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II)在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的迁移研究

Zn(II)在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的迁移研究

一、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Zn(II)的传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昕[1](2017)在《硝酸分解磷矿体系中稀土的提取与分离》文中研究指明液膜分离法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提纯技术,具有选择性好、定向性强、渗透性大等优势。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在浓硝酸体系下采用乳状液膜法对磷矿浸出液中提取稀土的情况。以稀土离子的提取率为衡量标准,对萃取剂、表面活性剂、乳水比、内相解析剂、油内比等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ICP-MS对磷矿浸出液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数据表明磷矿中La、Ce、Y、Nd的含量最高,占稀土总量的84.92%。以磺化煤油为膜溶剂,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T154)为表面活性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P204)、MX-1、MX-2为萃取剂,制备W/O型乳状液,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油内比,Roi)、乳状液与外水相体积比(乳水比,Rew)、内相解析剂(内水相)浓度、不同萃取剂作流动载体等参数对稀土离子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外水相稀土离子浓度为306mg/L,c(H+)=1.5 mol/L的磷矿浸出液,油内比Roi为1:1,乳水比Rew为1:10,体积分数12%的MX-1为萃取剂,内相解析剂H3PO4浓度为85%,T154体积分数8%,提取时间20 min,转速4000 rpm,稀土离子的提取率最高,达到82.68%。在相同条件下,与P204的提取率相比,提高了20%左右。用这种新的萃取剂在高酸度、强酸性、低浓度的磷矿浸出液中提取稀土离子,既高效又有用。因此,本文选用MX-1为萃取剂对浓硝酸体系下磷矿浸出液中的稀土离子进行提取。当稀土溶液的外水相为300 mg/L时,调节其pH分别至-0.1、0.1、0.5与1.0。用相同方法提取稀土离子,研究在不同酸度下,内相解析剂、表面活性剂、萃取剂等因素对稀土离子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稀土离子的提取率随着外水相pH值的增大而提高。当外水相稀土溶液的pH值为1,油内比为1:1,乳水比为1:10,MX-1体积分数为12%,T154体积分数8%,内相解析剂H3PO4浓度为85%,提取时间20 min,转速4000 rpm,提取率可达87.44%。本课题不仅用稀土离子的提取率衡量萃取剂的使用效果,还对稀土离子浓度为306 mg/L,c(H+)=1.5 mol/L的磷矿浸出液最佳液膜配方采用物理法及联合法破乳。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破乳方式为90℃离心破乳120 min,破乳率可达到59%。

黄沛瑜[2](2011)在《乳状液膜法预处理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主要来源于染料工业行业,其水量大,成分复杂,是目前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两者的高浓度对后续生化处理中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因此该废水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的分离手段,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利用乳状液膜分离技术对高浓度对苯胺氨基苯磺酸模拟废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研究,在确定液膜体系的主要组成后,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用量、液体石蜡用量、膜内相浓度、油内比、乳水比、外水相pH值和反应时间8个单因素对乳状液膜稳定性及废水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去除效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试验的最佳操作条件。去除苯胺效率最高的试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比为2%、膜内相浓度为质量浓度2% H2SO4溶液、石蜡的含量为11%、油内比为1:1、乳水比1:10、pH值10和反应时间20分钟;去除对氨基苯磺酸效率最高的试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比为2%、膜内相浓度为质量浓度10%NaOH溶液、石蜡的含量为11%、油内比为2:1、乳水比1:5、pH值3和反应时间20分钟。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利用先处理苯胺后处理对氨基苯磺酸的操作顺序分别对模拟废水和实际原废水进行苯胺和对氨基苯磺酸去除试验。实验结果较好且具重现性,其中模拟废水经处理后苯胺去除率在93%以上,对氨基苯磺酸去除率在96%以上,剩余苯胺浓度在35mg/L以下,剩余对氨基苯磺酸浓度在150mg/L以下;实际原废水经处理后苯胺去除效率最高达97.13%,对氨基苯磺酸去除效率最高达95.98%,剩余苯胺值最低35mg/L,剩余对氨基苯磺酸值最低150mg/L,达到试验设计中预处理目标,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工艺的运行。

胡林龙[3](2010)在《乳状液膜法预处理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焦化等工业行业,其水量大,成分复杂,是目前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苯酚是原型质毒物,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两者的高浓度对后续生化处理中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因此该废水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的分离手段,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利用乳状液膜分离技术对高浓度苯酚氨氮模拟废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研究,在确定液膜体系的主要组成后,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用量、液体石蜡用量、膜内相浓度、油内比、乳水比、外水相pH值和反应时间7个单因素对乳状液膜稳定性及废水苯酚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试验的最佳操作条件。去除苯酚效率最高的试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比为3%、膜内相浓度为质量浓度2% NaOH溶液、石蜡的含量为11%、油内比为1:1、乳水比1:7、pH值5和反应时间5分钟;去除氨氮效率最高的试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比为3%、膜内相浓度为质量浓度20% H2SO4溶液、石蜡的含量为7%、油内比为3:1、乳水比1:5、pH值12和反应时间5分钟。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利用先处理氨氮后处理苯酚的操作顺序分别对模拟废水和实际垃圾渗滤液进行苯酚氨氮去除试验。实验结果较好且具重现性,其中模拟废水经处理后苯酚去除率在93%以上,氨氮去除率在96%以上,剩余苯酚浓度在70mg/L以下,剩余氨氮浓度在32mg/L以下;垃圾渗滤液经处理后氨氮去除效率最高达97.13%,苯酚去除效率最高达95.98%,剩余氨氮值最低55.19mg/L,剩余苯酚值最低3.90mg/L,达到试验设计中苯酚氨氮含量均在100mg/L以下预处理目标,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工艺的运行。通过对乳状液膜分离法新污染物质引入及技术经济分析,考虑回收硫酸铵的效益情况下,废水吨水处理费用约为0.65元。该技术无二次污染,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

