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

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

一、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2](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 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 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 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 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 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与各学科疾病关联密切。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是所有内科医生的必备知识。今特刊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糖尿病临床的重要进展,指导临床一线实践。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受杂志刊载篇幅限制,将分两部分在2021年第8期和第9期刊登。

李维维[5](202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为SAP复发高危人群提供筛查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SAP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病历资料按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研究共纳入421例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分为建模组(2010年1月-2017年12月),占总人数的70%、验证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占总人数的30%。参照国内外文献,选取可能影响SAP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利用医院电子病例信息系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SPSS18.0和R3.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复发的危险因素,再通过确立的危险因素在建模组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由R软件“rms”包绘制)并在验证组中验证模型,预测模型的性能通过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建模组共纳入296例患者,其中68例出院后再次复发,复发率为22.97%,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较高,占总复发率的89.38%。复发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性,其次分别是:胆源性、酒精性、其他原因。(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患者复发有关的危险因素有6个,分别为:性别、胆石症、糖尿病、饮酒、血糖、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剩余指标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把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石症、糖尿病、饮酒、三酰甘油、血糖是SAP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SAP复发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70.6%,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4%,68.2%。Hosmer-Lemeshow(H-L)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优度较好(?2=3.721,P=0.88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在验证组中发生的风险同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结论:1.该院SAP患者复发率为22.97%,好发于出院后1年内,复发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性。2.既往有糖尿病史、胆石症史、饮酒、入院24小时内最高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是SAP复发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及拟合度较好,对识别高危人群及预测复发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创新性。

牛珠珠[6](2021)在《糖尿病肾病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中医症状、证素分布和临床资料方面的特点,探讨糖尿病肾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心肾同治理论提供证候学基础。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了 102例伴或不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和临床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分布情况、证素分布特点和临床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性别、BMI、糖尿病病程、DKD病程、吸烟史和饮酒史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48±9.78岁,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92±11.85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和舌脉情况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排名前五的症状为:口唇紫暗(92%)、乏力倦怠(84%)、气短懒言(78%)、肢体困重(76%)、面足浮肿(76%);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排名前五的症状为:口唇紫暗(76.92%)、咽燥口干(73.08%)、乏力倦怠(71.15%)、肢体困重(71.15%)、皮肤瘙痒(63.46%)。两组患者舌质均以舌暗红、舌暗淡、齿痕舌为主,舌苔以黄腻、白腻、薄白为主,脉象以弦滑脉、弦细脉、沉细脉为主,其中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还出现了涩脉。3.证素分布本虚证素方面,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依次表现为气虚证40例(占80%)、阳虚证34例(占68%)、阴虚证31例(占62%)、血虚证24例(占48%);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依次为阴虚证39例(占75%)、气虚证26例(占50%)、阳虚证23例(占44.23%)、血虚证22例(占42.31%)。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为主,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多见。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在气虚证、阳虚证症状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病位方面,两组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3种证型均为:肾气虚证、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标实证素方面: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依次表现为:血瘀证48例(占96%)、湿热证39例(占78%)、痰浊证35例(占70%)、水湿证15例(占30%)、气滞证10例(占20%)、热盛证9例(占18%);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依次为:湿热证38例(占73.08%)、血瘀证32例(占61.54%)、痰浊证30例(占57.69%)、热盛证10例(占19.23%)、水湿证6例(占11.54%)、气滞证5例(占9.62%)。