 论

四、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与G-6-PD酶缺乏症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D]. 杨笑.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D]. 王臣玉.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4]深圳市育龄女性G6PD酶活性与BMI、血压及HBV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张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5]红细胞P5’-N缺乏症1例与357例全血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D]. 仇钰. 山东大学, 2017(09)
  • [6]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88例临床特点分析[J]. 马亚南,刘玉峰. 河南医学研究, 2017(06)
  • [7]1128例幼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筛查结果分析[J]. 李春龙,蒋明,杨瑛,吴长洪.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07)
  • [8]德宏州傣、景颇、德昂、阿昌族0-7岁G6PD缺乏症调查[J]. 张毅,段晓燕,徐咏梅,郭云松,余江梅,寸祖赛,姚莉琴.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11)
  • [9]中山地区G6PD缺乏症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性研究[D]. 欧俊斌.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云南怒江州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7岁以下儿童G6PD缺乏症的调查[J]. 忽丽莎,杨华,欧春梅,邹团标,姚莉琴,刘锦桃.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12)

标签:;  ;  ;  ;  

沙井地区幼儿地中海贫血及G-6-PD酶缺乏症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