吴小宁[4](2010)在《分散支撑液膜中重金属离子的传输与分离研究》文中指出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且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安全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支撑液膜分离技术由于具有传质速度快、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适合于重金属离子的分离与浓缩。但由于膜不稳定、膜寿命短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应用。本论文在现有支撑液膜分离技术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探索合适的液膜分离体系,提出分散支撑液膜的概念,研究了几种常见二价重金属离子以及贵金属离子在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的传输行为,解决了支撑液膜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混合金属离子分离回收的新方法,并通过传质机制分析,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以常见二价重金属离子Co(II)、Zn(II)、Cd(II)、Cu(II)和Pb(II)为研究对象,有机膦酸酯PC-88A为流动载体,煤油为膜溶剂,研究了重金属离子在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的传输行为,探讨了影响金属离子传输的各种因素。其最佳传输条件为:料液相pH分别为6.00、4.00、5.00、5.25、5.25;解析相中液膜相和解析液体积比均为160:40;解析液HCl浓度分别为4.00mol·L-1、4.00mol·L-1、4.00mol·L-1、4.00mol·L-1和5.00mol·L-1。在最佳条件下,传输率分别为94.4%(190min)、90.0%(190min)、82.7%(190min)、90.0%(130min)和88.9%(190min)。通过比较,发现分散支撑液膜不仅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而且膜体系稳定,膜的使用寿命长。2.以贵金属离子Ag(I)、Au(III)、Pt(IV)和Pd(II)为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流动载体,研究了金属离子在分散支撑液膜中的迁移行为和规律,探讨了影响金属离子传输的各种因素。最佳传输条件为:流动载体分别为TOA、TOA、PC-88A和N503;料液相介质分别为0.10mol·L-1 HNO3和0.10mol·L-1KSCN、2.00 mol·L-1HCl、0.50 mol·L-1 HCl和0.l0mol·L-1HCl;解析相中液膜相和解析液体积比分别为40:20、40:20、140:60和30:30;解析液分别为0.125 mol·L-1Na2S2O3、0.33mol·L-1KCN.7.00 mol·L-1HCl(?)1.60mol·L-1KSCN;在最佳条件下,传输130min,传输率分别为80.0%、100.0%、100.0%和79.8%。通过比较,发现分散支撑液膜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3.通过传质过程分析,建立了重金属离子在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的传质动力学方程,计算出重金属离子通过分散支撑液膜传输时的传输动力学参数d0和δa,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4.利用建立的分散支撑液膜体系,分别对Zn(II)和Cu(II).Zn(II)和Co(II).Cu(II)和Co(II).Pt(Ⅳ)和Co(II).Pt(Ⅳ)和Cu(II).Au(III)和Ag(I)以及Zn(II).Cu(II)和Co(II)进行分离。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实现混合离子的有效分离。

钟晶晶[5](2009)在《重金属离子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高浓度的重金属废水进入水体后,会影响水体,危害水生生物,同时也严重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因此,研究重金属分离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离子液体(ILs)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种离子液体,分别为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1-丁基-3-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EIM]PF6)。并以此代替传统挥发性有机溶剂作为膜溶剂;以有机膦酸类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简称P507)为载体;研究了重金属离子中的Pb(Ⅱ)、Cd(Ⅱ)和Zn(Ⅱ)在P507/离子液体内耦合大块液膜迁移体系中的迁移规律,考察了不同膜溶剂、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剂对迁移的影响。取得了以下实验结果:1.离子液体的合成以溴代正丁烷、N-甲基咪唑、N-乙基咪唑和六氟磷酸铵为原料,采用微波合成法合成了疏水性离子液体[BMIM]PF6和[BEIM]PF6,采用通过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与标准图谱进行了对比,证明所得产品即是所需要的离子液体。2.金属离子在大块液膜中的迁移实验以P507为流动载体,以离子液体为膜溶剂,分别研究了Pb(Ⅱ)、Cd(Ⅱ)以及Zn(Ⅱ)在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Pb(Ⅱ)的迁移实验:适当增大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相HNO3浓度均能提高Pb(Ⅱ)的迁移率,但它们的浓度过高,Pb(Ⅱ)的迁移率反而下降;Pb(Ⅱ)的最佳迁移条件为:料液相中pH 3.6,膜相载体P507浓度0.015mol/L,反萃相HNO3为2mol/L,对初始浓度为2.5×10-4mol/L的Pb(Ⅱ)迁移120min,迁移率达到95%。Cd(Ⅱ)的迁移实验:适当增大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相H2SO4浓度均能提高Cd(Ⅱ)的迁移率,但它们的浓度过高,Cd(Ⅱ)的迁移率反而下降;Cd(Ⅱ)的最佳迁移条件为:料液相中pH 5.2,膜相中载体P507浓度为0.02mol/L,反萃相中H2SO4浓度1mol/L,对初始浓度为2.5×10-4mol/L的Cd(Ⅱ)迁移100min,迁移率达到93%。Zn(Ⅱ)的迁移实验:适当增大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和反萃相H2SO4浓度均能提高Zn(Ⅱ)的迁移率,但它们的浓度过高,Zn(Ⅱ)的迁移率反而下降;Zn(Ⅱ)的最佳迁移条件为:料液相中pH 2.9,膜相中载体P507浓度为0.02mol/L,反萃相中H2SO4浓度3mol/L,对初始浓度为2.0×10-4mol/L的Zn(Ⅱ)迁移100min,迁移率达到94%。3.金属离子的分离实验在对单个金属离子迁移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离子液体液膜体系,对这三种金属离子彼此间的分离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如下:Pb(Ⅱ)与Cd(Ⅱ)的分离:选择料液相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均为2.5×10-4mol/L,料液相pH 3.5,P507浓度0.02mol/L,反萃相选择2mol/LHNO3,迁移120min后,分离因子为352,Pb(Ⅱ)迁移92%,而Cd(Ⅱ)只迁移8%,Pb(Ⅱ)与Cd(Ⅱ)实现了分离。Pb(Ⅱ)与Zn(Ⅱ)的分离:选择料液相Pb(Ⅱ)和Zn(Ⅱ)浓度均为2.0×10-4mol/L,pH控制在2.9,缓冲溶液调节离子强度I=0.5,反萃相选择2mol/LH2SO4、迁移120min,最终Zn(Ⅱ)迁移90%,分离因子72。Zn(Ⅱ)与Cd(Ⅱ)的分离:选择料液相Cd(Ⅱ)和Zn(Ⅱ)浓度均为2.0×10-4mol/L,pH控制在3.0,缓冲溶液调节离子强度I=0.5,反萃相选择2mol/LH2SO4、载体浓度为0.02mol/L,室温下迁移120min,分离因子为457,Zn(Ⅱ)迁移94%,而Cd(Ⅱ)只迁移不到10%,Zn(Ⅱ)与Cd(Ⅱ)实现分离。