两组患者均多表现在血瘀证、湿热证和痰浊证,但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在血瘀证、水湿证症状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指标比较(1)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清肌酐为262±249.36μmol/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血清肌酐为191±211.10μmol/L。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45.38±36.34mL/min/1.73m2,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63.11±40.12mL/min/1.73m2。与单纯糖尿病肾病组相比,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血清肌酐上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肌钙蛋白、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重量指数: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肌钙蛋白为0.077±0.237ug/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肌钙蛋白为0.018±0.037ug/L。与单纯糖尿病肾病组相比,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肌钙蛋白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为56.12±8.35%,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为60.32±5.58%。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为97.03±23.33g/m2,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为88.54±20.81g/m2。与单纯糖尿病肾病组相比,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左室重量指数升高,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小板、D-二聚体: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血小板为224±62.70 10^9/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小板为254±62.62 10^9/L。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D-二聚体为0.64±0.45mg/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D-二聚体为0.53±0.48 mg/L。与单纯糖尿病肾病组相比,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血小板降低,D-二聚体上升,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白蛋白: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为34.98±6.83g/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白蛋白为38.81±10.47g/L。与单纯糖尿病肾病组相比,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血清白蛋白降低,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血钙为2.18±0.20mmol/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钙为2.22±0.31 mmol/L。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为136.6±124.30pg/ml,单纯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为77.9±89.94pg/ml。与单纯糖尿病肾病组相比,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血钙降低,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6)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并发脑梗死的比例为60%,单纯糖尿病肾病组并发脑梗死的比例为40.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肌酐、肌钙蛋白、左室重量指数较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较低,肾功能和心功能相对较差。冠心病可能是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虚证在气虚证、阳虚证症状表现更严重,实证在血瘀证、水湿证症状表现更严重。

马天一[7](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因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导致多种感染的发生。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细菌感染可同时作为ACLF的诱发因素与合并症存在,从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关于真菌感染的数据较少,而真菌感染往往会引起更高的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阐明ACLF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ACLF患者合并IFI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及应用不同抗真菌药物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以期为ACLF合并IFI的早期预防与合理诊治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降低ACLF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共计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IFI分为IFI组与非IFI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IFI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相关数据(感染真菌类型、感染部位、应用抗真菌药物的种类、疗效以及应用不同抗真菌药物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以及其他可能的IFI高危因素信息: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入院时是否感染、是否出现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累计应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史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ACLF患者合并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ACLF患者148例,平均年龄为55.26±10.01岁,其中男性患者107例(72.30%)。ACLF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97例(65.54%)、酒精性16例(10.81%)、药物性12例(8.11%)、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6例(4.05%)、自身免疫性6例(4.05%)、HBV感染合并酒精性4例(2.70%)、不明原因4例(2.70%)、HBV感染合并药物性3例(2.03%)。2.在148例ACLF患者中,34例ACLF患者发生了IFI,IFI发生率为22.97%。感染菌种类型以念珠菌属最多见,其次为曲霉菌属。感染部位以口腔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血液、食管、肠道以及泌尿道感染。3.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糖尿病、MELD评分升高、合并肝肾综合征、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抗生素≥14天可能是ACLF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MELD评分升高、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14天是ACLF患者发生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疗效分析结果显示,34例ACLF合并IFI患者抗真菌治疗总体有效率为67.65%,应用抗真菌药物后总体临床好转率为55.88%。分组来看,伏立康唑组治疗有效率(80.00%)高于米卡芬净组(62.50%),但伏立康唑组患者的临床好转率(50.00%)低于米卡芬净组(58.33%),且差异均无显着性(P=0.437与0.718)。