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崴,胡俊栋,杨红霞,陈俊良[1](2021)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技术在痕量超痕量无机元素分析方面已被广泛应用,其与色谱分离技术相结合为元素形态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检测工具。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利用不同ICP-MS联用技术进行元素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GC-ICP-MS);(2)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CE-ICP-MS);(3)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IC-ICP-MS);(4)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元素形态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情况,对元素形态分析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这些联用技术中,GC-ICP-MS的灵敏度高,样品传输率接近100%,但其适用于易挥发或中等挥发性样品的分离,应用范围相对较窄;CE-ICP-MS的分离效率高,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少,但受到其进样量限制使得最低检出浓度较大;IC-ICP-MS主要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及小分子极性化合物,是液相色谱的有益补充,具有分离效果好和快速方便等优点,但离子色谱流动相中的盐类会造成ICP-MS进样管和采样锥的堵塞,使得基体效应严重;HPLC-ICP-MS以其广泛的应用范围、简单的接口技术,成为元素形态分析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联用技术。本文认为,元素形态分析研究中开展复杂基体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研制系列元素形态分析标准物质,建立多元素形态同时分析方法是元素形态分析领域的发展方向。

贾鹏禹[2](2021)在《植物激素与品质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激素是作物生长和种子品质形成的重要生命调节物质,种子品质的形成是不同生长历程的最终反馈。调研发现,现行植物激素和品质检测方法很难满足深层次研究需求,大豆植物激素随不同时空、不同胁迫和化学调控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大豆中重要的品质化合物受化学调控变化研究尚有不足,因此新方法建立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提升检测方法为基础,以目标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为方法应用目标,在生理方面建立了高效经济的植物激素检测方法,在品质方面建立了快速有效的脂肪酸和植物甾醇测定方法,考察了不同测试方法的检测效果;以黑龙江主栽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了应用,揭示了植物激素含量的时空变化、胁迫变化和化学调控变化规律,探讨了烯效唑调控对大豆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比较了不同检测方法对4种植物激素(ZT、IAA、GA3和ABA)检测的方法学能力。结果表明,超快速液相色谱较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速度快、灵敏度高,但受检测器灵敏度的限制,样品基体干扰较大;三甲基重氮甲烷衍生结合气质联用具有方法适用性,但仅适用于含羧酸基团的目标化合物;采用液质联用方法灵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样品前处理操作步骤较为繁琐,检测效率受样品前处理影响较大;在线固相萃取方法自动化能力强,检测限在0.20 ng/m L~1.01 ng/m L之间,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在2.54%~4.83%之间,但方法有设备依赖性。2.创建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高效经济检测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处理样品,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目标化合物,改进的Qu ECh ERS方法净化基体,色谱分离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F5色谱柱(50 mm×3.0 mm ID,2.6μm,100?),以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目标组分,质谱检测器采用正负同时扫描MRM模式。该方法4种植物激素在3 min内完成分离,各目标组分在0.1 ng/m L~100 ng/m 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在0.015 ng/m L~0.078 ng/m 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16%~0.25%之间。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经济,检测效率高,样品用量少。3.基于气相色谱结合高压转印样品前处理方式建立了大豆中脂肪酸组成的快速测定方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氦等离子体结合短柱恒压分离模式以提升方法的灵敏度、分离效果和分析效率。大豆样品中10种脂肪酸组分在30 min完成高分辨率检测,各目标化合物检测限在0.105μg/m L~0.196μg/m 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4%~1.35%之间。方法所需样品量小,化学试剂消耗少,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测定结果重现性好。4.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大豆中植物甾醇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样品中目标物采用异辛烷萃取,氢氧化钾-乙醇-水体系超声波辅助皂化脂肪,萃取物无需硅烷化衍生直接上机分析。大豆样品中4种植物甾醇检测灵敏度在0.098μg/m L~0.206μg/m 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6%~1.97%之间。所建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无需衍生化处理,能够精确测定植物甾醇含量。5.采用新方法对大豆植物激素进行了时空变化、胁迫变化和化学调控变化规律考察。结果表明,大豆植物激素在日间发生快速和系统性变化,受光温变化敏感;不同植物激素在不同生长时期呈现其独有的时空特性,含量水平随生理部位和个体存在差异;在受到逆境胁迫后,植物激素的平衡被快速打破,不论是低温还是干旱胁迫,促进型植物激素和抑制型植物激素基本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促进型植物激素含量普遍降低;在烯效唑对大豆生长的调控中,烯效唑发挥延缓作用的关键植物激素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其调控机制相当于对植物的一种定向胁迫,通过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可快速解除烯效唑的药效。6.对初花期喷施烯效唑对大豆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品质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烯效唑对不同品种大豆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组成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在脂肪酸组成方面,外源烯效唑降低了大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烯效唑的调控过程可能参与了脂肪的降解;在植物甾醇含量变化方面,烯效唑的调控显着降低了不同品种大豆中菜油甾醇、豆甾醇和谷甾醇的含量,对不同含油品种的植物甾醇影响略有差异,表现为对高油品种的影响偏弱。烯效唑对品质形成的影响小于品种基因,对大豆生产具有安全性。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建立了植物激素、脂肪酸和植物甾醇高效检测方法,利用新方法的技术优势深入揭示了大豆生长发育和化学调控中植物激素与品质变化规律,为大豆栽培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策略和规律认知。

李雪丽[3](2021)在《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牙痛停滴丸临床主要用于风火牙痛,牙周炎及冠周炎引起的牙痛,并且前期临床反馈其具有潜在的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本研究拟考察牙痛停滴丸对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为其增加临床适应症奠定基础,并通过其药效成分对口腔溃疡的直接作用及调节口腔菌群间接作用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采用热板法和二甲苯致耳肿胀法对牙痛停滴丸的镇痛、抗炎药效进行研究;采用化学灼烧口腔黏膜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探究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直径、愈合时间以及组织病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2.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基于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平台,对牙痛停滴丸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集样本的液相和质谱数据,通过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归纳荜茇、丁香、冰片的化学成分,运用Masslynx4.2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牙痛停滴丸的化学成分。再依据得到的化学成分和文献报道的化学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对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采用公共数据库收集牙痛停滴丸成分靶点和口腔溃疡的疾病靶点,对其交集靶点进行分析,得到关键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得到的通路,选择其中的关键靶点,对口腔溃疡粘膜组织进行RT-PCR验证其m 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得到成分-靶点-通路-效应的网络图。3.