吴小宁,姚秉华,付兴隆,杨谦[6](2008)在《PC-88A-煤油-HCl分散支撑液膜中Co(Ⅱ)的传输研究》文中指出以聚偏氟乙烯膜(PVDF)为支撑体,煤油为膜溶剂,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PC-88A)为流动载体,研究了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金属Co(Ⅱ)的传输行为;考察了料液相pH、分散相中液膜相(0.081mol/L PC-88A/煤油)与解析相(HCl溶液)体积比、解析相中HCl浓度、Co(Ⅱ)初始浓度对Co(Ⅱ)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用HCl作解析剂,料液相pH=6.0、液膜相与解析相体积比为160∶40、解析相中HCl浓度为4.0mol/L时,该分散支撑液膜体系对金属Co(Ⅱ)具有最佳传输。在最佳传输条件下,起始浓度为3.0×10-4mol/L时,190min,Co(Ⅱ)传输率可达到94.4%,而传统支撑液膜只能达到62.6%。从界面化学和扩散传质角度提出了金属离子的传输动力学方程,采用直线斜率法对Co(II)在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的扩散层厚度(δa=1.67×10-4m)和扩散系数(d0=8.99×10-11m2/s)进行了测定,取得满意结果。

毛静[7](2006)在《液膜分离磷酸溶液中金属镁离子的研究》文中提出液膜分离技术首创于19世纪60年代,其主要特征是将萃取过程及反萃取过程在同一反应系统内同时进行。该技术简化了工艺过程,强化传质效果,在废水处理、湿法冶金、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矿产资源正面临贫化的威胁,综合利用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日趋重要,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技术也是迫在眉睫。在湿法化学工艺中,用强酸或强碱溶液使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溶解后,需要用适当的萃取剂对其中的稀少物质进行分离,萃取剂大都是复杂有机化合物。本课题尝试将液膜分离这一新技术应用于湿法化学工艺中金属离子的分离和富集。希望通过采用新方法,实现湿法磷酸中的金属离子的富集与二次回收利用,又能使磷酸获得净化,达到相关工业要求。本课题针对磷矿湿法浸取中的分离对象金属离子的分离和富集,选取含有磺酸基团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S作为萃取剂或液膜流动载体。使用AOT-S作流动载体的相关研究在文献上尚未见报道。本文使用AOT-S作萃取剂,研究其在不同金属镁离子杂质含量下磷酸溶液中的萃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磺酸基团在酸性条件下的离子交换性,AOT-S可以有效的分离磷酸溶液中的金属镁离子;分离效果随着AOT-S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由于AOT-S具有表面活性,在镁离子的浓度低于0.4mol/L时,在萃取实验中出现了微乳化现象。确定AOT-S的萃取性能后,将其作为流动载体制备乳化液膜,对磷酸中镁杂质的分离作了进一步研究。液膜专用表面活性剂采用N205,内水反萃相为HCl

车丽萍[8](2006)在《乳状液膜技术回收处理白云鄂博稀土矿中钍的研究》文中指出位于中国内蒙古包头市的白云鄂博矿床的钍资源特点是储量大(钍总储量为105万吨,如果全部用于核能源,其储量可满足我国核能源需求5000~10000年),品位低(ThO20.2~0.38%),高危害(废水、废渣的放射性污染)。但白云鄂博矿床的钍从开采到目前为止仅带来了放射性污染而未曾加以任何回收利用,白白地浪费了钍资源。 乳状液膜技术的特点是有着极大的富集比,适合于低浓度含量的物质的提取回收。 本研究根据乳状液膜技术的特点和白云鄂博矿床中放射性元素钍的特性,将采用成本低、效率高及选择性好的新型技术——乳状液膜技术用于回收处理白云鄂博矿床中的钍元素,并应用于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放射性钍的富集回收和提取分离的工作中,即起到了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钍资源的目的,也达到了保护钍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是将放射性污染废物——钍作为二次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该工作可有效治理放射性废物(废渣、废水),合理回收高价值的有用元素,使其变废为宝,同时减少放射性危害,降低核辐射污染,净化周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这项工作即利国又利民,可见,这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极好的社会效益。 本论文基于乳状液膜方法,分别进行了从不同浓度的配制含钍Th4+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实验研究,以及从不同实际含钍溶液(或废水)中提取回收钍Th4+的试验研究,实际含钍溶液的试验研究包括从稀土浸出液中提取钍的研究、从稀土铁钍渣中回收钍的研究及含钍工业废水的处理等试验研究。在研究中,本文将分别对乳状液膜提取钍Th4+的传输过程(建立模型)、乳状液膜的稳定性(理论应用)、乳状液的破乳(基本原理和设计制作)等进行了探讨和实验,为乳状液膜技术应用于钍的提取回收研究打下了基础。以上的实验(试验)及研究工作表明,乳状液膜方法在处理提取分离回收放射性元素钍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其卓越无比的特性,效果极佳,获得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8%。特别是N1923—N205—磺化煤油—HNO3组成的乳状液膜体系,不论是从配制的不同浓度的含钍溶液还是从实际的不同采点的含钍溶液中都显现了其良好的效果,综合实验表明,Th4+的回收率均在99%以上,从稀土浸出液(含ThO2 0.287g/l)中回收钍的试验