结论:1.IFI在ACLF患者中较为常见,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部位为口腔,其次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菌种为念珠菌属,其次为曲霉菌属。2.由于真菌感染常可带来较差的临床结局,且IFI早期诊断困难,识别并去除IFI的高危因素成为预防IFI发生的核心,本研究显示,MELD评分升高、糖尿病、长时间抗生素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是ACLF患者并发IFI的高危因素。3.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ACLF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严格把握抗生素及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避免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减少非必须的侵入性操作,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要时可在密切监测下酌情开展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在抗真菌药物选择上,由于伏立康唑潜在的肝毒性,应优先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

黄根[8](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包易如[9](2021)在《DFU感染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病原菌耐药性、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DFU感染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特点及感染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利于明确科室耐药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了解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现状,认识及预防DFU多重耐药菌感染,从而保护易感患者,制定相应院内感染预防策略和抗生素使用对策,为中西医防治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一定指导价值。方法:本课题为回顾性的病历资料分析,选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入院诊断为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住院,同性别,年龄相近诊断为DFU但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首先对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及溃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将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并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究DF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本研究中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男性35例,占比63.6%;女性20例,占比36.4%;55例患者年龄范围67.02±10.42,其中66-75岁之间例数最多,有19例,占比34.5%;5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6.4±4.04天;有20例有既往吸烟史,占比36.4%;有12例有饮酒史,占比21.8%;14例有既往DFU溃疡史,占比25.5%;有49例有抗生素暴露史,占比89.1%;有37例有1年内住院史,占比67.3%;有47例于本次破溃住院前有清创史,占比85.5%;既往血管介入治疗史7例,占比12.7%;截趾史19例,占比34.5%;糖尿病史5年-10年期间患者例数最多,有15例,占比27.3%。本次溃疡破溃时间在1周内有4例,占比7.3%;1周-2周内有6例,占比10.9%;2周-1月内有15例,占比27.3%;1月-2月内有6例,占比10.9%;2月-3月内有9例,占比16.4%;3月-4月内有2例,占比3.6%;4月-5月内有1例,占比1.8%;5月-6月内有4例,占比7.3%;6月以上有8例,占比14.5%;有3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生破溃,占比61.8%;6例患者在修脚后破溃,占比10.9%;1例患者因足癣破溃,占比1.8%;8例患者因外伤、手术破溃,占比14.5%;4例患者于泡脚烫伤后发现破溃,占比7.3%;2例患者因行走穿鞋磨损破溃,占比3.6%;有15例患者为Wagner2级,占比27.3%;12例患者Wagner3级,占比21.8%;28例患者Wagner4级,占比50.9%;有14例患者PEDIS感染分级1级,占比25.5%;26例患者PEDIS感染分级2级,占比47.3%;15例患者PEDIS感染分级3级,占比15%;32例患者有1处溃疡,占比58.2%;11例患者有2处溃疡,占比20%;6例患者有3处溃疡,占比10.9%;2例患者有4处溃疡,占比3.6%;3例患者有5处溃疡,占比5.5%;1例患者有6处溃疡,占比1.8%;发生神经-缺血性溃疡患者有38例,占比69.1%。左足背及足趾区域灰度值最低,其中左第5趾及跖趾关节灰度值最低。2.本研究中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感染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患者39例,占比65%,其中检出多重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患者16例,占比41%;为肺炎克雷伯菌患者9例,占比23.1%;为铜绿假单胞菌患者8例,占比20.5%;为奇异变形菌患者3例,占比7.7%;为产酸克雷伯菌患者1例,占比2.6%;为莫氏摩根菌患者1例,占比2.6%;为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患者1例,占比2.6%。感染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患者21例,占比35%,其中检出多重耐药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18例,占比90.5%;为溶血葡萄球菌患者1例,占比4.8%;为表皮葡萄球菌患者1例,占比4.8%。3.本研究中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寒湿阻络证7例,占比12.7%,年龄68.71±12.18岁;血脉瘀阻证7例,占比12.7%,年龄65.00±8.72岁;热毒伤阴证1例,占比1.8%,年龄61岁;湿热毒盛证14例,占比25.5%,年龄64.14±7.82岁;气阴两虚证26例,占比47.3%,年龄68.88±11.72岁。4.对两组数据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在抗生素暴露史、1年内住院史、属于气阴两虚证、合并及并发高血压、骨髓炎、贫血、Wagner分级、是神经-缺血性溃疡、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肌酐、尿素氮、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阴离子间隙、甘油三酯、降钙素原、肌钙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溃疡史、本次破溃入院前清创史、血管介入治疗史、截趾史、中医证型、合并及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破溃时间、诱因、PEDIS感染分级、溃疡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SD、葡萄糖-酶法、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凝血酶原时间、二氧化碳结合力、钾、钠、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CK-MB质量、α-羟基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球蛋白、白球蛋白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两组数据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暴露史、1年内住院史、合并及并发高血压、骨髓炎、气阴两虚等因素是DFU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DF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 Logistic 模型为:Logit(P)=6.191+(-2.712)*有抗生素暴露史+(-1.400)*1 年内有住院史+(-1.281)*合并高血压+(-3.605)*骨髓炎+(-1.686)*气阴两虚证。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模型AUC=0.900,95 C1值:0.843-0.957,取最大截点0.70,得到敏感度为0.782,特异性为0.87。