基于对口腔菌群的调节探究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采用16S r RNA测序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进行口腔菌群的检测,在无菌的条件下取溃疡处粘膜组织,进行DNA提取,并对V3-V4区扩增,对特定片段的PCR产物,使用Miseq PE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得到的测序结果利用I-Sanger云平台进行分析,得到菌群多样性、群落组成、各组间差异等结果。结果:1.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牙痛停滴丸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与阳性药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异;并且促进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药效作用明显,可以减少溃疡面积,红、肿、溃烂的发生,缓解口腔溃疡处的病理变化。2.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UPLC-Q-TOF-MS检测牙痛停滴丸的方法可行,共检测鉴定出32个化合物,其中荜茇所含的成分共鉴定出19种,丁香所含的成分鉴定出13种。牙痛停滴丸中的胡椒碱、槲皮素、山奈酚等化合物,可以通过CDK2、CDK4、FOS、HIF-1、MAPK8(JNK)、TGF-β的表达,影响Cell cycle、P53、FOXO、MAPK、TOLL-LIKE、HIF-1、ERBB、Neurotrophin、TGF-beta、T cell、B cell、c AMP等信号通路,产生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等效应,最终治疗口腔溃疡。3.基于口腔菌群调节的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牙痛停滴丸可以改善大鼠口腔中群落的丰富度,与其他各组有差别的群落分别为,棒杆菌、呼吸性链球菌、罗尔斯顿菌和巴斯德氏菌,牙痛停滴丸可能通过调节这几种菌群的丰富度发挥治疗口腔溃疡的药效。还可以通过影响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Apoptosis、p53 signaling pathway、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和RIGI-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发挥药效。结论:牙痛停滴丸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促进实验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作用,其作用一方面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等缓解口腔溃疡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影响口腔棒杆菌、呼吸性链球菌、罗尔斯顿菌和巴斯德氏菌改善口腔环境发挥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

张梦妍[4](2021)在《抗菌活性成分在不同基质中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毒性研究》文中认为抗菌活性成分可被添加于诸多消毒清洁产品中。但缺乏对消毒清洁类产品的正确使用,可导致抗菌活性成分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随着此类产品使用量的逐年递增,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播期间,已逐渐显现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目前,已有部分抗菌活性成分被视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由此可见,抗菌活性成分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威胁。抗菌活性成分可通过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和工业排污等多种途径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和水等方式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本文建立不同基质中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可为环境法医学、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消毒清洁类产品的使用方便且易购得,导致使用者常忽视其毒性。鉴于此,本文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的毒性分别进行了研究,为抗菌活性成分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磁性纳米材料结合HPLC-MS/MS检测不同基质中多种抗菌活性成分目的:基于磁性纳米材料建立地表水中11种不同类型抗菌活性成分和婴幼儿食用果蔬泥中5种季铵类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Fe3O4@PPy磁性纳米颗粒和Fe3O4@Si O2-NH2-G2磁性纳米颗粒。基于优化后的待测物质谱参数和色谱条件,对影响磁性固相萃取过程的相关条件,如吸附和解吸条件等通过单因素评估法进行优化。结果:利用Fe3O4@PPy磁性纳米颗粒对地表水中11种抗菌活性成分的方法回收率为80.21%~105.80%。利用Fe3O4@Si O2-NH2-G2磁性纳米颗粒对婴幼儿食用果蔬泥中季铵类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中5种待测物的回收率均>80%。两方法均表现出良好线性,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定量限以及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小结:建立了基于磁性固相萃取检测不同基质中多种抗菌活性成分的新方法,两种方法灵敏、可靠且稳定,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并获得满意结果。第二部分基于Plackett Burman和Box Behnken设计优化QuEChERS技术用于检测沉积物中的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目的:基于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案优化QuEChERS技术建立沉积物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3种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方法:在确定3种待测物的质谱参数和色谱分离条件后,首先利用单因素评估法选取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影响因子;然后,采用Plackett Bu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萃取效率的显着因素;最后,通过Box 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显着因素的取值进行优化并确定。结果:本工作使用单因素评估法、Plackett Burma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河沿岸河漫滩沉积物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的最佳前处理条件,包括乙腈10.35 m L,30.5℃超声处理13 min,0.1 g Mg SO4和0.3 g PSA,且进行1次萃取即可。方法学验证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较高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以及较低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可用于实际沉积物样品中3种抗菌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小结:优化后QuEChERS技术结合HPLC-MS/MS可用于河沿岸河漫滩沉积物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的成功测定。第三部分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抗菌活性成分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目的:应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分别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方法:根据4-氯-3-甲基苯酚对成年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确定4-氯-3-甲基苯酚的斑马鱼半致死浓度,选取10%的半数致死浓度进行成年斑马鱼慢性毒性的代谢组学分析。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苄索氯铵对斑马鱼胚胎和成年雄性斑马鱼的半数致畸浓度和半数致死浓度,分别选择高低两个暴露浓度对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分析均通过、UPLC-QTOF-MS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由XCMS、SIMCA14.1、HMDB、mz Cloud和Metabo Analyst 5.0等多种软件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均可对成年斑马鱼产生毒性效应,并且主要影响斑马鱼体内甘油磷脂的代谢。苄索氯铵还可对斑马鱼胚胎造成明显的毒性效应,主要对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以及精氨酸的生物合成等7条代谢途径产生干扰。小结: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对斑马鱼均可产生毒性效应。