位方[9](2006)在《对硝基酚的支撑液膜传输研究》文中指出对硝基酚(PNP)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染料、药物制造及化学品合成等行业。但同时PNP又是一种毒害性很强的控制污染物,难以自然降解,并在食物链中形成积累,因此将含PNP废水进行处理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支撑液膜法具有工艺简单,选择性好,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本文以PNP为液膜传输对象,微孔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分别选用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和三正辛胺(TOA)为支撑液膜载体,煤油为膜溶剂,研究了这两种支撑液膜体系分离富集对硝基酚的传输过程。同时对PNP的传质机理和影响传输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这两种体系下分离富集PNP的最佳条件,建立了相应的传质方程,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 (1) 在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PNP适宜的分离富集条件为:料液相pH为1.42、使用KNO3控制离子强度为0.4、解析相NaOH浓度为0.025mol/L、载体浓度为20%、当PNP初始浓度为1.8×10-4mol/L时,60min,传输率可达82.5%,渗透系数为P=3.58×10-3m/s。 (2) 在TOA/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PNP适宜的分离富集条件为:料液相pH为1.3、使用KCl控制离子强度为0.2、解析相KOH浓度为0.0375mol/L、载体浓度为20%、当PNP初始浓度为1.8×10-4mol/L时,60min,传输率可达83.5%,渗透系数为P=3.96×10-3m/s。 (3) 在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PNP服从P=5.03×10-3cN-503/(1.513cN-503+1)传输动力学方程,其扩散层厚度daq=2.72×10-3m,在液膜内的扩散系数Dorg=3.75×10-8m2/s;在TOA/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PNP服从P=1.259×10-2cTOA/(3.402cTOA+1)传输动力学方程,其扩散层厚度daq=2.43×10-3m,在液膜内的扩散系数Dorg=9.38×10-9m2/s。 (4) 分别建立了N-503/煤油和TOA/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H+]-P经验公式。在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料液相中[H+]-P经验公式为P=1.598×10-3×(-lg[H+])-0.2302;在TOA/煤油支撑液膜体系料液相中[H+]-P经验公式为P=2.271×10-3×(-lg[H+])-0.8835。

姚秉华,杜宝中,王骋,余晓皎[10](2003)在《多孔聚丙烯支撑液膜中镉的传输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以多孔聚丙烯膜为支撑体,PC-88A/CHCl3为膜载体的金属离子Cd(Ⅱ)支撑液膜传输行为;考察了料液相pH值、载体浓度、温度和起始浓度对Cd(Ⅱ)传输的影响,并对该体系富集、传输Cd(Ⅱ)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讨论;从界面化学和扩散传质角度提出了金属离子的传输动力学方程,采用直线斜率法对Cd(Ⅱ)在支撑液膜体系中的扩散层厚度(δa=8.14×10-6m)和膜内扩散系数(d0=5.43×10-10m2/s)进行了测定,取得满意结果。