对模型的校准度进行检验,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χ2为67.75,P<0.001,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1.本研究中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好发,多数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生破溃,以Wagner4级、PEDIS感染分级2级、神经-缺血性溃疡为主,溃疡好发于左足背及足趾,其中最易好发于左第5趾及跖趾关节。2.本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65%)多于革兰氏阳性菌多重耐药菌感染(35%)。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中最主要菌种为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中最主要菌种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四环素、头孢噻肟等普遍耐药,对丁氨卡那霉素、多利培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普遍敏感。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红霉素普遍耐药,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莫西沙星较敏感,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替加西林、万古霉素敏感未发生耐药。3.本研究中DFU多重耐药菌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证(47.3%)其次为湿热毒盛证(25.5%),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最大,为68.88±11.72岁,且糖尿病病程分布时间最长,有30.8%患者糖尿病病程集中在20-30年内,其次为10-20年内(19.2%)和5-10年内(19.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抗生素暴露史、1年内有住院史、合并高血压史、骨髓炎、气阴两虚证等因素是引起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思奇[10](2021)在《深圳市5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了解其三间分布、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病变血管特点,分析其规律,提高医务人员对AMI的早期诊断率,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接诊并入院的AMI患者555例,通过胸痛中心数据平台和门诊及住院病历收集资料,观察其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变血管情况等指标,并将所有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组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AMI患者男性400例(72.07%),女性155例(27.93%);NSTEMI组男性256例(69.00%),STEMI组男性114例(78.26%),均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62.93±14.92岁,NSTEMI组平均年龄64.44±14.89岁,STEMI组患者平均年龄59.88±14.59岁,NSTEMI患者较STEMI患者年龄大。发病数按季节区分,冬季和春季较多,分别为158例(28.47%)和138例(24.86%),夏季和秋季较少,分别为130例(23.42%)和129例(23.24%);STEMI组发病数的季节性相对不明显;按月份区分,以1月、3月、5月和12月较多,11月最少;发病数和就诊数均以08:00-15:59时间段最多,16:00-23:59时间段次之,00:00-07:59时间段最少;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4.5(1.125-17.5)。AMI患者的发病地点以家中最常见,共473例(85.23%);来院方式以自行来院为主,共426例(76.76%),救护车转运来院和转院的分别为82例(14.77%)和47例(8.47%);STEMI组患者中非自行来院的患者占比较NSTEMI组高。AMI患者多数无诱因,共408例(73.51%),较常见的诱因为活动和运动,分别52例(9.37%)和30例(5.41%);以间断或持续胸闷痛为主要症状,分别为222例(40.00%)和220(39.64%),NSTEMI组以间断胸闷痛为主,共189例(50.94%);STEMI组以持续胸闷痛为主,共123例(66.85%);既往病史中以高血压病史最常见,共328例(59.10%);NSTEMI组患者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占比更高,STEMI组患者吸烟史占比更高。AMI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位值(×109/L)为9.07(7.10-11.29),STEMI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更高;D-二聚体中位值(mg/L)为0.49(0.31-1.17),NSTEMI组患者D-二聚体值更高;血糖中位值(mmol/L)为7.13(5.89-9.50),STEMI组患者血糖值更高;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中位值(mmol/L)分别为 4.54±1.26、1.48(1.11-2.10)、3.11±0.98、0.99±0.23,STEMI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更高。AMI患者病变血管数为 0、1、2、3 支的分别有 26 例(6.03%)、78 例(18.10%)、87 例(20.19%)和240例(55.68%),NSTEMI组和STEMI组≧2支病变的患者比例相似;血管病变中,前降支(LAD)病变比例最高,共385例(89.33%);STEMI患者梗死部位最常见的是前壁和下壁,分别为71例(38.59%)和45例(24.46%),罪犯血管最常见的是LAD,共104例(58.43%),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共62例(34.83%)。结论 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地域性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重视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对高危人群加强健康宣教,重视AMI高危患者的表现,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以改善预后。

二、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1.2.1 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7]
        1.2.2 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1.2.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4-6]
        1.2.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
        1.2.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1.3.1 城市化
        1.3.2 老龄化
        1.3.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
        1.3.4 中国人T2DM的遗传易感性
2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2.1 糖尿病的诊断
    2.2 糖尿病的分型
        2.2.1 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2.2.2 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2.2.3 胰源性糖尿病
        2.2.4 内分泌疾病
        2.2.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2.2.6 感染
        2.2.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2.2.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2.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2.3.1 T1DM和T2DM的主要鉴别点
        2.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2.3.3 妊娠期糖尿病
3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3.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3.2 一级预防的策略