孙淑彦[5](2020)在《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研制及其对口腔溃疡疗效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处方筛选,制备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以冰醋酸灼烧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对制备的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进行药效学的研究。并将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考察其对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保留“复方硫酸新霉素口腔溃疡涂膜”有效成分的基础上,以温敏凝胶为载体,制备成常温为液体,给药后在口腔温度条件下,迅速转变为半固体非化学交联的温敏凝胶。采用流变学分析技术,考察凝胶基质的流变学性质,并筛选出最优的温敏凝胶处方。以浓度50%的冰醋酸溶液烧灼大鼠下唇内侧黏膜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口腔溃疡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频次给药组、中频次给药组、低频次给药组,分别进行不同的给药处理,观察大鼠口腔溃疡的愈合情况,测量溃疡面的面积,分析溃疡组织的病理切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和空白凝胶进行治疗。通过溃疡面积的变化以及疼痛程度的变化,统计分析两组的效果差异。结果:本研究通过改变剂型和给药方式,成功制备了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克服了复方硫酸新霉素口腔溃疡涂膜在临床应用的不足。在常温条件下,制剂呈液体状态,通过喷洒形式局部给药后,在口腔温度的作用下于溃疡面迅速形成半固体凝胶,具有给药方便、在溃疡表面作用时间长、缓慢释药等特点。对造模后的大鼠进行不同处理后发现,给药第2天,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中、低频次给药组大鼠口腔溃疡面积分别为(21.52±0.98)mm2、(20.49±1.12)mm2、(12.27±0.78)mm2、(9.99±0.62)mm2、(11.86±0.54)mm2、(15.57±0.65)mm2;给药第3天,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中、低频次给药组大鼠口腔溃疡面积分别为(17.72±0.94)mm2、(16.72±0.93)mm2、(9.45±0.49)mm2、(6.12±0.82)mm2、(7.57±0.92)mm2、(10.96±0.4)mm2;给药第4天,模型组、空白凝胶组、对照组、高、中、低频次给药组大鼠口腔溃疡面积分别为(14.07±0.69)mm2、(13.73±0.68)mm2、(7.67±0.47)mm2、(2.01±0.6)mm2、(3.81±0.77)mm2、(9.20±0.35)mm2。结果表明,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各频次给药组的溃疡面积均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给药4天后,各给药组溃疡面愈合好,溃疡面光滑,炎症反应轻。病理切片显示:对照组、高频次给药组和中频次给药组大鼠上皮组织完整,愈合良好,少量炎症细胞浸润。46例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两组患者的溃疡面积以及疼痛指数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患者口腔溃疡的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制备的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对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本研究开展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研制,处方组成合理,制备方法可行,对冰醋酸诱导的创伤性口腔溃疡有促进愈合的作用,且临床效果明确,对设计和开发新型口腔溃疡局部给药制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赵霞[6](2020)在《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纳米技术,选用含亲水端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mPEG-PDLLA)共聚物为载体,装载天然药物法尼醇(Farnesol),构建水溶性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产酸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作用,为研发天然无毒副作用的口腔防龋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用mPEG-PDLLA包载Farnesol,制作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确定色谱条件,验证其对Farnesol专属性并检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聚合物分散性系数(PDI),以及Zeta电位三项指标,进一步考察其稳定性,水溶性,体外释放行为。2.采用菌落计数法比较相同浓度的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与游离Farnesol的抑菌效果。3.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抑菌效果比较。将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分为4组,A组:100μmol/L、B组:200μmol/L;C组:400μmol/L,D组(空白对照组):0μmol/L。通过菌落计数检测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游离状态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评价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态的影响;选用正畸减数拔除的前磨牙,制作釉质切片标本,观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pH测试仪检测药物处理后菌悬液pH值,观察Farnesol/mPEG-PDLLA胶束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抑制作用。结果:1.经HPLC分析测定Farnesol专属性好。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载药量为(8.3±0.5)%,包封率为(46.89±1.1)%,粒径为(19.78±0.21)nm,Zeta电势为(-12.2±0.4)mV,PDI为(0.089±0.04)。各项指数呈正态分布。2.透射电镜下观察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粒径均匀,外观呈圆形,分散性好。3.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在12 h释放约70%,48 h内仍呈现缓控释放状态;其水溶液在10 h粒径无聚集现象,冻干粉在4℃下放置2个月,各项指数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4.相同浓度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抑菌作用较游离Farnesol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0、200、400μmol/L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游离状态下变形链球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400μmol/L范围内,变形链球菌的生长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6.随药物浓度升高,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破坏严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400μmol/L实验组生物膜几乎不能形成。7.24 h、48 h、72 h实验组上清液钙离子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浓度越高,钙离子浓度就越低,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8.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72h后的各组菌悬液pH值分别为:6.38,6.68,6.89,5.57,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实验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随着浓度的升高pH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可降低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能力。结论:1.利用纳米技术,选用含亲水端mPEG-PDLLA共聚物为载体,装载天然疏水性药物Farnesol,成功制备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药物。解决Farnesol水溶性问题,克服游离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且该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释性。2.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可抑制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成、抑制细菌产酸及牙釉质脱矿,且同等浓度下,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游离Farnesol明显。本研究对龋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王晓霜[7](2020)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血清、唾液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筛选并比较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血清、唾液中的差异代谢物,寻找可作为诊断OLP的血清和唾液内源性代谢标志物,为OLP的临床诊断提出新方法,并从代谢层面探讨OLP发病的代谢紊乱机制。方法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120名OLP患者和125名健康受试者的血清和唾液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高分辨质谱仪(UHPLC-Q-Orbitrap HRMS)对OLP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血清、唾液样本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建立寻找OLP患者潜在内源性代谢标志物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从代谢层面探讨OLP潜在的发病机制。结果1.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平台建立了 OLP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血清样本代谢物检测方法,共鉴定出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多个溶血磷脂酰胆碱、5-氨基戊酰胺、二十碳五烯酸等10个脂类代谢物,谷氨酸、牛磺酸、焦谷氨酸等8个氨基酸类代谢物,乙酰左旋肉碱,及次黄嘌呤、3-吲哚基硫酸盐,1-磷酸鞘氨醇4个其他类代谢物。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抽烟史、食烫习惯、缺乏锻炼和睡眠不佳4个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血清样本中鉴定到的23个代谢物与OLP仍有较强的相关性。2.