二、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Zn(II)的传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Zn(II)的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硝酸分解磷矿体系中稀土的提取与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矿资源概况
        1.1.1 国内外磷矿资源概况
        1.1.2 国内外磷矿中稀土资源概况
    1.2 稀土元素及其应用
    1.3 磷矿中稀土的提取
        1.3.1 硝酸法分解磷矿
        1.3.2 硫酸法分解磷矿
        1.3.3 盐酸法分解磷矿
    1.4 液膜分离技术概述
        1.4.1 乳状液膜技术简介
        1.4.2 乳状液膜的分离
        1.4.3 乳状液膜的传质及机理
        1.4.4 乳状液膜法的应用概况
    1.5 乳状液膜法提取稀土
        1.5.1 乳状液膜法提取稀土的基本原理
        1.5.2 乳状液膜法提取稀土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1 实验主要原料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稀土溶液的配制
        2.3.2 磷矿酸解液的制备
        2.3.3 乳状液膜的制备
        2.3.4 乳状液膜提取稀土离子
    2.4 分析检测方法及表征
        2.4.1 稀土离子总量的测定
        2.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2.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第三章 磷矿成分分析和萃取剂的选择
    3.1 磷矿成分及物相分析
        3.1.1 磷矿的组成成分及其特征
        3.1.2 磷矿的化学成分分析
        3.1.3 磷矿酸解液的成分分析
        3.1.4 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3.2 萃取剂的选择
        3.2.1 MX-1 与MX-2 的制备
    3.3 影响稀土离子萃取效果的因素
        3.3.1 萃取剂对稀土提取的影响
        3.3.2 乳水体积比(R_(ew))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
        3.3.3 内相解析剂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
        3.3.4 表面活性剂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
        3.3.5 油内比(R_(oi))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状液膜法对磷矿浸出液中稀土离子的提取研究
    4.1 液膜配方的优化
        4.1.1 萃取剂类型的影响
        4.1.2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4.1.3 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4.1.4 内相解析剂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4.1.5 乳水比(R_(ew))的影响
        4.1.6 油内比(R_(oi))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状液膜破乳研究
        5.1 物理法破乳
        5.1.1 加电解质破乳
        5.1.2 加热破乳
        5.1.3 超声波破乳
        5.1.4 离心法破乳
        5.1.5 加热-离心联合破乳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乳状液膜法预处理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2 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产生及水质特点
    1.3 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危害
        1.3.1 苯胺的危害
        1.3.2 对氨基苯磺酸的危害
    1.4 高浓度含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处理方法
        1.4.1 高浓度含苯胺废水的处理方法
        1.4.2 高浓度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处理方法
    1.5 乳状液膜分离法处理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优缺点与研究现状
        1.5.1 乳状液膜分离法对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处理的优缺点
        1.5.2 乳状液膜分离法对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液膜法的基本原理和试验方案
    2.1 液膜法处理苯胺对氨基苯磺酸模拟废水的基本原理
    2.2 液膜体系组成的确定
        2.2.1 膜溶剂
        2.2.2 表面活性剂
        2.2.3 膜助剂
        2.2.4 膜内相(反萃剂)
        2.2.5 液膜体系构成成分
    2.3 液膜法处理苯胺对氨基苯磺酸模拟废水的试验方案
        2.3.1 液膜法处理苯胺对氨基苯磺酸模拟废水的试验方案的确定
        2.3.2 液膜法乳液破乳的试验方案
3 液膜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试验
    3.1 液膜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反应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1.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1.2 表面活性剂用量
        3.1.3 添加剂的含量
        3.1.4 内水相浓度
        3.1.5 油内比
        3.1.6 乳水比
        3.1.7 外水相pH 值
        3.1.8 反应时间
    3.2 液膜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反应条件正交试验
    3.3 乳状液膜法对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平行试验
    3.4 液膜法对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预处理的方式
    3.5 新污染物质引入的研究
    3.6 实验小结
4 液膜法处理模拟废水乳液破乳条件试验
    4.1 试验结果及讨论
        4.1.1 制乳转速对静电破乳的影响
        4.1.2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静电破乳的影响
        4.1.3 外加电压对电破乳的影响
        4.1.4 温度对电破乳的影响
        4.1.5 乳液放置时间对电破乳的影响
        4.1.6 油相回用试验
    4.2 试验小结
5 液膜法处理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实际废水的试验
    5.1 试验结果及讨论
    5.2 试验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乳状液膜法预处理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1 酚类氨氮废水的产生及水质特点
    1.2 酚类氨氮废水的危害
        1.2.1 酚类的危害
        1.2.2 氨氮的危害
    1.3 高浓度含酚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高浓度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1.3.2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1.4 乳状液膜分离法处理苯酚氨氮废水的原理和研究现状
        1.4.1 乳状液膜分离法处理苯酚氨氮废水的原理及优缺点
        1.4.2 乳状液膜分离法对苯酚氨氮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预处理的提出
        1.5.4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操作步骤和液膜体系组成
    2.1 试验原料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4 试验装置及实验操作
        2.4.1 试验装置
        2.4.2 试验操作
        2.4.3 数据处理
    2.5 液膜体系组成的确定
        2.5.1 膜溶剂
        2.5.2 表面活性剂
        2.5.3 膜助剂
        2.5.4 膜内相(反萃剂)
        2.5.5 液膜体系构成成分
3 试验研究及试验结果分析
    3.1 液膜法处理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反应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1.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1.2 液体石蜡用量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1.3 膜内相浓度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1.4 油内比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1.5 乳水比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1.6 废水pH 值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1.7 反应时间对液膜稳定性及苯酚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2 液膜法处理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反应条件正交试验
    3.3 液膜法对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预处理的方式
    3.4 乳状液膜法对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预处理的平行试验
    3.5 新污染物质引入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实际废水处理及经济技术分析
    4.1 预处理含高浓度氨氮的垃圾渗滤液
        4.1.1 垃圾渗滤液中的苯酚氨氮
        4.1.2 试验结果
    4.2 经济分析
        4.2.1 设备投资费用
        4.2.2 化学试剂耗费估算
        4.2.3 日常操作费用估计
    4.3 技术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分散支撑液膜中重金属离子的传输与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来源与危害
        1.1.1 重金属废水来源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现状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电解法
        1.2.4 溶剂萃取法
        1.2.5 吸附法
        1.2.6 膜分离法
    1.3 液膜分离技术
        1.3.1 液膜的分类及特点
        1.3.2 液膜分离的传质机理
    1.4 支撑液膜分离技术
        1.4.1 支撑液膜的特点
        1.4.2 支撑液膜研究现状
        1.4.3 支撑液膜存在问题
        1.4.4 支撑液膜稳定性的改进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关键
        1.5.4 创新点
2 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钴、锌、镉、铜、铅离子的传输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钴离子传输
        2.3.2 锌离子传输
        2.3.3 镉离子传输
        2.3.4 铜离子传输
        2.3.5 铅离子传输
    2.4 传质动力学分析
        2.4.1 Co(Ⅱ)传质分析
        2.4.2 Zn(Ⅱ)传质分析
        2.4.3 Cd(Ⅱ)传质分析
        2.4.4 Cu(Ⅱ)传质分析
        2.4.5 Pb(Ⅱ)传质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贵金属离子的传输研究
    3.1 引言
    3.2 银离子传输
        3.2.1 实验部分
        3.2.2 传输原理
        3.2.3 结果与讨论
    3.3 金离子传输
        3.3.1 实验部分
        3.3.2 传输原理
        3.3.3 结果与讨论
    3.4 铂离子传输
        3.4.1 实验部分
        3.4.2 传输原理
        3.4.3 结果与讨论
    3.5 钯离子传输
        3.5.1 实验部分
        3.5.2 传输原理
        3.5.3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重金属离子的传输分离
    4.1 Zn(Ⅱ)和Cu(Ⅱ)分离
    4.2 Zn(Ⅱ)和Co(Ⅱ)分离
    4.3 Cu(Ⅱ)和Co(Ⅱ)分离
    4.4 Cu(Ⅱ)、Co(Ⅱ)和Zn(Ⅱ)的分离
    4.5 Pt(Ⅳ)和Co(Ⅱ)分离
    4.6 Pt(Ⅳ)和Cu(Ⅱ)分离
    4.7 Ag(Ⅰ)和Au(Ⅲ)的分离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参编教材
发明专利