    3.3 二级预防的策略
        3.3.1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3.3.1.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3.3.1. 2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3.3.2 血糖控制
        3.3.3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3.4 三级预防的策略
        3.4.1 继续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
        3.4.2 并发症
4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4.1 筛查
    4.2 评估
        4.2.1 初诊患者的评估
        4.2.1. 1 问诊
        4.2.1. 2 体格检查
        4.2.1.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4.2.2 复诊患者的评估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5.1 基本原则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5.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5.5.1 DSMES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
        5.5.2 DSMES的关键时间点[78]
        5.5.3 DSMES的有效评估
    5.6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5.7 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
    5.8 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6.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6.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7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7.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7.2 膳食营养因素
        7.2.1 能量
        7.2.2 脂肪
        7.2.3 碳水化合物
        7.2.4 蛋白质
        7.2.5 饮酒
        7.2.6 盐(1)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 g以内,合并高血压
        7.2.7 微量营养素
        7.2.8 膳食模式
    7.3 营养教育与管理
8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9 戒烟
    9.1 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
    9.2 戒烟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1 0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 0.1 口服降糖药物
        1 0.1.1 二甲双胍
        1 0.1.2 磺脲类药物
        1 0.1.3 格列奈类药物
        1 0.1.4 TZD
        10.1.5α-糖苷酶抑制剂
        1 0.1.6 DPP-4i
        1 0.1.7 SGLT2i
    1 0.2 胰岛素
        1 0.2.1 概述
        1 0.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0.2.2. 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
        1 0.2.2. 2 起始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制剂的选择
        1 0.2.2. 3 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27-232]
        1 0.2.2. 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1 0.2.2. 3. 2 CSII参见“12糖尿病相关技术”。
        1 0.2.2.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3-237]
        1 0.2.2. 5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1 0.2.3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1.1体重管理策略
        11.1.1生活方式干预
        11.1.2药物治疗
        11.1.2.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11.1.2.2减重药
        11.1.3手术治疗
    11.2 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
        11.2.1代谢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11.2.2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11.2.3代谢手术的禁忌证
        11.2.4代谢手术的术式
        11.2.4.1胃袖状切除术
        11.2.4.2胃旁路术
        11.2.4.3胆胰旁路术
        11.2.5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11.2.6代谢手术的风险
        11.2.7代谢手术的管理
        11.2.7.1术前筛选及评估
        11.2.7.2术后管理
12糖尿病相关技术
    12.1血糖监测
        12.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2.1.2 HbA1c
        12.1.3 GA
        12.1.4 CGM
        12.1.5其他
    12.2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12.3胰岛素泵
        12.3.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12.3.2胰岛素泵简介
        12.3.3胰岛素泵的应用人群
        12.3.3.1 T1DM
        12.3.3.2妊娠患者
        12.3.3.3 T2DM
        12.3.3.4 T2DM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12.3.3.5围手术期
        12.3.4胰岛素泵的设定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13.1.1临床表现
        13.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3.1.3诊断
        13.1.4治疗
        13.1.4.1补液
        13.1.4.2胰岛素
        13.1.4.3纠正电解质紊乱
        13.1.4.4纠正酸中毒
        13.1.4.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13.1.5治疗监测
        13.1.6 DKA的预防
    13.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13.2.1临床表现
        13.2.2诊断
        13.2.3治疗
        13.2.3.1补液
        13.2.3.2胰岛素治疗
        13.2.3.3补钾
        13.2.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13.2.3.5其他治疗
14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14.1概述
    14.2筛查
    14.3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14.3.1降压治疗
        14.3.2调脂治疗
        14.3.3抗血小板治疗
        14.3.3.1在低危和中危患者中的应用
        14.3.3.2阿司匹林应用的合适剂量
        14.3.3.3 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指征
附录本指南证据等级说明