根据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ROC曲线下面积及临床应用的比较,发现谷氨酸、LysoPE(18:0)和牛磺酸的组合是OLP的理想诊断模型,其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38,90.5%,和84.4%。基于ROC中最高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性,选择0.461作为区分OLP和健康对照组的最佳截断值。该截断值被用来区分测试集中的不同组,其诊断准确性可达到86.1%。3.基于OLP患者血清中鉴定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发现其中的代谢紊乱通路包括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成等。4.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建立了 OLP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唾液样本代谢物检测方法,共鉴定出1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谷氨酸、焦谷氨酸、柠檬酸等6个氨基酸类代谢物,2个脂类代谢物,2个肉碱类代谢物,以及次黄嘌呤、磷酸、肌酸等9个其他类代谢物。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抽烟史、食烫习惯、缺乏锻炼和睡眠不佳4个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唾液样本中鉴定到的19个代谢物与OLP仍有较强的相关性。5.基于OLP患者唾液中鉴定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发现其中的代谢紊乱通路包括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6.对血清样本和唾液样本中鉴定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比较,发现两样本中共有7种相同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是谷氨酸、焦谷氨酸、牛磺酸、尿酸、柠檬酸、乙酰左旋肉碱和次黄嘌呤。。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并鉴定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OLP显示出了较好的诊断潜力,为OLP患者的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代谢组学可用于表征OLP患者的代谢紊乱特征,有助于揭示OLP的发生发展机制。

李晓凡[8](2020)在《一种抑菌制剂的制备及两种冻干粉抗氧化质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制备一种含大黄有效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五倍子有效成分没食子酸的液体抑菌制剂并考察其体外抑菌效果。2、使用DPPH法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抗氧化方法,并初步制定质控标准。3、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并对30批样品进行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测定,并制定质控标准。方法:1、从大黄中提取了有效成分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结果进行表征。考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没食子酸三种成分的配伍对七种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表兄链球菌、内氏放线菌)抑制效果,确定了三种成分配伍的最佳比例,并将三者配伍制成了一种液体抑菌制剂。2、应用紫外吸收的方法,考察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在加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反应前后的变化值;研究H2O2对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造模时间,造模剂量,确定最佳造模方式,并进行线性、重复性、精密度和稳定性方法学考察;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随行样品作为对照,以CCK-8细胞活力百分比作为衡量其相对保护作用的指标;以此来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质量标准。3、应用紫外吸收的方法,考察DPPH在加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后溶液颜色的变化,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反应前后的变化值。结果:1、(1)经高效液相色谱和标准品对照后确定提取物为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2)三者对所考察的七种常见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三者最佳浓度组合为大黄素8 mg/100 m L,芦荟大黄素8 mg/100 m L,没食子酸400 mg/100 m L。(3)按三者最佳配比制成了一种液体抑菌制剂,经抑菌试验检验配伍后抑菌效果提高。2、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线性范围是0-12.5 mg/m L(r2=0.9924),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是1.1%和0.9%,重复性的RSD值分别为1.0%和1.2%,对照品室温条件下35 min内稳定,该方法耐用性良好,以随行对照品的半数抗氧化能力为基准,设定质量标准为50%-150%。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线性范围是8μg/m L-32.02μg/m L(r2=0.9976),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重复性的RSD值为1.2%,对照品室温条件下35 min内稳定,该方法耐用性良好,参照随行对照品相对抗氧化能力为基准,设定质量标准为30%-80%。3、造模时间为0.5 h,H2O2造模剂量为0.2 m M时,细胞损伤程度约达到60%左右,造模效果相对稳定;30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浓度在5 mg/m L时,其对H2O2所致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在84.4%-96.8%之间,具有较好的细胞保护作用。结论:1、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配伍后制成的抑菌制剂对七种常见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DPPH法可用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并且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简单方便。3、所建方法适用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可作为初步评价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质量标准。

郭东刚[9](2020)在《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分离/分析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因其有效抗菌性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畜牧业、养殖业和农业等领域。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和过度使用,致使大量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抗生素滥用的广泛关注。因此,对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分离/检测方法的构建成为当前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由于环境中抗生素基质成分十分复杂且干扰物质多,而且抗生素残留通常为痕量或超痕量存在。因此,建立一种易于操作、高效快速、绿色环保的分离/检测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势在必行。本课题以单元双水相体系为基础,将同种或异种双水相体系进行组合,构建了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所构建的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克服了单元双水相体系粘度大,成相时间长,有机溶剂用量大,极性调节范围窄的不足,提高了目标萃取物的萃取率和分配系数,减少了有机溶剂的用量,节约了成相成本。对所构建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液液相平衡行为及分相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将所构建的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应用于萃取分离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探讨体系中各因素对目标物分配行为的影响显着性,通过多因素实验,确定最优萃取实验条件,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抗生素残留进行测定,为环境中其他痕量和超痕量污染物残留的分离/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PEG1000/[Bmim]BF4/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液液相平衡行为的研究(1)通过多个非线性方程对一系列PEG1000/[Bmim]BF4/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双节线数据进行拟合,筛选出对本课题所研究体系最适合的方程为:1=exp((6+(720.5+(82+(922)。利用“杠杆原理”计算得到了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组成,并通过Othmer-Tobias和Bancroft方程成功关联。