(5)重金属离子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2.1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1.2.2 离子液体的分类及性质
        1.2.3 离子液体在液膜分离中的应用
    1.3 内耦合大块液膜的研究进展
        1.3.1 内耦合大块液膜的组成及方法原理
        1.3.2 内耦合大块液膜的迁移机理
        1.3.3 内耦合大块液膜的应用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离子液体的制备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理
        2.2.1 中间体[BMIM]Br和[BEIM]Br的合成
        2.2.2 离子液体[BMIM]PF_6的合成
        2.2.3 离子液体[BEM]PF_6的合成
    2.3 实验步骤
        2.3.1 离子液体的制备
        2.3.2 离子液体的红外光谱表征
3 Pb(Ⅱ)在内耦合大块液膜中的迁移研究
    3.1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原理
    3.4 实验步骤
        3.4.1 Pb(Ⅱ)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3.4.2 Pb(Ⅱ)在大块液膜中的迁移实验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不同溶剂对Pb(Ⅱ)迁移率的影响
        3.5.2 迁移时间的确立
        3.5.3 料液相pH对Pb(Ⅱ)迁移率的影响
        3.5.4 载体浓度对Pb(Ⅱ)迁移率的影响
        3.5.5 反萃剂酸度对Pb(Ⅱ)迁移率的影响
        3.5.6 滞留实验
        3.5.7 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4 Cd(Ⅱ)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研究
    4.1 实验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步骤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不同膜溶剂对Cd(Ⅱ)迁移率的影响
        4.5.2 料液相酸度对Cd(Ⅱ)迁移率的影响
        4.5.3 载体浓度对Cd(Ⅱ)迁移率的影响
        4.5.4 反萃相酸度对Cd(Ⅱ)迁移率的影响
        4.5.5 滞留实验
5 Zn(Ⅱ)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研究
    5.1 实验试剂
    5.2 实验仪器
    5.3 实验原理
    5.4 实验步骤
        5.4.1 Zn(Ⅱ)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5.4.2 Zn(Ⅱ)在大块液膜中的迁移实验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不同溶剂对Zn(Ⅱ)迁移率的影响
        5.5.2 料液相pH对Zn(Ⅱ)迁移率的影响
        5.5.3 载体浓度对Zn(Ⅱ)迁移率的影响
        5.5.4 反萃剂酸浓度对迁移率的影响
        5.5.5 Zn(Ⅱ)滞留实验
6 金属离子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分离实验
    6.1 实验试剂
    6.2 实验仪器
    6.3 分离原理
    6.4 Pb(Ⅱ)与Cd(Ⅱ)的分离
        6.4.1 混合金属离子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
        6.4.2 结果与讨论
    6.5 Pb(Ⅱ)与Zn(Ⅱ)的分离
        6.5.1 混合金属离子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
        6.5.2 结果与讨论
    6.6 Cd(Ⅱ)与Zn(Ⅱ)的分离
        6.6.1 混合金属离子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
        6.6.2 分离实验与结果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PC-88A-煤油-HCl分散支撑液膜中Co(Ⅱ)的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原理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料液相pH对Co (Ⅱ) 传输的影响
    2.2 液膜相与解析相体积比对Co (Ⅱ) 传输的影响
    2.3 解析相中HCl浓度对Co (Ⅱ) 传输的影响
    2.4 Co (Ⅱ) 初始浓度对Co (Ⅱ) 传输的影响
    2.5 分散支撑液膜体系的有效性
3 动力学分析
4 结 论

(7)液膜分离磷酸溶液中金属镁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液膜法的引入
    1.2 液膜分离的机理及特点
        1.2.1 非流动载体的液膜传质机理
        1.2.2 含流动载体液膜的分离机理
        1.2.3 液膜分离的特点
    1.3 液膜的分类
        1.3.1 支撑液膜(SLM)
        1.3.2 乳化液膜(ELM)
    1.4 液膜分离技术应用
        1.4.1 医药化工
        1.4.2 金属提取
        1.4.3 废水处理
    1.5 本课题采用液膜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流动载体的选择
    2.1 流动载体(萃取剂)的选择
        2.1.1 离子交换分离法
        2.1.2 流动载体选择
    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3 产品磷酸模拟
    2.4 实验步骤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外观对比
        2.5.2 AOT-S 用量对Mg~(2+)萃取效果影响
        2.5.3 Mg~(2+)浓度对萃取效果影响
        2.5.4 不同AOT-S 浓度下Mg~(2+)浓度对萃取效果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乳液液膜分离实验
    3.1 液膜组成的选择
        3.1.1 膜溶剂/有机溶剂
        3.1.2 膜用表面活性剂
        3.1.3 内水相体系和膜助剂
        3.1.4 分离机理
    3.2 液膜分离影响因素
        3.2.1 制乳时间及混合时间
        3.2.2 流动载体含量
        3.2.3 液膜用表面活性剂含量
        3.2.4 油内比
        3.2.5 乳水比
        3.2.6 内相溶液HCl 浓度
    3.3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4 制膜实验步骤
    3.5 实验结论和分析
        3.5.1 AOT-S 用量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3.5.2 表面活性剂N205 用量对液膜稳定性影响
        3.5.3 液体石蜡用量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3.5.4 内水相HCl 浓度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3.5.5 油内比(R_(OI))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3.5.6 乳水比(R_(EW))对液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3.5.7 液膜最佳配比
    3.6 液膜分离和萃取分离实验对比
    3.7 镁离子浓度对液膜分离的影响
    3.8 小结
第四章 微乳体系研究
    4.1 微乳化概述
    4.2 微乳液形成机理
    4.3 微乳体系的结构
    4.4 微乳液的类型和结构理论-R 比理论
    4.5 微乳体系的相行为
    4.6 微乳体系相图研究
        4.6.1 不同镁离子浓度下的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4.6.2 结果与讨论
    4.7 本体系热力学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声 明