(5)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设计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伦理审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糖尿病肾病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2. 糖尿病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3.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4 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5. 预防及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策略
    综述二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名的溯源
        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认识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中医证候指标(证素)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症状及舌、脉分布情况
        3.3 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单纯糖尿病肾病组证素分布情况
        3.4 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单纯糖尿病肾病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5 糖尿病肾病伴冠心病组、单纯糖尿病肾病组心脏超声指标的比较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1 DKD、CHD与性别、年龄
        1.2 DKD、CHD与病程
        1.3 DKD、CHD与BMI
        1.4 DKD、CHD与合并症情况
        1.5 DKD、CHD与不良生活习惯
    2. 中医症状和舌脉情况
        2.1 DKD、CHD的症状和舌脉分布
        2.2 DKD、CHD的证候研究现状
        2.3 DKD、CHD的证素分布
    3. 临床指标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ACLF 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治
    2.1 ACLF与感染的关系
        2.1.1 感染诱发ACLF
        2.1.2 ACLF并发感染
    2.2 ACLF并发感染的诊断
    2.3 ACLF并发感染患者的预后
    2.4 ACLF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2.4.1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2.4.2 非抗生素预防
        2.4.3 抗生素治疗
    2.5 ACLF并发真菌感染
    2.6 LTR中的感染
        2.6.1 移植等待名单中患者的感染
        2.6.2 LTR中的细菌感染
        2.6.3 LTR中的真菌感染
    2.7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2.1 ACLF患者的诊断标准
        3.2.2 IFI的诊断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数据收集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IFI相关情况
        4.2.1 真菌感染率及菌种构成情况
        4.2.2 真菌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4.3 ACLF患者合并IFI的危险因素分析
    4.4 抗真菌治疗疗效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人口学特点
        2.3.2 临床表现特点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2.3.6 治疗方法特点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3.3 讨论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DFU感染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病原菌耐药性、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筛查
        2.2.2 观察指标及数据采集
        2.2.3 质量控制
        2.3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临床资料
    2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合并病及并发症情况
    3 DFU情况
    4 溃疡部位分布情况
    5 病原菌谱分布及药敏情况
    6 中医证型
    7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权衡性比较
    8 危险因素分析
        8.1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8.1.1 一般资料比较
        8.1.2 合并症及并发症单因素分析
        8.1.3 溃疡情况单因素分析
        8.1.4 实验室检测指标单因素分析
        8.2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8.3 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8.4 验证预测模型
讨论
    1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1.1 流行病学特点
        1.2 溃疡特点
    2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机制及如何选用抗菌药物
        2.1 革兰氏阳性菌
        2.2 革兰氏阴性菌
    3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医证型分析
    4 DFU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5 预防多重耐药产生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FU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深圳市5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
    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分布特点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空间分布特点
    3.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特点
    3.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3.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血管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4.2 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8)
  • [5]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李维维.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糖尿病肾病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 牛珠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7]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马天一. 吉林大学, 2021(01)
  • [8]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9]DFU感染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病原菌耐药性、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分析[D]. 包易如.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深圳市5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D]. 朱思奇. 汕头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诱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