(2)通过计算PEG1000/[Bmim]BF4/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有效排除体积,以及绘制双节线相图,探讨了有机组分中小分子醇的选择、有机组分的配比(v/v)、成相盐的种类以及温度对体系分相能力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在PEG1000/[Bmim]BF4-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中,有机组分中加入正丙醇有利于体系分相;○2在PEG1000-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中,PEG1000与小分子醇的配比(v/v)为2:1时,体系分相能力最强;在[Bmim]BF4-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中,[Bmim]BF4与小分子醇的配比(v/v)为1:1时,体系分相能力最强;○3阳离子的盐析能力为:Na+>K+,Na+>NH4+,阴离子的盐析能力为:SO42->Cl-,SO42->H2PO4-;○4对于PEG1000-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温度越高体系分相能力越强;对于[Bmim]BF4-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降低温度有利于体系分相;对于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在高盐浓度区,温度对低价态盐所构建体系分相能力的影响要高于高价态盐。随着温度的升高,双节线左移,系线斜率增大,分相能力增强。2.PEG1000/[Bmim]BF4/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分离/检测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1)构建PEG1000-正丙醇-(NH4)2SO4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盐酸左氧氟沙星残留。讨论了有机组分的选择和配比(v/v)、成相盐的种类与浓度、萃取温度、体系pH值等因素对抗生素在体系中分配行为的影响。将该方法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联用,萃取/检测环境水样中盐酸左氧氟沙星残留,水样加标实验中最低检测限为0.10 ng?mL-1,抗生素的回收率为93.5396.66%,相对标准偏差为1.742.75%。构建PEG1000-正丙醇-(NH4)2SO4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盐酸四环素残留。探讨各影响因素的显着性,通过响应曲面实验设计优化萃取实验条件。在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将该方法同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萃取/检测环境水样中盐酸四环素残留,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3.9695.84%,相对标准偏差为1.262.17%,最低检测限0.20 ng?mL-1。通过有机组分粘度的测定,充分证明了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可以克服单元双水相体系粘度大的不足。与PEG1000-盐单元双水相体系相比较,其成相速度加快,萃取率和分配系数均有提高。(2)构建[Bmim]BF4-正丙醇-NaH2PO4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环丙沙星残留。通过改变成相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从而控制目标物在体系中的分配。热力学数据证明CIP在上下两相中的分配主要是疏水作用的结果。利用该技术联用高效液相检测技术测定湖水中抗生素残留。水样的加标实验中,CIP的回收率为91.1497.73%,RSD为1.032.16%。构建[Bmim]BF4-正丙醇-(NH4)2SO4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盐酸四环素残留。讨论单因素的影响显着性,并利用多因素实验设计确定最优萃取条件。利用该多元体系萃取分离技术联用高效液相检测技术测定湖水中残留的抗生素。水样的加标实验中,TC回收率为91.7698.96%,RSD为0.762.18%。与单元双水相体系相比,多元混合有机溶剂用量少,萃取率高,为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3)构建乙醇-正丙醇-NaH2PO4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诺氟沙星残留。乙醇同正丙醇所形成的混合有机相,可通过调节两种醇的配比(v/v)来调节混合有机相的极性,以提高体系的分相能力,从而提高目标物的萃取率。利用该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湖水中残留的NOR,加标回收率为89.8894.87%,RSD为1.251.96%。构建乙醇-异丙醇-(NH4)2SO4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盐酸四环素残留。单因素和响应曲面设计得到的最优实验条件为:异丙醇的用量为2.0 mL(乙醇和异丙醇的体积比为1:2)、(NH4)2SO4的浓度为0.250 g?mL-1、pH为3.5。该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技术联用高效液相检测技术测定实际水样中抗生素残留。水样的加标实验中,TC加标回收率为89.9695.43%,RSD为1.162.10%。同本课题所构建的其它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相比,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表现出成相成本低的优势。而同小分子醇-盐单元双水相体系相比,萃取分离效果好。

毕奕侃[10](2020)在《关键词时间分布特征视角下的研究前沿探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前沿探测作为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学术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往往代表着领域内最核心的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对研究者科研选题及国家科技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研究前沿的概念提出至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研究前沿探测方法。主流方法有词频分析法、突显词检测方法、共词分析法和基于引文的方法等。关键词是研究前沿探测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关键词的分析方法通常是将关键词词频作为研究前沿探测的原始数据,以词频的大小和词频变化的快慢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和演化过程来探测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词频方法因数据处理简单、结果分析直观而被广泛使用。但现有的词频方法依旧存在可改进之处,现有方法为了反映词频在时间维度的变化过程,通常会将词频做时间切片处理,这一操作简化了数据计算,但忽略了时间窗口内的关键词时间分布特征,使得同一时间窗口内的关键词差异性消失,且词频变化在整个时间轴上的连续性也遭到破坏。本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在较为全面保留关键词原始时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精细化刻画关键词的演化过程。本研究以《中文核心期刊概览》的统计学、会计、电影电视艺术、测绘学、口腔科学、植物保护、安全科学7个学科所收录中文期刊2008-2018年所有论文高频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将所有高频关键词以时间为自变量拟合出关键词累积分布函数,并用词频累积速度和词频累积加速度表征领域关键词的热度和潜力。在此基础上综合热度和潜力两个维度探测研究前沿并分析动态演化。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关键词层次、学科领域层次、多学科层次。关键词层次上,高频关键词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转化为词频累积速度和词频累积加速度两个连续函数,关键词在每一个时刻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都可通过热度和潜力指标进行表达;在学科领域层次上,高频关键词之间根据同一时刻上的热度-潜力值绘制出热度-潜力分布图,再依据关键词在分布图上的位置,将关键词分为重点前沿关键词、高潜力关键词、高热度关键词和一般性关键词;多学科层次上,本研究分别对7个学科领域内关键词多年份热度与潜力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学科间相关性计算结果,结果表明7个学科整体都在发展,但不同学科的具体发展过程并不相同。此外,本研究还将热度-潜力指标下的探测结果与现有词频方法探测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可知:热度-潜力指标下的探测结果与现有词频方法探测结果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热度-潜力指标在时效性上的优势,保留关键词时间分布特征的探测方法是对具有时间累积性评价的有益探索。但本研究尚不完善,对关键词时间分布的拟合仍需要更多尝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

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1.1 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1.2 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1.3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1.4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2 中国元素形态分析主要应用领域
    2.1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2 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2.3 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存在问题和展望

(2)植物激素与品质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早期检测方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1.3 部分品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脂肪酸的含量
        1.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豆中植物甾醇的含量
    1.4 大豆生长发育特点和常见的非生物胁迫
    1.5 生长调节剂烯效唑对植物激素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1.5.1 烯效唑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和效果
        1.5.2 烯效唑对植物激素的调控效应
        1.5.3 烯效唑对大豆相关品质的调控效应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供试样品品种及实验基地情况
    2.4 检材培养方法
    2.5 实验设计与方法
        2.5.1 液相色谱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2.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2.5.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2.5.4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2.5.5 快速样品前处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2.5.6 气相色谱测定大豆中脂肪酸的方法