(8)乳状液膜技术回收处理白云鄂博稀土矿中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白云鄂博矿钍资源
        1.2.1 储量及特征
        1.2.2 钍的走向及分布规律
    1.3 白云鄂博矿钍的危害及防护
        1.3.1 钍的危害
        1.3.2 钍的防护
    1.4 白云鄂博矿钍的提取回收工艺
    1.5 钍的应用
        1.5.1 钍在核能工业中的应用
        1.5.2 钍在其它方面中的应用
    1.6 乳状液膜技术概念
    1.7 乳状液膜的基本理论研究
        1.7.1 乳状液膜分离过程传输过程
        1.7.2 乳状液膜分离过程动力学
        1.7.3 乳状液膜分离过程传质数学模型
        1.7.4 乳状液膜的稳定性研究
        1.7.4.1 乳状液膜分离过程的溶胀
        1.7.4.2 表面活性剂与载体的研究
        1.7.5 乳状液破乳的研究
        1.7.6 乳状液膜设备的研究
    1.8 乳状液膜技术在金属离子提取中的应用
    1.9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10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化学试剂
        2.1.1 制膜试剂
        2.1.2 其它试剂
        2.1.3 试剂和溶液的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钍的分析方法
        2.3.1 TBP-二甲苯萃取、偶氮胂Ⅲ光度法
        2.3.2 伯胺萃取偶氮胂Ⅲ光度法
        2.3.3 PMBP萃取偶氮胂Ⅲ光度法
        2.3.4 偶氮胂Ⅲ光度法
    2.4 实验参数计算
    2.5 乳状液膜的制备及实验
        2.5.1 乳状液膜的制备
        2.5.2 乳状液膜回收钍的实验
        2.5.3 乳状液膜的破乳
第3章 从配制含钍溶液中回收钍的实验研究
    3.1 制膜实验
        3.1.1 流动载体的实验
        3.1.1.1 特点
        3.1.1.2 实验
        3.1.1.3 协同效应
        3.1.2 表面活性剂的实验
        3.1.3 膜溶剂的实验
        3.1.4 增膜剂的实验
    3.2 内水相实验
        3.2.1 解析剂种类的实验
        3.2.2 解析剂浓度的实验
    3.3 制乳实验
        3.3.1 油内比实验
        3.3.2 制乳转速的实验
        3.3.3 制乳时间的实验
    3.4 外水相实验
        3.4.1 pH的实验
        3.4.2 含钍浓度的实验
        3.4.3 含其它离子的实验
    3.5 提取实验
        3.5.1 水乳比实验
        3.5.2 搅拌速度的实验
        3.5.3 时间的实验
        3.5.4 温度的实验
    3.6 综合实验
        3.6.1 P_(507)-Span80-磺化煤油-HCl体系的实验
        3.6.2 P_(507)-N205-磺化煤油-HCl体系的实验
        3.6.3 N_(1923)-兰113A-磺化煤油-HNO_3体系的实验
        3.6.4 N_(1923)-N205-磺化煤油-HNO_3体系的实验
        3.6.5 N_(1923)-Span80-磺化煤油-HNO_3体系的实验
        3.6.6 P_(204)+TBP-N205-四氯化碳-HNO_3体系的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试液
        4.1.1 稀土浸出液
        4.1.2 稀土铁钍渣酸浸液
        4.1.3 含钍工业废水液
    4.2 P_(507)-Span80-磺化煤油-HCl乳状液膜体系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
        4.2.1 从稀土浸出液中回收钍的试验
        4.2.1.1 条件试验
        4.2.1.2 综合试验
        4.2.2 从稀土浸出液萃钍萃稀土后的工业废水中回收钍的试验
        4.2.2.1 条件试验
        4.2.2.2 综合试验
    4.3 P_(507)-N205-磺化煤油-HCl乳状液膜体系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
        4.3.1 从铁钍渣中回收钍的试验
        4.3.1.1 条件试验
        4.3.1.2 综合试验
        4.3.2 从稀土选矿厂的工业废水中回收钍的试验
        4.3.2.1 条件试验
        4.3.2.2 综合试验
    4.4 N_(1923)-兰113A-磺化煤油-HNO_3乳状液膜体系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
        4.4.1 从铁钍渣中回收钍的试验
        4.4.1.1 条件试验
        4.4.1.2 综合试验
        4.4.2 从稀土冶炼厂的含钍工业废水中回收钍的试验
        4.4.2.1 条件试验
        4.4.2.2 综合试验
    4.5 N_(1923)-N205-磺化煤油-HNO_3乳状液膜体系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
        4.5.1 从稀土浸出液中回收钍的试验
        4.5.1.1 条件试验
        4.5.1.2 综合试验
        4.5.2 从铁钍渣中回收钍的试验
        4.5.2.1 条件试验
        4.5.2.2 综合试验
        4.5.3 从含钍工业废水液中回收钍的试验
        4.5.3.1 条件试验
        4.5.3.2 综合试验
    4.6 N_(1923)-Span80-磺化煤油-HNO_3乳状液膜体系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
        4.6.1 从稀土浸出液中回收钍的试验
        4.6.1.1 条件试验
        4.6.1.2 综合试验
        4.6.2 从稀土选矿厂的工业废水中回收钍的试验
        4.6.2.1 条件试验
        4.6.2.2 综合试验
    4.7 P_(204)+TBP-N205-四氯化碳-HNO_3乳状液膜体系从实际含钍溶液中提取回收钍的试验
        4.7.1 从稀土浸出液萃钍萃稀土后的工业废水中回收钍的试验
        4.7.1.1 条件试验
        4.7.1.2 综合试验
        4.7.2 从稀土冶炼厂的含钍工业废水中回收钍的试验
        4.7.2.1 条件试验
        4.7.2.2 综合试验
    4.8 硝酸钍的制备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状液膜回收钍的机理探索
    5.1 回收Th~(4+)的流动载体的传输模型研究
        5.1.1 回收Th~(4+)的流动载体
        5.1.1.1 性能
        5.1.1.2 机理
        5.1.2 乳状液膜回收钍的传输热力学
        5.1.3 流动载体回收钍的传输过程模型
        5.1.3.1 传输模型
        5.1.3.2 传输方程