        2.5.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豆中植物甾醇的方法
        2.5.8 不同生长状况下大豆植物激素的测定
        2.5.9 烯效唑调控下大豆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2.5.10 烯效唑调控下大豆中植物甾醇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液相色谱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3.1.1 方法的系统适应性比较
        3.1.2 不同分离通道对植物激素测定的比较
        3.1.3 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的优化
        3.1.4 检测方法学比较
        3.1.5 检测性能比较
    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3.2.1 系统适应性
        3.2.2 衍生化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3.2.3 方法学考察
    3.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3.3.1 系统适应性
        3.3.2 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系统的优化
        3.3.3 方法学考察
    3.4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3.4.1 系统适应性
        3.4.2 在线SPE柱的选择和分离系统的优化
        3.4.3 在线SPE与检测系统阀切换的优化
        3.4.4 方法学考察
    3.5 快速样品前处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3.5.1 系统适应性
        3.5.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5.3 溶剂效应对目标化合物响应的影响
        3.5.4 方法学考察
    3.6 气相色谱测定大豆中脂肪酸的含量
        3.6.1 不同载气输送模式下的系统适应性考察
        3.6.2 不同检测器的灵敏度比较
        3.6.3 快速测定方法的系统优化
        3.6.4 方法学考察
    3.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豆中植物甾醇的含量
        3.7.1 系统适应性
        3.7.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7.3 方法学考察
    3.8 植物激素测试方法的应用及其含量变化
        3.8.1 不同生长时期大豆叶片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
        3.8.2 大豆功能叶片中植物激素日间含量变化
        3.8.3 低温胁迫下大豆苗期叶片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3.8.4 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3.8.5 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植物激素的调控及其恢复
    3.9 脂肪酸测试方法的应用及其含量变化
    3.10 植物甾醇测试方法的应用及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4.1.1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效能的比较和影响因素
        4.1.2 目标化合物与仪器配置要素的关系
        4.1.3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4.1.4 自动化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4.1.5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最优化策略
        4.1.6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检测流程
    4.2 大豆品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4.3 不同生理状态下大豆植物激素的变化规律
    4.4 脂肪酸的调控响应变化规律和影响
    4.5 植物甾醇调控响应及变化规律
    4.6 大豆植物激素与品质的内在联系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
    实验一 牙痛停滴丸对热板法镇痛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时间对痛阈值的影响
        2.2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剂量对痛阈值的影响
        2.3 牙痛停滴丸对痛阈值的影响
        3.小结
    实验二 牙痛停滴丸对二甲苯致耳肿胀法抗炎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剂量对肿胀度的影响
        2.2 牙痛停滴丸对肿胀度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 牙痛停滴丸对化学灼烧法致口腔溃疡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大体形态的影响
        2.2 牙痛停滴丸对溃疡直径的影响
        2.3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评分的影响
        2.4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
    实验一 牙痛停滴丸化学成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提取物的总离子流图
        2.2 牙痛停滴丸提取物化学成分鉴定
        2.3 提取物化学成分裂解规律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口腔溃疡相关靶点的收集
        1.3 牙痛停滴丸相关靶点的收集
        1.4 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网络构建以及关键节点的确定
        1.5 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6 关键节点的验证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口腔溃疡相关靶点
        2.2 牙痛停滴丸相关靶点
        2.3 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PPI网络及关键靶点
        2.4 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2.6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黏膜组织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小结
研究内容三 基于对口腔菌群的调节探究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样品的稀释曲线分析结果
        2.2 Alpha 多样性和Beta 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2.3 群落组成分析结果
        2.4 组间群落物种差异分析结果
        2.5 组间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结果
        2.6 物种与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3.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口腔微生物群探讨中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抗菌活性成分在不同基质中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磁性纳米材料结合HPLC-MS/MS检测不同基质中多种抗菌活性成分
    第一节 基于聚吡咯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同时测定地表水中11 种抗菌活性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三聚氯氰和咪唑修饰的树枝状磁性纳米材料同时测定婴幼儿食用果蔬泥中5 种季铵类抗菌活性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Plackett Burman和 Box Behnken设计优化Qu ECh ERS技术用于检测沉积物中的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抗菌活性成分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4-氯-3-甲基苯酚(PCMC)对成年斑马鱼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苄索氯铵(BEC)对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的毒性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研制及其对口腔溃疡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处方前研究
    一、仪器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药品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建立醋酸地塞米松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
        (二)原辅料安全性评价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制备及考察
    一、仪器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药品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制备方法
        (二)处方筛选
        (三)温敏凝胶处方验证及性质考察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体内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药品与试剂
        (三)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大鼠口腔溃疡模型的建立
        (二)大鼠分组及给药
        (三)溃疡面大体观察
        (四)溃疡面积的测定
        (五)组织病理学变化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一)治疗方法
        (二)疗效评价
        (三)操作步骤
        (四)统计学方法
        (五)实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结果
        1.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水溶性
        2.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含量方法的验证与检测
        3.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
        4.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5.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稳定性
        6.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体外缓释
        7.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微观形态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统计与分析
    结果
        1.变形链球菌革兰氏染色
        2.相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与游离Farnesol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3.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5.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后菌悬液p H值
        6.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后上清液钙离子浓度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血清、唾液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口腔扁平苔藓
        1.1 口腔扁平苔藓及其特点
        1.2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方法
        1.3 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因
        1.4 口腔扁平苔藓的分类
    2 代谢组学
    3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2.2 血清样本收集及制备
        2.3 血清样本的前处理
        2.4 UHPLC-Q-Orbitrap HRMS系统条件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6 差异代谢物鉴定
        2.7 风险因素的校正
        2.8 代谢途径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
    3 结果
        3.1 人口特征
        3.2 QC样本分析
        3.3 代谢组学分析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识别
        3.4 诊断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5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代谢途径分析
        3.6 代谢通路网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唾液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2.2 唾液样本的收集与制备
        2.3 唾液样本的前处理
        2.4 UHPLC-Q-OrbitrapHRMS系统状态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6 差异代谢物鉴定
        2.7 风险因素的校正
        2.8 代谢途径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
    3 结果
        3.1 人口特征
        3.2 QC样本分析
        3.3 唾液样本的总离子流图
        3.4 唾液样本代谢变化情况
        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3.6 风险因素的校正
        3.7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代谢途径分析
        3.8 唾液代谢谱与血清代谢谱的比较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应用
    1 口腔黏膜病
        1.1 口腔黏膜病的病损特点
        1.2 口腔黏膜病的分类
    2 代谢组学
    3 代谢组学在口腔黏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一种抑菌制剂的制备及两种冻干粉抗氧化质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黄和五倍子有效成分配伍的液体抑菌制剂的制备与抑菌能力表征
    1.1 仪器与试剂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菌种
    1.2 实验方法
        1.2.1 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提取
        1.2.2 没食子酸的提取
        1.2.3 抑菌试验
        1.2.4 液体抑菌制剂的制备
        1.2.5 高效液相分析条件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提取实验结果
        1.3.2 抑菌实验结果
    1.4 小结与展望
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抗氧化质控研究
    2.1 应用DPPH法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抗氧化活性的质控研究
        2.1.0 仪器与试剂
        2.1.0.1 实验仪器
        2.1.0.2 实验试剂
        2.1.1 实验方法学的建立
        2.1.1.1 溶剂吸光度吸收检测
        2.1.1.2 DPPH浓度-吸收度考察
        2.1.1.3 专属性考察
        2.1.1.4 反应平衡时间的确定
        2.1.1.5 DPPH线性考察
        2.1.1.6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线性考察
        2.1.1.7 VC线性考察
        2.1.1.8 精密度实验
        2.1.1.9 重复性实验
        2.1.1.10 准确度实验
        2.1.2 实验结果
        2.1.2.1 空白溶液吸光度吸收检测
        2.1.2.2 DPPH浓度-吸收度考察
        2.1.2.3 专属性考察
        2.1.2.4 反应平衡时间的确定
        2.1.2.5 DPPH线性考察
        2.1.2.6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线性考察
        2.1.2.7 VC线性考察
        2.1.2.8 精密度实验
        2.1.2.9 重复性实验
        2.1.2.10 准确度实验
        2.1.2.11 样品检测
    2.2 应用DPPH法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抗氧化活性的质控研究
        2.2.1 仪器与试剂
        2.2.1.1 实验仪器
        2.2.1.2 实验试剂
        2.2.2 方法学的建立
        2.2.2.1 空白溶液吸光度考察
        2.2.2.2 DPPH浓度-吸收度考察
        2.2.2.3 专属性考察
        2.2.2.4 反应平衡时间确定
        2.2.2.5 DPPH线性考察
        2.2.2.6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线性考察
        2.2.2.7 VC线性考察
        2.2.2.8 精密度实验
        2.2.2.9 重复性实验
        2.2.3 实验结果
        2.2.3.1 空白溶液吸光度考察
        2.2.3.2 DPPH浓度-吸收度考察
        2.2.3.3 专属性考察
        2.2.3.4 反应平衡时间确定
        2.2.3.5 DPPH线性考察
        2.2.3.6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线性考察
        2.2.3.7 VC线性考察
        2.2.3.8 精密度实验
        2.2.3.9 重复性实验
        2.2.3.10 样品检测
    2.3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H_2O_2所致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模型的建立及质控初步建立
        2.3.1 仪器与试剂
        2.3.1.1 细胞株
        2.3.1.2 实验试剂
        2.3.1.3 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2.1 H9C2心肌细胞的复苏、培养与传代
        2.3.2.2 H9C2心肌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3.2.3 不同浓度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4 H_2O_2所致H9C2细胞损伤模型的方法学建立
        2.3.2.4.1 细胞培养液的选择
        2.3.2.4.2 H_2O_2浓度的选择
        2.3.2.4.3 造模时间的选择
        2.3.2.4.4 线性考察
        2.3.2.4.5 重复性考察
        2.3.2.4.6 精密度考察
        2.3.2.4.7 稳定性考察
        2.3.3 实验结果
        2.3.3.1 H9C2心肌细胞的生长曲线
        2.3.3.2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2.3.3.3 不同浓度的H_2O_2对H9C2细胞的损伤作用
        2.3.3.4 不同造模时间对H9C2细胞的损伤作用
        2.3.3.5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随行样品的量效关系曲线
        2.3.3.6 精确度考察
        2.3.3.7 稳定性考察