        5.1.4 模型实验验证研究
        5.1.4.1 不同流动载体实验
        5.1.4.2 不同表面活性剂实验
    5.2 回收Th~(4+)的乳状液膜的稳定性研究
        5.2.1 实验选定的表面活性剂
        5.2.1.1 作用
        5.2.1.2 性质
        5.2.2 DLVO理论与回收钍的乳状液膜的稳定性机理
        5.2.2.1 范德华力
        5.2.2.2 静电排斥力
        5.2.2.3 位能与稳定
        5.2.3 乳状液膜的溶胀实验研究
        5.2.3.1 溶胀机理
        5.2.3.2 实验研究
        5.2.4 乳状液膜的破损实验研究
        5.2.4.1 破损机理
        5.2.4.2 实验研究
    5.3 回收Th~(4+)的乳状液的静电破乳研究
        5.3.1 静电破乳器的设计
        5.3.2 静电破乳机理
        5.3.3 静电破乳实验研究
        5.3.3.1 静电破乳的影响因素
        5.3.3.2 静电破乳后有机油相的利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对硝基酚的支撑液膜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物理法
        1.2.1 萃取法
        1.2.2 吸附法
    1.3 化学法
        1.3.1 氧化法
        1.3.2 电催化技术
        1.3.3 其它处理方法
    1.4 生化法
        1.4.1 活性污泥法
        1.4.2 生物膜法
    1.5 液膜分离技术
        1.5.1 内耦合液膜法
        1.5.2 乳化液膜法
        1.5.3 支撑液膜法
    1.6 研究情况总结
    1.7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8 技术关键与创新
        1.8.1 技术关键
        1.8.2 创新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和方法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原理
    2.4 对硝基酚的性质和危害
        2.4.1 对硝基酚的理化性质
        2.4.2 对硝基酚对环境的影响
    2.5 对硝基酚测定方法的选择
    2.6 支撑液膜膜相选择
3 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对硝基酚的传输研究
    3.1 支撑液膜膜相体系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液膜体系有效性实验
        3.2.2 不同支撑体对比实验
        3.2.3 料液相pH对 PNP传输的影响
        3.2.4 解析相NaOH浓度对 PNP传输的影响
        3.2.5 膜相载体浓度对 PNP传输的影响
        3.2.6 无机盐对 PNP传输的影响
        3.2.7 离子强度对 PNP传输的影响
        3.2.8 PNP初始浓度对传输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TOA/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对硝基酚的传输研究
    4.1 支撑液膜膜相体系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料液相pH对 PNP传输的影响
        4.2.2 膜相载体浓度对 PNP传输的影响
        4.2.3 无机盐对 PNP传输的影响
        4.2.4 离子强度对 PNP传输的影响
        4.2.5 不同解析相对 PNP传输的影响
        4.2.6 解析相 KOH浓度对 PNP传输的影响
        4.2.7 PNP初始浓度对传输的影响
        4.2.8 离子干扰实验
    4.3 支撑液膜体系稳定性实验
        4.3.1 液膜稳定性实验
        4.3.2 支撑体寿命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理论机理研究
    5.1 传输机理研究
        5.1.1 传输过程
        5.1.2 传质化学方程式
        5.1.3 质量平衡方程
        5.1.4 建立传输模型
    5.2 支撑液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2.1 关于膜相滞留问题
        5.2.2 关于稳定性问题
    5.3 传质动力学
        5.3.1 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PNP传输动力学
        5.3.2 TOA/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PNP传输动力学
        5.3.3 支撑液膜分离PNP体系料液相中[H~+]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建议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Zn(II)的传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硝酸分解磷矿体系中稀土的提取与分离[D]. 马昕. 贵州大学, 2017(03)
  • [2]乳状液膜法预处理高浓度苯胺、对氨基苯磺酸废水的试验研究[D]. 黄沛瑜. 重庆大学, 2011(01)
  • [3]乳状液膜法预处理高浓度苯酚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D]. 胡林龙. 重庆大学, 2010(03)
  • [4]分散支撑液膜中重金属离子的传输与分离研究[D]. 吴小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
  • [5]重金属离子在离子液体大块液膜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 钟晶晶.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PC-88A-煤油-HCl分散支撑液膜中Co(Ⅱ)的传输研究[J]. 吴小宁,姚秉华,付兴隆,杨谦.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8(02)
  • [7]液膜分离磷酸溶液中金属镁离子的研究[D]. 毛静. 四川大学, 2006(02)
  • [8]乳状液膜技术回收处理白云鄂博稀土矿中钍的研究[D]. 车丽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9]对硝基酚的支撑液膜传输研究[D]. 位方.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10]多孔聚丙烯支撑液膜中镉的传输研究[J]. 姚秉华,杜宝中,王骋,余晓皎. 分析测试学报, 2003(05)

标签:;  ;  ;  

Zn(II)在二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的迁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