        2.3.4 30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H_2O_2所致的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检测
    2.4 小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根管消毒及中药制剂相关研究和心血管疾病与抗氧化的关系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分离/分析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分离/富集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1.1.1 抗生素的概述
        1.1.2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
    1.2 双水相体系的进展
        1.2.1 概述
        1.2.2 双水相萃取的优势
        1.2.3 双水相体系的分类
        1.2.4 影响双水相体系成相能力及目标物分配行为的因素
        1.2.5 双水相体系的应用
        1.2.6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研究进展
    1.3 双水相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1.3.1 双水相体系相图
        1.3.2 双节点及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拟合方程
    1.4 课题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实验设计方案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液液相平衡行为的研究
    2.1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双节线数据的测定及关联
        2.1.1 实验部分
        2.1.2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双节线数据的测定
        2.1.3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双节线数据的关联
    2.2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测定及关联
        2.2.1 实验部分
        2.2.2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2.2.3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2.3 聚合物/离子液体/小分子醇-小分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成相机理与分相能力
        2.3.1 有效排除体积理论
        2.3.2 有机组分中小分子醇的选择及用量对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分相能力的影响.
        2.3.3 成相盐对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分相能力的影响
        2.3.4 温度对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分相能力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G1000-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检测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
    3.1 PEG1000-正丙醇-(NH_4)_2SO_4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检测湖水中盐酸左氧氟沙星残留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2 PEG1000-正丙醇-(NH_4)_2SO_4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检测湖水中盐酸四环素残留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mim]BF_4-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萃取/检测湖水中抗生素残留
    4.1 [Bmim]BF_4-正丙醇-NaH_2PO_4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高效液相色谱法萃取/检测湖水中环丙沙星残留
        4.1.1 引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2 [Bmim]BF_4-正丙醇-(NH_4)_2SO_4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高效液相色谱法萃取/检测湖水中盐酸四环素残留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分子醇-小分子醇-盐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检测湖水、农场水样中抗生素残留
    5.1 乙醇-正丙醇-NaH_2PO_4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检测湖水中诺氟沙星残留
        5.1.1 引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2 乙醇-异丙醇-(NH_4)_2SO_4 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萃取/检测湖水及农场水样中盐酸四环素残留
        5.2.1 引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A 双节线数据和液液平衡数据
附录B 中英文符号及缩写对照表

(10)关键词时间分布特征视角下的研究前沿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前沿的概念与相似概念辨析
    2.2 基于词频的研究前沿探测方法
        2.2.1 传统词频分析方法
        2.2.2 突显词检测方法
        2.2.3 关键词指标分类方法
    2.3 相关研究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目标与内容
    3.2 研究现象描述
        3.2.1 关键词的时间分布特征与生命周期理论
        3.2.2 关键词的词频分布特征与时间窗口选择
    3.3 研究方法与指标解释
        3.3.1 数据处理方法
        3.3.2 核心指标构建
        3.3.3 关键词类别划分
第4章 基于关键词时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前沿探测实证研究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1 数据汇总
        4.1.2 关键词累积分布函数计算
    4.2 关键词时间分布类型
    4.3 各学科研究前沿探测结果
        4.3.1 统计学
        4.3.2 会计学
        4.3.3 电影电视艺术
        4.3.4 测绘学
        4.3.5 口腔科学
        4.3.6 植物保护
        4.3.7 安全科学
    4.4 多学科整体分析
第5章 热度-潜力指标与传统指标对比研究
    5.1 热度-潜力指标与传统指标的差异分析
    5.2 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优势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统计学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2 会计学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3 电影电视艺术领域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4 测绘学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5 口腔科学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6 植物保护领域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7 安全科学高热度关键词与高潜力关键词探测结果
    附录8 统计学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验证
    附录9 会计学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验证
    附录10 电影电视艺术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验证
    附录11 口腔科学领域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验证
    附录12 植物保护领域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验证
    附录13 安全科学领域热度-潜力指标时效性验证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 刘崴,胡俊栋,杨红霞,陈俊良. 岩矿测试, 2021(03)
  • [2]植物激素与品质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D]. 贾鹏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3]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雪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抗菌活性成分在不同基质中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毒性研究[D]. 张梦妍.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复方硫酸新霉素温敏凝胶的研制及其对口腔溃疡疗效的研究[D]. 孙淑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D]. 赵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7]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血清、唾液代谢组学研究[D]. 王晓霜. 郑州大学, 2020(02)
  • [8]一种抑菌制剂的制备及两种冻干粉抗氧化质控研究[D]. 李晓凡.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多元混合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分离/分析环境水样中抗生素残留的研究[D]. 郭东刚. 江苏大学, 2020(01)
  • [10]关键词时间分布特征视角下的研究前沿探测研究[D]. 毕奕侃. 西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